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土地资源

2022-08-30

第一篇:湘教版地理土地资源

湘教版 初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概况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学会应用图、资料等归纳和总结地理事物。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教学过程:

一、 什么是自然资源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完成活动P54,“闪电”和“小麦”是否自然资源?

(“闪电虽存在于自然界,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小麦”当然对人类有用,但不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而是经过人类培育和加工而成的,所以也不是自然资源。)

2、主要类型: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思考提问:上述六种资源哪些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

二、 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断加深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特征: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主要原因:我国人口众多。

3、自然资源质量存在着地区外差异 了解:①“贫铁矿”和“富铁矿” ②草场的牧草:茂盛多汁→低矮、稀疏

4、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指导学生阅读3-3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3-4中国主要煤矿分布图;3-5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中国的矿产资源的概况、矿产资源的分布,总结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1.矿产资源

(1)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 (2)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铁、锰等);

有色金属(铜、铅、锌等)

(3)非金属矿产:金刚石、石膏等。 2太阳辐射 ②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和东北华北地区。煤矿主要分布在黄河流蜮和东北地区。

5、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三、当堂训练题

1、资源资源的含义是: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自然资源的特征是:

4、请问闪电是自然资源吗?

四、课堂小结

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五、当堂达标题

1、资源资源的含义是: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自然资源的特征是:

4、请问自然资源的内容是否一成不变?

5、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匀 教后反思

第二篇: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3.2 土地资源教案 新人教版.doc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能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

2.能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2.通过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特点。

2.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示高尔夫球场的漂亮画面,吸引学生。

老师简单介绍:

“高尔夫” 是一种以棒击球入穴的球类运动,它是一种把享受大自然乐趣、体育锻炼和游戏集于一身的运动。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打高尔夫球吗?学生大都回答,喜欢。

知识链接

①2004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2006年底,高尔夫球场项目又被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

②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因批地建高尔夫球场被免职

教师引导,既然大家都喜欢,高尔夫也是一项不错的运动。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

讲授新课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一)展示图片

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读图思考。发现土地资源的一个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承转: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引导

我的地盘我做主:大家将如何利用A、B、C、D 四地来发展未来的事业?(友情提示:请结合各地的地形、气候及社会经济等条件考虑。)

讨论交流四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来描绘四地的未来。

引出土地利用类型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难利用土地,展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问题引导:根据你的观察,家乡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学生交流。

阶段小结:由于自然环境等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由土地利用类型总结出土地资源的第二个特点: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三)展示地图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比一比谁发现的信息多。

学生自主读图,从“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从“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可以看出可利用草地占的比例最多,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由此总结土地资源的第三个特点:比例构成不合理。

承转: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一)学生自主读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是否均匀?

阶段小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第四个特点:地区分布不均。

(二)合作探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请结合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中国的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说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问题引导:你能尝试说明家乡土地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吗?我们家乡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加深对家乡的土地资源的认识。

三、组织辩论赛

主题: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

正方:优

反方:劣

分好组,确定正反方人员,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然后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辩论。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小结

学生把土地资源分优劣两方面进行整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后调查

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合理吗?你发现了哪些不合理的行为?咱们自己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莱阳姜疃中心初级中学 宋燕飞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身边的事例,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理解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2.建立节约资源的意识,构建人地和谐的地理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能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解决措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能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解决措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

【教法】

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收集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实例。

收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

教师:歌声中的“妈妈”指的是谁?学生回答。

承转:土地是山川之根,是万物之本,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源,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讲授新课

一、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引导: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都合理吗?你听到或看到哪些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土地资源破坏的景观图片,师生互动,读图感知林地、草地、耕地因为部分人的急功近利而遭到的破坏,通过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

阶段小结: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一)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政府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你准备如何保护土地?说出理由。学生交流。

承转:国家土地政策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努力,使中国土地资源前景光明。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希望。

(二)未来希望:

师生互动,读图感知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①植树造林、修堤筑坝,保护水土

②植树造林,向沙漠进军

③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④建立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教师:“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离开土地,我们无处可去;离开土地,我们无法生存,所以,国家制定了一项土地基本国策。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明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和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承转: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为此国家还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我们国家立法,我们公民就应自觉守法,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三、实践探究

(一)小漫画大缩影

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小组讨论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1. 飞来的山峰──人口增长,占用耕地,耕地减少。

2. 小鸟的悲哀──乱砍乱伐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3.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遭受破坏,土地荒漠化。

(二)角色扮演:

1.“土地专家门诊”

假如你是一名“土地医生”,请你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出切实有效的“处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土地规划师”

如果你是一名“土地规划师”,请你针对沙漠、雪山、高寒荒漠、石山等难利用土地,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

■土地资源的心声──我的未来谁做主

知识链接

(1)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与1996年的19.5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2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0.1043亿亩。这18亿亩耕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2)18亿亩耕地: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问题引导: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特征,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课后调查

1.对于咱们学校或你家所在的小区的土地利用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你能和你的好朋友们一起也完成一个简单的规划图吗?

