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2024-05-20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精选13篇)

篇1: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篇2: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填完整

2、做练习十三第5―8题。

3、补充练习

选择

1、1千米∶20千米=

(1)1∶20 (2)1000∶20 (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20∶21 (2)21∶20 (3)7∶10

四、课堂小结

篇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例一:

一、复习

提问:什么叫比?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 (学生一一作答)

二、导入

师:我们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联系紧密, 分数有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 那么比是不是也有相似的性质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

1.出示例3。

下面是小东在实验室里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记录表。填写下表, 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 ) ∶ ( ) = ( ) ∶ ( ) = ( ) ∶ ( )

2.学生写比、求比值、填表、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3.教师带领学生对等式进行分析、综合, 总结出规律。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师:“比的基本性质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类似吗”? (学生回答类似)

……

到此, 教师教得专注, 学生配合得认真。师生在以“授”、“受”为基本交互方式的过程中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随后学习比的化简, 教学进行得相当顺利。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很高。课后我与教者交流, 谈到了教学目标问题, 他兴奋地告诉我,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懂得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是类似的;能够用比的基本性质将一个比进行化简。其陶醉之情溢于言表。我对他的说法未置可否, 继续与他交流。然而当与他说到数学思想、思维方法、数学情感以及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时, 教者却显得语塞。后来我们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主线, 共同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作了重新设计, 并让他在平行班再次教学。

课例二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 屏幕上显示的是小东同学在实验室里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记录表。现在我们来写出每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

(师生共同完成屏幕上表格的填写) :

师:同学们还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吗?谁能具体说说它们的联系?

(学生就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逐一回答。)

师:同学们一定还知道, 分数有一条基本性质, 除法也有一条类似的性质。谁能把这两个性质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回忆并交流了这两条性质。)

写出每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 为后来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素材;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性质, 构建了新旧知识迁移的桥梁。

二、类比猜测

师:是啊, 分数有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 比与分数、除法之间联系又是十分紧密的;既然联系这样紧密, 那么你认为比可能也存在什么性质呢?先自己想一想, 再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比值不变。

生:还要加上“0除外”。

屏幕表格下方显示:

我们的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比值不变。

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除法的商不变性质, 通过类推形成自己的猜测, 学生受到了类比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组织验证

师:对于比可能存在什么性质, 大家根据分数或除法的相关性质进行了大胆猜测。这个猜测是否正确, 我们还要设法进行验证。你打算怎样来验证呢? (学生思考)

生:写一个比, 把它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再求得到的比的比值, 看和原来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师:比值相等说明什么?不相等又说明什么?

生:相等就说明猜测是正确的, 不相等就说明猜测是错误的。

师:这个比从哪里来呢?

生:随便写。如4:3、1:2……

生:干脆就用屏幕上那个表格中的比来验证。

师:大家赞成吗?

(课堂片刻沉默后, 学生陆续表示赞成)

师:为什么可以用表中的比验证?

生:16∶20可以看作把4∶5的前项后项同时乘4得到的;反过来4∶5可以看作16∶20的前项后项同时除以4得到的。

师:表中其他比相互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吗?这样变化后比值相等吗?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下面的表格, 进行验证。

◎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在等式内

() ∶ () = () ∶ () = () ∶ ()

◎我们的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比值不变。

◎我们的猜测与事实是否相符:____ (结合上面等式中的比, 轮流有条理地说一说)

一个数学猜测只有通过证明, 才能判断其真伪。上面的验证是学生必须经历的“数学思考”过程。而且验证的过程既渗透了归纳数学思想, 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四、交流总结

1.小组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通过分析、综合等过程, 肯定猜测的正确性, 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 讨论50:50的比值为什么与另外几个比的比值不相等?

在得到结论以后, 对例题提供的反例进行讨论, 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五、提炼方法

大家回顾一下, 我们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得到比的基本性质的?

