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

2024-05-11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共18篇)

篇1: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

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在春节时才回家住几天,平时我都见不到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微信与他们聊聊天。看着别的同学每天都有爸妈接送上下学,我很羡慕。

今年春节爸妈回家了,那几天是我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大年初一,爸妈带着我去友兰湿地公园玩儿,在公园里,我们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其中一张是让一位路过的叔叔帮我们三人照的全家福。后来爸爸去照相馆把这张全家福洗了出来,由我收藏。这一张照片寄托着我对爸妈的思念。

这张全家福中的爸爸英俊潇洒,妈妈苗条漂亮,而我则可爱开心。我们身后大面积的绿色植物就像一面天然的背景墙。那一刻,我们脸上绽放出快乐的笑容,我们是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呀!

春节后,爸妈又去外地打工了,每当我想他们的时候,我就会打开相册,看看这张全家福。看著看着,爸妈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眼前,他们仿佛就站在我身边,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篇2: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

小东的爸爸工作很努力,瞧,他今天又拿了奖金,拿了一大笔钱,每次拿了奖金后,他就会为家里买很多好东西,当然也不会忘记他的宝贝儿子小东啦,所以总是会给他买一些玩具,或学习用品,小东很高兴.这次爸爸又拿了奖金,以前,小东一直缠着爸爸买相机,可爸爸都没有买,现在有钱了,没有理由不给儿子买相机.于是爸爸给小东买了一架很高级的照相机,小东乐的拿着照相机跑来跑去,东拍拍,西拍拍,爸爸看着小东的那可爱劲儿,也开心的笑了.

跑了一会儿,小东突然想起,今天小思与约我到公圆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的呀.小东赶紧向公园跑去.来到公园,这里鸟语化学花香,花草丛生,大树精神抖擞的挺立着.小东一看,生日聚会已经快开始了,小东赶紧找个座位坐下来,看小思表演节目.小思正在吹笛子,小思吹的笛子优扬动听,小东使劲的鼓掌,拍下了这一情景.开使吃蛋糕了,这个蛋糕很大,奶油也很多,在吃蛋糕的时候,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小花不留神,把一大块奶油碰到了小思的脸上和身上,这时小思活像一个长胡子的老人.小花很不好意思:“对不起,你的生日聚会。”说着,小花都快哭出来了,小思摸着长胡子说:“没关系,这不是好玩嘛.这是一个有趣的插曲呀。”小花不好意思的笑了.小东赶忙把这个情景拍了下来。

过了几天,照片出来了,小思和小花看着照片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小花对小思说:“小思,那天你可真大度,以前我很自私,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小东听了,不由得也笑了起来。

篇3:照片里的故事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 综合学习六·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提前几天让学生在家收集自己的照片, 并了解照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拍摄的。听家长讲照片里的故事。

赏照片听故事

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张照片漂亮吗?这就是老师去年在市里参加优质课竞赛时的照片。公开课上出意外, 学生意想不到的发言, 真让老师捏了一把汗哪!那么, 你们手中都有什么照片呢?那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拍摄的?拍照时是什么情景呢?

展照片讲故事

亮亮:你们看, 这是我去年和爸爸到桂林旅游时拍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我勇敢和坚强的记录, 我竟侧着身子走过了悬崖峭壁上的山路!

颖颖:我的后面是一片竹林, 竹林里有一只大熊猫妈妈双手紧紧地抱着刚出生的小熊猫宝宝。那是前年妈妈带我坐地铁去奥体中心游玩时照的, 它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

比照片说故事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照片, 比一比, 看谁的照片最漂亮, 并学着上面同学的发言, 说说照片里的故事。

看照片写故事

篇4: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

宁波,有积淀收藏中国文化的天一阁,也有万商云集通向世界的老外滩。所谓新旧,在此可以相处一地,相安无事,一度共生共荣。它既有或许是风土造成的天生的扩张性的商业气质,也有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精致细腻。它地处江南,却也不尽是所谓的丝竹管弦,果敢与决断时时涌现。现代与传统,其实复杂地缠结于宁波的历史与现实中。这么一个背靠内陆、面向海洋的现代城市,应该有人,而且应该有许多人,以包括摄影在内的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去观看它,描绘生活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讲述他们的生命故事,由此展现宁波的历史与现在。

摄影家王晓涓历时三年拍摄的《宁波人家》,为我们了解当下宁波市民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份内容丰富的视觉报告。她的《宁波人家》,以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将镜头的触角伸进宁波市民的各个社会阶层,把一个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所形成的市民社会,从家庭空间这个断面切开,展示其丰富性与复杂性。

《宁波人家》中的被拍摄对象虽然林林总总,但不外乎构成宁波社会(也许可以进而推展至中国社会)的三个主要方面:处于社会上层的有产者阶层与权力者,处于社会中层的白领与知识阶层,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各方人士,这当中包括了退休工人、下岗人员与外来务工者等。而从这些人与宁波的历史关系看,则可以分成新宁波人与世代居住在此的宁波本地人。王晓涓的《宁波人家》,无论是从社会阶层的分层来看,还是从外来与本地的并存来看,显然都有顾及。

