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2024-04-07

“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通用6篇)

篇1:“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至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命运共同体”,已不下百次。这一概念的内涵,也不断充实丰富。有文章指出,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的阐述,存在一个递进关系: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这一被理论界视为有重大创新价值的概念,到底包含了哪些文化内涵?目前学界对此有何解读?凤凰国学特别选取了部分知名学者及文化人士的相关论述,从中可窥一斑:张岂之(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中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普世价值”这个词不好,我们提出“人类共同价值观”。如果现在不承认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观,那我们国家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就没有立足之处了。所以既要承认共同命运,共同命运不光是我们的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理念。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肤色,有他的共同价值观的一面,那是什么呢?都想过好生活,都想吃得饱,住得好,儿女受到很好的教育。不承认这个不行!但是你如果用“普世价值”,用宗教的名词,也不妥。要承认人类存在着共同价值观理念,你说对不对?你不承认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那怎么去打造人类的共同命运体呢?那这就矛盾了。但是另外一方面,不同的国家、民族,在他生衍、发展过程中,他又要有相应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既相应又不相同,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主义不矛盾,是一个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地球上所有人都想过幸福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点,这个基点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全相融。要把当代“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科学总结古代“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天也不必讲要全世界共产主义,就用我们自己国家的名词。秦汉之际有一本《礼记》,《礼记》有一篇就是《礼运篇》,由“据乱世”到“小康”,“小康”再到“大同”。我们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了中国人感到最亲切的名词——“小康社会”,这样多好。当然全面实现小康有些具体的标准,将来还要走向大同,将来全世界也要走向大同。(凤凰国学,《张岂之解读中共传统文化观 研究要有三个认同》)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家、道家崇尚的和谐观念,早在中国上古文化里便已萌芽。春秋时期《国语》里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尚书》里很早就提出“协和万邦”、世界和平的观念;《左传》里也讲“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就像乐器演奏音乐的那种和谐一样,要达到天下的“无所不谐”。所以,和谐的观念应该说在我们历史上出现得很早,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把音乐的和谐作为一种模式和典范,把它推广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甚至推广为宇宙的和谐。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现代外交的运用。(人民日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方光华(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北大学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其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一是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相通。“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有三点:第一,宇宙的本真状态是生命秩序的和谐。“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涵盖了生命发生和展开的过程,呈现着各种生命过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感应、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第二,人类只有实现自身生命秩序的和谐,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作为生命整体有机构成的人类,与宇宙万物一样,具有生长发育的本性。孟子对这个本性有明确的解释,认为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身上仁爱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秩序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终是为了使爱心更加丰富,使尊严更加稳固,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理性能力得到提升。只有使最真实的本性得到表达,人类的生命过程才会得到完整的显示。第三,宇宙整体生命意义的彰显依靠人类的德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宇宙意义的彰显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对生命本性有所彻悟的人类才能发显宇宙的意义。《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是说,只有对生命本性有所彻悟,人类才能参与天地万物的大化过程。“天人合一”充满对万物前途与命运的时刻关切,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包容胸怀,从根本上反对物我二分、人我二分、身心二分。二是与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相通。中华文化注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将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中华文化把性情和智慧的成长看得比物质利益与经济权益的满足更加重要。而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念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中华文化的“天下”是一个以“民心”为凭借、可以无限延伸扩大而连续展开的文化—生活空间。所谓“得天下”,不是获得了多少土地,而是说获得多少民心,正如荀子所说:“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意思是:得到天下,不是夺取他人的土地并使之服从自己,而是说对人性的开创示范作用得到了认同。在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不可化解的绝对敌人。难能可贵的是,中华文化主张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的内在一致性。中华文化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强调“仁义教化”、“以德服人”、“柔以怀远”,主张“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王道,反对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霸道。三是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相通。“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质不同的金、木、水、火、土在一起才能生出百物,而“同”则是只有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儒道释三家都主张“和而不同”。儒家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道家认为,事物的多样性甚至会表现出极端对立的特点,但就是在这种对立中才显示出事物统一的深刻性,事物的多样性才使宇宙充满活力。佛教认为,从缘起关系来看,任何事物都相互依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真如的显现。对某一事物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认识,而且会有成千上万的理由去选择成千上万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平等的,其中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只有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胸襟,才能推进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性格,对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自觉自信,同时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方式抱有欣赏和肯定。(中国社会科学报,《“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文化精髓》)赵可金(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从哲学价值观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伦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两者是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崇德尚义,重礼尊乐,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先秦子学开始,尽管有百家争鸣,学派纷呈,莫不以追求天人合一为使命,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秦汉之后,以仁、义、礼、智、信为主导的经学传承不息,天人合一始终是一条主线。千百年来,尽管政制变迁,政统轮替,但道统保持了一致性,成为中华文明保持延续的精神之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受西方文明的压抑,历经苦难,但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也是在中华文明中追求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理想的产物。如果能够弘扬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己及人,建设一个更加太平、繁荣的世界,将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认识论上来看,中国不同于西方文明中的“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而是历来尊崇物我相与、阴阳平衡、众生平等等理念,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一致。与美国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张将自己融于这世界之中,用非对象性的思维去领悟这个世界,讲究阴阳和谐,融合共生,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来,中国的崛起不必然牺牲其它国家的利益,中国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一种阴阳关系,此种阴阳和谐相处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体的哲学逻辑,注定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防御态势和温和倾向,积极谋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逻辑符合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心理,这一点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也是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更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寻求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而非关注某一局部的利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看,尽管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有序竞争,通过理性的选择超越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超越制度、观念和信仰的束缚,寻求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从而掌握我们的共同命运。如果没有中国阴阳一体认识论的支持,此种乐观的判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从方法论上,中国倡导中庸之道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吻合。在中国文化看来,中庸强调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国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最主要的方法论就是中庸,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和新观点,比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等,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已经贯穿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方方面面。(中国网,《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钱复(台湾学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用“天人合一”论来对待地球,这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和最宝贵的遗产。(湘声报,《两岸及海外华人学者长沙论道 “命运共同体”表达了最珍贵的善意》)王石(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族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成为当代世界的双重价值,兼顾特殊与普遍、多样与统一、多元与融合,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外交理念,更是百分之百的文化理念。文化的多样性是存在的,但文化融合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它需要一个共同规则。“1+1”可以大于2,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因此文化传播应在全球推动“共同体意识”,这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更理性地向全球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是文化的终极关怀,深刻体现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趋势、终极目标,并表达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人类面前最珍贵的善意和亲和之意。

