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2024-04-13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通用13篇)

篇1: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忍耐,是生长在岩壁的青松,钢硬而坚强,是大雪压弯的.枝头,厚重而沉稳;忍耐,是冬雪初化的河流,隽永而长久。

我一直还不理解,忍耐是什么?从《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忍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山谷是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当鹅毛大雪扑面而来,雪松的树枝已承受到了极限,它那富有弹性的枝丫便开始下向弯曲,等雪稍下,再反弹回来。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退让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的发展,以退为进,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大雪中的青松一味地迎枝抵风雪,那厚积的风雪加狂风的力量,势必会折断枝丫,损伤元气,待到春来时,就不能枝繁叶茂。处世也一样,当敌我纷争,局势微弱之时,你需要忍耐来蓄积能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此话虽然意气磅礴,但大鹏展翅却必须等待风的来临。我们做事也同样,纵有“一飞冲天”的志气,也要有积累能量的忍耐,凡事都要有包容、忍耐,如果不能忍耐,就无法顾全大局,很可能因一时的情绪激动而坏了大事,失去了积弱成强,展翅飞天的机会。

小忍成就大事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赞颂西楚霸王项羽的一首诗,虽然充满了豪情,但却难免给人英雄气短的感觉,如果他能忍一时的委屈,过江东重整人马,说不定历史会改写。而他的对手刘邦,则将这“忍”字发挥到了极致。刘邦忍住浮华诱惑,忍住人之辱,锋芒隐,静待转机,成就大汉王朝,这也许是他最终胜利的原因吧----想得远,才能走得远。

历史上因忍而赢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勾践卧薪偿胆,韩信的跨下之辱,为人处事要懂得弯曲忍耐,要敢于弯曲忍耐,这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境界。学习中也是这样,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86分,别人都考得很好,几个平时比我数学成绩差的同学都跑来笑我,我心里难受极了,只能忍着默不作声,发誓下次一定考好。以后的几天,认真听课,认真准备,终于得了满分。如果我当时跟同学争执,只会引来纠分和矛盾,跟别人逞口舌之能的时间,还不如抓紧学习,争取下一次翻身的机会。有的同学学习没有那么突出,引得成绩好的人讥笑,一部分人感到自卑,放弃求习的信心,可真正聪明的人,却认清自身的价值,蓄积力量,最后成为跑道上的黑马。

忍一时,赢一世,生活更精彩。

篇2: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两个旅行者在纷飞的大雪中,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谜底,并得到了启示。这是一篇能够让我们学会以退为进的文章。山谷中东坡曾长过的杂树,因为缺少应对逆境的办法,没有雪松那样的“弹性”,所以生存能力不强,生存的空间就越来越小,渐渐失去了生机,最后被大雪摧毁消亡。雪松在东坡的大雪中,没有被压断,而是不屈不挠的生长着,靠的就是它们在风雪中能够适时的弯曲,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依旧要和积雪抗争到底,如果“打败”不了它,那么雪松就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去“战胜”它。

学完《山谷中的谜底》,我若有所思,便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玩,可是我们俩玩的时候发生了矛盾,我不愿意去退让,矛盾也就让我俩依旧僵持着。后来想一想,如果我退让了,那么我和表弟的亲情就多一些,也不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既然雪松都懂得去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那我们为何不尝试着去学习雪松那以退为进的精神呢?山谷中的雪松懂得退让,历史上的勾践懂得退让......退让,其实,不是一种畏缩,不是躲避,更不是惧怕。退让是一种从容,坚忍。退让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当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不但要学会以退为进,在进退之间,彰显智者本色!