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具体形态已经变得复杂多样。主流价值观对于模范家庭形态的肯定与倡导固然有其重大影响,但进入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在各种因素(财富分配、人口流动与阶层的升迁、国界的“消失”等)作用之下,家庭模式受到的冲击也相当剧烈。丁克夫妻、单亲家庭、同性配偶、跨国婚姻、独身等等,这些我马上所想到的,就足以显示当代家庭形态的复杂与丰富了。虽然“家庭解体”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是,21世纪,显然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家庭”观念已经、而且还将要受到猛烈挑战的一个世纪。如果以“人家”为主题的纪实摄影,无法纳入上述这些变异了(“异”在此没有任何贬义)的家庭形态,那就只能视为是对某种定型甚至是僵化的主流家庭价值观的“背书”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显然以追踪、反映急速的社会变化为己任,力求通过呈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来丰富、深化有关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状态的知识与定义,而不是以帮忙、加固定型的主流价值观为荣。当然,这就同时意味着摄影家拍摄难度的增加。因为,我所谓的变异态的家庭,对于外部世界的态度可能会更加敏感甚至警惕。摄影家要进入到这样的家庭中展开拍摄,需要努力说明其动机,证明其善意。对于神圣的家庭空间来说,任何一位尊重人的隐私的摄影家都知道,摄影的进入权其实是有限的。但从《宁波人家》现在获得的照片看,王涓晓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拍摄目的。

“人家”者,拆开看就是“人”与“家”的相加。凡称得起“家”者,从空间看,必有人在其间居住生活。家是一种私人生活空间,给予人以物质上的庇护与精神上的安慰,是把人安顿下来的所在。所以,“人”与“家”实不可分开。不过,我们虽然如此解析“人家”一词,也并不意味着认为、认可摄影家在以家庭为切入口展开拍摄时,就只是在简单地把“人”与“家”相加起来。家中人与人的家是“人家”的两个方面。拍摄人,必要确认人的身份归属;拍摄人的家,则是给出有身份的人的生活语境。只有同时照顾到“人”与“家”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把握住“人家”的实质。《宁波人家》中的许多照片,基本上是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呈现。

从社会学角度看,家是社会构成的具体细胞。社会因为有家而稳定、而相互发生联系。家,既独立,自成一家,充足自足地给予这个家的人以生活支持;又相互关联,以使社会有机联结、不倒不散。所以,了解社会,从家入手,以家为窗口窥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家,是社会的某个组织、某个集团的某种生活状态的切片之一。而摄影,从家切入,所得的照片,乃是切片的切片。虽然这样的摄影观看于了解社会、了解家庭仍然有局限,但还是有其所长。因为摄影特别擅长呈现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空间距离、人的空间营造,空间于人的限制和影响,等等。家庭空间,由于摄影的出现而可能在照片中获得充分反映。摄影家能否捕捉到、以何种方式呈现之,有困难也具挑战性。如果能够做得较好,那就能够为今人与后世对于家庭的研究保留富足的切片报告。而王晓涓的《宁波人家》,应该说在灵活观看、呈现由人与家组合起来的“人家”这个对象上尽到了最大努力。

我还发现,在王晓涓拍摄的这些“人家”照片中,她倒并不强求家人的全面到场。反而是一些家庭成员的缺席,更增加了我们对于“人家”的有机的、深切的认识,也引出一些丰富的想象。无论是什么原因的缺席,这样的家也许更具真实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满的家更多地是一种理想,有时甚至也是一种幻想与梦想。“人家”或许一时有“缺”,但并不一定就有“憾”。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摄影并不是为了确认某种预设的圆满而存在的。极而言之,纪实摄影也许就是为了呈现各种各样的欠缺而存在的。

社会纪实摄影者,记录、定义人的社会关系的影像是也。这种被记录的社会关系不仅指被拍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暴露拍摄者与被拍摄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张照片所记录的社会关系,既包括存在、活动于照片内部的人们的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活动、存在于照片内与照片外的相关者的相互关系。而随着人们对于摄影的呈现功能的更深入了解,摄影作为记录手段的运用,也会扩展到如何展示社会空间的功能方面。在纪实摄影,就是它如何将人和人的生活、生产空间结合起来加以描述与呈现。所以说,当今的社会纪实摄影,既定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通过人与空间的关系来呈现图中“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王晓涓的《宁波人家》,可说是充分展示了纪实摄影这种定义社会关系的特质的例证。

nlc202309010645

《宁波人家》也是肖像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有机结合。肖像摄影有定义人的身份认同的功能,同时也是给予人的社会地位以某种评价的手段;而纪实摄影,更主要的是体现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呈现与评价。通过对这两种具有不同语法、不同目的的视觉样式的结合,相信可能更为深入地呈现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王晓涓之所以选择纪实肖像摄影这种表现形态,相信是在透彻地了解了题材的性质之后做出的选择。

