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征文一览

2024-04-25

扶贫征文一览(精选7篇)

篇1:扶贫征文一览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活动获奖征文一览表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活动获奖征文一览表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活动获奖征文一览表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活动获奖征文一览表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活动获奖征文一览表

篇2:扶贫征文一览

扶贫故事 3 篇

【篇一】年的驻村工作,是我今生最值得珍惜的经历。2015 年 2 月,随着脱贫攻坚一声号令,xxxx 县的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帮扶工作拉开了序幕。我主动向单位领导申请去驻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先后在 xx县 xx 乡 xx 村驻村工作 1 年,xx 镇 xx 村驻村工作 3 年。2020 年 2月,由于工作需要,我结束了驻村扶贫帮扶工作,难舍地离开了 4年的驻村岗位。

2017 年 2 月 18 日,我们 5 个驻村队员开始第一天在驻村(xx村)村民小组走访。xx 村 174 户 421 人,由汉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组成,居住相对集中。经过一个月我们走访了全部村民群众家庭,听取他(她)们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诉求、好的意见建议以及家庭发展意愿等等。同时了解到他(她)们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外出务工和土地流转,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想方设法让驻村老百姓如期脱贫,我们驻村按时间节点入户走访,召开村民群众会议,宣讲党的政策,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教育引导当地群众不因贫困而气馁、退缩、自卑,用行动诠释“人穷志不穷”的真正内涵,努力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自立自强、脱贫摘帽、勤劳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

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学技能、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36 岁的马建军以前靠泥工、木工,挣些零散钱,目前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办起了家居装修装饰和家具加工厂,生意走上正轨,家庭经济收入稳步提升,为致富带来了新希望。

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只能是救急解渴,鼓励贫困户自我“造血”才能开流活源。脱贫户若吾山·托乎达汗是扶贫路上的一员,现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她通过手艺开办窗帘店脱贫了,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通过开展走访入户,逐户排查针对不同家庭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册”帮扶计划,精准施策,除了积极落实教育,医疗,低保残疾补助等各项帮扶性政策外,还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特色庭院经济,目前已经流转土地 780 亩,落实“三苗”工程,带领全村 5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有机面业,变身股东,年底分红,实现家庭年人均持续增收,有力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通过精准识别,实施精准帮扶,做到一户一策,重点盯住农村劳动力就业、农危改、产业发展、医疗等情况,拟出问题、责任、时效,找问题补短板,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帮扶。通过深入走访、积极申报,多方争取资金、项目覆盖,大力发展产业,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时至 2020 年,全村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实现脱贫。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驻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今生最难忘的经历,更是我人生收获最大的时光。村民们勤劳的身影,平坦乡村小路,整齐的抗震安居房,照亮街道方便群众夜行路灯,充满绿色的杨柳,还有绿油油的庄稼……一桩桩、一件件,都像电影画面般在我的脑海里呈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参与并见证了 xx 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衷心祝愿驻村各族群众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这就是驻村扶贫帮扶干部,深知职责神圣、使命光荣,必须全力以赴。当我回首走过的历程时,问心无愧,当展望明天时,我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更加激昂的状态去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

【篇二】

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倾诉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真挚的爱,今天,带着这种爱,我想讲一讲我的家乡,讲一讲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讲一讲我身边的扶贫故事。

xx 锁钥,今又放光彩 xx 县 xx 镇 xx 村地处 xx 县城一百二十里之外,距 xx 镇政府 17公里,今天看来好像非常偏僻,面积上也只能称弹丸之地,但在古时,这里是通往漠北的唯一通道,三面衔山,一水环绕,黑河绕村而过,从石峡中直透居延海,恰如一把锁钥嵌在西北咽喉上,素有“xx 锁钥,要道咽喉”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如果您今天来 xx 村,村口宏伟大气的“xx 锁钥”牌楼、沧桑古老的汉长城遗址,一定会让您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而这些都离不开帮扶单位 xx 县税务局的精心帮扶:2015 年初,xx 县税务局积极协助 xx 村开展第四批传统文化村落申报工作,情况摸底、资料收集、登记汇总、申报资料完善……功夫不忘初心人,最终 xx 村申报成功了!xx 村由此成为 xx 省第 15 个、河西地区第 1 个传统文化村落。后来,随着项目资金的逐步拨付,xx 县税务局局长魏爱军又多次实地了解推进传统文化村落项目进展情况,积极为古城墙附近景观规划、外围环境整治等工作出谋划策,进一步推进文化项目落实落地。古时天险,如今重焕光彩。

破落小村,旧貌换新颜

如今的 xx 村村貌整洁,石峡风景优美,黑河水潺潺,胡杨叶翻飞,是本地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夏秋季节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八九年前的 xx 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脏、乱、差”村,再加上 xx 村地处黑河北岸,土地多为盐碱沼泽,村社道路没有硬化,遇到天阴下雨,路面泥泞,村民出行都成了问题。

xx 县税务局的帮扶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办法,最终决定从整治柴草、清理垃圾入手,逐步带动村民一起用实际行动改变村容村貌。帮扶干部赵杰、杨海龙更是“驻扎”在 xx 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晚上就睡在村委会的平房里,三个月多月的时间,购置简易垃圾车、清理生活垃圾、购置铡草机、清理堆积的柴草、排查火灾隐患、整治居民点街道卫生、整治垃圾填埋场……他们马不停蹄,昼夜奋战,换来 xx 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后来,在扶贫项目的支持下,xx 县税务局又陆续对村社道路进行了硬化,现在,xx 村内客运班车停靠“零距离”,群众全部吃上自来水,水质达标,户户通电,广播电视户户通,网络宽带可通达,村内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昔日的破落的小村庄,如今旧貌换新颜。

