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画树性格测试

2024-05-02

画人画树性格测试(精选2篇)

篇1:画人画树性格测试

画树人格测试的解释

1.树有根:表示受测者执着于尘世,稳重,不投机,不作轻率之举。

2.树无根,且无横线表示地面:受测者缺乏自觉,行动无一定之规,喜欢投机。3.树立于形似山巅的地面上:受测者孤立自己,或有孤立之感,社会关系陷入扰乱不安的境地。

4.树干短且树冠大:有强烈自觉,富有雄心,有获得别人赞许的欲望,骄傲。5.树干长且树冠小:发育迟滞,这种树型常见于儿童的图画之中

6.树干由两条平行直线段构成:斤斤计较,实事求是,少想象,倔强固执。7.树干由两条处处等距而波动的线条构成:活泼,有生气,易于适应环境。8.树干由断续不整的短画构成:敏感易怒,思考问题凭直觉,很少使用推理。9.树干左边有阴影:性格内向,拘谨。

10.树干右边有阴影:性格外向,乐于与外界接触。11.树冠扁平:由于外界压力而变得拘谨,有自卑感。

12.树冠由同心圆组成:富于神秘性,缺乏活动,自我满足,性格内向。13.树冠由环列的树枝构成:勤勉、进取,富有创造力,性格外向。14.树冠似云:富于想象,多梦想,易激动。

15.树冠由一簇钩圈组成:热忱,坦白,好交际,健谈。16.树形似棚:墨守传统,拘泥形式,善自制。

17.树倾向右边:好交际,易激动,对将来充满信心,善表现,擅长于活动。18.树倾向于左边:节制,含蓄,小心,对将来充满恐惧。19.树上有果实:善于观察,非常重视物质享受,现实主义。20.树叶或果实落到地下:敏感、理解力强,缺乏毅力,听天由命。(1)树枝的部分:代表你在现实环境中的表现,可以平且看出你的生活行动模式(表 现力)。

