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2022-08-06

第一篇: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

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 我执教的《植物的无性生殖》隶属于初中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大纲》对这一部分内容规定为了解水平。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本节具体内容,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举例说出什么是营养繁殖,列举常见的营养繁殖现象;

3、说出嫁接成功的关键;

4、描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种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繁殖。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两大类繁殖方式的特点,辩证的认识生命现象。 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难点:嫁接和组织培养的操作及原理。

教法:根据以上学习目标我的基本教学方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也就是提出问题;其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分工完成一次枝接和芽接操作;最后精讲、总结。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我创设的问题情景——土豆发芽、果园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农村孩子能听到、能见到的生活场景。

问题情境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还要紧紧抓住学生眼球,也就是“感官喜欢,思想触动”,为了达到以上效果,我充分利用多

媒体,设计了卡通人物宋大伯和宋大娘,而且宋大伯和宋大娘操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用他们二老的对话引出问题。 【多媒体】

宋大娘:“老头子啊,这土豆都发芽了,不能吃了。”

宋大伯:“这可咋办呢,不如咱种到地里去吧。”

教师引导:土豆不是种子,他是植物的茎,土豆可以用茎繁殖,有的植物还可以用根繁殖。 学生:地瓜,菊花

教师:有的植物还可以用叶繁殖。 学生:秋海棠、落叶生根

教师: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用营养器官繁殖的方式称为营养繁殖。今年春天宋大伯和宋大娘还遇到了一个难题,请看。 【多媒体】

宋大伯:“俺想在果园外面种一圈杨树,再多种点甜石榴。” 宋大娘:“拉到吧,你上哪里去弄那么多杨树苗和石榴树苗啊,要是买,那得花多少钱啊,我觉得,咱得先改良梨树品种,咱原先种的杜梨根系抗病力强,可就是果子不好吃,鸭梨果子甜,可就是太娇气了,根系抗病力弱。”

宋大伯:“这可咋办呢,不如咱去问问同学们去吧。”

这段对话是课本37页的思考与练习,我充分开发利用了课本资源,自然导入营养繁殖与营养繁殖的三种技术。

二、小组活动

对话播放以后,课堂一下就活了,尤其是第二段对话以后,宋大伯请同学们帮忙,学生们很有成就感,积极献计献策,当时真的很热烈。抓住这一契机,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安排下进行分工。

2、小组汇总又省钱、又快速的繁殖杨树苗,石榴树苗的方法和改良梨树品质的方法。

3、在全班范围内表达交流,选出最好的方案。 最后,由宋大娘及时对学生进行了鼓励性评价。 【多媒体】

宋大娘:“同学们真办事,要致富还得靠科学技术啊。”

以上小组活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完美达成对扦插,嫁接,压条三种营养繁殖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两大板块。由宋大伯,宋大娘在果园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导入营养繁殖的三种方式,完成这一知识板块后,导入组织培养的学习。

教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体细胞细胞核中含有该植物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也就具有发育成一株幼苗的可能,这就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利用细胞的全能性,科学家成功利用少量植物细胞繁殖出一株幼苗,这项技术叫组织培养。 【多媒体】组织培养的过程flash 如果部分学生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可以建议他们到网上继续查询。

三、动手操作

本节的难点之一是嫁接和组织培养的操作。大纲要求尝试完成嫁接或扦插操作。尝试完成属于模仿水平,也就是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但是如果我在讲台上操作嫁接的过程,中间和后边的同学根本看不见,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看完枝接和芽接的flash动画演示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枝条和实验工具分组操作,完成后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通过动手操作,达成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深刻体会嫁接成活的关键是------让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四、理论升华---------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

本知识点很抽象,难理解,但却是本节课的重点和理论根源,我用谈话法,由浅及深,一步步达成目标。

教师:营养繁殖与组织培养与用种子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学生甲:种子得播种,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不用。

学生乙: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快,种子得先收种子第二年再种。 教师:先收种子,那种子是怎么来的?又是种子中的哪一部分发育成一株幼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用种子繁殖需要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继续发育成胚,胚在适宜条件下发育成幼苗,而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直接由植物体的一部分(或大或小)发育成新个体,不需要精卵结合,因此叫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教师:一位美女对肖邦说:“我们结合吧,想想我们的孩子有你的才

华有我的美貌,那太完美了。”

