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业低碳发展

2022-08-22

第一篇:浅析旅游业低碳发展

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首先,中国是一个极具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的积极措施。中国有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出贡献。

再者,中国能源相对贫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过高的国情也使我们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和不可持续的。

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按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赶超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必须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低碳经济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多数地区风能发电成本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上涨。

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它在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和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梢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经常饮用的纯净水,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产生了白色污染而且过多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据计算,全国减少10%的购物袋可节省能耗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实行低碳生活,还要戒除以大量消费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由于人们将现代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靠高耗能的动力系统,往往几百米路,上几层楼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外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提高,而很多人减肥,习惯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使用电动跑步机,其代价是多耗放能多排温室气体。凡此种种,都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的目标相背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提倡节能减排还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身边作起,这细微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看似数量很小但乘以13亿就会成为巨大的数量。我们应当遵从古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第二篇:浅析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本文针对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及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困境,提出转化创新主体、完善相关政策、培养技术人才和重点技术再创新等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低碳技术、低碳创新主体、低碳创新政策、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仅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60.1亿t,而1978年仅13.8亿t。[1]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能源的迅速减少,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效应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我们要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技术,发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可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技术。

经济学家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经济社会中一些偶然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即技术演进)。但是一旦选择某一技术路线,它会持续到最终,即使另一种技术路[2]线可能比该路线更为有效。”但在中国诸多重点发展领域之中,现正面临技术转化的困境。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理念的一种手段。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传统工业模式,进入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低碳经济时代,是中国经济、社会、人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中国已在多个第二产业项目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与新能源相关的行业最为突出。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中国的可再生资源十分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商业化。如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无先例、无引进、无成熟市场的情况下,创立了具有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为全球低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中国政府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中国近年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再生资源回收与循环经济、环保设备等。 1.1火电行业改进能源转化效率,已取得突破

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超临界技术的燃煤电厂,预期发电效率超过45%。同时,中国还在进一步淘汰技术落后的小型机组,推广应用超临界和超临界发电技术,以取得更好的节能效果,预计到2050年将实现相对节能25%[3]。

中国由于天然气资源贫乏,核心技术十分落后,所以在天然气发电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国际电力市场天然气的平均效率就已达到了42%,原因在于西欧国家在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4]。

1.2新能源汽车技术慢慢成熟,已迈向产业化

2010年,中国企业就已逐步向出租车市场出售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规快速发展之路。

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混合动力方面,日本的弱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节能38%,而中国的产品只能达到节能20%的水平[5]。说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等核心技术方面还有待攻关。 1.3建筑节能技术取得进展,保暖减排技术初见成效

1 “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将被定为节能降耗的主要领域。近日宣告的《财政部、住房和城乡树立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义务的通知》要求,国家将启动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到2015年,改造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将下降20%以上。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将下降30%以上。

由于受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中国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模式,包在水泥里的钢材都是无法回收的,而国外的建筑钢材大多都是可回收的,中国建筑技术一直没有与国际建筑科技并轨。

1.4工业节能与减排

工业领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调整产业结构虽然是最有效的减排措施,但也是最耗时、耗力的措施,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难度较大。

虽然近年来一直在提倡淘汰落后产能,但是由于未形成长效的淘汰落后产能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新增产能同样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工业行业还存在相当的过剩产能。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不仅仅只能以现有的产能规模为标准,随着市场的变化与节能标准的趋严,行业的减排工作更具有挑战性。 1.5再生资源回收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反复利用,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则是实现资源循环的主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不断规范,各级政府对培育商贸和流通市场的重视,吸引了再生资源的聚集,各地市场交易十分活跃。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由于中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及历史原因使得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发展呈低水平徘徊。另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大部分再生资源的加工处理技术还十分落后,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甚远。

1.6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应用较快,水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制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

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和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三大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其中,产业的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和水质污染防治设备上。

但中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开发相对落后;环保设备初级产品仍占较大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小;某些领域缺少适用的产品品种;以及某些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成套水平和能力较低,是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困境 2.1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