回馈家乡,驻村也“助村”

“我本就是土生土长的新坝人啊,回到我熟悉的家乡工作,更有干劲了。”2019 年 6 月 10 号,带着单位和党组织的重托,闫重亮作为驻村干部在 xx 县新坝镇东大村扎了根。驻村以来,他对全村建档立卡户、低保人员、残疾户等进行了全部走访,谁家条件好些,谁家有困难,谁家老人身体不好,谁家小孩正在学龄期,他在心里默默记了一本账。

2019 年,结合减税降费工作,他用一口地地道道的新坝方言把减税降费各项优惠税收政策仔仔细细讲给老乡听。有些群众不理解,优惠税收政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闫重亮耐心讲解:“你看啊,国家为了提高你们的幸福感实行的易地搬迁项目就有优惠政策,你们住新房子,不用缴纳契税啊,省下的钱又能用来添置点家具,多好!”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闫重亮,大年初四就开始坚守在村口的值守点上。东大村地处山区,气候异常寒冷,没有帐篷,他和同事们迎着寒风在路口进行过往车辆的登记、来村人员的劝返等工作,寒风萧瑟,冷的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轮流钻进车里取取暖……驻村的日子里,施工现场、田间地头,他用脚步丈量着帮扶村的每一寸土地,也回馈着每一寸土地。

精准扶贫,不幸变幸运 51 岁的 xx,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xx 是我的帮扶户,几年前,随着肖师傅腰椎及咽喉疾病的日渐加重,逐渐丧失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一家人只好将原本

富余的耕地转让给他人,仅留了 4 亩土地维持生计。因肖师傅所患疾病均为慢性病,常年花在买药上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 2015 年儿子肖翔被 xx 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读书求学费用支出越来越高,使这个家的负担日益加重,单靠 4 亩农田和妻子打临工的收入明显入不敷出。

正当肖师傅为儿子的上学和一家的生计问题发愁的时候,肖师傅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成为了我的帮扶户,我和镇村干部积极协调,结合实际情况联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草原奖补,耕地补贴,四类低保,易地搬迁……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改变了这个贫困家庭的艰难处境,也使他们夫妇的脸上有了笑容。“现在儿子也毕业了,能养活自己了,我当护林员,一年也能挣几千块钱,日子松活多了,都是多亏了你们,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啊!”前几天去看望肖师傅的时候,他又笑着给我说。

初心如炬,情暖扶贫路 “小张,这次入户你给你帮扶的老人带了啥好东西?你次次入户手都不空。”“也没啥,就是给老人带了些牛奶和鸡蛋!” “这扶贫工作啥时候是个头呢?真希望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都过上好日子!” “现在已经好多了,国家政策好,xx 村最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3 户、60 人,现在已经全部脱贫了。” ……

这一幕,发生在我亲爱的同事们每次入户的途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家在尘土飞扬的大班车里却总是聊得很开心。想想扶贫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个个一片茫然,精准扶贫、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扶贫手册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跟他们所熟悉的税收工作相去甚远,为了尽快的熟悉扶贫工作,准确把握扶贫任务,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情况、虚心向村干部咨询学习。几年来他们经常放弃休息日,顶酷暑,冒严寒,在乡间小道上穿行,入户走访,收集资料,核实数据,整治卫生,帮干农活,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准确制定帮扶计划,还有的同事自费购买米面油,爱心慰问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有的只是一个扶贫工作者的忍耐、执着和担当,一次次真心帮扶,一句句嘘寒问暖,坚守初心使命,用心服务群众,他们用行动播种希望,也用行动收获着喜悦。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有一种信念叫助力脱贫,初心不改;有一种热情叫参与脱贫,人人可为;有一种责任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们初心不改,也必将不负韶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税务力量。

【篇三】

2019 年 1 月 16 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城市交通管理处副处长 xx 从首都 xx 来到川西高原,挂职担任 xx 县委副书记,负责脱贫攻坚、交通运输、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岗位,新的使命,新的环境,新的考验,他是怎么接受这些“新”挑战的呢?一起来看↓

我是“新兵”先当“学生” 从成都到巴郎山这一路,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既有对藏区高原生活的担心,也有脱贫攻坚责任的压力。然而在翻越巴郎山、驶出隧道的那一刻,看着 xx 蔚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我的心安定下来,决心为 xx 的脱贫攻坚尽好责、出份力。

