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秘书的气质

2024-04-23

当今秘书的气质(精选7篇)

篇1:当今秘书的气质

当今秘书的气质

一、善于学习,培养一点即通的灵气。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日进千里,领导者素质越来越高,趋向于高学历、高水平,秘书工作所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要求秘书工作者必须具备一点即通的灵气,举一反三的悟性。人伴良贤智转高,要向领导同志学;人民群众是智慧的创造者,要向群众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向同事学和业务骨干学;他山之石可攻玉,要借鉴其它单位的成功经验。

二、勤于实践,培养举重若轻的大气。秘书工作每天都要面对许多纷繁细乱的事物,要和各种人群打交道,经常会遇到各种预料不到的事情,这就要求秘书工作者必须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气,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要胸有成竹,具备驾轻就熟的工作方法。

三、敢于创新,培养与时俱进的锐气。创新乃活力之源,乃事物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工作无异于无源之水,臭气熏天。秘书工作最忌墨守陈规。作为一个秘书工作者,要有前瞻性和发散性思维,要想领导之所想,想领导之未想,如果做不到这点,由领导支配着自己,被领导牵着鼻子走,这样是不合格的。因此,做什么事情,秘书都要想在前面,要走在前面,要写在前面,要有一股与时俱进的锐气,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气,要敢于突破常规,开拓创新。要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努力创新服务手段,探索电子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创新要从点上着手,循序渐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新也可以是一种改进,要从细节上总结升华,量的不断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要从日常工作中做起,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要从每一个工作环节做起。拓宽工作领域,拉长工作链条,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流程,都是一种创新。

四、甘于奉献,培养默默无闻的“傻”气。秘书工作具有从属性、辅助性、被动性,秘书工作必须以服务为第一要务,并切实将服务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要搞好服务秘书工作者就要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一股默默无闻的“傻”气。树立不为名、不为利、埋头苦干的为民思想,两耳不闻名利事,一心只干手中活。甘为绿叶衬红花,甘为他人作嫁裳。一要树立“吃亏是福”的思想。三要树立“逆来顺受”的思想。受气是秘书工作者的家常便饭。工作中一件事做得不好或不是很圆满,有时会换来领导批评;下面的同志或群众来访,有情绪有委屈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往秘书身上发;在家里,家属不理解,还要受委屈。所以秘书工作者必须要树立“逆来顺受”思想,能够正确对待批评和牢骚,学会换位思考,要把领导批评当作一种爱护,把群众的过激情绪当作是对组织的信任,把家属的牢骚当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心中无气,潜心工作。