就百年的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起到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于企业。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水平得到提升。

然而,中国自开放以来,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所,而对真正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放任发展,导致中国产学研工作的严重脱节。高校和科研所虽有能力开发新技术,但由于和市场脱节,相当一部分技术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商品。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研发人数虽有所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企业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并且流失严重。中国几千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只有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机构从事研发活动[6]。就研发的产出指标——发明专利而言,中国在低碳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前五名中,有四家是高校,仅有一家是企业。

另外,由于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景不明显且有风险,国有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以及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导致企业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自主权。 2.2技术创新相关政策不完善

低碳技术大多是新兴技术,面临较大的风险,同时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政府相

2 关政策的扶持,出于经济利益因素的考虑,为规避风险,企业在技术方面很难去突破创新。

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技术载入社会网络中的实体,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网络的结构下制度及嵌入在其中的技术的影响和演化。新技术即使被开发出来,但没有良好的制度保证,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投入市场,变成产业,也就不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2.3 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

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并不产生创造发明,而是对人们在发明创造及其应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加以确认和保护。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第三大贸易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竞争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首先,缺少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成为制约提升我国低碳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占据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半导体、通讯、医药、生物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拥有的授权专利数达到60%—90%以上[7]。

中国在一些制造能力较大的加工行业,因缺乏知识产权而竞争力不足。近年来,中国制造产品出口频频受到知识产权问题的阻拦,廉价劳动力优势被削弱。例如,我国的DVD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被征收较高的专利费。

另外,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面临知识产权竞争。一方面,国外公司在传统行业的高端产品领域进行专利布局。另一方面,一些在国内市场畅销的中国产品受到外国公司的侵权调查。 2.4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中国的科研人才,大多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 真正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此外,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稀少,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紧缺。

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低碳技术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技术是否能有所创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研发能力的强弱,而研发能力的强弱具体就会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面。中国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包括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优秀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数量以及具有良好素质和长远眼光的企业家的数量。

2010年,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已经达到了4000多万,超过了英美等强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人才极其缺乏。在发达国家,高层次人才占总数的比例约为15%至20%,但我国仅为5.5%。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日本的8%、韩国和美国(不包括工程师)的15%。[8] 2.5技术创新缺乏交流合作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期要相对较晚。因此,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相对较弱。并且由于技术开发风险较大、前景不明朗,以及在面对多变的市场时,缺乏灵活性,资源不足和高管理成本等问题,都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的步伐。

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联合机制,集体开发和研究新技术来分担风险。知识产权制度,也不完善。部分企业害怕核心技术流失,而拒绝与其他企业联手。

3 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3.1加快培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

低碳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经济活动,客观上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必须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能够承担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

按照以上三个条件,只有企业才能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主体主要体现在: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活动的投入主体、执行主体、技术成果产出和应用主体、

3 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主体。

要真正使企业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一,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要加快向股份制方向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改善资本结构,实行产权多元化,从制度上确保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第二,使企业成为低碳技术研发的主体。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应在企业内进行。企业可以和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联手,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来实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第三,使企业成为低碳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逐渐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体、多渠道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与体系,鼓励企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资。第四,完善市场导向的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要以市场为标准,着重考察研究成果能否顺利转化,能否实现产业化、能否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3.2 加大政府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政策的激励与支持,对于推动低碳技术这一公共产品的创新及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政府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都运用了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种政策。如政府投资示范项目、知识产权保护、新技术的消费抵免和政府采购等, 并根据技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不同的激励政策。

