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学

2024-05-11

经济伦理学(精选9篇)

篇1:经济伦理学

经济伦理研究经济之道--经济伦理学高级论坛综述

本文综述了经济伦理学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析和介绍了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图揭示经济伦理学的存在意义和学科体系框架.

作 者:吴自华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淮阴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12(2)分类号:B82-05关键词:经济伦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篇2:经济伦理学

经济伦理学运动的起因在实践上是丑闻、群体力量和法律三方面因素,导致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在理论上,经济伦理学一方面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的逻辑,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股东利益,另一方面是伦理学深入生活的结果,把契约论、美德伦理、诚信伦理等进行实际应用.经济伦理学面临着学科与实践难题,同时也显现了再发展的前景.

作 者:孙君恒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刊 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1(1)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经济学 伦理学 理论 实践 经济伦理学

篇3:经济伦理学

经济伦理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调节和约束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评价等。政府经济伦理是指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调节和约束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政府价值取向、政府行为准则、政府道德认识、政府道德判断和评价等。近年来, 我国经济伦理研究成果显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传统理论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 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力度得到加强;其次, 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转向了经济伦理体系建设方面;再次, 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热点问题, 即通过深入挖掘经济伦理的内在价值及当代意义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最后, 近年来更多地进行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价值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被引入经济伦理学研究中。因此, 从研究范畴来看, 经济伦理学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的概念。狭义经济伦理学主要研究中观层次上的伦理问题, 包括各种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 故也可称为“企业伦理学”或“公司伦理学”;而广义经济伦理学则主要研究宏观及微观层次上的伦理问题, 即通常所说的“经济伦理学”。本文从政府经济伦理学出发, 深入剖析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路径, 应归属广义经济伦理学范畴, 目的就在于为相关决策机关提供全新角度的理论思考。

20世纪6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 它的基本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基本原则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物质资料的再利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基本模式是资源的高效及可持续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这样,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就能彻底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减少经济行为中的废弃物,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以说,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 是一种主张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经济交易与生产要素的中介载体, 金融活动的有效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及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部分学者对此问题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孙恒有指出:“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产业特性及投资特征决定了其发展金融支持的迫切性, 但目前在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影响着金融支持的力度。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 加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 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建设, 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以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1]曲格平认为, “发展循环经济, 从政府来讲, 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划、政策;从产业界来讲, 需要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总体的创新、开发和经营战略中, 自觉地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从公众来讲, 需要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推动市场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2]张扬认为, “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杠杆作用, 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不可少的。金融对循环经济支持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金融业的总体支持;二是基金尤其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三是健全高效的现代资本市场的支持。”[3]以上这些学者的理论说明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

二、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危害

当前, 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现状既有积极的现状, 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方面, 在我国提出循环经济战略后, 金融业迅速制订了相关的支持政策,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投资、建立专项基金以及发放节能减排贷款等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 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来说, 资金不足以及现行信贷政策的缺陷是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政府缺乏系统的金融政策。作为公共产品的循环经济, 它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外部性问题, 即在外部激励缺乏情况下, 市场经济主体没有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作为服务市场经济主体的政府也会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没有出台系统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缺乏明确信贷范围和优惠信贷措施, 并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补偿政策, 现有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仍然集中于传统优势产业, 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则鲜有涉足, 短期经济效益仍然是政府实施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标准,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 “我国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农业金融运作体系, 农业金融只是农村金融框架下的组成部分, 因此农业中的金融支持往往未能落到实处。虽然目前我国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清晰, 但农业金融制度的框架却尚未成型, 农业金融的分工合作关系还未建立, 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都有农业金融的业务, 但这些业务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成份至今没有划分清楚。”[4]

其次, 单一化的投资主体导致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投资主体的角色, 大量的资金被投向固定资产及传统经济领域, 而以大量资金为发展基础的循环经济则仅被少量投入。虽然近年来融资渠道有所扩大, 但是能够实际运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渠道仍然狭窄, 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所以说, 政府难以独自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 这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例如, “从中国的整体情况来看, 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地方财政收入及投入有限, 均难以对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 从而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5]

