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2024-04-08

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精选14篇)

篇1: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一、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四、联系现实、扩充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地理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知识量明显不足,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更新,尤其联系现实拓展有关资源问题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某一问题,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一切有利于增强学生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方式都可以采用。课堂是主要途径,课外相互配合。

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参与,使教育多样化,满足中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会纪念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有关保护环境的节日。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地理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思索其可能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活动。例如:木材造纸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每年造纸消耗的木材达上万立方米,同时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水体污染。如果教师只是罗列一些数据,因为缺乏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学生可能理解不深。教师组织学生搜集造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资料,以及组织学生访问再生纸厂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节约用纸意识。当教师列举每造四千个纸质贺卡,就需要砍伐一棵大树时,学生体验到节假日寄送纸质贺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可以倡导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篇2: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但苦后甜便姗姗而来,那那位平凡之人心智得以震撼,性格变得坚忍,才足以一鸣惊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消灭吴国一展雄姿;屈原流放至南蛮得以著《离骚》流芳百世;苏轼屡遭贬谪得以诗千首世人称赞。真可谓生于忧患也。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员将青蛙放入温水中使它舒服惬意,逐渐加热温水使它意志麻痹,在危险降临时欲跃而乏力,最终葬身锅底。温水煮青蛙这样类似的案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大河中屡见不鲜。

摇摇欲坠的晚清帝国自以为无所不有,终被列强无情欺辱;自认无敌的西楚霸王被刘邦击溃,自刎乌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晚年安于享乐,被奸臣危害,惨死宫中。

篇3: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一、资源忧患意识的含义

资源忧患意识是指学生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获得、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种种问题时应持有的一种积极的认识与态度。资源忧患意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而言不只表现为对各种资源危机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更包括在生活中做到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2014年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

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三、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

四、联系现实、扩充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知识量明显不足,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更新,尤其联系现实拓展有关资源问题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某一问题,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一切有利于增强学生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方式都可以采用。课堂是主要途径,课外相互配合。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参与,使教育多样化,满足中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会纪念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有关保护环境的节日。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地理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思索其可能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活动。例如:木材造纸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每年造纸消耗的木材达上万立方米,同时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水体污染。如果教师只是罗列一些数据,因为缺乏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学生可能理解不深。教师组织学生搜集造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资料,以及组织学生访问再生纸厂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节约用纸意识。当教师列举每造四千个纸质贺卡,就需要砍伐一棵大树时,学生体验到节假日寄送纸质贺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可以倡导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中学地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资源忧患意识,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教育的任务。地理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拓展多种途径,在教学中渗透资源忧患意识教育。

篇4: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关键词】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教育 地理活动课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孔子的“听言观行”,苟子的“行高于知”,已经意识到知识的形成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的重要性。当今,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地理活动课的设置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在中学地理教材的每单元中均有活动、探究设计,都是与本单元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自然延伸和拓展,真正构建了地理“活”、“动”的机制。它涉及我们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中学地理活动课的类型和形式

地理活动课内容广泛、类型多样,按活动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考察型的活动课。比如月相变化,日食、月食现象的观测;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河流上修建的水库及其综合利用效益,修建水库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防止发生地震等危险。

2.调查型的活动课。例如指导学生调查本地人口流动或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本地区某一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变化,农民增产增收,居住条件的变化等。然后指导学生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归纳,完成调查报告。

3.探索型活动课。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探索型活动课的题材十分广泛,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有探索和探讨的话题。如地球运动现象的纪实,月相变化的原因,潮汐现象的成因,我国东北林区的森林保护等问题。

4.小型演讲会、辩论会。例如有无地外文明?大气温室气体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吗?我国城市的发展战略正确吗?在课前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准备好演讲稿和辩论素材,使活动课能够顺利进行。

二、寓忧患意识教育于中学地理活动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中外的许多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教学对忧患意识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寓忧患意识教育于中学地理活动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活动课获得亲身参与、直接体会的机会和借助工具进行探索研究的经历。同时进一步学会分享和合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学习,激发创新的冲动和欲望,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将忧患意识教育与中学地理活动课有机结合