中国政府应该通过提供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为各创新主体创造一个引导、促进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通过中介组织,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加强与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居民的低碳消费需求和国外低碳技术进步反过来又会推动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更大的低碳技术创新 这个创新系统要想有效地运行,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激励,。这些政策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和低碳技术转让的国际公共政策等。 3.3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低碳技术也是智力的劳动成果。要想保持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研发热情,就必须要保证他们能有高额投资的收回,这就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政府可以完善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低碳行业创新成果合法持有权,使创新者对技术获得一定时间的独占权,让创新者能够通过实施其创新成果,收回前期的研发投入,并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丰厚收益,以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将有限的创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通过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条件,企业间可以互相交流合作,合法利用他人的成果,选择正确的低碳技术创新方向、领域和研究开发项目,在做到既避免侵犯他人权利的同时开发新的低碳技术。这样,企业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事更高水平的研发工作,避免了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开发,既可以节约有限资源,又可以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加大了新技术开发的可能性。 3.4 大力培养科学创新性人才

要培养低碳技术科学创新性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首先应该将教育模式从学科导向向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工作要与教育工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技术创新型人才。

其次,要充分尊重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由于,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充当主体,他们大都具有以下特点:创新意识强;自主性强;稀缺程度高;面临风险高。企业和政府都应当为其营造出尊重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最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对有突出成绩的技术人员,实行破格待遇,使他们获得巨大的工作满足感,以更积极地工作态度以示回应。并通过上岗竞争制,进行人才筛选,为有技术的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第四,企业要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着眼于企业内部,要走出围墙,利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法地利用人才。 3.5 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交流合作

4 由于中国低碳技术起步较晚,离世界水平还有差距。从基础研究开始着手的话,随着时间,会拉大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改变现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引进中国相对薄弱的低碳技术,使企业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去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

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起和参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科学研究计划与技术开发计划,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帮助企业成立行业间联盟,帮助企业整合资源,以此增强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加中国该行业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洪涛.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少用煤,发展气[DB/OL]. http:///Item/7100.aspx [2] 孙丽芝.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1),第139页

[3]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科学出版社,2010,第490页

[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科学出版社,2010,第491页

[5] 刘彬彬.新能源技术现实:国外开花结果 国内无惊人之举[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7月21日

[6] 王可达.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探求,2011(136),第69—70页

[7] 冉永平. 从专利数量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高[N].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0日,第一版

[8]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跃居世界第一[J].人事天地:人才资讯,2010(34),第9页

Analysi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 paths

Abstract: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ies has become a global consensu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re key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ic.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innovation of China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t advises that China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the main innovation, improving relevant policies, training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hen focusing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o on.

Keys word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he main innovation of low-carbon; innovation policies of low-carb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5

第三篇: 发展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旅游业社会责任

——一以湖北省咸丰县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例

叶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其谋求发展的同时,同样需要肩负起起社会责任。“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壮大湖北旅游产业”,在此,本文将以湖北以湖北省咸丰县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基点来展开论述关于旅游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责任。

(一)低碳经济及其现实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业的背景

1,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

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在国际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根据本国的资源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如美国的国家公园游,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乡村可持续旅游,肯尼亚的野生动物生态游,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之旅等。目前,从全球来看,美国、欧洲、日本、非洲的肯尼亚、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亚太地区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都是生态旅游发展得较好的国家或地区。

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90年代初。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1995年1月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生态旅游成为被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1999年云南大学主办了全国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在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同时也没有形成特别出色的品牌,尚处于摸索阶段。九寨沟和张家界最近都打出了生态旅游的旗号,但这仍然只是在探索。总的来说,生态旅游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兴起。

2.“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提出:

2008年7月,在湖北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会和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襄樊、十堰、荆州、荆门、神农架、随州等8个市(州、区)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 2008年11月18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圈的决定。东边,武汉城市圈渐入佳境;西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呼之欲出,总体规划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关键信息:

(1)引入了“后现代”理念:对于鄂西圈规划原则就是理念要超前,放眼未来、立足长远,强调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

(2)鄂西圈的共有名片:“楚韵巴风·山水华章——中国鄂西”,这是鄂西圈的主题口号,也是圈内“八姊妹”共有的名片。

(3)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重造:核心产品锁定为“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同时,力推荆荆襄随文化旅游、清江土苗民俗生态旅游。这三大旅游板块,贯穿着神农炎帝、巴土民俗、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和现代科技等六大文化线。