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手里有招。到 xx 后,我把熟悉县情、转换角色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作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新兵”,必须先当好“学生”。初到 xx 工作,我认真学习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文件、县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22 个专项扶贫计划等资料,第一时间熟悉了县情和相关工作情况,收获了很多“干货”。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初步熟悉县情和相关政策后,我开始到部门和乡镇走访调研。4 个月的时间,我深入 21 个乡镇和贫困村了解情况,入户走访群众 200 余户。针对群众的诉求、乡村的困难,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几十页。这 4 个月,我虽然透支了“体能”,但接“地气”、增“底气”、有“朝气”;了解的实情、汲取的养分、带来的思考,是一笔终身受益的财富。

群众有“所盼”交通有“所干” xx 四面环山,山高路远,李白所作的《蜀道难》就是 xx 交通的真实写照,我也切身体会到了难在何处。

xx 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进出县的主要通道虽是国道和省道,但公路等级都很低,除了通往丹巴县的通道较为平缓外,通往汶川县的 G

350 线要翻越海拔 5040 米、隧道进出口海拔 3850 米的巴郎山,通往雅安市的 G351 线要翻越海拔 4930 米、垭口海拔 4114 米的夹金山,通往马尔康的 S217 卓小路要翻越海拔 4470 米、垭口海拔 4114 米的梦笔山,每到隆冬季节,许多路段结满暗冰,给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交通的原因,两河玛嘉沟、虹桥沟、结斯冰川抚边龙头滩等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虽然近年来交通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通畅水平大幅提升,但交通瓶颈仍然制约 xx 的经济发展。交通不便,让许多群众“出行难”,比如汗牛片区的 3 个乡镇,由于地处偏远,县城到乡政府需绕行丹巴县,车程更是达三四个小时之久。而美沃乡通往汗牛乡“美汗路”,有小半年都被冰雪覆盖,不能通行,需绕道甘孜州。

这些问题让我倍感压力,同时也让我有了迎接挑战的动力。要改善 xx 交通现状,就必须突破瓶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切实掌握 xx 的交通现状,我实地调研县内各级道路建设情况。忍着高原反应的种种不适,4 个月来,我在崎岖的山路行程超过 3000 公里。站在距县城 60 公里的猫鼻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交通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在四姑娘山镇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让主干道绕开集镇的同时将游客留在景区,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G351 线曾是 xx“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的生命通道,已是 3 月中旬的夹金山垭口仍然覆盖着没膝的积雪,车辆错车也是异常艰难,能否改善这样的状况;从县城乘车颠簸了 3 个小时左右,我终于到达潘安乡,而抵达窝底乡、汗牛乡和远一些的村还要更长的时间,一次出行就这样疲惫,这里 3个乡镇的群众每一次出行都这样辛苦,我们应该想办法改善交通条件,为偏远地方群众的出行提供方便…… 工作定了,任务明了,关键在落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交通枢纽突破年”工作部署,我积极督促县交通运输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个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S217 卓小路和 S450 理小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G350 线四姑娘山镇过境公路改线工程、四姑娘山镇至 xx 县城红色旅游公路、G350 线 xx 至丹巴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等多项工程已经或即将开工;部交通定点扶贫项目逐步落实,“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也有序推进。

脱贫攻坚尽心力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到 xx 时,我县正面临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评估。根据县里安排,我负责联系宅垄乡,为尽快了解脱贫攻坚情况,我实地走访宅垄乡的5 个贫困村、60 余户贫困户,与村民“摆龙门阵”(拉家常)、跳锅庄,深入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县于今年 4 月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评估。

宅垄乡四明村是交通运输部定点帮扶的村,也是我联系帮扶的贫困村。这是一个高半山村,平均海拔 3050 米,居住着 400 余朴实勤劳的嘉绒藏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6 户 85 人,以发展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为主。我到任之后,及时了解各个项目实施情况,并根据四明村的实际情况及群众意愿,进一步优化帮扶项目,确定并实

施土鸡养殖、花椒种植、民宿打造、技能培训、厕所革命等 12 项帮扶内容。此外,我积极与县交通运输局对接,对四明村村道路面及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为村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推动产业发展,是推动脱贫的治本之道。沙棘是一种珍贵的经济林树种,被誉为天然维生素的宝库和“维 C 之王”。干旱河谷地带的 xx 县非常适宜种植沙棘。为发挥沙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产业发展,我积极联系蚂蚁金服,确定了 2019 年蚂蚁森林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造林 xx 省 xx 县沙棘造林项目,协调公益资金 235 万元,在新桥乡 4 个村种植沙棘生态林地 5000 亩。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项目劳务全部采用就近原则,有 260 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沙棘成林后达到盛果期,采摘也将由当地农户完成,沙棘食品公司负责收集沙棘果,直接兑付到群众账户并成立扶贫基金会,建立扶贫基金账户。按照沙棘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提取 1%收益用于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虽然来到 xx 才 4 个多月,但我把脱贫攻坚的使命牢记心上,把建设交通的责任担在肩上,把百姓安康福祉落实在行动上。在这个物质匮乏却富含精神的地方,在这个民风淳朴但群众却乐观向上的地方,每办成一件实事,听见老百姓说一句“卡卓”(藏语,意为感谢),我都感到无比踏实和欣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将带着新时代交通人的责任和担当,继续在 xx 扎下根、俯下身,不当过客、不做看

客,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脱贫攻坚和交通建设的战线上,磨炼意志、迎难而上、贡献青春!

