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2024-05-23

医学美学论文范文(通用6篇)

篇1: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的关联性论文

口腔医学近年来与医学美学联系性越发紧密,随着医疗水平的升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患者对美的高追求,口腔医学中对面部、领部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融合发展形成L4腔医学美学成为必然,有助于在重塑患者口腔功能的同时,保存面部或颌部的美观性,是一项理论与技术均并重的学科。加强对口腔医学、医学美学关联性的探讨’对于促进口腔修复技术的发展、医学美学理念的推广应用、满足患者对美的追求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新时期U腔面部、颌部功能重建的美观性,推动口腔行为美学的发展。下面对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的关联性进行探讨。

一、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关联性分析

(一)口腔形态与颜面美

口腔形态与个人颜面美有重要联系,在临床中历来受到口腔专家学者的重视。口腔颌面部形态对个人面部外观美型有重大影响,虽然领面部本身解剖形态、审美取舍、心理状态等对美的欣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通常的美学原理则具有普遍性,比如,颌面部的髙度对称、鼻子是否挺拔、口齿是否整齐对称、颌面部比例协调性等,从美学角度来看,颌面部本身结构越合理、协调性越佳,美貌度就越高。

口腔牙齿与颌面形态之间呈正相关,比如,口腔牙弓及牙体为方圆形,面部面型也为方圆形’口腔牙体为尖圆形,面部面型也为尖圆形,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明显相关性,所以,对口腔形态的重视与塑造才成就了个人颜面美。以颜面下颌部为例,一般下颌部对称性越差则越容易出现牙颌畸形,临床中牙颌畸形发病率较高,此类患者一般颜面美感都较差,同时口腔解剖形态的改变如牙齿排列不齐、颌面部比例不对称、唇部不协调等都会导致颜面美观性受到负面影响。

(二)口腔功能与颜面美

口腔功能与颜面美作为近年来临床美学研究重点客体,口腔功能如吞咽、吮吸、咀嚼、发音、面部表情与美容等互相之间关系密切,口腔功能出现障碍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颜面美受到影响。

以口腔的.主要功能咀嚼功能为例,咀嚼作为口腔最频繁的牛理活动,与人类的生长发育、生存关系密切,咀嚼功能与颌面部生长发育也有密切联系,比如’咀嚼运动可促使颌面部关节区血液流动性增强、促进面部肌肉锻炼,这对于脑部血管与功能区发育有较大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证实了面部咀嚼功能与面部生长发育的密切联系,证实了口腔功能与颜面美之间相关性。临床对口腔功能生物力学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拒绝功能的生物力会传导到整个面部与颌部,进一步证实了咀嚼功能与面部颌骨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这意味着通过改善口腔中牙齿与颌骨的比例关系可引导面部颌部生长发育,实现锻炼面颊部肌肉、延缓面部肌肉萎缩与皱纹形成等目的。另外,健康且完善的U腔结构与牙齿可实现对面部的支撑,保持面部的立体美,拥有不同咀嚼习惯的人面部结构生长发育也有所不同,比如,偏好右侧牙齿拒绝的人群面部结构中右侧颌骨与肌肉发育较为强劲,左右面部对称性会受影响,个人食物偏好也会对颌骨发育产生影响,喜好硬、粗糖等食物的群体领骨与面部肌肉发育较为充足,相反喜好软精细食物的群体则发生颌骨发育不良比例较髙。

此外,口腔功能中最重要的面部表情功能也对颜面美有较大影响,丰富的面部表情表达能力与口腔功能联系密切,比如微笑功能是口腔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微笑的美感需要牙齿、唇齿、眼角、面部肌肉等共同展现,一旦口腔功能及内部牙齿等出现病变、畸形,外部颜面美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口腔疾病对美观性的影响

口腔作为人体面部最为直观的部位,口腔本身生理功能对面部美观性有较大影响,口腔疾病的存在不仅影响u腔功能的实现与日常工作生活,同时会对颌面部形态与功能产生影响,u腔色、形、质的改变是导致美观性欠佳的罪魁祸首。

颜色方面,美观性较好的口腔以唇红齿白、明眸皓齿为审美原则,牙齿颜色发生改变如四环素牙、氟斑牙、遗传性乳光牙等影响口腔美,口腔龋病会致使牙齿出现黑色、褐色改变’死髓牙导致褐红色与黑色病变,还有口腔疾病会导致唇色与牙龈色发生改变,导致面部美观性欠佳,这类口腔疾病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重点。口腔颌面部畸形与口腔疾病也密切相关,比如,具有高发病率的牙齿畸形会导致颂面形态与美观性受影响,先天性唇裂与口腔肿瘤导致的面部缺损与牙列缺损影响面部审美,龋病进展会导致牙齿形态缺损、唇部疾病会影响颌面美观、不良咀嚼习惯与饮食习惯影响面部结构,还有尖牙确实会导致面部支撑结构受影响等,这些都是口腔疾病对面部美观性影响的例证,因此,口腔医学中必须应用医学美学原则,在恢复口腔功能的同时重塑面部美观性。

二、医学美学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一)医学美学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

口腔医学临床实践中,医学美学原则应用十分普遍。以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为例,临床有报道选取80例患者分别实施不同治疗,对照组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医学美学原则实施肿瘤手术治疗,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与二次手术情况中发现,应用医学美学原则的研究组显效率34.19%、有效率为61.38%、总有效率为95.57%,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伤口感染、面部塌陷、面部不对称、咬合关系紊乱、伤口局部瘢痕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不仅满意度高且二次手术率低,这意味着应用医学美学原则实施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不仅疗效显著,且在保护、修复患者口腔颂面部外形美与功能方面优势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应用医学美学原则辅助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比起普通外科手术不仅术后恢复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且显著降低了患者心理负担,提升了治疗配合度、树立了治疗信心,手术治疗可在减少对患者口腔颌面部外形与功能破坏的基础上让其获得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全面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与心里接受度,是将医学美学理论成功应用到口腔医学治疗的有效实践。

(二)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口腔修复作为医学美学应用的一大临床重点区域,对于患者而言可为其带来康复福音。临床中有报道选取162例前牙缺损患者实施口腔修复治疗,对照组做常规功能恢复治疗,研究组以医学美学为指导制定个体化美学修复方案,治疗后发现研究组口腔修复颜色、口腔形态与功能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敌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无论是口腔修复效果还是术后生存方面表现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医学美学应用在口腔前牙缺损患者修复治疗中美学功能佳、满意度高。

牙齿烤瓷冠修复治疗中,口腔美学修复融人治疗效果对比常规修复法,美学组使用功能同常规修复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在美观性方面获得了患者的高度认可,这对于患者修复后重建个人信心、保持面部美观、减轻身心压力、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有重要价值,所以,口腔医学中应用医学美学是临床医疗的一大进步,在口腔修复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促进修复技术的进步之外,还要积极引人医学美学理念服务口腔修复,在治疗口腔疾病的同时为患者带来较好的审美体验。有临床报道选取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72例患者进行研究,进行医学美学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效果对比,结果发现美学组患者牙龈炎症与根折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修复美观效果佳,患者认可度与满意度较高,极大地提升了修复体自然美观效率,对于患者而言融人医学美学理念无疑是口腔修复的最佳选择。

(三)医学美学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口腔正畸治疗作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重点,应用医学美学介人治疗有重要价值。有临床报道选取50例患者做口腔正畸治疗实践,应用医学美学原则指导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不仅正畸效果好、患者耐受佳,且治疗不适感明显偏低,微型种植体的应用牢固、稳定性佳,配合医学美学原则不仅减少了种植体部位炎症、感染、水肿等情况的发生,且患者牙齿外在排列美观、面部形态恢复良好,这意味着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应用医学美学原则实用性、适用性均较佳,可为面部与口腔提供稳定可靠的骨性支抗。