(4)交通先行:“交通先行”是鄂西圈的突出战略,着重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实现“快旅慢游”,将旅途的时间缩短再缩短。在总体规划中,首先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点是立足形成铁水公空的全方位交通网络,并且与武汉城市圈联网,加速两圈之间的融合。并围绕“交通圈”,打造“生态圈”。

(5)绿色思想: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思想”将会体现在鄂西圈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环保的新型产业。并将绿色GDP纳入考核,在鄂西圈,将改革政绩考核方式,研究建立圈域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责任制,将绿色GDP考核纳入圈域内各市(州、林区)政府的考核内容。

(6)破解区域封锁、地方保护:创新体制机制并清理整顿不利于圈域整体发展的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垄断等不合理政策法规,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体系。

3. 鄂西圈的整体情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森林面积占全省54%,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

另一方面,鄂西地区又聚老、少、山、穷、库区为一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其贫困县占全省67%,贫困人口占全省70%。其发展主要受到以下五个瓶颈因素的制约:

(1)交通瓶颈制约严重。鄂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穷、库”等山区,交通体系不健全。景区公路等级低,鄂西地区到核心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少,路况较差。连接省外的快捷通道不畅,邻省国际级风景区的客源因交通障碍难以流入鄂西。

(2)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鄂西地区大部分是山区,一直以来各地对旅游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许多景区的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食、住、娱、行、购、游的配套水平较低。众多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可进入性很差。

(3)资源开发水平不高。鄂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规模不大。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存在行业分割、地方分割问题;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不够,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少,附加值低,未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4)市场运作能力较低。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各地在对外宣传和旅游策划上往往各自为政、手段落后,旅游知名度较低。另一方面,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业市场主体。目前湖北大型旅游企业不多,省内尚无一家本土上市旅游企业。

(5)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投入、经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大部分地区在旅游开发投入机制上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投入能力不足。

4. 咸丰县的基本情况:

咸丰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平均海拔800米左右。辖10个乡镇一个区,288个村,总人口36.4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是革命老根据地,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项英等174位将帅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不朽战绩。

咸丰县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98公里;距重庆市黔江区53公里,椒石、利咸、咸来、杨关四条省道和国家即将兴建的恩黔一级公路纵贯全境,把长渝、沪蓉两条高速公路,渝怀、枝万两条铁路,恩施许家坪、黔江舟白两个机场,恩施和黔江两座中等城市以及坪坝营、三峡和张家界三个国家级旅游景区连为一体。 咸丰县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十分有利于动植物生长。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 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首批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县分布着许多规模大、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区,如坪坝营原始生态旅游区、唐崖河旅游资源区、二仙岩旅游资源区、小南海生态旅游资源区、环城生态旅游资源区等,有丰富的水资源、溶洞群落和深山峡谷,这些都非常适合休闲健身旅游。同时,咸丰县地处鄂、湘、渝、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土家族聚居的腹地县。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典型的土苗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土家吊脚楼群、严家祠堂、十字路侗族风雨凉桥及大量的民族歌舞、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堪称一绝。 ( 三)

旅游不断发展情况下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之间的若干矛盾和问题。

目前关注点仍然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景区的经济发展,而对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反映在: ⑴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在过去十几年的旅游业发展中,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遭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有的旅游地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盲目进行旅店、餐馆的建设和扩大旅游区及修建旅游设施,导致原生态的严重破环。就以索道为例,在旅游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4]],而且索道的修建与运行,则是高能耗过程;而在美国和日本,索道在旅游景区的修建都有明确的规划可依,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 米,公路只修到2000 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 ⑵旅游业粗放式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新的旅游模式的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农业、轻工业、文物、通讯、零售业等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旅游业中。然而,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目前,我国宾馆饭店一次性牙刷的日用量已达万支,其生产中消耗的直接和间接物料进入环境形成的污染远大于牙刷本身使用后的污染量。还有零售业中产品的销售,厂商为求吸引顾客眼球,在土特产、纪念品的包装上使用难降解材料,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污染。

