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学习材料

2024-05-22

有效课堂学习材料(精选8篇)

篇1:有效课堂学习材料

《有效课堂哪里来》心得体会牛红 开学初我们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有效课堂哪里来》,听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懂得了有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是一切教学方法的终极目标。

王老师讲到了五大部分: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

王老师言简意赅的总结为三个点:绝大多数同学、参与、掌握教学内容。

我以前对有效课堂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认为完成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就算是有效课堂,通过对这个定义的学习,我真正理解了,要完成一节有效的课,需要绝大多数的同学参与,并能掌握我布置的教学内容。

(二)完成有效课堂的前提

最大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有职业道德的教师。王老师在讲座中讲到七点:职业理想、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德育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教研能力。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按照这七点严格要求自己,为完成有效课堂打下基础。

(三)完成有效的一节课需要具备的条件

要完成一节有效的课,首先需要在上课前精心备课,王老师讲座中谈到上课前的十二备:备教材、备心境、备学生、备导入、备方法、备设问、备层次、备训练、备语言、备板书、备教具、备小结。

(四)有效课堂的实施

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五点来完成有效课堂:

1、优化教学过程

这一点教师应在平时的教研中、听课中不断学习别的教

师的长处,来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2、确保视觉通道顺畅

3、确保听觉通道顺畅

4、巧用维持课堂秩序的策略

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是一节有效课的必备条件,怎么维持好课堂秩序是一门学问,我会在平时跟老师的交流中多请教,集合别的老师好的方法并结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5、分析课堂死沉的原因

课堂死气沉沉是每一位教师的心病,我平时摸索出来的一些方法结合王老师讲座中所提的方法会在将来的教学中实施并继续探索。

(五)有效课堂的评价

全面的评课是评定一节课是否为有效课堂的一条途径,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4I”评价法,interest(兴趣)、information(信息)、influence(影响)、interaction(互动)。

通过整个的学习过程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觉得有效课堂并不简单但同时要做到有效教学并非可怕,只要我们努力去学习了,改进了自然有成功的一天。

篇2:有效课堂学习材料

“有效课堂的有效是指向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是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必须是学生获得效益,是学生有效率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处处以学生为出发点,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做个“懒”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回答问题,多质疑并且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开小差的情况,另外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大有益处。我经常在课堂上不断的提问学生,让学生有种紧张感,适度的紧张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比如在讲解习题时,尤其在讲解选择题时,让学生讲出每个答案错误的理由,为什么不选它的理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透彻理解了这一道题,同时还复习到了相关的知识。千万不可为了怕来不及讲完而赶进度,全由老师满堂灌。这样就算多讲了好几道题,仅仅可能是换取自己内心的平衡,而学生真正掌握了没有,却还是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可以通过精选一些错误率高的习题进行分析,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另外,要允许学生的“七嘴八舌”,哪怕学生讲错了,老师也不要进行批评,应该加以引导与鼓励,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以后学生就算会说也不敢说了。有时,对学生易犯错的知识点,在讲解时,我会故意犯个小错误,让学生发现并改正。学生能发现并改正老师的失误,成就感油然而生,听课也会变得格外认真。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比起老师的满堂灌来讲,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的有效性固然重要,但我觉得同样重要的还有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喜欢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喜欢该门学科,老师说的每句话都会更有分量。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有效课堂来讲,不仅是基础,也是润滑剂。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课堂也会变得更好管理,课堂自然会变得有效。

另外,新形势,我们就需要一些新对策。学习材料上推荐的各种名校的教学模式,及学科讲学稿,这些比较新鲜的事物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讲,更应该学习吸收。上学期我们使用了化学教学案,但是总体来讲,总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体会到学案的实用之处。我想在这个新学期,应该改进不足,积极的向成功的例子学习,编写出适合我们学生学情的学案。从而促成有效课堂。

篇3:自由学习成就有效课堂

关键词:学习课堂,自由,有效教学

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师生共同营造放松、自由、愉悦和积极的课堂生活氛围,点燃彼此热情浓烈的参与欲望,课堂就能在一种民主和谐、自由融洽的状态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以《狼和鹿》一课为例,试谈自由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导学方式的探究。