寓忧患意识教育于中学地理活动课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其具体方法是: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环境保护的活动课中重视忧患意识教育。在中学地理新教材的每個单元中都涉及环境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将所有教材中涉及专题环境教学内容的设为典型环保教育课。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环保教育的世界趋向性和形势紧迫性上去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2.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在地理活动课中联系日常生活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用于地理活动课教学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教学也不应脱离生活。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3.采用各种形式,在宽松的地理活动课学习环境中进行忧患意识教育。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中学地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生理、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为出发点,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忧患意识,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热情,而且使学生很快在游戏中培养形式的忧患意识,并且牢记心中。轻易不会忘掉。

篇5: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我们总是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凤凰涅槃,可只要有了快乐轻松的生活,总会让我们忘却曾经自己努力过的事情。可没有努力,哪来的安乐呢?不要以为你现在因为有你的父母一直庇护着你,你现在还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却忘了以后……

现在的你有依靠的人, 可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也会离你而去,让你失去你可以依靠的所有之后,你自己没有本事,那么也将再也享受不到曾经的安乐,或许就是这样吧,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凭借自己的本领,一直生活,没有一点危机意识,没有一些忧患意识,被自己父母冲昏了头的小女孩也总不会知道天高地厚。没有本事的人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面有发言权,有本事的人,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是的,现在的你暂时还是幸福又快乐的,可十年之后呢?你还能保证自己能有现在这样纯洁干净的笑容吗?你早就被这个社会的世俗冲昏了头脑,你不会再是一个象牙塔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公主了。当你失去你所有的后盾,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其实只剩下你自己,而真正可以依靠的也只有你自己。如果一个人成天只知道玩乐,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在安静快乐的环境下,就永远不会得到成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不能总在快乐中享受,这个世界上每天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同样也有很多,可有些人辉煌一世,有些人却最终流浪街头。越好的环境里,我们越要奋斗,暂时的欢乐不是永恒的,你自己努力得到的,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属于你,不过你暂时有使用权罢了……

篇6: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驯鹿如此,人也是一样。过分的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进取,意志消退。古罗马帝国曾因先人的艰苦创业而繁荣一时。帝国中人人披金挂银,粮仓中米粟成山。但由于生活太过于安乐,所以无人愿去当兵,终究导致了一个偌大的帝国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样的王朝数不胜数,例如古波斯、古埃及以及自认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等等,都终究因为缺乏忧患意识,安于享乐而最终灭亡。

同时,过分的安全感也往往是危险的开始。南宋政权本可重整旗鼓,恢复失地。但南宋的统治者却自以为有长江天堑,可使南宋永保太平。于是虽有半壁江山失于金人之手,大宋皇帝却仍不居安思危,整日沉迷于犬马声色之中,最终导致南宋灭亡。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皆有。

而危机感则往往能激起人们的奋斗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但德国人毫不气馁,硬是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下,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个工业强国。这不能不说是居安思危所起的作用。

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从这些事例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教训:只有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永远兴盛,否则就只会招致灭亡。

在当今世界,中国每年以平均 7%的经济发展速度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肯定,各种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国内的一些人抛开了忧患意识,渐渐狂傲了起来。甚至有人扬言说:“2030 年中国将成为可以与美国匹敌的世界超级大国。” 真有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事实上,即使以 6。5%的速度增长, 年中国的 GDP 也只有 10万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在 后也只有 18 万亿美元。而美国现在的 GDP 为 18。6 万亿美元, 即使以 1。5%的速度增长,15 年后 GDP 也会达到 25 万亿美元。所以,即使不出意外,中国也需 20 多年才能赶上美国。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官员的腐败问题,中国未来的人口、资源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因此,改变这种急于求成、居安而不思危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篇7: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周幽王数点烽火,只为玩笑,是其内不忧诸侯乱,外不患蛮夷侵,故亡国逃命,诚乃必然之理。

南唐后主李煜,不患城之将摧,不忧国之将亡,宋师兵临城下,竟于视无睹,纸醉金迷,莺歌燕舞如旧,终至被逮。既已亡国,然后沉吟默唱,实令人可悲可恨。先之不忧,后之必祸,悔,乌有逆转回旋之余地。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理也。

灌木乔树尚患水之不足,光之不得,齑虫巨兽且忧力之不强,势之不广,况万灵之长,处人世变换莫测之间,其不忧不患,岂有不亡者!

