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05-05

十七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共6篇)

篇1:十七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要找适合的工作,发挥个人优势要选择擅长的工作,符合个人兴趣要自己喜欢的工作,顺应市场环境要找赚钱的工作;

二是做适当的妥协,找工作时要学会妥协,沟通中要善于妥协;

三是做适时的抉择,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最可怕的不是决策错误,而是不做决策;

四是有适中的追求,工作中要积极主动、抓住机遇,要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要永不放弃;

五是做适度的“伪装”,“装”专业:服装、言谈、妆容要得体,工作中要扮演职业人的角色,“装”傻:给负面事件一个新的释义,“装”快乐:快乐就会笑,笑就会快乐,撇开个人因素,做适当的逃避,控制自己的行为,降低对老板的要求;

六是有适宜的交际,对上司先尊重后磨合,乐于从老同事那里汲取经验,对新同事提供善意的帮助,各司其职,善于团队合作,要多结识圈外朋友,丰富自己的感知;

七是把握适当的繁忙,劳逸结合,做好时间管理,

在职场中要树立七个良好习惯

篇2:十七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小学, 使学生学好数学, 培养起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可塑性比较强的特点, 采取有效措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注意让学生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使其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学生一入学, 教师就应该带领他们逐步学会看懂图、文, 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 理解关键词语。那么, 如何教会一年级的学生看懂图、文呢?

1. 整体看, 知大概。

整体看, 也就是看图上有什么, 并用一句话概括整幅图意。

2. 有序看, 归类别。

当学生整体看完一幅图后, 应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的画面。竖的图, 应从上往下观察;横的图, 应从左往右观察。

3. 分类看, 找信息。

学生通过整体看、有序看, 对图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时要求学生分类看, 即一个内容, 一个游戏, 一个小画面仔细观察。例如, 森林公园游玩图中, 一些小朋友藏起来了, 有几个人在找他们, 旁边出现了对话框, 里面有文字。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思考:这是在解决什么问题, 再让学生读一读, 之后整理出:13个小朋友玩捉迷藏, 没藏的有6人, 问藏起来的有几个人?最后指导学生明确这是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 求另一部分的问题。

4. 回头看, 并小结。

整幅图中的问题解决后, 回头再观察,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看图的方法, 并发现应用题至少有两个条件, 一个问题, 缺一不可。当问题没有提出时, 要根据图中信息, 合理提出问题, 再进行解决。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正确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解题, 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1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 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 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 正确运用定律、性质, 使计算简便。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 既要看全题, 又要看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 做到方法得当。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 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 肯于思考, 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培养学生养成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最后,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使思维水平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 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 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 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所以,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 多方引导, 恰当把握时机,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入校的那天起, 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 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比如, 数字的书写, 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 都要严格要求。同时,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 并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必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3:七个学习好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及时复习的习惯。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

4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5口语交际的习惯。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6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7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篇4:养成良好的钢琴学习习惯

一、默读乐谱是钢琴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各种读的能力培养中, 默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

这不仅因为默读时视奏、背奏等各种形式演奏的基础, 而且默读有助于培养视奏能力和即兴弹奏的能力, 同时默读还有利于加深对乐谱内容的理解。特别是为了解作者创造作品的背景材料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在学习钢琴时, 只有通过默读才能把乐谱的这种节奏性表达出来, 也才能更好的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钢琴家在学习中十分重视默读的, 要把默读能力作为一种基本功来训练。这就需要培养默读的习惯, 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进行默读两遍所学的钢琴曲。如果能坚持练习, 时间长了不但可以提高演奏水平, 还可以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背唱旋律能丰富人的乐曲知识储备, 把其中的某些乐章或优秀的片段背唱下来, 无论对演奏或是即兴弹奏, 都会大有帮助的。

二、写读书笔记是前人治学的一条好经验, 中外名人学者都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国清朝学者顾炎武, 他写了一部《日知录》, 其实就是一部读书笔记。

有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就能积累丰富的知识, 博学多才, 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时, 总结自己的教书经验, 概括成一句话, 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就是这个道理。

三、学习是继承前人宝贵知识遗产的过程, 但这种继承不能是简

单的照抄照搬, 因袭模仿, 那样人类的知识就会像一桶倒来倒去的水, 越倒越少。

必须在继承的同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方能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要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独立思考。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 认为只学习不独立思考就会迷惑不解。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说:“学习知识就要善于思考、思考、在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以上都是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意义。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也是进行科学研究, 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的前提。

