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2024-05-06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精选6篇)

篇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当前要重点完善和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体地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因为发展模式、市场条件、政策和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热情不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包括: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政策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要改革政府采购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制定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优先购买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同时,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企业的风险创业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抓紧研究推出二板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

三、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推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因此,一是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特别要引导企业提高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和能力。二是有重点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根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特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机制,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是从根本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基础。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篇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内容提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基本判断,从理论和实证等多角度论证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而在对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提出有见地的多项建议。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税收政策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每万元gdp产出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①另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必须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产学研的沟通程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健全程度、国家的科技状况、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等因素均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二、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第一次创新浪潮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是“封闭状态下的自立创新”,创新主体是国家;第二次创新浪潮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征是“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再创新”,创新主体从国家逐渐转移到企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加入wto后,借助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现在我国企业迎来了以“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创新浪潮。②

(一)我国企业已经具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和动力

1.我国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全面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③

20*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分布情况数据表明,20*年我国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已达6566个,占全部企业的%.其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大型企业1239个,占全部大型企业的%.①20*年我国已拥有省市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2878家,其中国家认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332家。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亿元,其中r&d支出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的比重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② 截至20*年底,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213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2*07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在20*年共主持和参与了250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比20*年增长%,平均每家企业参与了项标准的制定。③

2.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竞争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成为我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强大动力。目前,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达1*万;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并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潜力巨大,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④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发展。

20*年8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显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开发能力在不断增强,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总数的%,其中,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占%.同时,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带动整个制造业的高增长,启动和实施了一批以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电动汽车、中药现代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了一大批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推广与应用工程,例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20*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递交的专利权申请猛增到178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38%,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始不断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发展。

(二)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1.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有资料统计,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的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以XX年发明专利申请数为例(见表1),中国为25292件,占世界总数的比重仅为%;韩国为73378件,占世界总数的%;日本则为388879件,占世界总数的%.不论是发明专利的绝对数量还是其占世界总数的相对比重,中国的发明专利情况都不如这几个工业化国家。还应看到,中国的发明专利中还有相当的“水分”。

*

资料来源:胡鞍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中国科技产业》20*年第9期。

同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的3/4为外国人所拥有,本国居民仅拥有1/4.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的生产厂商将赚取利润的很大部分给了核心技术提供者,自身的利润却很低。中国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20美元专利使用费。

*

2.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

20*年,中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为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仅为亿元,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然而,韩国、日本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分别为1∶5和1∶8.这表明我国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十分薄弱,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3.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以汽车行业为例,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90%是合资品牌,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对方手中。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未能生产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2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结果反而形成了依赖技术引进的被动局面,从而将利润的很大部分让给了国外厂商。美国通用在本国的单车净利润为145美元,而在中国可达到2300美元,美国通用在中国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总产量的3%,却获得了占其全球利润25%的回报。同样,20*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产量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加价30%是常事。①

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制约因素分析

1.研发投入不足。

*

按照国际比较流行的观点,研发投入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以生存;低于3%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通常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相当于其市场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目前投入研发费用最高的如海尔集团等也只能达到8%~10%左右。在目前,中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加强。中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只占它营业额的%,在世界上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见图

1、表4.*

下列数据从另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的现状:在中科院688名院士中,没有1名来自企业;在中国工程院656名院士中,来自企业界的也寥寥无几,如XX年新增81名院士中只有4人来自企业,20*年新增58名院士中也只有6人来自企业。这表明,一方面,大量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象牙塔”式的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并且由于工资与激励机制的扭曲,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评职称、发表论文、获奖等方面,而不是放在研究发明上;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人才奇缺,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研发机构。

尽管我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在中央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央企业的状况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还有不少的科技人员从企业流向国外或非企业单位。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必然极大地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①

3.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快了各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中,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在美国的全部研发经费中,企业占近70%,政府只占30%左右;全美上万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实验室,其中的100家大企业的研究工作量占整个工业界的绝大部分,雇佣的300多万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60%~70%。在日本,企业在技术引进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二次研发和推广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韩国,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大量的产业技术和高新技术均由企业完成,20*年企业研发投入在其国家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高达75%。②