阅看这些照片时,我经常性的关注与分析的落点之一是:这些宁波市民们,是在家中的哪些区域接受摄影家的拍摄与采访的?一般来说,除非得到同意,摄影家不会在有可能窥探到隐私的地方拍摄他们。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人的家庭空间的公开区域与隐私区域合为一体,无奈只能接受相机的全面观察。随着拥有更多的空间(也可能是更多的财富),被摄者也更有能力控制暴露隐私的分寸,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会知道隐私的边界在哪里。他们坐或站在哪里,其实就是一种边界划分,暗示拍摄的可否,控制公开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穿越。而这也同时暴露他们与摄影家之间的关系。当然,摄影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如光线条件、环境中的信息量因素等),要求他们作出某种调整与配合。这就出现了双方的协商与妥协。纪实肖像摄影,其实就是一种协商活动。在《宁波人家》里,我们发现,有的较为殷实的人家,往往是在客厅里被拍摄;有的人家,是家人们站在住所建筑外面、门口等地方被拍摄。而一些社会经济地位偏下的人家,像有些理发师、清洁工、修理工等人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空间没有可以严格区分的公开与隐私部位,因此在照片中几乎就是不设防了。而《宁波人家》中的这些较为上层的宁波人们,则向摄影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以接受拍摄采访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在他们家庭空间中的哪些区域接受拍摄(也是借助摄影加以呈现),更可能意味着他们拥有了展示什么的自信与欲望。家中哪些区域有助于展示他们的生活品质、品味与成就,家中的物件对于他们的生活、身份、财富等意味着什么,最终究竟如何展示,其实都是一种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比如,在拳击教练田东的照片里,他拉过椅子坐在房间里放满比赛所获得的奖杯的橱边,显然是要通过摄影把这些奖杯与他所从事的竞技体育这个职业联系起来。而这种主动的个人展示,拍摄者也当然会通过摄影来赞成与鼓励,因为这能够给出有关这个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的细节性的信息,也具体化了家庭空间的肌理与生活的质感。

当然,人是纪实摄影最重要的观察对象。他们面对镜头时通过表情、肢体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如喜悦、自信、沉静、得意、炫耀、拘谨、惶恐;通过访谈所透露的对于个人历史的回忆与反思,对于现实的担心与焦虑等,既是纪实摄影所需要的,却也都在时时提醒我们,纪实摄影在展开这样的拍摄时,对于对象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与生理上的“加载”。其实,包括《宁波人家》在内的所有这类照片,都是在这么一种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对话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一张照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呈现人的生存状态,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双方的交往关系。长期交往的亲友与由朋友辗转介绍的陌生人,可能在面对拍摄者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与姿势。我们对此应该都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宁波人家》中访谈文字的最后,往往附有拍摄者王晓涓加入的自己与对象的关系的提示。比如,对于叶炜,她指出:“我和叶炜先生认识多年。”而对于史梅生,她告诉我们:“在一片旧房子里吃了几次闭门羹后,进了史梅生先生的家门。当时他的老婆躺在床上,他坐在一旁看电视。”就是这些简洁的文字,也为我们了解、分析照片所记录下来的相互关系有一定参考意义。

这样的拍摄实践,除了我们所说的记录之外,也把在私人空间里为公开展示而拍摄的伦理可视化了。这种伦理,往往也是双方协商并且默契遵守的规则。同时,通过如画册与展览这种方式的公开,也意味着将一种默认的视觉契约公开化,并且因此合法化了自己的拍摄。说到底,如《宁波人家》所展现的这种拍摄方式,就是一种致力于将纪实摄影的拍摄伦理合法化的过程。没有双方的共同努力,就不会有如此具体的成果。我们要感谢摄影家王晓涓的努力,也要感谢这些被拍摄者的工作。摄影家在观察对象,其实他(她)同时也被他(她)的对象所观察。所有的照片,实际就是这种相互观察的结果与相互信任程度的证明。一个摄影家如果对于他的对象是真诚的,他所获得的回报就在照片中,也是这些照片本身。而只有从平等的人格交往所获得的对方的影像,才符合纪实肖像摄影的基本伦理。

在纪实摄影实践中,许多摄影家尝试结合访谈这个形式来深化自己的考察。一张记录现场的照片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摄影不能记录与回溯过去。而访谈这种形式,通过回忆等方式,可以到达摄影所无法抵达的过去。王晓涓的《宁波人家》也将图像与采访文字紧密结合,使我们对于这些生活在宁波的人们的生存状况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宁波人家》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照片对家庭景观的大景深展示,而且也在于通过访谈所展示出来的被拍摄者的各自人生的丰富细节。也许,摄影家本人已经意识到许多单纯依赖影像的纪实拍摄,其局限性在于一张照片有可能埋没许多它无法呈现的信息。因此,结合访谈这种形式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既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对象,也提供可供后世了解拍摄对象的更多线索。因此,加入了访谈,《宁波人家》的现实感与质感更其丰富。而且,拍摄者也不是机械性地提问,设问也不雷同,而是根据不同对象因时因地展开活泼的提问,因此令读者在图像与文字的两相对照之下获得对于人物的更为真切的认识与好奇心的满足。显然,这是摄影家与被拍摄者之间人格交往的成果。没有平等的人格上的相互尊重与接受,就不会有内容如此丰实的访谈内容。

