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2024-04-09

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东溪中学 罗强

思品课堂是开展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而课程沉闷、学生听课积极性和效率不高是我国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来做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初中思品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为例,根据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探讨高效思品课堂的实现途径。

一、自主学习

开始上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对课本进行自学,把里面的问题整理出来,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二、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就学生汇报的内容,对学生的探索进行引导,以把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出来。遇到学生没有从课本中把问题找出来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进学生就此再深入一步去进行讨论与思考。

三、展示

在讲授“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教学过程里,笔者先组织学生用4分钟看书,1分钟讨论,最后给学生设计了5个自问自答的问题: 1.为什么要学会自我保护? 2.在网络交往中如何自我保护? 3.网络交往要遵守什么规则?

4.网络交往为什么要遵守道德,如何体现? 5.网络交往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如何体现? 此时,笔者再告诉学生,对课本框题及大标题要多加注意,引导他们努力去探索发现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能提出来。这样一启发,学生立刻就会想到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提出,那就是“怎样才能够享受到健康的网络交往”这个问题。由此一来,在短短的不足2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把课本的大体内容基本都掌握好了。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的自学阶段。虽然如此,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自问自答,也要对他们的答案及课本中的案例不断提出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内容。

四、分组讨论

当课本的内容被学生基本掌握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大胆质疑进行鼓励,把课本里没有讲到的问题也提出来,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步骤主要是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来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显然,在此期间,学生会有很多不一致的观点,会有很多思维的小火花在观点的碰撞中产生出来,对学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大有裨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当结束了上述步骤之后,通常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除了我们课本所讲的问题以外,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你们在课本里还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学里,学生有两个问题提了出来:1.既然网络交友和网络游戏影响我们青少年,那么国家是否可以把禁止开发网络的这些功能的相关规定制定颁布出来呢?2.对青少年最大的侵害为什么是黄色网页、暴力色情信息呢?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对此进行讨论后,归纳出自己一些观点,再拿出来大家进行交流。

五、知识整理

生活是道德的来源,而思考则产生思想,我们的初中思品课,就是要提高学生解决现在或将来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这一能力。为此,我们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网络查询等方式,把与本课相关的本地、本校、本班发生的一些事情收集起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和请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讲观点、明道理、提建议等手段,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一个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的探究学习方式,突出了引导学生把目光对准自身周边生活(家庭、学校、社会)来进行观察、感受和思考的过程,这样让他们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努力去学着如何生活。

六、课堂检测

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课堂教学后,笔者对学生组织了调查,结果让笔者了解到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他们也了解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应该自己把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可不少学生的观点是,既然在网上能够聊得很好,对方也把他的一些真实情况告诉自己了,现实中彼此见面,也不会有很大问题,也许还能交往到一个好朋友。根据这一观点,笔者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境:在周日,我认识了一个外地的网友,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彼此相见恨晚,于是我产生了见她的想法,对方也有这个想法,并把她的联系方式和地址都告诉我了。请同学们给我一些见这个网友的建议。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很热烈的讨论。

总之,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去自学、质疑和主动探究,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2: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夏官营美丰实验学校

张菊芳

夏官营学区自2009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有五个年头了。回顾课改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12月10日,按照学区的安排,我参加了五年级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成果展示评比活动,聆听了高雪花、魏长翠、范琼芳、李白芳四位老师的课,感触颇深,收获颇多。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目前我们的课堂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生本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已有模有样,四位老师的课堂已比较充分地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思想,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从主宰课堂的地位中退下来了。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们对生本高效课堂的理论层面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层面都还欠火候。总的来说,我觉得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性不够。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本教育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参与意识差,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在交流时不发言。如李白芳老师的《毛主席在花山》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地坐在那里,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效性不够。

