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2024-05-22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8篇)

篇1: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同步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①,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源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

注释:①混混:滚滚。②浍:田间大的沟渠。[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亟称 其涸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是之取尔 故声闻过情

3、下列句子实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耻之

A、渔人甚异之 B、不耻下问 C、父利其然 D、妇抚儿乳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孟子说:“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一句阐述的道理与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相同的两句诗是:,5、翻译下面的句子。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本文阐述的道理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回答问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填空。

孔子,名,字,我国杰出的 家、家。

2、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人受谏则圣

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何学之为 B、何陋之有 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顺成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5、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 说理,强调了 的重要意义。由此可想到《为学》中的名句 与此观点一致。[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7、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另举一事例来说服子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段《祖莹偷读》,按要求回答问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老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解释加点的字。

耽书 拜太学学士

2、下面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禁之不能止 父母寝睡之后 B、为家人所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由是声誉甚盛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以衣被蔽塞窗户

3、祖莹“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的目的是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②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5、我过古代有关勤奋读书的典故还有很多,请再例举一例。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同学们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请你谈谈自己对祖莹勤奋读书的看法。

四、阅读《赵奢说平原君》,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田部吏①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②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加兵:兴兵侵犯。⑤国赋:国家的税收。[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1、“赵奢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他从反面论述的原因是什么?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2、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4、假如你是平原君,你将制定什么样的法规来约束家人,使之遵纪守法?请列举一条。

[中考模拟演练]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侧重从行动描写、心态描写来塑造思妇形象,即词人自我形象。B、泛舟、登楼这两件事,真实地表现了词人思夫之情。

C、词人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来烘托自己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夫妻间微妙而真挚的感情。D、词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闲愁”是很难消除的,令人感动。

2、李清照写“愁”的名句非常多,可谓字字珠玑。你觉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何在?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①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②请死:请求免于死难。③里:乡里。文中指子罕所居的乡里。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我以不贪为宝 若以与我

B、玉人以为宝也 使玉人为之攻之 C、献诸子罕 子罕置诸其里 D、故敢献之 使玉人为之攻之

2、献玉者献璧玉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子罕认为人生最珍贵的宝贝是什么?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5、试将子罕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高官作比较,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一、1、qì hé

2、是:代词,这。情:真实的情况。

3、D。

4、问渠那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孟子说:“有本源的流水滚滚而下,昼夜不停,灌满坑洼不平的地方,又继续奔流向前,一直流到海洋里。

6、本文阐述的道理:人要不断进取,要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本领,徒有虚名是可耻的。谈启示只要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二、1、丘,仲尼,教育家、思想家。

2、D。

3、B。

4、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并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5、比喻,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6、略。

7、略。

三、1、耽:迷恋,沉溺。拜:授予(官职)

2、C。

3、为了不被人发现,勤奋地读书。

4、①这个孩子的才气,不是许多学生能赶上的,日后定会有很高的造诣。②博士对学生要求严格,(祖莹)不敢再回去拿书,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尚书》三篇,不漏一个字。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答对一个即可)

6、鼓励有创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1、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

2、赵奢:清正廉洁,依法办事。平原君:采纳忠言,善于用人。(意对即可)

3、奉公守法则社会安定,社会安定则国家强盛,国家强盛则赵国江山稳固,而您作为王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各国轻视吗?

4、略。

五、1、D。(不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用具体事物,以铺叙的方法,借形象描绘来表现的。)

2、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愁”的缠绵。

六、1、B。

2、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3、以不贪为宝(以品德高尚为宝亦可)

4、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之后,才让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5、略。(从正反两方面去谈均可,鼓励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做到不人云亦云。)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篇2: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入蜀记

二十三日,过巫山①凝真观②,谒妙用真人③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④,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

①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②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据《元一统志》说:“唐仪凤(高宗的年号)初置神女祠,宋宣和(徽宗的年号)改曰凝真观。”③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④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⑤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谒妙用真人祠 谒:拜见