(2)树干的部分: 表示你自我倾听的意识,即本能、爱欲及情感等(生命力)。(3)树根的部分: 意味着平时隐而不见的潜意识,也可看出你的自制力。看你怎么强调这三大部分,就可窥伺你的潜意识与性格,如果树枝部份很茂盛,即可知此人表现欲强,如果树干且很细长,表示此人敏感易受伤害。

~~~~~~~

如果画了地平线说明他没有安全感,树干粗的心胸宽阔,树上有小动物或果实的想象丰富,树冠分成许多小叉的人敏感

画树可以看出人的性格

认识自己,对现代人来说一直是件困难的事。徐光兴教授指出,其实通过画一棵树,就可以知道你的内心世界或人格特征,在心理学中,这一方法被称为“树木人格测量法”。1950年代,德国人柯赫创立了这一方法,1962年的第五次国际儿童精神医学的学术会议上,这一测量法被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在图画心理学中,“树木人格测量法”常常被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

“树木”象征着人的原始本能或内在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画者的自我投影和象征。树木的大小、上下、左右,以及正斜、偏倚度都有一定的喻意。通过画面中的树木具体形状,就可以分析出他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状况,知晓绘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也可分析判断出他对母亲和父亲的印象。

心理案例分析之树木人格测量法

准备好了吗?如果对“树木人格测量法”有兴趣,不妨就从自己开始。准备好一张A4的白纸、4B铅笔一支和橡皮一块。然后在纸上画一棵带果实的树,注意不能画松树,并在纸的背面写上你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画完之后,确认并记下树木的名称、果实名称、季节时间、周围环境气氛和你的心情。如果画完了,那么赶紧照着下列的分析依据来自测一下吧。

上半区域:代表精神、意识等;

下半区域:代表物质、无意识等;

左半部分:代表母性,并对过去的日子有所依恋;

右半部分:代表了父性和对于未来的求知欲;

树干:代表现实生活;

树冠:代表精神、意识和理想;

树根:代表本能、生存和发展等(无树根表示人生尚未扎根,树根完美者表示精神的成熟);

树枝的多少:代表精神分泌力的强弱;树枝缩于一角:代表自信力不足;

“个”或“T”字树型:表示对现状不满、攻 击性强;

站立、开放型树型:表示性格外向;

树枝被折断:可能精神受创伤;

树的伤痕:表示精神受伤;

伤痕上有新芽:表示精神成熟,找到了新 的方向;

太阳居于画面左侧:可能对女性、母性的印象较好;

太阳居于画面右侧:可能对男性、父性的 印象较好;

地平线:代表了人生观的确立,个体的精 神成熟;

大地:阴影沉重的话代表压力大,是受抑 制或控制的象征;

树上的果实:代表报酬、成就感和野心;

笔迹细弱:代表性格忧郁;

笔迹细微精致:代表性格忧郁或有艺术的倾向;

笔迹精细有序:考虑问题细致;

笔迹粗大:代表性格外向;

笔迹过于粗重:攻击性强的特征;

笔迹柔婉曲折:内心丰富,但缺乏自信;

竖向构图:多数人的使用方法;

横向构图:反映出个体的逆反、独创性。

附加成分:山代表了所依附的事物;路是通道和途径;家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 身体、精神家园;如果出现人物,常表示作画者与家庭的关系,或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状态。

篇2:画人画骨更画心

关键词:细节 典型事例 典型性格 形散神聚

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人散文名作共有三篇,鲁迅的《少年闰土》、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宗月大师》,分别描写了童年小伙伴的机敏,年过半百的父亲对成年儿子的深情,一个仗义疏财、精神豁达的和尚。每一个人物,都能拨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激发人生的感悟与思索。目前,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切的感受,词汇量又有限,在写人散文创作中,勾勒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模糊、干瘪,缺少情趣,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研读众多的写人散文,将名家与学生的作品相对照,笔者认为写人散文必须具备如下三大技巧。

真人真事。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更有学生戏称:作文,顾名思义,做出来的,就是胡编乱造的意思。鲁迅先生谈及小说人物创造的方法时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1]。其实,这些论点是适用于小说创作,正是“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小说的天马行空,给予读者无尽的想象与人生的感叹。散文创作是虚构还是秉承真实性原则呢?在《写作学基础》中,明确了散文的含义:“散文是一种艺术形式小巧而又知微见著,题材广泛而又注重生活真实,笔法灵活而又讲究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2]贾平凹在《怎样写好散文》中说,散文创作要倾向于“绝对真实……文学作品要生活化,要有感而发,不要为写而写”[2]。如果散文中充斥的都是虚假的细节与情愫,何以净化人心,提升凡夫俗子的精神境界呢?在习作中,一位学生描写自己倒霉,“在我六岁的一天,烈日炎炎,我穿着短T恤衫,走在我家门前的小路上,正准备去买冰棒。突然,一个石头从天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我的头上。我捂着头,买回了冰棒,坐在了家里。”这件事情经不起推敲,石头砸在头上,难道还能安然无恙吗?