⑶公众环保生态意识的不足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 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建设低碳发展模式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

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合理规划生态承载量

一定时间内,在旅游地域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称为生态承载量。旅游地生态承载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5]。生态旅游承载量作为旅游者、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社区居民及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接口,对于实现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旅游业开发前期规划中,要注重低碳体系构建,科学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由于各地条件不同,提供的旅游产品各异,所构建的体系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借鉴国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模式和经验,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能源的使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使用力度,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入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努力促进旅游业朝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

(二)统筹选择低碳运营模式

根据每个省市的特征,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先进例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目标,以最低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收益。

1、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香港旅游资源贫乏,但香港并没有盲目地搞人造微缩景点。目前,游客认为比较出色的景点是海洋公园和大屿山大佛。由于两个景点依山傍水,别具特色,成为到港游客必看的景点。缺乏吸引力的景点,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修缮和改造。

与此同时,香港还把具有东方色彩的旅游项目保留下来。针对金融和贸易日趋活跃的特点。把目标盯在商务和会议旅游上。把旅游和商务以及会议结合起来,是高档次的旅游,比观光旅游增加二至三倍的消费,增加了外汇收入。

可见,各地旅游资源都有优势和劣势,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地理、交通、市场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朝着多样化、专项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小城镇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具有特色的专项旅游[[6]]。

2、全面推进一些县市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大力发展各县市的生态旅游,是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适应的[[7]]。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⑴努力实现由“低、小、散”的粗放型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要以产业改造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大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景点、景区的水平。形成各生态旅游城市有特色的拳头产品。 ⑵ 积极发挥旅游业带动功能,从单一经营向综合型、复合型经营转变。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合理利用当地全生态、无污染的原材料,采用绿色、生态标志,让公众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无形提高自己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⑶ 做好内合外联、产业共兴。对内,要强化景点景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联合效应;对外,主动接轨周边旅游城市的联合。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使我国的生态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 3.2.3积极推进“三农”旅游。

旅游业有条件也必须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对旅游业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海洋海岛旅游等,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的同时,利用这些天然的潜在资源,合理开发,实现清洁生产机制,必定会大力促进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进程。

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那些经济欠发达、人民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县市接纳的外来游客相对少很多,但旅游资源都各有特色。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多数旅游资源处于“清风明月不用买”的被“辜负”状态。积极推进“三农”旅游,不但是对旅游业本身,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价值[[8]]。 3.2.4采用“绿色饭店”经营模式

现阶段,旅游各部门特别是宾馆、酒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在吃、住、行方面要倡导绿色消费,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能源、水源和生活物质的使用量,特别注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饭店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物品尽可能地反复使用,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饭店在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将其回收,把它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例如饭店内每天残余的食物,作为一种可堆腐的有机物,可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作为能源向饭店或周围居民供热或发电,或可以作为周围养殖场的饲料来源。废弃物要分类收集,便于无害化。饭店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物,如使用纸质餐具替代塑料餐具,印有饭店标志的纸质或布质提袋替代塑料袋,使用无磷、无铅、“ 高效、无毒、多功能”型洗涤用品替代传统洗涤剂,在与游客沟通的条件下,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 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要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灶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高原地区用太阳能来加热,要重视充分结合本地能源优势,考虑利用自然能。建立以节能为中心的无污染型“绿色饭店”经营模式。减少资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

3.3倡导全民绿色消费

倡导公民绿色消费理念,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旅游者将环保视为一种义务和自觉的行为规范。

首先,旅游业的相关产业部门可配合公关部门或环保产业部门开展公关活动。借公关活动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教育,包括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对环保的提倡等等,一方面,增加公众的环保心理,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树立了公众心目中的本企业正面形象。