一、设疑定向,自明学路成全一种内需

自由的课堂生活首要的是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整个探索活动设定一个最佳起跑线。

学生通过《狼和鹿》的学习,初步感知活泼善良的鹿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葱绿的凯巴伯森林里,贪婪凶残、充满杀机的狼破坏了鹿群宁静和美的生活,森林里充满了血腥和恐怖。惩治恶狼,势在必行,此时我作了以下引导:假设你是当地居民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认为要立即严惩恶狼。但文中的结局却与学生的想法形成了鲜明的认知冲突,引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好奇心,迫使学生思维入路,纷纷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什么不能捕杀狼群?为什么捕杀狼之后会带来严重的灾难?为什么说狼是鹿群的功臣?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目标任务。课前设疑引趣一改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在自由的课堂生活中大胆地确定自己的任务。试想,学生自定的学习任务怎么不会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呢?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将会不断迸发出来。

二、导学生趣,自觉探究成为一种乐趣

卢梭说“教育的真正自由表现在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你要做的只是去唤醒他的好奇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提供答案。自由的课堂要解放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主宰和价值承受。此时,教师只要为学生的自主求知提供服务,创设让学生自我探究的时空,他们就会带着自己形成的“定向任务”去自觉参与完成。

如:“为什么不能通过捕杀凶恶的狼来保护美丽的鹿?”这一学习疑问,教师通过讲解完全能讲得周密、完整,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感知凯巴伯森林由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的鲜明冲突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入手,启发、诱导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积极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效果就大相径庭。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会由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通过指导学生对生机勃勃的狼群、生机勃勃的鹿群、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的去向,了解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实质却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深刻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为学习下文确定情感道德基调。为什么说狼是鹿群的功臣?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也是课首设疑,已确定了的学习任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1.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跟同桌尝试着交流一下其中的原因。2. 当年的捕狼英雄A先生,劫后余生的跛脚狼阿B,疾病缠身的鹿阿姨,还有当年被鹿糟蹋了的小白杨的妹妹C小姐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就请同学们当小记者,对他们几位进行随机采访吧。

“巧补空白,重组语言,实践采访”是对文本的重构。意在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方面、多角度得到体现,并让学生的口头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被采访的疾病缠身的“鹿”学生作了如下一个精彩的回答:“因为没有狼,我吃饱饭就躺在草地上,休息晒太阳,结果变得胖起来了,鹿变成胖鹿,还得了脂肪肝、高血压。以前有狼的时候,狼一来就吃鹿,我们就得跑,不知不觉锻炼了强健的身体。狼既是我们鹿的天敌,也是鹿的医生、功臣。”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成就中体验出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各种创造思维,使自觉探究成为一种乐趣。

三、延伸拓展,自选练习成就一种能力

自由的学习应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站在学生的立场,为他们精心设计练习菜单,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使一次练习达到多方面训练的目的。

《狼和鹿》一课的练习从训练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思及查阅与处理信息资源的多元能力为出发点,作了如下设计:

1. 说一说:将《狼和鹿》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 演一演: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3. 写一写:当凯巴伯森林起死回生后,当地的人会怎么说呢?请写下来;

4. 找一找:查找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读读,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5. 读一读:带读《农夫和蛇》,仿照课文第四小节,用上“祸首”、“功臣”分析一下其中的理由;

6. 热点追踪:麻雀经常偷吃稻谷,有人将小小的麻雀列为“四害”之一,于是全民总动员,一个彻底消灭麻雀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对此你是什么看法?……

篇4:有效课堂衍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学习

一、质疑契机中——要学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诚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在学《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说:“课文写得并不完美。”我饶有兴趣地问道:“为什么?”他说:“如果按课文文字来理解,学飞就是飞得越高越会飞,而光飞得高就能代表飞得好吗?”“有一定的道理,”我带着赞许的目光问道,“那我们怎样来很好的理解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呢?”这位学生歪着脑袋想了想,然后高声答道:“学飞不仅要有高度,而且要有速度。”在赏识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劲头是越来越足。

二、和谐氛围中——爱学

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是学生全面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任务。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突出语文实践,突出熏陶感染,突出语感培养,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语文课改的关键。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一种宽容、宽厚、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劳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动参于中——乐学