四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且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代表发言的次数等方面看来,小组的1号、2号同学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小组的4号同学,甚至是五号同学,仍然是被动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比较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不够。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评价策略性不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教学内容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其次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应该是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四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与之不同或与之相近的答案给予肯定,而直接否定了学生错误的观点,没有让学生说明其中的理由,有的时候也没有问一些补充性的问题:如你为什么那么想等等。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四、在课文朗读上,教师指导方法性不够。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课文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融入情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朗读的快乐,这是最终目的。四位老师所讲内容都是爱国教育的主题,让孩子感受语言文字中所反映的爱国情怀。但纵观四位老师的四节课的教学,她们虽然努力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但因为缺乏方法上的指导,训练并未到位。有人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情动而辞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由此可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3:人生语文与构建生本高效课堂

我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语文课堂教学本身, 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生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说什么是人生语文。

人生语文是我2005年提出的教学理念, 其核心就是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其基本做法是, 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 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 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 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其目标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 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 发掘人的潜能, 培育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提出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

因为新课标提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的定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我们的一些知名学者的意见, 就众说纷纭了, 从而使广大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例如, 你问语文教学要培养什么能力时, 有的学者会告诉你应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审美能力;有的学者会告诉你要教会学生积累, 逐步提升语文素养;有的学者会说要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基本文体的写作;有的还会告诉你只要学会读与写就可以了;有些作家还会说要培养学生想象力, 要让中学生学会创作等等。但你若再问, 这些能力应怎样培养时, 他们或者说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了, 或者说只要养成勤于观察和写日记的习惯就可以了, 或者说只要培养学生喜爱语文课就可以了,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但你再问, 很多学生他就不喜欢读书、就不注意积累, 就不愿意写日记, 你说怎么办呢?他们大都会告诉你, 那就看你语文老师的本事了, 我原来如何如何。但事实上, 现在的学生不是那些“学者”和“作家”自身, 你教的学生不是经过选拔的大学生, 你语文教师还是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说到底,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自己课堂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其实, 我们只要从人生发展的角度考察, 语文教学教什么, 怎样教, 语文教师作为专业人士自然就会看清问题的实质。

以上是我提出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原因之一。

另外, 自2001年以来, 有语文教师提出本体语文、青春语文、诗意语文、绿色语文、快乐语文等教学理念, 这是语文教学进步的表现, 但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的工作, 是为学生人生发展提升语文素养和思想精神境界的工作, 我认为用人生语文来概括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念, 更为恰当, 也更反映语文教学的本质。

提出人生语文教学理念是有其理论依据和历史实事依据的。

理论依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类发展史, 就是一部人的需要 (即人的本质) 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学生的本质需要是求发展, 语文教育理应满足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中国21世纪议程》第6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明确指出:“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毫无疑问, 语文教育自然要按照人的发展需求, 为学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是“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从哲学意义上说, 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 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 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文, 它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起着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作用;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 它使传统文化得以流传, 使现代文化得以传播。明确了这一点, 关注社会和人生就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人生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 引导学生关注、干预社会, 实现自我人生的发展和完善, 引导学生学会现代人所需要的本领———阅读和基础写作, 从而“知人论世”。

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标关注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 其核心就是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人生语文的提出还有社会实事依据。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的发展看, 语文教育更应着眼于人生发展。深圳发展这样快, 得益于中央解放思想的政策, 充分释放人的潜能的思想。从1992年开始,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年都在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 从业人员也从最初的2万骤增至百万人, 如此迅猛发展的关键就是能够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使他们的人生得以良好发展。这些人才追求独立的思想, 不迷信权威, 不依附权贵, 不追求升官, 有的甚至敢于突破体制的限制。而这些人又都有良好的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有想象力和创新力。我作为生活于深圳的一名语文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启发——就是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人生发展着想, 要解放学生的思想, 大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语文教育就应该是人生语文教育, 这种教育的根本在于着眼人生发展的基础, 通过读写互动、言意互转发掘人的潜能, 培育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善于学习的人, 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人。这样的语文教育, 才能为学生人生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什么是生本高效课堂?

“生本”是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核心,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浓缩, 这就是说,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作用, 具体说, 语文教学要真正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让学生说、让学生议、让学生写、让学生辩, 而且让学生在以上不同方面真正有收获, 有提升, 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教学状态, 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之目标。

那么如何将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和研究呢?如何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教学有高效率、高效益呢?

