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保对策研究

2024-05-12

城乡低保对策研究(通用8篇)

篇1:城乡低保对策研究

XXX城乡低保现状及对策思考

低保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现金和实物救助,使其收入水平达到法定最低生活标准。低保是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它给广大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了千家万户,对党中央和谐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催化剂。

一、XXX城乡低保现状

XXX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从1998年开始实施至今,经历了宣传启动、稳步发展、全面铺开、城乡救助一体化四个阶段。从1998年的宣传启动到在全省率先统一城乡低保标准,从2010年起我区大力开展城乡救助“三个三”活动到目前我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规范化、资金发放社会化、数据管理信息化。截止今年6月,我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5185户,11430人,人均月补助335元;农村低保共1021户,2525人,人均月补助283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稳定了社会。

二、当前城乡低保主要做法

全面建立监控系统,实现救助信息公开透明。将所有低保对

象的一户一档资料全部录入电脑进行联网管理,使低保对象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工作单位、收入状况、房产、纳入低保原因、家庭成员等信息一目了然,低保对象档案登记、审批、停保、续保、调整、查询等方便快捷,保障了低保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低保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更加透明,杜绝了弄虚作假、重复享受、骗取低保金的现象,使全区困难群众及时的得到救助。

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全面开展了以核定收入、低保评议审批制度为重点的规范化建设工作,针对申请审批中的薄弱环节,如:收入认证、公示、民主评议会,我们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城乡低保申请、审批程序,一是坚持“两审两公示”。严格按照“应保尽保、应退进退”的动态管理要求,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坚持街道审核、民政局审批,报前和批后两公示。二是坚持“两公开两监督”,公开低保对象、公开享受金额,接受群众监督、接受上级部门监督,增强低保审批程序的透明度。即便于基层操作,也能全面的反应各种程序的审核过程,达到阳光操作。使低保工作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目标,使我区低保工作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城乡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难。一是辖区工商、税务、公积金、房产、车辆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都由省市政府直属管理,区级部门只做辅助性工作,服务对象信息大都由上级部门管理,协调起来有一定难度;二是辖区内保险、金融、证券、咨询等机构属企业性质,分支网点数量众多,管理复杂,区政府协调难度大;三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储户信息保密,各类机构难以向民政部门提供相关信息。

(二)低保经费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困难人群增加,经费和工作人员编制一直增加,给工作带来困难,加之城市改造力度加大,拆迁人口增多,导致低保对象人户分离增多,给我们入户调查带来困难。对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化分不清楚,造成了不能及时掌控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就业、收入变化情况,形成了低保待遇的常规化、工资化、终身化的现象。

(三)思想观念滞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较长,“平均主义”思想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消除,有些群众认为,城乡低保的资金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尤其现行城乡低保补差水平逐渐提高,这造成有些群众对低保金蠢蠢欲动,甚至拉关系走后门,以吃到低保金为荣,有些低保户把低保看成是一种“终身制”,只上不能下,这对城乡低保的动态管理带来消极作用。

(四)民主评议小组有些地方尚未真正建立。各级低保机构都要求社区和村民小组要建立低保民主评议小组,这主要是出于对低保公开、公正、公平考虑的,但有些地方尚未真正建立起民主评议小组,有的地方只是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有的村委会和居委会把低保当作消除矛盾的灵丹妙药,只要是有人上访、闹事就以“吃低保”来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低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五)人员流动大,家庭共同生活成员难以界定。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明文规定,子女及(外)孙子女有赡养其父母、祖(外)父母的义务,但在现行风俗中,特别是农村,往往只把儿子作为赡养义务人,把有赡养能力的女儿(特别是出嫁)、(外)孙子女这类人员不计算为赡养义务人,采取人户分离的办法,把有赡养义务的子女有意分开来申请低保,把法律规定应该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xxx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第三条规定,存在法定赡养、抚养、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一并核算家庭收入,但随着城中村改造,出现人员流动大、人户分离现象使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申请最低中以难以鉴定,家庭收入核定难。

三、解决的对策及思考

(一)针对“城乡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难”的问题。建议上级部门协调好各部门,便于工作开展。建立永久性公示板和举报箱、举报电话,解决动态管理中清退难的问题。接受群众和全社会的监督,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执行。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城乡低保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要积极协调和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政府领导重视,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确保城乡低保工作健康发展,规范运行。建立城乡低保户定期报告制度。