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篇一】

我叫 xx,是 xx 市委统战部派驻到 xxxx 扶贫办的挂职干部。我是个土生土长的 xx 人,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都是在 xx 上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也长期在市级部门工作,几乎从来没有走出过 xx,没有到基层摸爬滚打过,身上一直少那么点“地气儿”。

2019 年 4 月,受组织选派,我作为 xx 市第五批赴 xx 挂职干部团队中的一员,开赴祖国 xx 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开启自己职业生涯新起点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下基层”“接地气”的“补课”经历。

盘点过去的一年,xx31 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已经去过 18 个,实地入户走访的贫困户超过 150 户。扶贫工作需要经常要到贫困户家实地走访,了解核实第一手情况,有时候一天要走十几户,而大多数这种访谈都是“一面之缘”,为了便于区分梳理每户的谈话记录,我习惯在访谈间隙用手机抓拍一些贫困户本人或者其家居环境的照片、视频。有时,我会把这些涉及一线扶贫工作影音资料,发到自己的微

信“朋友圈”,往往会收获超乎想象多的“点赞”,再回顾这些“热帖”时,我发现总有一些瞬间让我感动,总有一些体会让我难忘。

记录一:贫困户家的“标配”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组照片,主题是“贫困户家墙上挂的才是人民心中的‘真神’”。在我随机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发现贫困户家里基本都有一样“标配”,那就是毛主席、习总书记的肖像照,这些照片往往都挂在家中最明显的地方。

在与贫困户访谈交流的时候,我多次询问过贫困户,这肖像照是村里给统一发的吗?所有贫困户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不是,这是我们自己掏钱买的”。一张肖像照价格并不贵,也就是几元钱,但是作为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愿意心甘情愿地自己掏钱去买回来贴在家里,这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需要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享有幸福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正是因为我们党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的理念,人民群众才愿意发自内心地爱戴我们的领袖、才愿意一心一意地跟党走。

记录二:出门相送的老大爷 记得一次我随同 xx 扶贫办领导在 xx 市的某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暗访,那天正巧赶上大雨,我们随机走进一户贫困户家,想接着雨势查看一下“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质量问题,实地看看房子漏

不漏雨。80 多岁的户主老爷子见我们来了特别激动,一个劲讲党的政策好,待我们检查完转身出门的时候,老爷子非要冒雨送我们上车,一边送一边给我们抱拳作揖,不停念叨:“为了党的工作,这大下雨天的,你们还来,不说啥了,谢谢啊!谢谢啊!”我当时心里非常受触动,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扶贫干部应尽的职责,但人民群众却如此感激我们。

我把这段视频发到朋友圈,配上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有最好的人民群众,他们特别朴实善良、特别勤劳节俭,特别知足感恩,作为公务员没有理由不服务好他们,作为执政党没有理由辜负他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落下一人。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职责。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摒弃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照顾和施舍的错误心态。在脱贫攻坚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的理念,抱着时刻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才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记录三:祭奠逝去的战友 今年 5 月 23 日,全国扶贫干部的“朋友圈”被 xx 这个名字刷爆了。xx 同志是中组部派驻 xx 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去年年底因车祸重伤住院,因伤势过重在治疗 4 个多月后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和 xx书记并不熟识,但碰巧的是去年 12 月底我和他一起参加了中组部组织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培训班,成为了短暂的同学,永远的战友。

这次培训课程质量非常高,我们 470 多名学员在 12 月 25 日结束培训后,信心满满归复各自的岗位,哪知道 26 日 xx 同志就在路上突发车祸…经历近半年的治疗,最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噩耗传来之时,我恰巧正在下乡访贫途中修车,自己心头也是一阵后怕,情绪特别不好。我挂职单位的处长曾经感慨,自己是转业军人,当兵没打过仗,没想到转业后打上仗了,打得是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从 2016 年至今 xxxx 已经有近30 位干部牺牲在扶贫岗位上,全国总计牺牲了 600 多位干部,他们和 xx 同志一样,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再过半年时间,脱贫攻坚战就要迎来完胜时刻,希望这半年里,全国的扶贫干部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一定要爱惜身体健康,注意交通安全,脱贫攻坚战胜利的一刻,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干部也一个都不能少。

转眼间,我已经来 xx 挂职一年有余,对比手机相册里的自己,通过一年多的磨砺,皮肤晒黑了、身材变瘦了,衣着风格由无框眼镜、衬衫、西裤、皮鞋这样的办公室套装替换为变色镜、防晒服、运动裤、旅游鞋这种便于走村入户的下乡套装。

与照片上“外化于形”的变化相比,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实现了“内化于心”的蜕变。以前在首都统一战线工作,打交道的多是各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工作重心更多侧重在研究制定党的政策,在“务虚”上下功夫、在“面”上做文章;而在 xx 脱贫攻坚战线上工作,打交道的多是基层乡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工作重心更多侧重在解决贫困群众具体问题困难,在“务实”上下功夫,在“点”上做文章。