(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全,都

(3)是日 是:这

(4)如鸾鹤翔舞徘徊 如:像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2)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

4.选文所写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高、奇、秀。

5.选文与郦道元的《三峡》所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天空,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都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最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这一天,天空晴朗,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客船。

(二)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上甚削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B.无逾此者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十二章》)

C.久之 春冬之时(《三峡》)

D.忽见层崖之上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解析:A.上面,向上;B.超过,越过;C.凑足音节,无实义,结构助词,的;D.看见,了解。)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突然看见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头攀岩上去。

(2)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不一会儿草根也禁不住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

4.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选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三峡》主要运用正面描写。

附参考译文:

突然看见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只好)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儿草根也禁不住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牢固,踩一下就掉落,攀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脚绷紧了,手抓住了,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移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这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况。过了好长时间,(我)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和一只脚抓牢以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和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好像要自己坠落,很久之后,幸好攀上去了。

(三)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①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②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③受贬,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①每:常常。②沃:洗。③谗:说别人坏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范仲淹二岁而孤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C.或夜昏怠 或王命急宣(《三峡》)

D.奋不顾身 顾野有麦场(《狼》)

(解析:A.幼年丧父,古时王侯的自称;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有时;D.爱惜,看,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从选文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示例】胸有大志,关心、热爱国家的人;如:年轻时,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事,不顾自身利益。

附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决心努力刻苦读书,有时读书读到夜晚疲惫困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使自己头脑清醒。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及自身的利益。以至于有人说他的坏话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砺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只是刚刚满足自己罢了。(他)经常诵读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①仕:做官。②辟:征召。③主簿:官职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 慕:倾慕

(2)州里重其德行 重:推重,看重

(3)凝之悉散之亲属 悉:全,都

2.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示例】重其德行。刘凝之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附参考译文: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品德行为。州里多次尊敬地推举他任西曹主簿,(他)不就任。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凝之把钱财全部分散给了亲友。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

(五)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⑥,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⑦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⑧,恂恂⑨如儒生。每辞官⑩,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①休舍: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④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束,捆。刍,喂牲口的草。⑤徇:示众。⑥统制:当时的武官名。⑦蹙额:皱眉愁苦的样子。⑧雅歌投壶:唱雅歌,做投壶游戏。这里形容儒将风度。⑨恂恂:谦和的样子。⑩辞官:这里指辞谢升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或:有人

(2)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 以:用来

(3)凡有所举 举:行动

(4)东南民力竭矣 竭:用尽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飞妻问劳其家。

岳飞的妻子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

(2)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都能获胜。

4.岳飞是古代名将,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示例】号令严明,体恤下属,关心百姓,礼贤下士,不重名利。

附参考译文:

篇3: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何为“以形索义”

“训诂”一词来源于《尔雅》,“训”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诂”为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从文献学角度阐述,训诂是文献学一个较为边缘的学科。“以形索义”是训诂学手段之一,《辞海》中这样定义: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解释字义,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以形索义”,往往是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所求词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坚持运用这种方式讲解文言文字词。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古老的“以形索义”的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碰撞,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适用情况。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如此定义“六书”: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以上六种造字法并不全部适用“以形索义”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书与汉字形体有关联,可以应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探究词义。而转注、假借不和汉字结构发生关联,仅仅是用字之法,所以不适用。

从字形上看,也不是所有字形都适用“以形索义”。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形体越往后发展越不能体现原始的造字意图,尤其是到了现代,运用“以形索义”来解读简体字更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把文字还原到甲骨文、金文、篆书这些字形之后再加以分析。

综合以上,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以形索义”是基于汉字构造理论基础上,在理顺文字演变找出原始字形情况下,适用于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字形的探究词义的教学方法。

二、“以形索义”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

在此,我以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应用“以形索义”这一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词义的。