(二)针对“低保经费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建议给基层陪配备低保工作用车,便于日常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低保工作更加规范化。民政局及城乡低保单位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广泛开展宣传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坚持做到公开保障政策、对象、标准和资金“四公开”。要定期做好民政助理和社区专干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的培训,经常进行业务知识竟赛和电脑操作技能比武。对有些民政助理和社区专干的思想素质不高,建议有关部门对其调换工作,要招聘一些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充当民政助理和社区专干。提高民政队伍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针对“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低保只保障生活,因对低保投入的加大,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低保依赖加大,认为

他可以吃低保。要解决好思想观念的问题,是很不容易的事,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要做大量的宣传;二是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印发大量城乡低保宣传资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社区低保专干要家家户户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懂得城乡低保到底是一回什么事,通过宣传让“平均主义思想”和嫉妒情绪消逝,通过宣传让低保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易于接受,从而打破低保“终身制”的思想。

(四)针对“民主评议小组有些地方尚未真正建立”的问题。尽快制定并出台《低保工作岗位责任过错追究制度》,加大低保工作岗位责任过错追究的力度。对低保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处罚。没有民主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那城乡低保很可能失去公开、公平、公正性,也很难了解低保对象的准确性,建立民主议小组,这问题不容忽视,要真正建立起来,不能只浮在表面。对低保对象造假骗保的,应立即停发低保金,并追回发放的款项。

(五)针对“人员流动大,家庭共同生活成员难以界定”的问题。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加强低保审批、核实环节的动态管理。

篇2:城乡低保对策研究

我国是个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困难人群基数较大、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期,长寿区纪委、监察局会同区民政局对长寿区城乡低保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长寿区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程序化、制度化和公开化,但是,也发现低保工作在实践中、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长寿区低保工作概况

为彻底改变城乡低保管理混乱局面,切实贯彻“应保尽保、不应保不予保”原则,长寿区从2010年初开展规范城镇低保管理,年底全区城镇低保对象由原来的23686户54522人降到2948户5367人,低保人数比例由原来的25.41%降到2.50%。截止2012年6月,全区城镇低保4086户6859人,占城镇人口比例为2.36%;农村低保户15326户24226人,占农业人口比例为3.54%。总体来看,全区已经初步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不应保不予保”,推进了全区低保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低保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当前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低保资格审核有待科学化

在低保对象资格审核中,家庭收入是一项关键考量指标。然而,操作上的种种制约因素给查实申请者真实家庭收入带来了很多困难。诸如:城镇居民失业者是否存在着隐性就业无法得知;一些做小生意或打零工的居民实际收入是多少无法统计;社区邻里间往来不多、彼此不了解,真实收入难以得到印证;农村居民的种养殖收入、务工收入、临时收入难以准确核算;有些人为了骗取低保名额而故意隐瞒收入等。上述因素造成了在低保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认定家庭困难且条件相差不大的申请者到底谁该吃低保。此外,按规定,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户主应当主动向村(居)委员会报告变化情况,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主动上报,加上审核工作滞后,难以完全实现“应退尽退”。

(二)村(居)低保管理有待规范化

一是受保人资格认定管理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等不尽责现象。有些村(居)未按听证政策要求,选取的听证人员不具备代表性,造成听证评议效果不佳,部分群众认为听证只是个形式。二是违背了低保按户申报的原则。低保是一种有限的民生资源,在低保工作实践中,如果完全按照以户为单位吃低保为原则申办低保,往往一个村的低保指标覆盖不到多少户,于是为在指标范围内让更多困难人员吃上低保,往往采取将重病、重残等特殊人员单独提出来吃低保,以减少特殊人员因未吃低保而导致的上访问题。