我认为以下一些问题的研究或具体做法, 是不可或缺的。

一.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研读, 注重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体验, 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和精心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和文本实际设计出有用、高效的问题。

三.重视从学生人生发展视角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问题。

四.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 既重视教育教学现场效果, 更重视学生独特感受与个性化体验, 重视个性化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五.重视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重视各种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

六.重视解放思想, 冲破束缚人的各种精神枷锁, 发掘学生潜能, 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

七.重视语文学习中学生情商的研究与运用。

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重视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及对作者和自身人生观世界观的探究。

十.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下面结合我的实际课例, 谈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人生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

我曾在上海师大与广东省教研室举办的“首届大陆、香港、台湾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粤教版课文《捕蝶者》一课。上这一课时, 我根据“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 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 针对学生的语文实际, 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捕蝶者对蝴蝶的态度, 学会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学会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和阅读, 这是着眼于学生人生发展来确立教学目标的。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我特意在上课前一天, 布置学生预习, 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 因为是借班上课, 我就让他们把提出的问题发给我, 我收到之后,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定了教学的突破口。“阅读文章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上课开始, 我首先出示了学生提出的11个问题, 然后询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哪个问题是关键问题, 一名学生分析说:作者对捕蝶者与蝴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是重点。之后, 我顺势请一名学生试着说一下自己阅读时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感觉, 而且强调说学语文, 阅读“感觉”很重要。这名学生说作者对捕蝶者是批评谴责的, 对蝴蝶是同情的。我又顺势说, 这位学生究竟说的对不对呢?由此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我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种感觉对不对呢?这就要以文本为依据”, 于是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说一下, 散文应怎样阅读, 怎样推敲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名学生先后说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我首先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予以鼓励和表扬, 接着介绍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这是一篇叙述性哲理散文, 一种方法是根据题目“捕蝶者”的特点, 看看“捕蝶者”做了哪些事, 他为什么做这些事;第二种方法, 是看文章写了几个人, 这些人做了哪些事, 为什么做这些事;第三种方法, 是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先从“形”的角度看看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今天, 我们从“形”的角度, 看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让学生分析“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目的在于通过掌握课文内容, 探究捕蝶者对蝴蝶的态度, 从而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接着, 我引导学生阅读、朗读、品味重点语段、语句,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阅读散文, 要通过品味重点语段、语句 (同时穿插讲解了什么样的句子是重点句、重点段) , 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判断, 这种方法叫“以文解文”, 并板书加以强调。“但是, 阅读文章, 仅仅这样还不够, 那就是还要‘知人论世’”, 同时板书加以强调。接着又就如何“知人论世”加以讨论。

这个课例, 是基于让学生学会读书,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思想来实施教学的, 也就是着眼于学生人生发展的人生语文理念来教学的。这是实施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课例之一。这堂课受到大陆、台湾、香港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很高评价。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人生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有没有一个可供教师操作的教学模式呢?

对此, 我认为大致则有, 具体则无。其教学的大致模式是, 以“六步骤教学流程”为基本教学模式, 以“八种课型”创造性地实施生本高效课堂教学。

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这六步可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做适当调整和变化, 非千篇一律, 非模式化, 其增多和减少的依据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实际及课文实际与重点教学目标。

“六步教学”模式具体指:“激趣定向→自读思考→探究展示→点拨提升→探究发问→实践演练”六个教学步骤。

每个步骤基本解释如下:

1.激趣定向:这一步骤一般不超过3分钟。老师可用激情演说、讲故事、课文关键内容追问、类比追问等形式激活学生思维状态, 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兴趣;同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流向。所设计的问题要具体并有统领作用, 使学生带着问题期待阅读课文, 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文”。

2.自读思考:这是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之一, 可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准备的实际情况确定时间, 如学生进行了预习, 给学生3分钟以内的时间即可, 若学生没有预习, 要给够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此时教师可适当进行阅读方法的点拨指导。

3.探究展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加以分组合作探究, 一般在5—15分钟。教师选择2—3个小组使之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的成果, 主发言人表达, 其余人补充。

