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2024-04-30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篇1: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第三课水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知道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4.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重难点:

重点: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教育.难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情境示标]

通过土地干旱和城市“闹水荒”图片导入水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展示目标:

[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一、水资源与生产生活

展示“水荒”图片水是我们本身不可缺少的资源展示图片,学生阅读,那么水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多重要呢?展示图片学生了解.提问:我们用的水资源在地球上水的构成中占有多少比例呢?展示地球上的水图片思考:

1.我们所说的水资源有哪些? 2.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有哪些?

3.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比重是多少?

4.我们生活中的淡水资源来自哪些水体?(地下水、河流水、地下水)(承接)随着人口的增多,工业农业的发展不少地区出现了缺水问题:我们来探究水资源缺少的原因(学生思考)

(讲述):第一:与水资源有关的展示图片:水量丰富,人均少。

第二: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为此国家定制了一条列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展示中国节水标志,提问:生活中我们有哪些节水妙招(讨论交流)

思考P63-64活动 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并发表各自见解.教师适时归纳点拨:图片展示教师个人看法。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

(承接)水资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那么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学生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展示图片回答:1.水资源多少用什么来衡量?2.通过长江黄河流量图来归纳水资源时间分布规律:冬春少,夏秋多。

展示水资源分布图:1.分别找出东南西北四个地方,水资源的多少状况。总结分布规律:东部南部多,西部北部少。2找出水资源最多、最少地区。展示P65活动图:通过南北方水资源与耕地,人口的匹配关系得出结论:北方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讲解:北方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城市众多。耕地占全国的60%而水资源不足20%。因此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承接)水资源时空分布对我们生产生活、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那我们如何来解决呢?时间分布解决措施:展示问题学生自学P65内容:教师归纳:建水库展示三峡水库图片进行讲解。空间分布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最引人注目的是南水北调工程。

学生自学P66阅读了解南水北调工程1.调水流域2.送往地区3.施工路线及难易工程 [归纳总结]

学生依据知识结构快速总结,并识记本节知识 [巩固训练、应用提升] 见图片检测题

[倡议]为保护水资源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设计一幅手抄报,一句广告语,一条建议。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自然资源中重要的一节。作为本节目标让学生知道两个内容:一是水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关系;淡水的来源;水资源缺少原因分析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及解决措施,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可的重难点。

首先让学生通过干旱图片和城市缺水问题让学生意识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利用水:人类自身离不开水;生活生产中离不开水;探究淡水资源构成;了解淡水资源比例少。探究水资源缺少的原因;分布特点、污染浪费严重;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与方法(学生探究):合作完成P63-64活动题

其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与对策的教学通过长江黄河流量图讨论完成时间分布规律,通过水资源分布图讨论完成空间分布规律,通过P65图得到结论北方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学生自学P66结合图片讨论完成解决措施。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最后:学生依据本节内容归纳知识、结构并快速记忆,完成本课检测反馈。

倡议:通过本课所学所想课后完成一幅手抄报一句节水广告语;一条建议。

地理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更重要的是把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比如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先由学生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通过书中长江、黄河流量图及水资源分布图来得出结论。即把前面的知识回顾了又使新知识不感到陌生。

篇2: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 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2.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课本第27页,让我们学会从地图上寻找北京、认识北京。请每个小组积极合作,作好记录。并把结果整理到相应表格中。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最认真、最主动。[出示问题: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生:小组活动、探究、组织答案。

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习情况,督促、矫正学习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近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

北京的确交通便利,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还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条公路、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在这里穿行。你能不能结合地图册把课本第18 页的主要铁路线指认出来呢?找一同学指图讲解,其他同学予以更正、补充。

找多组代表回答、补充,并及时予以激励性点评。总结: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区位优越,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丰盈。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辐射全国,起着什么中心带动作用呢?请结合课本第28页,完成读图6-4-3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呢?请打开课本第22页看一看,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四、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五、作业

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3.你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吗,你能说出哪些?