肖邦说:“我们的孩子如果象我的容貌象你的智商呢?” (学生大笑)

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性生殖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性生殖不一定光遗传好的,也遗传坏的。

教师:也就是说,有性生殖不一定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宋大伯在改良梨树品种时用了嫁接技术,这有什么好处? 学生:嫁接后结鸭梨。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我们发现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无性生殖的主要优点是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四、课堂小结:

在学生谈收获以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知识网络,清晰直观。最后利用课件及时训练,增大课堂容量。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1---2课时 上课时间:9.2---9.6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1课时《腔肠动物》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明确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水螅图片的观察,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水螅体壁切片的观察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课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如:“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并对汇报上来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则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水螅的有关知识。 (1)水媳形态结构的观察 A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B生活环境:淡水中 C 体形:呈辐射对称

D 体壁分几层: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它们之间填充着胶状物质 E水媳的取食:靠触手取食

F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3.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4. 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水母,海蜇等

5.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第2课时《扁形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涡虫适于自由生活的主要特征;

2.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的途径,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有关涡虫的图解,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涡虫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涡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2.关于涡虫形态结构的教学,让学生观察涡虫的成虫挂图,同时思考:涡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涡虫适应自由生活的主要特点: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4.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如华支睾吸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1)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2)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3)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 5.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

(1)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华支睾吸虫的第一寄主是纹沼螺等淡水螺,鱼虾以纹沼螺等淡水螺为食进一步感染鱼虾,人吃了未煮熟的带有华支睾吸虫鱼虾就会感染人体。

(2)华支睾吸虫预防办法:吃鱼虾时一定要煮熟 6.日本血吸虫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

血吸虫: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认识血吸虫,明确其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并且重点讲解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血吸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管中,吸取血液、肠腔内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经过血管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会夺去人的生命。

第3---4课时 上课时间:9.9---9.13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5.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2.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1)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2)身体呈柱形,消化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寄生在人、家禽等的小肠内以食糜为食。

(3)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 (4)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5)生殖器官发达,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柱形,体表有角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蛔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 5.常见的线形动物:钩虫和蛲虫等

第2课时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2.实验 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 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用手触摸腹部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4) 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 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5)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靠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6)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7) 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 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 自然环境中。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其他环节动物。 4.其它环节动物如:沙蚕、蛭(蚂蝗)等

5.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1) 作为饵料 (2) 医学药物 (3)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 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6.注意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品质 当堂训练:

1.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C)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 B.雄虫较小,尾端尖直 C.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D.颜色不同

2 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A )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3.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A ) 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第5----6课时 上课时间:9.16---9.20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软体动物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4.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2.观察软体动物-----缢蛏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3、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 14 (2)药用:鲍的壳(石决 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 的装饰品。(4) 有些软体动物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钉螺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当堂训练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 ) A河蚌 B蜗牛 C乌贼 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C) A鳃 B贝壳 C斧足 D腹足

第2课时 节肢动物

一、 教学目标的: 1.知识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昆虫的主要特征 (3)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将课前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它们属于哪种动物门呢?

2.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3.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实物完成课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的表格

4.通过观察得知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5.蝗虫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 (2)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3)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 (4)体表有外骨骼:具有支持内部柔软器官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

6.概括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7.蜈蚣、蜘蛛等不具备昆虫的特征,它们不是昆虫,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引导学生概括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第7课时 上课时间:9.23--9.25

第四节 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3、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能力目标

尝试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 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

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脊椎动物中鱼类的知识。

(二)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1、学生阅读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认识到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食性。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三)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 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会发现什么?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 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提问:鱼靠什么运动?

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8---9课时 上课时间:10.7--10.11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认识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蛙体色、外部形态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通过对青蛙和蜥蜴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树立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比较理解青蛙和蝌蚪的体形、呼吸和运动特征

(2)从运动、呼吸、生殖等方面理解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问题 引出两栖、爬行动物。

(二)蝌蚪和青蛙的区别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下列问题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交流 在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青蛙和蝌蚪的结构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1、蝌蚪和青蛙的外 部形态

2、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

3、他们各自的运动方式

4、青蛙身体的颜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5、 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6、 两栖动物的还有哪些?

