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溯与追问随笔

2024-04-14

漫溯与追问随笔(精选2篇)

篇1:漫溯与追问随笔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作者:刘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1期

一、资源生成处追问——迈向开阔

很多教师将课堂上学生的突兀回答视为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一旦出现,或一句话搪塞: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或不予理睬、避而不谈。其实,有些回答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是激活其他学生思维、逼近知识本质内核的“导火线”。教师应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追问,以智慧开启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迈向更开阔的“原野”!

教学《梯形的认识》

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异同?

生: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它们都是四边形。根据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用180°×(4-2)=360°。

宋某:我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它们的内角和是360°,你能帮我标出它们的四个角吗?师:可以!

宋某:∠1和∠2的和是180度,∠3和∠4的和是180度,它们加起来就是360度。(很多学生露出疑惑的神情)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1和∠2的和就是180度,你是怎样想的?

宋某抓抓头:我暂时还没办法证明,反正我知道它们的和肯定是180度。

其他学生纷纷嚷道:这是为什么呢?你怎么知道就是180度呢?(片刻的等待后)宋某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了。我能到黑板上画图说明吗?

我们以前学过,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1=∠3,因为∠2+∠3=180°,所以∠1加∠2也等于180°。(学生们纷纷点头赞同)

师再次追问:你真了不起,用画图的方法,结合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清晰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这个结论,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方法证明吗?

王某:梯形的一组对边不是平行吗,只要将梯形横着切成两块,将下面一块平移到上面去,那∠1和∠2不就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吗,它们的和就是180度了。平行四边形同理。

好独特的方法,好聪明的孩子!他的这种方法不正好让学生认识、巩固了梯形的特征吗,而且为后面的知识“平移和旋转”孕伏、渗透了平移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这样处理,不是把“梯形的内角和是360°”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把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方法在教,这源于她那非常有效的追问。两次追问,有由表及里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也有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

二、理解疑惑处追问——逼近纵深

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思维会遇到障碍或会对知识的理解出现疑惑,教师不妨通过有效追问,及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逼近纵深。

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练习》

生:18-2+1=17(种)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次坐两个座位,坐1号和2号是一种情况,但没有平移。以后每平移一次就是一种情况。一共17种。

师:那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呢?

教师边问边把上述问题中的条件“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遮住。

思考片刻后,慢慢举起了很多只小手。

生:老师我知道了,只要把刚才的结果乘2就可以了。刚才我们计算的是小芳在小英的右边的情况,现在题目没说谁在右边,谁在左边,就是两种情况都可以,于是只要把17×2就可以了。

教室里想起了一阵掌声。是啊,说的多清楚啊!但我并未满足于此,继续追问:如果他们来到礼堂一看,发现第一张椅子被一个同学给坐了,现在还有17种不同的坐法吗?生1:没有,只有16种了。因为现在一共可以坐的椅子只有17张,所以只要把17-2+1=16(种),就可以了。

生2:不用这么麻烦,直接用17-1=16(种)就好了。少了一张椅子,就是平移的次数少了一次,所以只要把原来的次数减去一次就可以了。

看到学生理解得如此透彻,我欣喜地又追问了一句:如果是第8张椅子已经坐了一位同学,又有多少种坐法呢?

生:7-2+1=6(种)10-2+1=9(种)6+9=15(种)

师:为什么同样是少了一张座位,坐法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中间有一张坐掉了,就又要少一次平移了,只能算两边各有多少种坐法,然后再相加了。

在追问中学生已经真正理解了本课的知识,所以不管如何变式,都能对答如流。

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于教师对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问题的思考价值的把握程度,数学教学要努力突显数学思考。有效追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挖掘,进行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该教师连续几次追问,从不同的角度对原问题进行“变式”,既关注全体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把一些非本质的属性撇开,把一些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不断引导学生转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引领学生向思维纵深处迈进。

三、思考粗浅处追问——趋于成熟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适当的深层次追问,在学生思考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启迪思维和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

教学《小数乘小数练习》

当学生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乘数的小数部分每多一个“3”,积中就多一个“1”和“8”。

师:嗯,这位同学是从积中找到了规律,那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很快说出0.3……3×0.3……3的积吗?

生2:我发现了第一个乘数中有两个“3”,积里就有1个“1”和“8”;第一个乘数中有3个“3”,积里就有2个“1”和“8”,依次类推。所以0.3……3× 0.3……3的积是0.1……1 0 8……89师:你能联系乘数中数字的个数和积中数字个数之间的关系来思考,很好!如果换一个角度再来观察一下乘数和积,你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生3:我发现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所以 0.3……3×0.3……3的积就有16位小数。

师:你前面的知识掌握得真好!那你能根据16位小数判断“1”和“8”的个数吗?

生4(争先恐后的):积的小数部分“0”和“9”的个数一直不变,各1个,而“1”和“8”的个数又相等,所以这里“1”和“8”分别有7个。

多有条理的思考啊!于是我继续追问:那 0.3……3×0.3……3呢?100个呢?学生已经掌握了规律,所以对答如流。

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一次次充满数学味的适时追问,看似蜻蜓点水,然而这一“点”却充满了睿智,不仅激活了富有情感的课堂,使课堂上呈现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理与理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启迪,而且带领着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表面的现象。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思维不断趋于成熟。

篇2:有效追问 漫溯语文课改更深处

一、纠错追问,迷途知返

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严厉地批评或者置之不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错误面前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解读,这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地解读,然后重点解读文本的主题。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在文本中有这样一批冷漠的看客,他们看待孔乙己是一种娱乐的态度,那么这些人对当时的社会或者人们有怎样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得出的答案是让孔乙己在人们的嘲讽中凄惨的死去了。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其中也对作者鲁迅有一定的影响,鲁迅也成为了一个冷漠的人。这样的认识当然是不正确的,于是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及时追问:文本中提到的“我”就是鲁迅本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激烈讨论起来,大家各执一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所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例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样的提示让学生意识到文本中的“我”只是文本内容的线索,并不是鲁迅本人。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思维定势认为文本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这样的认知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追问,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并且获得正确的认知。

二、启迪追问,画龙点睛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精心的预设,也有活动中的灵光一闪,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面对这样的开放性课堂,教师要学会启迪学生的思维,对理解的关键点进行追问,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撞击,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往往会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引導学生感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生动准确,向我们说明了松鼠的特征,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大量的拟人化的描写,平静悠然的语调,精确、详尽的描述和解释,呈现出松鼠的尊严与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阅读生动准确的文字,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走近松鼠,爱上松鼠。但是教学到最后阶段,课上,有学生当场提出质疑: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布丰这部分写得有点残忍,不够喜欢松鼠。当时我是这样阐释的:人文主义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同时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是不同的,过去我们问的是“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今天我们反思的是“人类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思考后也可以这样阐释:人死后的遗体捐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的最高意义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文本的关键内容进行启迪性追问,在追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升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顺延追问,拨云见月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认知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不一样,这样的过程让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争论的情况。在这种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让学生拨云见日,获得自己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这一点。虽然这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本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的神奇境界以及人们怡然自得的生活让大家非常享受,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对文本的内容理解畅所欲言,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文本中的渔人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你看,他已经答应桃花源的人不和外人说起,但是他还是告诉了太守。这个问题的提出非常新颖,但是教师意识到还可以深入思考,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追问:那么,这个渔人为什么只告诉太守而不是告诉自己认识的人呢?例如邻居、朋友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意识到太守的身份问题,也认识到渔人肯定有自己的私心,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加深入。

上一篇:勐佑镇鱼塘中心学校师训工作总结下一篇:陈润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