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宗旨。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大智大勇的女英雄形象。课文第三自然段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是一个重点段落,怎样让学生在头脑中鲜明一个古代人物的形象,体会一个古代女子的个性呢?第三自然段勾勒了三个场景——告别亲人、赶往前线、沙场杀敌。我灵机一动,根据这三个场景,课前编排了一个独舞,并准备了服装、道具。课中,当“花木兰”一幅古代将士打扮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欢喜又好奇。“花木兰”表演时,孩子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当表演到“花木兰”手持长矛在沙场上与匈奴进行殊死搏斗时,孩子们的情感更是被推到了一个兴奋高潮点。舞蹈跳完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这时便是他们表现创新欲望的好时机,我相机问道:“你们想象到什么?”“花木兰舍不得离开她的爸爸妈妈,告别父母时,她一步一回头。”“花木兰日夜行军,山高路滑,很危险,很艰苦。”“花木兰面对再凶狠的敌人,她都不怕,她非常勇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不拘泥于课文的表面文字,大胆地对情节进行了自然的延伸、拓展和创新。

四、扩散思维中——会学

课改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语文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路线,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我们不仅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题秋江独钓图》是一首题画诗,为清代诗人王士祯应朋友的邀请,为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的题诗。这首诗仿画中之境,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逍遥胜景。在师生共同赏析理解“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诗时,忽然有位同学站了起来,神情激动地宣布了他的新发现:“渔人应该是打渔为生,而他在垂钓时一边高声唱歌,一边饮酒,那高亢的歌声岂不是会将鱼儿吓跑?那他怎么能钓到鱼?”多么与众不同的体会!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渔人所钓的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境。虽然这位同学对这句诗所蕴含的无穷意味缺乏一定的理解,但我热情表扬了他善于思考、敢于提出新颖见解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篇5:《高效课堂与有效学习》学习心得

——《高效课堂与有效学习》学习心得

2016年8月5日至10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携手教育名家、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在长沙举办“全国中小学教与学深度变革与教育品质提升高级研修班”活动。在此期间分别聆听了各专家的专题报告:《教学评价与有效管理》、《课堂变革与模式创新》、《学习策略与学习技术》、《课程统整与项目学习》,与名家面对面交流研讨等活动,让我对现在教育的新形势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新教学课堂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让我感受到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其中龚雄飞校长的《高效课堂与有效学习》让我感受颇深。

高效课堂要有所创新,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在课余时间找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扩宽教育的视野”。把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那么,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作为教育组织者,是课堂创新的最直接的一环,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转标,对现行的内容、模式、方法、手段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进行调整、改革,通过对课堂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创新不可能有现成的样板与模式,它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正确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端正对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

从哲学的范畴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如此不断深化直至掌握规律。从教育的本义来讲,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课堂则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师生进行心灵交流、智慧碰撞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不能靠单向的努力,以家长式的传授来完成教学,而要鼓励、启迪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形成独立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德。

二、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地位、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各自的独立性参与活动,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体就是教材及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主体,双方的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只要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摆正位置,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由于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特点: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客体的认识,因而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所以课堂上学生要发挥主动作用。课堂教学创新要求教师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主体,要立足于一个“导”字,而学生主体则要体现一个“动”字,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现。

三、摒弃课堂教学模式化的做法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通过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字里行间画面结合,挖掘文章的线索,学生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字面“大年夜、昏暗、揉皱、生锈”等词去各自发散思维,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凡卡独自在昏暗的环境写信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再次联想凡卡的生活背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思考,不仅学生易懂,教师教的也轻松,使学生的自组探究学习得到优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的课程、教材,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况且,在课堂进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估计不到的情况和教育良机,需要教师随时把握,随机调整。可见,创新与模式是一对矛盾,一线的教师为了实际操作的需要往往追求模式,但如果陷于模式只会使课堂僵化,就谈不上创新。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足学习的学习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改进课堂教学的评价

一般的课堂教学评价总是着眼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板书作业的设计等等,这种评价只关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尚未关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因此是偏面的。必须纠正这种偏差,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创新的课堂,应该体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师生之间有融洽流畅的情感交流,内容上开放拓展,方法上灵活多向,手段上体现新技术的优势;学生在课堂上神情愉悦,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因此打开思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灵感。

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呢?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只有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篇6:主动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使学生无选择地接受,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

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3、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异生动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 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或想象的成份。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篇7:注有效学习提升课堂质量

——课题研究材料

一、指导思想

首先,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学习的发生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效的和低效的学习,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定学”而非“以学定教“的现象,影响了学校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当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浅表化、操作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全似乎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将进一步缩减,而教材并没有改变,既原定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缩减,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步子,使得上课时总有完不成的任务,怎样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打造高效课堂”研究势在必行,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利措施,因此我们决定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面进行研究。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将已有的有效学习理论与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的检测)

②如何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

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对打造高效课堂更有效?