另外,口腔正畸治疗中全程可视化数字微笑设计理念的融人与应用进一步开创了口腔医学、美学治疗的新方向,利用3D数字化诊疗系统实现对患者口腔美学的定制治疗,从面部总体分析到牙科美容分析,计算机结合个体的口腔中线、微笑曲线、牙齿比例、牙龈缘高度等,不仅保证了正畸效果,且进一步完善了牙齿美学中的微笑美学。微笑美学利用患者X光片、数字化研究模型或扫描模型分析,应用计算机对设计模型和设计效果进行正畸、美观优化,不仅保证了口腔美容修复效果,且在视觉美学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关联密切,口腔医学临床治疗中要积极融人美学理念服务口腔治疗、修复与正畸,在恢复患者口腔功能的同时,重塑颌面部美观性,以获得患者认可,提升口腔医学临床治疗满意度与美观性,促进口腔医学美学的发展。

篇2: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在系统地、辩证地分析中外医学美学思想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明确了医学美学的发展阶段、科学内涵和研究对象,展望了医学美学思想发展新阶段的新使命,揭示了医学美学是医学实践的产物,人体健康是医学美的外在表现,医学美是人生的生理价值、医学价值和社会公益价值的高标准、高质量的体现。

[关键词]医学美学 演进过程 思想内涵 发展展望

医学美是医务工作者维护与塑造人体美的创造性实践的产物,是医务工作者在维护人的生命力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的信息,是医务工作者医学道德美、学术理论美、专业技能与技巧美、服务行为美、医学环境美以及它所维护、修复、塑造和强化了的富有形体美和生命活力美感的医学人体美。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无论医学还是美学,其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作为这两者的结合,医学美学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美学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探寻其来龙去脉和科学内涵,对于认识美、维护美、创造美意义重大。

一、中国医学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中医美学思想的发端(远古――春秋)

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群体生活。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开展,出现了卫生保健和爱美倾向的萌芽。人类通过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识的积累和扩大利用自然物治疗,回归健康。通过实践的探索,产生了医学美的萌芽。

2.中医美学思想的初创(春秋――三国)

人们对疾病和卫生工作有了新的了解,建立了医事制度。一批医学家撰写了《黄帝内经》,形成为中医早期美学思想的基础。南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我国辨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医学审美的坚实基础。外科专家华佗,创造了“五禽之戏”的医疗体操,开创了我国保健体操之先例。

3.中医美学思想的丰富(晋――元)

西晋短期统一以后,经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至隋代又复归于统一,到了唐代呈现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中医美学思想随之出现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在医学理论、临证医学、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都体现了医学美的要求和医学审美思想。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医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医学著作大量出版,临证医学、预防医学出现了新的成就,扩大了医学美学思想的范畴。

宋朝的全盛时期,由于医学教育的发展、教育方法向真实性方面不断改进。医学绘图在求真、求美方面要求更高。

宋、金、元时代的中医学美学思想很活跃。人们常以刘、李、张、朱四家为代表。刘河间在阐发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时,大量地观察了人们在生活环境中不协调而出现的疾病作为火热证的辩证论治依据,充分发扬“亢害承制”的理论,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控制疾病转化的意义。李东垣强调要避免疾病的发生则应从增强胃肠机能着手,必须增加营养,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著成《脾胃论》。张子和在治法上独树一帜,善用汗、吐、下三法,根据不同发病原因和疾病发生的不同部位进行辨证施治。朱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提倡“收心养心”调养神明。除四大家外,养生学家丘处机,营养学家忽思慧,骨科专家危亦林,外科学家齐德之,治痨专家葛可久等,都以各自特长著称于世,并丰富了中医美学思想。

4.中医美学思想的发展(明――清)

明、清中医美学思想表现了曲线发展或持续过程。许多医家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追求整体美,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维护了人体阴阳的平衡。由于温病的流行,温病学派兴起。叶天士系统地提出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又提出三焦辨证,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在防治疾病中的辨证美。

二、西方医学美学思想的演进过程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古代希腊是欧洲医学史上值得骄傲的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使医学纳入了理性的轨道。医学美学思想以古希腊、罗马医学和美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人体美与健康的和谐统一;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医学审美认识的提升;医疗实践丰富美的内涵;医德与医美相得益彰的演进过程。

三、医学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朴素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人们对自然和人体健康的认识非常模糊,认为患病的原因就是邪气侵入,治病的手段也以驱邪为上,其理论是极其朴实的,施治方法源于某种简单的推理,命运确定着人的健康归宿。

2.生物医学模式阶段。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医学家对于疾病有了借助认识的.手段,也有了对抗病因的生产能力。这一阶段,医学家从细胞学水平上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从消灭、控制生物学致病因素上驱除疾病,保护人体健康。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与产生,在这一阶段被誉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医学服务的宗旨从生物学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方向扩宽,它不仅使人躯体上没有疾病,同时还重视消除心理社会致病因素,从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维度确定健康的质量。

4.增强健美素质,提高生命质量阶段。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要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是躯体无病损,心理上要健康,社会适应上使人有美感。人们的生命质量层次从初级生命质量观,经过中级生活质量观正向着高层次的满足生理、安全、爱与隶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过渡。要实现人们生命质量的高要求,必须把医学人体美作为医学审美对象的核心,进行医学审美实施,评价医学实施质量,从生物、心理、社会圆满适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医学人体审美需求。

四、医学美学的科学内涵和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对于医学美学及其研究对象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表述。

1.医学美学是一门以医学和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医学人文学科的性质,又具有医学技术学科的性质。一方面,是由于它与传统美学的亲缘关系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医学应用技艺的广泛性特征所决定,人们可以运用医学美学知识于美容医学的各个方面,也可以把它广泛地应用于预防、康复及临床医学各科的医学实施中。医学美学将会把传统的“医学科学”升华为一门“医学艺术”。医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医学领域中一切美和审美及其规律,即医学美与医学审美及其规律。这是医学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医学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及其健康之美,即医学人体美。二是维护、修复和塑造医学人体美的一切医学现象,包括有助于增强医学人体美的医学技术实施、医学审美理论、医学审美行为、医学审美环境和医学审美关系等。因此,医学人体美是医学美学研究的核心。强调“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

2.医学美学是一门研究和实施医学领域中的美与审美的一般规律和医学美的创造的科学。其宗旨在于调整和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高度和谐和统一,不断提高人体素质和生命活力美感。它具有人文医学和应用医学的双重性质。

3.医学美学是在研究人的健康美的基础上,对医学领域中的一切美和审美及其规律的研究。

五、医学美学思想发展展望

随着医学发展的进程,人们在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日益扩大了对医学美的认识,重视和突出了医学审美观点在医学中的应用。我国十几年来,陆续出现了医学文章论述医学美学问题,但多数文章还是在探讨各分支医学和临床各科医学论述中,涉及医学美和审美选择,审美处理等方面。为了把医学实践求美的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推广应用,使医务人员、医学生在工作及学习中按照医学美的客观规律更好地解除病人的心身疾苦,满足人们追求健美的正当需求。全国第一次“医学美学”学术讨论会上对医学美学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初步形成了医学美学的理论体系。

爱美是人的天性,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类对自身健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学美和审美理论将得到更普遍的运用。医学美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前景将是灿烂的,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

著名的瑞士医史学家H Sigerist指出:“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机体复元,医学的目的还要使人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乃是社会的……增进人的健康无疑是一项社会任务,要求政治家、劳资双方,教育工作者和医师等各方面协调努力。”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由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渗透医学领域,对健康和疾病普遍存在着“生物医学观”,形成了基于生物科学的单一医疗模式。但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及社会人员的综合体,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就不仅仅是生物体变化的一面,而且社会和心理等因素也不断交融影响,原来的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医学美学的研究,正是适应全方位医学模式的转化。它要求研究人际关系的和谐、环境美、审美心理对健康的作用,还要求研究所有能增进人体健美的广阔领域。我们还应注意研究因长期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所铸就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物质和模式:天地人综合整体的医学模式;以五行―脏象学说为主体的哲理性医学理论;实用理性精神的医疗体系;伦理主义的医学精神等等。