4.点拨提升:教师对小组发言加以点评, 对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加以引导提升, 对认识错误的加以纠正, 对认识表达好的加以鼓励。可以在每个发言者发言之后点拨, 也可集中点拨。 (不超过5分钟)

5.探究发问:学生针对课文中内容及前面展示情况等提出问题。生生探究、师生探究。最好有思维的碰撞和争辩。

6.实践演练:教师根据课文和学生语文实际情形安排语言操作, 可仿写, 可品评, 可想象创作, 可写分析文字, 可缩写, 可扩展, 可改变表达句式, 可阐述自己观点等等。指向要明确, 问题要具体, 要便于操作。

“八种课型”具体指:“导读型、导练型、自读型、拓展型、探究型、创练型、测练型、展演型”等课堂操作类型。

1.导读型:是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课型, 具体教学步骤应大致按照上述六个步骤组织教学。

2.导练型: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的课型, 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 教师设计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先用书面形式表达, 然后再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提升。练前练后要有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包括激趣定向、自读思考、探究展示、点拨提升等教学步骤。

3.自读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的课型, 教师只要求学生边读边点评, 并提出一二个问题加以书面表述, 最好能写出问题的答案。包括自读思考、探究展示、点拨提升等教学步骤。

4.拓展型:在导读课型的基础上, 在学生明确了阅读某种课文类型的读书方法后, 使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扩展延伸阅读大致同类型文章的课型。包括激趣定向、自读思考、探究展示、点拨提升等教学步骤。

5.探究型:对某课某作家某单元某问题加以探究的课型。此种课型, 教师可提出问题并提供参考资料, 组织学生研讨, 学生自主或合作确定立意、编写提纲或写成小论文, 然后加以展示。可以用一节课时间, 也可以2-3节课同时探究同一问题。包括激趣定向、自读思考、探究写作、展示交流、点拨提升、修改写作、编辑成册、展示表扬等教学步骤。

6.创练型:一种创新练习的课型。例如, 可先组织学生学习考纲中关于散文阅读的命题要求, 学习研究以往高考试卷的命题, 然后提供一篇散文组织学生作拟题练习, 要求学生能拟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包括激趣定向、自读思考、探究命题、展示交流、点拨提升等教学步骤。

7.测练型:一种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用课堂练习的方法测试并交流展示的课型。包括自读思考、实际练习、探究展示、点拨提升等教学步骤。

篇4:如何打造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关键词:生本教育;有效课堂;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刻地体会到在生本教育中,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很重要的,真正的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看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否是愉悦的。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老师、学生都要精心准备

我们上每一节课前,要广泛地查阅资料,写出精当的教学设计,我们在备课时要参照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并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及已有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比较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关于春天的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我准备了VCD光盘、录音机、《春》课文朗读带、学生自绘的图片、自制的头饰,在上课时,准备放关于春天的图片和放《春》的录音带,让学生感受一下春天,从图片上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通过图画及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在合作探究环节,我准备了几个问题:

1.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话,并分析你喜欢的原因,讨论后回答。

2.文末三段语序能否互换呢?

3.作者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然后,我准备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询问学生关于朱自清的知识,请学生回答:

1.谁给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的生平。

2.谁能告诉大家关于朱自清的其他自然景物作品呢?

3.谁还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朱自清的其他情况呢?

在学生这一环节,他们的准备很重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上突出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充足的准备,老师才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展现自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精准设计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合理引导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去解读文本。有些课文中有些字或句是此篇课文的“根”。抓住了这一个“根”,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体,悟透文本。

例如,在学习《小巷深处》时,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1.课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养母对养女的爱。

2.那么“我”对于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有实效性,要为教学的重、难点而问,如,在学习《小巷深处》时,问: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位怎样的人。

例如,在学习《捕蛇者说》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永州之蛇的毒体现在哪里?

2.既然永州的蛇奇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

3.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还不愿“更役”“复赋”?