可以说,一年来的扶贫历程,弥补了我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的短板,让我体会到了工作方法上的“虚实结合”、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脚下没泥,心中没底”,让我明白统战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扶贫工作更是特殊的群众工作。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既要懂得如何去做“阳春白雪”般特殊的群众工作,又要懂得如何去做“下里巴人”般特殊的群众工作。

助力 xx 脱贫攻坚的宝贵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拓展了我的工作思路,值得我为之荣耀一生。在剩下的不到一年的挂职时间里,我将把这份荣耀,转化为对扶贫工作的真情投入,扎实做好负责的各项工作,为巩固 xx 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祖国 xx 美丽风景线,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

xxxx 西岸 xx 山东麓,xx 市就坐落在这里。长期以来,贫瘠的大山犹如一堵隔绝外界的石墙,把 xx 人民的希望和富足生活挡在了“墙外”。如今,村民们已经搬进了新房,谁能想到,请他们住进新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提起扶贫工作,一航局在 xx 市挂职副市长的扶贫干部刘伟有一肚子话说,“来 xx 州之前,我就做好了心里准备。到了之后,还是被这里的贫困吓了一跳。”

xx 市年收入低于 4000 元的贫困家庭有 1.2 万户,4.4 万人,超过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贫困发生率达 38.1%。当地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山地陡坡,耕地面积极少,许多村民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

“村镇里没有优势产业,老百姓挣不到钱,经济落后导致居住环境也很差。”刘伟拿出一张照片,一个高脚双层木屋,是当地的传统民居,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被人们称为“千脚落地房”。这种木屋属于农村危房,既不安全又不环保,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杂物,一到雨季,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千脚落地房”的千脚之上,有数千户贫困的家庭。一航局坚持样板引路,联合当地政府推行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工作。危房改造之前,首先建起了样板房,其余的照着样本标准不断“复制”,修建排水沟,打造美丽整洁的现代村庄,让村居逐渐旧貌换新颜。

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当地群众思想保守,不理解、不支持拆改工作,一度让刘伟很是头疼。xx 市 xx 镇的村民王保红经常把山外的一些日用品带到村里置换成当地土特产,再拿到外面去卖,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可就算是这样,他还是非常抵触危房改建工作。他家的“千脚落地房”建在悬崖边,说什么都不让拆,询问具体原因又是支支吾吾讲不清楚,似乎有所顾虑。

刘伟没有放弃,天天上门说服,王保红最终被打动了,他说:“我一直害怕你们拆了房子就不管我们了,我们一家老小住哪儿啊?”刘

伟一听这话若释重负,赶忙解释说:“你放心吧,危房拆改期间,山下安置点的周转房可供村民居住。等新房子建好了,再搬进去,新房保证比现在住得舒服。”王保红听后心里终于踏实了,当天下午他家的“千脚落地房”就拆除了。

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千脚落地房”的居民纷纷住进了砖瓦房。不仅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一航局还与当地农林部门协商,成立扶贫合作社,在新建村庄附近发展经济果木、投资养殖业,让闲置劳动力有活儿干。

截至目前,xx 市实现贫困“摘帽”39515 人,占贫困总人数的 89.72%。完成住房安全等级认定 16465 户。生活环境改善,吸引了许多中小企业进驻,一年内就新增中小微企业 174 家,带动就业 882 人。

看着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刘伟信心十足:“以前村民们都靠天吃饭,现在每户新房前挂着的一块块‘感谢共产党’的木牌。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这‘贫困’的帽子我们摘定了。” 【篇三】

临近过年,xx 市 xx 县 xx 村的村民们山货生意更红火了,笑容满面的老杨不禁感慨道:“多亏了二公局的‘蓝马甲’啊。” xx 村位于 xx 县大乌江镇境内深山之中,虽然山川秀美,土特产丰富,但却因交通不便,村里贫困面貌年复一年,村民苦不堪言,村

干部也束手无策,一条坑坑洼洼的村路竟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项目部进场之初,当地村民们并不“买账”。按说修的是便民路、致富路,当地村民应该翘首以盼,可项目却屡遭碰壁。“不行,坚决不行,这段路挖了,村里那几十亩田里的水怎么进去?”村民反对道。要修新路需要先把原本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拆掉,可村民们一再阻拦,清理工作迟迟不能开工,这可急坏了项目负责人 xx,他已经前前后后跑了多次,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走,趁着中午大家都在,解决问题也方便。”为了解决村民的顾虑,刚吃完饭的xx就拉着综合办主任xx进村了。这次他们直接“坐”到了村民家里,村民终于敞开了心扉:“前几年外面来人也是说要修路,结果我们前前后后忙活了几个月,原来的老路挖得七七八八,可修新路的事却搁置了……路没修成,原来的老路却毁了。”由于 xx村通往村外的山路地质条件差,道路又狭窄,每到下雨时节,塌方水毁更给现场施工增加不少难度,很多当地施工队伍望之却步,甚至还出现了“半途而废”的情况。虽说打通整个村庄这条 8.5 公里道路大家已经期盼了十几年,但真开始修,村民们还是顾虑重重。