真中见异。在写人散文中,学生描写人的外貌,一般都倾向于“大眼睛”“小嘴巴”思维固化模式病。如,“她的眼睛大大的,像两个黑珍珠一样。嘴巴小小的,像一个红红的樱桃。”课堂写作训练,似乎培养出学生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懒于回想要写的人的外貌特色,写出的人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描写人的外貌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即真中见异,如,描写一个妈妈的容貌,我们可以这样写:“我的妈妈,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全身的皮肤白白的,鼻梁两边有灰色的小斑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额头上也会泛起一些细纹。”我们也可以这样写:“妈妈从我身边走过,留下一股淡淡的香水味。她那红褐色的波浪卷扎成了一个马尾,有节奏地一抖一抖的。肥肥的、圆圆的双腿,穿着紧身牛仔裤,一扭一扭地消失在了我的视线中。”我们更可以这样写:“我的妈妈,瘦小的个子,脸黝黑黝黑的,笑得时候涌起一道道细纹。光脚穿着一双褪色的塑料拖鞋,裹满了泥巴,踏着夜晚的露水急忙忙地向家奔去。”

真中见质。在写人散文中,我们常常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即“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3]鲁迅笔下的闰土,朱自清眼中的父亲,老舍心中的宗月大师,这些人物形象所散发的光点,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也能弥久更新。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在接二连三的不幸中,依然坚持送已经成家的儿子上车,越过栅栏买橘子,亲自挑选座位,书信中的千嘱咐万叮呤这些感人事件,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或许,在生活中,我们和父母、同学、老师之间有过矛盾,但是要学会欣赏他人,能理解严厉老师背后的责任心,能感受啰嗦父母背后的期望。否则,在写人散文中,内容之间会出现自相矛盾。在写《我的妈妈》时,可以展现母亲做家务、教育孩子、忙碌工作的情景。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时段,描写母亲辛苦操劳的片段。如,“冬天的早晨,大地还笼罩在一片茫茫的雾气里。妈妈轻手轻脚地起床了,匆匆来到厨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了。我在床上翻了个身,折腾了一会儿,迷迷糊糊地走到餐桌旁。妈妈温柔地说道:‘时间还早呢,你怎么不多睡会儿呀?厨房里袅袅的蒸汽在升腾着,我坐在餐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面条。妈妈撑着下巴,坐在桌旁,和蔼地看着我,微笑着……”即使将母亲写成一个“暴力女”,但也不能不展现母亲的角色特点,严厉更是一种爱。如,我的妈妈,名副其实的“武林天下第一美儿”,一个真正的辣妈。听,哒哒哒,妈妈清脆的高跟鞋声从门外传来。咔擦一下,门开了,还没来得及放下手提包,妈妈就来到我的身边,看了看我,说:“作业写完了吗?”我战战兢兢地把语文本递给她,她匆匆扫了一眼,呲的一下,把作业撕了下来,大声地说:“字迹潦草,重写!”

细致入微。在写人散文中,学生容易出现两种毛病,一是说出了人物的具体特点,但是却写不出相应的事例。学生在写到老师时,喜欢运用“幽默风趣”一词,但是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绞尽脑汁写出的课堂笑话,一点也不好笑。二是叙事太冗长了,平铺直叙式的,不注重细节,不能展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在写人叙事的过程,我们一定捕捉一些生活细节,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贯穿到事例中去。

言为心声。语言描写,不同的人说话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或高雅,或低俗,或直白,或含蓄。《史记·项羽本纪》中曾记载了年轻的刘邦和项羽所说的话,同是看到秦始皇的仪仗,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而项羽则说:“吾将取而代之”,一个陈府极深,一个豪情满怀。我们在刻画人物过程中,要选取典型语言,切忌牛头不对马嘴。例一,班主任老师说:“同学们,期末考试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认真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愿我们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例二,语文老师推了推黑色边框的眼睛,诙谐地说:“这次作文,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一位同学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堆屎,大吃一斤(惊),不知是否吃饱呀!”这些语言,或鼓励,或幽默,切合教师这一角色。其次是动作描写,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4]

以动绘心。动作描写,可以暗示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品格,进而使人物有血有肉。鲁迅的《少年闰土》,通过“扫”“支”“撒”“缚”“拉”“罩”六个动词,精彩地呈现了雪地捕鸟的情景,闰土的机敏、聪慧也跃然纸上。在写人散文的过程中,着力刻画人的动作,能增强人物的立体感,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5]例一,“夜深了,我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妈妈轻轻地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床边,摸了摸我的后背,用温软的毛巾擦了擦我额头的汗珠,静悄悄地离开了。”例二,“夜深了,妈妈从床上下来了,光着脚丫走到书房,轻轻打开我的书包,拿出一个蓝色的日记本,像一个超级侦探一样,飞快地浏览着。”上面两个动作具有典型,无论是给孩子擦汗,还是偷看日记,都能具体展现爱的过程,刻画一颗颗慈母之心。