2.医学重心从治病向防病的转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兴起,医学美学对于指导防治疾病,保障人体健美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贝尔纳指出:“未来医学所关切的,当是健康而不是疾病。”人类不希望一旦疾病缠身而去求医,而是追求疾病的预防。因此,除了营养和适当运动维持健美的手段外,凡是有利于保障健美的因素都将是预防医学中的课题。向保障“健康”人的健康发展,是医学发展的前景。这些都将以医学审美观为引导,作出最好的抉择。

3.健康需要从防治疾病到追求形体美

当今医药已进入日用品领域。如保健食品、抗衰老药、药用化妆品、药物肥皂和药物牙膏等,这些物品有助于维护机体和容貌健美,适应了人们追求青春常驻,推迟衰老的需要。还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并不满足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形体和容貌的健美措施,还追求能在原有基础上增添健美的途径。因此,对医学,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能真正改善、纠正形体容貌的某些缺陷和不足的整形外科、整容外科、口腔科、运动医学等产生了新的需求。不远的将来,有助于人的形体美的医学技能将不断脱颖而出。

4.保健需要从单纯延长寿命到提高生命质量的转化

老年人比其他年龄组更易患病,特别是慢性病。因此,保健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老年医学正在蓬勃发展。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福利设施和适合老年人娱乐的场所;在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年人以尊敬和温暖;开展适合于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创设能使老年人舒畅心情的美好环境;使老年人健美、长寿,也将成为医学美学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3]杨安.人怎样才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丘祥兴.医学伦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邱琳枝,彭庆星.医学美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篇3: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论述人们的基本需要时曾谈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发现:“对美的需要至少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强烈的,他们厌恶丑恶”。他还发现“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事实上,从古至今,医学美学的应用随处可见。以博大精深的周易象数系统为思维框架、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中医有机整体理论,就闪耀着真与美的光辉。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民间流传的各种健身拳、健美操,就把健身与审美融为一体了。一些艺术形式被引入临床治疗,作为心理疗法的专门技术,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以及戏剧疗法等。像舒伯特的音乐可治失眠,亨德尔的音乐可以解除失意之苦,书法绘画可以养性娱心,国外流行的“森林浴”对人体康复也有很好的效果。在医院里,医务人员要按照美学的规律,用美的环境、美的语言、美的设施、美的服务给患者以愉悦的美感,再配合必要的医疗手段,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1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美学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医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新的健康观念,即“健康是身体上、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所谓“完好状态”即和谐状态,“美是和谐”(亚里斯多德语)。现代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不能完全依靠生物医学来阐明,必须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来协同完成。因此医学模式正由原来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为主—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正是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医学美学得到了重视和关注。医学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美和审美,在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当中,按照美的要求,努力满足人的心理和社会平衡,从而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产生积极作用的一门科学。

疾病和创伤对人体造成的不仅仅是病痛,更是对人体结构美或外观形态美、生理功能美、节奏韵律美以及整个生命质量美的损害或破坏;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不论是药物的、理化的或是手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减除病痛和强身健体,而且还有维护、修复、增进人体美,力求在恢复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同时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感,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人的生命质量层次从初级生存质量观,经过中级生活质量观正向着高层次的满足生理、安全、爱与隶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生命质量观过渡。要实现人们生命质量的高要求,必须把医学人体美作为医学审美对象的核心,进行医学审美实施,评价医学实施质量,从生物、心理、社会圆满适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医学人体审美需求。

2 医学美学促进了美容医学的发展

医学美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其学科的核心对象是“健康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顺理成章地把一些原本存在于各“母体”临床学科中的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中医美容、美容护理和物理美容等新美容分支组合成目标一致、体系完整的医学学科———美容医学。由于医学美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健康发展,不仅从整体上促进了美容医学的形成,而且还在美容医学各分支学科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理论上和技能上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实践证明,美容医学的各分支学科,虽然都是来自各相应的母体学科,但是一经组合,其学科效果就不是“1+1=2”,而是“1+1>2”了[1]。

在医学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美容医师在色素类治疗、痤疮治疗、文刺、扁平疣、除皱、激光治疗、中医美容、眼美容手术、鼻唇美容手术、头面部美容手术、乳房美容手术、吸脂手术、腋臭治疗、美容整形护理、牙科美容等方面广泛进行着医学美学临床应用。精良的艺术品往往出自具有娴熟技能的艺术家之手,在美容医学实施过程中,“患者”无疑成为了医生“创作”的“艺术品”。美容医师都必须深入地学习和揣摩医学美学中的各种形式美法则,诸如对称、均衡、和谐、整体性、节奏、黄金律、多样统一等,从而力图精确地运用它。众所周知,黄金分割律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古老课题。我国医学美学专家彭庆星[2],在对人体进行了深入的开拓和研究之后,科学地揭示了“医学人体美”的奥妙,提出“人体美是黄金分割律的天然集合”的原理,并广泛地运用到各种美容手术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美容效果。

3 医学美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

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3],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医学是美的职业,医学所追求的是健康而美好的人生,医学所创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既然医学是最为卓越的艺术,医务工作者就应该重视美学修养,并让医学审美意识牢牢植根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之中。因此,所有医学生都应接受医学美学这门人文医学知识教育。通过医学美学教育,积极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对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患者是艺术品,而医务工作者则是艺术家”的观念,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

在古代,医圣孙思邈提出了中医美学的重要范畴———苍生大医[4]。他指出行医者不仅必须具备全面、精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必须有一颗“大慈恻隐”、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济世活人之心。孙氏从心灵美、行为美、技术美、语言美等方面论述了苍生大医应有的医德美修养,这“四美”仍是今天医务人员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开创了较完整的传统医德思想体系,全面提出了医生应具备的美德,而且身体力行,在行医实践中彻底践行了自己所提出的医德规范,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楷模。通过医学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和丰富医务人员的职业情感,促进他们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并使这种职业道德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形成良性循环,使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逐步迈向更高的境界。

医学实践必须以审美意识来指导,临床医学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真善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审美观,这也正是医学诊疗工作的基本观。医师看病,首先是要追求“真”,即诊察病情力求真实,严防漏诊误诊;二是追求“善”,一切诊断、治疗手段及其操作,都应尽可能地做到施术和用药安全有效,对患者的康复必须有利无害和努力避免并发症与后遗症;三是追求“美”,包括医术操作美、诊疗效果美、医疗环境美、医护行为美等。这种“真善美统一观”,是医、护、药、技医学各分支学科的共性要求。因此,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基础及临床理论的同时,必须将医学美学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之中,这样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也能促使医学生在毕业后的医疗实践中以医学美学的观念审视和引导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PENG QX,WANG GH.Review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esthetics in our country(I)[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Cosmetology,2001,7(2):86-88.Chinese

[2]PENG QX.Physical beauty:natural set of golden rule[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Aesthetics and Cosmetology,1995,2:63.Chinese

[3]GUO ZJ.Deep Explanation of Epigrams by Hippocrates: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was Essential for Medical Practice.Medicine and Philosophy,2004,25(7):69.Chinese

篇4: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基本名词”的公布,为“整体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名词规范的依据,促进了“整体学科”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学科研究和实施的不断深入、扩展和创新,许多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名词应运而生,原“基本名词”在词数上远远不能满足“整体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2003年春开始再次启动《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名词》(释义)(以下简称“学科名词”)的编写和审定工作。五年多来,在两级“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下,经全国近百名同行专家的共同努力,先后经历了收集和分类梳理、分类遴选和复审、终审、统定稿四个编审阶段,于2008年春基本完成“学科名词”审定工作。

“学科名词”采取表格形式,按名词编号、中文名、英文名和释义四个纵栏一一编写每个名词及其释义。在名词数量上,按照“宁缺勿滥,少而精”的原则,以2002年审定的619个“基本名词”为基础,适当扩大词量至2000条左右。

为了确保“学科名词”质量,审定工作通过探索确立了以下原则和要求: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学科名词审定的指导思想