篇2:当今秘书的气质

古时君王视秘书为股肱之臣。当今领导人用秘书如左膀右臂。秘书是领导人的智囊和助手。他辅助领导人从事各项管理工作,负有参政设谋,协调综合,督促检查,拾遗补缺等重大责任。秘书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与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品德、智能、身心等方面的素质。但是,仅仅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还不是合格的秘书人才,还不能说是一个精明能干的秘书。秘书要在领会贯彻领导意图的过程中与领导配合默契,使领导得心应手,并达到心领神会,挥洒自如的境界,仅有其基本素质显然是不行的,欲达到完成秘书使命的优化标准,还必须具备和培养良好的秘书意识和气质。自我意识与角色意识的对立统一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发展的,它表现愿望、意向、兴趣、理想、信念等。自我意识的高层次表现为一种丰富性动机,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推进提高的自我实现的精神支柱,每个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的某个阶段以后,又会出现新的更高的自我实现的追求。这种时时更新的自我意识总呈膨胀之势。秘书是人在社会组织中担当的一种角色。其角色意识又必须控制在社会组织为他规定的规范之内。也就是说,他不是在自己选定的环境下创造,而是在他直接碰到的环境下创造。因为秘书在社会组织中不是领导者、指挥者、决策者,仅仅是领导者、指挥者、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他仅仅服务于领导工作,活动于幕后。作为处于从属辅助地位的秘书,必须听命于人,只能在受控的前提下施控。这种受规范控制的角色意识制约着呈膨胀状态的自我意识,而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推动角色意识,这就是自我意识与角色意识的对立统一。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与角色意识始终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秘书要实现自我,首先必须冲出自我,在“无我”中实现自我并达到“超我”。融自我于角色,角色中见自我。任何自我实现不可能在角色之外达到,一个人必须全力塑造丰满的角色形象,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在戏剧舞台上,锣鼓一响、音乐声起,演员就各自完全进入自己的角色。演员所塑的声情并茂,维妙维肖的角色形象就是他在戏剧舞台上的一种自我实现。在秘书岗位上扮演秘书角色,就要像演员塑造角色一样,把追求、跨越更高阶段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转移到塑造完美丰满的秘书形象上来。要彻底摈弃“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心态,使强烈的自我实现的丰富性动机完全融汇在角色意识之中。在角色意识中溶化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那么从属性的被动工作就会出现创造性、主动性态势。在规范的角色位置上塑造出了鲜明的角色形象,其自我实现也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也就是在角色形象中展现了崭新的独特的自我。隐个性于共性,共性中显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气质与习惯等,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在人与人相互接触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倾向。共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配合他人的行为,适应群体生活的共同要求,符合群体行为规范的性格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只要不是病态,任何个性都是可爱的。这是从宏观角度对社会构成与发展而言。而从微观角度,对适应某种社会规范而言,个性是要服从于共性的。作为秘书,不仅要个性服从于共性,而且还要使自己的个性巧妙地溶合于共性,具有最大限度的可压缩性,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环境中,不但能顺应群体共性,尤其还要顺应其服务对象的独特个性。能使个性泯消于微观而显现于宏观,是运用掌握个性维度的上乘境界。人们生活中看不到有什么个性的人,往往是最有个性的人。对秘书来说,自负清高,目中无人是狭隘危险的个性;点头哈腰,奴颜卑膝是令人恶心、没有出息的个性;而有礼有节、不亢不卑、自信自谦、能屈能伸,才是一个正派秘书所应该具有的个性。一个有作为的秘书,有志献身于与自己的服务对象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他在工作中为了事业和工作的需要,为了适应所在群体的共性和服务对象的个性而压抑个性、牺牲自我,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委屈求全,这种没有“个性”的个性,不正是一种高尚可贵的“个性”么?以角色建自我,无形中求有形。不论是默默无闻还是惊天动地,人总是表现自我,总是在建造一种自我。有人认为,秘书只是桥、舟、烛,只能渡送他人淹没自己;只能照亮他人,毁灭自己,不能实现辉煌的自我。认为“秘书是艘破渡船,只把别人送上岸。渡了一船又一船,自己还在河这边”,怀着自我实现难以满足的满腹怨屈,生出怀才不遇、有志难展的种种牢骚,这是一种狭隘的“唯我”之见。自古以来的秘书虽然一般都名不见于经传,利不显于俸禄,但其中胸怀大志而成大业者大有人在。舍远而观近、避古而论今,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以后曾担任党中央秘书,邓小平同志则在党的八、七会议时任过党中央的政治秘书。他们后来都成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一代英杰。田家英作为毛主席的秘书,虽没有在政治舞台上抛头露面,而其秘书的铮铮风骨却万人敬仰,流传千古。以此观之,他们是在扮演的角色中,一步一步地实现自我,是在冲出自我时达到“超我”,堪称我们秘书工作者的楷模。

篇3:论教师的学科气质

一名理科教师,如果从来没有领悟过什么是理性之美,什么是严谨、简洁、和谐之美;一名文科教师,如果从来没有体悟过什么是人文情怀,从来没有抵达过他所教学科文化的高地,那么,我们的学科课堂自然是索然寡味的。

