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初中一年级

2024-04-24

诗初中一年级(通用10篇)

篇1:诗初中一年级

呼吸的时候

一、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3、学习小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学习上、生活中遇到麻烦和挫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伴着第一缕阳光,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走进今天的晨诵课。

2、诵读新诗 出示小诗《呼吸的时候》 呼吸的时候/金子美玲(日本)月亮呼吸的时候 呼出来的是

柔和又让人怀想的月光。

花儿呼吸的时候 呼出来的是 纯洁又芬芳的花香。

金鱼呼吸的时候 吐出一颗颗美丽的宝石 就像童话里那个可怜的女孩一样

3、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4、同桌互读互听,老师相信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下来的!

5、指名读,随机纠正。

6、分男女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7、再读感悟 : 读中感悟,培养想象。

三、升华主题,仿写诗歌:

1、齐读诗歌

2、仿写的格式:()呼吸的时候,呼出来的是()

花儿的眼泪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培养语文素养,《花儿的眼泪》晨诵课教案。

2、充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能独立给诗歌配以简单的图画。教学难点:体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仿写诗歌。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圆溜溜、湿漉漉,像钻石,像珍珠。

2、启发对话。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露珠吗?它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出示金子美玲的诗歌《花儿的眼泪》

(三)、诵读《花儿的眼泪》出示带露珠的花儿的图片

1、初读:请自由读一读,读准每个字音,教案《《花儿的眼泪》晨诵课教案》

2、检查:个别读诗情况 指出多音字:还蜂蜜 认 读: 庭院 亏心事

3、读第一部分,试找合适的朗读语气,体会表达的感情。(1)自由练习

(2)个人读。结合具体朗读情况找生说为什么用那样的语气读。你能再读给大家听吗? 谁能学一学呢? 谁愿意和他比一比呢? 谁还有其他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吗?

4、仿读第二部分

5、多种形式朗读 小组读、男女对读、同桌读、摆擂台读

(四)、感悟升华

1、花儿掉眼泪了,怎么啦?

2、这是怎样的蜜蜂呢?

三、诗歌魔术变变变

谁能将蜜蜂改成别的小动物或小昆虫呢?学生自由练说,练写。

教师赠言: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我、小鸟和铃铛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1、引入诗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新的诗歌,请大家读课题,(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觉得这首诗会说什么? 生: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看看这首诗到底说了什么有趣的事吧。

2、学习诗歌

师:先听老师读一读。(生听老师读)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完全陶醉了,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请大家放开喉咙,尽情地读吧。

3、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兴奋,那么入迷,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请一女生)

师:老师很欣赏她。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没有动作,你读的时候不仅表情丰富还加上了动作。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我相信男孩子也不甘示弱,那个男孩子来做代表?请你,大家没有意见吧?先掌声鼓励他吧。(男生读)

师:你也把诗歌读得活灵活现的。大家都跃跃欲试,全体起立,我们一起配上动作读一读吧。(全体配动作齐读)

4、理解诗歌内涵

师:读了那么久,这首诗说什么呀?(大家各有所长)师:是的,(出示课件)那我能(),小鸟能(),铃铛能(),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我们都一样,因为我们()。师: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分小组合作再读诗歌,(出示课件)

5、拓展诗歌,升华情感

师:(出示课件)你也能像诗歌这样,夸夸自己和别人吗?(同桌互相说——指名多个孩子展示)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的长处。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读出我们的自信和骄傲。(出示课件,师生合作读)

6、师:是的,一()班的孩子们,你们不一样,你们都很棒,让我们响亮自豪地告诉大家——生: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如果我是花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春天到了,百花齐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花儿的世界。

2、诵读新诗 出示小诗《如果我是花儿》 如果我是花儿,我一定是个乖孩子吧。

不能说话,不能走路,我该怎么淘气捣蛋呢?

不过要是谁来对我说 “你这讨厌的花儿”,我会生气得立刻凋谢了吧。

如果我变成了花儿,我还是变不了好孩子呀,变不了花儿那样的啊。

3、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4、同桌互读互听,老师相信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下来的!