在编写审定过程中,要求全体委员实践科学发展观,敢于善于自主创新。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关键在于辩证地对待既往的“学术权威”。历史上任何“权威”理论、定义等,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的相对真理。对之既要尊重,又不可拘泥,应与时俱进地有所突破。突破的依据是:“整体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突破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工作者在工作、学习和学科研究等多方面的需要;正确地确立“整体学科”的学科灵魂;建设和发展“整体学科”的百年大计。

其次,明确学科界限的划分和相关名词的归属问题

“整体学科”是根据“现实中健康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这一医学美学原理,将源于各临床医学学科的一些相关医学新技术重组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性的新兴医学学科。虽然它的形成是顺理成章的,但如何划分其学科界限(学科范围)仍是学科名词审定中的一大难题。经各分支学科专家的认真研讨,明确了学科界限划分的一般原则:仅收录各分支学科的一、二级名词及少量三级名词。凡相应于各分支学科的上一级学科(即“母学科”)的名词一律不予收录,如“医学美学”母学科中的“美”“美学”,“美容医学心理学”母学科中的“心理”“医学心理”,“美容外科学”母学科中的“整形外科”“外科”等。再根据一般原则来把握好美容医学学科与毗邻临床学科间的相关名词的归属问题。符合“整体学科”内在逻辑的归属学科名词应满足如下三项具体要求:

(1)凡反映改变人体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名词归属本学科名词,如人体曲线、人体动态线、人体形式美法则、睑裂狭小、睑成形术、色素牙、漂白等名词;

(2)按就医者的目的、心理等状态划分。以“红斑狼疮”和“黄褐斑”两名词为例,前者属于以治病为目的的临床医学学科(皮肤科学)名词,后者以“美容就医状态”为特征,其就医对象是“美容就医者”,自然属于美容医学学科名词;

(3)反映人体暴露部位的相关疾患(俗称“损容性疾患”)的用词,如黄褐斑、老年斑、寻常性痤疮等名词可收录于“学科名词”中。

根据上述名词归属原则审定的各分支学科的名词,除保留少部分与传统学科通用、而又在本学科中不可少的基本词外,大多是在研究和实施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

第三,严格遵循医学名词审定的逻辑学原则

以往的学科名词审定,大都习惯性地提倡“坚持逻辑性、准确性、简洁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等编写原则”。但怎样实施这一原则,未见任何系统的论述或明确的规定。客观地说,多数医学专家对此也许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至少非其所长。

定义是一种逻辑学知识和技巧,要求十分严谨。在“学科名词”的编写中,委员们参考了笔者等主编的《医学逻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一书中关于“定义的结构和方法”章节,力求严格按照“定义”的一般逻辑规则来编写每一名词的定义。

第四,在“释义”中明确“定义”

最初计划编写每个学科名词的定义。但由于面临的是一个新兴学科,委员们虽然希望尽力达到定义的严谨要求,但客观上受到各种限制。因此,在审定工作的中期,将“定义”改为“释义”。

所谓释义,只是对词义的某种解释。释义不等同于定义,可以不用完全按定义的结构要求来写。这样,在操作上就更灵活了。但在实际审定中,委员们严于律己,以严谨的态度,力求按照定义的结构、方法和要求来编写释义。因此,在2000余条学科名词的释义中,符合定义要求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五,深刻揭示学科的“范畴”

“范畴”不等同于“范围”,两词切忌混用。任何学科都有其内在的特殊逻辑,既有自身的范围,也有自身的范畴。这是任何学科名词审定中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所谓“范围”(scope),是指某事物周围的界限,仅指某一事物的时空关系。它没有直接揭示事物的属性和内涵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范畴”也被人们赋以“范围”的含义,但从逻辑的深层意义上说,所谓“范畴”(category),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对一个学科来说,其“学科范畴”就是人们对这门学科领域中最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其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该学科领域中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这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该学科的概念系统,即该学科的范畴。比如,生命、健康、疾病、死亡、医疗、预防、保健等概念构成了医学的概念系统,即医学的范畴;化合、分解、催化等概念构成了化学的概念系统,即化学的范畴;物质、精神等构成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两门哲学的概念系统,即这两门哲学的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概念构成了唯物辩证法哲学的概念系统,即唯物辩证法这门学科的范畴。一门学科的范畴,犹如该学科的基石和灵魂,如果缺少了,这门学科就不复存在。

“学科名词”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医学美学范畴”一词,在尚未编写其释义之前,因误解其中“范畴”为“范围”而英译为medical aesthetic scope。后来,对全词加以释义才发现原英译中所用的scope有误,因为它根本没有“学科概念系统”之意。经进一步研讨,改译为medical aesthetic category。

第六,确保学科名词表式规格的逻辑统一

除严格掌握定义规则外,还应确保学科名词表式规格上的逻辑统一。例如:“是”“指”“是指”“意为”等连接虚词,本来是“定义”结构中的三大项之一,即不可缺少的“定义联项”。但是,由于“学科名词”采取的是表格形式,每一“定义”的“定义联项”已隐含在“表格”的某一连接线之中,故可省略每一“定义”中的连接虚词以求更加精练。

在“学科名词”审定中,还沿用了一些同义词的传统处理方式。若某个概念有多个用词时,首先确定一个规范词为“正名”,其他词为“又称”(目前尚可使用)“简称”“俗称”(非学术用语) 或“曾用”(已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旧称),并以“句号”与释义正文相隔。若某个概念在不同学科中分别有不同的名称而难以一致时,也在释义的句首,以“又称”方式列出另一学科的名词,以相互呼应。

“学科名词”的完成,将为“整体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基辅路,但其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望同道学者及各方专家们加批评指正,以逐臻完善。

篇5:影视美学复习重点范文

开卷考试。不用死记硬背,注意多把各种理论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包括课堂观摩的)来理解,有些题目会要求举实例。

影视美学

美学研究什么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移情性,如诗句的美)

什么是影视美学

一般认为,电影美学应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或分科。它既与电影所反映的哲学观、社会思潮有关,为此要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外部的和内部的),也同电影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密不可分。

美学视域中的影视美学

(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等。

(2)中国古典美学。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3)西方美学。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抑或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

(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影视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等。

(6)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如音响美学、摄影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包装装潢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设计美学等等。其中,有的也可包括在门类美学研究中,有的则多半应归属于审美范畴。

影视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有的将电影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雨果·明斯特贝格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学》、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等。

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的,如法国的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照相本性论、形象本性论。)

电影本性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1.照相本性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不存在人的创造性的干预。

2.形象本性论。代表人物有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法国的让•米特里等人。反对照相本性论,认为电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因而也应当融进艺术家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还有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的,往往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

更有从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分析电影美学的,这就出现了社会学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等等)。

影视艺术涉及很多方面,这就好比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想要做的好,必须要整合许多的元素 有其自身的核心元素 影视美学可从多种角度来审视 不要以纯文学角度去分析影视艺术 编剧固然重要(巧妇难为„„)但不是全部

什么是好电影

好电影=好故事+合适的视听表现手法(或有特点的表现手法)好故事代表文本层面,表现手法代表各种影视核心概念。其中,剪辑最为特殊,它是连接文本与视听的桥梁,如何强调重要性都不为过。当然剪辑是个大概念,包括画面和声音的,控制叙事方式和节奏,控制视听给人感情的冲击。故事和表达的关系:心理恐怖片,不能采用快节奏的剪辑风格。另如《第25小时》,故意使用错误的无缝剪辑手法,主动表达观点,不是被动符合美学规律。

规律是用来被打破的,在影视艺术中更是这样,除了景别感情影响以及轴线定律(某些情况也可打破)外,几乎都可被打破。

OSCAR NOMINATIONS 一览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Animated Feature Film Art Direction Cinematography Costume Design Directing Documentary Feature Documentary Short Film Editing Foreign Language Film Makeup Music(Score)Music(Song)Best Picture Short Film(Animated)Short Film(Live Action)Sound Editing Sound Mixing Visual Effects Writing(Adapted Screenplay)Writing(Original Screenplay)