篇2:“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地球、合作、共同发展

一、基本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怀,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时代背景

1.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经过这四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提出过程

2013年3月,总书记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此后,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数十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赋予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201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建议在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时,增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深刻内涵

1.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

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2.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全新的合作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合作共赢。而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一带一路”是我国作为上升大国坚持不走传统大国争霸、称霸的老路,而走开放、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新的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实现中国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合作共建,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与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与合作伙伴的战略理解、战略共识,使这个战略成为大家的战略,成为共同推动新时期开放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新模式。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发展方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局势,针对未来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和平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大同”与“和合”思想的延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

五、意义作用

1.是中国大国责任的彰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价值,有利于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并为此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出资近300亿美元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支持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这些举措印证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

2.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发展角度出发,将国家之间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使之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共同体的异化,为人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铺垫了道路。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服务于世界各国走出现代性困境、化解全球共同危机的需要。全球性危机的解决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未来地球计划委员会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危机的恶化趋势,指出应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将区域经济发展带打造为“低碳排放发展带”,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科学方法。3.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篇3: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构画亚洲命运共同体,强调以软实力为支撑,为此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理念,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观、价值观、义利观、近邻观与和平观,构成中国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文化内涵。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观

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主张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观,但不主张重返中华封贡体系的旧范式。

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对于中国强盛后是否会恢复中国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东亚朝贡体系,是有疑忌的。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将总结吸取历史上东亚各国和平相处的重要历史经验,总结亚洲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运用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东亚价值观念的重要历史经验,为今日建设命运共同体所用。中国不主张恢复历史上中华封贡体系那种过时的旧范式,中国将与各国一起寻找和总结新的亚洲文化思想,共同推动亚洲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不接受西方范式的价值观

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倡导学习和吸收欧洲和北美共同体的宝贵经验,但不接受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前提。

习近平强调中国自己的价值观。习近平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强调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价值观念、发展路径和政治制度。

那种以西方价值观为指导与前提来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不为中国所赞同和接受。中国承认各国文明的多样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承认西方价值观在人类文明发展上的地位与作用,但同时认为它并不具有普世性,存在于亚洲的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和权利,各种文明应该和平共处,共同建设东北亚的美好家园。鉴于东北亚多文化、多制度的特殊情况,强调此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亚洲各国在学习欧洲和北美共同体宝贵经验的同时,必须创造出建设各种文明共存兼容的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新模式和新经验。

欢迎“搭便车”的义利观

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讲情重义、先义后利,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习近平强调中国自己的义利观。他主张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将互惠互利的原则提升至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在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方面,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不仅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搭便车”本来是奥巴马嘲讽中国的用语,说中国搭乘了美国30年的便车,然而习近平却接过去讲“我们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实际上,在两千多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处当中,凡是中国强大、稳定的时候,历来都是让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的,而且也只有在周边国家和民族能够搭乘中国便车的时候,整个亚洲才是稳定的。“搭便车”是中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发展互相关系重情重义的一个传统。中国在让周边国家“搭便车”的过程当中,别的国家获益发展起来了,反过来就会推动中国的发展,这正是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

