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来职往观后感

2024-05-04

职来职往观后感(共9篇)

篇1:职来职往观后感

《职来职往》作为一档招聘类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无可厚非当中存在一些表演,迎合观众和赚取收视率的因素。但他直白的求职场面,求职者与现场达人面对面的碰撞,表现出来的很多积极方面让我有了一些体会:

一.注重仪表仪态。每个人都喜爱美好的东西,都喜爱赏心悦目的事物。这并不是对你的外貌的苛刻,这里说的是求职者给人的一种整体良好的感觉,是一种整洁,大方,干净,健康的的感觉,我们没理由喜爱一个杂乱无章的人。因此,我们在求职面试的时候,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力求给面试官一种亲近,舒服的感觉,这无疑对你的求职有事过功倍的作用。

二.交际的态度与技巧。这个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交织的集体活动,这就必然要求有人际交往活动。因此,语言艺术、人际交往的态度与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常有些人总在抱怨,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机会总是给别人遇上。其实,机会不曾抛弃任何人,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它从不会亲近懒惰之人你要应聘某个工作,你必须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就必须要求你为之做出努力,没有准备,祈求蒙骗过关是行不通。你是金子或石头,一试便知。因此,这给我的启示是,必须踏踏实实做学问,为你未来的工作作出应有的努力。

四.危机处理能力。危机无处不在,对待危机的态度以及处理能力,往往是关乎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拥有危机处理的能力。同样,在职场上也是危机重重,而对待危机的临急反应与应对能力,也常常成为招聘者考验求职者的是手段。

五.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灵活的头脑。职场复杂多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求职者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灵活的头脑,能够顺应潮流,灵活应用。

职场就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要想打好它,除了应有的实力之外,技巧和经验也取胜的关键,因此作为一位即将步向职场的求职者来说,用心去准备,虚心去学习才是王道。

篇2:职来职往观后感

《职来职往》是由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一频道联合打造的、帮助求职者正确的对待自己与职场、为多样的职场精英提供就业机会的国内首档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节目囊括各行各业、人生百态,通过行业达人和求职者之间的对话,反映当下最热点的行业话题并产生观点的碰撞。通过不同行业职位的人群、不同的思维与视角展示社会的本来面目,通过理性、客观、全面、真实的分析,展示真正的职场。

我看过了三期的新西兰专场,来到现场的各位达人都是某企业主或高管,由于地点在新西兰,所以求职者都是海外华人。各式各样的的求职者和各有不同的求职结果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招聘平台,带给我们人才求职的真实过程,给了我很多感触。

首先,这种招聘方式无疑属于人力资源获取方式中的外部获取,但是招聘方没有广告或者宣讲环节,而是直接展开面试,让求职者展示自我,由多个招聘方进行选择或竞争。严格来说这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压力面试,并且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招聘方式,求职者和多个招聘方实现迅速的双向选择,免去了投递简历和企业先行筛选的环节直接进行现场面试,而且有“职场测评”题目以专业性考题考察求职者职业能力。面试一直是人员招聘与选拔的传统的重要手段,为招聘者提供多角度观察求职者的的机会,具有灵活直观的优点。

在节目中,每个人只有十几分钟的面试时间,他们所能展现给各位招聘者的,首先是形象气质,然后是自己的学历、经历、专业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所幸有节目的支持,能够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各种道具,达到比较理想的展示效果。整个流程我觉得是基本合理的,首先以一段视频供求职者自由展示,然后来到现场自我介绍,说明求职意向,经过职场测评后得到最终结果。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基本上可以对求职者的几个关键素质进行一个相对有效的考察,企业达人们也能够据此决定最终录不录用,保证了较为可靠的招聘效果。但我认为考察时间仍然不够,只提问一个专业性问题也不能全面了解其职业能力,这是受节目限制所致,我想得到聘用者还应该经历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来考察是否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收获。首先,从招聘方角度来看,他们心中都

有一个评价标准,虽然各有侧重,但是最终决定求职者去留的,意见都会统一集中在“职场测评”这个环节,因为我发现,即使有的求职者在应聘前相关准备、人际沟通或者其他素质方面存在些不足,比如有的人甚至把握不准自己目标职位的工作性质,但都没有太大关系,只要他的学历或者专业技能达到企业要求,整体也没有明显缺陷的话,那么一般是会有企业愿意提供职位的;而有些形象姣好或颇具人格魅力的求职者,若在专业技能上表现不足或没有有力证明,也无法得到职位。由此可见,能力才是人才的最终核心,企业最需要的是人才的核心价值,作为一个求职者,首先必须打造好的就是你的专业技能,缺少了这项基础其他方面再出色也无法获得企业青睐,这就是职场现实。也许拒绝让我们难受,但这提醒了求职者还有我们观看的每一个人,到底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该首先为什么而努力而不是沉浸在华而不实的东西中。其次,现场的招聘面试对求职者和招聘者的应变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对对方的言行迅速捕捉有效信息作出反应,否则就会败下阵来,提醒我们也应注重自己这方面的锻炼。