数学,是理性之王;数学教师,应具有严谨、理性的气质。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曾经说过: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独特的数学气质,真正的数学气质来自于数学文化。同时他阐述了数学教师有三个层次: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是教书匠;能够体现数学思维的,是智者;而能进行无形的数学文化熏陶的,则是大师。这充分诠释了“严谨而理性的精神、敏感与习惯的思维、深度而深刻的文化”的数学学科气质的三个核心内容。可见,与学科素养相关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深烙着不可磨灭的学科气质。

教师的学科气质从何而来

修炼学科气质首先要对自己进行“气质定位”,弄清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你的价值在哪里,从而发现自己的亮点,找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特长或优势,然后把自己的学科知识、个性特点、激情和经历都融入到气质塑造中去。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质,学科气质就是要充分开发出个人独特内涵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那一部分来进行修炼。

一个好的学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科气质?我想,学科素养、文化涵养、人格魅力应是每个教师着力修炼的学科气质。

1.学科气质的底气来自教师的学科素养

成功源自专业。教师专业性的凸显为学科气质增加了无可复制的优势,更说明了气质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还包含了优异的教育品位、教育品质和教育品格。优秀的学科气质意味着信任、忠诚和不离不弃,它会让你一直拥有无数的教育“fans”。优秀的学科气质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地发展,这需要目的清晰、分段实现、怀想天空又脚踏实地。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不断修炼学科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即能够明确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及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并且,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够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能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倘若把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比做一座大楼,那么基本的学科知识应该处于这座大楼的底层部分。底层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整座楼的宽度和高度。舍此而谈“学科气质”,无异于建空中楼阁。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与解读课标、教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上好语文课,就要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气质。我想真正的学科气质来自于文化积累与修养。从传授语文知识,到体现语文思维与情感,再到语文文化熏陶,依仗的便是学科教师自身文化的宽度与深度。一节真正好的语文课,必定有一位学科气质过硬的教师。

2.学科气质的灵气来自教师的文化涵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涵养关键在读书。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是“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他在给儿子的家信中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科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可见,读书之于气质的改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潜心读书使教师拥有浓浓的书卷气。苏霍姆林斯基把读书和写作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生习惯,看作自己职业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他不仅读教育书籍、教育报刊,还读文学著作、科学论述、学生读物,从而使自己的身上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是书香让他不为世事所迷惑,不为俗务所玷污;是书香让他的身上有一种与书俱来的超凡的气质,远离平庸和世俗,远离急躁和牢骚,保证心理与身体的健康;是书香使他守住心灵的一份宁静,即使天空布满阴霾,内心也是一片晴空!那是一种“坐看窗前云起云落,闲观庭中花开花谢”的超然心境。我们身边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书香教师还有很多,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培养他的是书籍,他那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我想惟属真正的读书人吧;李镇西,一个颇有建树的教师,有人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淡淡地回答说,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

大凡有学科气质的成功教师都是与书为友的人,读书的教师总能把目光放向远处,总能想别人所不想,走别人所不行;因为读书,让教师能集百家之长;正是因为书,使教师总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这就是书香教师独具的超凡气质之处。

3.学科气质的大气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应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品德、修养等做好学生的表率。一位教育家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大气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科气质体现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它带来的美誉度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学科气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名气。它是由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人生经历、个性和知名度等方面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学科气质是一种独特的“识别码”,它让你在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被迅速识别出来,因而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气质和风格。

学科气质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教师的人品,也就是师德。离开了师德修炼,过分追求其他都成不了真正的具有学科气质的教师。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一个教师做到这几点,也就真正拥有了学科气质。