最后, 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少足够的积极性。作为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 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在于其可以带来经济利润, 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小于各种费用, 而当前却存在循环经济利润有限前提下的各种政府费用过多的现象, 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对现有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持负面态度。例如, “目前, 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税费压力严重, 仅增值税一项就占营业额的10% 左右, 还有其他附加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职工水利基金、职工教育基金、残疾人保障金等, 合计要占到企业收入的近40%。”[6]

总之,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自身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尽管这与金融体制有着直接的关联, 但是, 政府经济伦理意识的缺位才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政府经济伦理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既要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进行分析, 也要从政府义利观的视角进行深入阐述。义利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 它贯穿于一切经济活动的始终, 集中体现了经济领域内的诸多矛盾。由于利益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 所以, 人与人之间的义利关系问题就成为其重要内容。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这就是说, 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是实现效率与公平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然而, 效率与公平条件下经济利益最大化就是符合经济伦理要求的“利”, 在这其中, 道德与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道德的基础是利益, 而不当得利、一已私利、损人之利是“义”所约束与反对的利益, “义”与“不义之利”的冲突与不断协调促进了正当利益的发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义与利的冲突通常表现为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互利既有相交的方面也有背离的一方面, 而后者则会导致二者对立。经济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结果, 而动机则不具道德意义。这就是说, 利已的动机并不能保证结果永远是利他的, 损人利已仍然可能存在;而道德行为中的价值意义则在于将结果与动机统一了起来。道德行为是结果利他与动机利他的有效融合, 二者共同符合当前以及长远利益。具体来讲:

首先, 政府义利观冲突是导致循环经济缺乏系统金融支持政策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说, 由于循环经济具有公共性质, 所以, 市场经济主体在缺乏外部激励的条件下必然缺乏支持其发展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 政府之“义”就是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创造充足的外部激励条件, 系统的金融支持政策则是重中之重。而其“利”则在于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各类主体通过完善且系统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享受到真正的优惠, 为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然而, 一些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地是从本地区、本部门的短期利益出发, 甚至置社会公众的长期利益于不顾。在某种程度上说, 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应有之“义”的不作为使得系统的金融循环经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 实质是政府短期经济利益对民众长期利益的侵害。

其次, 政府义利观冲突是循环经济单一化投资主体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就是说, 长期以来, 循环经济的公共性造成了政府代替市场选择而成为投资主体局面, 因此, 循环经济在单一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 政府之“义”就是在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对社会资本投资循环经济领域起引领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金融政策安排。其“利”则在循环经济领域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所带给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预期。然而, 某些政府部门却着眼于地区短期经济之“利”, 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多元化投资主体局面置之不理, 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设定较高门槛, 力图在该领域维持其长期收益, 而这种杯水车薪式的资源投入根本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导致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可以说, 政府对其应有之“义”的忽视使得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迟迟不能形成, 其实质是政府之“利”对民众之“利”的损害。

最后, 政府义利观冲突是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外部原因。这就是说,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就来源于投入相对较小化的可预期的长期利润。由此可以得出, 政府之“义”就是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循环型企业以强大的支持, 使其可以拥有足够能力与动力来从事循环经济发展。其“利”则是政府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循环型经济而在未来得到可预期的政治和经济收益, 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然而, 当前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却将短期利益最大化, 在金融层面上对循环型企业设置种种不合的税收及费用以满足其财政安排的需要, 这会使我国原来脆弱的循环型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窘境。可以说, 政府无视其应有之“义”而大大增加了循环型企业的生存难度, 其实质是社会长远之“利”受到政府短期利益的绑架。

可以说, 造成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持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 它将自身短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对立起来, 出现了结果利他与动机利他不一致的情况, 加之现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不成熟, 直接导致了社会公众利益受损及国民经济的非健康平稳发展。