亲诚惠容的近邻观

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倡议“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友情外交”,为中国周边外交添加了浓浓的人情味。

习近平强调中国自己的近邻观。2013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以亲诚惠容为中国处理周边外交的重要理念。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是对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精辟概括,也反映了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亲自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增进了彼此互信和互利合作。中国领导人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加大与周边国家领导人的互访,积极推行好邻居外交、走亲戚外交、交朋友外交等等,使深化各国友谊、推进国际关系的“友情外交”正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反对“国强必霸”

的和平观

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追求中国的大国强国地位和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之梦,但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逻辑。

习近平强调中国自己的和平观。邓小平奠定了和平与发展为时代特征的基本战略,江泽民时代倡议发展与各国间各种形式的伙伴外交,胡锦涛时代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使“和谐”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成为中国外交的主题词。习近平反复论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他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坚持公平正义,强调“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中国真诚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携手把这条路走稳走好”。

针对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壮大之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忧虑,习近平坦言“其他人肯定要看看(中国这个)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他对此表示理解,但明确表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中国虽然是个大块头,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人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近代以后遭遇100多年的动荡与战火,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根本无从谈起,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自己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

习近平构画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反对各种全球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言行,纠正各种不符合各国团结共存的错误观念。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也不挑战既成的国际体系,中国将与亚洲各国一起,通过共同的、和平的努力,开创以亚洲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平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世界作出贡献。

尽管亚洲的区域合作仍然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的努力目标,中国正按照自身的文化观、价值观、义利观、近邻观与和平观,逐步使构想变为现实。中国积极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缅印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太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合作倡议,一步一个脚印,正在努力塑造一个既符合世界发展大势、又符合亚洲各国共同利益、同时也符合中国长远国家利益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篇4:踢正步到底有啥用?

我们可以把互相踢着正步相对而行的两支队伍看作战斗的双方。这时候他们不仅仅在威慑对方,还在进行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我们很棒,我们很强。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会胜利!当然,根据科学研究,这种心理暗示在正式作战中是相当有利的,动物界同样可以证明。有研究表明,不同族群的海豚在发生冲突时,胜利者往往是能够同时跳跃翻转的那一族群。看来同步率高确实能够增加作战时的胜算。

作战胜算的增加不仅仅能获得精神鼓舞,还会由此带来对敌人的“不屑一顾”。在一项试验中,安排了两队男性走过一段路程。一队松松散散地随意散步,另一队以相同的步调正步走过。事后给他们看同样一张男子的照片,结果发现,以一致步伐前进的男性与正常行走的男性相比,倾向于认为照片中男性的身高较矮,体形也较小。

所以说,正步走的心理激励既建立在内心的强大上,还立足于把敌人看作更弱小的对手的前提下。再加上声势浩大的震慑作用,三管齐下,想不胜都难。

正步走的強大震慑效果,偶尔也会带来一点麻烦。1831年4月,英姿飒爽的英国士兵踏着正步通过布劳顿吊桥时,桥面突然断裂,十来个士兵跌落水中。事后,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行军时士兵行动的一致放大了桥梁的振动频率。当这个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时,桥梁就会承受不住而倒塌。

篇5:延迟退休对你我到底会有啥影响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首先,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其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少子化(人们生育意愿下降)”与“长寿化(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同期并行,相对日、韩等国达到中等收入时的锥形结构,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很多,老龄化的高峰正在加速到来: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8.6%,老龄人口总量将超4亿人,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不到55岁,而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5岁左右。

权威专家谈延退必要性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这是许多公众并不理解的问题。在上述文章中,多位权威专家在接受人社部主管的《中国劳动保障报》采访时论证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目前中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实际上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城镇职工缴费年限短,而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时间长,预计在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难以承受沉重的支付压力。因此,综合考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收支状况等多种因素,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人均预期寿命与人们受教育年限都在持续不断延长,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可以无限供给的时代,向每年净减少数百万适龄劳动人口的时代转变,再加上少子高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追求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社会公正呼声日益高涨,这些客观事实决定了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确实是一个必然选择;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延迟退休年龄是适应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需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保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建议“先女后男” 兼顾特殊

由于现行退休年龄并不统一,延迟退休面临着谁先谁后的问题。李忠指出,要区分对待,分步实施。不是对所有社会群体同时实行延迟退休,会选择现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从这部分群体开始逐步实施。

郑功成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建议,采取“女先男后”的政策取向,先从低龄退休的女性开始,而男性与符合60岁退休的女性先不延迟。郑功成解释称,“女先男后”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男女退休年龄相差太大,男性60岁退休,女职工50岁退休,女干部55岁,两者相差10岁、5岁。这么大的差距,同步延迟退休将不利于缩小差距,也会使这一政策的调整波及全体。专家还强调,调整法定退休年龄时应当兼顾特殊。郑功成对《中国劳动保障报》表示,重体力岗位上的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到一定程度的劳动者,应允许在基准退休年龄前提早退休,当然其领取全额养老金时需要达到国家法定的最低缴费年限。再如,对工龄长的劳动者亦应当有相应规定。