之后,我又在脑海里记下了这样一段话: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向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篇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读中感悟,导之以行

教学目标:读中感悟, 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领会既要敢于抗争, 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时, 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 (学生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山谷中一直有一个未解之谜。谁能告诉我们, 这个谜是什么? (学生说, 出示谜面) 。

2. 师:真是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在同一条山谷中, 西坡杂树丛生, 东坡只有雪松。这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读后面的课文, 寻找谜底。

二、读中感悟, 解读“弯曲”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谜底。

(2) 师:揭开了谜底, 你们再看看这一段话, 有没有产生什么疑惑?为什么在同一条山谷中, 存在着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奇异景象呢?

(3) 学生回答后, 出示雪松图片和《青松》诗句, 一起用朗诵的方式来赞美一下这些雪松。

(4) 师: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 面对巨大的风雪, 依然能保持着“挺且直”的身姿呢?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 仔细琢磨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语句。

(5) 交流。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完好无损。”师: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找出关键性的词语。

(6)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弯曲、反弹。

(7) 师:好好看看文字, 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呀?重点理解“一定的程度”。

(8) 指导朗读。

(9) 师小结:这反弹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弯曲之后, 积聚的力量) 所以, 雪松的弯曲是为了积聚力量, 进行有力的反弹 (板书↓) , 所以雪松才能在风雪中始终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 所以, 雪松的这种弯曲不是软弱、不是妥协, 而是一种智慧的弯曲, 雪松就是一位“智者”。 (板书:智者) 指导朗读。

(10) 从这四个“反复”中体会到了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强者。

(11) 师小结。配乐朗读。

三、联系实际, 学会“弯曲”

(1) 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2) 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 在历史上像雪松一样的人。

(4) 师:在生活中, 除了有雪松一样的智者, 也有许多“威武不能屈”的英雄。师生举例。

(5) 小结。

四、总结课文, 拓展练习

(1) 总结:我们必须清醒地记住, 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同样, 逞匹夫之勇不讲策略的蛮干也只能是自取灭亡。出示:有时, 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生齐读)

(2) 积累相关的名言。

五、课外作业

完成一篇《山谷中的谜底》读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的景象———在同一条山谷中, 西坡长满杂树, 而东坡只有雪松。课文是要启发人们“有时, 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 我们既要敢于抗争, 也要学会退让, 以退为进。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 我想:班中很多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 表现出的是停滞不前, 是退缩, 是畏惧, 是放弃。他们抗挫的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如果不能正确地领悟文中揭示的道理, 那么, 他们就会把“弯曲”变成他们退缩放弃的借口。因此, 在教学时, 当讲到雪松的树枝会向下弯曲时, 我引导学生注意了“一定程度”这个词语, 让学生明白雪松的枝丫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 才肯弯曲的。雪松在弯曲之前进行了抗争, 所以, 虽然是弯曲, 但弯曲里面有抗争的力量。又请学生关注“立即反弹”这个词语, 通过交流, 学生领悟到雪松的弯曲是为了积聚力量, 而后进行有力的反弹, 雪松的弯曲不是软弱、不是妥协、不是放弃, 而是一种抗争, 一种智慧的抗争, 所以, 它的弯曲是一种智慧的弯曲, 是一种以抗争为前提的弯曲。也因为这种弯曲, 雪松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始终完好无损”, 成为一位“强者”。

篇4:山谷中的谜底

这一奇异的景观是个谜,许多人不知所以,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是198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临于破裂的边沿。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不能挽回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了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如那些柘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西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柘、柏和女贞之类的。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吻着拥抱在一起。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人生的一门艺术。

——选自《生命时报》

【素材解读】

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会经受各种压力,压力是对我们的考验,要尽量地去承受,但是在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就要学会弯腰,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也就为自己创造了生存的空间。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它是人生的一门艺术。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生活的反复磨砺,才能感悟出来的。

【适用方向】

压力;考验;承受;磨砺……

篇5: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文章讲述了山谷东坡为什么只有雪松,没有其他的树,是因为雪松承受不了时就会放弃,而其他的树只知道一味的抗衡不知道屈服,所以等待它们的只有屈服和毁灭。

