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课题

2024-04-23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通用6篇)

篇1:小学作文教学课题

“让作文教学成为自主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中心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师的绝对权威难以改变,学生的主体性难以真正实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刹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严重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具有针对性,我们更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革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一方面,教师为出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开始学写话到小学毕业了写起文章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痛下决心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把作文写、改、评乃至命题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自改和相互改评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使广大语文教师从批改作文的繁重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因此,进行自主作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的5个班的学生及相关语文教师。

2、教学:教和学是教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是启发引导学生,在启发的过程中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教学是教育、教养的统一过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没有无教育性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也持相似的观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性格、思维等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是发展学生的体力。身体的发展和智力及心理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力。”

3、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爱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5、所谓“自主作文”,概括地说,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作文,依据作文的一般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拟题、自主布局、自主表达、自主修改。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纲要》理论。新课标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扎和作文时间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各题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教育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下,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应试,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确立中心、如何选择写作手法,都以能否得到老师认可甚至赏识为最终目的。素质教育则与之相反,它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目的,这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作文素质,而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写自己熟悉而喜爱的内容,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文体和表达方式,本课题的提出正是遵循这一理念的。

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所倡导的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是创新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顽强的创新意志和健康的创新情感,它反映出学生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造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造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自主地、生动活泼地进行自主创新作文,这构成了促进语文自主化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方面。

4、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5、符合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每天接触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及大量的课外优秀读物,当这些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也要写一篇的冲动和欲望。但为什么现在的作文课却如此让师生感到头疼呢?我们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从命题到评改都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写作文的规律,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跟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年龄特点不一致,更不用说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自主作文主张学生“我手写我口”,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展示的机会,表达的途径,表现自我的窗口,这些的作文形式学生当然会感到快乐无比了。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改更评,相互赏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当然会快乐无穷了,这哪里还能找到苦恼的影子呢?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而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和欣赏语言文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表达和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2、本课题真正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自主作文把作文的全过程的支配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尽情地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和个人风格,可以进行大胆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和创造性是极有好处的。

3、自主作文可以使语文教师节省大量的作文批改时间。批改作文历来是语文老师最繁重的劳动,使许多语文教师心力交瘁,甚至退休后还心有余悸。自主作文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语文教师能彻底地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旺盛的精力投身到教学教研中去。

总之,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完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农村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策略,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写作文。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以学生自主作文为主要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为两翼,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课题研究内容如下:

1、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信息 :学校储存有几万册书,要求学生每个周看一本书,积累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

2、学生自主组织生活素材:教育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并做日记、周记。

3、自拟作文题

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命题作文,学生在别人的命题要求下很难自由写作,常常是被迫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个“自主拟题”,一个“自由表达”,就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自主拟题,实质是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由表达,实质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自由地遣词造句,畅所欲言,学生在自由空间中易产生作文的创新。为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作文训练.4、自主批改

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算来叶老这段话已说了近三十年了,可作文教学的现状怎么样呢?就来自作文教学一线的资料来看,还是象叶老说的那样“徒劳无功”。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作文基本上是老师批改,学生对老师批改情况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写作心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二是写作周期长,写作数量不足。由于教师的批改任务十分繁重,学生作文周期相对延长(两周一次),减少了写作数量,写作热情逐渐减退,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三是教师辛苦不堪,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时间。由于作文批改要求教师看得详细、改得仔细,因此费时费工,教师疲于奔命,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为主体探究的写作教学,强调学生作文的主动钻研精神,采用多种方法批改作文。教师有重点有选择地批改学生作文,做到教师批改的示范作用。贯彻“作文批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的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作文批改模式。

5、自主评讲 结合我们学校的“3+1”课改模式,把作文的评讲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反馈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自己得出自己表达之中的优劣之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大脑机器,起动各种感官,使想象活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最终使习作评改也活起来,使习作能力在评讲中得到提高。这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学生自主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学生自主作文的教学模式。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主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3、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作文现状,对作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教育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5、实验法

6、典型教案

7、学生作文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拟于2012年5月——2016年8月期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准备阶段

1、课题立项,确定方案。

搜集资料,学习理论,调查学生作文现状,制定方案。申报课题,申请立项。

2、课题开题,审定方案。

成立课题组,反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研讨教学实践,进一步审查课题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3、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分工,责任到人。把自主作文的实施目的、实施布骤和具体操作办法告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心中明确,积极参与。同时利于课间作文和读书笔记、日记等机会,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尝试实施自主作文的操作方法。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5年8月)实施阶段

1、初步尝试期(2012年9月——2013年8月)

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教学生如何鉴别文章题目、结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优劣,如何正确看待“另类文”等,也可以教学生如何组织小组批改,如何筛选优秀文、特色文和另类文等。直到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为止。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主要侧重于写事、写人、写景类型的文章。

2、巩固熟练期(2013年9月—2015年8月)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每次作文中全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组织、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教师只起监督调控作用,也可以作为活动的一个成员。这一阶段的写作范围可扩展到所有文体,作文方式可包括办班报、手抄报、搞主题征文等,讲评方式也可以包括讲座、辩论、实话实说等多种形式。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8月)总结阶段 在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撰写论文、报告,结题,推广。