(三)引导学生概括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的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也辅助呼吸。

(四)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意识到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到两栖动物有对人有利的一面和形成环保的意识。

(五)蜥蜴的特征: 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交流,在观察中尝试解 决问题,通过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蜥蜴结构特征的认识,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

1、蜥蜴的生活环境?

2、蜥蜴的外部形态如何?

3、蜥蜴的内部构造如何?

4、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5、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

(六)引导学生概括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七)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养殖业、入药、食用、捕食昆虫

第10课时 上课时间:10.14---19.16

第六节 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鸟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能力目标: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分别讲述明朝万鹏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类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梦想,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如果给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吗?那么鸟类又是如何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引发学生思考尝试性回答,教师总结带入新课。

(二)多种多样的鸟: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明确鸟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仅次于鱼的动物 (三)鸟的主要特征

环节一.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请每个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认为鸟类可以飞行的原因,教师巡视督导指导并给予适当评价。

环节二.请写的最全面的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并将自己描述的鸟的特征体现在绘画中。教师评价并引导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准确到位。

环节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书中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观察鸟外部形态:

1.你们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产生的阻力。 2.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

被覆羽毛,起到保温保护,而且前肢变成了翼,可以扇动空气,使鸟类可以飞行。 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鸟类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类型。体表的正羽,对飞翔及平衡起决定作用。 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4.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鸡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

胸肌最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胸部的骨骼突出来,成为龙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积。可见骨骼的特点是: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 5.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们认为能量从食物中获取,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求有喙无齿,直肠短,随时排便———减轻体重

6.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构成了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 7.完成探究,总结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四)引导学生概括鸟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五)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自然段,明确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第11课时 上课时间:10.16---19.18

第七节哺乳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4. 了解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能

5.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第十九条 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禁猎区和禁猎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五条 禁止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哺乳动物信息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 利用,从而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合作试探究教学,进一步完善学生有关于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生物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

1.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

2.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

二、教学过程

(一) 知道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体温恒定

2胎生、哺乳 ,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引导学生思考胎生哺乳的优越性,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1)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幼崽。胎生比卵生提高了后代的出生存活率。

(2)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幼崽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 具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引导学生观看狼和兔子的牙齿结构的图片回答问题 : (1)兔和狼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3)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4.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外界反应灵敏。

(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 牙齿具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三)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概括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方面:

1、提供动物蛋白

2、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皮毛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

4、人类得力的助手

5、 有害: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病。

第12----13课时 上课时间:10.21--10.25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蚯蚓的蠕动、鱼游泳、鸟飞行、家兔跳跃等,动物是怎么完成运动的?运动须要哪些结构来参与才能完成呢?我们这节课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分析动物的运动

(二)运动系统的组成 :

1.引导学生体会胳膊弯过来这个动作,断定参与这个动作的结构 人体的运动系统就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2. 观察骨骼模型,关节的挂图,说出家兔的骨骼和人体身上的关节,以及关节的构成及对骨运动的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挂图 学生:

1、探究活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人身上有很多关节。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能加快。

3.观察课本上骨骼肌的分布图,说出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进一步探究骨骼肌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那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的呢?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学生自主学习明确:(1)骨本身不能运动,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2)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牵动骨绕关节运动(3)做伸肘或屈肘动作,体会伸肌和屈肌的协作配合,得出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有两组,它们互相配合完成动作。(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三)、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引导学生思考:当做剧烈运动时,身体往往会伴有哪些变化? 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得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 由此可知:运动还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引导学生思考: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 多参加体育锻炼。

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结合课本知识: 对动物来讲,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于环境。 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运动系统是由运动系统是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作用 。肌肉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产生运动。但动物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需要其他许多系统的协调配合,这就体现了生物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动物来讲,有了发达的运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第14课时 上课时间:10.28--11.30 第二节 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2.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

3.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

学生: (纷纷举手)

教师:好,大部分同学都饲养过,你们都饲养过哪些动物?