这种把照片与文字访谈结合起来的尝试,让我想起美国学者谢牧(William Schaefer)在评论中国纪实摄影家张新民的《流坑》时所说的话:“看照片里的故事,读故事里的照片。”是的,照片里有只能以摄影的方式讲述的故事,故事里有只能以文字的方式展现的照片图像。是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图本与文本对话、交响之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有关当下宁波的现实与历史的认识。而这样的图文并举的尝试与努力,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通过图像与文字的对话来勾勒的有关宁波这个城市的视觉社会史。而王晓涓的这种探索努力,也为开拓纪实摄影的新可能性提供了思考的材料。

(注:图片说明根据《宁波人家》书中访谈内容编辑,本刊有所压缩。)

篇5: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

我揉开惺忪的眼睛,走出房间,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工作的劳累,仿佛又为她的头发涂上了一层灰白的油漆。身上穿着平淡无奇的大衣,更显得苍白无力。

忽然,我望见了一张照片。那是一位漂亮的女士,一头乌黑的长发,穿着一条优雅的长裙。呀!这是我妈——随着一声惊叹,我的思绪仿佛被拉回了从前……

一位长发飘飘的女子,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她是谁?那是我年轻的妈妈。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仿佛一切都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在我没出生前,她还是精神十足的,甜甜的笑容挂在嘴边……

旁边还并排躺着一张照片,一位疲惫的母亲走进我的视线。那时我还小,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她的怀里虽然她的脸色十分苍白,虽然她的眼神十分憔悴,可她始终将我视若珍宝,不敢颤动一下,生怕吵醒了我。她不再在意身上穿着多么靓丽的衣服,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年少多病的我身上。

忽然,又一张照片映入眼帘。时光荏苒,一转眼,我已经长大啦,身高早已远远地超过了她,我们俩肩并着肩,她站在我身边,仿佛小鸟依人一般。我灿烂地傻笑着,她在望着我,嘴角不知不觉地在微微上扬,她欣慰地笑了,她仿佛在心里感叹着:这小子,终于长大啦!

是的,妈妈在注视着我成长,但又有谁注意到妈妈老去的容颜呢?

转眼间,时间如同流水般流去,不仅带走了妈妈的青春,更带来了疾病;带来了伤痛;带来了一头苍老的白发。

“早饭我做好了,赶紧刷牙洗脸,趁热吃,别凉了,吃完要认真学习啊!我去上班了。”出门前她总是苦口婆心地吩咐我,语音刚落,“嘭”门轻轻地关上了,听见的,只有那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我站在窗台前,凝望这妈妈的背影,灿烂的阳光撒在了她身上,仿佛为她驱逐了一切疲惫,那背影逐渐模糊,可她的身姿犹如从前一般有力。

篇6: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

澄澈的天空,遥遥地挂着双彩虹;草叶轻托着雨珠,晶莹璀璨。阳光,从云的缝隙中瀑布一般泻下来,无数个金色的点,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跳跃。宏大壮丽,庄严肃穆,似一场震撼人心的交响乐。这就是我看乌兰布统的第一眼,这就是后来无数次在我的梦中出现的草原啊。

“塞下秋来风景异”,八月,南方正当酷暑,秋的足迹却已悄悄降临乌兰布统。一抹淡黄一直延伸至天际,那是远方的草甸。近处却还是满眼的绿:碧绿的草场平铺在宽广的土地上,白桦林,那一片片深邃的绿点缀其间。羊群像这片绿色的海上漂浮的白色岛屿,当它们抬头遥看这无边的绿时,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感慨天地悠悠,为自己的渺小羞惭呢?暮色四合,牧羊人悠扬的笛声,乘着晚风柔柔地飘向远方。蜿蜒的河流淙淙地流淌着,延伸着,消失在地平线。

“星垂平野阔”,秋夜的星映照着广漠的原野,寂寥而不寂寞。小店老板娘笑意可掬地捧上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肴,用带着浓重的蒙古腔调的普通话,为我们介绍这些美食,讲述和它们有关的或是美丽或是哀婉的故事。近旁的烧烤架不时地蹦出几点火星,也来凑个热闹。我和小伙伴们的心早就被架上滋滋作响的烤羊排牵引了去。

乳白色的马奶酒倒入碗中,咕噜咕噜;盛着香甜的沙棘汁的杯子相撞,咣当咣当。筷子像交战了似的,同时伸向餐桌的中央,洗劫美食一盘又一盘。那一夜的欢笑仍回响在耳畔。在草场骑马也是独特的体验,马儿慢慢地行着,脖子上的铃铛“叮铃叮铃”地响。时而会有一只机灵的草原鼠从草丛中窜出,飞也似的从马蹄前钻过去。碧绿的草坡上,各色不知名的花儿烂漫地开着。旷野的风吹过,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有青草的味道,野花的芬芳……马背上的我,恍惚间竟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幻觉。

篇7: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

照片中,五个人并排坐在沙发上,从左数第二个女孩就是我,笑得含蓄,却又显露出内心的喜悦,桌上摆着一个大蛋糕,上面插着几根蜡烛,五个人都其乐融融。看着这张照片,我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指尖覆上照片,摩挲着,往事渐渐浮现。

那是一次假期,我住在阿姨家,也不觉生日将近,只是那一天早晨起床后,看着床头柜上的日历,才想起来,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吗?!但现在并不是在家里,父母也不能给我过生日,今年的生日,难道就这么过去了吗?