(三)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压力有待转化

一是基层民政干部工作量大。在农转城推行过程中,为了加快工作推进,有些部门和人员给农转城人员许诺转户将享受更高标准的城镇低保,造成很多农转城人员为了吃上城镇低保而不断纠缠基层民政干部,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低保户人户分离现象逐渐增多,也给基层民政干部增大了救济工作难度。二是低保工作人员不足。随着低保管理程序的日益规范,镇村两级从事民政工作的专职人员不仅要负责入户调查、听证评议、三次公示、到期低保家庭的变更和续保等环节中大量表册的填写、信息录入、资料查询等事务性工作,而且还要处理由于各种原因未吃上低保群众的上访、投诉等突发性工作。这种“程序环节多、信息处理量大、群众诉求强、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现状使得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是低保工作经费不足。通过走访,镇村干部普遍强烈要求上级拨付低保工作经费。村干部认为入户调查费用、召集群众参加低保听证费用、各种表册的打印费用等都需要村委会自己掏腰包,让那些本来经费就困难的村(居)委员会更加捉襟见肘,同时经费的欠缺也影响了基层民政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特定困难群体救助有待明确化 自低保政策实施以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真正长期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几乎都已经享受了低保。但由于低保政策规定只计算家庭收入,不考虑家庭支出,有少数家庭收入虽略高于低保标准,但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家庭开支较大,生活困难的人却很难享受到低保;农村纯女户家庭、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等生活处于困境中的人也很难享受到低保。但是,这些群体对享受社会救助政策的需求日趋强烈,应该将这些人员是否纳入低保进行明确化,以降低村干部的工作难度,提升低保制度的合理性。

(五)监督管理有待透明化

现有的低保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低保资金的运行管理、低保申请人资格审查、低保政策透明度、低保管理的工作程序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社会监督的媒介、渠道较少,致使广大社会群众虽然有较高的监督积极性,但不能很好行使监督权,社会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三、进一步做好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实现低保工作信息化

低保工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同时便于群众办事和社会监督,是打造“阳光低保”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搭建专门的服务网站,探索推进低保工作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

(二)加快完善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

在实践探索中,长寿区尽管依照2008年的市级核算办法制定出台了新的《长寿区城乡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试行)》,并在部分街镇试点。但从镇村干部反馈来看,不少干部对新的核算办法尚抱有观望态度,认为新办法尽管具体但稍显复杂,要真正达到操作性强、科学合理,尚需试点完善后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操作性更强的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合理计算低保家庭经济收入和就业情况,力求使低保对象的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正确宣传引导、更新观念。一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宣传专栏、宣讲活动、散发传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城市低保的保障条件、保障标准、申报程序、动态管理和生产自救等政策广泛宣传给群众,使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保障,让热心关注的群众参与到工作中来;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该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改变人们的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要使“主动申请低保,积极走出低保”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他们认识到低保不是施舍与恩赐,是救助,是民生工程,进低保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最终走出低保。

(四)切实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要重点加强村居一级低保干部管理,提高素质。要积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信息化网络,以提高低保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行政力量为主导、专业力量为支撑、公众力量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保障人力资源格局。二是要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建议给每个村居配备一名专(兼)职低保工作人员,并且适当提高工资待遇,稳定干部队伍;增加基层低保工作机构办公经费投入,保障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

(五)让特定困难群众享受低保

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的家庭,建议考虑纳入低保范围。对那些因重大疾病、突然遭受意外灾害或事故的家庭,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发挥低保的救助作用。特别是有些慢性病,犹如一把双刃剑伤害着这些困难家庭,一方面他们因病失去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长期住院治疗却需要长期服药,医疗费用往往无法报销。农村纯女户家庭,在贫困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建议优先享受低保。零就业家庭建议纳入城镇居民低保范围。由于零就业家庭,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应当优先享受低保。失地农民可以适当享受低保。

(六)努力实现低保工作联动

篇3:城乡低保对策研究

关键词:城乡低保,档案,建立,管理,方式

低保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 是新时期社会救助体系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要素, 也是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以保障的关键所在。在建立与实施低保制度中, 城乡低保档案得以产生和形成, 全面、客观记录了城乡困难家庭各方面情况, 客观统计了城乡已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 具有较高的价值, 为城乡低保资金的发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确保一系列城乡低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做好城乡低保材料收集与分类整理工作

在收集城乡低保材料中,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确保收集的材料更加全面、客观, 规范城乡低保档案, 在收集政府制定文件的同时, 还要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比如, 申请低保人员的个人信息:身份户籍证明、经济收入预测情况, 相关部门审查的一系列问题, 确保收集的低保材料更加完整, 为后期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 低保档案管理人员要以低保材料编订顺序为切入点, 采用规定的相关格式, 以户头为单位, 建立城乡困难群体的低保档案, 合理保存, 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审查已制定的各类文件材料, 比如, 社会公示、入户调查结论, 做好低保材料的整理以及归档工作, 将一系列低保资料保存到对应的系统档案中。如果是保存价值较高的材料,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采用统一化管理方式, 对其集中归档, 合理保存, 避免影响日常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立城乡低保档案中,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比如, 档案类型、档案形式, 先后进行必要的类目代号标志, 以类目为基点, 合理对流水号进行排序, 确保城乡低保档案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