四、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解决方案的政府经济伦理价值

符合道德规范的经济行为通常能够将个体道德与制度文化进行有机地结合, 这实现了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组织规范条件下的统一。库柏指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况下形成并得以有效维持的。”[8]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不仅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反映, 更体出经济伦理建设缺位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所以, 以政府经济伦理建设加强为标志的各方经济伦理建设是提高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根本之道。从代理理论来看, 政府的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应当承担依法合理使用公共权力, 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 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从委托代理理论而言,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机构, 承担的是如何按照公共意志要求, 行使好公共权力的责任。这种责任表现在政府行为之中就是以体现普遍化要求的伦理规则限制政治权力, 防止与杜绝一切权力滥用的行为,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价值多元化。在这种现代性条件下, 政府是公共权力行使者, 也是公共意志的执行者与代理人, 其特殊的地位要求政府按照公正的原则自觉地承担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 促进公民社会、国家与政党的和谐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主体利益的多样化, 不同的利益要求只要是合理的, 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 政府应该坚持从公共利益需要出发, 按照公共利益要求使用政治权力, 协调不同利益要求之间的矛盾, 促使利益的整体平衡, 而不是从政府的特殊利益出发, 对社会进行任意的宰制。因此, 公共利益与公共伦理规范构成了政府的伦理责任。

首先,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健全的政府治理机制是推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 要从根本上转变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这就是说, 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忽视了生态利益诉求, 造成人与自然间的矛盾。而政府经济伦理要求其将环境利益纳入到政府考核方式之中充分体现了代表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 要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性竞争的环境。这就是说, 循环经济制度不健全条件下的市场环境也是不公正的, 这极大地损害了市场经济主体投资循环经济的动力, 不利于公众的长远利益。政府通过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则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 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也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持续增长。

其次, 加强现有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政府经济伦理意识的清晰化是加强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工作。第一, 各级各类金融部门联合出台高度关联的金融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为其可预期的未来提供明确且强烈的金融政策信号。这就是说, 金融各部门通常各自出台循环经济金融政策,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相互间的矛盾, 这不利于企业对未来循环经济产业的可预期收益, 影响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而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各金融部门联动机制将有利于相关企业对未来形成良好的预期, 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也符合政府在循环经济支持力度方面的经济伦理价值取向。第二, 各类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的建立为长期投资主体提供了覆盖面更为宽广的融资途径, 有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说, 长期以来, 我国各类投资主体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单一途径来发展循环经济, 其严重地受制于自身企业发展状况及资金供应充足程度, 所以,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力度。而政府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各类循环经济基金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资金选择余地, 从长远看不仅有利于循环经济能够真正作用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而且也反映了政府经济伦理的实质所在。第三,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监管体系的健全将有效保证其迅速成长。这就是说, 长期以来,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监管体系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 资金肆意占用、挪作他用现象严重, 这难以保证有限的资金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政府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资金监管体系则有利于实现其最大效用, 为循环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经济伦理取向。

最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加快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也需要政府不断提高自身经济伦理意识,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一, 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这就是说, 长期以来, 我国循环经济投资主体仅限于政府相关部门, 这一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迫切的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则使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强大的社会其它力量的支持,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而政府通过转变其经济伦理价值取向认识到了社会各方利益平衡的重要性, 从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加快了循环经济的市场化改革, 吸引了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之中, 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机制, 这不仅满足了循环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 而且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护多样化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矛盾, 促进整体利益平衡的价值取向。第二, 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了我国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大多设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委且发展十分不健全, 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循环经济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需要更加开放的投资机制, 而政府引导型的发展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循环经济发展有了多元化的力量支撑。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 政府经济伦理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由过去“唱戏人”转换到“搭台者”的角色一方面说明我国正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下的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风险资本供给体系, 循环经济建设因此可以得到切实推进;另一方面则体现出我国向服务型政府理念渐进性地演变的态势, 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向的价值取向愈加明显。

总之, 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惯性”经济伦理意识, 即通过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经济伦理制度建设来破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乏力的困局, 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循环经济的强弱及其对经济社会辐射作用的大小已经成为我国能否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 虽然我国给予循环经济以巨大的金融支持, 但是, 金融支持不足以及一系列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体制难题仍然困扰着决策者, 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可以说, 随着政府自身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认识的的不断增强, 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解决必将突破传统价值观及体制的束缚, 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这最终会对包括循环型企业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恒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J].学术论坛, 2006 (8) :109-113.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 2001 (2) :15-18.

[3]张扬.循环经济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205-225.