5、指名读,随机纠正。

6、分男女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三、再读感悟:

1、读中感悟,培养想象。

2、诵读全诗,整体回顾。

篇2:诗初中一年级

我的毕业诗一年级作文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我们是多么欢喜,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进小学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啊。

亲爱的老师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有很多话想说给你们听,三年前我笫一次来到这里玩具抛洒一地,还要发脾气,从那一天起我们脸上再也没有你们,亲爱的老师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今天我们仍要大声的对你们说:感谢你们我们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3:初中一年级英语入门教学之我见

一、重视中小学衔接教学

中小学英语无论在知识程度、能力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编排上, 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小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严重脱节, 跳跃性大, 相当一大部分学生进入初一后, 会感到中学英语难学, 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受到伤害。久而久之, 成绩也会大不如小学。到头来, 中学英语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英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教学各自为阵, 相互脱节, 给中小学师生造成了不良的心理负担。好在上级教育部门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及时组织编写出版了《初中英语预备课程》 (Starter) , 供中小学衔接教学之用。这本书让初中英语老师教学时对小学英语内容心中有底, 也让初一学生对小学英语进行了很好的复习巩固。

为保证初一上学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我通常对初一新生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教授《初中英语预备课程》 (Starter)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掌握得较好的前面几个单元适当用时少一点, 对于后几个难度较大的单元则要多花点时间加以适当的训练。同时, 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单词听写、句式背诵和课堂练习等, 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 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 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 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有多么重要, 尤其对于那些刚升入中学后对初中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的初一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是想尽办法, 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 我在教单词“museum”时, 我边写边说:你先从这扇门进去 (前面写上mu) , 再从那扇门出来 (后面写上um) , 里面的东西多得看不够 (中间添上se) , 就成了“museum”, 并且告知学生:藏品多得游人看不够的地方就是“博物馆”。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能很容易地掌握这些单词的拼写和词义, 而且很久都不会遗忘。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随着学习的深入, 初一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难度也逐步加深, 如果缺乏适当的方法加以调整, 他们的学习信心可能会随之减弱。为了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 找回自信,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适度降低要求,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 让自信者更自信, 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 我在要求大部分学生一次背完课文的同时, 却让一小部分学生分两次或三次来背诵课文;我在要求大部分学生一次听写20个单词的同时, 却让一小部分学生一次听写10个单词;我还适时地在这些“后进生”的作业中写上“Good”“Wonderful”“Excellent”“work harder”之类的词, 以示鼓励。

2. 适当牵线搭桥, 帮助学生创造条件。

“后进生”之所以成绩差,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懂不敢问, 尤其不敢问老师, 他们担心一旦问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怕被老师“笑话”。为此, 我在班中指定了几位英语成绩比较过硬的学生担任“小老师”, 让其他同学有不懂的多向“小老师”请问, 并且比一比看哪一位“小老师”帮教的同学多、帮教的效果好, 以此作为评选班级学习标兵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 “后进生”敢问了, “小老师”辅导也更细致、更有耐心了。

3. 适时扩展引申,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 在学生学习了《牛津初中英语7B》Unit 3中的Reading部分A lucky escape关于找路径的说法后, 我就结合我们的居住地———同里镇的地理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题目:How do you go to Tuisi Garden from Tongli Middle School?先让学生口述, 再把它写到作业本上, 以此来巩固本课中学到的几个关于走路的词语:go along, walk across, go over, turn right, 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left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 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大多数初一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 教师应多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促其完成。让他们逐渐“养成能力, 养成习惯, 使学生终身以之” (叶圣陶语) 。我在教学中, 经常结合身边的事例告诉学生,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和激烈竞争的社会, 我们必须努力学好英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立足于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借助英语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 让中国人了解世界。如, 《牛津教材7B》Unit1中的Reading部分Homes around the world讲述的是几个国家的房屋特点, 我在讲授时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复述, 看谁说得准确、说得全面。久而久之, 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增强了, 逐渐由“要我学英语”变为了“我要学英语”。

几年来, 我在初中一年级英语入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 做了一点尝试, 目的在于让初中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英语的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为今后学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院孝.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998 (4) .

[2]新课标初中英语预备课程 (Starter) 前言[M], 2004.

[3]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

篇4:走进广告世界(初中一年级)

广告引发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评价广告的作用和影响,可谓众说纷纭。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广告呢?