教学的全部内涵在于学科气质

1.教师身上的“学科气质 ”, 是会逐渐熏染学生的

一个没有数学味的教师,是不能真正上出具有数学味的课来的。同样,语文教师不读书,没有激情,缺乏诗意,那么学生们怎么会读书,怎么能有激情并充满诗意,又怎么会学好语文呢?记得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他身上所洋溢的数学的学科气质,不仅征服着我们,也征服着他身边的数学教师们。最让我们倾倒的是,他讲题时画几何图形从来不用尺规,“徒手画圆”是他的绝招,很多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在他口中变成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的口诀。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驾驭数学教学的高超艺术和对“数学本质的理性和深刻的理解”,是一种“聪慧和思维的敏锐”。这就是他的数学学科气质。这些都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使我“长大后,就成了你”,自己也成了一名数学教师。著名数学家M·克莱因曾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

可见,教师的学科气质会直接感染并影响学生的学科气质,也必然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同时,教师的学科气质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止是带他们走进知识的世界,更让他们对知识和学科有一种纯粹的热爱与敬仰,这构成了教师学科气质的本色。

2.教师身上的“ 学科气质”, 是会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

在这种“气质”之下,教师对知识和学科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是教师独立人格的外显,是孟子所说的一个“君子”应该拥有的浩然之气,它本身就对学生具有恒久不衰的精神吸引力。

反之,一个学科教师,如果从来没有过激情,没有过诗意,没有过精神高地,他就不可能“占据”学生的心灵,他的学科也绝不会有感染力。

有些教师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是那么平庸,没法有效吸引学生,没有激情,没有效率,重复,还是重复。他们也常常观摩名师的课堂,也找人评课并反思,作这个改进、那个修补。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归根结底是出在“底子”上。其实“底子”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科气质”,教师学科气质匮乏,就“镇”不住课堂,就“征服”不了学生。“底子”苍白,无论教学技巧如何高超,其课堂也是索然寡味的,更妄谈如何去吸引学生,触动学生的灵魂。

拥有优秀学科气质的教师,他的学生若干年后,即使已经忘记了很多单纯的学科知识,但他那门课的学科价值和思考方式却让学生受益终生。这是个简单的道理。

其实,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是一个广博的领域。数学,是理性之王;语文,是精神的母体,是文化的脉搏;科学,是科学精神的象征……每一门学科里面都有足够多的美,足够多的智力历险,足够多的探索发现,吸引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科气质决定了课堂的生命力。

3.教师身上的“学科气质”,是一种教育品格

教育品格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教师面对学生时所不自觉营造的知识、素养、思想与人格融汇而成的“教育场”,是一个优秀学科教师学科气质的基本层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那里,他所教的学科和优秀文化已经内化为个人的气质,活化为人文魅力的自然流淌。或许,这就是一个教师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学科气质。

让每个教师“优秀”起来,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梦想。这条优秀之路,不是仅仅死盯着学生的分数,不是仅仅切磋教学技艺、技巧,也不是仅仅到大学去“被培训”,而在于对自己的学科多一份“甘于寂寞”的“痴情”,多一份“油然而生”的“痴迷”,多一份“理想主义”的“痴狂”,多一份内心的沉静与高贵气质的沉淀。

一个教师若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学科气质,无疑就拥有了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学科气质的形成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大家熟知的魏书生、于漪、钱梦龙、李镇西、于永正、顾泠沅、孙维刚……无一不是成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学科气质”,成为教育界的“大牌”。

篇4: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到灯塔去》;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05-02

一、《到灯塔去》简介

《到灯塔去》讲了一个典型的伍尔芙式的简单故事:雷姆塞夫妇和8个子女在小岛海滨别墅里寻常的一天---他们计划第二天到灯塔去,但最终因天气原因没有成行。10年时光悄然流逝,期间,雷姆塞夫人辞世,女儿普鲁难产早逝,儿子安德鲁战死,而那栋海边的房子早已因时光侵蚀、风吹日晒而破败不堪。但在而后的某一天,历经沧桑和苦难的雷姆塞一家,终于达成了灯塔之行,到达了灯塔。