我摇了摇头,打算消除这种念想。走出房门,一切都与平常无异。吃早饭时也是和阿姨,表哥和表姐说着一些趣事。

看来今年的生日会很平常啊。我想着。

“我出去一下!”我纠结许久,还是决定出去散散心。

在小区中转悠着,碰到了同小区的几个孩子,便一起玩耍。玩累了,就坐在草地上,聊些有的没的。也不知是哪个孩子起了个头,大家聊起了生日。“我的爸爸妈妈每次都会给我买一个很大的蛋糕,还会送我玩具呢!”“我是昨天的生日哦,我们一家人吃了很多蛋糕。”我刚想说我是今天过生日,却不知怎地,话到了嘴边,什么也没说,相互道别后,还是回去了。

心中似乎有某一处落空了,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难过吗?又或是失落,嫉妒?我也说不清了。

敲了敲门,门缓缓打开了,阿姨站在门口,笑盈盈地看着我。我抿了抿唇,刚要开口说些什么。突然从左侧传来了“砰”的一声,随即而来的是礼炮的小彩条,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彩条就落在了我的发上,肩上,飘落在了地上。

我一时愣住了,阿姨笑着说:“快进来吧,给你准备了惊喜哟!”我走进门,一眼就看见了坐在沙发上的外公和外婆,一时有些欢喜,跑过去刚要说些什么时,突然又传来了歌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随即,姐姐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手中端着一个大蛋糕,上面插着几根蜡烛。所有人都轻声唱了起来。

“来,一起拍个照留作纪念吧!”阿姨拿出手机说道。

我们坐在沙发上,桌上放着蛋糕。

“三,二,一,茄子!”

篇8:照片里的故事

那是我做的最大胆的一件事,也是最记忆犹新的,内初班考完的第一天,没有休息就上课了,孩子们经过一阵紧张的学习之后,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个个趴在那里无精打采,学校也说了,今天班主任自己可以安排,我决定带他们到学生苏博文(化名)家去,他家种植大棚蔬菜,顺便周围转转,让孩子们散散心,蹦跶蹦跶也许就有精神了。打定注意后,就告诉校长自己的想法,并保证注意安全,也许因为自己平时工作也算比较认真吧,学校同意了我的要求(因为安全问题,教师不能也不敢带学生出去玩,所以其他平行班没有跟我们去)。

我们出发了,郭卫老师真给面子答应跟班,孩子们也很高兴,首先机会来之不易,其次在其他班级同学羡慕眼光下去玩,一个个乖巧地排着队,一路上唱着歌来到苏博文家。到了那,孩子们可开眼了,那里有许多城里孩子见不到的事物。我们走进了大棚,大棚里有各种蔬菜,菜葫芦在开花,旁边睡着一扎长的小宝宝,翠绿翠绿的小黄瓜在支架上掉下……即便很热,还有塑料大棚上的水珠滴下来打在身上,女生们还是舍不得离开静静地观看。男生早已投入劳动队伍,帮叔叔干活了,搬东西一点也不怕脏。他家还养了一些鸡呀﹑狗呀﹑牛呀……一会儿功夫,有拿棍棒,有拿石子,逗得鸡飞狗叫。家长很热情,还带我们去了他们的果园,啊,好美的景色,一个绿色的世界,什么树都有,茂密的绿叶下已经藏着豆大的果子,地里苜蓿铺盖了地面,孩子不客气地“留下足迹”。家长还是笑着陪着。

几个小时后,我们告别家长离开了,穿过树林队伍走向河边,接近河时,他们几乎冲过去,河水小的可怜,远看像雨后堆积的片片水坑,近了也只能盖住脚脖,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兴致,连鞋也不脱在水里大闹起来,互相寻找自己的乐趣,没有一个说因为弄脏来告状,连女生也一改以往的状态,这正是六年的战友情。不一会,河边就制作了大大小小的建筑,这是新一代少年的梦想。

篇9:照片里的“故事”

在抽屉里,收藏着一张我喜爱的相片。相片上的小男孩双手举着一个布玩具小“狮子”的头,昂望天空的眼睛似黑宝石,红苹果般的脸儿含着羞涩,谁见了都夸他长得帅。他就是六岁时的我;我的小妹妹在我背后拉着“狮子尾巴”,盘坐在沙发上,笑得正甜呢!我们为什么这么快活呢?告诉你照片里的“故事”吧。