另外还有一点,我看到在水平能力各有差异的求职者中,求职动机往往也很受大家的关注。做所有事动机都是基础,如果你的求职动机打动了别人,那么获得职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在动机上得不到在座各位达人的认可,那么即使有较好的能力也很难得到青睐。薪资反而不是争论的焦点,一般只要有企业愿意提供职位,不论薪资是否达到要求,求职者还是会尽量接受。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除了对自己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还要修养心性,使自己成为一个踏实稳重、眼光长远的人,另外谦虚,这一点也很重要,往往是我们获得好感的敲门砖,要懂得从基层做起,给自己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总之,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不是简单一两方面的事,只有不断由内而外完善自己才能最终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篇3:职来职往观后感

1 符合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节目定位

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提出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是H·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三个方面。1959年,美国学者赖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了“教育大众”的功能。

第一,电视节目要想吸引大众眼球,让大众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娱乐性是一定要具备的。《职来职往》不仅迎合了市场需求,满足了受众胃口,而且勇敢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即定位于娱乐、服务、教育。当下相亲类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泛娱乐化现象严重。但令人欣喜的是,《职来职往》的定位并不是盲目娱乐大众,而是寓教于乐,带有一定的指导性,现场气氛也不乏严肃、认真。

第二,《职来职往》的服务意识很强。节目响应了就业难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联合百家企业,只要拿到推荐信就可以到这些企业工作。有能力的求职者可以找到工作,没有找到工作的求职者可能从节目中获得建议,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起到正面的指导作用。

第三,寓教于乐,重视教育大众的责任,是《职来职往》最打动笔者的地方。《职来职往》更像是一个求职大讲堂,达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求职技巧,并且教给大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体现了《职来职往》定位的核心价值。

《职来职往》这一节目的定位既体现了电视娱乐大众的功能,又承担起了教育、指导大众的社会责任。节目根据社会焦点制造讨论的话题,是明智之举。

2 专业情景架构、力求创新的节目形式策划

传播总是发生在一种情景架构中,它包括物质层面、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等。《职来职往》团队非常擅长从这三方面进行情景架构,在节目编排过程中,有始有终、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节目形式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2.1 节目环节设计紧凑、有始有终

第一,环环相扣,规则专业。情景架构中的社会层面包括参与传播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内容,他们所赖以进行传播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职来职往》是围绕求职者、达人、专家、观众和主持人角色化视角展开的体现职场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节目。与其他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不同的是,《职来职往》采取“18对1都站立”的创新模式,打破面试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求职者的心理压力,为观众呈现一场模拟的、近乎真实的面试场景。在整个求职面试过程中,每一环都可以逐步加深考官对求职者的了解,层层推进。

第二,亮蓝灯表示支持,亮红灯表示不支持,灭灯表示尚在观望。亮灯表示支持,灭灯表示不支持,这是《职来职往》开播以来的规则。因此,很可能有些时候,求职者和考官因为某些观点不同而被否定,后来却发现求职者身上更多的优点,但此时已经灭灯,难以挽回,从而损失了人才。

2.2 节目“人”的设计力求亲民、服务大众

人,是求职真人秀节目的主角。节目里所讲到的“人”,包括求职者、达人老师、主持人。

第一,《职来职往》的求职者平民化、多元化。大门打开,求职者进场。在没有正式自我介绍之前,根本无法预知求职者的身份,只能先凭借外貌形象进行第一印象的打分。这是设计巧妙的地方,观众往往会对无法预知的事情抱有浓厚的兴趣和一探究竟的愿望。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不论是国内顶级学府的高材生,还是英国留学的海归博士;不论是英姿飒爽的退伍军人,还是因为照顾孩子放弃工作的家庭主妇,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

第二,《职来职往》的嘉宾具有“双重身份”。从受众的角度看,节目嘉宾也是节目创新的一种手段。现场18位达人涵盖了行政管理、营销策划、人力资源、设计、公关等多个行业,他们有着丰富的职场经历和阅历,其点评或温暖、或尖锐、或智慧、或风趣。一方面,他们是决定场上求职者去留的面试官,承担招贤纳士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更多的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比如给感到迷茫的求职者一些职业规划的建议。

第三,《职来职往》的主持人角色定位精准。作为话语控制者,《职来职往》的主持人李响似乎更愿意以一种倾听的方式,成为求职者与面试官之间穿针引线的人物。面对能力强的求职者,李响通常会通过提问、聊天的方式巧妙帮助面试官挖掘求职者自身优势,发现求职者身上更多的亮点;面对能力稍差一点的求职者,李响适时引导,取其优去其劣,更加注重倾听,希望帮助求职者得到达人的认可。

3 结语

篇4:职来职往 敢问路在何方?

自2010年底,各类求职节目相继亮相电视荧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反响。而近期一段海归女刘俐俐与《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在节目中互掐的视频片段,在网络等各大媒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青年人择业、就业问题也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长久以来,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引发全社会热议与分析的話题。春节过后,全国各省市地区又将迎来一股求职、招聘热潮,无论是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多半年还未找到工作的“毕剩客”们,还是那些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新生代”们,2月份绝对是个不淡定的月份。

每年的招聘市场,用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摩肩接踵等词语来形容都毫不为过。然而,就是在这个有供有求,看似热闹非凡的场景下,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一些抱怨的声音:求职人太多,职位太少,找工作太难了!