就拿上次的事说起吧!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看见了这样的一幕使我难忘:五四班和五一班踢球,五四班用尽全力抵挡,五一班输了就耍赖皮,说他们赢了,五四班气不过说了句凭什么,五一班的一个人冲上去打了说了话的人几下但由于力量悬殊,虽然全力抵挡可还是被打的鼻青脸肿,他低头认完错后,那个人便起来了,待压力减轻时那个人立刻反击,让他们气焰便被压了下去。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应刚即位,没有经验,吴王趁虚而入,大败越国,在关键时刻越王勾践愿意投降去吴国服侍吴王,细心照料吴王,在吴王生病时越王舔吴王的排泄物来确定吴王的病情,吴王病好后,不知是计,放虎归山,越王勾践回国后立雪前耻,卧薪尝胆,发誓要报仇雪恨不忘之前受过的苦。后来占领吴国。

我知道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篇6: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韩信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廉颇负荆请罪》《司马迁忍辱着书》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名人不都是向他们那样忍辱负重、以屈求伸的吗?他们这种伟大的英雄气概多么令人敬佩呀!然而世界上,向他们那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同桌骂我智商38,我经不住骂,便直面顶撞:“你智商是9!”我同桌便开始挑衅,对蒋铭航说:“郭雨彤说你智商为6!”这下惨了,蒋铭航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是非不分了,当头就打,我们俩就像斗红的牛,寸步不让,把事情越闹越大了!最后还是两败俱伤,到老师办公室“喝茶”了,可是我同桌呢,却幸灾乐祸!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事后,我才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我同桌精心布置的,我和蒋铭航为什么会中计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因为我们不懂得退让,就知道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狭窄心胸直面顶撞,如果我们能退一步,会引起这场轩然大波吗?会两败俱伤吗?这使我进一步明白了退让的道理,面对压力和困难,我们既要学会敢于抗争,又要做出适当的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和生存,也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和谐。当然退让并不代表胆小懦弱,退让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来完成最后的反击,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化险为夷的智慧。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人生的旅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忍耐,忍一下没关系的,是为了给最后的成功打奠基,为了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江苏苏州张家港市云盘小学六(4)班六年级:郭雨彤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世间有爱_读《爱的教育》有感_600字

这是第一本让我觉得奇怪的书。

当我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名字是,脑海里立刻产生了疑问:爱是可以教育的吗?爱本应该是一种条件反射,它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让我们慢慢懂得,可这并不算是教育呀……玉石我带着疑问,轻轻地翻开第一页……

不知不觉,这本厚厚的书被我看完了。里面的每一个文字似乎都把我征服了,令我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整本书一口气吞进肚子里。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逼迫着我去领悟,领悟的每一刻拥有足够的时间让我感动。

因为爱,是最令人感动的!

每一篇日记,都记录着安利柯都社会的赶出,他的身边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爱而影响,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朋友,老师,甚至是一些不认识的陌生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还记得里面有不少是安利柯的父母血的日记吗?小小年纪的安利柯,竟然愿意与他的父母共用一个日记本,而且还真实地把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卸载上面。世上的家庭,能有多少个会像这一家人一样的和谐?

因为爱,是对父母的信赖!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像安利柯一样多的爱,只是我们没有他细心,没有认真地去观察这个世界。扶老奶奶过马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扶起跌倒的小朋友……这些都是爱,即使那些事情再怎么微不足道,也要有爱才能做出。小小年纪的安利柯能够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爱,就连细心的科学家也未必能比他及时发现。他是多么的善良!