四、“天才出于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是大家熟知的名言。然而对于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来说, 真正能做到勤奋好学的还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青少年正在成长之中, 天生好动, 比较贪玩, 一玩起来就顾不上学习了, 还有的因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不爱学习。但是要学好钢琴, 就必需严格要求自己, 同惰性作斗争, 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克服贪玩和惰性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必须有坚强的毅力, 一开始可先采取些必要的措施, 如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读多少书、写多少字、练习多长时间的琴等。任务的数量要适量, 既有利于学习又不过量, 经常坚持就可以克服惰性并养成习惯。

勤奋好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多问。这也是历史学者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 意思是既要学又要问。王充说:“不学自知, 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 未立有也……故智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因此, 在求学的过程中, 人们无不把“问”作为向知识进军的向导。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句名言:“打开一切学科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问,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这些经验对青年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要学好钢琴就必须养成好问的习惯。凡是有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要问一问, 向老师问, 向同学问, 向家长问, 向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问, 甚至可以向弟弟妹妹们问。真正做到像孔夫子说的那样“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不断向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对于学习钢琴来说, 习惯既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 又是新的学习或新的习惯形成的基础。比如初学钢琴的学生, 每天坚持两小时的弹奏习惯, 经过半年后就会觉得一天不弹就像少点什么似地。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学习, 就要养成作为其基础的某些习惯。而且只有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才能成就伟大的钢琴事业!

摘要:养成良好的钢琴学习习惯必须从勤奋、坚持、执着入手

关键词:勤奋,坚持,执着

参考文献

《当代音乐教育》迈克尔·L·马克著 管建华译

《论音乐教育》 姚思源著

篇5: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对学生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 不仅要教数学知识, 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 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 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 如果听而不闻, 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 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 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可以组织如下练习:教师口述题目,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教师口述应用题, 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这类练习, 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 边听边想边记,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 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 就能掌握的东西, 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 首先是肯注意看, 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 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 到完全独立观察, 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 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会想:会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 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 老师每发一问, 人人都要立即思考, 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 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想到哪儿不会了, 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 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提问后, 教师要及时评价, 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 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 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 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 想得出, 想得好, 就得认真听, 细心看。抓了“会说”, 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 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课上训练说, 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 训练学生大声发言。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 训练说话就开始了。

第二, 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 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 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 等等。通过说, 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 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通过说想法, 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 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 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 简明、准确的语言, 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 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 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 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 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 上面画着几个圆, 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 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 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

第四, 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 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因为他不善于观察, 不会听讲, 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 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 声音小, 若说错, 遭同学嬉笑, 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 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 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 敢讲话, 会回答问题。例如, 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 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 心中有底, 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 回答时也声音洪亮。稍有进步, 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 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 有了自信心, 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 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

二、教学生会思考,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 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 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 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 激发思考的欲望, 明确思考的目标。第二, 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第三, 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第四, 及时组织多项交流。

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 表现自我, 交换思考所得, 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 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 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 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生会阅读, 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坚持课前阅读, 课内阅读, 课后阅读, 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 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

指导阅读, 要根据教材内容, 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不易看出重点, 可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寻找答案, 弄清算理, 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 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 再与课本对照、印证, 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能独立看懂, 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 然后组织交流所得, 进一步消化理解。

课后阅读, 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 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 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 然后再做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 教师可不留作业, 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 整理已学知识, 归类、编号, 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 选择优秀笔记组织传阅, 进行评议, 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生会审题,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 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 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 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 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 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 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 养成审题习惯。

五、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

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 结合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 这样, 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生会改错题, 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 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 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 由学生自己选题, 自己计时, 自己口算, 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进行分析并登记错因, 认真改错, 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 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 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 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 独立完成, 不依赖别人, 不弄虚作假, 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 学会真本事。

篇6: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乌申斯基也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 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可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那么, 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一般而言, 可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紧紧抓住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他们养成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预习, 听课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增强听讲的针对性, 大大提高听课的效果, 不然, 就会被动听讲, 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因此, 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 可结合布置预习作业进行指导。以语文学科为例, 预习一篇新课文,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预习“课题”, 从中了解课文的体裁、内容、结构、中心等。