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这个问题相当于问你最喜欢的男孩或女孩是什么样的。

我的回答是套用那句歌词:每个女孩都不简单。

电影也是一样,首先它就分类型,另外很难完美,首先故事也不一样,当然文本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二次创作如何。

类型片

文艺片(艺术片)、商业片

黑色电影、匪盗影片、惊险电影、伙伴电影、恐怖电影、战争电影、追逐电影、西部电影、喜剧电影、音乐电影、侦探电影、科幻电影

典型的分类,每个种类都包含观众熟悉的角色、任务或情况

一般商业片,如动作片,基本上没有所谓的 “Character Development ” 每个体裁,都可以发掘一个在熟悉的规则和限制下运行的世界

典型:“三分钟营救”——形容动作片在最后阶段使用交叉剪辑的手法来展示一位主人公想方设法去拯救另一位或多位角色的套路,因为被过度模式化使用,被影评界想了一个“三分钟营救”的词语以示讽刺。

电影阐释与冲突

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敏感性的培养

Edward Norton :“我很怕去评论和解释自己的作品,因为那样等于是剥夺了他人或观众审美的权利”

姜文:误读是永远的,它不是一个贬义词,真正的了解是偶然的,不了解是必然的,在这过程中有一些误读存在,误读有时候会带来灾难,有时候会带来美丽,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是这样„„

余华:为什么书名不是《七日》,而是《第七天》?张清华(北师大教授)说:“我一开始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叫‘第七天’?明明应该是‘七日书’,因为他讲了七天的故事,到了第七天也没有发生更大的突变,而为什么他不叫‘第七日书’?我想明白了,因为这是‘安息日的悲歌’,其实整个七天都是第七日。

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敏感性的培养

上帝用了六日创造了万物和人,到了第七天安息了。他安息之后,也就是‘上帝缺席’之后,我们这个世界出现混乱的景象。”虽然我自己没有这样想,但是我觉得他的解释很棒。文学作品是开放的,不同的人可以在同一部作品里读出不同的感受,对题目的理解也是同样如此。

现在我来说说我的解释,两个原因,很简单,《第七天》比《七日》好,作为书名的话,你会选择《第七天》还是选择《七日》?肯定选择《第七天》。第二个原因,我写到第七天才是故事的开始,我这次是反过来写,我的小说开始是传统小说的结尾,第一天开篇杨飞死了去殡仪馆,那是传统小说的结尾,写到第七天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开始了,但是我在这里结束了。我这个小说是反过来的,从结束的地方开始写,写到开始的地方结束。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影视作品的审美会不会有“误读”的情况?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优秀的电影总是能给人以无尽的思考空间与审美空间,这其实也是艺术最高的追求和目的 大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艺术敏感性

不管是将一部新电影与我们对电影的标准概念联系起来,还是将新电影与我们认为统治所有电影的规则联系起来,阐释是一个对知识的价值与体验的价值进行维护的过程,二者同样重要。

所以批评的终极目标不是客观真理,而是对这种价值进行充分地表达。

不要低估这种充分表达的价值。

现代理论家之中最苛刻的教条主义者也会同意以下观点:

这些电影集结了一批新的观众(或是多数的观众新的感知能力),希望通过打破系统和扭曲系统而带来新的快乐。通过给他们带来意义的新密码,与其说这些电影废弃这个系统,不如说它们与这个系统紧密相联;否则的话,这些电影将无人能懂。阐释会向系统和新影片之间的张力妥协。

电影系统是批评和阐释的沉淀——这种阐释是由人们多少年以来的习惯所构建。关于电影的意义没有客观的的真理,只有以某种方式阅读它们的传统——很多电影都毫不犹豫地依靠或利用的传统。

最初,符号学家们觉得他们能建立电影语法的近似物,以便使各种符号都有归属于自己的本意。但内涵这个复杂的问题继续蚕食着语法,直到电影里的所有意义都很显然源自于对内涵和修辞的阐释。如果这些陈规获得了稳定的本意(淡出暗示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只应该感谢早期电影历史中对此反复进行象征性的使用。

在电影理论事业的中心,阐释本身比其解读的电影更重要,因为艺术的生命取决于观者和被观看的人工制品,取决于系统和新作品带来的文化现象。

“阐释的冲突”(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通过作品和观者之间的互相让步,构成了意义的传统和希望。

影视剧作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丰富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能够从中只挑选出几个瞬间,却借此给我们展示其一生

结构: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事件

故事价值——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 如:生/死(正面/负面)、爱/恨、自由/奴役、真理/谎言、勇敢/懦弱、忠诚/背叛、智慧/愚昧、力量/软弱、兴奋/厌倦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某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场景

场景是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根据至少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感知的重要性的价值改变了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 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包括40~60个场景 一系列活动能否构成一个场景,在于它能否被写成“一个整体”。举例来说,一场吵架是否吵出了一个结果?

序列

序列是指一系列场景——一般为2到5个,其中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到顶峰 例:我们下面构思一个三场序列 背景设置、场景

一、场景

二、场景三 理解序列 背景设置:一位女同学将要去一家公司面试,她非常希望得到这份工作,但尚未成功(负面),并且她有5位竞争对手。面试官想了一个独特的考察办法,安排一场看似无关的聚餐,并计划通过观察6个人在这种场合自然表露出的具体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判断。

场景一:某宾馆。女主人公是外地人,提前一天找了个饭店住下,现在她正在为晚上的聚会做精心准备——这个场景的价值是自信/自疑。她想给人好印象,她知道这一定是面试的一部分,她很忧虑(负面)。她一遍又一遍地试穿自己带来的那几身衣服,却总也拿不定主意。她越来越感到自己希望渺茫,一筹莫展,甚至出现了放弃的念头。这时,男友的形象浮现了出来,她的男友生活在这个城市,她很想得到这份工作有很大原因是为了毕业后能和男友生活在一起,想到这些,她又重新振作精神,穿衣化妆一鼓作气,自信重回(正面)

场景二:很不幸,当她走出宾馆,才发现风雨大作,从眼前飞驰而过的出租车都有客人,等了半天一辆空车也没有,眼看聚会就要迟到,索性拔腿就跑,可是,她所不知道的是,在她的必经之路上,有一片很大的烂尾楼工地,在夜色已晚并伴有电闪雷鸣的时刻,一个女孩将要徒步经过这里——这个场景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危险/安全。女孩冲进了工地,为了要赶时间(负面),结果不出意料地被一帮流落街头的混混所包围,但更加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女孩业余爱好是习武,三下五除二,混混只配在地上找自己的牙,但女孩也已精疲力竭,跌跌撞撞穿过了工地,全身而退(正面)

场景三:聚餐饭店。此时的价值转换为面试成功/面试失败。女孩成功化险为夷,但她现在的样貌是:衣服上沾满雨水、泥巴、甚至混混的血,头发散落,十分狼狈,她的自信骤然下降,认为自己已经没 有希望了(负面)面试几乎无望(负面),她几乎同时看到了另外5位竞争者衣着光鲜,风采照人的样子。为了不让事情过于荒唐,她在饭店一层的商店里买了一身最廉价的服装,急匆匆在卫生间里换好衣服,整理了头发。她走进了大厅,她知道自己已经失败,抱着这样的心态,她心无旁骛,十分轻松地展示着她自己,参加面试的那种紧张者的心态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拿她刚刚经历的在工地与歹徒搏斗的事开玩笑,大家先替他担心,然后又为她高兴„„当晚会结束时,面试官们已经得出结论:一个在经历这样的恐怖事件后又能如此处之泰然的人显然是他们所需要的人选——女孩得到了工作,聚会以她的个人胜利和面试胜利而告终(双重正面)

理解序列

每一个场景都在自己的价值方面进行转化。

场景一:从自疑到自信。场景二:从危险到安全;从自信到失败。场景三:从面试失败到面试胜利。只是,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一个承载着更大价值的序列,这一价值居高临下,统领其它价值,这就是女孩所申请的那份工作