学生:饲养过狗、猫、乌龟、兔子、蚕、金鱼、蜥蜴、鸡、鸽子等。

教师: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 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兴致盎然的说着自己所养动物的乐事)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许多同学说得栩栩如生,就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在眼前一样。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学生:不用。

教师:对,这些行为不用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如果你想让小动物,如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就费劲了。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学生:得训练它。

教师:对,要训练。这就是说动物会学习,所以动物还具有学习行为。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动物的行为有很多,比如: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小猫吃奶、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是生来就有的,而鹦鹉学舌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大雁南飞是后天获得的。

教师: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跟遗传有关。

教师:对,请同学们阅读书中资料2和资料3,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书中的资料3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书中资料2和资料3中的行为不是学来的,而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同学们再对比书中资料1与

2、3和

4、资料1和5后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学生:不同动物学习行为不同。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教师: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学生:有。

教师: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学生: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繁衍意义重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狼孩”的故事,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 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

人类的学习行为复杂、多样,这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抓住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否则就像“狼孩”一样。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 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 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的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 更健全的发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 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教师:刚才关于“大雁南飞”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其实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本能和学习结合的结果,不能绝对化。 教师:动物的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学生:可以观察、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

学生:阅读、讨论,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课后进行探究活动,尝试编写探究报告。)

教师:两周后我们交流探究报告,并进行评比。

第15课时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从动物方式方式和获得途径两种方法分类复习动物的行为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企鹅、斑马生活的图片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的概念: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教师: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怎么进行社会行为呢?

展示:

(1)白蚁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2)蜜蜂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总结: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2、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生存、繁殖。

(三)、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师讲述: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发出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发出另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上最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这时如果其他猴仍攀在大树外侧的树枝上或站在草地上,就容易受到袭击,因此它们都会聚集到树干 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

问:

1、黑长尾猴靠什么交流危险信息?

2、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总结:

1、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1)声音--兽语、鸟鸣、猴叫; (2)动作--蜜蜂; (3)气味—菜粉蝶。

2、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如果没有信息交流群体成员间将无法取得联系,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会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也将受影响。

小结: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探究蚂蚁的通讯

板书: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一、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3、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 的繁衍--------生存、繁殖。

二、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

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

第三篇:八年级生物上册总结

2017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姓名: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例如:水母,海蜇、水螅、海葵和珊瑚虫等。

2、扁形动物:身体呈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例如:涡虫、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3、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状;有口有肛门。例如:蛔虫、蛲虫、钩虫、丝虫和线虫等。

4、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例如:蚯蚓、水蛭和沙蚕等。

5、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例如:章鱼、蜗牛、石鳖、河蚌、扇贝、文蛤、乌贼和鱿鱼等。

6、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例如:蜘蛛、蜈蚣、虾和蟹,以及所有昆虫等。

①昆虫是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②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其体表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它不会随身体生长,因此昆虫会有蜕皮现象。

③常见的昆虫有蜻蜓、蝴蝶、蜜蜂、蚂蚁和蝗虫等。

④蝗虫:节肢动物中昆虫的一种,身体主要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它有3对足、2对翅,以及一对触角;呼吸的器官是气管。

7、 鱼: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①运动器官:鳍

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鱼前进的动力。 背鳍、腹鳍、臀鳍:维持鱼体平衡 胸鳍:辅助转换方向 侧线:感知水流和障碍物。

②呼吸器官:鳃,主要由鳃丝构成(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呼吸时,水从口流进鳃,再从鳃盖后缘流出,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③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一是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④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8、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 吸,皮肤辅助呼吸。常见种类有青蛙、大鲵(娃娃鱼)蝾螈等。

9、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常见种类有龟、鳖、蛇、鳄和蜥蜴等。

10、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比如蜥蜴:它的一生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①它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②它的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起保护身体和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③它的肺比青蛙的发达,只靠肺呼吸。④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它的受精卵较大,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幼体的发育也在陆地。因此,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10、鸟 类: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比如鸡、鸭、鹅、企鹅、鸵鸟等都是鸟类。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 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

11、哺乳动物:

(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用肺呼吸; (2)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区别:

①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体温恒定能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②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 (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① 脊椎动物:体内有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称为脊椎动物有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②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称为无脊椎动物。有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1、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或骨骼肌)组成。骨:杠杆作用;关节:支点作用;肌肉:提供动力。

2、骨胳肌结构: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肌腱

骨胳肌特性: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活动的。

3、运动的产生过程: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 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4、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下共同完成 运动。

5、关节的结构图:如右图

6、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持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7、动物的行为分类:

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8、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母鸡孵蛋、小鸟喂鱼、幼袋鼠吃奶、鸟的迁徙。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

9、先天性行为的意义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学习行为的意义: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利。