2. 预习“提示” (“导读”) , 可以了解作者概况、写作背景、写作特色、学习方法及要求等。

3. 预习“课文”, 要通读全

文, 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 要了解“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 初步感知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就记叙文而言, 应重点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以及人物的性格等;预习说明文, 要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等;对于议论文则要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以及支撑论点的论据。预习时应做到“浏览”与“精读”相互结合。

4. 预习“练习” (“学习建议”) , 可以找到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5. 小结“预习”, 总结出预习的收获、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从而为听讲打好基础。

当然,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要结合成功的案例, 让学生充分认识预习的好处, 克服“预习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另外, 预习时务必做到步骤落实, 内容到位, 切忌走过场, 切实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二、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 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 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一些学生之所以没学好、成绩差, 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没有做到专心听讲。所以, 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要想提高听课效率, 必须集中精力, 全神贯注, 认真观察, 积极思考, 眼、耳、手、脑并用。要教给他们听课的方法, 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 声声入耳, 字字入心, 做到“坐得住、盯得紧、听得进、记得牢”。

根据长期观察的情况来看, 不少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下列问题, 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1. 只埋头听, 不抬头看。有些

同学听讲时, 只是埋头记笔记, 或者是埋头阅读教科书。应引导学生在听讲时注意抬头看老师的表情、眼神, 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 因为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 都可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2. 不能抓住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 调整自己的听课方法, 不管上什么课, 都是“听、记、

想”。实际上, 文理科课程特点各不相同, 教师讲课也不是多人一面。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区别对待。学生上数学课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讲解、证明过程, 要紧紧抓住关键, 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上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时, 要特别注意认真观察实物、模型、标本和图片, 要善于动手做实验, 同时要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概念和规律。不过, 学生喜欢新奇, 往往只被实验现象、实物等所吸引, 不注意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 只看热闹, 不看“门道”, 这是应当务必注意的。而语文、外语则主要学习字、词、句、篇等基本知识, 是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表达能力的。因此, 在语文、外语课上则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要求他们认真地听, 大胆地说, 积极地读和写, 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等记忆内容相对较多的课程, 则要理清思路, 善于归纳要点, 以利于记忆, 要努力做到内容题目化、题目要点化、要点规范化。

3. 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

生, 活泼好动, 课间喜欢追逐打闹, 这样一来, 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再上课听讲时, 往往有疲劳感, 甚至昏昏欲睡, 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这一点在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 为了保证听课效果, 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课间不能剧烈运动, 要充分作好身体方面的各种准备。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讲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都应养成随时圈点、批注的习惯。听讲过程中笔不离手, 当教师讲到某个对自己有启发的问题时, 可在纸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 留待课后重点解决, 防止关键地方或有价值的地方被漏掉。做课堂笔记时, 要指导学生努力避免两种偏向。

一种是颠倒了听与记的关系。对老师讲的内容, 生怕漏掉了, 不分主次, 不加选择, 只拼命地记, 不动脑去想, 甚至是教科书上现成的概念、定理等也无一遗漏, 结果是一节课下来累得筋疲力尽, 该理解的理解不了, 该记住的也没能记下来, 长此以往, 必然影响学习成绩。

另一种是不善于利用教科书做笔记。有些同学也许是出于爱惜课本的考虑, 教科书用完, 书页上干干净净, 这并不可取 (循环使用的教科书, 则另当别论) 。事实上, 每页书都有许多空白处, 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 随时记录与本页所讲内容相对应的笔记, 这样随学随记, 简单方便, 再复习时也容易查找, 这也正是所谓“书头笔记法”所要求的。新教材的一些学科, 像数学等, 教科书在编排内容时页边都留出较大的空白, 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空白, 做好课堂笔记。

四、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之一, 也是培养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的有效措施。复习应及时、经常, 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因此, 复习要趁热打铁, 不然, 预习、听讲的成果就很难巩固, 时间一久, 必然会造成知识的遗漏, 影响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生尤其是新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做完作业, 万事大吉, 每到考试, 才临阵磨枪搞突击, 效果往往不佳。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搞好日常复习, 做到以下要求:一要经常化, 要步步为营, 循序渐进;二要透彻理解, 牢固掌握, 不留尾巴;三要适当做一些题目,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手段。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能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因此, 一定要指导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

教师应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 学过的内容复习好了, 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 难免会埋头乱做一气或者照抄别人作业。不少同学之所以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大多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所致。

六、自觉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

上一篇:学滑滑板车400字作文下一篇: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