二、注重城乡低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就低保档案来说, 和县、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紧密相连, 在经过一系列程序后所形成的一类特殊文件资料, 也就是说, 科学建立与管理城乡低保档案至关重要, 利于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民生的改善。由于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和多方面密切相关, 工作量特别大, 在管理城乡低保档案过程中,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坚持相关原则, 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级与日常管理, 做好随时归档工作。

1. 做好城乡低保档案分级管理工作。

低保户需要先向当地乡镇提交低保申请, 如实填写相关表格, 提高相关证明, 比如, 家庭成员证明、残疾证明, 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仔细审查, 并提交给县民政局进行审查。如果低保户通过审查, 以对应的低保资料为切入点, 发放低保金, 定期检查低保户, 看其和所描述的情况是否吻合。在此过程中, 各级部门必须结合低保档案材料特点、性质, 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确保其更加完整、客观, 确保低保工作有序开展。

2. 做好城乡低保档案日常管理工作。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 城乡低保档案日常管理和分级管理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建立在分级管理基础上。在低保户递交的申请材料被审批,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 以户为单元构建低保户档案, 采用一户一号的管理制度。在低保户存在期间, 民政部门要结合各方面具体情况, 对其低保金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比如, 增发、减发。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结合低保户一系列低保材料, 比如, 收入证明、调查情况, 做好归档工作, 将其装订成册, 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管理, 促使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与现代化设备, 提高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效率

在新形势下,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已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和领域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乡低保档案管理中,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方位客观分析城乡档案资料内容、时间等, 采用先进的技术, 借助信息化手段, 多层次优化完善城乡低保档案数据库、城乡低保档案目录, 对其进行合理化管理, 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借助信息化手段, 动态监控城乡低保档案材料收集到利用的整个过程, 对纸质城乡低保文件资料编号, 确保原始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客观, 多层次优化利用一系列先进技术, 借助数字化管理形式, 有效开发与利用城乡低保档案资料。同时, 还要坚持相关原则, 构建相关的系统设备, 及时传输电子文件, 让数据处理系统有效传输最初的低保材料信息, 科学整理、分类海量档案管理工作, 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线存储器空间进一步扩大, 提高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效率。此外, 低保档案管理人员要优化利用各类现代化设备, 比如, 计算机、光盘刻录机, 注重网络信息传输等设备的应用, 构建全新的档案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定期对其进行必要的检修与维护, 降低故障发生率, 为低保档案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为提高新时期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整体质量提供有利的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市场经济被下, 城乡低保档案建立和管理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 涉及面较广, 难度较大, 必须加强其管理, 有效满足传统社会救济形式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客观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 结合其存在的管理, 促使城乡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 借助信息化手段, 提高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效率, 注重低保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优化利用各类先进的设备, 将其故障发生率, 确保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禄, 王海燕.建立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 2011, 04:10-12.

[2]杨志艳.浅谈城乡低保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 2015, 20:76.

[3]孙玲.城乡低保档案的规范与高效管理[J].兰台内外, 2014, 04:51.

篇4:城乡低保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保标准;适度检验;附加福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 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4-0048-06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近8年的实践与探索,于2007年全面走向农村,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相对成熟、保障困难群体人数最多的社会救助项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但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保障标准低、养懒人及福利依赖等现象。因此,当前我国亟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标准线。

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的研究现状

在国际上,衡量贫困状况的标志是“最低生活保障线”。通常,衡量公民是否贫困,多数国家是以绝对贫困线为标准,也有一些国家采用相对贫困线标准,如当一个家庭的收入只达到中等收入的50%~60%时,即被认为是贫困的。一定时期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政府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和其他调查的基础上加以确定或颁布;或者以当地居民生存所必需的最低生活开支来表示;或者用与当地中等收入水平的一定差距来表示(吕学静,2007)。目前,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法主要有生活需求法、国际贫困标准法、生活形态法、恩格尔系数法四种(孙光德、董克用,2000)。

除了上述四种传统测量贫困线的方法之外,还有另外三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即消费支出比例法、马丁法、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法(张宝宝,2012)。