接踵而至的是“毕业等于失业”、 “大学生蚁族”等一系列流行词语的不断涌现,这也一而再地向人们宣告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

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大约在80%以上,但其中“被就业”的潜规则以及学校的刻意隐瞒早已是心照不宣。最明显的数据便是在近期对于北京本地大学生的统计中,有75.7%认为就业困难和比较困难。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北京,在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应届大学生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几乎相同比例的人希望进入过政府机关,并且超过六成的毕业生表示即便找不到工作,也不会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

可现实却是,往年大城市应届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他们2000元以上的预期,并且他们中的五分之一在三年后最终逃离“北上广”。201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再创历史新高,年轻人、尤其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自然又一次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可否认,如今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但一提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些人就简单地将它归结为高校扩招惹得“祸”。事实果真如此吗?

而“要钱更要闲”、“假期最重要”、“拒绝一切上班”、“拒绝一切加班”、“让老爸替我负债”……这也充分说明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下很多青年的就业观存在严重缺陷。

校园里的精英,校园外的迷茫

“我学经济我悲剧,毕业工作没处去。”“我学历史我脑残,求职路上好心烦。”近来,在一些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为主的网站上,类似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西安文理学院数学系大四的学生小杨近来就把自己的网上签名改为了“我学数学我无奈,工作找得很失败”。记者上网发现,对本专业就业渠道狭窄的“戏谑”,是毕业生们调侃的主要内容。

四年多以前,当刘先生拿到国内某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的朋友、家人,以及刘先生自己,都觉得自己将在四年之后平步青云——除了这是国内的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是当时舆论宣传的热门专业。但四年之后,当刘先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却远不如他当年想得那样乐观。虽然有着良好的学历,但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而刘先生自己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尝试一些不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当时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专业,有前途,也很体面。所以这个专业特别热门,而且还挺不好考。后来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这个专业人特别多,大家也都对未来怀着很好的期盼。但是在这四年里,真正特别实用的能力增长并不多,得到的更多是一些理论知识。就这样,毕业之后,我开始在很多招聘会上应聘,向很多公司企业投简历。但是情况却很尴尬,学历、专业这些东西人家不是不认可,但可以提供岗位的数量却很有限,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应届生,一个年轻新人不可能去了就去做“管理”,而是要去做那些“被管理”的岗位。但这些岗位需要专业能力,我又不具备。”

上面这个例子不难体现出选择专业的重要性,但就业的复杂在于,即便选择了对应的专业与职业,离开校园后的职场道路依然危机重重。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往在学校内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学习,而忽略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的了解。

在学生时代,蔡小姐有着极为出色的学习成绩,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去了国内某一流大学的新闻专业。在毕业之后,她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家较有知名度的行业杂志担任编辑工作。但这看似信手拈来的工作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蔡小姐来说却有着众多困难。除了经验上的匮乏,她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职场必备能力上的缺失更为致命。这也直接导致了她在工作中的发挥,最终在度过了六个月并不如意的试用期之后,她没有得到最终的录用。

“其实在学生时代,我就不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交往的人,基本都是一心苦读圣贤书,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然后在毕业之后,我很快就找到了这份工作,毕竟学历和专业都还可以,我也以为自己能够很快进入角色,胜任这份工作。但是很快,我发现在社会上工作远比在学校里面读书要困难。在学校,我只需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但是工作时,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这人比较不爱和人沟通,尤其是在新环境里面,有些胆怯和抵触,同事们逐渐也就开始和我有了隔阂。时间一长,我觉得得不到大家的认同,有些自卑,就更消极了,最后没能留在那里,也就可以理解了。现在想想,自己虽然有了学历,但是有着太多更重要的东西,自己还需要学习、锻炼和加强。”

有了工作可人生轨道似乎跑偏

应届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在他们就业的过程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便是那些毕业不久,虽然找到了工作,却同样没有太多经验积累以及能力提升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扮演着职场中的弱者,并且这种弱势,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间显得尤为明显。

林先生在3年前毕业于国内某著名师范大学,随后在上海某一中学任教。由于并非上海本地人,林先生每个月的大部分收入都要用于缴纳昂贵的房租,并且由于大城市普遍物价水平较高,因此林先生的生活状况更是不甚如意。但是在林先生看来,能留在大城市中工作,虽然生活质量很低,但是感觉很好,很有面子。甚至在去年,国内某二线城市的一所私立学校曾希望林先生前去任教,并且愿意提供住房和高薪等待遇,这足以让林先生过上极好的生活,但他拒绝了。如今他依旧领着微薄的工资,住着简陋的租房,做着他的大都市梦想。