作者生动地刻画了拉姆齐夫妇的人物形象。拉姆齐先生的理性,抑或是男性气质,以及拉姆齐夫人的感性,或者是女性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分析拉姆齐夫妇的气质形象,借此认识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统一于一体。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拉姆齐夫人。

小说中,拉姆齐夫人美丽,善良,有爱心:织袜子送给看护灯塔人的小男孩;同情贫苦人。对待朋友, 她全心全意, 她促成了保罗和敏塔的婚姻, 使自卑的塔斯莱变得信心十足。对待儿女, 她教育有方, 她的家中挂有一个野兽头骨, 詹姆斯爱它爱得发狂, 凯姆却害怕得要命, 拉姆齐夫人巧妙地用一块头巾将它遮盖起来, 这种做法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功能在于: 现实世界是冷漠无情甚至像头盖骨那样狰狞可怕, 而人类却可以用感性的爱来融化。对待丈夫, 她温柔得当, 真真切切地感觉到: 作为理性主义哲学家的丈夫, 与感性的自己可谓珠连璧合。当丈夫在学术上不能继续向前感到心灰意冷时,他总是寻求拉姆齐夫人的帮助。虽然拉姆齐夫人不懂什么学术论文,没读过什么书,但她那感性的神经是极为丰富的。她熟稔人类的内心世界,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予判断,然后在适当的时刻参与其中,给予同情心,这是女性特质的极好体现。那么拉姆齐夫人与丈夫之间是否会有冲突?答案是肯定的。文中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儿子詹姆斯想去灯塔玩,然而傍晚的天气却不怎么好,第二天极有可能下雨。即使是这样,拉姆齐夫人仍然给予儿子希望,说“明天天气好了就去”,身为母亲的爱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女性气质尽显无疑。然而,拉姆齐先生却从理性出发,根据风向说第二天一天会下雨的,他毅然决然地说,到灯塔去是不可能的。小儿子对这一言行愤愤不平,加深了父子间的隔阂。

冲突虽在,拉姆齐夫妇总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 去你的吧。他说, 天一定会下雨。他说, 天不会下雨。刹那间, 充满安全感的天国便在她面前敞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拉姆齐先生对妻子的妥协,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相融,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和谐统一。

2.拉姆齐先生。

在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西方社会, 人们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巨大便利, 以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发展的困境。拉姆齐先生正是凭借这种“男性气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有思想的哲学家。拉姆齐先生在哲学王国里孜孜不倦,已经颇有建树,他成功地一直从A探索到了Q,然而此后,他却始终未能突破这一瓶颈。在学术上的停滞不前,使得拉姆齐先生显得极为脆弱。

“为什么他在思想领域如此勇敢,而在生活的领域里如此懦弱?他既可敬又可笑,多么令人惊奇!”

在当代社会,男性总是被贴上“man”的标签,脆弱、伤心、绝望与他们无缘。“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真理。然而,男性是需要女性的呵护和支持的。拉姆齐先生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向夫人寻求帮助,每当他想要心灵上的安慰和支持时,“拉姆齐夫人,立即迸发出一阵能量的甘霖,一股喷雾般的水珠,她生气勃勃,充满着生命力,那个缺乏生命力的男性,就像一只疲乏而厚脸皮的鸟嘴, 拼命吮吸”。拉姆齐夫人仿佛女神的化身,她温柔开朗, 风姿绰约, 更有一颗富于同情和理解的心, 她的安慰和支持正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完美结合。夫人死后多年,拉姆齐先生曾向莉丽求婚, 说明夫人的离去令他难以适应。一直到最后众人登上了灯塔, 儿女的理解和爱才使他如释重负, 有了久违的喜悦, 使他枯燥的理性王国, 融入了人性的勃勃生机。