记得那年正月二十五日,是我妹妹的生日。那天,就别说妹妹有多高兴了,一家人都乐得合不拢嘴。大家祝贺了妹妹一番后,妹妹兴致正浓,和我窃窃私语了一会儿,我就拿起“狮子”、妹妹抓起“狮子尾”不约而同耍了起来。“狮子”向大家点了一个头,我与妹妹向大家一起说:“现在,我俩给全家拜一个晚年!”话毕,大家都鼓起掌来。接着,我们跳上“舞台”——沙发,更是使劲地舞过来飘过去。“狮子”似真的一样,活灵活现,在我嘴中发出的“咚咚嚓,咚咚嚓……”声的伴奏下,时而窜到左边,时而跑到右边,时而跃起,时而眨眼蹬腿……妹妹也配合得很好,用力拉着“狮子尾”,一直紧跟不停地摇动着“狮子”长长的“尾巴”,还一边扭动着屁股呢,逗得爷爷奶奶连声说“好”。爸爸见我们玩得浑身是劲,悄悄取出照相机,“咔嚓”一声按了快门,把这精彩的一瞬间永远地存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小孩子的“故事”一定都很多,什么时候能听听你的“故事”呢?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麻章中心小学三(2)班

篇10: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那是3年前,我在老家拍得照。那天,我和哥哥发现离外婆家不远的那个池塘一夜之间水就没有了。哥哥说:"这儿肯定有龙虾!可以大显身手了!"说着挽起了袖子。我朝池塘望去"哪有什么龙虾呀,到处都是像马蜂窝一样得洞",哥哥拍了一下我的头:你以为龙虾像你一样苯呀!它们都在洞里,难道它们会爬出来等着你捉?"我似懂非懂地说了一句"哦!",开始捉龙虾了,我和哥哥一起走进了池塘。我把手伸进一个洞里,摸到了一样东西,我大叫:"太好了!我捉到了!"我拿出来一看。"啊?半只龙虾?"一定是我太高兴了,一用力,把龙虾捏成了两半,就这样,"开门红"就泡汤了。一看哥哥那里已经捉到了两只了。我想让哥哥"收我为门下"(教我捉龙虾)。可哥哥死活不收。于是我就偷偷学着哥哥的样子,准备"现学现卖"。我学着哥哥的样子,把手伸进一个洞里,像哥哥那样手在洞里围着洞转,我摸了很久也没有摸到,而哥哥却又捉到了一只龙虾。我气愤极了,手用力伸进了一个大洞,只听"哎哟!"的用力一声,我的手被什么东西夹了一下,手拿出来一看,小手指负伤了(也就是被夹肿了),手和手臂也沾满了污泥,而哥哥却在旁边幸灾乐祸!"你这样还不如去练"九阴白骨爪!哈哈哈"但我不放弃这个洞,总觉得这个洞一定有收获。于是我把手放进去,摸到了一样东西,我怕再次被夹,于是还没给这样物品"认定身份"就拿了上来。

拿出来一看,竟是一只"巨虾"(因为它实在太大了。)可能是摸到了巨虾,来了个开门红,我捉的龙虾越来越多,连哥哥也甘拜下风,这时已临近中午,下姨也来找我和哥哥了,小姨看我笑得这么欢,于是把我拍了下来。

篇11: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我们的全家福。每当我看见它就激动不已。我不由想起那次愉快的旅行。

这张照片是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们一家人在雅安碧峰峡瀑布前照的。那天,我们从成都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碧峰峡。这里的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远远地,我听见了瀑布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听爸爸说,那里的风景很美,我迫不及待地寻着水声,来到了瀑布。站在瀑布脚下抬头看,只见瀑布从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上哗啦哗啦地流下来,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潭。我们在谭边戏水。水花有的溅在我的脚上冰凉冰凉的,有的打在我的衣服上,有的钻进我的脖子里。我们在潭边爸爸看见附近有个摄影师,说:“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快给我们照一张全家福。”只听“咔嚓”一声,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瞬间,永恒的纪念。

你看,我站在爸爸、妈妈中间,笑得多开心啊!

篇12: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这是一张我刚满一岁的生日照。

那天,爸爸妈妈抱着我走进照相馆后,把我放在地毯上。那时我刚学会走路,对于所见的一切,既新奇,又害怕。爸爸放下我,我不肯放手,紧紧抱着爸爸的腿不放,两只眼惊奇的望着像馆里的一切。突然,一道强烈的白光刺得我眼睛睁不开,过了一会儿,爸爸拍拍我,叫我不要怕,哄着我睁开眼睛。我慢慢地睁开眼,白光不再刺眼,原来是灯光。我又向其它地方望去。咦,那边怎么有一辆漂亮的车,刚才怎么没有,管他呢!我要去瞧瞧,坐坐。

我松开手,离开了爸爸,举着手,脚一步不停地朝那辆车走过来,脸上兴奋的表情,照片上一看就知道。爸爸把我抱上车,我东摸摸,西动动。就在这时,爸爸、妈妈叫着我的名字,我笑嘻嘻的望向他们,只听“咔嚓”一声,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成了我一岁时的留影。

篇13:照片里的故事

你瞧,照片上的我才刚刚一周岁,头发被理成了“板寸”,活脱脱成了一个“小男孩”!听妈妈说,那年的夏天特别热,我的头上都长了痱子,妈妈为了让我享受“清凉一夏”,顾不得我的女孩子形象,就把我的头发理得特别短,原来“板寸头”里藏着妈妈无尽的爱。你看,我的头又圆又大,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正紧紧地盯着前方,白里透红的小脸蛋,像熟透的水蜜桃。一张微微张开的小嘴,好像正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话呢!口水沿着嘴角缓缓而下,这幅可爱的模样时常让长大后的我忍俊不禁!