我国技术创新人才和科研经费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人才、经费支持,尤其是得不到良好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社会认同,致使我国企业缺少研发队伍,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和研究院所一直扮演着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技术创新的重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放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但高校和研究院所远离市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贡献不大。

4.企业的自主创新环境仍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创新政策法律的完整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亟待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性不高;在技术创新系统,基础设施和政策法律环境建设滞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着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面向产业提供共性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在社会上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积极的引导和补充作用。税收作为国家最强有力的政策工具之一,可以推动自主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税收政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企业多从自身盈利状况出发考虑如何参与r&d活动,而政府更侧重从社会整体考虑r&d活动水平和质量。尽管政府和企业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税收政策可以将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从企业的角度看研发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研发活动具有下列特征:1.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与其他投资活动不同,创新投入的产出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研发活动的早期,常常会失败,这就增加了创新活动和创新投资的风险性。2.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当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完成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往往可以进行模仿,创新结果迅速在行业内扩散,缩减了研发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削弱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战略意义。3.创新活动的外部性。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对称性,企业收益往往小于社会收益,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二)从企业的角度看税收政策

由于创新活动的上述特征,企业自主研发的数量必然低于社会最优水平。那么政府是如何通过税收政策来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呢?理论界一般是利用“创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创新”生产函数是研究创新的投入(例如r&d支出或者人力资本支出)与有形产出,如专利或新产品的生命之间的关系(griliches,1984)。根据“创新”生产函数,我们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一国创新活动的水平。政府的税收政策是否有效,就是观察这两个指标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我们这里选用r&d投入作为衡量企业或其他微观主体创新活动的指标,利用比较静态分析m讨税收政策对于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见图2.图2中横轴为某代表性厂商自主研发的r&d投入,纵轴为其他资本要素投入,包括外购高新技术产品。该代表性厂商在得到r&d税收优惠之前,等成本线为lm,等产量线为q1,点c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得到税收优惠之后,厂商所面对的等成本线发生变化。因为税收优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发的投入价格下降,等成本线为ln,均衡点也从c点变为d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的均衡点下,r&d投入从a点上升到b点,r&d支出增加。单个企业如此,在行业总体上也应当表现出企业r&d投入的增加。

(三)从政府的角度看税收政策

对政府而言,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首先是一部分税收收入的让渡。税收激励意味着对于企业r&d活动的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短期内这将减少政府的税收数额;其次税收激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措施。由于企业r&d活动存在正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上研发产品供给不足,表现为研发活动的市场失灵,而政府的税收政策正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工具;最后税收激励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率提高来推动,而这种生产率的提高关键取决于一国的研发水平。由于r&d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公平性、透明性与稳定性的特点,这无疑将刺激企业扩大研发投入规模,成为社会科技进步的真正主体。随着经济增长,gdp的扩大,税基也会随之扩大,长期而言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增加。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检验①

1.企业r&d对于增值税的敏感度分析。

我们采用分布滞后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企业r&d活动对于增值税的敏感度,数据选取1995~20*年企业的r&d支出和我国增值税收入,利用eviews5软件得出回归结果:

*

结果表明我国企业r&d支出对于企业增值税变化较为敏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值税中长期效应为负,这意味着减轻企业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刺激企业r&d投入。

2.企业r&d对于所得税的敏感度分析。

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我们可得数据样本较小,无法直接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企业r&d投入与所得税的关联,我们将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来分析企业r&d对于所得税变化的反应情况,数据选取1995~20*年的样本区间。由于XX年所得税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我们将采用分区间描述和增长率的方法分析企业r&d投入与所得税变化的关系,见图

3、图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

从以上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r&d支出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是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尽管在图形上并不显著。

四、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行税收政策的基本评价

(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现行税收政策

中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促进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随着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颁布实施,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税收方面更是采取了多角度、多方位的一系列优惠鼓励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从优惠范围看,涉及鼓励科技投入、科研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设备引进、科技产品出口等许多方面。从优惠的税种看,涉及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关税等,包括税收减免、税收返还、投资抵免、技术开发费抵扣所得额、加速折旧、所得税前扣除标准优惠等方式。主要有:

1.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1)自XX年1月1日起至XX年底,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但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具备条件的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3)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含10%)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

(4)内资企业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5)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6)企业进口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

