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物理学总结

2024-04-17

艺术中的物理学总结(通用9篇)

篇1:艺术中的物理学总结

随着 教育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 方法 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还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讲解离不开语言。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教师对所教的专业知识烂熟于胸,讲课吞吐自如,妙趣横生,往往能引起学生有益的遐想,激发他们 学习该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起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作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好语言 艺术,既要使课堂语言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物理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物理课堂中,应掌握怎样的语言艺术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 科学 性、准确性

由于物 理学 科本身是一门科学,教师在阐明物理概念、物理 规律 的物理意义时要准确无误、符合科学性。措词要严谨,不能含糊。如果课堂教学语言不准确、科学,将直接 影响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例如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应该说:由于惯性),这种不够准确、科学的语言应尽量避免,否则会使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直接导致学习态度不严谨。又如:把“物质的密度”说成“物体的密度”;“因为力大,所以加速度大”等等这些不严谨的说法均会给学生的推理带来不良的影响,真理偏离一点即成谬论。再比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时,正确说法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把这一概念的“只”字漏掉,那么就是一个错误概念。如果把“由静止开始”的前提漏掉,就是一个不完整、不严密的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严密科学的语言传授知识,以免误人子弟。特别是刚走上教坛的新教师,更应加强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

语言直观的最好形式是“打比喻”。鉴于学生年龄的特点,其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他们还不习惯于也不善于在众多的事实中归纳、概括出 理论,不能 总结 出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来启发他们的智慧,使学生在头脑里呈现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或一个物理模型,帮助他们从特殊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原子核物理部分,若只介绍10-10m和10-14m的数量级,学生印象是十分肤浅的。如果把原比作一间长达100m的大厅,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厅中的一个乒乓球,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的形象。再比如:讲解运动的相对性时,若引用古诗:“„„满眼**多闪烁,恰似走来迎。子(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二句是以船为参照物,第三句是选岸为参照。这样学生就感到非常的形象直观了。

三、语言的精炼,通俗易懂

所谓语言精炼,是指遣词造句击中要害,干净利索,没有废话,不能开口“这个”,闭口“是吗,是不是”等到哆嗦没完。如果讲话拖泥带水,一方面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另一方面是语言缺乏艺术性,没有感染力,学生对这样的语言会感到厌烦,也很容易分神,不能紧紧抓住学生装注意力。物理课堂语言力求思想明确,生点突出,难点分散,言简意明,尽量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教学思路,不要用再三重复的办法去强调某一重要概念,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清晰、流畅和优美,这样的语言才更有吸引力。

另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听懂、想懂,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听起来就感到亲切,就能集中注意力,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形象。比如: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通俗解释成“就是快慢不变地一直往前走”;讲质点的概念时,可以说成“集中了物体的全部质量却没有形状、体积的点”等。教师要经常地、有目的地做好语言的“翻译”工作,引导学生善于把一般语言转化成物理语言,或者把物理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印象深刻。但分注意的是通俗语言不是那种庸俗的、油腔滑调的语言。通俗的语言应该是言之有物的。那种备课不熟的,满口“嗯、啊”,一个劲地重复“对吗?是不是?这还不容易吗?”等等,这不是通俗,只是在拖延时间,教师对学生要丁是丁,卯是卯地说明:这个 问题 不对,为什么不对;这个问题正确,为什么正确。这些都需要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篇2:艺术中的物理学总结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科学准确,通顺流畅,富有启发性,而且特别要注意语言艺术。本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五个方面探讨在物理德育工作中怎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关键词:物理 德育渗透 语言艺术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就某种意义说,首先是教育语言的艺术。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科学准确,通顺流畅,富有启发性,而且特别要注意语言艺术。如果教师的语言自然生动、情感激越、幽默风趣,则能做到“春雨润物细无声”;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语焉不详、言不由衷,则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德育渗透将达不到目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语言应该精雕细琢,讲究技巧。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德育渗透中的教学语言呢?笔者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实践和认识,供同行们磋商交流。

一、语言应该朴实自然,声声入耳

如果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是一条“明线”,那么德育渗透就是 一条“暗线”,教师只有运用娴熟的语言技巧,摆好渡,铺好路,才能“明”“暗”双收。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朴实无华,犹如春风化雨,吹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犹如潺潺溪流,激起思想感情的朵朵浪花。例如,讲“飞出地球”一节时,我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和学生这样交谈: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的“地心说”被教会传颂了1000多年。宇宙的中心真的像他所说那样是地球吗?是谁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推翻了托勒玫的“地心说”?现在通过精密仪器的观测,得知地球并非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太阳系的一个颗行星。你知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凝聚了多少物理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实事求是、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吗?„„。教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点拨,声声入耳,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循着你的思路,逐步领悟了知识中所蕴含的意义,那就是要珍视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攀登。