“说实话,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之前所期望的那样。但是我不愿意去小城市,虽然那里给的钱更多,提供住房,而且物价水平本身还低,但我就是不愿意,觉得好不容易进来了,再回到一个小地方去,丢人不说,这种落差自己心里也接受不了。但后来我一个同事去了,前几天和他聊天,发现他的生活真是很精彩,而且轻松很多。现在想想,有些后悔,但机会很可能再也没有了。”

创业——看上去很美

有人就业,就意味着有人失业。但并不是每一个失业的人都可以成功再就业。对于这样曾经拥有一份工作,现在却陷入事业迷茫的年轻人,创业似乎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捷径——它不仅是工作,更是一份只属于自己的事业,一个发家致富的机会。但如果你没有商业奇才的天赋、对于市场的深刻研究,或是殷实的家底,创业之路的美好也只是镜中花的美好,甚至是荆棘丛生。

小董在2年前毕业于某专科院校,毕业后进入一家寻常私企工作。但是在1年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小董所就职的私企大幅裁员,小董就此不幸失业,由于学历没有优势,工作经验也仅仅一年,他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万般无奈下,他希望通过创业赌一把。但由于早先从未有过创业的想法与准备,小董的创业显得匆忙而盲目。通过店面广告,他在去年以10万人民币的价格接手了一家照相冲洗店。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的研究以及行业的了解,仅仅4个月后,入不敷出的小董没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维持,创业之路宣告失败,血本无归。

nlc202309031057

“自己学历不高,工作能力也称不上多强,其实失业也不是什么特别意外的事。但在失业之后,我尝试去找一份新工作,可我经验没人家丰富,和晚一年的应届生比起来都没有什么优势,根本找不到。后来我想之前总是听说那些创业致富的故事,就自己也想创业一把,挣点钱,找点事。但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能做什么,該做什么,就是每天都在街上乱逛,想找点机会。最后在我家附近有一个相片冲洗店在找人接手,我觉得大小是个事,就东拼西凑了十万块钱接了下来。可接下来之后,发现自己对这东西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弄,客人更是少的可怜。最糟糕的是,那些机械维护保养都需要很多钱,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开了没多久就关了,至少不赚钱也比每天赔钱强吧。”

自主择业并不难,难在调整就业观

针对不同时期青年的就业观,教育部原办公厅副主任,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回顾说:“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青年的就业与发展的变迁,说明了青年就业的三个趋势:自主化——主体性越来越强;务实化——政治色彩淡化;多元化——选择面越来越宽。”然而,自主择业本应让年轻人的就业越来越精彩,但事实却事与愿违。

对此,王旭明觉得现在年轻人的就业观和企业招募人才的标准存在很大裂缝,这加剧了就业难。“比如我们国家目前毕业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每年有20万人,而在新闻传媒目前正式登记造册的人员有16万人,那也就是说让这16万人同时下岗,还有四万应届学新闻的人无业可就。就是说我们怎么看待就业的‘业’,什么叫做‘业’?其实一些企业实际上非常急缺学传播的、学新闻的人才,但是却很少能招揽到相关人才。”

与其不谋而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也认为不正确的就业观直接导致了就业难。“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2005年私营企业比前两年增加了450万个就业机会,而教育、科技、国家机关增加的岗位比较少。教育行业新增岗位24万个,金融业新增2.7万个,而科技领域只招了3000人,电、水、煤这些行业就更少了。然而,大学生喜欢去的地方恰恰吸纳能力小。这就是‘供求结构矛盾’,国家发改委称之为‘结构性就业难题’。实际上,这种‘结构性就业难题’不仅体现在不同行业间,也体现在不同地域间。‘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的就业观就是这种地域差的表征。”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此,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君举例,“中国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研究如何养牛、养猪,可很多毕业生为了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干脆转行,很多毕业生宁愿在北京卖饲料当推销员,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的是如何让果树产量更高、花卉生长更好,可很多同学去推销园艺产品,在办公室做文秘。我给这种现象起名为‘职业歧视’。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

就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科技学院林世军解析:“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五百强企业当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导致就业路越来越窄。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就业观所造成的。再有,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一些学生就业后对待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导致被炒鱿鱼。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在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80后”成功创业者,Discuz!论坛创始人戴志康深知就业与创业的难,这也让他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就业与创业更深有感触。就此,他除了建议广大年轻就业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是从一个年轻创业成功者的角度说:“绝对不要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创业。有的大学生觉得就业没戏,就开始盘算自己开个公司。实际上,工作都找不到是创不了业的,这里说的创业并不等同于做自由职业者或者个体户。创业比求职要艰难太多,而且创业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磨难是十分强烈的。创业只适合极少数分子,成功率不到1%,是一场艰苦的长跑。投入地做一份工作,脚踏实地一些会让你幸福感更高。”

篇5:《职来职往》观后感

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之间我已处于大三下学期。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与就业,内心不禁有些彷徨,不知所措。