故曰:山之所以为高,其患丘之易为摧也;海之所以为深,其忧河之易竭也。

汉武帝内患诸侯之将为乱,故行“推恩令”,使诸侯之地,日削月割,无力再反;外忧匈奴之将为侵,故遣骠骑将军,攻匈奴于北,封狼居胥,天朝日享太平。

唐太宗深谙“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故无时不忧人之饥,无刻不患民之寒,闻民声于外,纳谏言于内,故成“贞观之治”。

伯牙、叔齐患不义,不食周粟,故垂名后世;勾践患仇之不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司马迁患于世无名,忍辱著书,传《史记》于后世;诸葛孔明患蜀之不昌,六出祁山,忠心可表日月;

匡胤映雪,苏洵毁文,李贺负筐,乃患己之学知不富也,孔丘授儒,三行,有为就义,此忧民之愚昧困心也,而皆成名流芳,益利千秋,魂存万世。

篇8: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忧患意识教育

基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忧患意识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江泽民曾经指出:“赢得了青年便赢得了未来”。在今天, 我国中学生的总体思想趋向和价值观念是积极进取的, 但是也表现出忧患意识淡薄:在政治方向上, 部分中学生对社会政治冷淡, 对意识形态不关心, 对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在价值观念上, 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 文科同学学习政治只为高考分数, 理科同学学习政治只为能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生活消费观念上, 没有节约意识, 铺张浪费, 超前消费;在人生理想上, 不少学生不知为何而读书, 责任意识淡漠, 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不强, 艰苦奋斗精神减弱, 不刻苦学习, 沉溺游戏, 精神萎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的教育, 不仅能使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欢欣鼓舞, 也能让学生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 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 从而培养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树立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意志, 为自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成就展示。

通过多媒体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经济、政治、国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一系列的成就。这一方面只要平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就可以完成得很好, 展示的成果学生虽然能信服, 但由于没有改革开放前和开放后的生活亲历, 所以情感上的触动并不大,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历史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

2.“忧患”的集中, 即与“忧患”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差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经济、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人口基数大, 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社会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等。这些是“内忧”。“外患”则表现为我国的国际生存环境有所恶化, 国际敌对势力为遏制中国的崛起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各种事端, 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等。这一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 而且有些是当今学生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事件, 如2008年“西藏3.14”和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西方国家的各种“表演”等, 通过视频图片的播放对学生情感上的触动很大, 有利于老师进行“忧患意识”的教育。

3.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和信仰4个角度进行“忧患意识”教育。

篇9:危机意识和忧患教育

关键词:地震;战争;危机;忧患;警钟长鸣

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146—001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几十秒时间,几万个生命没有了,数以万亿的财产消失了,十几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遍地狼藉……地震给我国带来了灾难,让国民们看到了很多感人的场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我们的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团结无畏的精神。

在战争年代,人们似乎天天都处在忧患之中。人类为了生存及利益瓜分不断地挑起战争,人类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进步、成熟。大规模的军事意义上的战争,对中国人而言,最近的也已过去三十年。

其实,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完全有可能为保卫领土完整而展开南海战争、台海战争、保卫钓鱼岛的战争,也有可能进行反对分裂以及反恐怖的战争。