4.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几个问题能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由易到难,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实践活动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抓住教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四、合理利用课堂资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变现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寓情于景。

例如,学习《巴东三峡》内容时,我在教学此文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三峡山水之雄伟,壮丽的景色,接着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了三峡在长江中的位置及其沿途的旅游景点、人文景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完课文后,我还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壮观景象以及现在三峡“高峡出平湖”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下,如何让每一节语文课堂都成为高效课堂,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也还有很多方法要我们去不断发现、实践、反思。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水白中学)

篇5: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生本高效课堂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一直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那么老师教什么,白纸上就呈现什么。而有效的课堂上应该是每个儿童带着生活经验和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所以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在灌输,而是在开发。备课时,教师要想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生活经验,可以做这节课知识的辅垫,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孩子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去善思,善问。而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有深入的探究和把握,掌握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也要渗透。

二、课前预习,作好准备

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生本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课前自学”就是这一方法论的实践。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为学生走进课堂作好准备。课前自学的内容是: 1.个人自学:读懂了什么? 从哪里读出来的? 是怎么读懂的? 想到了什么?2.小组通过课下交流个人自学的成果,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统一到一个问题上来,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

三、加强管理,把握节奏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四、小组互助,共同进步

现阶段,农村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教后反思,努力提升

篇6:生本高效语文课堂阶段性总结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学校内部的教育均衡发展,我校把“高效课堂”作为重中之重。我校就已经申请了以“高效课堂及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题目的科研项目,并得到上级教研部门的批准。这学期开始,我校就开展“生本高效课堂理论与这关践研究”活动,我们知道了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其高效性就是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题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往的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和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还是沉闷压抑;是师生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彼此产生心理愉悦,还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相互厌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师生间教与学的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求学校教师将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和设计一些有趣而又简单的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的让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因他们的加入让他们组获得了成功,组员的鼓掌和老师的表扬,老师们欣喜的发现学生的眼中有了所期盼的东西——成功的喜悦感。自此,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变得主动了,回答积极了,作业认真了,也会问为什么了,成绩也明显的进步了。

三、遵循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四、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五、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更加快速地提高了他们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在“高效课堂”中我们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能以“以人为本,人人会学”为宗旨。

二、教师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10月中旬,我校开展教研组常规活动中,绝大部分教师能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演绎着他们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

三、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体现。

在“高效课堂”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我校在实施“生本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担心,不敢放手;学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教师设计的检测题没有时间做;要么,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不当,破坏语境,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趋于走形式,实效性不强;课堂教学中没有面向全体,只关注几个学生的典型发言;教师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力有待提高……高效课堂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透彻理解教材,深知每一名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需要提升自我驾驭教材、课堂能力;需要加强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力;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又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又有价值的习题检测,才能真正高效的完成教学。

篇7:谈谈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请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可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可以谈观看视频讲座的心得体会,提出下学年改进教学的打算;也可以用自己或同伴成功的案例说明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本高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充满教育新理念的创新模式。高效语文课堂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新鲜的活力,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的高效有价值?本文围绕激活课堂氛围,打造高效课堂,有效地搞好对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当代小学生语文的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一些建议。

一、什么样的课堂才算高效的课堂

简单地说,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少但教学产出(教学所得)高的教学。

二、高效的语文课堂源于学生高效的参与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自主获得知识与技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总结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则更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老师上得好不好,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表现是否主动,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看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是否千方百计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一直在摸索着并逐渐完善,我们小学也理应如此。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学生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常采用‚课堂讨论法‛或‚课堂交流法‛进行课堂教学,以为课堂气氛热烈了,便完成了‚互动‛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殊不知,学生为自己做的太少而积极配合,课堂热热闹闹,只是虚伪的活力、肤浅的精彩。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谈不上是真正的高效的课堂。

‚让学生学的进去并且学会,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高效语文课堂的自然本色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提倡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教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试想,假如同学们在课堂之上,或争相举手踊跃发言,或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或凝神静思灵感顿现,或奋笔疾书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那我们还用担心孩子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吗?‚学习是孩子们自己的事,老师再教不能代替学生自主学习。‛在杜郎口中学,老师讲得不多,但却‚四两拨千斤‛,起着组织、引领、带动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合作精神、都性格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正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吗?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保证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现的时间以及几分钟的反馈练习时间,做到简约踏实的设计每一节课,切实做到让学生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