偶然间看到的综艺节目《职来职往》,看到那些求职者与企业老板之间的博弈,在这个节目里我是比较喜欢看那些求职者的表现,求职者在面对各个老板,各种问题、情况时的应答与自己对于所求职业的期望。有的求职者选择的是尽量高的薪资,有的求职者选择的是自己的爱好,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在这些求职者的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未来的影子和自己所欠缺的一些东西。比如这期来自信阳师范学院的求职者胡辰,我首先看到的是她的大气与靓丽,非科班出身的她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只为求得一份传媒的工作。虽然最后求职失败但她的勇气和明确的人生规划让我记忆深刻,自问我自己没有这样的勇气,而且尽管大三了,但我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知道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坐什么,得过且过。我们都知道没有方向的船,什么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但周边的我们有几个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此做一个人生规划非常必要。

那么怎样才能有着正确的人生规划呢?通过对《职来职往》中职场上的总结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是是这样想的。

认清自己很关键,也是做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只有当清楚的了解自身的情况、处在什么阶段、什么层次、自己的喜好、自己目前能够做什么等等。这些才是人生规划的基石。同时,人生目标也非常重要,确立的人生目标必然要符合现实,从现实环境中找到你现在所处的位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反复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确认自己的追求,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要求,然后再将其树立为自己的目标。职场的规划,职场的规划是人生规划的重要部分。职业能力决定着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很大程度影响人生的规划,所以做好职场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职业规划也就等于自己为自己的未来 铺了一道金光大道。再认清自己的职业规划后,记住,目标是我们人生的指南针,所以面对自己大目标我们要慎重,古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目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认定了方向就不要去随意改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要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努力,到达顶层。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期的第三位与第四位求职者。因为他们都选择他们喜爱的职业,但结果是他们一位求职成功,一位求职失败。也许你会说这是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量不同,但是仔细想想这里面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不难看出第三位求职者坐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她有些紧张,但她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第四位求职者,我不想做出过多的评价,他喜爱写电影影评,对《失恋33天》写的影评相异于大多数人,但毕竟是他自己的思想,证明他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她花费了多长的时间在他的梦想上,四五天看电影,两三天写影评,这就是他所谓的梦想。看到这里我有些想要大笑一场,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留有一扇窗,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既然我们面对就业,那么作为一名未来的应聘者我们需要怎样应对呢。

相信有些看过这个节目的人,可能会有和我一样的疑问,有些人看上去专业技能不怎么样,可是却可以应聘成功,甚至进入名企,月收入不俗;而有些人,看上去经验比较丰富,能力比较强,却最后带着失望离开。

我也说说自己的总结:

作为一个应聘者,先不谈技能如何,你的人品必须要没有问题,有人会问,在短短的时间里,你怎么知道别人人品有没有问题呢?其实这很简单,那就是从你的言谈举止中看出来的,要知道作为一个资深的人力资源,那都是火眼金睛了,所以你说的每句话一定要思考再思考,其实是你身上所散发的品质,作为一个职场人员,责任感、诚实,谦虚等基本素质一定要具备的,而且要肯学,会学,你要让用人单位知道,即使你真的不具备他所需要的技能或者有所欠缺,但是他愿意培养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什么不会,却可以被用人单位看中的原因了。

我们再来谈一谈技能方面,如果你具备一些技能,那么你不能表达的目空一切,恃才傲物,你还是要谦虚,就是既要表达出你能胜任工作,但是又不张扬。有些应聘者,一上来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要不就是如何的小聪明,最终结果就是让人很反感,只能失败而归。

总的来说,自身的能力是一定要有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人品、责任感、上进心等等。

无忧无虑的生活即将离我而去,不得不面对实实在在地现实生活。然而我却不畏惧,只是对那种生活的依恋与不舍,但也对自己能够快速步入职场、步入社会有一丝丝的期盼。

篇6:职来职往观后感

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之间我已处于大三下学期,大学象牙塔无忧无虑的生活即将离我而去,不得不面对实实在在地现实生活。然而我却不畏惧,只是对那种生活的依恋与不舍,但也对自己能够快速步入职场、步入社会有一丝丝的期盼。人生能有几回搏,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观看过这一期的职来职往感触很深,能够印发的思考也很多,因为在这些求职者的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和自己所欠缺的一些东西。来自信阳师范学院的求职者胡辰,我首先看到的是她的大气与靓丽,非科班出身的她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只为求得一份传媒的工作。虽求职失败但她的勇气和明确的人生规划让我记忆深刻,自问我自己没有这样的勇气,而且尽管大三了,但我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知道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坐什么,得过且过。我们都知道没有方向的船,什么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但周边的我们有几个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此做一个人生规划非常必要。

第二位求职者他曾努力的去追寻梦想,但不幸的是他总是作为被比较的对象,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鲜花、光环甚至没有掌声与鼓励,长期以往形成了他自卑的性格。我很想说这一切不是他的错,但又能是谁的过错呢!我们生活于现实而残酷的社会中而不是一个童话世界,这里面有很多的无奈而别无选择,自卑而不自信又能怎么样,现实的生活仍需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当发令枪响过,我们可以选择的只有向前奔跑,应为前进时我们唯一的方向。在所有的竞争中,只有拔河才可以选择后退。当沮丧不能改变现状,那我们就选择笑着接受挑战,撕了龙袍是死,杀了太子也是死,那怕什么啊,有什么好怕的。