更重要的是,对于战争的理解绝不仅仅于军事意义上。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战争”中,包括与别国进行的经济战、文化战以及与大自然进行的救灾战等等。人类最大的战争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这个战争伴随人类存在的始终。在人类通向大同的路上,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战争都会消亡,唯有与自然的战争将是永续的。1998年的洪灾、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冰雪灾害、“5.12”大地震……还有由于人类无休止的过度对自然的攫取,正在遭受自然界日益强烈的反抗,由此引起的全球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正在对人类的生存能力进行考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随时准备着开展“战争”。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们经过太多的苦难才走到今天。我们怀着美好的向往走向未来,但我们不能忘怀过去而试图在宁静的晴空下走向明天。先哲圣人,他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忧患意识”。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往往都具有深刻“忧患意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发生之前,面对当时唐皇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感喟“永怀汉廷哭,遥怜湘水魂”(“汉廷”指贾谊,“湘水”指屈原)。

但是,具有危机意识的只局限于有限的几个有识之士,我们的民族也有“乐不思蜀”的帝王,也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特别是要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团体危机意识的民族。

我们东邻日本却是一个具有团体危机意识的民族。二战结束时,日本国土上满目疮痍,与中国相比,战争对日本造成的伤害更甚,但过了短短二十年时间,这个小小的国家,竟然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而我们中国却全民陶醉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自我满足中,并在玩“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游戏中把国民经济玩到了全线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日本这么快就“发迹”呢,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日本进行了全民忧患教育,通过全民忧患教育,日本全民培养了团体危机意识。日本的书籍、影视,以至学校教育都有相关的内容,在日本普通职员的身边都有预防地震的救生包,他们都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在日本人看来,拍摄《日本沉没》这样的电影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我们或许不能预测未来将会有什么灾难发生,但是,灾难不会因为你不想它来就不来。不要忘记,在享受幸福快乐的时候,或许灾难就在明天。我们不能在灾难来临时才被迫成熟。在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的情形之下的“战争意识”即是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树立全民危机意识,就得进行全民忧息教育,我们的教育要贯穿“战争”的理念。掌握对付灾难的本领,只有通过忧患教育的普及,才能换取全民的危机意识,这全民的危机意识正是我们的民族走向持久繁荣的可靠保证。

安縣桑枣中学的叶志平校长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颂扬的,在平日,面对“烂污”(叶校长语。指建筑质量很差的教学楼),他叶校长在固楼上就耗资40万元(要知道,叶校长只要花17万就可以造一幢教学楼以显现“政绩”),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紧急疏散演练,这些工作中融入了众人缺失而他却具备的一腔爱心和难能可贵的危机意识。安县汶川大地震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在这次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2200余名学生、百余名老师无一伤亡。叶校长的苦心在这次地震中创造了奇迹。

就全国范围而言,我们对灾难的来临所作的准备真是太少了,哪怕在思想上有多少防灾的意识?在笔者的家乡,几年前造了一个“人防工程”。可现在是一个地下家私大卖场。我们重视灾难过后才“亡羊补牢”,有了大兴安岭的大火,才有了全国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有了98洪灾,我们有了抗灾救灾预案……当然,我们是在不断的灾难中觉悟、成熟。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中完善。我们的管理要不断“制造”危机的实践。我们曾经难以理解西方青年为什么那么热衷冒险、极限运动,为什么日本的幼儿园要小朋友在大雪天里光着身子挨冻?而我们中国的孩子,不少家庭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疼了,放在地上怕跑了”。我们拿什么打赢未来的“战争”呢?

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但人类可以通过科学防范,不让灾害演化成灾难,就像让全民感动的叶校长,他没有能力阻止地震,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了死亡。我们不希望有“战争”。但是“战争”真的要打。我们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化尽量少的代价,去把“战争”打赢,把“战争”的损失降到最少。

2008年5月19日下午2点28分的警报声,在此前,我已记不清有多久没听见了。“9.18”的沈阳上空是有长鸣的警报声的,12月13日的南京是有警报声的。今年的“5.12”还会有全国哀悼么?