找到了症结所在,xx 当即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请乡亲们放心,我们先把灌溉措施做好,再保质保量地赶在娃娃们上学前完成任务,完成不了你们来项目部找我。”随后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看着眼前这位一片赤诚、信心十足的中交人,村民们总算点了头。

说干就干,在 xx 县大乌江镇的第一个承诺能不能按时兑现,不仅关乎项目声誉,更关系到乡亲们能否早日脱贫。项目部针对这一情况,当即把修路扶贫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先是和业主商量反馈村民实际诉求,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技术员在保证施工图纸不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征求村民们的意见,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反复查阅资料制定优化方案,严把质量关。

为了让乡亲们对质量信得过,也为了给村民创收,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也被项目招入麾下,自己的路自己修,让村民们来监督道路施工质量,不但加快了施工速度,还加强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热情的安质部部长老曹得知村里的特产在当地没有销路,主动在自己的朋友圈“免费营销”,乌江特产配着飞龙湖美景,还挺像那么回事。慢慢的,村里乡亲们见到穿着“蓝马甲”、戴着安全帽的中交人也热情了起来,不管认不认识总要停下手头的农活攀谈两句,甚至热情地给项目部的小伙子牵起了红线。

篇3: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

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英明决策,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脱贫攻坚中,许多党员干部风雨无阻、呕心沥血、奋勇拼搏,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用真诚和执着换来了群众满意。这条路,有的党员干部一走就是好几年,在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为之鼓掌,我们更为之骄傲。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一条路可以窥见人生。我们因这条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厚。这条路,我们不后悔。

扶贫路上的拼搏——让我们的人生路更加“闪亮”。脱贫攻坚是与时间的一场接力赛。当我们走进贫困户家里,看到他们吃着粗茶淡饭,有的几个月都没有尝到肉味;看到他们住着简陋房屋,有的四壁通风、人畜混居;看到他们从早忙到晚,日夜操劳中倍加沧桑……这一切,走进我们的视线,到这时我们才感觉脱贫攻坚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到这时我们也才感觉到实现全面小康这个时间是多么漫长。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帮助贫困户挑水背柴、担米提盐;我们用微薄的薪水,帮助贫困户购买肥料、添置衣物;我们用聪明的智慧,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环境……每项工作都是拼搏,每项工作都是奋进,每项工作都是坚守。吃了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在这点滴的付出中,我们的人生得到了升华,我们从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到这时才深刻领会到,共产党人的党性不是高大的理论,而是把为人民服务、为贫困群众服务做到最好。这些付出是会有回报的,它将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坦然、更加矫健、更加自信和从容;这些拼搏也必将让我们人生路更加“闪光”,让我们的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得到升华。

扶贫路上的思考——让我们的人生路更加“兴奋”。数不清有多少贫困户,不是因为懒惰,不是因为脆弱,他们昼夜耕耘,他们长期坚守;然而,命运却如同缰绳一般,死死地将他们缠住,贫困如同魔咒一般,怎么也挥之不去。我们深深知道,纵使党的政策再好,如果走不出这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贫困故事也一样会上演。我们带去的是党的政策、是自己的心意,其实这些都远远不是最主要的。于是我们开办农民夜校,我们每家每户培育“明白人”,我们帮助理清思路、成立专业合作社、完善产供销链条,也终于让增收致富得到可持续发展。回首我们的工作,陷入日常事务中不能自拔,陷入定势思维中不能求解,陷入格局中而不自知……道理其实都一样,我们也需要智慧的火花,需要不时来点“兴奋”。而这提醒我们,人生路上的兴奋点就是增添智慧,不时为自己“扶贫”,让自己有动力也更有智力迎接挑战。

扶贫路上的收获——让我们的人生路更加“丰满”。人生因勤劳而丰满,人生因睿智而豁达。扶贫路上,我们与贫困群众朝夕相处,倾听他们朴实的话语,感觉人间最真实的感情,仿佛大自然最纯净的芬芳;我们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吃喝拉撒,一股浓浓的烟火味不由在我们心间升起;我们与单位、部门交流沟通,方知所有的规矩一旦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注定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我们收获的还不止这些,人情冷暖、快乐悲伤、艰难困苦……都将是我们人生新的“行装”。走过这一程,我们终于明白,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虚妄,唯有脚踏实地寻找内心的真实才是终结,才是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扶贫路上教会了我们,把群众的需求做好做实,做出我们满意的境界,也终将让我们的人生路更加“丰满”。

篇4: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

有一种工作叫走村入户,有一种称谓叫扶贫干部,有一种帮扶叫用情用心,有一种幸福叫贫困户的微笑。说起扶贫,总是滔滔不绝,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扶贫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是我生命中美丽的风景,感谢扶贫路上的他、她、他们,点燃了我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充实了我的生活。今天我想和各位读者分享一下我扶贫路上的温暖二三事。

10月26日,我和第一书记例行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再次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胡天平家。只见其老母亲韩守开杵着拐杖、驼着背高兴地坐在竹椅上,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似乎比先前好了许多。