3.莉丽。

《到灯塔去中》莉丽生性叛逆,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她一度排斥拉姆齐先生,对拉姆齐夫人又爱又恨。莉丽作为一名具有独立意识和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的女性,本能地排斥父权社会,她不能像拉姆齐夫人那样做一名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家庭主妇,这可谓是男性气质在其身上的体现。然而十年后,拉姆齐先生与莉丽交谈并给她系鞋带时,她被感动了。

“为什么在他弯腰给她系鞋带这个完全不相宜的时刻,她却被他的同情折磨,因而在她也弯下腰之时,血涌上了她的脸,想到了自己的麻木无情,她感到眼睛发涨,泪水刺痛了眼睛?他在给他系鞋带之时,她觉得他似乎是个无比悲怆的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莉丽被拉姆齐先生的举动感动。正当她要给予拉姆齐先生同情心之时,卡姆和詹姆斯走过来了,此时的她,“现在他们要出发了,她自己没有机会可以给他的东西,他们可以给他,她这时突然感到一种空落落的,一阵心灰意冷”,我们可以感受到莉丽的感性,即女性气质。

当拉姆齐先生和两个小孩子登上灯塔时,莉丽“仿佛感受到了那边有什么东西在召唤,于是她迅速转向自己的画布...她在画布的中央花了一条线,画完了;结束了...”其实,莉丽是在爱的感召下画完作品的,灯塔是拉姆齐夫人的象征,拉姆齐先生登上灯塔之时,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女性气质也在莉丽身上体现出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莉丽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统一体。

三、总结

唯物辨证法认为,感性与理性是相互依靠、和谐统一的。小说中,拉姆齐先生、拉姆齐夫人、莉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伍尔夫使用了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方式等意识流技巧, 使这部小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伍尔夫就是用这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相结合的语言形式, 阐释了这样的理念: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只有经过合理嫁接和完美的组合, 才能超越现实的虚无和混乱, 从而找到人生的启迪, 建立坚实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Ding Tingseng, 2005. An Anthology of British Literature.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Wu Weiren, 2005,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3]戈德曼, 2008,《弗吉尼亚·伍尔夫》。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王蕾, 2007,《英国文学选读》。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弗吉尼亚·伍尔夫,2004,《到灯塔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6]王洁波,2006,试探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创作技巧。《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

作者简介:

1.全江丽:(1989),女,湖北省,钟祥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篇5:秘书意识与气质的修养的讨论

秘书在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工作中,要十分注重尊重领导,及时请示汇报。在原则问题上,即使与领导观点一致,也不能自作聪明,信口开河,或“替天行道”,而要站在从属性位置有程序,有分寸、有节制地施行。

全局思维,局部施行。秘书所属领导,对下而言是全局,对上而言是局部;领导集体是全局,领导者个人是局部。秘书有责任协助所属领导顾全大局,因而必须具有全局思维。

社会主义的新型秘书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师爷、门客,他是为国家机关和领导集体服务 ,不是为领导者个人的私利服务;是拿国家薪金,不是食“君”之禄。因此,不能在人身上依附于领导者,对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唯唯喏喏,曲意奉迎,为领导者的个人私利不遗余力,奔波效劳。秘书只从属于自己所在的领导机关。他为领导者提供各种职能性服务是为了保证整个领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他的思维幅射点应从全局出发,在领导决策过程中,以全局的思维的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并有责任巧妙帮助和引导领导者克服一时的偶然的局部意识。

如果一个秘书没有全局思维,不能及时为领导提供严谨、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而只会随声附和,或站在局部利益乱出歪点子,他就失去了秘书的正常职能。秘书内在思维时,应从全局的高度和角度出发,向领导者提供可行性意见、建议供其参考决断,而在执行过程中则又必须以局部的角度,从属的地位为出发点。一旦领导作出决断,秘书就只能坚决无条件地执行,而不能有丝毫游移,更不能自以为是,与领导分庭抗礼或另搞一套。