我国学者唐钧在对国际上四种主要测定贫困线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将“生活形态法”与“市场菜篮法”结合起来的综合法,依据收入比例和恩格尔系数进行调整(孙光德、董克用,2000)。杨立雄将最低生活保障线划分为食物线和非食物线两部分。其中食物线以热量支出法计算,根据食品价格指数调整;非食物线以低收人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计算,根据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调整(杨立雄,2012)。肖云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国家确定的贫困线为基础,结合恩格尔系数、物价指数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肖云、孙晓锦,2009)。童星、林闵钢基于客观相对贫困标准、客观绝对贫困标准、主观贫困标准三种贫困测量视角,提出了12种度量贫困的定量方法,包括收入等份定义法、收入平均数法、商品相对不足法、热量支出法、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超必需品剔除法、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编制贫困指数法、数学模型法、主观最小收入定义法和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童星、林闵钢,1994)。陈珍珍通过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调查,得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四种做法(陈珍珍,2013),即从消费的角度采用“菜篮子法”与上年度当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法,从收入的角度采用当地最低工资水平比例法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法。莫泰基曾用10个指标对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和国际贫困标准法进行了优劣对比。唐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采用12个指标对这四种常用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出这四种方法都是好坏参半,各有擅长。但市场菜篮法、国际贫困标准和生活形态法(14分)较恩格尔系数法(12分)略胜一筹(唐钧,1998)。

综上所述,不同的国家、地域及不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的方法。从满足居民生存需求的低保标准出发,倾向于采用最低能量标准的市场菜篮法或者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低保标准出发,倾向于采用中等能量标准的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或者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而从满足居民发展需求的低保标准出发,则倾向于采用收入比例法、生活形态法,或者综合法。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低保标准的制定受地域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财政实力与社会保障体系、配套制度建设、低保目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全国、某一省设定统一的低保标准线,但各地低保标准制定的原则、程序与参考指标应具有一致性。

二、城乡低保标准制定的适度检验一以山东省为例

(一)理论上的检验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调整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指数变化的影响,其衡量指标在理论上主要有最低生活保障消费替代率、收入替代率和最低工资替代率。总体而言,这三种替代率越高,表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越高,就业激励越低;反之则保障能力较弱,就业激励较高[9一

根据对《山东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的整理,可得山东省城乡居民在2008-2011年的最低生活保障消费替代率为25%~30%(该数值考虑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收入替代率为17%~23%,最低工资替代率为30%~40%。这三项指标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处于中间层次;与山东省地区的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率在全国的排名相比,处于较低层次;与国际标准相比较,如贫困线为平均收入的50%~60%,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值的计算不包括与低保名额相关的附加待遇。

(二)实践中的检验

篇5:城乡低保对策研究

标准

(文章原标题:茂名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2016茂名城乡低保新政策: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中金网,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茂名市政府近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提高2016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据悉,从2016年1月1日起,茂名执行以下新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一)城乡低保标准。市本级由去年每人每月430元提高到485元,提高了55元;县级城镇由410元提高到485元,提高了75元;农村由260元提高到335元,提高了75元。

(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茂名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各地不尽相同。其中,茂南区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8028元,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9636元;电白区、滨海新区、高新区分散供养为7980元,集中供养为9576元;信宜市分散供养为7788元,集中供养为9348元;高州市分散供养为8004元,集中供养为9612元;化州市分散供养为7908元,集中供养为9492元。全市各地的五保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均比去年提高,提高幅度在700元以上。会议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抓紧抓好政策落实,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足额享受到社会保障普惠政策;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资金运行安全;对今年未达标的月份要按新的标准,从1月起予以补发。2016茂名城乡居民低保办理指南:

一、办理条件凡具有本市户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都可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二、办理材料

1、户主书面申请

2、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户口簿、身份证

3、家庭成员收入状况证明

4、《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一式三份

三、办理流程

1、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居)委会核定后,报镇政府(街道)审核,呈县(市、区)民政局审批,报市民政局备案。

2、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核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3、保障对象领取的低保金实行差额补助,低保金按月发放,到指定的银行领取。

4、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调查核实一次。

四、办理地址茂名市委地址:茂名市茂南区油城五路28号电话:0668-2910200化州市委地址:茂名市化州市河东区新市府大楼电话:0668-7363968信宜市委地址:茂名市信宜市环山路29号电话:0668-8819138