“住了一辈子土坯房,以前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老了还能住上亮堂堂的新房,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驻村干部!”看见我们驻村工作队又一次的到来,韩守开满脸笑容地说道。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韩守开,家住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犁头村2组,与年过半百且患有视力三级残疾的儿子胡天平相依为命。20在精准识别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这几年来,在镇、村党委干部的持续帮助下,20顺利脱贫。

谈起韩守开和胡天平,我们初次见面还得从今年3月份对贫困户春耕备耕进行逐一入户动员说起。

年12月,双河镇进行了村级建制调整,原铜锣、桂花两个省级贫困村和犁头、朝阳两个非贫困村合并为现在的犁头村,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区域由以前的一个村新增到现在的四个村,贫困户也由原来的40户变成了如今的114户。

村级合并后,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非贫困村的村情民情,准确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客观全面分析致贫原因,结合村、户实际,科学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疫情期间,我和第一书记便对犁头19户贫困户进行了逐一入户摸排。

“宋老师抓紧我,眼睛闭到,不要害怕。”摩托车师傅带着我,在坡度接近70度的泥石山路上一边安慰我,一边向胡天平家中驶去,身后留下的只是深深的车痕和阵阵黑烟。

路陡、山高、林密,方圆几里没有人烟,陈旧的土坯房孤独地伫立在山顶的深处,一只半大的黑犬静静地卧泥土院坝内,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6·17地震后进行了维修加固,住房安全没有问题,可饮水因受地震的影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眼睛视力又不行,来回要花费近2个小时。”胡天平对我们介绍道。

“现在最佳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易地搬迁。”回到犁头党群服务活动中心,面对胡天平家的实际困难,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说出了一致的解决想法。

说干就干,第一书记到镇政府同负责扶贫的相关镇领导进行沟通,获得2.5万元的修建补助资金;我不停地往返于村、镇相关部门准备材料,完善相关修建手续;村委干部则积极与农商行进行协商,得到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支持,并组织施工人员加班加点为其寻找宅基地、运输材料。外加胡天平原有的5000元存款,新房于今年8月底正式搬迁入住。

篇5:扶贫征文一览

“心系祖国、情系人民”,这是对榜样最好的诠释。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用奋斗不息践行人生价值、用奉献一生彰显初心使命。一粒粒梦想的种子拔节生长,一个个追梦圆梦的故事无比生动。

奋斗的故事更动人、奉献的人生更出彩。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当青春消失还能坚持梦想,才能叫做伟大。四川省达州市离休纪检干部周永开,91岁,仍然坚守着“青山常在、初心不改”的梦想。曾在巴中担任纪检干部的他,怀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依法依规秉公办事,践行了一名纪检干部的时代使命。离休后,选择极简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和精力倾注于环境保护、捐资助学、传承红色文化等公益活动。在党的98周年华诞之际,他还拿出来自己节俭下来的10万元退休工资,郑重交了一笔党费。周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坚守,为我们回答了什么是党性纯洁、人格高尚。对他来说,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坚守的是信仰。榜样引领,见贤思齐。我们青年干部不仅要学习周老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崇高品格;更要学习周老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无私精神。这不仅是青年人应有的追求,也是一个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

承担的青春更厚重,追梦的路途更闪光。“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总书记的殷切教导,引领着广大青年追逐理想、激励着我们做追梦人、当圆梦者。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汹涌的洪水漫过道路……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白坭村第一书记、30岁的壮族女干部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视频画面;“不行,我今晚必须赶回去,我也看天气预报了,白坭村那用屯可能发生洪涝……”这是她生前可能说的最后一段话。在突如其来的洪灾面前,不幸遇难,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黄文秀,一个年轻有位的扶贫干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战场。贫困山区的苦与穷,只有亲身去体会才能理解。她一个女孩子,却不遗余力驻守村的发展到处奔波。面对群众的生活生产难题,她从不退缩,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解决当前困难。黄文秀同志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是我们青年人的楷模和典范。作为在雪域高原工作的青年干部,更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有敢于克服“不容易”、勇于挑战“不可能”的斗争精神。扎根基层当立鸿鹄志,挥洒青春勇做奋斗者。

篇6:驻村扶贫故事征文

动员群众农闲时节外出“淘金”

扶贫工作繁重而复杂,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建档立卡户的详细情况。驻村后,他马不停蹄地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村级工作,但30岁出头的张斌干起驻村工作角色适应得很快,他根据实际情况,为村里的每一户建档立卡户制定了发展计划。积极对接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及时兑付各类扶贫资金。同时,鼓励群众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让群众农闲时节忙“淘金”,积极协调用工企业,组织群众参观企业,梳理适合金沙村务工人员的岗位,共输出劳动力686人,其中省外务工211人,省内务工475人。