若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会有许多爱,如同孔子说的“大同”社会,社会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这会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爱,的确是不可以教育的,但可以用心去感悟,最后,你便会被它所感动。

初二:李雪婷

《寻找翡翠山谷》读后感_550字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童话故事――《寻找翡翠山谷》。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邪恶的外星主人和手下钢柱、捷艾斯控制了水果乐园赖以为生的水源,以此牟取暴利。平静、快乐的水果乐园面临大危机!为了拯救家园,花朵和树仙子必须前往传说中的翡翠山谷,去找水种子。她们一路与机器人009、温泉庄主、艾因坦、饕餮成为好朋友,联合打败了外星人,终于找到水种子。

我最喜欢书中的人物是花朵。她在路途上遇到许多困难,但她不放弃,坚持不懈,打败了外星人,拿到了水种子。花朵很勇敢,在遇到贪吃兽饕餮时,饕餮张开血盆大口,准备要吃了花朵和树仙子。花朵虽然有一点害怕,但她捡起一块石头,往饕餮嘴里一扔,石头打在了饕餮的牙齿上,饕餮疼得哇哇叫。花朵不但勇敢,而且坚强。花朵当时被关在外星人基地的牢房里,牢房到处是铜墙铁壁,水种子也被外星人夺走了。机器人009、温泉庄主、饕餮、艾因坦把花朵救了出来,在与钢柱、捷艾斯的战斗中,外形主人把一枚炮弹打在核脉共振机上要爆炸了。花朵坚强地说:“不要放弃。”大家坐着太空冒险船飞出外星人基地。

读到这里,我突然回想起自己以前的事:记得10岁那年暑假的一天,我在家里学做饭。我把米洗净放进锅里,倒了几碗水后盖上了锅盖,就走到炉灶前生起火来。心想,做饭挺简单的,就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正当我看的入迷时,奶奶忽然大声叫起来:“饭烧糊了!”我顿时傻了眼,站在那里发呆。但我并没有放弃,第二天,我又做起饭来。这次我不敢疏忽一点。终于做出了一顿香喷喷的饭。

我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像花朵一样勇敢、坚强、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篇7:读《山谷中的秘密》有感

读《山谷中的秘密》有感1

假期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大面积旱灾不仅树鱼居住的村子遇到了饥荒,很多村子都颗粒无收。村里所有人忍着饥饿在山上找食物,树鱼不小心滑下山谷发现了一棵柿子树,成了孩子们共同的秘密。

小伙伴们饥肠辘辘满山寻找树鱼,还有他的死对头丘石儿,让原本想独吞柿子的树鱼动摇了。我感受到了友谊的种子萌发出团结的力量。三十六颗柿子像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照亮孩子们的心灵。若是我会不会爬到树上去摘毕竟太饿了,柿子的美味太诱人,让我感动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吃到柿子。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深深触动我的心弦。日子越来越艰苦,是满树的柿子带给他们快乐、团结、信心……大家守着共同的秘密。

最感动我的是,丘石儿饿晕了,树鱼给的不是柿子而是活下去的.希望,传递了与人为善的友谊之情,他们守的柿子树是一种精神支柱,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在艰苦的环境里只要有希望有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人为善的友谊,就能度过难关迎来新的希望!我喜欢这本书!

读《山谷中的秘密》有感2

同学们,你们挨过饿吗?你们知道挨饿的滋味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们挨饿一个冬天你会怎么样呢?面对这样难以想象的饥饿,小朋友又会怎么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这几天我读了《山谷中的秘密》这本书,它呈现给我们一个难以想象的经历。你瞧,树鱼饿得受不了了,他在大雪中上山找吃的,意外发现了一树柿子,由此引发出的关于友情和共同战胜困难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我们不会饿肚子。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能随便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挨饿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我们还要学会诚实守信,故事里的小朋友们再饿,也没有一个人偷摘柿子,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

篇8: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关键词:体验,尊重,独特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 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思想家威廉·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 认为“体验”不同于“经验”、“意识”, 而是特指“生命体验”。基于以上认知, “体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涵和学习要求, 结合具体学习材料,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 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并加以内化、体验、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过程。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时, 学生针对文本的活动体验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一、体验环境, 入行