③怎样精心设计练习,以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课题。人们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有效学习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以下成果。

三、研究目标:

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2、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一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及其应用模式。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四、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2010.10)

目标:

1、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课题开展作好准备;

2、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学习理论,为行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内容:

1、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

2、确定实验班级。

3、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学习状况。

4、培训实验教师,收集资料。

5、制定解决现实问题的计划。

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文献综述。

3、开题报告。

4、调查研究报告。

5、各实验教师的行动研究计划。

6、《课题组成员学习心得》汇编。

负责人:王海岩

全面启动阶段(2010.11——12)

目标:为课题深入开展作好充分准备。

内容:

1、组织课题培训会,全面启动课题;

2、在学校学生及其父母中展开问卷调查,搜集相关数据,汇总阶段性成果。

成果:

1、培训心得。

2、各种相关数据。

3、阶段性总结。

深入研究阶段(2010.12——2011.5)

目标:

1、依次从课前预习、提供有效学习资源、精心设练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索积累经验。

2、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研究实验班级应用有效学习理论与经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

1、预习指导策略。

2、提供有效教学资源策略。

3、精心设练策略。

4、积累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并及时修订研究方案。

成果:

1、教师、学生的个案,教学反思与论文。

2、教学设计与课例。

3、形成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阶段研究报告。

负责人:孙红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2012.6——7)

目标:梳理并结集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

内容:

1、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善和巩固成果,进行总结,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2、根据实验情况,完善理论研究,突出主导理论和典型案例;

3、进行理论和实验成果的汇总,写出书面报告和相关材料;

4、集结课题成果,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

成果:

1、结题报告。

2、成果集。

负责人:孙红

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法

(1)通过实验班与平行班的对比研究进行。

(2)同班级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

说明:比如针对课前预习方法的研究,可以在实验班与平行班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布置实验班的学生提前预习,平行班的学生不预习,然后利用课堂结束前5分钟进行当堂检测,通过检测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2、问卷调查法(在个别班级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全校学生的特殊群体(成绩差异、气质差异),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对比性数据及相关性数据。)

3、个案研究法(拟对本班3——5名数学方面优秀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篇8:有效课堂学习材料

关键词:有效教学行为,有效学习,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学哲学和教学决策、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质性行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的高低和好坏。可以说, 课堂环境中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为前提的。

一、有效教学行为——体现稳定操作规范与教师个体艺术统一的行为

教学行为的选择和确定并不是随意的, 要依据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依据一个社会的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对教育的基本诉求。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要求教学行为必须包含一定的操作步骤, 例如, 课堂提问一般包括引入 (表示即将提问, 使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陈述问题、提示与追索答案、评价等基本环节。这些总是相对稳定地按一定程序予以完成的动作, 使得教学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周期性。[1] 一种教学行为形成后很少会因时空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其核心的特征是稳定性, 即其行动序列是相对稳固的。我们不曾见到过一位教师使用的提问行为是另一位教师的讨论行为, 也不曾发现陈述行为随着千百年的时间的推移而具备了其他教学行为的特征。因此, 对一种教学行为是否为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评判, 必须依据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推演出的相对稳固的标准化的技术指标。

社会的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对教育的基本诉求要求教学行为能够渗透一定的价值观念, 能够把社会要求转化成为儿童的观念和行为。社会诉求总是通常以国家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教学法规等为表现形式, 从各个层次和角度对教学行为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阐释和规范, 也间接地规定了教师必须依据这些内容对其教学行为进行规划和设计。教学行为的这种计划性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明显的, 如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而提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而做演示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示范等等。在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性评判时, 这些要求总是直接物化为一些行为操作指标, 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比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

但是, 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要求选择和设计的教学行为不一定都是有效教学行为。实践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总是千姿百态的, 同样的教学行为在不同课堂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有效性形态。这是因为, 教学行为作为人类的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事先的计划与真实的情境总是有一定的距离, 其微妙的平衡要依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教师——来实现。教师要依据情境需要对教学行为的操作进行情境化改造, 或省略某些环节, 或增加某些环节, 或变动操作程序等, 有时甚至必须随机创生出大量的教学行为来弥合计划与真实之间的差距。由于教师个性特征、能力水平、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的不同, 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改造就烙上了其个性的印记, 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现在中小学教师之间广泛开展的同课异构最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 有效教学行为总是经由教师个性化改造的教学行为, 是相对稳定的操作规范与教师个体艺术化改造的统一。这一对有效教学行为的解读, 也可以从目前教育学者对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之间关系的论述中找到依据。