10、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如白蚁、狼以及狒狒等。

11、社会行为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12、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群体成员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蜜蜂跳舞—动作 黑长尾猴—声音 蚂蚁—气味 蝶蛾类昆虫—性外激素(气味)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现象 叫做生态平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控制棉蚜数量。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5、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如宇航服是模仿了长颈鹿;薄壳建筑模仿了乌龟龟壳等。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4、接种是指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酵母菌可有氧呼吸,也能无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气。

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6、细菌是由列文·虎克首次发现的。

7、法国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空气中原有的细菌产生的。

8、细菌特征:个体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它们无成形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9、细菌的结构:如右图

(1)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是单细胞生物。

(2)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有鞭毛。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10、细菌的生殖:靠分裂进行生殖, 每20-30分钟一次。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 、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 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11、营养方式:异养,有腐生和寄生两种方式。

腐生细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寄生细菌:寄生在活的动植物体内。

12、作用:作为分解者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

14、真菌的种类:

(1)大型真菌:木耳、牛肝菌、香菇、灵芝(多细胞真菌) (2)霉菌:青霉、曲霉(多细胞真菌) (3)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15、真菌的结构: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16、真菌的生殖:用孢子繁殖后代

17、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①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 ②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有氧呼吸:葡萄糖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无氧呼吸:葡萄糖 +二氧化碳+能量(少) ③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

18、霉菌(青霉、曲霉)(多细胞真菌) (1)形态:(多细胞)

(2)结构: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扫帚状,青绿色 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放射状,黑褐色 (3)生殖:孢子生殖

(4)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19、蘑菇(多细胞真菌)

(1)结构:菌盖和菌柄又称子实体。

(2)营养方式:异养(腐生),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 (3)生殖:孢子生殖

(4)生活环境: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 。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现象等。

2、食品制作: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即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的过程。 酿酒、制作馒头和面包——酵母菌 酸奶、泡菜——乳酸菌 制醋——醋酸菌 制酱——霉菌

3、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保存方法----巴氏消毒法、罐藏法、脱水法、腌制法、真空包装法、晒制烟熏法、渗透法及冷藏冷冻法等。

4、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

5、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第六单元

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从大到小的七个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3、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4、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等特征。

5、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 我国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杉、珙桐(中国鸽子树)

6、科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7、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依据是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

8、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9、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小的分类单位。

10、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相似特征越多,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11、生物命名法: 瑞典人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即 属名+种加词

12、生物多样性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14、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2)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态环境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开发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入侵(如来自国外的水葫芦)。

16、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具有“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特点。

1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式: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种子、精子库); (4)健全法制管理,全球合作。

18、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这样做: (1) 人人都来植树造林; (2) 开展爱鸟周活动; (3) 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 (4)

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出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1.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倡要保护农田蜘蛛,这是因为农田蜘蛛(

)

A.给农作为传粉 B.吃掉一些农田中的害虫 C.给农作物施肥 D.防治农田杂草

2.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也能使体内的血液运输到离心脏较远的下肢,科学家得到的启示来自于( )

A.骆驼 B.驼鸟 C.长颈鹿 D.大象

3.夏天,食品和衣物上会发霉长毛,这是由什么引起的?( ) A.霉菌 B.细菌 C.病毒 D.放线菌

4.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夜时间不腐烂,是因为冰箱中( ) A.细菌无法进入 B.冰箱能杀菌

C.细菌在冰箱中繁殖速度慢 D.有防腐剂

5.细菌进行生殖的方式通常是( )曲霉、青霉和蘑菇产生后代的方式都是( ) A.孢子生殖 B.出芽生殖 C.分裂生殖 D.有性生殖 6.下列情况中,与真菌的作用无关的是( ) A.制作馒头和面包 B.酿造酱油和红酒

C.保障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D.制造酸奶和香醋 7.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意义是( )

A.促进二氧化碳的生成 B.提供无机盐 C.促进物质循环 D.分解有机物 8.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 植物

9.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种奶牛,它产的牛奶中含有大量人的胰岛素,要培育出这种奶牛,必须改造奶牛中的(

)

A.乳房 B.心脏

C.肝脏

D.遗传基因 10.下列哪两种生物属于细菌或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

A.犀牛和犀牛鸟

B.枯草杆菌和梨

C.根瘤菌和大豆

D.人和猪肉绦虫 11.吹打发霉物质,常有粉末飞扬,这粉末主要是( )