[4]胡志才, 黄蕤.中美农村金融体制比较及其借鉴[J].东南亚纵横, 2006, (10) :67-721.

[5]沈刚, 郑宇.我国农业投融资窘迫局面的现实分析[J].河北学刊, 2002, (5) :57-601.

[6]李丽青.“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政策执行偏差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3) :222-22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820.

篇4:宗教背后的经济伦理学

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感叹:“今天的事情宛如昨天的历史,今天也会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会不会重新上演?对于善于遗忘和没有历史感的人,任何重演都是可能的。哪里痛了治哪里,不疼了就忘,国家走得太快,总是在遗忘。”

为了不再忘记过去,我们需要像西方学习,如何真正弄明白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社会价值。看世界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除了犹太教,也只有新教有对发财致富进行辩护,尤其是加尔文教派。新教(P rotest a ntism)是对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作者马克思·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从比较的高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通过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韦伯试图回答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且仅在西方文明中,才出现了一种被西方人所认为的其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全书正文分上下两篇,共七章。韦伯力图使用分析统计数字确立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兴业兴趣和成功率与基督教新教背景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

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亦愈加明显。”对这种现象,韦伯举了许多例子,分析其中的原因。他指出,从表面看,似乎是由于天主教专修来世,新教着重现在的物质享乐,但同时却又存在既苦修来世又腰缠万贯、极度的虔诚和毫不逊色的经商手腕的惊人结合。

这种结合使人们可以推测:“在以苦修来世、禁欲主义、宗教虔诚为一方,以身体力行资本主义的获取为另一方的所谓冲突中,最终将表明,双方实际上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问题只能是:“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或不管将其称为什么精神)的觉醒中,往往被归功于新教,必须不要像流行的看法那样,将其理解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

如果旧日的新教精神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在所谓多少带点唯物主义色彩或至少反禁欲色彩的声色享乐中寻找,而应在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寻找。”

韦伯指出,新教的宗教理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是促成发展的唯一因素。

最后选几句作者引用的富兰克林教导后人的话:

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

金钱具有滋生繁衍性,金钱可生金钱,滋生的金钱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已。

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

假如你是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

你一年虽只有6 英镑的收入,却可以使用1 0 0英镑。

书名:《控制焦虑》

作者:(美)阿尔伯特·埃利斯

译者:李卫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

编辑推荐:

你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吗?你恐惧与陌生人或异性讲话吗?你担心在路上被车撞到或在电梯里出事故吗?你在一次面试中失败,就觉得以后所有面试都会失败吗?

本书中,你可以见到很多和你一样深陷在各种焦虑中的人。你也会看到,作者埃利斯年轻时,也在社交、公开演讲、接触异性等很多方面有严重焦虑,但他成功自救,并发展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告诉我们,正是“我必须拥有快乐”和“我应该没有痛苦”的强迫性想法,导致了我们内心的痛苦和不健康的焦虑。

如果你想与焦虑和平共处,把焦虑控制在健康而有益的水平,而非让焦虑控制自己,阻碍通往幸福之路,请翻开这本书吧。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就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以理性思维(合理思维)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不合理斯威)方式,比如帮助病人改变任职,以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理性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 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集装箱

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使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换装。因此,集装箱是一种伟大的发明。

大数据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 y、Variety、Veracity。

《如何高效学习》

作者:(美)斯科特·扬(Scott Young)

译者:程冕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

编辑推荐:

一位因为快速学习而成名的神奇小子,运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线性代数、一年学习4年MIT课程的“不可能任务”。本书就是对他学习方法的全面介绍,其中包括整体性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技术,详细介绍了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比喻法、内在化等七大方法,并为高效学习提供了从生活到时间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跟随作者,你将成为高效学习的超级学霸。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

作者:(美)马克莱文森

译者:姜文波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

编辑推荐:

本书从集装箱的发明史娓娓道来,展现了一项技术的进步是如何改变世界经济形态的。它的价值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怎样使用。在集装箱出现之前,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成衣绝对不会遍地开花。而在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变得如此便宜,以至于某件产品产自东半球,运至纽约销售,远比在纽约近郊生产该产品来得划算。中国也从此登上国际集装箱海运和世界工厂的舞台。

《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

作者:徐继华 冯启娜 陈贞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篇5:经济伦理学

反思伦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读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是历来许多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是,当代经济学基于自利行为假设,以功用主义为取向,导致了经济学中的伦理考量严重失衡,结果只能是导致经济学的“贫困化”.他以为,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将行为的.伦理考量纳入经济学之中,实现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良性互动.