其次,旅游广告不仅可以传递关于产品的信息,亦可进行对消费者的引导。通过旅游广告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当然,一些公益广告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旅游产品本身是个最好的教育例子。因为很多人习惯于从旅游实践中学习,好的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可见的利益,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现身”教育[[9]]。最后,着眼未来。在“绿色教育”中,青少年是一个极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青少年学生必将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的思想,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环保主义的推动者。此外,孩子对家庭(或其他成员) 的态度和消费行为有很大影响。从多方面考虑,青少年应成为“绿色教育”的关注重点。 3.4 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

旅游业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相关产业的低碳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奉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推行CDM(清洁生产机制)的完善化,系统化。努力使相关产业走低碳路线,减少CO2排放量。由于国际旅游牵涉到长程飞行,据估计,因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暖化效应,国际旅游占有的责任份额高达4%到6%,因此旅游业被视为高温室气体排放行业。欧洲理事会现已正式通过指令,自2012年将目前还未包括在《京都议定书》范围内的民用航空业纳入碳交易系统,且适用于所有进出欧盟区机场的国内和国际航班[[10]]。据此,相关产业更应致力于技术创新,开发使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交通工具及设施等。旅游管理必须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采用连锁管理模式,实现各个环节持续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各国均应支持旅游业低碳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度,实现技术共享,更好的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

(五)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切机。湖北咸阳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依照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进一步履行产业的社会义务和应尽的责任,不断地开拓创新,以良好的形象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断的完善。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划部署,以公益的外部形象发展旅游产业,真正的做的产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相结合,真正的实现企业的人文化责任化社会化公益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2008.4. [2] 李劲松.浅析旅游业在30年中的定位与功能.当代经济.2009.1.14 [3] 魏莉,汤颖松.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2005. [4] 李敏,论我国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策略. [J].2008(11). [5] 李慧欣,生态旅游承载量和旅游区经济发展.前沿.2004(5). [6] 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12. [7] 张建华.浙江临安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业.瞭望新闻周刊[J].2001(51). [8] 纪根立.浙江旅游业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今日本期关注.2005.11. [9] 皮平凡.绿色消费与我国旅游业营销战略探析.学术交流[J].2004(3).

第四篇:试论从经济法角度浅析如何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尤其是资源节约利用之间找到和谐的发展模式是目 前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利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节省能源和清洁开发能源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低碳经济”就应运而生。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实质和核心就是节能减排,即通过技术的创新、新能源的开发等减少高碳能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是在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产生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下提出的。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让人们认识到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如 何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发展先进的能源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一国乃至全球环境保护的问题,而已经上升到如何维护一国资源安全的国家安全 性战略问题。当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成为新的国家安全指标。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这个词,而又因为在2009年通过《气候比变化法案》,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对二 氧化碳进行正式立法的国家。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将“低碳经济”正式纳入调整经济发展策略的范围,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并于2009年 6月28日正式通过美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即《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标志着美国也将“低碳经济”纳入到经济安全战略地位。而2009 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无疑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低碳热潮。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全球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而中国国内目前也面临着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每年我国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计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强我国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无疑会是能源的竞争,谁掌握能源 的主动权谁就掌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所以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再次,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并且要求把节约能源 作为基本国策,而低碳经济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污染的排放为主要发展模式,所以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保障作用。

三、从经济法学角度分析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措施,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 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必然需要经济法从市场主 体、市场秩序、宏观调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其加以调整,保障低碳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所以经济法可以调节低碳经济,同时低碳经济也需要经济法加以规 范和制约。

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主要是通过公权力和私权力干预调整的方式进行的,下面就以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方式作为主线分析如何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

(一)公权力干预调整的方式

公权力干预调整的方式是经济法主要的调整方式,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令性调整方法;二是指导性调整方法。