五、办理时限及费用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办理费用:免费2016年茂名低保补助标准及申请低保的条件规定:农村标准:全市各地农村低保标准为月人均260元城市标准:市本级(市直)和各地城镇低保标准分别为月人均410元茂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温馨提示:凡茂名市城乡家庭人均月收入符合茂名市低保标准的,并具有茂名市户籍的城乡居民均可到户口所在村(居)委会进行咨询或者提出书面申请,如实填报“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并提供家庭收入等有关的证明材料。低保申请书:农村低保申请书范文XX县XX镇XX村委:我叫XXX,男/女,年 月 日出生,汉族,丈夫/妻子XXX,男/女,年 月 日出生,汉族,现均住XX县XX镇XX村X组。因我们夫妻二人年老多病,尤其是我多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致使家庭异常困难,年收入还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生活十分拮据。为此,为我们夫妻二人享受国家对我们老弱病残的照顾,特申请领取低保,让我们能安度晚年!望批准!此致敬礼!申请人:XXXX X X X 年 X X 月 X X日城镇低保申请书范文XX社区居民委员会:我今年63岁,家住兴华路XX号,平房(23平米),与妻子离异,现独自生活,身体长期有病,不能干重体力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靠亲属救济勉强糊口,年收入不足180元,生活异常艰难。当我听说还可以向社区申请低保,我非常高兴,本来已绝望的心又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好似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看到了一线黎明的曙光。为此,特向广场社区居民委员会申请低保。我也想靠自己的双手不给党和政府增加负担,但身体状况、家庭的窘困、生活的艰难,如今只能让我命悬一线,希望社区能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此致敬礼!申请人:XXXXX年X月X日温馨提示:农村居民低保申请书需要填写的内容:

1、申请人所在的县、镇和村委,申请人的名字、性别、出生日期、住址和家庭情况。

2、申请人的申请最低保障的原因和理由。城镇居民低保申请书需要填写的内容:

1、申请人所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申请人的名字、性别、出生日期、住址和家庭情况。

篇6:城乡低保申请范文

1、配偶;

2、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3、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

4、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

共同生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共用生活经济来源,家庭财产除法律规定外一般为共同所有,为共同生活所负债务由家庭成员共同偿还的生活状态。

非广州市户籍,但与广州市居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申请享受其户籍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未享受其户籍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也可随户主一起申请享受居住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可单独提出申请的对象:

1、市内可迁移的广州市集体户口人员;

2、低收入困难家庭中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且无业的重度残疾人;

3、离婚后无法分户的原配偶;

篇7:城乡低保民主评议

关于开展城乡低保民主评议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

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管理工作,改善低保申请程序和审批环境,增强低保工作透明度,促进低保审批程序规范化,经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建立和推行低保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建立低保工作民主评议制度的意义

低保民主评议制度从社区基层低保申请和审核关键环节着手,旨在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规范城乡低保管理,防止错保、漏保,杜绝关系保、人情保,促进低保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二、低保民主评议的内容和程序

(一)民主评议对象:常住本社区(村),且已享受我区城乡低保的家庭和新申请对象户以及被举报的低保户。

(二)民主评议小组成员的组成 社区(村)成立低保工作民主评议小组,小组成员为单数,民主评议小组组长由社区(村)书记担任,成员由社区(村)主任、分管领导、低保专(兼)职人员、社区居(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低保户邻居等有关人员组成,但不得少于20人。

每次出席的人员不固定,民主评议之前由社区(村)从民主评议小组中随机抽取评议成员,但不得少于5人。实行民主评议小组成员随机性、不确定性。如果民主评议小组成员中有与被评议对象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利益、利害关系的,应实行回避。

(三)民主评议的组织实施

社区(村)制定低保民主评议工作方案,经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实施。民主评议由民主评议小组成员所在的社区(村)组织实施。民主评议结果作为社区(村)低保审批的初审结果。

(四)民主评议时间的确定

低保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原则上城市为一个月一次,农村为一季度一次。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召开。

社区(村)在民主评议活动开展前,应将评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及评议的理由通知各有关人员。

(五)民主评议工作程序

1、主持人(调查人)介绍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及将要评议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

2、民主评议小组成员讨论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也可现场举手表决,2/3评议小组成员通过得以进入下一审 核阶段,并由主持人将结果当场宣布,并予以公示后上报,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天。

3、申请人对民主评议结果不服的,可向所在社区(村)提出二次评议请求。社区(村)接收到二次评议请求后,要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等实际情况进行再次调查、核实,并组织相关人员在适当时间进行二次评议。

4、乡镇、街道在接到社区(村)上报的名单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入户进行复核,对确实符合申报条件的家庭,签署意见后上报区民政局。

(六)民主评议资料的管理

1.民主评议小组要制作详细笔录,并经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审核无误后签章,交社区(村)存档。