二、有效教学行为——体现外部价值判断与教师自我判断统一的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的特殊行为, 在构成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中, 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策略等都不是有形的存在物, 只有教学行为是实体部分, 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 是真实可见且具有能动性的。教学行为作为教学的核心, 是教师自觉发起的职业行为, 但教学行为乃至教育系统都不是为教师而存在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系统和系统内各种人、事、物存在的基础, 教学行为固然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手段, 但对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不是基于教师, 而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依据。也就是说, 教学行为的目标在行为之外。

从根本上说, 教学行为目标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由国家制定, 它通过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等渗透到教学中, 规范着个体教师教学行为目标的确定, 从而使教学行为目标比教学行为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教育目的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教师将教育目的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目的并付诸于实践只是促使教育目的实现的条件。在现实的教学中, 虽然教师个体对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等的理解总是带有个体特色, 但是受评价机制的影响, 教师无法抗拒外部力量对教学行为目标的规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就行为方式而不是行为目标进行选择。教学行为目标的外部决定性特征直接决定了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判断并不以教师个体的意志为转移, 外部社会的价值判断是真正的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一名教师, 无论其自认为教学有多么成功, 若是依据社会提供的外部价值标准来判断, 人们判定他的教学行为是无效的, 其教学行为也只能被判断为无效教学行为。

那么, 对有效教学行为价值判断的外部决定性是否意味着教师无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与否进行判断呢?在教学中, 教师是自己课堂的专家, 没有任何人比教师更了解自己的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了。尽管我们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但是学生是主体性发展尚在进行中的个体, 教学行为的发起和维持主要依赖教师, 学生对此几乎不负任何责任。即使学生对教学行为没有任何理解、对教学行为没做出任何回应, 教师仍然可以继续其教学行为,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 原因即在于师生主体发展的不对等。所以, 仅仅用外部价值框架来评判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片面的。

事实上, 在课堂中, 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与否进行判断。课堂是一个复杂而且快速变化的情境, 在教学活动过程的一个时间片断内, 教学行为发生在其中的每时每刻。针对某个问题或知识点, 教师会发出某种教学行为, 而这种教学行为会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 当学生的学习行为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后, 教师就会针对新的问题和知识点发出新的教学行为, 并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行为。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 问题的解决通常不是线性的, 教师需要通过发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 逐步引导学生产生期望的学习行为, 促使问题解决。实践的而非理论上的教学活动就是由教师连绵不断教学行为序列和学生的相应的学习行为序列构成。在这一过程中, 为了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教师必须能够知觉自身的行为并对之进行调控。尽管不同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知觉水平差异很大, 但无论是有效教师还是无效教师, 其知觉的行为乃至知觉的努力是一直贯穿课堂整个活动过程中。依据知觉的信息, 教师不断对自己发起的教学行为进行价值判断, 并依次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有效教学即诞生于教师的不断进行的判断和调整之中, 所谓生成与预设的平衡在通过教师的判断与调整得以实现。

由此看来, 有效教学是外部价值判断与教师个体自我价值判断的统一。外部价值判断常常是宏观的、整体性的, 带有终结性评价的意味;教师的自我判断通常是微观的、即时的,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其教学行为与外部评判标准达成一致, 成为外部标准所判定的客观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行为。

三、有效教学行为——体现教学效率、效果与效益有机统一的行为

在现实教学中, 学生成长所给予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感是最有价值的满足感, 尽管诸如主管部门的嘉奖、较高的社会声誉等也能使教师获得满足感, 但由于这些途径都是建立在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上, 所以教师既得利益的维持和增进从根本上是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因此,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 学校与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获得学术进步或人格成长, 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学行为因此也就应成为学校工作与课堂教师的必然追求。

判断教学行为有效与否可以选取不同的标准, 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 学生的学习进步与人格成长应该是判断教学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根本标准[2] 。但学生的成长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而是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 不仅教学, 学校中的其他力量以及家庭和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这导致我们在短时间内很难以学生的成长作为判断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标准。由于教学目标是人们对学生成长质量和规格的表述[2] , 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是促进了学生发展, 所以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判断应依据教学目标, 凡是有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都是有效教学行为。因此, 有效教学行为首先必须是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行为。行为与目的一致是实现目的的基本条件, 与教学目标相左的教学行为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就不能被称为有效教学行为。行为同目的的一致性要求行为在实质上和实际效果上同目的一致, 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一致。[3] 当然, 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