(一)探求词的本义

(二)揭示词的引申义

三、“以形索义”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强调要“文”、“言”并重,尤其不能忽视古汉字教学。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个表意符号的背后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以形索义”这一类训诂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一个或是几个汉字而已,而是经过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形索义”不是训释词义的唯一方式,更不是万能法宝。面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形声字表意功能的局限,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等情况,“以形索义”还需要与其他的训诂方式结合才能准确地解释字义。我们应认清“以形索义”的实质,理性地运用它。

注释

篇4: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课中,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分配不均,前松后紧,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周课时5节,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本应细细品味,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很多学生叫苦连天,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学习祖国丰富语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集中编排,事半功倍。

首先,学习一种语言,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汪洋大海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记忆才能巩固,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间隔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开学的前一个月,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编成一个单元,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正可谓一举三得,事半功倍。

2.合理调整,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古代诗歌共89首,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篇5: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交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将他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想让他当大官。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仿《离骚》作文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说:“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于是起草奏章,想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过庭录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篇6: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2005年10月17日)

(一)明代大画家唐伯虎从小聪明伶俐,最喜欢画画,读书也很用 功。据说他少年曾在酒店里帮工,并利用空闲时间看书、画画,画出得意的画就贴在店内的墙上。有一天,江南大才子祝枝山到店里喝酒,见画很不一般,又 得知是年仅十几岁的唐伯虎所画,就同当地著名画师沈石田再次 来到酒店。沈石田先看了墙上的画,又把唐伯虎打量了一番,然 后对唐伯虎说:“我有一条字谜,若你猜对了,我就收你徒。” 唐伯虎很高兴地答应了。沈石田的谜语是这样的:去掉左边是 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还是树。唐伯虎略一思索,便挥笔 写下了一个字。沈石田一看,十分高兴,便收他做了徒弟。聪明的你,请告诉我,唐伯虎写的是个什么字呢?

(二)《犹太五千年的智慧》一书中,称男人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一连用了七个比喻: 一岁为王,众人围着讨好哄骗,一呼百诺; 两岁为(),在泥泞中打滚厮混,自得其乐; 十岁为小羊,或笑或闹,活蹦乱跳,天真烂漫;

十八岁为马,长大成人,血气方刚,时时欲逞匹夫之勇; 婚后为(),背负家庭重担,步履蹒跚;

中年为(),为了养家活口,委曲求全,仰人鼻息; 老年为(),返老还童,可惜无人理会。

文中每个括号里都缺了一个字,每个字都是说一种动物。你认为哪一种动物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男人的特性呢?仔细品味,把你认为合适的字填进去。

(三)1941年旧历除夕夜,在南京颐和路公馆大门上汪精卫贴出自书的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第二天清晨,他发现春联已被人添了偏旁偷改为:“;”从此之后,汪精卫再也没有写春联的雅兴了。

(四)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改为:“;”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

(五)清朝有个李知县,常依官仗势,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某年春节,他在正房门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联(六)父亲见儿子从学校拿回成绩单,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快念给我听听。”儿子看了父亲一眼,胆怯地打开成绩单念道:“语文52,数学48,共计100分。”“ ”儿子听了,忍不住“扑哧”笑了。“看,一表扬你就骄傲了,”父亲扳起脸来说,“要继续努力。”

(七)一次,英国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演说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底下响起了一个反对者的喊声:“狗屎!垃圾!”很明显,他是在讥讽威尔森的演说。对此,威尔森微微一笑,平静地说:“ ”这一机警的“曲解”使讥讽者哑口无言,竞选演说仍顺利进行。(八)喜斗春联 有这样一个大院,住的全是手艺人,他们都爱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这年春节贴春联,张家首先贴出一王家看了不以为然,很快便在自家门口贴出自己的春联: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张、王两家一贴出,其他几家也不甘落后,李家贴出一副春联,上书: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有知音。一刻值千金。

院里有位姓刘的师傅,在大院里已经住了几十年了,其他几家都瞧不起他的手艺。他见大家都贴上了春联,连忙把请别人写的春联也贴了出来。大家上前一看,大叹气魄不小,联语是: 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张、王、李、赵、刘五家各是做什么的吗?