画龙点睛。神态描写,学生最常写的神态是,“额头上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显得有点老套。神态,可以是紧皱的额头、嘟起的小嘴、呆滞的目光、甜甜的酒窝等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描写一个人时,注意脸上的表情及变化,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凸显其性格特点。如在《我们的好老师》一文中写道:“上课时,老师的眼睛似黑宝石一样闪亮,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我们。只要一个同学讲小话,老师会死死地盯着他。这时,全班会用疑惑的眼神望着他,满是怨恨。他也似乎感受到了异样,赶紧闭上嘴巴, 不好意思地咬了咬嘴唇,朝黑板望去。”这段话,描写了老师控制课堂的能力,展现了他的威严。又如《不一样的美》一文,“大哥哥二话不说地背着我向洪水肆虐的山路走去。他小心翼翼地趟着浑浊的水,一步一步试探着向前移。时不时的,他会用双手使劲托一下我的臀部,把我朝肩膀上顶顶。偶尔,他会回头望我一眼,微笑的眼神中充满着鼓励与关切。”

形散神聚。所谓“形散神聚”,是指以一根红线为中心,题材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定,笔法疏放、自由。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宗月大师”曾支助我上学;一贫如洗时,仍坚持做慈善;儿子死后,入庙做了真和尚,想卖庙接济穷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的笑声总是那么洪亮。这篇写人散文,时间跨度长,从刘大叔富有时开始,到一贫如洗,甚至花园也没有,再到一个较好的庙里,最后到了一个穷庙。环境再变,但他一颗救苦救难的菩萨心却没变。

在写人散文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弊病是平淡地叙述一件事情,而且较少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这种行文方式特别死板,人物的形象也不是特别丰满。如《难忘恩师》中,一个学生只写了一件事情,“数学试卷发下来了,看到那个分数,我的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老师走了过来,将我喊到他的办公室。我的眼泪还是如天空的小雨一样,淅淅沥沥的下着。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如果整篇文章只叙述一件事情,人物形象就干瘪。

在《难忘恩师》一文中,我们可以描写老师的容貌与衣着,凸显他为人师表的一面;可以描写她的上课方式,呈现他渊博、幽默的特点;可以描写他在生活中对学生点滴的关心,展现他的爱心。文章尽可能安排两三个事件,有详有略,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教师形象,人物因此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如,外貌式开头,“上课铃响了,一位女教师笑盈盈地走进教室。她大约三十岁,中等个子,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身着蓝色套裙,显得十分清爽、精干。”中间部分,可以写写老师的上课方式,“她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课方式活泼、有趣,成语接龙、你做我猜、课堂辩论、含沙射影、击鼓传花等等文字游戏,丰富我们的课堂,提升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详写一件事情,“尤其是人物模仿秀,令我难以忘怀。她挺着肚子,模仿口音重的县长说话:‘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教室里笑成了一片,许久才平息。”(说话原文: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啦!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那么老师和我之间又如何呢? “一次,我咬着笔杆,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老师走了过来,和颜悦色地询问我的想法,教我如何选材,理清写作思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自信心,也慢慢地找到了写作的感觉,笔在纸上飞驰。一会儿功夫,我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习作。”学习之余,老师可曾体现他的爱心呢?“上完培训班的作文课,我刚走到电梯口,发现钥匙不见了。我回到教室,到处找呀找呀。这时,老师经过教室门前,看到我焦急的表情,赶紧过来帮我一起找。她弯着腰,仔细翻着抽屉里的垃圾袋,最后还是没找到。爸爸、妈妈都去奶奶家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想了想,说:‘摸摸衣服口袋,看有没有?我摸了摸,依然没有呀!老师又提醒了一下我,‘你向上跳一下看看?我轻轻一跳,听到了清脆的声音,原来钥匙在帽子里面呢!”从外貌、上课方式、人物模仿秀、写作、找钥匙五个方面来刻画人物,恩师的特点鲜明、突出。选材是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展开,但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恩师,切切实实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综上所述,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必须以生活为蓝本,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将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片段串联在一块,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注释:

[1]鲁迅:《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卷,2005年11月版,第153页。

[2]张会恩:《写作学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418页。

[3]百度百科:《典型》http://baike.baidu.com/link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旷新年:《典型概念的变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年1月版。

上一篇:苏堤秋爽优秀作文下一篇:小学语文优课观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