八、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1、学生能自主作文,大大提高阅读与作文能力。

2、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在自主作文的训练中,其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得到整体提升、发展。

3、总结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自主作文训练的最佳方法,构建新型的作文教学理念。本课题实验结束时,将实验过程及实验成果撰写成论文、报告等形式,由上级领导、专家鉴定、验收。

九、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能力保证:

本课题组有多年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也有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和副校长及教务主任和年级教研组长,因此,完全有能力从事该课题的研究。

2、经费保证:

学校领导积极支持我们课题小组。第一阶段:学校投资2万元启动,保证课题小组顺利实施。第二阶段:学校投资3万。第三阶段学校投资2.8万

十、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形式

1、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 项目负责人:董洪祺 组

长: 刘 君

副组长: 王 琴

成员:李俊美、罗晓敏、杨 敏、曾小兰、陈志远

2、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主研人员:王 琴、李俊美、龙 燕、杨 敏 杨 洪

3、专家指导组:柳廷根、张水、李佑春、黄绪富、袁雪红

宜宾市南溪区长兴中心校

2012年5月20日

篇2:小学作文教学课题

一、日常教学中继续深化教学常规。

首先,我正确定位研究的目标和结果。当前教育形势: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要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常规教学是必须的。另外,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要和学生沟通,随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备、讲、批、辅、考,仍然是必须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在常规教学基础上才能进行一定的教学改进。正因为如此,进行教育课题研究,首先要加强常规教学,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二、语文习作教学中具体研究措施:

1、换位体验、换位思考、换位反思,多元化实施课题研究。

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兴趣,力求在习作教学中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奋斗目标。在日常生活和习作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更多地、更有效地通过观察、学习和阅读,不断地发现、增加和积累语言文字矿藏和习作素材,并且在习作过程中产生习作的冲动与灵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要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要让学生能对习作产生素材“信手拈来”、习作“得心应手”、情感“不吐不快”之感,只有通过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生活语言(素材)”和习作语言(文字),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发现兴趣、阅读兴趣、思维兴趣和习作情趣,使他们的习作思维活动与积累实践活动处于一种活跃的、持久的运动状态,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

2、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三位一体”,多途径打开有效习作之路。

首先,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被同时激活的时候,教师才能够抓住学生“不吐不快”的习作灵感与动机,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生动回忆”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和“习作”。此时,由于有效调动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语言矿藏开发”和“习作素材激活”,学生的习作才会做到“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有话会写、有话善写”,才能最终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令人赏心悦目的个性化文章来,习作教学才会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其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兴趣是评出来的”。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挑刺,引导他们掌握修改、完善习作文稿的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得心应手、充满自信、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这就是我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后获得的成功体验。

3、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多层次拓宽学生发展之路

篇3:小学作文教学课题

一、科学论证, 意义深远

在课题组充分论证研讨后, 我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以下分析:

1.理念引领, 实践结合。新课标强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导课题式”课堂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探究的结果。其特点是“问题生成”引导“小课题研究”的连续性行为的发生,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下, 通过疑惑的现象或者生成的问题去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

2.引导探究, 有效学习。追求“有效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一直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科学教学由问题开始, 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 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预测目标, 创新突破

我们对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做了预测, 主要想从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 在学习生活中积累问题, 生成研究课题。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 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象科学家那样, 探究科学知识, 自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动手制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探究时空大了, 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小课题研究, 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 实验要有计划, 观察要到位, 并学会表达和倾听, 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3.培养师生科学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不断实践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同时提高科学教学的专业素养。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产生积极情感,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4.初步促进小学科学“问导课题式”教学动态发展。通过问题引导小课题研究, 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 合理组织活动, 科学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高效课堂教学。

三、教师主导, 问题引领

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了分析, 主要渗透了三个方面:

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重整教材, 变内容为探究问题。重组教学材料, 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开展集体备课, 专题教研活动和“问题大家征集”活动等方法, 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 提出适合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我们从“提一个真问题”入手, 关注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加强小课题研究的指导,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及校本资源,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小课题的专题性研究, 在课题选择, 分解任务, 合作活动, 收集信息, 呈现结果的方式等方面展开引导活动。让探究活动主体化, 形式合作化, 内容生活化, 时空开放化, 进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 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都得到培养和提升。

3.促进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整体化发展。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信息, 并使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师生共同发展, 推动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研究深入, 效果显著

经过我们课题组近一年的努力, 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出现了比较成功的指导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教学观念上体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提问题—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2.在课堂语言中体现。课堂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你真是个认真的孩子, 做实验就要有这种认真的态度。”“你很爱动脑, 真像一个小科学家!”……这些句子的运用, 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评价内容更有针对性、指导性。