课文描写的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奇异景象, 那是怎样的特殊山谷, 有着怎样的特殊环境, 才能有了那样令人倍感神奇的景象, 课文伊始, 我便带着孩子们领略了山谷中的冬季风光。引导学生读书,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因此, 教师讲课时切忌一问一答。在初读阶段, 教师应提出初读要求:即读正确读流利, 读完后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 让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 不认识的字拼一拼, 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 读完后, 让学生汇报朗读成果, 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 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学生借助课文插图, 用学过的词语描述看到的景象, 学生很自然想到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等词语。这时我找了几位声音洪亮的学生用口技的方式模仿呼呼的北风, 让剩下的学生闭目想象:站在这样的天气中, 会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闭目想象, 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独立想象的空间和个人体验。首先, 孩子们先跟着我来到西坡, 风很大, 雪也很大, 孩子们耸肩抱膀的, 搓手呼气的, 跺脚捂耳的, 等等表现不一;接着, 孩子们又跟着我来到东坡, 风更大了, 雪也更大了, 孩子们的表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更进一步, 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蹲下来, 自己缩紧一团, 瑟瑟发抖。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 展现了他们对文本环境的理解, 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的正是他们通过灵魂参与, 由外而内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体验是独特的, 也是独立的, 更是老师的任何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二、体验角色, 入情

课文的主角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雪松, 这是大自然中勇者和智者的化身, 为了让学生认识他的形象, 走进他的灵魂, 活动体验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了。

在充分阅读了课文中描述松树本领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后, 我们开始体验角色独有的魅力, 一开始就进行集体表演对于角色形象的提升已不适合, 于是我找了一位同学单独表演, 我以孩子的脚丫做根部, 以身躯做树干, 以手臂做枝条, 以书本做积雪, 随着同学的朗读, 积雪会由不断加厚, 扮演松树的同学可以根据积雪的改变而适当地弯, 适当地落, 适当地弹……仅仅的身体表演, 对于孩子的体验仅仅是一种形式, 对于孩子的精神建构还远远不够, 讨论就变得必不可少:师:“松树身体上时常变化的是什么部位?而极少动甚至不动的又是什么部位?”生:“变化的是它的枝条, 不动的是它的躯干和根部。”师:“那么, 它的枝条、躯干和根部应该象征人的哪些方面?”生:“根部就像人的精神, 躯干就是他做人品格, 枝条就是它的一些行为。”师:“从人面对困难的角度出发, 你认为他变得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生:“我认为变化的是他的行为, 不变的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师:“他的智慧在哪里?他的勇敢又在哪里?生:“一个勇敢的人是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的。”“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懂得保存力量, 蓄势待发。”

由体验到讨论, 这是一个活动内化的过程, 孩子在情感体验上得以升华, 孩子身同感受了才能准确理解, 思维的火花才能完全绽放, 角色由浅入深的精神形象把握才算完成。

三、体验生活, 入心

学习知识, 放逐生活, 进驻心灵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孩子体验文本形象的过程, 也是自身精神建构的过程, 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松树在狂风暴雪面前的表现, 以及孩子们在认识这一形象时的一系列体验讨论活动, 不正是在起着一种自我教育作用吗?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 就应该像松树一样, 用暂时的屈服换取更好的发展。生活中, 孩子们或大或小, 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不同的生活学习困难, 接下来, 让孩子们说说, 以往在面对困难时是怎样面对的, 学了课文以后, 今后如何运用松树的勇敢和智慧处理问题, 孩子们由课堂走向生活, 由文本走向自身, 让教育真正进驻孩子的心灵。

篇9:《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实录与评析

《山谷中的谜底》为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第85-87页的课文。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写两位旅行者揭开了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山谷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这一过程,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领悟和思索,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先交代“谜面”,接着写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的过程并从中悟出哲理。

教学的重点:读懂重点段落,领悟文中所揭示的哲理。

教学的难点:读懂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雪松与暴风雨抗争过程的那几句话,并理解文中所揭示的哲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爱动脑筋,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自主求知的欲望较强,但朗读课文时不能完全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情境。