秘书内在思维能力是与其学识才干胆略相对应的。不具备相当的才干能力,无所谓发达的内在思维,内在思维发达而又有胆有识的秘书,则尤其要在外在行为上谦虚谨慎。

秘书气质与志向风操的自我修持

气质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如直爽、沉静、浮躁等,也指其风格、气度。秘书气质则此二者皆兼而共有,主见于风格气度。志向风操是一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及实现这种价值取向的自我操持。秘书气质即其志向风操的特殊外延,自我之志向风操是秘书气质的丰富内涵。

社会上不乏偏见和误解,总以为古往今来的秘书,似乎都是点头哈腰的软壳蛋、看风使舵的应声虫,是毫无风骨、气度的附属品。这是“一叶障山,不见泰山”。在浩渺无涯的历史长河中,正直无私的秘书一般隐性埋名而很少见于经传,但光照日月的辉煌业绩中无不包含渗透了他们无声无形的大智大勇之奉献。常言道,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后面往往站着一位贤惠的妻子。而每个英明卓越的领导者后面无不拥有一群聪敏能干的秘书。在日益壮大的秘书队伍中,许许多多的秘书人员都具有着令人叹服的才华、令人倾倒的风度、令人钦佩的骨气、令人赞美的精神。气质发源于风操、风操立足于志向。这种才华、风度、骨气、精神汇集凝结为独特的秘书气质,它是与志向风操的自我修持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

篇6:秘书意识与气质的修养的讨论

满腔热忱的工作精神,尽善尽美的办事态度。测验秘书气质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他工作时所具的精神。假使他对于工作是被动的而非自动的;假使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感到厌恶、毫无热诚和爱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为自己的一种喜悦,而觉得像是在被迫服一种苦役的话,那他是绝难取得工作成效,做得有声有色的。一个秘书工作时所具的精神,不但对于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大有影响,而且与造就培养他本人的品格和气质也大有关系。秘书的工作就是秘书的人格之表现,是秘书的志趣、理想能力、气质之外部写真。看到了他所做工作的品质,也就“如见其为人”了。秘书的工作,是秘书的自我塑像,为美为丑,可爱可憎全操于他自己之手。因此,秘书应对自己的工作临之以一种艺术家的精神,持以乐观、满腔热忱的心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自己的工作成果放出光彩。

除了对工作具有满腔热忱的精神状态,还要有一丝不苟,尽善尽美的办事态度。如果做秘书工作养成了轻视与忽略的坏习惯,时时抱着一种马马虎虎、敷衍苟且的应付态度,那么,即使他有满腔热忱,冲天干劲,其效果也会被这种惰性所抵销。做秘书工作,事无大小、事无巨细,每做一事都要竭其心力、求其完美,这也是秘书气质反映在事业上的一个标记。秘书以尽力为本,以奉献为荣,他在每做完一件工作时,应当可以扪心自问,可以有勇气这样说:对于这件工作,我问心无愧,我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最好”。许多人最常见的毛病就在于办事不彻底,缺乏贯穿始终、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他们对工作、对事业不想求其完美,而在个人利益上则企望有最理想的收获,这是秘书人员不可取的。秘书工作不仅有辅助性、服务性、全面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机密性、政策性,它环环相扣,关系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涉及一个全局和整体,尤其需要一丝不苟,尽 善尽美的办事态度。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图大业中,各行各业、各级党政机关需要有大批精明能干的秘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的管理。尽管秘书人员级别不同,行业各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秘书意识与气质不能不具备,不能不深化。有较高的秘书意识与气质的修养,秘书功能才能得到最佳发挥,秘书职能才会高效运转。因此,秘书人员在不断扩充理论、应用知识、提高各种办事能力的同时,必须自觉加强秘书意识与气质的修养。

篇7:苏州气质的国际表达

这部城市形象宣传片由苏州广电总台承制, 创作团队从理念创意、篇章构思、画面剪辑到最终成片, 总共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其创作过程, 也是探索提高城市形象宣传乃至各类形象推广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的实践经历。