作 者:刘明杨 文金福  作者单位:刘明杨(广西贵港航运枢纽党政办公室,广西贵港,537100)

文金福(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传承(学术理论版) 英文刊名:INHERITANCE & INNOV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阿马蒂亚・森   经济学   伦理学   自利行为假设   行为的伦理考量  

篇6:经济伦理学的研究纬度

研究思考经济伦理学,必须有一个切入的视角,或者说一个研究纬度。近几年来,不少学者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角度,包括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来研究;还有从经济与伦理相整合的社会生态文化学方面来探索。这些成果推动了我国经济伦理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建立与生长。本文拟从阿马蒂亚・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关于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思想出发,就经济伦理学的研究纬度作些探索性的思考。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休谟命题”的影响。西方哲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大卫・休谟,在《论人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即“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这就是所谓的“休谟命题”。休谟依据“是――应该是”的二分法的区分,对本来存在密切关联的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之间,来了个一刀切的区分,因此,被人们喻为“休谟的铡刀”。因此,西方经济学围绕经济学的研究要不要或说应该不应该涉及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的问题,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实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他们强调经济学不是伦理学的“奴婢”或附属品,认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制定或实践道德规范,同时,作为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人,也是一种“纯经济动物”,因此,经济学家无需重视“道德关怀”。

规范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异端学派,他们批评主流经济学派对道德的“遗忘”,强调经济学不可能摆脱道德的“纠缠”,不可能离开伦理道德原则和回避价值判断。如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和当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冈・缪尔达尔等,认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经济学决不可能是一门“纯粹”的科学。

那么,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可以沟通的桥梁又是什么?或者说两者之间的交汇点在哪里?这也正是我们探讨经济伦理学的切入点。

1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乔治・恩德利教授在《面向行为的经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他(指阿马蒂亚・森,作者注)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学术成就都是杰出的。而且,他非常精细地探索了两者之间的交汇处,建立了一些桥梁,这些桥梁使得不同的观点彼此之间更有意义。”约翰・勒蒂奇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的前言中这样讲:“对于那些关心当代经济学与道德哲学之间的经济学家、哲学和政治学家们来说,这本书可谓是一个思想‘宝库’。”“在全新的意义上,他阐述了一般均衡经济学能够对道德哲学分析所做出的贡献,道德哲学和福利经济学能够对主流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

1.阿马蒂亚・森首先论证了经济学与伦理学这一严重分离,以及这一分离如何铸就了当代经济学的一大缺陷。阿马蒂亚・森认为,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揭示这一隔阂的本质,就显得特别重要。他认为必须澄清两点: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价“工程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问题。“工程学”的探索主要专注于逻辑的问题:在一些非常简单的行为假定中,为了最大效率地达到从别处给定的目标,一个人应当选择什么手段。正是由于“工程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使经济学可以对很多现实问题提供较好的理解和解释,因为经济学中确实存在大量需要关注的逻辑问题,即使在狭隘解释的非伦理人类动机观和行为观的有限形式中,这些逻辑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解释。如一般均衡理论所研究的是市场关系中的生产和交易活动,虽然这些理论非常抽象、简单,而且对人类行为的看法也非常狭隘,但是,它们毕竟使我们对社会相互依赖性本质的理解更加容易了,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同时,他还认为,即使那些回避了伦理考虑的、极为狭隘的行为动机描述,也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学中许多重要的、社会关系本质问题的理解。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没有伦理考虑的方法就必定使经济学失效”。但是,他所强调的是,“经济学,正如它已经表现出的那样,可以通过更多、更明确地关注影响人类行为的伦理学思考而变得更有说服力,我的目的并不是要列举经济学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而是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澄清的第二点是,由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不断加深的隔阂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两面