4.根据你对北京的了解,你认为作为一名国内游客什么时节最适宜你去北京旅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经济易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最好什么时间举行?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职能,了解各种现代化交通枢纽。2、2、了解北京城市 建设的发展成就。

3、了解北京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理解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4、4、了解北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北京发展和保护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北京的国际活动视频资料。

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这里还是国际交往的中心,我们今天了解一下北京的其它方面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展示北京与世界部分城市的国际航线 学生活动:找出从北京出发到达哪几个大洲和城市,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意义。

讲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交往的窗口的就是首都国际 机场。

讲述:北京的城市发展主要包括交通发展,建筑特色和配套设施建设,交通方面主要是各种路组成的交通网络和西客站和首都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在建筑特色上,兼顾传统和现代建筑的结合。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使北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展示北京的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和沙尘暴等图片和视频。学生活动:阅读课本27页,找出北京主要问题。分组讨论如何解决交通拥挤和保护传统建筑。总结讲述:北京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人口 激增,沙尘暴天气增加,水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也是任何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慢慢解决。

过渡: 北京的发展方向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展示中央商务区和中关村科技园的图片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观看视频资料,找出 北京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功能区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理解北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讲述:北京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重点功能区的兴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人与环境和谐的城市。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5页,了解北京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和各种准备工作。了解了北京的发展目标好规划,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 建设的更加美好。【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师重视了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引导推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地理知识,顺理成章的去记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本节课教师强化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了较多的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力争去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学习思路,便于今后的教学与学习。

篇3: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篇4: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篇5: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理解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和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珠江三角洲经济特点和模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珠江三角洲

展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图。

学生活动:(1)找出所临的海洋和特别行政区。

(2)找出通往内地的铁路线和包含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城市。

(3)总结有利的位置因素。

点拨:本区的位置有两大优势,一是交通便利,临南海,便于和海外联系,有京九线和京广线通往内地。二是紧靠港澳和东南亚,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输出产品。本区之所以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还与国家优惠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这里有三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板书:

一、珠江三角洲

1、开发的前沿:位置优越,政策优惠,著名侨乡

讲述:本区利用其优越的位置,劳动力资源丰富,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产品多数出口,形成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和香港的合作,被形象的称为“前店后厂”。

学生活动:(1)阅读48页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图,理解其构成。

(2)阅读47页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互补图,找出各自的优势条件,分析其合作的好处。引申:近年来,这里不满足于来料加工的形式,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和世界著名的家用电器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板书:

2、外向型经济:前店后厂。

板书设计

1、开发的前沿:位置优越,政策优惠,著名侨乡

篇6: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4、知道我国水资源现状,树立节约用水意识。

【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 入 新 课

一、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台儿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台儿庄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我们台儿庄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家乡山水的感情。

提问: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 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二、出示学习目标

细致观察 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目标,明确目的要求

一、水资源的分布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

1、多媒体展示课本63页“长江宜昌水文站逐月径流量变化”图和“宜昌的气温降水曲线图”总结水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

提出问题:

长江宜昌段哪几个月份流量较大?为什么?

提示:我们一般用河流的径流量作为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2、多媒体展示课本64页“鄱阳湖两幅对比图片”,总结水资源的年际变化特点。

②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1、多媒体展示课本64页“中国的径流带分布”图,总结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提出问题:

⑴找出多少带、平水带和缺水带,说说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

⑵比较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 资源状况。追问:说说我们家乡的水资源状况?

2、多媒体出示课本65页“中国南、北方耕地与水资源对比”图,思考:我国南方和北方耕地与水资源的配合状况有什么不同?这对北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学生通过课件中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2、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

3、展示交流:

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1、学生通过课件中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2、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

3、展示交流: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土匹配不合理。北方耕地多,水资源不足,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导致农作物减产,并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

既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呢?