篇10: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就拿霸王项羽来说吧!出身名门,与刘邦的队伍兵力相比曾整整多出了三倍,可最后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凄惨场景,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追根究底,还是项羽不曾有忧患意识,以为区区一个刘邦不足为虑,鸿门宴会上竟轻松放走刘邦,才造成了这般恶果。

可是仅观刘邦,却懂得小心谨慎、满盘皆输的道理。最终在杀机重重的鸿门宴里死里逃生,在一比四的悬殊差距里实现惊天逆转而笑傲天下。

拥有忧患意识,还能让我们避免很多未知的祸患,让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少走弯路,让我们的人生道路更加宽阔平坦。

古语有云:“有备则无患。”在出发之前便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想好对策,当祸患真的来临时,你已经能从容应付,这就将未知因素带来的危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千里长堤却会溃于小小蚁穴,这不就是护堤之人没有忧患意识吗?

忧患意识,他还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恒古话题。去年十月份左右,美、日、韩三国将航母都开进了我国黄海,这一事件,想来诸位都还记忆犹新吧!

是的,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这一点不错,可是即使是现在,我国的国际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这也是半分不假。树大招风,况且我国还是一个如此之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一直对我们虎视眈眈,虽然这么多年并未有何大动作,可谁又敢保证它们不是在暗中积蓄力量呢?黄海军演,意在中国,识破阴谋后我们还能沾沾自喜而忘乎所以吗?

篇11: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我们为什么要有忧患意识?首先,忧患意识我认为是一种责任感和危机感的集合。居安思危,现在情况很好,但是依然要往坏的方向去考虑,做好坏的打算,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事情的发生,而且我认为可以想问题更加的全面。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正确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党的十四届七中全会上,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有了忧患意识,就是做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历史上有很多例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这体现了忧患意识的责任感,还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说,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十分靠前,但是英语却极度落后,甚至在班里倒数,我当时却非常不以为然,毕竟总分全校前十,其它好多科也全校第一,我完全没把这当回事。但是等到快高考的时候,我的优势就变得很糟糕,因为学习内容越来越难,所以我们水平慢慢被拉到一个水平线,而我的英语却不如别人,导致成绩排名慢慢下降。就是因为我当时没有忧患意识,所以导致了现在的结果,假如当时我能居安思危,就不会如此。

最后,我希望我们大家不管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做到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更加的成功。

篇12: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丢在了一锅沸水里,它很快就跳了出来,并没有被烫伤。科学家们又把青蛙放在适合它的清水中,再慢慢的给清水加热。青蛙在清水中快乐的游弋,即使温度慢慢的升高,它也没有跳出来,而是继续呆在水中,也许青蛙并没有发现,死亡正在悄悄的向它逼近。最后,青蛙被慢慢的烫死了。其实,慢慢加热青蛙逃生的时间更充裕,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是因为青蛙在开始适合的清水中安于现状,缺少忧患,当水慢慢加热也没有逃生,最终丢了小命。科学家将这种行为称之为“青蛙效应”。

我国著名家电生产商——小天鹅公司。它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他懂得居安思危。这个公司老板每天都要求员工唱两首歌:一首是国歌、一首是国际歌。激励员工向歌词唱的那样,每天一积极的态度、保持拼搏,让每一个员工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还有一家公司用了更巧妙的办法。由于发现有员工工作不积极,于是公司从国外引进我们一批机器人。并告知员工,如果有人效率不高的话,公司就用机器人替工。这样一来,每个员工都有被代替的风险,这种忧患意识深深的刻在了他们脑海里,工作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而那些机器人却一直静静的躺在角落里,一直没被开封过。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有时遇到一个难题,一定会认真思考,往往会在思考中突破;相反,有时遇到一些简单的题目,往往因为不认真思考而屡屡丢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于有太多的意料之外;二理想和现实的联系是许多细节的完美连接。自己能轻易办到的而不尽力,自己难以完成的有缺乏信心和勇气。所以留下太多的遗憾。