照片中的我穿着一件红白相间的短袖汗衫,白色的裤子和一双白色的小皮鞋,妈妈对我的精心打扮让我特别漂亮!原来漂亮衣服中也藏着妈妈深情的爱!看我正坐在棕色的摇摇木马上,仿佛骑士一样神气!原来幸福的神情中也藏着妈妈甜甜的爱!妈妈就是抓住这一刻,咔嚓一声,留下了这精彩的瞬间。

这一张照片记载着妈妈的关爱,记载着我的欢乐时光。我将永久地珍藏心间!

点评:

这篇作文以生活中常见的照片为主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珍藏在照片中的母爱,字里行间透露出儿童情趣,读来令人神清气爽!

(指导老师:李萍)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篇14: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照片上的是我和爸爸。帅不帅呢?这是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泰国旅游拍的照片。泰国真是个好吃好玩的适合旅游的.国家。

到了酒店休息了一会,大家一致认同去开卡丁车。在去开卡丁车的路上,风景优美,不知不觉,就到了场地。我和爸爸选了一辆红色的卡丁车,又帅又霸气。妈妈不敢自己开,就由师傅带着。我看见妈妈上了教练的车,开上了一个最高最陡的坡,漂移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冲了下去,嗖一下,就不见了。比爸爸快多了。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如果我也坐教练那部车,那感觉一定倍儿爽!在不知不觉中,我和爸爸也开上了一个陡坡上,我让爸爸开下去,他居然说不好。原来爸爸也有胆小的时候呢!

在欢声笑语中,每个人都开开心心的,旅游总让我有新的发现,让我们一家人的感情更近一步。旅游中还得尽量多拍点照片,回来后再看,让人回味无穷!

篇15: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照片里的女孩扎着低马尾,手拿铲子和扫把,正在扫地上的落叶,看着这张照片,我陷入了回忆……

那是去年暑假时,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爸爸说,宋家岭森岭公园是个很美的地方,我们可以到那儿去打扫卫生。我并不乐意――暑假这么热,我在家动都不想动,还要出门。没办法,学校布置的任务和老爸的安排是必须要完成的。

于是,在一个清爽的清晨,我从家出发,来到宋家岭捡垃圾。

这听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宋家岭作为景点,每天都有清洁工打扫卫生,为什么还要去捡垃圾呢?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可当我到达目的地之后,发现地上到处都是烟头、果皮纸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银杏树上的叶子和果实被风一吹,散落一地,到处都是,引来无数苍蝇觅食。看到这个场景,我也就相信了,挽起袖子,拿起铲子和扫把开始干活。

此时,太阳透出脑袋来,有一些热、有一些累,但我斗志昂扬,愈战愈勇。先将地上的树叶、果实及其他垃圾扫成一堆,然后拿起铲子,将它们铲起来,全部倒进黑色的大垃圾袋里。

捡垃圾这个举动引起了游客的注意,我丝毫不在意,继续完成我未完成的“工作”。太阳越升越高,阳光也开始刺眼、毒辣起来,我热的满脸通红、汗流浃背,刚将额头上的汗水擦干,不一会儿又是满脸汗水,累的快要坚持不住了,向后一看,已经扫干净了一大半,动力瞬间就来了。

过了一会儿,转过身再向后一看,哎!刚刚扫的很干净的路面,被一阵“妖风”吹得树叶四处飘落,白扫了。我一边重新扫落叶一边微微叹气――这活可真难做啊!回过头再扫一遍,几个来回忙下来,终于扫干净了。

地面扫干净了,还有草丛中的垃圾――拿起夹子,弯着身子,走进草丛中,将那些零食袋、饮料瓶、烟盒等慢慢地夹起来,丢进垃圾袋里。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垃圾袋也渐渐装满了,看着干净的地面和整洁的草丛,终于舒了一口气,我也准备回家了。

回到家后,想起这次实践活动,收获满满,感悟颇深:通过捡垃圾,使我看到了一部分人的懒惰和自私――有的人随手乱扔垃圾,有的人看见地上的垃圾视而不见,唯有清洁工们默默无闻地为不讲卫生的人买单,辛勤打扫卫生,无怨无悔。

更使我懂得了清洁工的辛苦:无论晨光熹微还是夜幕降临,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天天都在街上扫地。上学的时候能够看见他们辛勤的背影,放学之后也能看见他们劳累的面庞。扫过的地,脏了,再扫一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我们整洁的生活环境。没有人知道他们有多累、有多伟大!