在序列开始,她没有工作,第三个场景成为序列高潮,因为她面试成功为她赢得了工作

序列的意义

在构思故事写作时,给每个序列都定个题目,明确为什么将它设置在影片内,如前面这个“得到工作”序列,故事目的是让她从没有工作到找到工作,按说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单一场景就能实现

但是,为了更加戏剧化地表现人物性格及其身边的人物或事物,我们经常需要创造一个序列来实现这些目的

上例中用一个场景就可表达女孩“有资格”得到工作,但用序列不但可以让她得到工作,还可以戏剧化地表现她的内在性格、背景城市的社会风貌、以及招聘公司的特点等重要元素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定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为强劲

一个基本场景、一个构成序列高潮的场景、一个构成幕高潮的场景之间的区别在于其变化的程度 “细微、适中、重大”

场景是细微但意义重大的转化;序列以适中、更具冲击力的方式转化;幕就是承载着人物生活发生重大逆转的动态单位

故事、故事高潮 一系列幕构成了故事 故事高潮: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发展为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发出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场景、序列、乃至幕都是可以逆转的 理解故事高潮

我们把之前找工作序列进行延展:

第一幕由找到工作序列发展为女孩成为公司总裁作为幕高潮,第二幕可以讲述公司之间的内部斗争、勾心斗角,幕高潮以女孩被解雇重新流落街头为止,第三幕表现女孩加入原公司的敌对公司,历经坎坷、玩弄手段,重新爬到公司顶层,并对原公司展开无情、疯狂的反击。

女孩从影片开始的单纯、乐观、勤劳发展到影片结束时的无情、神经质、腐败、愤世嫉俗的公司大战老手——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故事的三种情节: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

经典设计、最小主义、反结构

经典设计: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而建构的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经过一段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系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直到以一个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

情节内的形式问题

闭合式结局:如果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情感,就称其为闭合式结局

开放式结局: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则称其为开放式结局

一般来讲,大情节结局多为前者,小情节反之,但现在由于考虑制作续集的需要,大情节往往在影片最后处理成开放式结局,而不论其最终能否接拍续集,为开放而开放。

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

外在冲突多见于大情节,人物同样具有内心冲突,但冲突重点在于自身与外在事物及环境上面。小情节则落于人物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斗争上,这种斗争角色也许意识到也许没意识到。

单一主人公与多重主人公

《巴别塔》、《撞车》、《低俗小说》、《大象》、《咒怨》„„

主动主人公与被动主人公

主动主人公:在为追求欲望而采取行动时,与他周围的人和世界发生直接冲突

被动主人公:表面消极被动,但在内心追求欲望时,与其自身性格的方方面面发生冲突

大情节(经典设计):闭合式结局、线性时间、外在冲突、单一主人公、连贯现实、主动主人公 小情节(最小主义):开放式结局、内在冲突、多重主人公、被动主人公 反情节(反结构):巧合、非线性时间、非连贯现实

创作局限原理

世界(作者构思故事中虚构的世界)越大,作者的知识便越肤浅,因此他创造时的选择也就越少,其故事也就越发充满陈词滥调。世界越小,作者的知识便越完善,因此其创造时的选择也就越多。

一切优秀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有限的、可知的世界内的(《罪与罚》是个微观世界,《战争与和平》背景宏大,但故事也只是集中于少数几个人物密切关联的家庭)

故事的世界必须小到使单个艺术家的头脑可以包容它所有创造出来的宇宙并对它了如指掌

作家必须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以至于没有人能对你的世界提出质疑,从你的人物的饮食习惯到公厕里卫生纸的品牌,每个要素你都了如指掌 必须把自己界定于一个可知的范围内,过广的“世界”会把人的大脑拉伸成薄薄一片,知识便相对流于肤浅;一个有限的世界和有机界定的人物设置才能加强作家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这里的食物供应的确充足,战火并未触及丰饶繁华的高庭。在歌手和杂耍艺人的表演中,人们首先享用了烈葡萄酒煮的梨子,接着是滚盐炸脆的美味小鱼和填满洋葱、蘑菇的公鸡。随后是大块烤得棕黄的面包,堆积如山的芜箐、甜玉米和豌豆,上等火腿和烤鹅,一盘盘啤酒和大麦墩的野鹿肉装得满溢。至于甜点,卡斯威男爵的仆人们端出一碟蝶由城堡厨房精制的糕饼,有奶油天鹅,糖丝独角兽,玫瑰状的柠檬蛋糕,加香料的蜂蜜饼干,黑莓馅饼,苹果酥,黄油乳酪等等丰盛的晚宴并未提振凯特琳的食欲,但眼下,她的使命成功与否全赖于她的坚强,丝毫不能展现脆弱。于是一点一点,她吃了下去,一边留心观察这个称王的人。„„

创作限制与类型常规

既要恪守常规又要杜绝陈词滥调,激发创造力

如:爱情故事(常规:男女邂逅。陈词滥调 :相遇方式。)

动作/探险故事(常规:最后的营救;英雄处在被动局面下。陈词滥调:处理方式。)冲突的三个层面

鸿沟(矛盾)

“魔术般的如果”

如何写出一个富有见地的情感场景?

“一个人应该如何采取这一行动?”“如果我的人物处于这种情况,他将会怎么做?”“如果我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如果我是这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魔术般的如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举例:飞越疯人院:女院长在内部会议上要求留下男主人公。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一开始法官对男主人公的判决。少数派报告:当男主人公发现杀手是自己。

故事的要义

一个事件打破一个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这一事件就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外界的)对抗力量相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实现欲望。

故事的要义

电影剧本的格式

文学剧本 拍摄剧本 分镜头剧本 故事板 一些概念

任何一部电影最初都产生在纸面上。最开始都起始于一张白纸和一只笔,或者是一个键盘和一台显示器。首先是要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一个故事。你可以自己编一个故事,也可以改编别人的故事。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

王家卫导演拍摄电影时不用剧本,而是靠临场的感觉来自由发挥,以期在创作中达到一些意外惊喜 而这里所说的不用剧本,这个剧本指的是分镜头剧本,有时还会采用故事板,但它至少还是要有一个故事框架的

剧本的标准格式 场景标题:每个场景以左对齐大写的场景标题开始,列出:场景号(当所有修改完成后确定)、内景或外景、地点、出场人物、白天还是夜晚

主体:(动作描述、心情设定、舞台指导)离场景标题和对话两行间距,和页面同宽。人名在对话外需要大写。

对话部分:居中对齐、前后分别空两行、对话者的名字放在对话前一行,大写,居中、在有必要使用舞台指导的地方使用括弧 一些有必要的短过渡,如切换、淡入淡出,左对齐或右对齐。再次强调尽量避免使用镜头和剪辑注释,将那些问题留到分镜头剧本写作时考虑。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

主要任务:是根据文学或拍摄剧本来设计相应的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

分镜头剧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前期拍摄的脚本;二是后期制作的依据;三是长度和经费预算的参考

要素

镜号:即镜头顺序号,按镜头先后顺序,用数字标出。它可作为某一镜头的代号。机号:现场拍摄时往往是用2—3台摄影机同时进行工作,机号则是代表这一镜头是由哪一台摄影机拍摄。技巧:拍摄时镜头的运动技巧,如推、拉、摇、移、跟等,以及镜头画面之间的组接技巧,如切换、淡人淡出、叠化、圈入、圈出等,一般在分镜头稿本中,在技巧栏只是标明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时间:指镜头画面的时间,表示该镜头的长短,一般时间是以秒标明。

画面内容:用文字阐述所拍摄的具体画面。为了阐述方便,推、拉、摇、移、跟筹拍摄技巧也在这一栏中与具体画面结合在一起加以说明。有时也包括画面的组合技巧,如标明淡入或淡出(fade in、fade out)音响效果:在相应的镜头标明这一场景内使用的效果声。音乐:注明音乐的内容及起止位置。