篇13: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忧患意识是历史感与时代感的高度统一。历史学对于时势的忧患和对于未来前途的关注, 所忧之处, 着眼于现实与未来, 往往都是历史发展中最紧要的核心问题。古代, 其核心问题一般是关系到皇朝的盛衰治乱;近代, 其核心问题主要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灭存亡。而当代, 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危机的背景下, 生态忧患意识的觉醒, 人类历史的世界视野和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其核心问题除了关乎国族的前途和命运, 更主要是关系到人类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时代, “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历史学的忧患意识深深地打上了“生态化”烙印, 对于人类与自然的生存危机的认识和思考, 对于人类文明未来前景的担忧和憧憬。“正如悲剧具有无比的激发力量一样, 杜鹃与乌鸦的声音足以叫醒人们去行动。”生态忧患意识引导人们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探讨文明的兴衰, 科学地揭示和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或是智慧的启迪, 或是醒世的警钟,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功能; 同时, 激发人们紧迫的时代感, 肩负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采取正确的行动,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努力化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危机, 探寻文明可持续发展之道, 创造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作为一门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初中历史教育要顺应新时期历史学发展的潮流, 认真汲取历史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全面树立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积极开创生态文明时代历史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 要引导学生清醒认识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进行深刻的反思, 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学习中国古代史过程中, 我们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辉煌、楼兰古城的繁华、黄土高原的郁郁葱葱, 而如今的丝路不再驼铃声声, 古城已成为沙漠掩埋的废墟, 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穷山恶水。强烈的对比反差, 促使学生努力探求我国古代环境恶化的根源, 认真汲取“黄色文明”人类破坏生态资源的历史教训。引导学生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思考, 为什么曾经的“母亲河”——黄河在今天竟然成为了“中国的忧患”, 抚今追昔, 内省反思, 并积极讨论华夏儿女应该如何使“母亲河”变清、安流。世界古代史学习板块, 围绕“古代文明衰亡之谜”活动主题, 我们引导学生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凋敝、巴比伦文明的消逝、古印度文明的中断、玛雅文明的失踪等神秘谜团, 学生收集相关课外资料, 尝试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深入思考、分析, 认识到人们对森林资源的无情毁灭、过度开发的耕作方式、无止境的贪婪索取以及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等因素, 是古代辉煌文明最终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通过剥茧抽丝的破解, 历史之谜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可是, 学生的心情并不是轻松舒坦的, 应该是一声叹息, 沉重的生态忧思涌上心头。

文明演进史中,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造了优秀的文明成果, 显示了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但是, 当人类试图违背自然规律时, 通常只会破坏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一旦环境迅速恶化, 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伟大文明的消失令人惋惜, 当后人无限感伤地凭吊文明的废墟, 却要无奈地吞咽先人留下的苦果。“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哀后人也。”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反思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过程, 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感悟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真谛, 免于重蹈历史的覆辙。通过对古代文明史系统的学习, 学生不仅要善于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者”, 更要全面地认识文明演进历程中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得失成败, 嘉善矜恶, 取是舍非。“生态文明要跳出历史的怪圈——文明史有多长, 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也就有多长;文明程度有多高, 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就有多深;文明越发达, 破坏生态环境的能力就越大。”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命运、自然的生存、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意识到人类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生共荣。我们要树立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在对历史的严肃审视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上, 检讨人类文明的弊端, 直面日益严峻的现实, 努力化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危机, 探寻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之道。

第二, 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科技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深刻反思, 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学习世界近代史过程中, 我们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珍妮机、蒸汽机、火车、铁路等发明创造, 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技术进步, 理解科技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不断获得强大的创造力, 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 大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通过学习讨论, 结合现实生活实际, 学生充分认识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改变社会的伟大作用, 逐步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赞美科技发展的“正能量”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科技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以往的历史中, 人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因此总是以历史的主人自居, 并且以征服者的身份面对自然。结果呢?历史告诉我们, 征服者最后总是祸及自身。人类的贪婪不仅滥用了自然, 也滥用了自己的智慧, 给自己、也给地球制造了环境恶果。”人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幸福的同时, 也在迷失自我、弑害自然。人类利用科技——这把无与伦比的宝剑, 肆意挥舞着, 无情地宰割文明所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可以通过列举一些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 如: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污染水俣病事件等, 丰富详实的文字材料, 触目惊心的图片资料, 极具说服力的数据分析, 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近300年来人类的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载限度, 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愈演愈烈, 人类正在将自身和自然推向崩溃的边缘。