【设计理念】

设计提纲挈领的学习问题,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领悟文章揭示的哲理,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读懂文中描写雪松与暴风雨抗争的语句,理解“山谷中的谜底”给旅行者和我们的启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2.过程和方法

由学习问题引路,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领悟“山谷中的谜底”给予旅行者和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课前反复朗读课文,搜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相关的励志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特色】

1.以“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别出心裁

教学时由“谜”导入,开门见山,直奔核心,再据“谜语”设计学习问题,提纲挈领,最后学以致用。

2.返璞归真,不忘语文来时路

课堂上,时下课堂流行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喧宾夺主,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感悟应始终放在首位,学生通过学语习文,“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

3.练习设计匠心独运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随着思考的步步深入,学生的体会更深了。填空、智力大冲浪是对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内涵的一种检测和反馈。因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去“冲浪。”教师把感受提炼成名言并展出,这不仅鼓励了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分享心得,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深入,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猜个谜语。“皮肉粗糙手拿针,悬岩绝壁扎下根,一年四季永长青,昂首挺立伴风云。”这是什么?(雪松。)对!老师说的这几句话叫谜面。“雪松”就是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物的真相。(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揭开一个与雪松有关的谜底。

[简评: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关注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既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直奔教学的核心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为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雪松与暴风雪抗争过程的语句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谜面、谜底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谜面”“谜底”的语句,并多读几遍(齐读)。

问: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请提出你不懂的、或者你觉得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以谜制题,精读课文,感悟“谜底”

1.出示阅读提示:这个谜怎样揭开的?谜底是什么?谜底给旅行者和我们怎样的启示?

[简评:“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恰好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的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用读“阅读提示”来明确学习任务,减少内耗,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2.问:读文章哪一自然段能解决前两个自然段的问题呢?(第3自然段。)

3.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并划出相关语句。教师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4.出示描写“谜底”的语句,抓关键词“这个本领”来学习。

问:文中哪几句话说明了“这个本领”?

品读“当雪积到……反复地弹”, 直面抗争,感受雪松抗争的智慧,局部感悟。

1.指名读这部分语句,师生合作演示雪松与暴风雪抗争的动作,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缓兵之计,东山再起”这两个成语。

生:我想到了“不屈不挠”和“识时务者为俊杰”。

生:我想到了雪松的“弹性”和“反弹”是它能获胜的重要原因……

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理解了“弹性”和“反弹”在文中的意思。

[简评:通过师生共同演示,特别是表演雪松枝条被积雪压弯时,老师将双手压在学生臂膀上,让他真实地感受到逐步增大的压力,待老师双手移开后,他“反弹”回来,并要求他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让其他学生感同身受,领悟了雪松抗争的艰难和“完好无损”后的快乐。]

2.教师:通过他的演示,相信大家对雪松与暴风雪艰难抗争的过程一定有了直观的了解,对陈毅元帅的那句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相信你对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理解。

[简评:读有助于演,演促进读。这样设计,巧妙地让学生受到了松树不畏风雪的高贵品质的熏陶,又使学生的积累了知识,很好地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联姻”,可谓一举多得。]

四、顺谜巧导,再次感悟“智斗”

师问:现在你知道与杂树比起来,雪松是怎样“智斗”风雪的了吧?

(回顾谜语,再次品味相关语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问:那雪松是不是在暴风雪一来时就先不战而退,弯曲下来的呢?