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插上“e”翅膀

为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出去,提高群众种植、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张斌积极寻找销路和市场。他充分利用扶贫电商平台,鼓励建档立卡户将特色产品通过直播平台进行销售,从开始的一月销售一两件产品,到现在日交易额突破500元以上,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随着电商生意的日渐红火,张斌开始谋划,通过调研、考察,他对金沙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指出了思路和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服务业等线下产业深度融合。在张斌的力推下,黄河奇石、蜂蜜、胡麻油、荞麦面等产品已成为直播间粉丝的钟爱,自年7月至今,直播平台已交易销售40万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知之不难,行之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金沙村的宁静祥和,张斌主动放弃休假,大年初二便赶赴金沙村和村干部一起部署防控工作。他时刻谨记防控疫情是责任,更是使命,在他的号召下,金沙村4名党员主动投入疫情防控,5名党员为抗击疫情捐赠物资,通过党员带动引领,9名群众志愿加入抗击疫情的队伍。在他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全村党员干部张贴疫情防控海报50余张、悬挂横幅8条、发放疫情预防宣传单400余张,全面摸排4次。消毒检查站防疫物资有限,他尽自己所能联系防疫物资,不给上级党委政府加负担,连续最长值班时间长达36小时。一件件、一桩桩,就这样点点滴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金沙村。

篇7:精准扶贫征文

一、全面准确把握贫困户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

全县10万农家41万人口都散居在343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条件复杂、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弱、移民问题较多。建档立卡的29674户94783人,80%都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恶劣环境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贫困高发。山大人稀、山高路远表现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上。目前,全县有3万多户未通公路;就医看病路途遥远,都镇湾璞岭村部分村民到村委会要半天路程,个别村民庄溪都没去过,村民“小病拖、大病磨”已成常态,学生上学远,村民天旱挑水、背水吃的地方比较多;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水灾旱灾、崩山滑坡等不断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让村民陷入贫困状态。据县残联提供的数据,20全县残疾人有3800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0.1%,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全县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拼搏的残酷现实。

(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思想保守。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村民思想保守、素质不高、安于现状。调查中感受到,自然环境越恶劣的地方越贫困,人们的思想就越保守,普遍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和动力。璞岭村人因为“饿怕了”,有吃的就行,满足于温饱状态;磨市镇多宝寺村长年有1216人在外打工,90%的村民都把打工的钱用于“建房子”,至于发展产业、改善生产条件的投资很少,没有立足长远、发展当家产业的动力和决心,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指望国家给以扶持,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穷根难断。生产条件差、市场对接远、收入微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据县住建部门年统计,全县还有48229户是土坯房、木石房、砖木房、杉皮房和茅草房,需要纳入危房改造的有36502户;今年县扶贫部门通过调查纳入扶贫搬迁对象的有6683户24979人。这些户全凭他们自身是无法改变的,即使通过危房改造政策能改善居住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例如榔坪镇的阙儿坡,上面隔山、下面隔河,大山的半坡里住着七八个户,国家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元资金为他们打开通向山外的路。精准扶贫,对这些户进行搬迁安置是斩断穷根的最好办法。

二、深刻认识推进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的意义

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就是将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农户和五保户集中搬迁安置和管理,实现精准脱贫;同时鼓励危房改造对象梯次搬迁改造,构建新型社区,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将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搬迁集中安置,构建农村新社区,符合城镇化发展方向,符合我县实际,也顺应群众愿望。我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41万人90%生活在农村,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有利于化解社会化养老问题。我县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突出。据调查,磨市镇多宝寺834户,空巢老人和五保户有31户33人。到2014年底,全县60岁以上老人8.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全县农村空巢老人17689户35377人,五保户2123人。这些人的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抓住精准扶贫机遇,捆绑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既对当前精准扶贫进行有力推动,也为全县农村空巢老人、五保老人居家养老和集中供养创造条件。同时,充分运用空巢老人、五保户的山林、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以田养老、以林养老新模式,为五保户和子女无条件、无能力赡养的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我县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社区管理模式还未全面形成,在基层农村规划集中安置区、建设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一是可以加快城乡网格化建设,提升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将行政审批、社区警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信息咨询等进入社区、面向群众;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促进消防、车管、物管、危管、网管等工作,实现警务延伸和警力下沉,建设平安长阳。

三、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我们抓住这次精准扶贫机遇,既利在当前又管长远的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科学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养老相结合、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县住建部门要认真修编全县乡村建设规划,允许跨村、跨乡镇的行政区域集中安置,合理规划搬迁安置点;要按照土家民风民俗特点,做好住宅设计,做到建筑有特色、面积要适中、房屋要适用;各行政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在摸清底数基础上,科学选址。要选择地理条件良好,交通、通讯畅达,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自然村落、景区园区和中心集镇附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规模。要坚持严格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政府主导、强化领导,推动落实。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作为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具体内容,作为今年“让6000多贫困人口住上安乐窝”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统一和深化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出台实施办法,积极协调扶贫、财政、发改、住建、民政、交运、水利和民宗等各方力量,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扎实稳妥地推进。

(三)村委主体,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坚持村委主体,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各村委会要加强外地考察,认真学习借鉴磨市镇丰山村、救师口村等地经验,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服从规划大局,采取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开的办法,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效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村委会要从项目选址、试点示范、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到搬迁进住和科学管理等,坚持“一竿子到底”地进行管理,特别是要把精准扶贫的搬迁安置政策和扶持资金用好、管好。对那些既无经济能力又无自主能力的贫困户,村委会要派专人实行专抓专建专管,确保他们幸福地搬进新居。

上一篇:小学英语语法巧记口诀下一篇:对数运算的习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