篇7:经济伦理学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无论是经济人,还是道德人,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作 者:张德湘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教室,江苏,南京,210039 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年,卷(期): 18(6) 分类号:B82 关键词:经济人   经济伦理   自利   理性  

篇8:论生态经济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当今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的最严重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失调。由于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环境政策也不一样, 因此各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从历史上看, 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渡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都大大超过了发展中国家, 这正是全球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人们为了早日脱贫致富, 曾违背自然规律无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排放污染物, 致使我国也面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面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及地球“母亲”不堪忍受人类的掠夺和摧残发出的一次次的严厉惩罚, 迫使陶醉于征服自然喜悦中的人们在地球的呐喊中猛醒,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所走过的历程。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的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些共识:必须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只能在自然界承受能力的范围内生存与发展, 决不能对自然界任意摧残和索取,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人类应该用新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待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符合地球道德的新的伦理方式。

二、生态经济伦理学的诞生条件

自从联合国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 生态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态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深入进行, 诞生了生态经济伦理学。生态经济伦理学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深沉呼唤, 是伦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为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形成创造了价值前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选择, 从本质上看, 是人类在享受近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付出沉重代价的基础上, 批判地审视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严重缺陷所提出来的。面对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各种疑难病症不断出现等情况, 一些卓有远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开始反省西方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 纷纷著文、著书批判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及数量而置生态环境的保护于不顾的经济发展思考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2、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及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认定, 为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形成提供着经济和观念的双重支持。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相异, 知识经济以信息产业为基础, 以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为核心, 以具有运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高素质人才为关键,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革命。知识经济时代, 以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重要手段, 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向信息消耗型过渡, 为抑制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开辟了新的通途。因此, 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从观念和精神上支持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形成, 而且也从物质技术和经济实力上催促着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孕育与问世。

3、目前在全世界各地盛行的环保产业、绿色消费观念及其运动, 为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环保产业和绿色技术是高科技工业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在高科技工业时代人们对自己的生产观和消费观的自觉性的伦理要求。其中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在这些运动中最为醒目, 也最受人欢迎。绿色产业、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革命运动, 蕴涵着生态伦理学的内容, 为生态经济伦理学的成型注入催化剂或催生素, 使其健康安全地问世。

三、生态经济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整个人类社会陷入“生态困境”、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形势下, 世界上一切不同制度、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在考虑社会发展的模式, 即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问题。1992年6月, 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大会, 通过了《里约宣言》, 与会者一致承诺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国际社会迈向21世纪的战略。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 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要的模式。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体, 其生存和繁衍, 只能依赖于自然环境这个客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 既可以满足当代人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又可能给生态系统和地球带来威胁, 给后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损害。因此, 人类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 要加强环境建设, 处理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使自然界能够持续地满足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1996年7月, 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了透辟的分析,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 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经济的发展, 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 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决不能走浪费资源,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更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发展生态经济或无害于环境的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既为经济所制约又为经济所吁求的伦理就得重视对生态经济的思考和研究。

生态经济效益要求社会在考虑经济效益时应考虑生态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时应考虑经济效益,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稳定的增长。生态效益体现了伦理学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有机统一。生态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它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或生态资源的和谐关系, 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今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平等。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既符合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大方向, 又符合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伦理相互支持、相互需要。生态与经济相互制约、生态与伦理相互印证、相互帮助的文明机理和文化意蕴。研究生态经济伦理学, 能在深层次上大力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公众的生态经济伦理意识, 提升生态意识和转化为生态道德情感, 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和深化人们的生态经济伦理观念, 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与环境和谐的观念;有助于国家制订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理论、制度, 确保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生态经济伦理学是生态危机的必然产物。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道德准则, 反映了人类道德的进步, 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加强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宣传和运用, 让生态伦理学学科从理论向实践方面深入发展, 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甚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当代人的幸福, 更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肩负起保护人类家园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国宝.生态经济伦理学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引进与咨询, 2006, (06) .