1.以指令性调整方式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

指令性调整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国家发布法律法规,对经济关系中相对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进行强制性规定,相对人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的调整方式。对于低碳经济来说,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但与发 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立法经验,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而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立法的特点是 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法领域对其加以规制,而在对经济关系起调节作用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第一,从宏观调控法方面来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利益的冲突,所以低碳经济需要国家从总体上 对其加以干预。具体而言,从计划法上,制定有关低碳经济的发展计划,完善低碳经济预算资金的筹集、取得、使用和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统 计分析和统计监管,为国家进行客观的决策和监督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次,从财政法方面来说,可以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碳税通过对燃 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西方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 代已经开始对相关的碳排放问题征税,比如丹麦、瑞典、挪威征收的二氧化碳税,荷兰征收的燃料税、石油产品税等,二氧化碳碳税的征收不仅有利于减少国内的碳 元素的排放量,而且有利于防止境外污染向境内的转移以及履行我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保障低碳经济的正常发展;再次,从金融监管法方面来说,通过金融手段对 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和产品加大扶持力度,对低碳减排等新兴技术加以投资方面的调节,优化低碳产业的投资途径,为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先提供融资的环境,提高公众 对低碳减排技术发展的积极性,加快减排节能技术的发展,对通过证劵市场融资的高消耗、高污染项目严格进行限制,并且积极完善相关的保险制度,尤其是环境责 任险的制度,提高企业发展低碳产业的积极性;第三,从产业法方面来说,加大对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投入,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产业计划,调整产业结 构,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产业,并积极促进企业内部的相关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产品的升级,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 置。

第二,从市场规制法方面来说,“由于市场在自行运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弊端:垄断的存在、市场的不普遍性、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外部性问题、市场 运作存在成本、存在经济周期,最终导致市场失灵。市场规制法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4)而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恶化,地区之间的环境资源争夺 的情况日益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以环境问题相要挟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地方性保护主义势必会造成经济的不健康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 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的阻碍,所以就需要国家从市场规制法方面对其加以调整。具体而言,从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方面 来说,保护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正当竞争行为,避免拿低碳经济作为幌子,实行绿色壁垒以及地方保护,避免某个行业形成以低碳经济作为掩盖外衣的垄断,促进低 碳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2.以指导性调整的方式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公权介入调整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指导性调整方法,是指“国家机关为引导公民和法人的经济活动符合某种特定的经济干预目标而实施的非强制性的 调整方法。”(5)主要是政府以指导、劝诫、建议等方式对某种经济关系进行相应的调节,相比于“指令性的调节方式”来说,指导性的调整方式一般不具有强制 性。首先,低碳经济作为近几年新出现的词汇,对于公众来说是相对陌生的,政府可以运用媒体等手段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在制定相应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后,可以加强对公民进行相关的普法教育,尽快让公众熟悉低碳经济以及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鼓励公众的个人参与,优化以往的生活方式,节能减 排,形成新的低碳生活模式,并且相应地,对公众的节能减排提供各方面的指导,鼓励公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让公众将低碳生活作为一 种生活追求,更是作为一种生活习惯长期贯彻下去。

(二)私权力干预调整的方式

私权力干预调整的方式,主要是指国家作为私法的主体对经济关系所作的调整,而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制度主要是政府采购制度。“政府作为各国国 内最大的消费者,政府采购的总额一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其消费倾向对市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消费者有示范作用,所以政府采购的绿化对环境质量的 改善及其环境产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政府在采购的时候应当做到低碳化采购,尽量挑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产品,对公众的消费产生一定的宣 传作用,并且在采购过程中建立相关低碳化采购的监督机制。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从法律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其次要运用行政、经济等各方面的手段加强对低碳经济的 调节,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广,让其深入到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带动整个社会发展低碳经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元,王继停.“低碳经济”的思维模式――哥本哈根会议掀起全球绿色浪潮.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

[2]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王立宽,谢军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对策.科教文汇.2010(5).

[4]李长健,李伟,易小芳.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之经济法思考.长安大学学报.2007(3).

[5]李昌麒,卢代富主编.经济法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6]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探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第五篇: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⑤发展内生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

上一篇: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下一篇:抢小米手机经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