延迟退休是否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对《中国劳动保障报》表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办法,一年延迟几个月,总体上对就业影响有限,而且这种影响分散到所有行业,因此,对就业不会构成大的冲击,也不会因此导致年轻人就业难。

郑东亮说,在劳动力市场上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关系,实际情况是,儿子可能看不上老子干的活儿。他指出,青年的就业机会主要还是决定于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年轻人更愿意去的岗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

篇6:“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PNP就是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是指将符合PNP标准的PC插卡等设备安装到电脑时,操作系统自动设定系统结构的技术。也就是说,当用户安装新的硬件时,不必再设置任何跳线,也不用手动配置中断请求(IRQ)、内存地址或直接存储器存取(DMA)通道等,这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特性。

问:我想了解一下主板BIOS中“PNP/PCI Configuration”选项中的“PNP OS Installed”项,设置为“YES”和“NO”有什么不同?(读者 WGT07 论坛提问)

答:其实在使用Windows XP等操作系统时,一般而言“PNP OS Installed”值会设为“YES”,这样启动计算机后,主板BIOS值初始化用于启动的IDE等设备,而Windows XP操作系统将为其他设备非配IRQ中断、DMA通道等系统资源。而如果“PNP OS Installed”值设置为“NO”,将全部由主板BIOS来分配全部IRQ中断等资源。该设置一般会用于操作系统因为资源冲突,而导致无法正确分配系统资源。

SD卡为何不能删除文件

问:我有一块1GB的SD卡,一直使用正常,摔了一次后,该卡只能读取文件,但是不能写入、删除文件,也无法对SD卡进行格式化,请问这是什么问题造成的?(读者 Sun_peng 邮件提问)

答:从你描述的现象而言,如果你的SD卡没有损坏,则可能是由于SD卡的写保护开关开启失灵造成的。请检查一下你的SD卡是否处于写保护状态,并且不能打开,可能是写保护开关失灵,您可以到经销商处修理或调换。

“我的电脑”为何找不到移动硬盘

问:最近我购买了一块移动硬盘,将其接入计算机USB接口后,任务栏右下角显示“发现新硬件”,打开“我的电脑”却找不到移动硬盘,请问这是什么问题造成的?(读者 雷先生 电话提问)

答:首先,该问题可能是由于USB口供电不足造成的,建议你购买一个带电源的USB接口HUB,看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如果问题不能够解决,建议你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管理”,再打开“计算机管理”窗口,双击窗口左侧的“磁盘管理”,查看“计算机管理”窗口右侧是否有未加卷的磁盘,右键单击未加卷的磁盘,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更改驱动器名和路径”,进入“更改驱动器名和路径”窗口,单击“添加”按钮,一般问题可以解决。

设置开机密码报错

问:我的电脑的主板使用AMI BIOS,想设置一个开机密码,但总是提示:“Please input 7 or more characrers”,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读者 张先生 电话提问)

答:该问题应该是由于你设置的BIOS开机密码小于七位造成的,因为许多版本的AMI BIOS在设置开机密码时,要求至少输入七位的密码。如果是Award BIOS或Phoenix BIOS不存在此问题。建议你设置七位以上的密码,该问题就不会出现。

U盘为何不可使用

问:最近我的U盘接入计算机后,进入“我的电脑”,可以看到“可移动磁盘”,却无法使用。右键单击“可移动磁盘”,在菜单中选择“属性”,发现U盘文件系统是RAW,这该怎么办?(读者 王元 电话提问)

答:对于一般U盘而言,正常的文件系统应该是FAT或FAT32,而RAW是一种非正常的文件系统,在Windows是无法识别的,而该问题应该是由于对U盘操作不当或病毒破坏造成的。建议你对U盘格式化,右键单击“可移动磁盘”,选择“格式化”,将文件系统选为FAT32,进行格式化,问题一般可以解决。

打印机指示灯为何交替闪烁

问:我有一台惠普 DJ500 噴墨打印机,开机后打印机所有指示灯交替闪烁,不能正常工作,请问如何解决?(读者 yun_zhang邮件提问)

答:该问题应该是由于有某种物体挡住了打印机滑动架初始化移动,建议关闭打印机开关,并将打印机上盖板掀起,检查打印机喷嘴支架的保护带是否已被取下,此外,手动推打印机滑架,检查是否有异物阻挡,如有将其清除,一般问题可以解决。

想了解更多精彩电脑问答?请登录

上一篇:退投标保证金委托书下一篇:范文安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