(九)理想职业 一位父亲很想知道他的儿子将来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于是他便问儿子:“我想知道你喜欢干什么。现在是你选择的时候了。”

“我所喜欢干的?爸爸,这很简单,”年轻人说道,“我想整天坐着汽车兜风,而口袋里总是装满着钱。” “你的职业总算找到了。”父亲显得很高兴地说:“你将会是一个„„”

这位父亲当然知道儿子想的是什么,但他没有生气,而是顺水推舟、富有幽默感地为儿子选择了一个职业。这位父亲所说的儿子的职业是什么呢?请把最后一句话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十)传说大才子金圣叹恃才傲物。一日,他立于自家的大门楼里,悠然远望。左右邻人路过他的门前,无不谦恭地施礼问候;金氏却昂首挺胸,爱理不理。

这时,有人上前请教:“昨日我弟兄分家,有一字不会写,特来请教。”“何字?”金问。“抓阄的‘阄’字怎么写?”金圣叹用调侃的口气答道:“门楼里站着一只大乌龟。”那人称谢而去。须臾,金氏惊呼:“哎呀,吾上当矣!”金圣叹为什么说自己上当了?请你来分析一下。

(十一)在一架由纽约起飞的班机上,一名看起来很富有的中年白人妇女,被安排坐在一名黑人旁边。她对身边的黑人怒目而视,黑人则用微笑回应了她的不友善。不料白人妇女气势汹汹地对空服务员说:“我受不了坐在这种令人倒霉的人旁边,再给我找个位子。” 副: 虽住两间火烤烟熏屋,却是一位千锤百炼人。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这春联一贴出,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有人暗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变为:;李家的还没粘好,赵家的便高高挂了起来。嘿,还是人家赵师傅的字好,龙飞凤舞,最见功力,写的是:六书传四海;

几分钟后,空服务员回来了。她说:“女士,很抱歉,经济舱已经客满了。不过在头等舱还有一个空位。”不等白人妇女说话,空服务员接着说:“我已经获得机长的特别许可。机长考虑到这个特殊的情况,他认为要一名乘客和一个这么令人讨厌的人同坐,真是太不合情理了。因此,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头等舱的位子,请您移驾过去。”

最后一句话,你认为空服员是对谁说的?你怎么认识这件事呢?

(十二)下面几道题,做过的人无不说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你不妨来试试: 1+1=1,2+1=1,3+4=1,4+9=1,5+7=1,6+18=1。

怎么会这样呢?其实,只要我们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其结果就可以成立,完全正确。1()+1()=1(),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4(点)+9(点)=1(点)(即13点),5()+7()=1(),6()+18()=1()。

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思考,跳出习惯的思想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十三)细心读报,我们常常可以在上面发现一些失当或错误的新闻标题。下面就是这种情况,我们一同把它们改正过来,如何? 请你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字,每个括号限一字。

一、《奋斗火海保气田》——可改为:奋()火海保气田。

二、《家庭教育:在缔结中华民族的未来》——“缔结”是指订立条约等,用在这里显然不行,可以把它改成()或()。

三、《学员善食方便面》——善于吃方便面,无意义。应该是“()()方便面”,表示伙食不好。(十四)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井然有序()指鹿为马()固若金汤()精雕细刻()雪中送炭()伶牙利齿()(十五)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形容惊诧无言()形容不善辞令()形容随声附和()(十六)宝塔诗如何读? 开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十七)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十八)成语中的动物

在下面的成语中,活跃着一只只动物,组成了一座有趣的动物园。请在括号中写出动物的名称。如果你做不出,怎么办呢?查词典!