2.请查找本年土地日的主题,理解其含义并向周围的人宣传。

第三篇: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3.2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doc

《土地资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理资料,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学生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和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调查等方式、方法,阅读地理资料,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阅读教材,熟悉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众多的自然资源中,有一种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来源,还为我们提供了居所。大家知道是哪种资源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产、生活的空间。实际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利用土地的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大屏幕上的图片信息,说出土地的利用方式。(播放大屏幕)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阅读地理资料,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教师: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土地资源按照利用方式的差异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土地。其中耕地又可以分为旱地和水田。

(切换幻灯片)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我们来分析一些统计图表,看看我国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阅读统计图表,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教师:从两幅统计图表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土和耕地面积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土地资源总量非常丰富。(切换幻灯片)

从下面的统计图表中,我们又能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统计图表,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通过两幅图,我们能够认识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切换幻灯片)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表,看看我国的土地资源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统计图表,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通过阅读这幅统计图表,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所占比重较小,只高于建设用地,比草地、林地和难利用土地都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对比,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教师:有没有同学关注过我们所在学校的土地利用类型呢?接下来我们展开一次实地调查,了解校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切换幻灯片)

学生:学生观看大屏幕,了解学习任务。

教师: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为各组分发学校平面图。

小组内同学间互相协助,做好分工,有的同学负责作图,有的同学负责实地考察,有的同学负责汇总小组信息。绘制学校土地利用类型图时,可以设计不同的图例,或者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常见的有竖线、斜线、网格等。还可以组合各种不同图案,如下所示。

学生:讨论小组分工,明确小组任务,有疑问之处请老师解释。

教师:在完成学校土地利用类型图之后,还请大家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如有哪些主要的利用类型?哪种类型所占的比重较大?等等。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绘制校园土地利用类型图,实地考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学以致用,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巩固课本知识;同时体验地理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实地调查法;最后,学生在校园平面图上标注土地利用类型,掌握专题地图绘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要求。】

六、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生活实际搭建桥梁,方便学生理解和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阅读大量统计图表,对比数据,得出结论;第二方面是让学生在小范围内深入实际,了解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这样的两种方式,意在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理解式掌握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生硬地记住一些结论或者规律。

第四篇: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理表层通常是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土壤构成的。以下是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欢迎阅读。

一、课前系统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学生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课堂系统

(一)、教学设计

1

2(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热岛环流

课后探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

第五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李秋红

【教材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基本过程。现在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基本了解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国策,初步了解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从本章开始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我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地形对中国河流分布、水量、流向的影响。通过学习我国让我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种种政策措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本节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特点和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在图上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认识我国几组主要山脉的走向。

3.、通过比较,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我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势特征和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分布。2. 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我国地势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播放歌曲

齐唱歌曲《歌唱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从歌词中我们了解到什么?提出什么问题?通过学习这一节来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

(讨论、小结)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地图册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

1、指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 地势有什么变化?

二、

1、地势的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从以上的问题可得出: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承接:想一想

比较图A与图B,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

3、中国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中国地势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二)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多媒体演示

阶梯名称及界线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 4000米 青藏高原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东 缘

第二级 1000—2000米 塔里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云贵高 原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 500米以下 华北平原

(三)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多媒体演示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范围:渤 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南海的一部分。

(四)我国的地势特点对降水、河流流向等的影响。 多媒体演示过程

巩固练习:

第一、 二级阶梯的分界: 第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 想一想: 我国地势 呈阶梯状分布,长江、黄河等江河在从高一级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时,河流的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概况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3、 我国的地 势特点对降水、河流流向等的影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对教学活动是有效果的,反应还是比较好的,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都知道各自的观点,大家讨论谁的观点更好,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可以更好地学到新的知识,活动效果能让学生明白一些问题和现象。

要给每个学生一些信心,及时表扬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并给以他们较好的评价。我共设计了五个小组讨论活动,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探究性,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达到两个效果: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抽象为形象,时时处处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使所学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活”起来。

2、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上一篇:先进班集体典型事迹下一篇:新工作岗位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