A.霉菌的孢子 B.霉菌的种子 C.霉菌的直立菌丝 D.霉菌的营养菌丝 12.具有"微生物学之父"之称的科学家是( )

A.列文·虎克 B.达尔文 C.巴斯德 D.林奈 13.有关分类单位的特征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C.同一分类单位中,植物特征是完全相同的项

D.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种类越多

14.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时,其中最重要的分类依据是( )

A.被子植物茎杆的质地 B.叶子的形状

C.花或果实、种子的特征 D.人类对其利用价值大小

15.在贫瘠的土地上,小麦生长不好而大豆却生长较好,这是由于( )

A.大豆能进行光合作用 B.大豆的细胞核里有DNA

C.大豆根部共生有根瘤菌 D.大豆的呼吸不消耗有机物 16.真菌和细菌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 )

A.水份、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B.水份、适宜的温度、无机物

C.水份、较高的温度、充足的食物 D.水份、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 17.生物的多样性不包括( )

A.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B.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8.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瑞士 D.澳大利亚

19.当你遇到受伤无法飞行的鸟时,你认为最好应当( )

A.立即把它放回大自然 B.把它带回家中养着观赏

C.把它抓住去卖钱 D.给它治疗、饲养,待伤好后放归大自然 20.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易地保护 C.保护基因库 D.保护濒危物种

21.近年,在台湾首次出现的"超级"细菌,已经让包括青霉素在内的许多抗生素对其失去作用,由"超级"细菌引发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这种悲剧的产生是由于( )

A.抗生素的生产质量降低 B.抗生素引发了人体的过敏反应

C.滥用抗生素导致的结果 D."超级"细菌已经变成病毒 22.能够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相似特征最少的分类等级是( )

A.目

B.纲

C.门

D.界 23.下列容易找到蘑菇的地方是( )

A.潮湿的岩石上

B.潮湿松软的土壤或潮湿的木桩上 C.马路上

D.干躁的土壤或干躁的木桩上 24.不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的是:( )

A.随意引入外来物种 B.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

C.动物之间的竞争 D.人类滥砍滥伐

25.生物分类的各种等级中,表示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纲

B.科

C.属

D.种 二.非选择题。

26.将下列微生物与其作用连线。

(1)青霉菌

A.提取抗生素

(2)酵母菌

B.制酸奶、泡菜

(3)醋酸菌

C.酿醋

(4)乳酸菌

D.烤制面包

将食物及其相应的保鲜方法连接起来:

A.蘑菇 a.冷藏法

B.咸鱼 b.脱水法

C.腊肉 c.腌制法

D.火腿肠 d.罐藏法

E.肉类罐头 e.真空包装

F.冰箱中的食品 f.晒制与烟熏法 27.利用酵母菌制作面包的过程大致如下:

将面粉.糖.酵母菌和水混合成生面团,一段时间后,将生面团放入烤箱中烘烤。

(1)生面团烘烤前,应放在0℃还是30℃左右的环境中?_____ (2)请举出另外一项酵母菌的用途____________ 28.右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的基因存在于字母 所指的结构中。

(2)当字母 所指的结构增厚时,细菌能够形成休眠体── ,以抵抗不良环境。

(3)字母 所代表的结构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菌细胞。

29.今年暑假李华随着父母外出旅游。一星期后回来,当李华打开订奶箱时发现里面有几袋牛奶的塑料带涨大,引起该现象发生的气体是 。 30.资料分析: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 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1967年为4万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2) 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

和 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 入侵或引种到 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31.洞庭湖某棉产区,在较早些年由于瓢虫.草蛉.蚜寄蜂等棉蚜天敌的控制,使害虫棉蚜数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没有造成棉花减产,但是后来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有机杀虫剂,天敌被大量杀灭,棉蚜产生了抗药性,结果导致棉蚜猖獗,棉花减产!