教师的语言切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且要注意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同步进行,要避免跳跃式“说教”,否则不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断挡,而且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二、语言应该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学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都不是靠平淡的说教获得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往往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拔动心弦的力量。教师在讲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律时,应该以深刻正确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自然流露出对科学的执着和追求,从而以情动人,以情激情,感染和煽起学生热爱科学、为攀登科学而努力 学习的热情。教师的语言切忌故意做作、拿腔作调、情绪过激,否则,容易使学生烦燥、厌恶,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中所饱含的情感也应该是真情实感,而不是虚情假意。因为只有用自己美好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语言才能声情并茂,让学生心悦诚服。另外,教师自身应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因为只有以身作则,语言才能言为心声,语重心长。

三、语言应该幽默风趣,言近旨远

物理教材中,概念、定律等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重要德育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例如,我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要注意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且内容要真实自然,这样才能催化感情,深化理智, 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坚决避免单纯为了“逗”学生笑, 而语言油滑、粗俗, 甚至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和牢骚掺杂进去。这种不健康的“戏说”语言, 既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 又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

四、语言应该新鲜真实, 多听不厌

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精心组织语言, 词汇丰富新鲜, 句式变化多姿多彩, 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语言干瘪无味、重复罗嗦,句式变化单凋,那便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例如,在物理课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如果翻来覆去地说:要热爱祖国, 要报效祖国。学生听了, 味同嚼蜡,入耳不入心。反之,则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人造卫星时,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与安全返回,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通过以上新鲜变化的语言, 不仅从多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有目的地激励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操和理想。

教师语言应该新鲜丰富,且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切忌为了盲目追求新奇,而内容怪诞不经、虚无缥缈。因为不真实的虚幻的事实? 容易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等明白过来后,便会觉得上了当,受了愚弄,久而久之对教师失去信任。

五、语言应该机智直率,一语中的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对教师的教诲 也许会产生某些疑惑,不明白,不理解, 或不接受。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动态?应明察秋毫,对学生的抵触、反感情绪,不可厉声厉语,粗暴呵斥,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应该用机智巧妙的语言,疏导启发,让学生口服心服。

教师语言切忌避重就轻,答非所问,“躲躲闪闪”,七拐八拐。教师语言应该直率机智抓住关键,一语中的。这样,一方面在课堂上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教师也树立了自身的威信。

再如,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而止。例如,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总之,如何在德育渗透中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情境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只有不断地增长学识,提高修养,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才能形成自己娴熟的语言技巧,在德育渗透中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时间:2007年2月

参考文献:

篇3:谈物理教学中的艺术

一、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物理教学中的“点化”艺术

【关键词】物理教学 艺术 教学思路

如果我们把物理教学流程看作一条“线”,那么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就可以看作一个个“点”。物理教学就是由这样许多个“点”聚集而成,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点”的质量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唯有在“点”上下功夫,唯有将“点”有机组合,才能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抓住引入点,使教学思路更流畅

在讲授《平抛运动》时,新课开始播放“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驾驶汽车,成功飞跃50米宽的黄河壶口瀑布视频。让学生们惊叹,想了解抛体运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抓大放小”建立抛体运动模型,物体有一定的初速度,只受重力,不考虑阻力的运动;然后再介绍平抛运动。物理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点的选择过早可能会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然;如在位移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做这样的铺垫:从A到B,画出直线、拆线、弧线、任意曲线,提问:从A到B,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径,不变的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AB之间的距离)从B到A,距离不变,但与刚才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方向)此时再引入位移这个物理量,能让学生认识到位移的方向是客观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引入点的选择过晚又可能会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啰嗦。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拿两张相同的纸,将其中一张揉成纸团,再将另一张揉成纸团,分别请学生观察比较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快慢,激起思维矛盾,思考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本质的原因,从而直接进入新课教学,而不纠缠于下落物体在材料、质量、形状等不同上。