2.为维护申请人的隐私与尊严,民主评议小组成员要避免询问与评议内容无关的问题。

3.实施民主评议制度后,新申请享受低保的人员,必须经过民主评议这一程序,凡未经过评议程序的低保对象,各乡镇、街道不得报区民政局审批。对实施民主评议制度前已享受的低保对象,在5月底前把民主评议工作完成,结果汇总后上报区民政局低保管理股。

三、时间安排

低保工作民主评议制度自2009年4月实行,在审核2009年4月份城市低保及第2季度农村低保时,选择1-2个社区(村)为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到2009年下半年,在全区所有社区(村)全面推行低保民主评议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低保民主评议制度是做好新时期低保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今年我区低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把落实民主评议制度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低保工作的考核内容。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工作,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

(二)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低保民主评议工作顺利开展,各街道、乡镇要认真学习低保政策,制定研究开展民主评议工作方案,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低保工作,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并及时与区民政局通气。

(三)突出培训,加大宣传。各街道、乡镇要对相关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做好培训工作,使他们熟悉低保政策,便于民主评议工作顺利开展。

(四)汇总数据,及时上报。各街道、乡镇要在4月中旬将试点方案报区民政局,并将要举行民主评议会的时间、被评议对象的人数、评议结果按月(季)统一汇总,报区民政局。

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 城乡低保△ 民主评议 实施意见

抄送: 区政府、市民政局 宿城区民政局办公室 2009年3月31日印发

篇8:城乡低保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 城市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封闭的集体生产经营模式, 使养老基本因循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但是, 市场化改革以后, 城市单位制的大面积解体, 农村的家庭自主经营方式的变革, 使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化成为30年来社会变迁最显著的事实之一。由于生计方式和人口流动的要求, 家庭结构的空巢化成为比较普遍现象。辽宁省现有空巢老人273万多, 占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2%, 其中独居老人55万、与配偶居住的213万多。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达到90多万,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以上。党的十七大已将“老有所养”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部署, 养老已成为紧迫的有重大意义的民生问题。

1 城乡困难群体养老现状

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在辽宁省同样存在城市、乡镇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很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更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更加严重。由于老龄化在城乡之间差异巨大, 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存在差异。

在城镇, 老年人基本退出劳动市场, 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收入基本有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老年人的退休金, 一部分是子女给的赡养费, 另外一部分则是预留的养老金。

在农村,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经济根源。老年人的收入大部分是自己种地所得, 少部分是子女赡养费, 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中, 来自子女的赡养费只占20.3%。为维持生活, 许多老年人还是选择继续工作。虽然老年人能够自给自足, 但由于长期劳作导致身体疾病以致农村老年人的大部分养老费用都花费在医疗卫生上。

1.1 家庭养老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养老是建立在代际之间互惠伦理基础上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 子女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意义上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的互惠关系, 虽然这种机制在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被弱化了, 但是家庭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作用将长期存在。家庭养老的主要特征就是老年人的物质供给、生活照料以及精神生活的满足, 都是通过家庭内部成员完成的。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 家庭养老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家庭养老也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 还需要老年人对自己的供养。很多老年人都储蓄养老金来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 从而减轻子女负担。

1.2 机构养老优势显现

随着经济发展, 专业化养老机构设立也随之增多。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发展趋势, 中国家庭独特的“421”模式导致子女赡养负担加重。专业的养老机构能够减轻子女养老负担。由于专业的养老机构内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 因此养老机构在减轻子女养老负担的同时也能给予老年人专业的服务。虽然低保群体收入有限, 但是不同养老机构的进入门槛也不同, 政府给予的低保金完全能够负担养老机构的费用。

1.3 居家养老成为养老新趋势

居家养老 (服务) , 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居家养老借鉴了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模式, 从中提取出较有利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演变而来。家庭养老主要是家庭成员全权负责老年人的养老工作, 包括物质支持、生活照顾、精神生活的丰富等, 而居家养老则强调将老年人的养老负担从家庭成员中分一部分到社区, 这样子女只是更多承担物质和部分精神方面的工作, 而将老年人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照料以及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等工作交给社区, 极大减轻子女负担。