三、有效性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善问,学生便思维主动有绪,语文教学效果显着;反之,则不然。因此,在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育功能,以问促思、以问激情、以问引问、以问导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应贯穿于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将会引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新问题。

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使之愿学习,会学习,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提问时应融入知识方法的迁移,渗透学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巧借计算机网络打造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涵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法让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辅助学生的学习,是有效实施新课标、优化新教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特点的有效途径,这正是现代读书人所追求的‚秀才不出门,广知天下事‛的理想境界。网络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网络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使语文课堂又焕发了活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因此我在教一些枯燥无味的文章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其兴趣。利用计算机网络形象、直观的效果,巧妙解决难点。借助网络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生活在平原的小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计算机网络资源恰当地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庐山的有关内容,画面上庐山的样子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录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五、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要坚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整合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与思想相互渗透的开放性系统。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也处处都用着语文。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为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新教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行实践的源动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以及实践调查等综合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进一步拓展,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但求人人进步‛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一个教学理念,是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教师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学生创造力挖掘出来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理念。语文高效课堂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的去研究,去发现,去总结,才能使语文高效课堂的路越走越宽,成为良好的螺旋式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篇8: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一、编好导学案,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需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 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导学案的“导”就是引领学生感受预习、自学的效用, 尝试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找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学历特点建构一些自己的自学策略,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让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 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认知方式完成课前的学习, 找出疑点。

我们在编写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的导学案时, 将学习步骤分为“教材助读”、“整体感知”、“我的疑问”、“预习自测”、“合作探究”、“精读品味”、“佳句赏读”、“课外练笔”等若干环节。将这一课的字词理解、文学常识等用填空的方式作为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合作探究”中设计了三道对课文的谋篇布局、写作的独特性的难题, 让学生从探讨交流中领会作者的匠心独运;“精读品味”是带领学生去阅读赏析课文的重点段落, 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 感受到许多书本上的内容是可以在自学中完成的。完成预习案的过程, 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之后的思维碰撞与启迪, 重视知识技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主张学以致用的学习原则。因此, 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澄清“导学案”之探究案中的疑问, 理解知识及其运用,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主要就“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进行了尝试和研究。

我们主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入手, 从学生的“学习力”出发,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相关的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林中小溪》一文时, 设计了如下问题:小溪经过森林时遇到了种种阻碍, 在你的生活中, 你曾遇到过像小溪那样的困难吗?你是怎么做的?你可以从小溪身上学到哪些品质?通过这些情境的设计,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 并将之与小溪的人生道路进行对比, 在合作探究中明白小溪的精神品质, 既明确了课文的重点, 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联系生活, 恰当设计教学情境,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构建拓展探究平台, 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重视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生活质量、个性品质、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倡导学生发展个性、发挥潜能, 发现生活的情趣, 引领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 以一颗感怀的心去感知生活、抒写感悟。对此, 我们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在每一篇新授课中设计一项课外拓展的练习。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 我们再来看一看原文的开头和结尾, 你又会读出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通过讨论, 学生发现“删”与“不删”各有千秋, 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和编者的独特构想。

四、构建学生展示交流平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听懂、了解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 这就需要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展示和交流, 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与他人交流展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增强自信心, 培养乐观心态, 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因此, 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展示交流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是构建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核心所在。我们语文课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交流展示能力:

(1) 大胆展示。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说话时声音响亮, 思路清晰, 表述完整, 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

(2) 善于倾听。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 有自己的见解。

(3) 积极评价。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 对他人的发言进行积极评价, 要求评价的时候抓住以下要点:一是评价别人的亮点, 充分肯定别人;二是指出不足的地方;三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五、做好过程性综合评价, 激励学生留下闪光的足迹

新课程改革随之而来的评价方式转变是学生观、人才观的重大突破。与新课程相协调的评价方式应该是一种多元评价, 决不仅仅看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 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主要以“预习案”完成情况和课堂“拓展探究”的过程和成果以及学生展示交流的力度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学生的参与意识、讨论积极性、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都作为评价的内容, 以良性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