(学生结合第3自然段有关语句来理解“正面抗争”的意思。)

(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师:是啊,雪松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步的,而是到了迫不得已,无法忍受时才“弯曲”的呀!(引读旅行者说的话。)

[简评:因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较浅,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很容易形成一种“非此即彼”式的认识.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我特意设计了这个环节,强调“退让”是在“正面抗争实力不够”时的变通策略,不能成为逃避“暴风雪”的借口,这里渗透了“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想。]

五、加深理解,巧妙迁移,培养能力

中心发散,感悟内涵,品味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雪”时的正确做法。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仅仅是雪松要面临暴风雪吗?其实,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要经历多次“暴风雪”呢,那么,什么是人面临的“暴风雪”呢?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雪”呢?文章结尾画龙点睛,请多读几遍。(齐读文章结尾。)

[简评:此迁移环节抓住了文章真正的写作目的,由“物的现象”迁移到“人的哲理”,水到渠成,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结尾的警句。]

六、收集整理,拓展视野,课外延伸

1.师过渡:其实古今中外,有许多像雪松一样的人或物,他们在面对正面抗争不了的压力时,忍辱负重,东山再起,终成胜者,你能说一说有关的事例吗?(指名答。)

2.师:同学们,今后当挫折、困难来临时,不妨先做做“雪松抗争操”;遇到“暴风雪”时,再想想那幅“雪松智斗风雪图”。(再读文章结尾。)

[简评:收集、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我让学生将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表达中悟,在悟中表达,收效甚好。此时,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再次朗读课文,就是要让他们倾吐内心对雪松生存智慧的认可和赞同,有感而读,学生喜欢。]

七、巧设练习,加深理解,运用“谜底”

做自己喜欢的作业。(从中任选两题完成。)

1.填空。

(1)雪松的枝丫向下弯曲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让树枝__________________回去,使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压力——“生活中的暴风雪”面前做出让步,不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2.智力大冲浪。

一个小学生在放学路上不幸被绑架,面对凶恶强大的歹徒,他面前有两条路:

“杂树式”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雪松式”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3.赛一赛,小组合作写一句有关“如何面对生活的‘暴风雪’”的名言。

4.四人小组合作做“雪松抗雪操”,两人做动作,两人配解说词。

篇10:《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课后感受

篇11:《山谷中的谜底》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展示交流这个环节中由于第一个问题在设计时导学不够精准,展示要求不够明确,使学得快的组,展示第一个问题时,利用第二三环节的内容进行反驳,使得后两个题就没时间展示。虽然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发言非常积极,所列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但听的同学是否进一步地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不得而知。

虽然不成功,但我认为,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2:《山谷中的谜底》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

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⑴听课文录音。

⑵刚才,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雪松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说。

4、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练读。

指名读。教师适当点拨。

齐读(配乐)

5、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了,你们已经把它读在了心里。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灵感的也可以写写小诗。

⑴学生自己写。

⑵在小组中互相读读,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多读几遍,发现问题自己改,也可以请教别人。

⑶交流。

四、总结提问,延伸课外

篇13: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生:同一个山谷中,为什么一边只有松树,而另一边除了松树,还有许多杂树?

师: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让我们在课文中找答案。

生:我知道谜底了。因为东坡雪大,可是很多树没有雪松能够反弹的本领,渐渐丧失生机,只有雪松存活下来;而西坡雪小,少量积雪压不断树枝,大多数的树都存活下来。

师:这谜底揭开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从哪知道的?

生:从“终于”一词看出的。

师:读了谜底后,你又有什么疑问呢?

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到底是什么本领?

师:谁用课文中话帮帮他?

生: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师: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谁又能用文中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板书:弯曲 反弹)

【评析】品词析句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积累过程。教者引导学生抓住“终于”一词,领悟其内涵和情感,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

师:“弯曲”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师做低头动作,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

生:垂头丧气、屈服、软弱、无力抵抗、无能、没出息、弱者……

师:是啊,读到这里,老师就在想:面对暴风雪,雪松只会一个劲地弯曲,这是在向风雪低头,它们是一群弱者!同意我的看法吗?不同意的举手。(生全部举手,不同意老师的看法)

师:看来我是势单力薄了,但是我绝不会“弯曲”。要想把我的观点驳倒,你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把我说服了,你就是我的老师。(课件出示:“辩论小贴士”。辩论观点:雪松不是弱者!辩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辩论方式:阐述时,可以采取“总——分”或者“总——分——总”的形式,让自己的观点完整、准确,掷地有声。)(生分小组讨论学习)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哪位辩手先来?