THE MESSENGER

By

Alessandro Camon Oren Moverman EXT.CAFETERIA – DAY

TONY

Hey, Sergeant.One more thing.Will stops.Turns.TONY

We make it our business to Deliver the news within 24 Hours from positive ID.Ideal is within four.We’re racing CNN, FOX, Drudge Report, what-have-you.Not To mention any soldier with a cell phone or a webcam.分镜剧本 故事板 故事板 故事板 故事板

剪辑的地位 亚历山大·佩恩(关于施密特,后人):我想好一个故事把它写下来,然后开始找资金选演员选导演选„„

等这些结束我走进剪辑室,就好像被冲到了海岸上,那时特别高兴,因为现在可以真正开始制作电影了。

“三次创作”,毁掉或拯救一部作品

前期工作简单讲,相当于积累素材。然后,进行剪辑和打磨直到作品以最后完美的形式出现。如果前期积累素材时没有考虑到下一个过程,没有考虑到后期剪辑,那么尽管剪辑师很有创造力,他也只能孤军奋战,去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为剪辑提供素材

剪辑是对时间的操纵剪辑师通过和谐安排影像来操纵时间,表现特定的含义。剪辑的过程是在阐述主题,是总体制作的一个主要创作阶段。

剪辑的形式就如同音乐的风格一样难以尽数

连续性剪辑是再现现实,蒙太奇剪辑体现一种抽象、意念的主题。两种方式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获取剪辑所需的影像

连续性剪辑(剪辑要素的核心)

拍摄分离的镜头,把它们剪辑成段落,为观众创造无须解释的时间幻觉,这些都不是偶然为之的。时间不断流逝,摄影机只是捕捉了一些时间的片断。真实世界不断变化的性质和拍摄时片断化的性质就使我们不可能漫不经心地对待每一个独立的镜头,它们要剪辑在一起,传达出现实中连贯的感觉。

在几个不同的地方随意录下些素材就希望组成连续的歌曲,这是不可能的,同样,随意拍摄的镜头也很少能被剪接在一起

跳切(连续性剪辑的对立面)什么是跳切

主动跳切与被动跳切

跳切镜头在场景中能够在不打断故事流畅性的情况下存在。审慎的和人为的跳切镜头是技术控制使用的结果。无缘无故的跳切镜头只会显示出欠缺技巧功底。

如何避免跳切,创造可以使镜头连续的场景需要特定技巧的熟练运用,镜头能被连续剪辑在一起,避免跳切,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

画内表演(on—screeen action)和画外表演(off—screen action)·

切出(cut aways)或者交叉剪辑(cross—cutting)·

插入镜头(cut—ins)或者插入场景(inserts)·

剪辑匹配(match—cuts)

画内和画外表演(最原始的连续性剪辑策略)

我们拍摄时要克服跟随表演动作的冲动。我们允许被摄对象在镜头的结尾时出画。或者我们从空镜头开始,让被摄对象在镜头的开始入画。剪辑师可以从一个空镜头剪接到其他任何镜头或者从其他任何镜头剪接到空镜头,保持视觉和时间的连续。

画外和画内表演在段落中的运用能有效地使角色从一个环境或者表演区域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在场景之间进行过渡。

谨慎利用转场特效(淡入淡出、划、定格„„)

切出和交叉剪辑

切出和交叉剪辑是用途最广泛的连续性剪辑处理方式

切出画面是指镜头从主要动作中切出来。交叉剪辑是对平行的动作进行交互式的剪辑,如画内和画外动作,这种处理也能操控时间和空间。

拍摄切出镜头,引导动作以供交叉剪辑是任何拍摄工作所必需的

切出和交叉剪辑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情感,发展角色。这种剪辑处理引导动作剧情升级,并提供剪辑的速度和节奏。

目光的活动经常促成切出镜头的剪辑

对话场景的目光交流:如果我们用一系列外反打镜头拍摄两人之间的谈话,镜头画面足够紧凑,每个镜头中只能有一个人,那么每个人相对于对方都是切入画面。

对话场景中的表演通常是由不同的双人镜头和各自独立的单人反打镜头组成

对话场景基本剪辑技巧是当一个角色停止说话而另一个角色开始说话时,千万不要剪切。如果我们进行一个双方你来我往的对话的交替点上进行来回的剪切,很快整个对话场面就会像打乒乓球一样来回摆动,这使对话听起来是在摄影机前念独白而不是彼此在进行谈话(正确的做法:重叠剪辑)

切出和交叉剪辑是剪辑师用来压缩时间、掩盖场景变化的最主要手段。

切出不仅能使我们把原本会跳接的两个镜头组合在一起,而且能够压缩屏幕上情节的时间。

平行剧情是讲述故事的有效途径,能够系统地进行交叉剪辑和时间压缩。平行剧情展示两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情节,然后在两个场景中来回剪切

在平行情节中,每一个场景相对于另一个场景都是切出镜头

当从一个场景切出,然后又切回去,情节已经有所发展,我们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戏剧时间的压缩,增强戏剧张力的可能,以及两个场景中相似情节的比较

无法使用交叉剪辑的情况该怎么办

如:角色要单独进行表演

这种情况难以进行交叉剪辑,因为没有其他角色与之相伴,建立切出镜头或者平行情节。接空镜头

一般指没有生命的物体或场景,有时也可以包括人

思考一个提供连续性并同时提供情节结构的例子

如:一对儿情侣分别的场景

女孩送男孩上车,帮忙拿些行李(插入车轮转动或女孩挥手的镜头)2 车正在开动,男孩望向窗外女孩,深情凝视

插入镜头或插入场面

插入镜头与切出镜头的区别:

除了强调戏剧性效果之外,在使用插入镜头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转换时空,去除多余的素材,保持镜头的连续性。在这些情况中,插入镜头的作用与切出镜头相似。重要的区别在于,插入镜头展现了一个较大场景的较小部分。因此,虽然插入镜头隐藏了较大场景中的变化,插入镜头所展示的场景中的较小部分仍必须与我们在较大场景中的同一区域所观看到的东西相吻合,否则就跳切了。

同切出镜头一样,插入镜头使我们能够压缩银幕时间,缩短我们所要花费的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过程的时间。但与切出镜头不同的是,插入镜头不仅聚焦在主要行动上,而且要强调它的特写特征。对于增强戏剧性和提供一个连续性切换手法而言,它们都是重要的。

匹配镜头

匹配镜头是一种最明显的保持连续性的剪辑

没有时间的消逝,即使机位可能已经改变了,任何事物都可匹配。难度最大因而也较少使用的技术,容易出现穿帮情况 一般而言,需要注意:

动作匹配(即通常所说的无缝剪辑)

场景匹配 改变景别 光线、声音匹配 重复表演和停顿表演

以同一方式精确地重复动作是一项最重要的本领

为了匹配镜头的使用,重叠的动作是必须重复的。仅仅在中途停止动作,通过重新组织一个新的镜头,接着完成这一动作是不可行的。

拍摄一个场景,前后表演都要留有余地

构图因素的相似性以及过度的变化

前者造成跳切感觉,后者营造强烈情感冲击(必须剧情有此需要)

主动跳切、综合连续

主动跳切

观众是十分聪明的,他们知道一个跳切镜头意味着时间的跳跃——剪辑师从作品中去掉了某些东西。因此为了传递不连续时空的信息,我们可以精确地运用跳切镜头。

综合连续

之前所讲的连续性剪辑的各种概念,不是反复地、连续不断地运用同一种技术。重复运用同一种技术保持镜头的连续性会变得明显和做作。在一个场景或片段中,当我们从一个镜头过渡到另一个镜头时,要按需要精心选择和运用每一种剪切方法

针对性地为剪辑拍摄

主场景(单机多次)

全景镜头结合不同角度和景别的分镜头(先拍再选)

三联拍摄法(边拍边选)