篇9:用生本语文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一、课堂前置研究,打开沉闷课堂的闸门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不立,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布置前置研究的内容,没有前置研究的课堂是非常遭糕的课堂。可以说没有课堂的前置研究就没有活跃的课堂,也就无所谓高效率的课堂。教师上课不仅要自己备课,钻研教材,备好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备好学生,即布置好学生的前置研究,若是盲目和毫无准备地去施教,其教学的后果可想而知。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的前置研究不但要设定目标,而且还要设得巧,设得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课堂前置研究如下:请同学们预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并完成下列填空。

假如生活了你,/不要,不要!/忧郁的,/相信吧, 。/心儿。/现在。/一切,/一切,/而,/就会。

在课堂的开场白之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课堂前置研究,请问,谁能模仿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短诗?”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争先恐后,齐刷刷都举起手等待老师的提问。于是就有了:

学生A: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不要绝望,不要悲伤!/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冷静,/相信吧,幸福的日子将要来临。/心儿永远跟随着你。/现在虽然是忧郁。/一切都是浮云,/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你最怀恋的日子。

学生B:假如生活抛弃了你,/不要伤心,不要难过。/忧郁的日子里需要探索,/相信吧,你新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忘掉一切忧郁/一切将会重新开始,/一切迎着朝阳出发,/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学生C:假如生活伤害了你,/不要心伤,不要懦弱!/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坚强;/相信吧,难过的日子将会过去。/心儿永远憧憬着美好;/现在却常是悲伤。/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可以熬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人生中的磨炼。

学生D:假如生活遗忘了你,/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忧郁的心情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很快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现在却非常难过,/一切都是幻觉;/一切将会忘记,/而忘记了的, /就会是永恒的回忆。

学生E:假如生活丢失了你/不要气馁,不要难过/忧郁的日子需要冷静/相信吧,幸福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都会向着太阳,向着梦想/现在却是悲哀/一切都将会过去/一切都将会消失/而那就会成为人生最美好的日子/就会是幸福。

学生F:假如生活隐瞒了你/不要着急,不要追问!/忧郁的日子里需要追寻;/相信吧,真理就会出现。/心儿需要真理;/现在却蒙在鼓里。/一切都是平凡的日子,/一切都是不实的真理;/而那隐瞒了的真理,/就会埋葬在懒惰里。

这样的场景确实让我感到吃惊,学生能有这样好的作品呈现,教师是何等的欣慰,何愁学生对此诗的理解。但细细想一想,却也是意料中,因为我在课堂前置研究这一环节不仅有目的地去安排,而且给学生设置了易于学习的门槛,正是因为这道门坎难度低,便于学生操作的前置研究,才使得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得以发挥。通过前置研究,学生用联想和想象将普希金的原诗模仿成了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结晶的再创造,完成了自己的新诗创作。从以上诗作看出,其中不乏意境优美、意蕴深刻、主题鲜明的好诗。俗话说,想象力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力随时存在,关键是教师如何能激发其应有的潜能,使得其发挥出来。学生的想象有时是通向成功的翅膀,是挖掘学生人文素养积淀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触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其沉睡的记忆,激活其想象力,这样方能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课堂前置研究是学生储备知识的阶段,是学生自我内化的阶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拥有一片蓝天。给予学生前置研究,我们的课堂一定更活跃。

二、以学定教,碰出智慧的火花

我上《大道之行也》一文,此文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并蕴含远大理想,思来想去,若此课让我满堂灌固然好教,可是学生会一无所获,那样教还不如放开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我想出一个“以学定教”的好点子——这节让同学们自己找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并说明为什么?请同学们用十分钟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的重点向大家汇报。十分钟后,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大家汇报,课堂实录如下:

学生A:我认为“矜”、“寡”、“孤”、“独”四个字的理解很重要。

老师:为什么?