学生独自回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出学习过程: (1) 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 猜测比的类似性质。 (2) 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 (3) 得出结论。

师:是啊, 同学们知道比与分数或除法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既然分数有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 就顺理成章地类推形成自己的猜测。但类推形成的猜测不一定正确, 这就需要验证, 验证的情况如果与猜测一致, 我们就可以肯定猜测;如果不一致则可以否定猜测, 有时还可以修正猜测。这是思考、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后的学习会经常用到。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总结所运用的思想方法, 这是点睛之笔。

……

笔者的思考:

有效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怎样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数学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 教学目标设计不应该过分偏重于知识与技能, 把知识与技能作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 而应以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为载体, 促进其他方面目标的全面实现。尤其不能忽视蕴含于知识点中的方法, 把隐含在教材字里行间的数学方法作为知识点来进行目标分析, 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 由于“数学不应该是数学结论的教学, 而应该是数学过程的教学”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 , 因而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分析清楚知识的过程性目标, 要把课程标准强调的“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体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落到实处, 从而更好地实现《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课例一以让学生获得“比的基本性质”以及“会用基本性质进行化简”为侧重点, 并以性质的获得———性质的运用 (化简) 为主线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显得单一。而课例二的教学则以“类比猜测——组织验证———交流总结———提炼方法”为线索展开, 显然是以数学思想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为核心, 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了智慧。“我们的猜测”、“我们的猜测与事实是否相符”让学生感到“果子”是自己摘到的, 感受了成功的愉悦。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 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我们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潜在状态究竟了解多少?学生已有哪些知识经验, 掌握的程度如何?已有的这些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课堂设计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等等。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 取决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了解程度。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要仅仅从备教材出发。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得很牢固, 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课例一虽然组织了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复习似乎与随后的教学是分离的, 未能很好地发挥它们在实现新旧知识迁移方面的作用;课例二则利用了这一资源, 让学生大胆类比猜测, 完成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思想方法教学得到了落实。

三、有效组织学习材料

教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 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尊重教材、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是广大教师共同的想法和做法。但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 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尊重教材, 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思维状况、兴趣特点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 才能设计出课堂教学有效的行动方案。案例一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例题, 把学生在比的基本性质学习有关的基础置于“零认知”状态来处理, 未能深挖教材在思想方法、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教学没有使学生实现数学能力的飞跃。案例二则不同。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处理, 重新设计表格, 作用是明显的。复习阶段出示的表格既复习了旧知, 又为后来“有序地”验证提供了活动素材;组织验证时的表格则有助于小组活动有效性的提高, 归纳数学思想的渗透, 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的训练。

四、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该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教师要满足这种需要, 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 让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课例一当教师提出“那么比是不是也有相似的性质呢?”这一设问时, 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但教师没有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对学生的思维采取了简单的“控制”。由于学生内心感到这个“相似的性质”自己本来已经知道了, 后面例题学习已经没有什么必要, 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显得兴趣不高, 课堂交流基本是师生的你问我答, 学习气氛沉闷。课例二采用的是“问题化”设计, 教师始终将教学过程置于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之中。“既然联系这样紧密, 那么你认为比可能也存在什么性质呢?”“你打算怎样来验证呢?”“为什么可以用表中的比验证?”“50:50为什么与另外几个比的比值不相等?”“大家回顾一下, 我们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得到比的基本性质的?”这些富于思考性的问题, 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再有, 课例二中课堂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的运用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促进。

篇4: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亢北小学 张艳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科书p55例

9、例10和“练一练”及第57页“练习九”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填空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 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4:5 16:20 50:40 40:50(4)∶(5)=(16)∶(20)=(40)∶(50)观察上面的等式中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这几个比的前项、后项都变了,而比值却不变呢?前后项的变化有没有规律?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分组讨论。(2)全班交流。(3)教师提问

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 其中相同的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为什么?(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

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10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18

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2)化简(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第一步,把不是整数比化成整数比。

第二步,同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就得到最简整数比。

3、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九第5---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板书

篇5: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迁移类推、概括归纳的能力。

3.继续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答。

(1)比的意义是什么?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在除法里,商不变的性质是怎样的?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填空。

(1)24÷6=()÷3=()÷1

(2)=20= 1530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我们已经学过商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除法、分数与比之间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比又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把24÷6=12÷3=4÷1改成用比来表示。

(2)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前项、后项起了什么变化?比值有没有变?

同样,反过来观察,从右往左看,前项、后项起了什么变化?比值有没

有变?

(3)探究学习,讨论:这道题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4)引导学生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5)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很重要?为什么?