“危险作为危险存在之处, 拯救之力也已经蓬勃生长了。”面对生存危机, 我们不能沉沦, 应该自省。引导学生反思滥用科技的严重后果, 人们就如德国大文豪歌德笔下那个自作聪明的徒弟, 摆弄师傅的魔法扫帚, 弄巧成拙, 却搞得水漫金山, 十分狼狈。科学发展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的灾难, 深刻汲取历史的教训, 认真剖析问题的根源, 全面批判人类滥用科技的行为和狂妄自大的思想。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零和关系”, 人类滥用科技获得巨大的进步是建立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基础上, 最终损害人类自身。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说: “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 人是存在的看护者。”生态文明时代, 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 意识到人应该是自然的看护者,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要追求“非零和关系”, 善用科技, 关爱自然, 走出文明的困境,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荣, 和谐发展。

第三, 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积极应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

“我们这个时代是有着种种问题、有着种种极大的问题的时代……如果我们要睁大着眼睛生活, 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问题需研究、需解决。”面对问题和危机, 历史学家应该是最清醒的人。20世纪历史学巨擘汤因比“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对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生物圈的严重破坏忧心忡忡, 深感焦虑。在八十多岁高龄, 他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史学功底, 以及对人类文明史的全面考察和思考, 撰写了最后一部历史巨作《人类与大地母亲》。该书的最后一段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 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 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 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 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 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汤因比的“良史之忧”和他的“斯芬克斯之谜”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呢?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其享誉世界的著作《极端的年代》的结尾写道:“种种内外迹象已经显示, 眼前我们已经抵达一个历史性危机的关键时刻……我们的世界, 既有从外炸裂的危险, 也有从内引爆的可能。它非得改变不可。”现代人类社会中, 老的危机还未消除, 新的危机又在出现, 人口危机、环境危机、世界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 直至形成全球性的危机。历史已经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关口, 面对危机四伏的世界, 绝望与希望, 我们的选择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未来。

“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 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学习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的基本进程和总体脉落, 了解高科技推动下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同时, 也要了解我国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极其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20世纪历史的书籍、报刊资料, 利用网络技术浏览相关网页信息, 全面了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南北差距、文化冲突、核威胁、现代“文明病”、信仰危机等人类社会的问题和 危机。“全球思考, 当地行动”, 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社区的实际,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聚焦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制定调查课题方案, 收集第一手素材资料, 深入了解社区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懂得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透视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 严峻的历史以及现实加深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进而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形成调查研究成果, 得出创新性的结论见解或是提出可行性的策略建议。同时, 一项成功的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能力、提高素质、养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 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从而从行动的层面改变自身, 为促进社区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察古知今, 鉴往思来”, 历史学是架设一座把过去、现实、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初中历史教育要有未来意识, 应该摈弃“瞻前不顾后”、“只求今朝, 不问明日”的错误观念, 要有对未来无限开放的历史情怀。“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要引导学生牢记过去, 立足现实, 展望未来, 既饱含着深刻的生态环境危机感, 又憧憬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光明的前景。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我们不是“杞人忧天”“怨天忧人”, 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必须用思想和行动来克服和解决人类文明可能走向毁灭的危机。还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确立人类共同目标的 重要性, 即人类要同心协力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正义和更加安全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持续性、共同性、协调性, 还有代际之间的公正和平等, 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选择。我们要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 认真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全面树立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 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类文明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期初中历史教育明智的选择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2]陈莺.为了可持续未来的中学历史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侯文蕙.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J].世界历史, 2004 (3) .

[4][德]海德格尔, 郜元宝译.人, 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6][英]汤因比, 徐波等译.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7][英]霍布斯鲍姆, 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8]陈莺.将未来意识引入中学历史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0)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09 (2) .