第三、第四位求职者,他们都选择他们喜爱的职业,但结果是他们一位求职成功,一位求职失败。也许你会说这是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量不同,但是仔细想想这里面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不难看出第三位求职者坐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她有些紧张,但她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第四位求职者,我不想做出过多的评价,他喜爱写电影影评,对《失恋33天》写的影评相异于大多数人,但毕竟是他自己的思想,证明他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她花费了多长的时间在他的梦想上,四五天看电影,两三天写影评,这就是他所谓的梦想。看到这里我有些想要大笑一场,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留有一扇窗,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终归会长大成人,接过父辈的旗帜,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该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经营这个世界呢?我们即将踏出大学的校门,步入职场,用我们在大学象牙塔中学到的知识去经营自己、经营生活、经营人生,让生活变得如阳光一样明媚、灿烂。曾几时何,我们努力地区抓住一些东西,但往往事与愿违,犹如手中握住一把沙子,但握的越紧,漏的越快,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现在的我正处于这个十字路口,不知如何的抉择,考研亦或者是就业,已在这个路口前犹豫不决、踌躇、徘徊。渐渐地我发现在这里我真正的迷失了,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对任何的事情都变得无所谓,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与青春在这犹豫,不如果断地做出选择,重新扬起风帆,潇潇洒洒滴走一朝。

篇7:职来职往观后感

我们都应向在职场中的一位选手学习,不要盲都是晚上目的选择职吹的业,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当我们如果从事销售类行业的`时候班群好多太复杂,我们要懂得主是哦撒动去找人群,不要只懂得干等。做事要有干劲,七年的售车经的浪费验,不研究研究了要因为越理他业绩不好的问题就不干了,我们应该坚持下去的倩影不要放弃自己。分配到打皮给我《职来职往》里估计有可能面行业种类多,前来面试的人也各色各样。会不经意而体检每个人的处换成文字事要服务器方式都不同,从听清楚中我们也可以吸取好的方面,摒弃坏的方面。皮撒学为已用,为以后鼻环的职场人生做好今天拨号铺垫。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引起我们的当头一棒注意的地方。我们嫩是巧大首领应不断完善遗漏的自瞎扯己各方面应对事件的能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链接逗要我不是同一个巨星悼念网人们遇到不懂得事冷藏时就应该哪里查询改记下来。

我们还模拟了一次《职来职往》的求职过程晓得唷,可能品种是时说明是间比较紧迫的原因吧,求职者都没有做好面试的准备,那全而且她们很多选手都没大更新了有中视这次的求职模拟,在面试时都是嘻嘻哈哈的,一点都没有严叫你走肃的态金箍棒度去面对,令电脑吗我有一点点的小失望…作为达人的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开徐大的错误后排可以,比不合适如说,算吧问一些他帮求职者与我杂没她要求的职位无关的问题。

看到了这些现微辣象,我还记仇觉得作为才有感觉一个达人这厕所了是一个最低级的错误,既然我们作为一个达人,连求职者脑壳头一定应聘岗位找你的的工作都不知道文件合并是什么在站长,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提问她们呢?而且今天有点儿在我全部显示们去那成本应聘的时候尽量的只有红岩洞找一懊恼些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而不是说找一些才开通现在自己感兴趣却不属于怎么算起了解在希望的职位来认得到好多应聘…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商务上好像明天的礼仪。如:坐姿可以赚钱;在出去应酬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怎么样跟别人握手;在敬酒的时候应该要好久老嘛注意哪我给你这种些细节;洗澡男生应该要怎听一样打领带等…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

篇8:职来职往观后感

一、求职类节目发展简史

最早的电视求职节目是1999年湖南卫视《新青年》的子栏目《甲方乙方》, 而2000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相约星期五》真正成为电视职介节目的开端。2003年, CCTV-2改版为经济频道, 推出大型职介节目《绝对挑战》, 之后中央电视台的《赢在中国》和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等开播, 自此, 从地方台到中央台的职介节目达到高潮, 然而2008年末, 此类节目相继停播, 职场真人秀节目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沉寂。直到2010年上海第一财经、宁夏卫视推出《中国职场好榜样》, 求职类节目在全国各卫视才又陆续开播, 12月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江苏卫视打造《职来职往》, 开播两个月便掀起“电视求职”的热潮, 《脱颖而出》、《非你莫属》、《步步为赢》等节目遍地开花, 2011年更被称为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职场年。

二、节目特征的变化

因经济危机沉寂两年之后的中国求职类节目, 在2010年以新的姿态重登电视荧屏, 并逐步问鼎收视排行榜, 节目形态发生了诸多变化。

1. 节目定位:娱乐性渐长

我国求职类节目诞生初期, 定位于服务类节目, 如2003年改版的《新青年》, 依据招聘方的要求对求职者进行筛选, 突出了职介的服务性和实用性, 再如辽宁电视台的《招才进宝》栏目, 通过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 直接定位大中专毕业生和年轻的白领求职者。