理念要求:苏州气质和国际表达

“苏州气质”是指苏州的城市特色和城市精神, “国际表达”是指站在美国乃至全球观众的角度, 以他们能够理解并引起共鸣的内容, 传达符合普遍价值观的内涵。这就需要创作者重新认识所处的城市, 并遵从上述要求, 提炼、表达苏州的美学特征。最后, 我们定下来要在片子中刻意表现和传扬的“苏州气质”是:中国苏州, 一座2500年的城市, 是独特的园林之城, 她珍惜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 既开放共融、持续发展又注重环保和生态, 民生幸福, 与世界共享共荣。这样的理念, 既是“最苏州”的, 也是国际对话中受众能够理解的。

播放要求:化劣势为优势

纽约时报广场的这块屏幕是一块竖向直立的异型屏, 长19.5米, 宽12.2米, 必须竖向构图, 而我们日常所拍的画面构图大多是为满足16:9或4:3比例屏幕所需的横向构图;其次是播放环境十分嘈杂, 时报广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平均每天有30多万全球各地的人在屏幕下方匆匆走过。

为了解决竖向构图的难题, 创作者设计了一条“苏州印记”的横幅, 以苏州园林中的花窗形状为底纹式样, 红底上有干净白色的“Suzhou China”字样, 别致而醒目, 横幅在屏幕显示出来的宽度超过2米。这条横幅首先起到了合理分割屏幕的作用, 把19.5米高的竖向屏一分为二, 等于形成了两块近似于4:3比例的屏幕, 我们原先拍的很多精彩画面就可以用上了;其次, 横幅起到了强烈而有效的标示作用, 它在片子中一共出现12次, 大多在屏幕中间, 每次出现都是对那些忙于走路的观众的一次提醒。针对嘈杂喧嚣的环境, 片子的画面切换相对舒缓, 1分钟切了30次, 比一般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慢了一些。因为有了横幅的区隔, 每一单幅画面中可以上下分开安排逻辑一致的两个不同画面, 所以1分钟片子中总共出现42幅画面, 舒缓的节奏有助于表现古老苏州的主题, 又保证了丰富的信息量。

结构要求:强化主题的表现力

片子最后落幅定格在“中国苏州, 一座2500年的城市”的英文上, 这也是片子所要表达的主题。42幅画面安排中, 强调了园林之美与水城之美、老苏州之美与新苏州之美以及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的结合, 在剪辑比例上以能表现园林、老苏州及悠久文化魅力的画面为主。虎丘塔影、山塘春雨、雪中亭榭、风雅昆曲、太湖帆影等画面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片子中还穿插了三幅整屏字幕, 形式上是把“苏州印记”的横幅拉大至整幅画面, 使“Suzhou China”的字样在片子的高潮节点上, 屡次冲击屏下观众的眼球。

精准宣传是借鉴营销学上“精准营销”的概念和做法, 将此用到城市形象的推广上, 以提升宣传的效果。

一是充分理解和准确提炼城市的特质。苏州的内涵非常丰富, 但在纽约时报广场这样一个环境中, 告诉世界观众一个怎样的苏州是个颇值得思量的课题。提炼的理念和主题要能够代表苏州, 又要让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看得懂、记得住而且感兴趣。符合这些要求的, 不是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是2500年苏州的历史和现代文明。

二是把受众意识贯穿到片子制作的全过程。片子是给谁看的, 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看的, 从主题策划到画面剪辑, 都要从受众的角度来思考和决定。纽约时报广场上的匆忙行人很少会驻足1分钟来看完片子, 怎么吸引他们的眼球?面对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 怎样才能做到让他们不管从哪个画面开始看, 都知道这是在讲苏州, 并对画面充满兴趣?对这些问题答案的追寻, 是片子的编导主线。

上一篇:树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作文王铖锐下一篇:名师培养工程自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