基本活动

初步认识广告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广告”的定义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娱体育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借助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

说说看法,互相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广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

广告是一种宣传工具,可以使人或物扬名;

广告是激发顾客或潜在顾客产生购买欲望,推销商(产)品的手段;

广告是一把双刃剑,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作用,有成功也有失败;

……

说说看,广告到底是什么,我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

1. 查阅。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了解广告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2. 收集。收集有关广告的法规和成功广告、违法广告的典型案例。

3. 调查。拟定一份调查表,了解公务员、商业营销人员、生产厂家、家庭主妇、广告设计人员、教师、医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对广告的看法、态度、评论等。

4. 了解。到街头巷尾广泛收集广告画、广告语,了解广告宣传方式。走访广告制作者,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方法。

5. 评论。收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中你所喜爱和不喜爱的广告各5则。有条件时,可将广告词及其伴音录制下来。

比较分析,相互交流

1. 交流。在小组或班级交流对广告的认识和看法,或者举办一场关于广告利弊的辩论赛。

2. 展示。展示收集的广告画、广告语。开阔思路,促进思考。

3. 评析。将展示的各类广告,依内容等不同的要素分为优、良、差、劣四级。将个人的评析结果填入表1;汇总全班的评析结果,评选优秀广告画、广告语和广告创意。

4. 研讨。举办“我喜欢的广告”研讨会,就大家喜欢的广告,从创意构思、画面设计、广告语言、音乐效果等方面进行研讨,指出其成功与不足。还可以与“我不喜欢的广告”作对比,谈谈对这些广告的改进思路,也可以对不喜欢的广告进行重新设计。

拓展与延伸

设计一则广告

广告,因服务对象不同,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主题,设计一则广告。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广告的认识。

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任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设计一则公益广告(为公众利益服务、无偿使用的广告)。公益广告的主题可选为:保护森林、节约用水、义务献血、交通安全、爱惜粮食、尊师爱生等。

(2)设计一则商品广告(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为推销其产【商】品所用的广告),如推销本人所喜爱的学习用具或服装的广告等。

设计要求(参考下图各案例,按要求进行设计):

(1)要有创意。创意就是要创造意境,要求别出心裁、独创一格。创意要有原创性和震撼性。原创性就是要求突破常规、出人意料、与众不同,是“自己”的创作。震撼性则要求能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触及心灵和精神。

(2)广告的文字、字体、画面、色彩等要有艺术性。

(3)广告语要切题、简洁、通俗、易读和便于记忆。

交流与评比

广告设计完成后,尽可能组织交流与评比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通过交流实现分享,吸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创意,努力使自己的成果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1)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并进行讨论、交流与评比。

(2)请优秀广告的设计者介绍广告的创意和设计思想。

(3)举办“优秀广告设计展”。

(4)将适用于学校的优秀广告画做成广告牌,挂在学校的适当地点。

(5)为适用的优秀广告语配音乐,在校园播放。

(6)为优秀商品做广告,为广告配词、配乐,尝试将该商品推向社会。

创新活动建议

虚假广告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就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对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1995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从此,在我国对广告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告业蓬勃发展,广告信息已进入千家万户,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商(产)品和服务信息。然而,广告的形象并不理想,不少人对广告有反感,持排斥态度。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广告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有些广告名曰创意,实则玩弄噱头,低级庸俗,叫人望而生厌;更严重的是利用广告推销假冒伪劣商(产)品,欺骗、误导、坑害消费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利用广告贬低竞争对手,搞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体、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尽明确,各自的行为也缺乏规范,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凡此种种,都影响了广告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广告业的声誉和国家、群众的利益,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秩序和健康发展。

阅读了上面的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在我们当地是否也存在着如文中的虚假广告呢?

建议同学们就当前虚假广告的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

(1)上网搜索或查阅报纸书刊,收集虚假广告的典型案例。

(2)思考、分析虚假广告较多的商(产)品或行业的有关问题。

①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如何?

②虚假广告的危害有哪些?

③虚假广告泛滥的原因是什么?