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 电视节目几乎进入到无娱乐不节目的状态, 并逐渐加入大量的娱乐元素。以近两年创下收视新高的两档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为例:《职来职往》被称为职场版的“非诚勿扰”, 其节目套用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形式, 一位求职者面对18位企业高管现场“相亲”, 最终能否“牵手”成功, 悬念重重。延续亮灯与灭灯的模式, 亮灯的音效是“bling”、灭灯的音效是“biu”, 质感十足。改版后的《职来职往》还增加了亲友团的内容, 使节目更具娱乐效果。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由冷面笑匠张绍刚担纲主持, 其机智幽默的主持方式在节目中制造了高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 使节目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

2. 节目形式:由竞争对抗模式转为自我展现模式

从早期简单发布招聘或求职信息, 到《甲方乙方》首次以综合性节目的形态出现, 再到之后红极一时的《绝对挑战》、《求职现场》等, 借鉴美国的《学徒》, 节目所采用的多是对抗竞赛模式。然而, 随着录制等技术的发展, 节目的形式更具个性化, 还是以《职来职往》与《非你莫属》为例。《职来职往》基本规则是每位求职者都要经过“职场亮剑”、“职我本色”、“职面未来”到达“职场诱惑”, 面对18个来自不同行业的面试官, 节节过关, 通过现场仪表谈吐、VCR短片等形式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全方位展示自己, 赢得“offer”。与《职来职往》相似, 《非你莫属》也以展示自身为主, 包括VCR介绍自己, 包括工作、生活故事、亲友推荐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才艺表演等等。

3. 节目内容:由严肃封闭向活泼开放形式转变

早期求职类节目参与者大多为行业精英, 节目中的嘉宾正襟危坐, 整个节目过程如同一场古板的考试, 如《绝对挑战》瞄准的是知名企业的稀缺性人才, 知名企业现场摆擂, 资深顾问、人力资源主管主考, 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三位求职者在节目现场决赛, 整个节目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进行。

而新兴的《职来职往》, 整个节目内容更为活泼、开放。首先体现在现场气氛当中:《职来职往》中18位达人时常妙语连珠, 且会不时就求职者的某一句话展开精彩辩论, 也能面对镜头道出自己的陈年囧事。其次, 节目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当下社会的热点, 也是最具争议的问题, 如针对“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提出的关于公关的问题。再次, 《职来职往》中行业达人与面试人员共同站立, 体现了求职过程中的平等。

三、节目的不足之处

首先, 克隆现象严重, 创新性不足。有的节目名称相同或相似, 如湖北经视的《天生我才》和山东卫视的《天生我才》同名, 深圳娱乐频道的《天生我才来》与其相似。有的节目环节相近, 一般都分为自我介绍、技能测评、个人展示、双方互选等环节。有的节目形式相去不远, 如近年兴起的“灭灯”模式被多方采用。

其次, 节目缺乏与观众的互动。求职类节目已开始转向普通大众而不是精英阶层的游戏, 但目前的节目多为面试者与现场求职者的对话, 观众无法参与互动。求职节目或也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平台让观众参与其中, 以提高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归属感。

最后, “秀”的成分过多。在泛娱乐化的消费社会, 求职类电视节目也在为收视率而奔波, 为提高眼球的吸引率出奇招, 这使得节目形式过于娱乐化, 内容过多地注重戏剧冲突, 情节更加煽情化, 使求职类真人秀节目异化为一种另类的作秀。

注释

篇9:职来职往,办公室生存

小刘是一所知名大学的MBA,毕业后被中部地区的一所国企以高薪请去做了部门经理。不到一年,小刘因“不堪忍受公司办公室关系”而辞职,改任深圳一家私企的总监。半年后,他再次因公司办公室关系原因离职。小刘非常苦闷,在第三次求职时,他这样告诉这家上市公司老板:我只想您给我一个平台, 给我一个目标,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办公室斗争,我一定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卷。这个老板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你只知东山的老虎吃人,不知道西山的老虎也是吃人的呀。”是老虎就都吃人,有办公室存在,就会有“办公室关系”,这位老板的评述可谓精辟。

通常自认为有能力的人都不屑于办公室关系。但政治是客观存在,承认政治就相当于给别人留条后路。如果你对此没有准备,就可能陷入种种矛盾和纠纷之中。而对于很多职场人而言,每每提起这些事情,就有不寒而栗的恐惧。不要说同事间了,就是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发生诸如此类的猜疑。不谈办公室,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把原本中性的“政治”等同于贬义词,把办公室与结党营私、勾心斗角、谗言诽谤、打击报复等不道德的行为混为一谈,以至于有“办公室猛于虎”的偏见,谈虎色变。

所以,有必要让职场新人较为准确把握办公室关系行为准则,给职场中人一个正确的认识。

搬弄是非“绕”道走, 换位思考“请”进来

一般来说,爱道是非者,必为是非人。是有一些人喜欢整天挖空心思探寻他人的隐私,传播小道消息,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要摆脱这种局面,除了努力工作,以消除隐私外泄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外,还要牢记一点,让隐私离办公室远点。同事之间可以成为朋友,但走得近了并不意味着无话不说。你可以畅谈美食、时装、网络,但是千万不要在谈话中涉及自己的私生活、对同僚的褒贬、对未来的打算等。