3.在教学方式上体现。教学活动的设计, 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 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并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环节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 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 达成共识, 形成结论。教学上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让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篇4:《小学作文教学》课题设计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角度是小学师生对作文教学的困境及有效策略的摸索与运用。通过研究,使学生爱写作文,爱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多的教学效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但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阅读与写作,它还包括语言文字等。但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学生驾驭语文字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自身全面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作文教学的目标就使学生的写作素养乃至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课题组认为,写作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包括品德修养(最重要的素养因素)创新精神(提高文章质量的关键因素)语言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与经验,方法与技巧值得广大一线小学教师去关注它,并研究它,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侧重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作文教学方法。

2、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学校、优秀教师的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个案研究法:树立作文优秀的典型,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四、研究思路

本次课题研究将用图表统计,分析定性,单元对比、形成性水平检测对比等研究方法。力求统计客观公正、分析定性准确公平。

五、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文献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为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指明了航向。为了能更好地进行作文教改,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小学生的作文现状作进一步调查研究,为作文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2)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作者:胡发勇

(4)《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者:周正亮

(5)《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雷实、陆志平主编

2、本课题组教师文章:

(1)李开林三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四重”与“四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应因地制宜》分别在贵州省教育研究所(2007.07、2009.09、2012.08)评比中获奖。

(2)龙志伦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教学之我见》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获奖(2012.12)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刊登在《当代教师教学》2012.04

(3)谭开早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刊登在《西部开发报.西部教育》2011.06

(4)王文武论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之我见》刊登在《黔南日报》2013.06

(5)齐青山论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刊登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6)李景花论文《小学语文让课堂充满活力》刊登在《当代教育探索》2013.04

六、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研究步骤(2013年12月---2015年8月)

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

提出申请、收集资料、发放问卷,全面评判学生目前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2014年7月——2015年7月。

对选定班级实施研究,采集各类资料和数据。

第三阶段:2015年8月。

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完成定性分析撰写结是报告,对课题进行评伦验收。

篇5:小学作文教学课题

执笔:程劲松 彭春林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6-2007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05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4 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 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捕捉时机,即兴写作——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们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5)利用电教,让习作插上翅膀——(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 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7 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4、因材施教原则。人与人之间不仅先天遗传有别,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目标分层、命题分解、教学分档、指导分类、评批分度、修改分次”,使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5、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艰苦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6、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7、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八、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负责人:

程劲松:男,39岁,校长,本科文学学士,高级教师,安徽省“乡村教师育人奖”获得者,东至县首届“教坛新秀”,池州市第三届骨干教师,池州市第二届小语会理事,负责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十余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

彭春林:男,42岁,副校长,农远管理员,本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市一等奖1篇。

成员:

何东升:男,49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1篇论文获县级奖。

黄福田:男,52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

十、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材料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篇6:小学作文教学课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努力,《小学作文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在不断取得经验,为更好地服作文教学,为作文教学寻找更佳途径,特对这一段的研究工作做一小结。

一、日常教学中继续深化教学常规。

首先,我正确定位研究的目标和结果。当前教育形势: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要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常规教学是必须的。另外,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要和学生沟通,随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备、讲、批、辅、考,仍然是必须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在常规教学基础上才能进行一定的教学改进。正因为如此,进行教育课题研究,首先要加强常规教学,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二、语文习作教学中具体研究措施:

1、换位体验、换位思考、换位反思,多元化实施课题研究。

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兴趣,力求在习作教学中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奋斗目标。在日常生活和习作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更多地、更有效地通过观察、学习和阅读,不断地发现、增加和积累语言文字矿藏和习作素材,并且在习作过程中产生习作的冲动与灵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要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要让学生能对习作产生素材“信手拈来”、习作“得心应手”、情感“不吐不快”之感,只有通过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生活语言(素材)”和习作语言(文字),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发现兴趣、阅读兴趣、思维兴趣和习作情趣,使他们的习作思维活动与积累实践活动处于一种活跃的、持久的运动状态,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

2、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三位一体”,多途径打开有效习作之路。

首先,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被同时激活的时候,教师才能够抓住学生“不吐不快”的习作灵感与动机,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生动回忆”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和“习作”。此时,由于有效调动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语言矿藏开发”和“习作素材激活”,学生的习作才会做到“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有话会写、有话善写”,才能最终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令人赏心悦目的个性化文章来,习作教学才会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其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兴趣是评出来的”。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挑刺,引导他们掌握修改、完善习作文稿的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得心应手、充满自信、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这就是我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后获得的成功体验。

3、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多层次拓宽学生发展之路

让习作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这是我们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又一条有效途径。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等现有资源,在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借读书籍和上网查询、收集相关信息之外,又佐以集体借阅、专课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大阅读量,为积累语言拓宽路子。班级借书由老师去指导筛选,把好质量关,开展每周“一句话新闻”口语交际活动,把每周发生的国内外、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拓展阅读面、积累生活素材;每个星期三、五下午,每个同学都带一本课外书来学校,在一节课中,大家有序地读书、交换书,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最后继续互相交换书。就这样,为学生提供读书,借书、交流感受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作文教学实践脚踏实地搞研究

教师、学生同成长。

上一篇:洛阳社保2003文件下一篇:学生会新闻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