篇5:春天诗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50字

鸟儿如花美,

春天诗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50字

草地绿油油,

月亮像小舟,

我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有那句话的陪伴;

篇6:江苏徐州小学一年级下必背现代诗

圣野

爱读书的树叶,捧着阳光读,一天一遍,读得兴奋满脸。

爱读书的树叶,捧着月光读,一夜一遍,一听说风老师来检查,每片树叶便摇头晃脑 齐声朗读

读得平平安安。

《爱读书的树叶》

圣野

爱读书的树叶,捧着阳光读,一天一遍,读得兴奋满脸。

爱读书的树叶,捧着月光读,一夜一遍,一听说风老师来检查,每片树叶便摇头晃脑 齐声朗读

读得平平安安。

《爱读书的树叶》

圣野

爱读书的树叶,捧着阳光读,一天一遍,读得兴奋满脸。

爱读书的树叶,捧着月光读,一夜一遍,一听说风老师来检查,每片树叶便摇头晃脑 齐声朗读

读得平平安安。

《云和月》(台湾)林良

白云飘过来,这条白手帕

飘到月亮面前。轻轻擦过,轻轻飘走。

擦过脸的月亮,更亮了。

《云和月》(台湾)林良

白云飘过来,这条白手帕

飘到月亮面前。轻轻擦过,轻轻飘走。

擦过脸的月亮,更亮了。

《云和月》(台湾)林良

白云飘过来,这条白手帕

飘到月亮面前。轻轻擦过,轻轻飘走。

擦过脸的月亮,更亮了。

《蜻蜓》

(台湾)林良

你这架小飞机 真可爱,一片片的荷叶 是你的机场。

你从这个机场起飞,降落在另一个 绿绿的机场。

《蜻蜓》

(台湾)林良

你这架小飞机 真可爱,一片片的荷叶 是你的机场。

你从这个机场起飞,降落在另一个 绿绿的机场。

《蜻蜓》

(台湾)林良

你这架小飞机 真可爱,一片片的荷叶 是你的机场。

篇7:诗初中一年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详

二、(4)十年征战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深化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习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诵读体会,激发感情

篇8:诗初中一年级

对于初中一年级新生而言, 在起始阶段比较系统地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部分常用仪器的使用和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 尤为重要。

1. 常用仪器使用规范的形成

根据教材的设计, 初一学生应首先掌握试管 (试管夹) 、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和量筒等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 这就决定了规范使用必须成为一项基本的培训内容。

(1) 课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仪器展览室, 通过实物、挂图、模型等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 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同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进行实验操作的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下材料, 初步了解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 抓课中教育。在实验课上先由教师对相关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正确操作方法, 逐一边讲解边演示, 然后让学生按小组进行独立操作练习。根据学生的特点, 加以个别辅导, 做到人人过关。

(3) 课后及课外教育。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 指定学生阅读下发材料中的基本操作内容并回答有关问题。将部分简单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玻璃仪器、酒精灯等) 放入指定的实验室,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

2. 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中, 最常用的就是药品的取用和玻璃仪器的洗涤。

(1) 药品的取用要规范

包括粉末状固体、块状或金属颗粒药品和液体药品取用的训练。如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要用药匙盛少量药品或将药品装入纸槽送入试管底部, 再将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取用固体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等。

对液体药品的取用, 要记牢瓶塞倒放在桌上, 试剂瓶标签向手心, 瓶口紧挨试管口, 盖好瓶塞放回原位, 试剂瓶标签向外。

此外, 药品取用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 应指导学生从一毫升水约有多少滴, 一滴水约为多少毫升等具体项目开始, 逐步积累经验, 进行练习。

(2) 玻璃仪器要会洗涤

实验教学中最容易损坏的仪器就是玻璃仪器, 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不知道正确洗涤方法造成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了解常用的洗涤要求。

3. 实验基本技能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技能培训之后, 应当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活动, 可以采用纸笔测验和具体实验操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实验操作评价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 例如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量取少量食盐并溶解于水、用酒精灯加热液体等, 实验操作的分数占实验评价的50%。学生实验技能评价还应结合平时的具体表现, 做出综合的评价。

篇9:诗可以怨【一】

《论语·季氏》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那一种“音”。《汉书·艺文志》申说 “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史记·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中国成语里似乎反映了这个情况。乐府古辞《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从此“长歌当哭”是常用的词句。但是相应的“长歌当笑”那类说法却不经见,尽管有人冒李白的大牌子,作了《笑歌行》。“笑吟吟”的 “吟”字并不等同于“新诗改罢自长吟”的“吟”字。