生:我觉得雪松不是弱者。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从“一定程度”这个词可以看出,雪松并不软弱,它也想抵抗风雪,要和积雪搏一搏,但事实上它是硬拼不过的。在这种情况下,雪松采取弯曲的方法,让积雪滑落。所以雪松的弯曲不是屈服,而是能屈能伸的明智之举。

师:从“一定程度”和“弯曲”里,我们看到了雪松“能屈能伸”的品质。(板书:能屈能伸)

生:我也认为雪松不是弱者。“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句话中的“待”和“反弹”两个词,它很好地表现出雪松以退为进的智慧。当时的雪松,被大片大片的积雪覆盖着,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痛苦,而等到积雪压到一定程度滑落的时候,他立即又反弹回来。别的树木不会弯曲,只能一天一天等待死亡。所以,雪松的弯曲是智者的表现。

师:好一个“待”字,这是智慧的等待,让我们看到了雪松的智者形象。原来弯曲是以退为进,是它的一种生存策略!说得有理有据!

生: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雪松的弯曲是为了积蓄力量,是为了迅速而有力的反弹,是为了迎接更大压力的到来。

师:哦,雪松没有一直弯曲下去,相反弯曲是为了反弹,这是一种迅速有力、满怀抗争的反弹。

生:我认为雪松不仅是个智者,还是个强者。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反复地积”,雪落了,很快又积满,让我感受到雪的大、猛;“反复地弯”,因为雪的压力太大,雪松实在承受不了了,才弯曲;“反复地落”,树枝弯曲的结果是积雪滑落了,说明雪松弯曲、退让的成功;“反复地弹”,雪松退让成功后立即反弹,可以看出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雪松是一个强者,是一个胜利者。

师: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这位同学抓住了这里“四个反复”来谈,让我们看到了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板书:不屈不挠)仅仅就四个“反复”吗?

生:四个“反复”之后,还有一个省略号,表示无数次的反复,说明雪松不断地承受着压力,又不断地化解这种压力,从而顽强地生存下来。由此,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松懈,不能放弃,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师:你真会读书!并从中体会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听,寒风在呼啸,大雪在漫天飞舞,能屈能伸的雪松“就这样——”(生接读);风更大了,雪更狂了,杂树的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丧失了生机,而不屈不挠的雪松还是这样“反复地——”(生接读)。

生:刚刚大家都说雪松是一位智者,它的种种精神品质都非常值得我们敬佩。但是我觉得,雪松还应该去感谢大雪。

师:(惊讶状)感谢风雪?为什么?

生:因为在风雪的磨练下,雪松得到了锻炼,生存本领才得以提高。由此我还联想到,真正的下棋高手,永远对对手充满敬意。同样,在生活中,我们对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也要永远心怀感激,因为没有对手就没有我们的进步和成功。

师:感谢你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维视觉。你不但会读书,还会读人,有很强的联系能力。

师:同学们,能者为师!今天你们是我的老师,你们的精彩陈述让我终于明白——(师生合作读)课件出示:雪松的弯曲不是(屈服、低头、软弱……)雪松的弯曲里有(不屈不挠、能屈能伸、以退为进、充满智慧、充满抗争……)

师:是的,雪松不是弱者,相反是一位强者、一位智者!让我们把这种领悟、这种赞美,融入我们的朗读,让勇敢、智慧的雪松永远生长在我们的心里。(生齐读)

【评析】教者抛出话题,创设辩论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讲理由”的方法,突破了理解中的难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加深对雪松品质的领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上一篇:当最困难是时候,就是离成功不远了下一篇:有关立志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