篇14: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论文

关键词:忧患意识;大学生;中国古典诗词;忧患教育

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在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鉴赏课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中的作用。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在诗歌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在诗词讲授中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的内涵

忧患意识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较模糊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所谓“忧患意识”,亦即人们基于对陷入困境抑或对于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利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感反映,它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中各种不合理因素的尖锐批判。也有人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蒋寅先生把忧患意识区别为忧和患两种情态,认为前者侧重于对既成事实的愁怨哀伤,而后者则侧重于对既成、更多是未成事实的忧惧或焦虑,并举例说“如果说‘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是忧的话,那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患了。”由此认为“前者是较感性的,后者则较理性;前者是消极的,后者则是积极的。这样的区分有点生硬,实际上两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忧是患的前提,患由忧而生。正是经过无数次忧的具体体验,人们才形成了患的意识,把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富有实践精神的意向”。虽然学者们对忧患意识的内涵理解有分歧,但普遍认同忧患意识来自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

二、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天演沦》)。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

(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下民之孽,匪降白天,嘩沓背憎,职竞由人。”其精神实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白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白居易。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慨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入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隋随处可见。

1怀才不遇的愤惨

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文人的普遍现象,现实的黑暗与诗人的理想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悲时伤世,哀叹人生多艰,就成了一种渲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这类人生忧患蕴涵的是封建社会文人们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

2忧生之嗟

忧生之嗟重点表现为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叹。这方面的忧患意识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内容比较复杂,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面对人生忧患的避世态度和游世态度。陶渊明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感觉到园林、田园是最好的,而人间尘世是可以离开的;李白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一些诗人是在寻求逍遥、超越的一种精神境界,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在寻仙得道中,超脱人生的苦痛。还有一部分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奈,采取了一种游世的态度,以物质的享乐,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对现实、对人生,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比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方面的表现:“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谓守穷贱,坎坷常苦辛。”

(2)珍惜生命,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的积极进取态度。有的人是明知人生有限,在生命的紧迫感中,雄心不减,更加渴望建功立业,赋予有限的生命以不朽的价值。曹操、苏轼、辛弃疾等就是这样的英雄。曹操《短歌行》在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想到的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在苦闷:“人生如梦”时,向往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辛弃疾哀叹“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时,梦想的仍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由于把个人与社会联系了起来,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个体的忧患就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感。

(3)把个人的生命融人历史的长河中,超越个人忧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想真正超越忧患,必须换一角度来看待人生。在这方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正体现了人生的智慧。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短暂的人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终极价值。

三、忧患教育的实施

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凝练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长久的探讨、回味;其博大精深的忧患意识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掘其中的精华并加以继承。

(一)把忧患诗词作为一个单元,精选其中的代表作。集中讲授

中国古典诗词流派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在讲授时应该进行整体设计,把忧患诗词归人一个单元,集中讲授。忧患诗词的总论部分讲解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古典诗词中忧患意识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对忧患诗词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精选其中的代表作分类讲授,使学生在对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的欣赏中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把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二)联系现实,重点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忧国忧民意识是古典诗词中忧患意识的精华,是千百年来沉淀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中的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等,某一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此,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把增强“忧患意识”这一重要命题,摆上了党的议事日程。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美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历史风雨冲洗和陶冶过的优秀篇章,以其丰厚的思想美、艺术美曾吸引过教育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因此在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在讲解忧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时,应引导学生联系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他们明白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回归,使他们真正能承担起复兴中华的伟业。

(三)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个人忧患,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个人、个体对于人生前景不确定的焦虑感,是一种个体内心的紧迫感。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弱和大自然与社会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然而。正如没有阻力,生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样,没有忧患,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力量和强度只有依照阻力的大小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同。只有忧患和苦恼才有可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返回他的自我,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个体的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生存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我国古典诗词忧己意识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对这类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因势利导地对大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永留低谷,人在顺境,要居安思危,积蓄足够的能量,准备应付逆境的到来。人在逆境则要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勇气,坚信顺境就在前方,唯有奋斗才能赢得生机和希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跳出个体的忧患,积极进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

上一篇:村扶贫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纠‘四风’、治陋习”专项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