2.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1)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

(2)用于研发的设备仪器允许加速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可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包括: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

(3)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3.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取得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可免征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2)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二)现行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上述一系列促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吸引全社会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现行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尚存在许多不足:

1.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

(1)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在政策设计上,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优惠侧重于产业链下游,对研发环节给予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现行税收政策对生产设备投入、技术引进给予的优惠幅度、限制条件、获取优惠的成本各方面都优于创新性研发,企业自行研发或生产设备享受不到同等的优惠条件。

(2)税收优惠范围偏小、带有较多地区性色彩。现行税收优惠局限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软件企业以及实行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项目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我国所有有科研开发项目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此现行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也只能是微不足道。

2.在税收优惠对象确定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期,鼓励的重点倾向于科技成果,对研究开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导致“三多三少”现象:应用技术研究的优惠政策较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引进先进技术的优惠政策较多,吸收消化特别是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优惠政策较少;对企业、科研成果的税收优惠较多,对科技开发项目、科技开发(r&d)环节的优惠较少。

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税收政策优惠的力度。

(1)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税负重。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对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进行扣除,实际上形成了对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双重征税,因此在客观上起到限制企业投资的效应。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创新性的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设备制造等重化工业)税负明显高于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2)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公平,影响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重于外资企业。权威调查显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负担相差约10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税收各种优惠后,内资企业实际所得税税负约为24%左右,而外资企业实际所得税税负仅为14%左右。这在发展的特定阶段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如果任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期存在,将导致内资企业无力投资技术创新,而逐渐丧失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也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如生产型外资企业自开始获利起,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购买国产设备投资,还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但对新办内资高科技企业,自投产之日起,2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事实上,很多高科技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这一优惠,因为高科技项目从研究开发到批量生产,再到开辟市场,获取利润,其周期一般较长,大多要超过2年。

(3)对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和激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我国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对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有严格的规定。计税工资扣除标准的规定显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工资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必然较高。由于技术较先进的产业(如高技术产业),其所需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因而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相对于那些技术水平较差、劳动力平均工资也较低的产业而言,计税工资扣除标准的规定必然使其承担更高的所得税税负,不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对软件开发业的工资允许全额扣除,但由于范围较窄,作用有限。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的优惠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缺乏必要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个人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的个人所得(如股息、利息和个人分得的利润)没有所得税优惠措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法仅有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规定的政府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及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而且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没有实行税前扣除的优惠,致使居民对高层次的教育投入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削弱和打击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开发的积极性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五、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政府及税收政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误区。要明确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形成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上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以下前置条件:

1.企业面对的应该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市场,企业才会有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要让企业感觉到,不创新,企业产品就没有市场,企业就难以生存。

2.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多为事前的一种激励手段。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则更注重对于企业研发行为事后收益的保障,为企业的r&d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减少企业研发的风险,降低研发的成本,从而在制度上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3.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如果企业所面对的是不公平的 争环境,如在某些行业、领域存在高额垄断利润等情况,必然严重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效果会大大减弱。同时,在全社会应当营造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发明创造、知识致富光荣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特别法

为了解决现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繁杂、零散、混乱等问题,应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出台一个独立、集中的税收优惠特别法,在全国颁布实施。税收优惠特别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有明确规定。制定税收优惠特别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消除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法律之间的重复和改变当前各地区自行出台多种低效率的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加大税收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调控力度。

(三)矫正税收制度性扭曲,形成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税收激励机制,既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改变目前由于税收制度性缺陷造成的税收激励不足,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1.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1)加大对研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建立与分享利润和损失相对称的所得税制。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于税前提取研发风险准备金;允许企业将当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全部于税前扣除;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允许加速折旧;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大规模投产阶段,允许提取准备金,或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融资,投资于创新活动,对其取得的投资收益,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对企业转让技术和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以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生产。从税收政策角度建立起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补偿机制,消除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环节存在的潜在风险,削弱不确定性,增强其收益的确定性和保障性。