剪辑师对于时间、节奏、韵律的控制较小。在剧本的编写和拍摄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决定应提前做出。如果在一部作品的氛围中作出了错误的决定,那么剪辑师很难去处理后期问题,很难去转移重点或改变节奏。

多机拍摄(多机单次或多次)各类优点集于一身

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剪辑指将两组或若干组非相关事件的图像经过精心编排后并置,当这些事件的图像组接到一起时,就形成一个更大、更强烈的整体及意义

蒙太奇剪辑是组合镜头的一项技术,它为主题或题材传达情感和思想。

蒙太奇剪辑与整合镜头以创造具有时间顺序的连续性的影像不同,蒙太奇剪辑依靠镜头的内在联系来排列镜头从而创建主题。

如果说连续性剪辑试图表达出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一种感觉,那么蒙太奇剪辑则试图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组合来表达其含义和思想。

某些时候,虽然动作是平行的,但它们不同于先前提到的平行动作剪辑,精心策划的蒙太奇剪辑段落用来支持主题和性格描写

在戏剧性作品和纪录片作品中,经常在有利于运用蒙太奇片段的情况下而放弃连续性剪辑,从而能够有效地设置一个场景,定义一个主题,营造一种情绪

蒙太奇剪辑不仅要考虑动作的相关性,更多时候还要考虑构图和色彩,以及音乐和音响的影响

剪辑美学的发展

经常会有一些有意使人无法理解的作品,或创作出“有待于解释”的作品,神秘的或似是而非的作品,以其自负的或自我沉溺的无病呻吟的作品经常让人感到厌烦

其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它们太愚蠢了,以至于不能表达出作品的意义

篇6: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美感: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从而受到强烈的鼓舞,既而使人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高、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是指对象以其小巧、精致、秀丽等形式特征,给人以一种和谐、平静、舒畅的审美特征,它体现出对象与主体间的和谐统一,使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美好,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审美境界。

滑稽:主要是一种审丑的美学范畴。它通过对丑的嘲笑,来曲折表达正面的美的观念和理想。滑稽通常是以严肃的题旨为内容与荒唐的表现形式构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嘲讽丑、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的自尊自豪、优越胜利。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特点: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6)具有普遍性

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美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分为可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联想: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联想的3个要素:欣赏者、眼前的人事景、昔日相关记忆。联想的3种类型:接近联想、形似联想、对比联想,简答题:

1、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1其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潜移默化。

2、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审美对象(比如艺术美)和审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理性地探寻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启迪意义。

另: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经验基础上,以一定的审美价值意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阐释和评价。它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参与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审美批评的对象包括审美客体、审美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价值意

识,即审美文化。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客观制约性与主观倾向性的融会;

2.欣赏因素与创造因素的兼有;3.审美情感与科学理性的结合;4.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审美评价。

3、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4、孔子的美学思想

 美善不可分,甚至是同义语。

 “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算是善的、好的人。(《里仁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

同别人做坏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即是有周公的才和美德。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 “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和善、德一个意思,可以共同使用。

5、柏拉图(前427-347)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温和的天气、漂亮的相貌,骏马,建筑,美食等;指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大希庇阿斯篇》)

6、康德(1724—1804年)

 1.一种情感的判断。

 2.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形式则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 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美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论述题

美和美感的关系: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2 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3 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4 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一般的审美感知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或许并不需要将对象本身的物理属性搞清楚。但是,如果不是以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定经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关于声、色、形的一般知识,就很难形成对美的整体感知。比如,方圆、明暗、对称、比例和完整等观念,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这些内容已经深深渗透于感性之中。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建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人、更加强烈。

然而,认识活动毕竟不同于美感活动。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的概念的认识。而美感活动则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比如,“对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它指的是某个物体或图形相对于某点或直线来说,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规律本身无所谓美丑。但是,在审美活动中,对称在感性现实中体现出来,就往往与和谐、平静的基调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引起美感。美感中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审美认识始终离不开形象,在美感活动中的思维,主要是对意象的概括,而并不像逻辑判断那样进行概念的推演

二、美的本质

(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就无所谓美。

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寸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所谓的“尺度”有二:一是指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指内在尺度,即人的主观目的、要求。

所以,生产劳动的过程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例如: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是以捕食另一种动物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完全没有想到什么美味之类的。但人在摆脱了野蛮人的生活之后,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后,开始寻找一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的享受的方式,比如他们会去研究各种事物的特性和味道,通过合适的恰当的配合(合规律性),研究出各种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合目的性)。

2、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后才产生的。它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即劳动创造了美。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生存活动。

(2)劳动使人和客观对象的联系成为可能。

(3)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力量——不断提升。

(4)劳动使劳动对象或劳动成果进入人类的视野,并进而成为人类的观赏对象,从而使人最初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

3、美是在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的。

(1)自由——合规律性,是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利用。

(2)自觉——合目的性,指人类对自身目的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自由”与“自觉”二者相统一、相结合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

4、自由自觉的劳动成果以宜人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才是美的。

感性形式: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把握的事物形式。包括:事物的外形、线条、构造、颜色、整体风格和搭配等等。如,法律条文能够为人所感觉,但其形式并不宜人,故不能说它是美的。

宜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

(二)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价值P29

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理想、智慧、愿望、才能、情感等等。

美是用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着的人的本质力量;或者说美的事物是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宜人的感性事物。

当然,这里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人的本质力量不能毫无节制,肆无忌惮,它受到各种因素——如个人学识和整体素养等——的影响。

例如,同样是做一个杯子,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杯子,它的外形、质地、用料、颜色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的设计里蕴藏了设计师的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不同的情感。

审美过程:

㈠ 审美的准备阶段:是审美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审美活动中主体特有的情感状态。

㈡ 美感的实现阶段: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的准备阶段和美感的实现阶段并无明确的界限。美感是现阶段的首要活动是对对象的审美感知,„„侧重于知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㈢ 活动的成果阶段:审美欣赏者切身感受到了审美需要的满足以及自己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实现。

艺术与非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 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享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

易于接受的东西。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近年来中国结、唐装的盛行,从高档的手工艺术品到低档廉价物品,满足着各种消费层次、审美层次的需求。陶吧在都市生活中的盛行也是一个例证,陶艺从神秘的艺术殿堂里走出来,让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创作艺术的感受,不管做出来的东西如何,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艺术生活化的体验。大众文化的这种改造,使原先局限于少数人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大众可以消费的对象。大众文化通过吸收雅文化的特质,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变形,以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实现大众自身的创造生活的愿望。

艺术与艺术品的区别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康德美学特点是什么

第一,审美是一种无利害却又生愉快的活动,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第二,这种愉快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第三,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

第四,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先验假设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实际上是主观的,却又在逻辑上、理论上要求普遍有效性。

.柏拉图为美学定的调子是什么 ?

柏拉图就为康德以前的西方美学整个地定了一个调子:美的研究,就是关于“美是什么“的研究,就是美的客观性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美学就这样和哲学有着不解之缘。狭

义的“美的哲学”,就专指针对“美是什么”它主要集中在从古希腊到康德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我把这个历史时期,称之为“美的哲学阶段”

第一他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问题。

第二,柏拉图告诉我们,美学当中“美是什么”的所指的那个“美”,不是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简单地说,就是谁得到了它,谁就是美的。美是独立自在的,是先于人、外于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美学的任务就是找到它。

第三,既然美是一种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那么,对美的研究,就只能是哲学的。既然美带有普遍性,搁谁身上谁就美,那么,美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结合美的具体现象,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差异。

答案要点:其一,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为光滑、细腻、柔和、玲珑等品质,而崇高则表现为庞大、笨重、晦暗,甚至神秘等特色。

其二,在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上,优美事物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统一,而崇高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则相互龃龉冲突。

其三,在主体客体关系上,优美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亲近与和谐,而崇高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和斗争。其四,在主体的审美心理上,优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的快感,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带有痛苦的快感,带有压抑性。

上一篇:深圳铸造厂应该抓住机会,推行绿色铸造下一篇:天津师范大学教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