1.4 城乡养老差异显著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城乡困难群体养老也存在差异。在农村, 经济相对落后, 农村养老绝大多数都属于家庭养老, 养老主要是自身的储蓄以及子女供给。由于子女外出打工, 很多老人在养老的同时还要担负养育孙子孙女的任务。在城镇, 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生活都远远优越于农村, 在困难群体中依旧如此。国家对城市的社会保障投入较大, 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同时在城镇有更多的养老机构, 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更多的老年人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在沈阳、大连等城市, 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2 城乡养老存在问题

2.1 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明显, “421”的家庭模式导致一对夫妻在抚养孩子的同时还要供养4位老人, 时间精力都受到极大考验, 使得家庭养老模式举步维艰。

社会变革造成的传统道德与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 使得传统的尊老敬老的孝道观念受到极大挑战, “重小轻老”现象明显, 忽视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年轻人养老更注重物质而忽视老年人在精神层次的需要。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劳作, 造成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增多。老年人在照顾自己的同时, 甚至还要照顾子女留下的孩子, 使得老年人有限的养老金更加紧张, 不但无法做到家庭养老, 更影响老年人养老的生活质量。

2.2 机构养老成本高

虽然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 养老机构的数量仍处于缺乏阶段, 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无法满足社会养老需要。但对于低保困难群体, 养老机构虽然能够提供较为正规的养老服务, 但仍然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而某些低收费的养老机构, 设备和人员的专业性方面必然存在差距, 很难对老年人进行很好的照顾。

同时, 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虽然能够得到较好的照顾, 但是情感上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 传统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 在养老机构养老使其有巨大的被抛弃感, 孤独感和失落感与日俱增, 从而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2.3 居家养老还有待完善

居家养老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成本, 同时节约了许多社会资源。居家养老是为了使老年人在家中能够得到专业化的照顾,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城镇居家养老模式还不成熟, 更不要说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种类比较单一, 服务项目较少, 主要是对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照料, 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极少。以我们调研所知, 2/3以上是家居保洁和饮食照料。而实际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现有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居家养老服务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有偿服务。通过收取费用提供对应的服务。而低保困难群体相对较为贫困, 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需要政府救济, 更不要提额外消费。而且有限的收入还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 虽然部分群体有子女的补贴, 但并不是一项稳定的收入, 因此在遇到困难时, 低保困难群体倾向于向社区这种免费的服务提供主体求助, 也使得社会上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机构业务的开展受到极大限制。

商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并不适合低保困难群体。即使是福利性的较低收费的服务, 对于这类群体也是很难承担的。因为花费的费用将缩减他们已经很紧张的基本生活开支, 甚至威胁正常生活。因此, 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3 改善城乡困难群体养老现状的建议

3.1 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障收入是城乡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虽然困难群体的收入能维持日常生活开销, 但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较低的收入使老年人面对日益上升的物价及生活开支更加敏感, 也使其养老更加缺乏保障, 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收入非常重要。

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服务体系。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医疗费用的支出的压力对于困难群体更为严重。因此, 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服务体系, 形成有效的医疗保障机制, 可将老年人生活成本大大降低, 从而提高养老生活质量。

加大政府对城乡低保困难群体的投入, 建立多层次补助机制。政府对高龄老年人有较为明显的补贴, 但是其他差异引起的经济不平衡, 如性别差异、身体健康状况等却没有明显的补贴。因此,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低保困难群体的分类补贴体制, 为低保困难群体养老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3.2 进一步推广和强化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依托的, 因此作为政府社会保障服务的最基层组织及老年人主要的活动场所, 完善社区服务能大大延缓老年人在家中养老的时间, 减少由于因病护理困难而被送往养老院的状况, 因此社区也是老年人从家庭养老走向养老机构的重要缓冲。从调研中我们发现, 在辽宁省很多城市的社区服务中, 均有针对老年群体的服务, 但从老年人需求使用情况看, 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使用率不高, 服务形式、内容均需要改善。针对困难群体采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 以社区为中介引入商业化服务, 同时社区建立切合老年人养老需要的项目, 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最后是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功能, 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 真正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 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看病送药及护理服务。

3.3 增强老年人家庭支持能力, 弘扬“孝”文化

家庭是各个成员间经济、照料和关怀的纽带, 家庭养老更是如此。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照料状况以及精神抚慰都与其家庭成员密切相关。如果子女经济困难, 必然影响老年人的经济和照料状况。因此, 对低保困难群体老年人的养老, 必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支持。如在保障房的申请中, 应以实际家庭为单位进行分配, 与子女同住的低保困难老年的补助应以个人为单位计算而不是以家庭平均收入为单位。

上一篇: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下一篇:天津市拆迁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