(6)自主学习,巩固新知。

①12:16=(12÷4):(16÷□)= □: □

②7:4=(7×3):(4×□)= □: □

44③3: =(3×□):(×5)= □: □ 55

④1515==25254 2.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就可以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61427***99

小结约分的方法及根据。

(2)出示P46例1。

让学生分别表示出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不能够简单明白的反映出长和宽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也就是变成比前项和后项互质的比。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叫做化简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呢?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想一想:还可以用别的方法化简吗?

(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0.75:2 69

学生先试做,再交流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做一做。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第4~7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某棉纺厂男职工人数与女职工人数的比是2:7,已知女职工有140人,男职工有多少人?

2.一项工作,如果单独做,甲需要5天完成,乙完成这项工作比甲多需要3天。甲、乙两人单独完成这项工作的时间比是多少?工作效率比是多少?

3.某商场营业员人数在45到55人之间。已知女营业员和男营业员人数的比

篇6: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对于这节课,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然后让学生猜想比的前项、后项、比值之间会存在什么规律,然后通过举实际的例子去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从而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然后介绍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并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出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最后做了相应的练习。

课后习题反馈,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而对于应用除法去化最简比这种方法,如果学生不提出来,教师没有给予渗透。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练习,这节课的内容看起来不多,但是因为要涉及到以前学过的.许多知识,如:最简分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所以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的班级来说,最好分成两课时来教学,其中的一课时用于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和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练习,另外一课时专门进行化简比的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由这节课的教学我想到了,做一名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比如: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课本中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后,没有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本练习,而马上进行化简比的内容,这样由于学生还没有牢固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从而为化简比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这里要适当地增加一些练习。另外,在化简比的例题中,课本中只给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的例题,而没有给化简小数比的例题,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补充。

篇7: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辅导8866988 一填空。

1.()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和除法比较,比的()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比的()相当于除法的除数,比值相当于()。

3.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的数(0除外),比值()。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

二.判断:

1.8比5可以记作835或15。

()

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不变。()3.40分钟∶23小时的比值是60分钟。()

4. 1∶2的前项和后项都趁乘以12,比值不变。()

5. 比值只能用分数表示。()

6.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的比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三.把下列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并求比值

15分钟∶120小时

2134∶

14∶0.25

35∶21

2.5平方千米∶4平方米 0.25∶75 3.25∶0.6

42分∶2.8时 7∶5189

3.5平方米∶5平方米

四.求未知项x 125∶x=6

x∶364=5五.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一个三角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7分米,写出这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

2.一个部门16个人,共有电话20部(包括手机),写出这个部门人数与电话数量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光明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人数比是5∶4,一年级有学生65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4.一个长方形,长是6分米,周长是22分米,它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5.被减数与减数的差是100,差与减数的比是1∶4,被减数与减数各是多少?

一 1两个数相除 2 前项 后项 商 3 同时 相同 最简单的整数比 二 1× 2× 3× 4√ 5× 6×

三 15∶1 15 6∶1 6 1∶1 1 5∶3 53

625000∶1

625000

1∶300 1

65∶12

65730012

1∶4

7∶10 10

7∶10

710

x=25

x=910

五 1.9∶7

2.16 ∶20

16∶20=4∶5

3.65÷5=13

篇8: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本第55~57页例9~10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使学生在探究逼得基本性质及用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类比迁移和改过归纳的能力,一级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特点,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填空。(课件出示)

3:5=()/()=()÷()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揭示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比的基本性质。(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18 1.8:0.09(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2)化简(2)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

集体交流:分数比怎样化成整数比?说一说你的化简过程。2.做练习练习九第8题

学会少年宫先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每组正方形边长的比和面积的比,并化简。集体交流。

提问:比较每组正方形边长的比和面积的比,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每组正方形面积的比和他们边长的比并不相同,把边长的比的前项、后项平方后的比,就是面积的比。

3.对号入座。(课件出示)(1).1千米∶20千米=()A 1∶20 B 1000∶20 C 5∶1(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A 20∶21 B 21∶20 C 7∶10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篇9: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本第57~58页练习九第9~13题,思考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逼得意义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和交流等活动,积累运用知识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感受数学与生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于价值;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答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忆内容