二、合理配置水资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5~66页图文资料,思考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主要解决途径 重大工程 时间分布不均、空间分布不均。

2、多媒体展示课本66页的“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让学生阅读课本及地图到讲台上指图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及东线中线调水的目的地。

追问: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输水线路,哪一条经过我们家乡?

追问:你认为“南水北调”东线方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追问:东线方案能够实现哪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3、结合华北平原降水量、人口、耕地等情况,说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

小结:南水北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们在取得巨大收益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同时工程建设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请大家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更全面的了解这个工程。

1、学生通过课件中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2、展示交流:

主要解决途径 重大工程

时间分布不 均

兴修 水库 三峡 水利 枢纽工程

空间分布不 均 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学生指图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输送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和西北地区,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输水线路。东线从扬州江都抽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终点是天津。中线从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调水,终点是北京和天津。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大大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让学生指图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衔接与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水资源面临着短缺的问题,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解决它呢?

三、保护水资源

1、结合课本67页的图文资料,思考导致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应如何保护水资源。

3、多媒体展示节水标志 了解中国节水标志的含义。

1、学生通过课件中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2、展示交流: ⑴需求量越来越大,浪费和污染严重。

课堂活动

(三)角色体验 增强责任

枣庄市调整水价听证会,你赞成谁的意见?请说明理由。

A、应该大幅度提高工业、商业用水价格,稳定生活用水价格。

B、为了减少浪费,应该对用水量进行分段计价,对超出部分应加倍收费。C、水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保证低价供应给居民,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家庭。

D、水需要加工处理才能使用,要按生产成本定价。在水价中还应该加入污水处理的费用。

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地方官员、自来水厂经理、环保人士、种地农民、污水处理厂工人)。

课堂 延伸

通过对节约与保护水资源的探究学习,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倡议我校全体师生节约用水。

知 识 建 构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 合理配置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

时间:夏秋季节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的途径:兴修水库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途径:跨流域调水

篇7: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农 业在全国的地位,知道主要的农产品其分布。

2、分析山东农 产品丰富的原因。

3、知道山东主要的工 业部门和分布地区,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差异。

4、了解山东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的主要农产品和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山东农业和工业的分布和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演示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发言,介绍自己家乡主要的农产品和工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家乡的主要产业和文化资源。

展示山地主要农产品分布图

学生活动:分 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蔬菜、水果、畜牧和水产,通过阅读农产品分布图,找出山东主要的农产品和分布地区,讨论其分布和地理条件的关系。

总结讲述:山东的农产值多年居全国首位,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和禽蛋等居全国首位,其中,粮食集中 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著名的蔬菜产地有寿光、苍山和章丘等。

板书:

一、农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引申:山东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回忆前面内容,讨论山东的气候,地形和海陆位置对于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展示海尔、浪潮等几个全国著名品牌。指导学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1)阅读课本找出山东主要的工业部门。(2)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不均衡性。(3)知道山东著名品牌所在地。

(4)结合1 02页活动,完成相关题目。

重点讲解:山东是全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多种工业部门居全国第一位,如黄金、水泥、家电等。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胶济、京沪线沿线地区。鲁西北和西南地区工业较少。

板书:

二、工业产 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展示山东著名旅游资源和孔子的图片。

讲解: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之乡,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之分,是圣人的诞生地。其中齐文化 以淄博为主,鲁文化以曲阜为主。其文化特色迥然不同。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102页,了解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区别。

(2)观察山东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找出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补充: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主打的旅游品牌,其中山是泰山,水是泉水,圣人是曲阜孔子的故乡。

板书:

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

2、旅游胜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岛 海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主 要的工农业和发展和分布,了解了山东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为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

板书设计:

一、农 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二、工业产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

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

篇8: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 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 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04年)

学生活动:(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 经济差异的原因。(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 生活动:(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2)知道山东区域发 展的重点是 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 结板书: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 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 异,知道了 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 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篇9: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学计划