篇9:浅析物价上涨的经济伦理学视角

关键词:物价上涨 经济伦理

一、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自然成本升高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投资推动的增长,投资的增长加快的同时,导致了对能源、原材料及相关物质的需求的增加,但从供给的方面来看,能源、原材料及相关的物质受地理等自然因素影响较深,生产周期较长,弹性较小,故该类物质需求的增加会造成相应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货币供应量过多

截止2012年1月27日,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0447亿美元,相当于投入到市场大量的人民币。在过去几年货币超发很明显,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我国投入巨资“救市”。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其数额之大几乎超过了上年新增贷款额5万亿元的1倍;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虽比上年少增1.65万亿元,但仍超过2008年新增5万亿的59%。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三)国际因素影响

国际市场中,石油与黄金以美元为标准计价,美元不断地贬值,使得石油与黄金的价格不断升高,从而导致了其他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今天是地球村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的波动必然影响着我国国内市场的安定。

二、物价上涨关于经济伦理问题的体现

物价上涨影响十分广泛,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影响。物价上涨,对于一些行业和群体来说是好事,他们从中有利可图,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不是好事,他们会因此有所损失。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物价上涨产生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不仅涉及普通老百姓,同样也涉及个企业和政府机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体现了多种经济伦理问题。

(一)生产伦理

物价上涨,不论哪个行业哪个产品物价上涨,都会刺激该产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其生产效率的发展。但生产伦理要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味的追求高利润,会盲目地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所以,从物价上涨中可以看出当前效率与公平还是一对不容忽视的矛盾,急待我们解决。这就是物价上涨过程中出现的生产伦理的主要体现。

(二)交换伦理

市场经济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是等价交换,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伦理关系。物价上涨与否都应该遵守等价交换这个规则。一分价钱一分货与公平交换是交换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粮食、石油等商品由于供应原因,价格提高以获得原有收入,而其他未出现供应不足等问题的产品,或所受影响很小的产业与产品也相继抬高物价,为了趁火打劫以求更高的利润,如此的交换已失去了公平性。这就是物价上涨过程中出现的交换伦理的主要体现。

应反对此类不公平行为,禁止并打击这种不公平行为,要鼓励公平的企业和产品,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鼓励,相关部门还可进行一些实际上的鼓励,如給予补贴。

(三)分配伦理

由于每个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学历、体力、特长等方面的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给予完全相同的分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部分人被鼓励着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其他人后富,可长期发展下来,先富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物价上涨对富人的影响不大,甚至对一些本身是生产者的富人来说正是好的机遇,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则是负担日益加重,生活日益拮据。这就是物价上涨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伦理的主要表现。

要解决这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不仅要从政策上进行调控,更要通过市场进行引导。国家对处于弱势的行业要进行政策上的保护,对弱势的群体要给予切实的关注。

(四)消费伦理

目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从表面来看似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民的消费能力,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他行业的产品也跟着涨价,甚至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的幅度。上游的产品价格带动下游的产品价格上涨更加猛烈,城镇中低层收入人群以及农民的消费反而增加了更加多的压力,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雪上加霜。这就是物价上涨过程中出现的消费伦理的主要体现。

解决该消费伦理问题的关键是缩小贫富差距,合理宏观调控。人的物质需求是必须的,我们要满足,但要张弛有度,尤其是对于富有的消费者来说,要合理健康的消费,不能仅仅追求物质需求,还应注重精神需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

(五)企业伦理

近期,不乏某个行业联合涨价,虽然政府采取某些措施将其抑制下去了,但这种类似的现象在各地区各行业反复出现。这些企业趁火打劫、哄抬物价,从中牟取暴力,不仅是违法的行为,更是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从眼前来看,收到影响的是消费者,但从长远来看,收到严重损失的是企业自身,他们失去了多年以来所树立的良好的信誉,将自己积累已久的品牌价值一扫而空。这就是物价上涨过程中出现的企业伦理的主要体现。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这一重要地位不允许其违背伦理道德,遵循企业的直接道德与规范,不仅仅可以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总结

总之,物价上涨不仅仅体现的是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还体现着大量的经济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既是眼前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依靠法律、依靠市场是无法得到完善解决的,它还需要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支撑。

参考文献:

[1]乔法容.经济伦理学[R].人民出版社,2004

[2]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R].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乘风破浪是褒义词吗下一篇: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十年文化办院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