一张照片,记载着一个故事;一张照片,勾起了一段回忆;一张照片,讲述了一段经历;一张照片,饱含着一份深意。

篇16: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小姑娘就是母亲,听妈妈说,这是她小时候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这照片里有一个故事,一辈子不会忘记!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孩子们干完家里的活儿,就忙不迭的来到“乐园”处寻找自己的乐子了。当时,妈妈正拿着简易的渔具,坐在潺潺的河畔钓鱼……妈妈说那时候的鱼钩不像现在的可以调节长短,简单到只有一杆细长的木棍或者竹竿,一根线——是大人缝衣服用的棉线,一个鱼钩——用废弃的塑料物品换来的。鱼饵就是小河边天然的——蚯蚓。虽然简单,但是每晚的鱼汤还是很鲜美的。

“拍照啦,拍照啦……”远处传来了有人拍照的声音,可乐坏了孩子们。大家纷纷放下小鱼儿,忙忙碌碌穿上鞋,跑去看“拍照”。

当时科技还并不发达的年代,谁家有个黑白电视机都是可以炫耀全村的事,何况是新出的照相机。于是大家都挤着想拍个照,妈妈也在行列中……

一个,两个,三个……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慌慌张张的理了一下头发,傻傻的对着“会发光”的灯头看着,笑着,就是不知道放下渔具,来做个动作。

等待那个摄像师帮孩子拍好照片的时候,已经到了黄昏。稀薄的空气被染上一层素淡的温煦,多少有些月黄昏的味道。被照到的那块土地,无数飞舞的莹尘羽化成了天边几抹微红的霞光。

“那你还去钓鱼?”

“当然没有了,当时就在想拍照的事情,都在笑各自在拍照的傻样呢,哈哈……”

“你不是说这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吗?哪里有故事?”

“有时候,这张照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看着这张照片,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画面:

篇17:照片里的故事

我的许多游记散文,都是先有照片后有文章的。常常是这样,我每次旅游回来就兴致勃勃地欣赏照片,一边欣赏一边回味旅游的过程,并且发挥想象力,从自己满意的照片里挖掘出有意义的东西来。渐渐地,一篇游记就有了眉目,游记发表时,那几张照片又变成了插图。

游记散文《童话猫的店铺》就是这样诞生的——

最初我并没有想到要写罗马堡广场,罗马堡广场虽然很古老很有童话色彩,但在德国,这样的广场太多了,很容易雷同。后来还是那张大白猫的照片启发了我,那猫又肥又大,雪白一团,正虎视眈眈地守在店铺门口,更有趣的是,店铺里的摆设、商品竟然全都是 “猫”,好像这家店铺的主人就是大白猫!我爱不释手地看着这张照片,看着看着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于是就想:为什么不写写这只有趣的猫呢?把罗马堡广场推为背景,重点写猫,通过猫的故事来烘托罗马堡广场的童话色彩,这样的游记是决不会跟其他游记雷同的!

《童话猫的店铺》写成了,它的创作,以及后期的版面效果,几乎都离不开这张照片,可见照片在游记散文创作中的作用有多大!

篇18: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照片是在我湖南老家门口拍的。那时候的老房子比现在矮很多,墙壁尘土飞扬,不起眼。房子里什么都没有,比现在看起来更宽敞。这就是穷的感觉。屋顶是蓝色瓷砖。虽然破旧了,但是和周围的杂草比起来特别亮。

照片上只有几个人:太爷爷,太奶奶,爷爷,爷爷叔叔,爷爷的叔叔。都很瘦,一种病态的瘦。虽然是黑白照片,但看得出脸色苍白。最引人注目的是爷爷的叔叔,面黄肌瘦,矮小虚弱,典型的皮包骨,愁容满面。别人虽然饿,但他至少精力充沛,有眼睛,看起来毫无生气。

爷爷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同一帧。即使当时爷爷还没成年。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经历了多年的战乱。胜利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中国这块饱经风霜的土地上,只有衰退的经济、萧条的民生、停滞的教育和流离失所的人民。为了建设一个独立、自由、繁荣的新中国,当时的人们勒紧裤带,支持国家建设。

爷爷说那时候大家天天耕地,辛苦了。然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件,房子漏水,下了一整夜的雨。人祸前脚走远,天灾饥荒意外爆发!人变得奢望充实。所以大家都要吃野菜根,然后连树皮都扒了吃!最后,再也找不到食物了。

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和饥饿。爷爷说,他们兄弟五个有幸活下来。照片中的瘦大叔救了他们。有野菜有草根的时候,太伯叔叔把能吃的食物都留给了他们兄弟。他只靠吃观音土为生,最后活活饿死。突然听到这个真实的故事,我又惊又悲,就是血浓于水!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同一个品系的后代,他们的父母真的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突然,一个声音从我的血液里传来,像一股燃烧的洪流,随着我的心脏跳跃。我知道祖先的鲜血已经在我体内沸腾。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过着衣来伸手,食来张口,丰衣足食的生活。我从来没有想过祖先的艰辛和困难。触摸这张图,我的心怦怦直跳。

上一篇:二○○五年度乡镇创业型党委总结下一篇: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解说词-中英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