二、创造发展点,使教学层次更有梯度

物理教学中,一些知识点可以经过适当地“改造”。例如运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问题;讲授加速度概念时,以这样的提问为线索:在一维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变化如何表示?(位移)位置变化的快慢如何表示?(位置的变化率—速度)位置变化与位置变化的快慢的区别?物体运动的速度发生变化,那么速度的变化如何表示?(ΔV=V-V0)速度变化的快慢又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入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在区别位置变化和变化快慢时,以学生的身高变化和身高增高快慢进行类比依托,为学生理解速度的变化率搭好台阶。运用“减法”,减少一些平铺直叙。如在引入动量概念时,可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从物理学史的角度简要提及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使概念有血有肉。做“加减法”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多次开发的能力,使教学设计较原来更有灵气,更为灵活。

三、结合联系点,使教学活动更有机

在物理教学中,每一个教学内容一般通过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一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渡语言或采用前后呼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教学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如在《电势能》一节中,知识点抽象庞杂,教师在本节课中可以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为暗线,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为明线,采用“双线并行”进行类比教学,教师主导,降低难度,学生在积极进行思维探究中,建立电势能概念。

四、突出注意点,使教学问题更暴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关照”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来让学生特别“关注”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如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时,可设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使学生理解一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方向就是这个过程的位移方向,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此后很短时间(Δt→0)内的位移方向。突出注意点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堑”来加深学生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的方法,成熟于已然。如匀变速运动中的刹车类问题,学生往往忽略对刹车时间的判断,求解结果出现越刹车速度越大,刹车之后还要倒着走等荒谬结论,教师通过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在笑中纠错。超重和失重的学习中,学生容易误认为超重和失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教师将一个易拉罐的底部打一个小孔,装满水,让易拉罐从高处自由落下,让学生先猜易拉罐是否有水流出,然后再演示,接下来又将易拉罐向上抛出,仍然让学生先猜现象,教师后进行实验,让学生的认知和实践引发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

五、扣住落脚点,使教学主题更明确

物理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认识,往往会设计很多的物理情境和演示实验。然而,有时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会“迷乱”师生的眼睛,从而使教学“漂浮”于教学素材的一些浅层活动或“牵扯”于教学素材的一些旁枝末叶,难以意识到需要透过现象洞察与教学主题丝丝相关的本质内容。如《牛顿第三定律》中,教师通过选取一个典型问题,一胖一瘦两个学生穿着溜冰鞋对拉,先对运动先后、运动距离进行预测,然后进行演示,总结出两人都运动,同时运动(有争论),质量大的同学移动的距离小。教师通过测力计对拉,解决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学生实验(故意)让学生用不同的测力计对拉,发现两测力计的示数不等,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达对教学内容的真正掌握。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处理好了教学活动“点”,关注由这些“点”串起的教学流程线,我们的物理课堂才会更加立体、丰满。

【参考文献】

篇5: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艺术论文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效性困难。目前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欲望存在着很大的脱节,从而出现教师与学生步调不一致的现状。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衔接艺术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衔接艺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以及已学的物理知识点做好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也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引入。例如,在讲“摩擦力”内容时,我们可以让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学生穿上滑冰鞋和一位柔弱的女学生进行拔河比赛,通过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其自然的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在讲“浮力”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引入新课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

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知识点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出场都要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通过合理的过渡性语言,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功”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那么有没有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也省距离呢?如果有的话,使用这类机械就可以两全其美,就可以省功了。从而自然有趣的引入到功的原理的知识点的探究。

3.知识点和练习题的衔接

常言道:“文科要多动口,理科要多动手”。学习物理也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练习恰当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的更牢固、更透彻。我们要做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一个公式后,立即穿插两个试题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更要注意讲完一节课后做好相应的作业布置和充分的习题练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

新课标告诉我们“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我们也要让物理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生活知识来思考物理现象,也要利用生活用品多做物理小实验,做到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更要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到勤于动脑,学以致用。

篇6: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由”,让他们翱翔。一个巧妙的“风筝”,往往会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思维禁锢,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了多少,并不等于学生领会了多少。有时讲得很多,学生却知之甚少。如果能适当实时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学生的收获就会比想象的要大。要在时间、空间、声音上适当放手,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实施“风筝”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留出一定时间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学习物理,需要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而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要是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太匆忙,必然会影响到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结论的得出。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领悟、体会,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掌握。如果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就给出结论,本质上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的记忆的时间。物理知识也需要必要的记忆,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理解。现在很多学生把学习看成做题,把做题看成就是学习,不重视知识的梳理、记忆和理解,这是对物理学习的误解,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记忆。