职场人自身要洁身自好,不以讹传讹,不搬弄是非。想要处理好关系,最需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善待别人,改变从自我出发的单向观察与思维,从对方的角度观察对方,替对方着想,也即由彼观彼。在此基础上,善解他人之意,同时就善待了自己。每个人不妨将最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态度一条条写下来,自然会想到别人同样有这些希望。在这些条目上对他人慷慨大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正确态度。如此处理人际关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

男女关系“双刃剑”,距离欣赏产生“美”

在办公室里都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男女关系好比双刃剑,处理不当难免自伤其身。况且,现在的职场压力越来越大,加班越来越频繁,男男女女硬生生被挤在一个办公室里,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长,擦出火花的概率当然大大提高了。竞争?斗争?恋情?孽情?关系如此复杂,一招不慎,危及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岂不冤枉?

所以在办公室应尽量避免发生恋情,既然是来工作的,就应以工作为主。男女同事间共同工作也好,闲聊也罢,相互欣赏鼓励是无可非议的,善于欣赏他人,就是给予他人的最大善意,也是最成熟的人格,但异性同事间一定要在办公室把握好一个度。据研究,男女相距46厘米以内被视为调情或表示亲昵,50~60厘米是私人的空间距离,60厘米以外才是与人交往的正常距离。因此,身体距离最好控制在60厘米之外,才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平等、尊重、分享为上,处理好“三种”关系

对上司——先尊重后磨合:任何一个上司,干到这个职位上,至少有某些过人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人处世方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每一个上司都不是完美的,唯上司之命是听并无必要,但也应记住,给上司提意见只是本职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尽力完善、改进,迈向新的台阶才是最终目的。

对同事——多理解慎支持:在办公室里上班,与同事相处得久了,对彼此之间的兴趣爱好、生活状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同事,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人家为自己尽忠效力,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别人想想,理解一下别人的处境,千万别情绪化,对同事必须选择慎重地支持。

对下属——多帮助细聆听:只有职位上的差异,大家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在员工及下属面前,我们只是一个领头带班人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荣耀和得意之处。要多帮助下属,其实这是帮助自己,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愈好,工作就会完成得愈出色,也让你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尊重,树立了开明的形象。而聆听更能体味到下属的心境和了解工作中的情况,为准确反馈信息、调整管理方式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低调处理内部纠纷,“串门”增强沟通力

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办公室同事间产生一些小矛盾,是很正常的。不过在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尽量避免你们之间的矛盾公开激化。办公场所也是公共场所,尽管同事之间会因工作而产生一些小摩擦,不过千万要理性处理摩擦事件,不要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非要和同事做个了断、分个胜负。退一步讲,就算你有理,要是你得理不饶人的话,同事也会对你敬而远之的,觉得你是个不给同事余地、不给他人面子的人,以后也会在心中时刻提防你的,这样你可能会失去一大批同事的支持。

其实,办公室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做人”的问题。与身边同事处理好关系,平时有效沟通则是在职场中生存的基础,这点确实很重要。不少职场专家表示,办公室里适当“串门”可提升沟通效力,舒缓工作中紧张的气氛,心情也会变得开朗。

首先,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最为核心的,要主动、积极地进行工作专业技能上的提升。通过部门内和“串门”定期和不定期地沟通各方关系,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结果。最难得的是获得一帮有默契、能提升自己工作能力,而且自己有难时会出手相助的同事。既是同事又能成为朋友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要打造凝聚力强的团队不仅是上司的管理水平,员工自身也要努力融入集体中。

其次,要多参与公司举办的各类聚会、活动,让同事能从其他方面了解、认识自己,增进友谊。与抱有正面理想的人为伍,要避免问那些“为什么”的问题,将焦点集中在工作上,学会心胸开阔。

最好,就是工作时与同事甚至是跨部门的同事做更多的沟通交流,了解大家对工作职责的看法。

得意之时莫张扬,雪中送炭见诚信

每当自己工作有成绩而受到表扬或者提升时,不少人往往会在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就在办公室中飘飘然去四下招摇,或者故作神秘地对关系密切的同事细诉,一旦消息传开来后,这些人肯定会招同事嫉妒,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除了在得意之时,不要张扬外;即使在失意的时候,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向其他人诉说种种上司或相关同事的不对,否则只能给工作友谊带来伤害。

在办公室中建立一种雪中送炭式的诚信,予人温暖是真正的助人为乐。患难见真情,患难出真交,每个人都会在内心记住那些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过自己的人。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要尽力去帮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这样的办公室里的状态,这种雪中送炭式的诚信帮助会使办公室关系更美好。

(编辑:袁航 market@vip.sina.com)

办公室政治是客观存在必然,如果对此没有准备,就可能陷入种种矛盾和纠纷之中。

上一篇:最燃励志语录下一篇: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教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