一 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八年级共六个班,共有学生360人左右,通过一年多师生的共同努力,7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有很大进步,对于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认识也有所提高。经过上期的几次月考及期末检测成绩及格率均占60%以上。但是,也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较差,上课不注意听,下课作业又不能按时认真完成,成绩较差。因此,在本期要依“分层教学原则”为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内容的延伸,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认识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地理学科整体水平。

二、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争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心、合作精神和立异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能把与生活密切接洽的地理知识,转达地理思想,造就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终极使学生从“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共五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评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域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域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重点:不同类型地理区域划分,四大地理区域位置、范围,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南北方地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差异。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自然特征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和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香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 :北京的自然特征及地理位置的评价。港澳地区的概况以及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及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新疆干旱的特点及绿洲农业、西气东输及其意义。

难点:北京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港澳的经济特点与内地联系。台湾的经济特色。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特点及绿洲在干旱中的作用和对

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形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聚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动植物王国。

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特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和特点。分析西双版纳气候特点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关系。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接洽,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气势派头迥异,又各具特色。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形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后果。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位置、范围,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流对城市及工业分布的影响。

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借助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学习结束后的总结,从中国地理教材看,是对中国地理开始部分“从世界看中国”相呼应。是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融合,也是进一步学习乡土地理的引言,突出了地理课程目标的整体作用。

重点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难点: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四、教学目标: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练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课备课资料的收集,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近期国内外大事地理的结合,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地理教学之中,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方法措施:

l、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详细制定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地理教案,教案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重难点突出,依据新课标、新理念,突出课堂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离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要领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斗胆探索,勇于立异。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活动都要周密计划和合理安排,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合理稳步进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教学方法】 比较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课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5: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深入)教师用鼠标在地图 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名称和大致范围 展示中国地形图,组织学生活动

(1)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根据图 片观察其特点。

(2)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

总结讲述:北方地区主要有三大地形区,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南方地区有四大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北方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南方的河流有长江和珠江等,还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许多湖泊。

拓展:东北平原分布着肥沃的黑土,这里俗称“黑土地”,华北平原又成黄淮海平原,是由黄土高原下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因而又称“黄土地”。南方的丘陵地区是贫瘠的红壤,平原地区则的肥沃的水稻土。

展示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及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读图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大致降水量和主要的气候类型

总结: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地区降水较多,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板书:将本节内容总结成表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 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

面积 20% 25% 人口 40% 55% 地形 东北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东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篇11: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二、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篇12: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篇13: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姓名

班级

一、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形状(不规则球体);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

二)纬线和纬度:1、纬线特点:形状(圆圈),长度(不相等),指示方向(东西方向)。2、纬度特殊纬线:00(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300(中低纬度分界线),600(中高纬度分界线),900(南北极点),23.50(回归线,热带和温带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现象分界线),66.50(极圈,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分界线)。3、南纬、北纬辨别:纬度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纬度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

三)经线和经度:1、经线特点:形状(半圆),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2、经度特殊经线:00(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800分界线),200W和1600E(东西半球分界线,200W以东,1600E以西为东半球,1600E以东、200W以西为西半球)。3、东经、西经辨别:经度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

四)自转:1、特点:自转中心(地球――地轴),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方向。自转周期(1天、24小时)。2、地理意义:昼夜交替现象和时间差异。

五)公转:1、特点:公转中心(太阳),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1年),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66.50的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2、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六)五带: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①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表示方式:a.数字式。b.线段式.c.文字式。②大小的比较:比例尺是一比值,分子相同,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③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细和所画范围的关系:在图幅一定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所画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越粗略,所画范围越大。2、方向(表示方法):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地形图①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特点: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②根据等高线的稀疏判断坡的陡缓: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地形部位):a山顶一般用▲表示。b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高处向低处凸出.c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低处向高处凸出.d鞍部:相临两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e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3、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三、海洋与陆地