司马迁的意见,刘勰曾顺便提一下,还用了一个巧妙的譬喻。《文心雕龙·才略》讲到冯衍:“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就是说他那两篇文章是“郁结”“发愤”的结果。刘勰淡淡带过,语气不像司马迁那样强烈,而且专说一个人,并未扩大化。“病”的苦痛或烦恼的泛指,不限于司马迁所说“左邱失明”那种肉体上的害病,也兼及“坎廪”之类精神上的受罪,《楚辞 ·九辩》所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北朝有个姓刘的人也认为困苦能够激发才华,一口气用了四个比喻,其中一个恰好和南朝这个姓刘人所用的相同。刘昼《刘子·激通》:“梗柟郁蹙以成缛锦之瘤,蚌蛤结疴而衔明月之珠,鸟激则能翔青云之际,矢惊则能逾白雪之岭,斯皆仍瘁以成明文之珍,因激以致高远之势。”后世像苏轼《答李端叔书》:“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无非讲“仍瘁以成明文”,虽不把“蚌蛤衔珠”来比,而“木有瘿”正是“梗柟成瘤”。西洋人谈起文学创作,取譬巧合得很。格里巴尔泽(Franz Grillparzer)说诗好比害病不作声的贝壳动物所产生的珠子;福楼拜以为珠子是牡蛎生病所结成,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海涅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像珠子之于可怜的牡蛎,是使它苦痛的病料。豪斯门(A.E.Housman)说诗是一种分泌,不管是自然的分泌,像松杉的树脂,还是病态的(morbid)分泌,像牡蛎的珠子。看来这个比喻很通行。大家不约而同地采用它,正因为它非常贴切“诗可以怨”“发愤所为作”。可是,《文心雕龙》里那句话似乎历来没有博得应得的欣赏。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我们一向没有好好留心。“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的提纲。钟嵘不讲“兴”和“观”,虽讲起“群”,而所举压倒多数的事例是“怨”,只有“嘉会”和“入宠”两者无可争辩地属于愉快或欢乐的范围。也许“无可争辩”四个字用得过分了。“扬蛾入宠”很可能有苦恼或“怨”的一面,譬如《全晋文》卷一三九左九嫔《离思赋》就怨恨自己“入紫庐”以后,“骨肉至亲,永长辞兮”,因而“欷欺涕流”;《红楼梦》第十八回里的贾妃不也感叹“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么?同时,按照当代名剧《王昭君》的主题思想,“汉妾辞宫”绝不是“怨”,少说也算得是“群”,简直就是良缘“嘉会”,欢欢喜喜到胡人那里去“扬蛾入宠”了。但是,看《诗品》里这几句平常话时,似乎用不着那样深刻的眼光,正像在日常社交生活里,看人看物都无须荧光检查式的透视。《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后来所谓“诗必穷而后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彩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篇10:诗初中一年级

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 王秀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难点】

1.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前预习】

1.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 青未了 决眦 搔 不胜簪 逾墙走 邺城戍 老妪 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3.师小结:《望岳》一诗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4.学生激情背诵《望岳》。

(二)学习《春望》 合作探究:

1.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2.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读,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补充背景资料: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明确: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联系全诗,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明确:“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可选关键词: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感伤,饱经风霜。4.学生深情背诵《春望》。

(三)学习《石壕吏》

1.配乐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补充背景资料: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明确:(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写老妇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3.老妇的“致词”是自己娓娓道来的吗?说说你的发现。师生演读。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明确: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4.这三首诗歌写作的时代,横跨二十多年,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光。读到这首诗,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师引导学生小结杜甫诗前后期风格变化及其原因。

明确:忧国忧民,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扩读拓展

对比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杜甫诗名句,追寻圣人的足迹,感受诗人的情怀。

青年的杜甫,家境优越,豪情勃发,留下了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诗才横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史之乱爆发,他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思家、悲己,诗人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年的宦海沉浮,使杜甫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的诗逐渐地褪去了浪漫主义色彩,渐渐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中年之后的杜甫,四处漂泊,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他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他的寄居之所摇摇欲坠之时,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就是圣人杜甫!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日月同辉!在杜甫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登上高台远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登上岳阳楼感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羁旅苦、身世悲、家国忧一起袭来,他的笔下却仍是这样壮阔的景象!这又是何等广阔的胸怀!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好朋友李龟年,故人相见,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他的诗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国运,被后世称为“诗史”,勾画出他一步步攀升“诗圣”的心路历程,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敬之、仰之。

最后,让我们以郭沫若题在杜甫草堂上的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朝圣之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拓展延伸】

上一篇:邮政人员自我鉴定下一篇:团支部工作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