学生A:因为只有理解了这四个字,我们才会去尊重长辈和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才是中学生的“大道”。

老师:很好,学以致用了。

学生B:我认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个句子中的两个“亲”和两个“子”的意思不相同,这是同一个词有不同的用法。

老师:请你把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B:第一个“亲”是意动用法,第二个“亲”是作名词使用;第一个“子”是作动词使用,第二个“子”是作名词使用。

学生C:我找到的重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句话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阐明“大道”的?

老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齐答:从政治建设、管理者的选拔、社会人员的关系三方面来阐明。

学生D:我找到的重点是,《大道之行也》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

老师:好呀,学会用比较法学习了,大家说说看。

学生们齐说:《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看出老人和孩子过着幸福生活,而“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同样是过着幸福生活,这是相同的。

……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这节课大家都说了很多重点,大家把它串联起来,也就是老师这节课教给大家的重点。

课文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包含着方方面面,可是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学生只能选择需要掌握的部分来学习。与其采用硬“灌”的办法,还不如将学生引出来“溜溜”,看看他们能发现什么。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们都习惯于教师抓重点,教师分析难点,教师解释疑点,学生做笔记,被老师牵着走,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恰恰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抹杀了学生解决难点、疑点,以及探究的能力。

大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的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采取大包大揽的做法,只要给学生一种方法引导和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就能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脱去束缚,你会发现个个是天才,个个都能找到重点,个个都有创新,教师的教学自然也就有了新的收获。

三、先学后教,架起情感的桥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有赖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阅读的理解主要看学生是否深入文本里。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可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斑羚的资料,然后请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的情感,如“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从容地走向死亡”。从这里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同情,读出了斑羚群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读出了斑羚勇于牺牲的精神。进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这样,最后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人类的残忍,从而发出拯救动物的呼声,提出保护生态平衡的做法,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学生先学习,教师再施教,这样的教法正是抓住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使得学生更易于读透文本,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品读自然兴致勃勃、心领神会、意犹未尽,教师的教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需要新的方法引导,尝试着放开你的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自己去闯一闯,一定能铺就一条布满鲜花的大道。

篇10: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赤峰市宁城县忙农镇总校

张淑金

传统教育忽视了人的发展,“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需要极不适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挖掘人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所以,必须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即“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及全面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总结如下。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群体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性格的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价值取向、各项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肯定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拥有这个群体中所有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设身处地的学会体验到自己之外的情感,学会体谅人、理解人、宽容人。这不仅仅是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解读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更应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如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个性化朗读不同于齐读,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实现个性化朗读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的讲,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要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学生在同学们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高低起合,传情达意„„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和所有朗读一样,个性化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朗读要求应该是呈梯队纵深化发展:从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到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和、探究行为。如《窗》的教学设计中延伸拓展为: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此外,在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因特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四、激发想象,唤醒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艺术的驾驭学生和课堂,营造热烈、和谐、民主而又是激情贯穿始终的“对话”气氛,从而唤醒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强烈情感。如在讲《风筝》一课时,我尝试着这样设计教学重点:调动爱心与理性,以人为本,真切的体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欣赏方法,我这样安排教学:

首先,让每位同学以“我”的口吻讲述和小弟弟的童年。复述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要突出与“精神虐杀”有关细节,更有感情的复述,尽可能的进入“我”的情感世界,真切的体会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想。每人复述后,又让同学推出几位代表,以比赛的形式参加全班交流,以作复述的示范,同时也让每位同学对小弟弟遭受的精神虐杀一幕耳熟能详,真切的体验到我的悲酸情感和痛苦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小弟弟精神麻木的根源。要求以前面的复述为基础,从小弟弟的成长中循序渐进的寻找分析,补充想象,以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不能想当然的架空分析,着重从人性方面入手;能说五六百字以上。同学们先以四人为一小组,依次表述,然后按照要求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才作示例型的归纳引导。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理性,改掉想当然、说空话的毛病,将学生拉回到人本分析的方法中来,使学生更能领悟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更能感受到作品散发出的迷人光彩。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出发,去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纤细的的感受力。

五、结语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远远滞后的境况。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本”课堂的构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忙农联中

上一篇:参选学生会演讲稿下一篇:关于配合做好龙泉驿区人大代表选举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