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比和比值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等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板书)2.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比的这些内容进行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比,说出每一个数量之间的份数关系,并用分数表示。(1)母鸡与公鸡只数的比是5:2(2)杨树与柳树棵树的比是1:3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比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每个数量与总量之间的份数关系,并能说出那个数量是那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2.课件出示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集体交流,指名回答,呈现表里的结果。交流:第一个比是怎样化简和求比值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化简比4:16=1:4;求比值:4:16=4÷16=1/4(或0.25)提问: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是依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结果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是依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3.课件出示练习九第10题(1)出示彩带图

引导: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并估一估:红色部分的长度与彩条全长的比是几比几?绿色部分的长度与彩条全长的比是几比几?红色部分与绿色部分长度的比呢?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要求填写最简整数比。集体交流,报哪个与估计的比进行比照。

(2)引导:你能根据这里的比,用分数或倍数说说红色部分、绿色部分和全长的关系吗?试着说一说。能根据比,说说互相之间的份数关系吗?

三、应用练习1.完成练习九第22题 学生读题,说说题目的要求。

提问:把各比改写成后项是100的比,需要运用什么知识? 学生尝试改写。

集体交流,说说怎样改写的,教师板书改写过程。

指出:把比改写成后项第100的比,要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并且注意前项、后项要乘或除以同一个数。2.练习九第12题

学生自由读题,并说说图中表示的洗衣液与水的份数。

明确:第一种溶液里洗衣液占2份,水占4份;第二种溶液里的洗衣液占4份,水也占4份;第三种溶液里洗衣液占4份,水占6份。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提问:比值是怎样求的?化简前项是1的比,你应用了什么知识,怎样做的?

追问:不同的比值说明了什么?怎样从比值里看出哪一种含有洗衣液多?比较前项是1的比,怎样看出哪一种含有的洗衣液多?为什么?

指出:比较洗衣液与水的比的比值,比值大的含有洗衣液多,比较前项是1的比,后项小含有洗衣液多。3.完成思考题

启发: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做1份,小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这样的几份?大长方形的面积呢? 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比是多少?请你写一写。4.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收获?

篇10:比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课本第57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问: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因为如果乘以0,比的后项就变成了0,没有意义。且0不能作除数,更不能同时除以0)

2.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

问:这道题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使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引导学生得出:这道题前项、后项都是整数,要把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就必须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最大公约数7)

(2)、

问:这是一道分数比,怎样才能使它转化成整数比?(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转化成整数比。)

化成整数比以后,如果不是最简的整数比,还要应用(1)题的方法继续化简。

(3)、

问:这道是小数比,怎样化成整数比?(启发学生说出: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整数比,要再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使它化为最简整数比。)

3.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它的内容是什么?还学会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5、7、8题。

3.练习十四第9题。

提示:化简与求比值的得数有什么不同?(化简的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商,是一个数)

四、作业。

1.练习十四第6、10题

2.一列火车15小时行驶1200千米。

(1) 写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篇11: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后练习反馈,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应用程序的基本性质比简单的方法。而对于应用分割到最简单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提出,老师没有给渗透。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比率的基本性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应用程序的简单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方法。

教训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这节课的内容看起来不多,但是因为它涉及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识,例如:最简单,最大的普通法,最小的乘法和等等。所以学生能力差的班级,最好分成两班教,一类用于比例 衍生和行为的基本性质比实践的基本性质,另一个致力于简化教学,所以效果会更好。

另外,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为老师不能只根据脚本,学习使用创意材料,如:为本课教学,教科书导出的基本属性,基本性质基本做法,并立即简化内容,使学生尚未牢牢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简化了简单性。所以老师在这里正确添加一些练习。另外,在示例的简化示例中,教材只是简化整数比,小数比例的例子,但不能简化小数字的情况,教师也应该给出适当的补充。

篇12: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篇1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及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是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巧妙铺垫。

在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所以在复习导入阶段,巧妙设题,引导学生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使新知的导入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

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先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尝试不同的解法,最后给出按比分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使学过的`各知识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3、应用体验。

在巩固练习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掌握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四)

(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②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上一篇:国际经济合作下一篇:老师给学生的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