教学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学期目标、课时目标, 其中课时目标是判断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依据。因为学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不是某一具体的行为的结果, 是各种教学行为综合的、长期的作用的结果, 我们很难说出前一时间阶段内的哪种教学行为造成了儿童今天的发展状态。而课时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具体化, 是实践性的教学目标, 其较小的时间跨度使得各种干扰因素被降到最低水平。所以, 我们认为, 有助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都有助于完成教学的长期目标, 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判断主要依据对课时目标的达成情况, 也即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教学发展历程看, 它是蕴涵着价值追求的实践性活动, 人们要求教学必须有好的效果。以教学目标的方式表达教学价值追求最终必须体现在其结果上, 否则教学以及教学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有效教学行为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 凡是判断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必然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取得预期的结果, 否则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行为。那么, 作为一种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教学实体部分, 有效教学行为必然能够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借助于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行为不仅确证了自身有效性, 也确证了教师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

有效教学行为必须是高效率的教学行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总是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成就, 如果教育机构培养人的效率低于社会实践的培养效率, 那么教育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教学行为的效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例, 教学投入包括精神投入和物质投入, 教学产出直观表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的相对量。教学的时间有限但内容繁多, 如何保持高效率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为取得一定效果而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小的效果都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有效教学行为。[4] 因此, 高效率是有效教学行为不可缺少的成分, 没有效率指标的制约, 仅依赖教学效果来判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时间的膨胀, 从而剥夺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 引起学生厌学。[2]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之所以被一些人看成是理想化的非制度化学习模式, 是因为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是无法为学生提供无限制的学习时间的。近年来, 美国在强调培养高素质教师之后, 又特别强调高效率课堂的趋势以及我国对高效课堂实践的普遍关注, 均已经表明人们对有效教学效果的高度期望。

有效教学行为还应该是有效益的行为。效益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 所以有效教学行为必须是总体上有效的教学行为, 不是只对个别学生有效的教学行为, 它要体现着教学的效率并实现着教学的公平, 为追求教学效率而出现的仅对个别学生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不公平的。[2] 在教学发展的历史中, 古代社会的教学相对公平但缺乏效率, 近代以来出现的班级授课制是工业社会追求效率的产物, 其统一化、标准化和同步化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牺牲了教学公平, 而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了效率问题的基础上已经将“公平”提到议事日程, [5] 人们对有效教学行为的认识也从最初的效率至上转为效益中心。有效教学行为的效益包括个体收益和社会收益, 由于教学生活由师生的共同活动构成, 所以教学行为的个体效益不仅包括学生的成长, 还包括它所带来教师的满足感和进一步自我完善的欲望;社会收益是由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的发展进步, 是间接的收益。[2]

四、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条件

从根本上说,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行为的质量, 有效学习行为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成功, 学习成功又给予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使得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进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成功, 如此不停反复, 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循环[2] , 教学即成为有效教学。这一解读, 可以从史密斯关于教学的成功说中找到依据。他把教学定义为一种行为, 即甲学习乙教授的内容。如果甲未学, 则乙未教。故此, 他认为, “教学”不仅是一个互动过程, 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要获取教授内容的过程。[6] 当然, 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不是依靠强迫获得, 是依靠“诱导”获得, 其关键在于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追求真理的精神氛围, 让学生在其中获得精神的满足, 自觉地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可以说,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 有效教学行为是学习环境中的主动性的因素, 可以创设出有效学习发生所需要的课堂文化环境, 使得师生之间就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成功等达成协议, 并指导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 有效教学行为中负载的除学术信息外, 还有教师对知识、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正向信息, 所以能够创设出积极的课堂文化, 从而引发出有效的学习行为。因此, 我们认为:课堂环境中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为条件的。实际中, 有效的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教学专业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课堂环境中表现出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6-7.

[2]陈晓端.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3-105.

[3]杨玉洁.目的性行为刍议[J].学术交流, 1997 (6) :90-91.

[4]陈佑清.教学效率刍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6 (1) :30-33.

[5]彭钢.整体研究视野下教学论的主要问题[J].教育评论, 2000 (1) :18-21.

上一篇:《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下一篇:石嘴山市中考满分作文-石嘴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太阳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