一)大洲和大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陆地(29%,主要集中在北半球):①七大洲的位置。②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③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④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2、海洋(71%,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四大洋的具体位置。3、面积从大到小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4、熟悉和掌握:①本初子午线、东经120°、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②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和大洋(北冰洋);③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和大洋(北冰洋)。

二)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2、大陆漂移学说:3、板块的运动: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P43)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能指出六大板块的位置),板块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红海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抬升形成的。地中海缩小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四、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1、天气:①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②描述要素:阴晴、风雨、冷热等。③特点:短时间,常变化。2、气候:①概念:一个地方多年大气平均状况。②描述要素:气温、降水。③特点:长时间。变化很小。3、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无云,晴);绿色表示陆地(无云,晴);白色表示云雨区(阴,雨)。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P50)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5、常见的天气符号:(P48)记住和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

二)气温、降水:1、气温的变化①日变化: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②年变化:大陆(北半球最高月7月,最低月1月,南半球相反);海洋(北半球最高月8月,最低月2月,南半球相反)。③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气温日较差。2、降水与生活①降水的概念;②降水量测定: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③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是否均匀、集中在哪个季节。④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3、气温分布规律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4、降水的分布规律:①从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递减;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东岸受惠于季风气候);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三)世界的气候1、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①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雨旱两季。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地区、日本和韩国南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大陆内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温和湿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附近的大陆西岸)。③寒带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分布在两极地区。④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气温(低纬高、高纬低),降水(赤道附近多、两极地区少)。②海陆因素:气温(夏季陆高海底、冬季陆低海高),降水(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多。西岸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③地形因素:气温(山上低、山下高),降水(迎风坡多、背风坡少)。3、近年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P70)。

五、世界的居民

一)人口与人种1、①人口的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2、人口的分布:①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气候温和湿润的平原地区;②人口稀疏地区:地形陡峻的高山、高原区,气候过于干旱的沙漠地区或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及非常寒冷的地区。③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北美洲东部(这里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②乡村人口涌向城市。③对策:实行计划生育。④人口的合理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三大人种的分布:①划分人种的依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②人种的分布: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地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国、印度南部等地。

二)语言和宗教1、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语: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欧洲的西部(英国)、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南部(印度)。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俄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原属于法国的殖民地)。

西班牙语: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原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

2、三大宗教: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清真寺)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庙宇)

三)聚落1、聚落分类: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住在城市。

2、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较密集。

3、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适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资源丰富等。

4、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六、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1、国界和领土;2、边界领土纠纷流血战争;3、国家地区平等,面积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积最大俄罗斯,面积最小梵蒂冈,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住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的名称、所在大洲(世界上人口前十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知道地跨两大洲的国家及所跨大洲:俄罗斯、埃及、土耳其。知道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是:中国、法国、俄国、英国、美国)。

二)发达国家:1、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日本;2、占世界人口:20%;3、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78%;4、工业以生产高新科技产品为主;5、农业以大规模机械化为主;6、服务业:设施齐全,个性鲜明。7、发达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

三)发展中国家:1、分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2、占世界人口:80%;3、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2%;4、工业以初级加工制成品为主;5、农业以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为主;6、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如中国的航天业、印度的软件业等。

四)国际合作1、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方向: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重点地图读图指导: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读方位。(小河、村庄图)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某的经纬度位置及判断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属的高、中、低纬度,两点间的相对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图,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七大洲轮廓,三条重要的洲界线。

4、判读:大陆、海峡、半岛、大洋、群岛、岛屿。

5、等高线地形图:识别陡坡和缓坡,山顶、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对高度。

6、海底地形图:三部分,五种地形,大陆架的深度不超过200米。

7、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名称。

8、常用图例识别。

9、五带的划分图。

10、地球公转示意图。

11、常用天气符号图识别。

12、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读,气候类型的判断。

13、地形雨示意图。

14、世界人口分布图:四大人口分布稠密区。

15、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上一篇:高宇木业机电班先进事迹下一篇:临时工合同及如何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