独占()头 管中窥()狼()为奸()食鲸吞 投畀()虎 噤若寒()()衣百结 狗尾续()一箭双()初生之()飞()投火 龙飞()舞 一丘之()风声()唳 哀()遍野 杀鸡骇()

兔死()悲()飞蛋打 老()伏枥 鹊巢()占 白()过隙 鬼哭()嗥 探()得珠 凤毛()角 来()去脉 指()为马 黔()技穷 大吹法()倚()千言 照()画虎 吴()喘月()程万里 桀()吠尧 燕()堂皇 杯弓()影 海市()楼 狼奔()突 投()忌器()臂当车 狡()三窟 井底之()趋之若()虾兵()将 虎背()腰

()雀无声 劳()分飞 歧路亡()如()附膻()营狗苟 得()忘筌()蚌相争 心()意马()头鼠目()丝马迹

(十九)一日,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路过一山村,听见私塾学堂里传出打闹声,便走了进去,劝道:孩儿们,要珍惜光阴勤奋读书,不可乱来。”一顽童见来者布衣草鞋,眯眼讥问:“穷汉,你也知圣贤之书吗?”郑板桥笑曰:“略知一二。”那顽童又问:“那一定会吟诗作赋啰?”郑板桥诙谐一笑:“偶尔作作。”

“那好!”顽童听后,指了指学堂厨房中的一物,“你以它为题,做一首诗让我们听听。”

郑板桥顺着顽童所指,瞥了一眼,笑道:“好吧,孩儿们听着:嘴光肚大个不高,放在火上受煎熬。量小不能容万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顽童一听,肃然起敬,连忙搬来先生的太师椅请郑板桥坐,围在他身边问这问那。你知道郑板桥所咏为何物吗?

(二十)小王宴请老同学,到鸿华楼饭店订一桌酒席。饭店经理热情地帮他配菜,并送上菜单请他过目。在这份菜单中,有一些餐饮业的习惯性别字,你能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吗?

菜单 冷盘:葱油海蛰 蜜汁小扒 四喜烤夫 酸辣缸豆 松脆罗卜 油闷笋 凉拌乌苣笋 热菜:碗豆虾仁 葱爆尤鱼 四珍鱼园 豉汁里肌 清蒸扁鱼 冬菇面巾 点心:风味盖交面 水果:哈蜜瓜 弥猴桃

猜谜拜师:彬

从王到猴:猪、驴、马、狗

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嗯,你‘共计’这门考得不错。

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铁匠 木匠 乐师 雕刻师 理发师 公共汽车售票员

因为那时,他立于自家的大门楼里。

那个黑人。这样就有礼有节地回敬了那个白人。

1(市里)+1(市里)=1(公里),或1(市斤)+1(市斤)=1(公斤),5(月)+7(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

一、战

二、建立 创立

三、常吃

遗臭万年杂乱无章点石成金危如累卵粗制滥造锦上添花笨嘴拙舌 张口结舌笨嘴拙舌鹦鹉学舌

篇7: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篇8: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选择《世说新语》为起始读物的原因

1. 立足课内, 延伸课外。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编入了四篇文言文, 其中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是选自《世说新语》的两则短文。本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选择与课内文章程度相当的短文的原则, 《世说新语》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广阔多采的文言天地的窗口, 让学生爱上文言, 爱读文言。

2. 篇幅短小, 易读易诵。

文言文初期的阅读是特别要重视诵读的。诵读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积累必须的文言词汇, 为养成文言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世说新语》内出场的人物有上百个, 但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 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 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魏武常云”一篇, 写曹操假睡杀近侍, 人物一句话、一个动作, 便形象地反映出曹操为人谲诈、猜忌和“宁可我负天下, 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篇幅短小, 每个短篇相对独立完整, 可以精选其中一些, 与学生反复诵读, 每周也可背诵一两篇, 使学生初步养成对文言文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很多, 比如难兄难弟、割席绝交等等, 对学生的积累很有好处。