3.课堂上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为什么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出错?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虽然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仍有疑问,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教师在讲评后,能留给学生几分钟进行反思,老师深入学生中间,师生相互沟通,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二、留出一定空间

1.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如探究音调、响度,那就让学生在两张纸之间吹气看看纸片是合拢还是张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很投入,对学习的`东西影响很深。

2.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课堂内容太多、太饱满,学生会疲于应对。表面上看,课堂利用率很高,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空间小,思维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不能太紧迫,要留出学生思维的空间。

3.板书不要太满。对学生而言,过于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好。教师应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放手”,并有意让学生去填,从中还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当然也并非板书越简约好,重点的知识、易混淆的地方,还是应该板书出来。

三、留出一定机会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表达,既可以避免课堂模式单一,也可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问题时,常表达常不够准确,或遗漏条件。教师就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加深印象。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即使学生中出现一些怪异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怪异的想法中,看到学生思维的影子。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是给他们体验成功、表现才华的机会。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当今的物理教学,仍存在一部分教师讲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的现象。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由于缺少生活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失分很大。物理教师要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包括小实验,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教师沟通的机会。物理课堂上,多一些沟通,就可能多一些因材施教。除了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沟通外,在物理训练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个别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鞭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风筝”就是要老师能通过停顿、减慢速度,通过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解除疑惑,好似放风筝一样。

放“风筝”效果怎样,关键要看课堂上精心策划的问题是否有思考性,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是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通过适当提示,或提供必要的铺垫,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逐步领会教学内容,并且在自主活动中得到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锻炼,真正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篇7:艺术中的物理学总结

目前,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的研究已经很多,也有很多的班主任进行了实践。但在研究的对象上,关注中职学生的不多;在研究的内容上,很多研究都关注病态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关注较少。

导致社会上很多人,甚至是中职班主任对中职学生产生认识的偏差,认同感较低,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中职学生就是一群“少年犯”,也有的班主任讲:在中职学校当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就是女生不“生”,男生不“死”。这种极端思想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一直停滞不前,导致中职的教育停留在关注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放大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中职班级管理也就依然停留在“管”住学生的低级阶段。所以改变这种状态,班主任要学会用积极心理学来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和专业性。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因此中职班主任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管理班级就是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且帮助学生挖掘和展示他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和幸福,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一、班主任要用健康的人格熏陶中职学生的情感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Mills)提出“重要他人”的心理学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中职学生的重要他人可能是长辈、亲人、朋友、老师。但作为中职学生的班主任,假如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那么,这个班级的管理就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具有积极人格的班主任能给学生提供示范和榜样,熏陶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工作事半功倍。经过很多人的研究:中职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是:有绝活,专业能力让人钦佩的老师;有个性,人格魅力让人喜欢的老师;有共同语言,能理解学生的老师。但我们更肯定的是班主任首先要有爱,有爱才能促动学生的情感;其次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让学生信服;再次要有能力,有能力才能让学生钦佩。

二、班主任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职学生的问题

中职学生由于受多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厌学、抽烟、冲动、狂暴、人际冲突等不良行为较多,这些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但班主任首先要用积极心理学指导自己的思想,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内心同样渴望幸福,渴望被认同,渴求进步,渴望能学有一技之长,渴望自己成长。他们一样具有积极的潜能。班主任要从积极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多赞美赏识,多信任鼓励,并对学生怀有期待,学生就能变得自信,增强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在我的班级里,我也运用了期待效应进行班级管理,比如把班名叫“未来之星”,建设班级目标是“温馨、进取、和谐”,经常性开展“赞美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的活动,随时发现班级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贴上美丽的标签”。由于班主任的激励和信任,班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

三、班主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的冲动、学习的无力、自我中心等问题,导致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作为中职班主任,要乐观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

(一)乐观看待学生行为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中职学生由于情绪冲动狂暴容易产生行为冲突,如打架斗殴、校园暴力,人际不良等。班主任要理智对待,积极寻找智慧的方法,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可以采用同伴辅导,结对帮扶,找优秀学生暗中助力等方法。因为中职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防止学生一出事就进行“有罪归因”,从而影响了班主任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班主任要放宽心,吸取教训,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让学生顺利过渡青春期,这样的班主任也能坦然幸福地开展班级管理。

(二)冷静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表现成学习无力。但班主任换一种角度看,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活动能力却不差。所以要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比如用实践法,翻转课堂的方法,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当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拓有赖于班主任树立积极开放的学习态度。当班主任开放积极,班级自然也开放积极了。