结合你的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棉产区存在的食物链 。

⑵是什么破坏了棉产区的生态平衡? 。

⑶生态平衡的定义: 。

⑷有人提出了"生物防治"的措施来抑制棉蚜的猖獗,你认为可行吗? 。生物防治有哪些优势? 32.生物的多样性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表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的部分数据(表中"百分比"是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

类 群我国已知种数世界已知种数百分比(%) 哺乳动物 581 4342 13.39 鸟类 1244 8730 14.25 鱼类 3862 19056 20.3 蕨类约2200 约10000 22 裸子植物约240 约850 26.7 被子植物 30000 260000 10 (1)在上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 。 (2)上表中的资料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内涵中的 的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 的多样性

33.牛的胃中有一些细菌,它们帮助牛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牛为这些细菌提供 了生存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现象叫 。

34.生物分类的目的是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 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 等方面的特征。 35.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下图甲所示;这一原理也被用于解决生活污水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城市居民生活污水以其中的有机物为主,直接流入江河湖泊会使水质发黑发臭,污水处理厂将污水排入曝气池中,利用"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是多种微生物聚合而成的泥絮状团块,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菌)净化污水。图乙示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角。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甲中[2]代表哪一种气体?

⑵污水处理厂中利用的"活性污泥"和图甲中的[1] 的作用原理是一致的,即都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 、

和无机盐。

⑶污水处理厂在进行污水处理时,为了保证活性淤泥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曝气池还应保证适宜的 等条件。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A C CA D C C D C A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A A A D A C D B C D

二、非选择题 26.略 27.略

28. (1) A (2) C 芽孢 (3) B 29. 二氧化碳

30. (1)生态环境改变和破坏 (2)滥捕滥杀、滥采乱伐

掠夺式

(3)外来物种 缺少天敌 构造 生理功能 瓢虫

31、(1)棉花 棉蚜 草蛉 蚜寄蜂

(2)大量使用农药

(3)略 (4)可行 没有环境污染等

32.(1)裸子植物 (2)生物种类

(3)生态系统 33. 共生 34. 亲缘 形态结构

35.(1)二氧化碳 (2)分解者 水 二氧化碳 (3)温度

第五篇: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

何忠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学年我担任八年级3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从十月月考情况来看,成绩还好。为了进一步完善下步的教育教学工作,力争使自己以后的工作开展得更好更有序,现对这一个多月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章,也是新学年教学的第一章。根据课标要求“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章安排七节,平均每节介绍一或两个动物类群。对于每个动物类群,教材基本上都是从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在归纳总结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时,侧重从形态、结构方面提炼出三条左右的特征,便于学生记忆。只要学生能够根据主要特征,认识到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主要区别,将给出的动物归入相应的类群即可。

基于上述原因,结合我校学生由生活经验中得到的生物学背景知识十分欠缺的实际,本章的实际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做法值得总结: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学案教学法。首先,在学案编制时,将新课内容的任务导学的全部习题,都采用直接照搬课本的课点语句,然后挖空重点字词形成填空题,把学案自学的难度降到最低,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当堂自学,还是课余在家预习自学,都基本上能够做独立、自主地完成。其次,由于本章内容涉及面很广,对学生的要求又不要太精深,所以教材在编写时基本采用的是科普介绍性质的做法,非常适合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学。教师只要做好区别对比、联系归纳、综合概括和适当的拓展延伸,精讲精练,不必照本宣科,费时费力。这样一来,基本可以做到每节教学内容花一到二个课时就能完成,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性,为今后的教学进度安排赢得更多的时间。

二、利用本章的知识树,整体性教学原则一贯始终。从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开始,都用PPT给学生展示一下本章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本章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后每节重现。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本节所学的知识在整章中所处的位置,又让学生明白本节所学的动物在整个动界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理解和结构化记忆,而且能很好地落实“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身体结构越来越复杂,地位也越来越高等的大体趋势,从而认同并初步形成生物是逐渐进化、不断发展的基本观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深入体会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与用心,引导学生认真利用教材活学活用。本章各节内容的呈现方式,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和开放性。各章节基本上从代表动物开始,以点带面,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再有侧重地归纳本类动物的几点主要特征。最后,以辩证的观点,从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简单介绍本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简单是为了开放,是为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抓住上述特点,尽最大努力来优化教师、学生与教材三大要素之间的资源整合,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自学。而在安排第七节时,教材体例有变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与概括”的能力,教材以“技能训练”的方式给予呈现。

以上反思与总结是我这一个多月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思考,但更多的是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作及时调整,认真改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变。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知识,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尽量运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过不断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迎难而上,继续认真总结反思,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生机盎然的活力。

上一篇:初中语文专项训练题下一篇:初中体育备课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