3.故事生动, 易于激趣。《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 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微型小说, 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 如刘伶假借病酒, 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 情节饶富趣味。还善于对比的手法, 来讲述故事, 突出人物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 当面对海上大风浪时, 孙绰等人是“色并遽”、“喧动不坐”, 而谢安却是“貌闲意说, 犹去不止”, 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学生读《世说新语》, 会忘记语言的障碍, 而被深深吸引。

4.内涵丰富, 涵养灵魂。《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时隔一千五百余年, 此书读来令人怦然心动处, 还是其字里行间流溢出的那种魏晋人物的符合人的本性, 返归自然的自由心灵及其风流潇洒、不滞于物的精神境界。如“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 夜乘小舟去找戴安道, “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魏晋名士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的品性跃然纸上。这种名士风流离我们的生活已渐行渐远, 但它至少可以给今天的学生一种心灵的启迪和熏染。

用《世说新语》开展课外阅读的具体做法

1.课内选读, 课外选背。在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甚少的情况下, 学生课外自行阅读是难以做到的。老师选定文章, 采用略读的方式, 利用课前十分钟或早晚读时间读一篇, 说说故事的大意, 探讨一下故事的意趣。在示范过几次以后, 把学生每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互助、利用注释、查阅词典的方式, 自己疏通文句, 探究文意。老师选时间一起品读, 以学生发言为主。每周读上两篇, 并选背一篇。长期坚持下来, 积累颇丰。

2.开设专题讲座。《世说新语》通过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 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史料。由于学生阅历尚浅, 对背景资料知之甚少, 要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时代特点和人物思想, 颇有难度。利用课余时间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专题讲座, 使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的相关资料有一定的了解, 是引学生入门的良好途径, 也更能激起阅读的兴趣。

3. 做读书笔记, 写读后感。

这是阅读后的成果体现, 让学生养成阅读并思考的习惯, 同时有意识地去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现象。教学生规范读书笔记的做法, 教师示例:

出处:《言语第二》题目:《邓艾口吃》

内容摘录:邓艾口吃, 语称“艾艾”。晋文王戏曰:“卿云‘艾艾’, 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 故是一凤。”

感想体会:邓艾虽然口吃, 反应却是机敏至极。他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作答, 既见其机智巧妙, 又深含了一种自比贤人的自负, 真是妙语奇辩, 令人叹赏。做笔记, 就是要学生把在阅读中的第一感受、点滴思绪及时地表达出来, 让阅读对象走进学生心灵, 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智慧启迪。

4. 文言短剧表演。

当学生《世说新语》的阅读达到一定篇目时, 可以组织一次表演活动。学生以六人为小组单位, 任选一篇短文, 编写剧本, 分好角色, 排好节目, 选出时间集中表演, 并排出等次。学生热情高涨, 对短文加以合理的想象及再创造, 效果非常好。比如《周处年少时》这个故事, 第一幕的场景是:酒馆里, 几个人围坐一张桌子, 饮酒谈笑, 周处大摇大摆走进, 一脚翘到椅子上, 大喊:“小二, 上酒来!”刚才几人闻声一望:“啊, 周处!”遂仓皇而逃。用这个情节展示周处为乡中一害, 颇有表现力。有些小组还糅合了现代元素, 比如流行时尚的用语、就地取材的道具, 亦庄亦谐, 夸张搞笑, 令观看者忍俊不禁、回味无穷。短剧创作及表演考验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深度, 也给予了他们创造发挥的空间, 使阅读古文的热情更是水涨船高。

实践证明, 选择《世说新语》来作为七年级学生的起始读物是可行的。通过教师的引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加文言积累, 养成阅读习惯, 多多思考交流, 初步形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贮存有益的养分。借助《世说新语》的阅读, 学生可以窥见古典文学百花园的一角芳菲, 只要能被它吸引, 学生就会主动去叩开这扇古朴而沉重的大门, 在满园胜景中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篇:学校春暖活动总结下一篇:中学奖助学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