(三)努力建设合力育人的桥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要科学分析学生的问题,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就要主动构建“合力育人”的立交桥。有些班主任消极对待学生的问题,甚至埋怨学生家庭,埋怨学校,埋怨社会,这些都没用。唯有主动探寻、积极建设、合力育人,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班主任要用积极的方法培养中职学生的能力

(一)开展班级民主管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班主任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的积极性,开展班级民主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班级民主管理的两条途径:一是共同商议解决一些班级问题;比如让学生一起制定班规,班级目标,商量班级的各种事情。二是班级的同学都有管理班级的义务和权利。比如学生可以对班主任、班干部或任何一个人提意见,经过班级委员会调查,研究并加以改进;再比如班集体评优,每个同学可以写好自荐材料,结合综合表现的分数,再结合讨论的意见。班级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就是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能提升学生对班级的热情。从而达到更好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从“心”出发,激发学生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提倡要信任,尊重学生,提倡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遵循“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幸福”的理念。所以班主任要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出发,开展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开展体验性的活动,或者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比赛;中职学生活动能力较强,可以采用“唤醒教育、活动教育”来点燃中职学生心中的激情,开展团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增进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了解别人,促进人际的和谐。另外,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也可以通过讨论、扮演、讲述、自我反省等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中职学生职业目标明确,可以重视实践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积极心理教育的指引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关注学生的“优势”,搭建展示的平台

篇8: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张弛艺术

一、时间上有张弛

时间上有张弛指的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讲, 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不然就算是教师再多讲一个小时, 学生没有及时理解和吸收的话, 效果肯定也不会好.特别是物理这门学科, 更加需要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时间, 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那么课堂的本质还是变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比如, 在学习“液化和汽化”的时候, 教师不需要把这节课所有知识都一口气讲解完.而是应该用互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师讲一段, 学生吸收一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汽化的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在讲完定义的时候不需要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 而是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这个定义.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定义例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来深化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已经能举出一些正确的例子.那么就说明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接下去教师可以讲解汽化的两种方式和液化的两种方法.再让学生试着概括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用这样的方式交替下去, 教师也不会滔滔不绝讲到口干舌燥, 学生也不会听到头晕脑胀, 课堂气氛也能变得活跃,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能及时得到消化和吸收, 师生都能够体验到一个愉快的课堂.

二、空间上有弹性

空间上的弹性就是在授课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知识点不一定要讲到全, 一个知识点可以讲到十分之六七, 剩下的几分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和探索.这样不但可以留出疑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中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 在学习了物态的变化之后, 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下雪不冷雪化冷?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概括水循环是怎么进行的.可以让学生解释霜是怎么形成的, 是像下雪一样从天空中飘下来的还是由其他方式形成的.又如, 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之后, 可以给出空间让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这样看起来不太“饱满”的课堂恰恰就是最能激发学生潜力和积极性的课堂.如果教师把课堂讲得太“饱满”, 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就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教师讲解过多的课堂, 学生也容易觉得疲劳.教师把课堂的空间稍微张一张, 学生就能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机会上要均衡

课堂上既然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进行发挥和表达, 那么教师就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 并且要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机会上的均衡是维持课堂活跃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如果在互动过程中只是关注少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那么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课堂跟他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教师也不会留意到他们, 也就是教师对他们并没有拉紧, 而是处于一种持续放的状态, 那么这部分学生就容易上课走神或者开小差, 听课也提不起劲.因此, 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张弛有道, 不要让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并没有关注他.

比如, 在提问的时候, 不能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 而是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来让全班学生都有发挥和表现的机会.如, 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可以让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进行举例说明, 这样的问题不是很难, 学生在回答这种问题之后可以增强自信心.在问到减弱噪声的途径时候, 就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个问题综合性比较强, 适合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无论是哪个水平层次的学生, 教师都要想方法顾及到, 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均衡地得到提高,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张有弛, 这样也有利于建立教师与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关系.

总之,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中, 教师要适当的放手, 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自由”, 这样学生反而会更好地配合教师、配合整个课堂.学生有了时间、空间和机会, 更容易把自身的意识和潜力发挥出来, 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变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方耀喜.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中学物理, 2011 (12) .

[2]孙琴.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中学物理, 2012 (8) .

篇9:物理教学中的艺术

一、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動。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三、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四、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上一篇:处机关办公室2012年工作计划下一篇:说好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