(2)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税收优惠力度。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鼓励个人发明创造、知识致富。对个人转让专利、发明和国际标准,以及以此投资入股取得的收益,可按一定比例、在一定期限内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参与重大、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奖金、补贴,可视同一次性劳务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不是摊入每月工资按累进税率征收。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标准,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在改革个人所得税和取消计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对高科技人员与创新项目挂钩的收入给予一定的优惠。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1)为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负担,解决自主创新投资重复征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分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比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税款进行抵扣,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

(2)尽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实行25%左右的中等偏低税率。对小企业应制定一个更低的税率,比如15%左右。统一税前扣除标准,规范税基。税基的确定应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充分体现对纳税人的劳动补偿、资本补偿、技术补偿和风险补偿。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对外资优惠的也应当让内资企业同等享受,并形成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格局。所得税优惠应主要体现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优惠对象应以对项目、产品和产业为主,而不是以企业和区域(如人为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区内、区外企业)为主;优惠形式应更多的采取延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尽量减少使用减免税额、降低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建立严格、统一、规范的资格认定标准和程序,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检查、追踪和反馈,严把税收优惠政策关,减少税收流失,确保政策意图实现。

(四)相关配套措施建议

1.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税制改革难以较快地推进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税制改革可能在短期内减少财政收入。实际上在中国目前经济处于高增长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应该是实施税制改革的比较理想的时期。为降低上述改革措施引起的减收因素影响,在目前宏观经济领域局部过热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加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投入支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在财政投入规模加大的基础上,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3.加大支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金融支持。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建立本国货物认定制度和购买外国产品审核制度。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

4.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政府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政绩工程型的科技项目,将财政科技经费向真正的自主创新活动聚集。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定期调整鼓励引进技术目录。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篇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差距较为明显。根据实际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开发,而对企业的投入少之甚少。2001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为574.2亿元,其中企业仅占7.2%。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1.2 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

经了解,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而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仅仅是有需求、无行动,尚属纸上谈兵。

1.4 整个社会未能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具体表现在:部分企业改革的主动性差,没有真正认识到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性;部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打算;多数企业没有达到政企分开的标准;部分企业与其直管行政部门未能彻底脱钩,尚未形成法人管理结构。由于企业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意识,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较强,造成创新机制不灵活。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2.1 市场的需求与竞争

市场需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拉力,诱导企业为经济利益进行创新,使企业自主创新成为可能。市场竞争则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为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地位进行更有效的创新活动,迫使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通常,创新产品的市场盈利空间越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就越强,就更愿意加大创新投入;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危机感、紧迫感就越强烈,创新压力就越大。此外,在经济上升期,市场需求扩张,市场潜力得到释放,企业利润迅速增加,创新动力相对较小;在经济下降期,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空间收缩,创新压力加大。随着我国近年来投资的持续高增长,生产能力持续扩大,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也趋于突出,如1998年以后一个时期持续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就表明了这种生产过剩的压力。在经历了2002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加速增长后,经济增速趋缓和下行的压力也在加大,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降。这些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以赢得生存和市场空间。

2.2 政府创新体系的引导

技术创新是用一种新的技术体系和组织方式替代原有的组织方式,创新根植于组织结构之中,因此,技术创新通常可以视为技术体系的变更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及两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我国各类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各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随着国际竞争的界面从最终产品前移到技术创新阶段,从生产、市场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方式还不适应,要求继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自主创新体系。

2.3 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间较短,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不强,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一些企业的创新技术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往往因侵犯知识产权成本偏低而使侵权者敢于冒险。

2.4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企业家的冒风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根据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量统计分析,创新失败的风险概率高达70%以上。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性缺陷,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与企业领导者之间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创新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企业家个性品格中过度依赖传统路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

3 企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3.1 企业应完善创新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形成总经理—研发中心项目发展部—产品项目经理及课题组成员三级决策体系,在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共同协作,相互制约,在产品选择、技术路线、融资方式和市场投放等重大事项上做到科学决策。

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企业自筹的研发经费应保证占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外部筹集的研发经费则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和政府的支持资金,应积极争取。

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实行有效的创新源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确保科技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一是对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待遇。比如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等企业实施“二八制”或“三七制”,即把80%或70%的奖金提供给20%或30%的技术骨干,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此外,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也是企业稳定和吸引尖子人才的很好办法。二是如同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国家可以试着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三是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有的国企科技人员被民营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国家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更要加以规范。

3.2 政府应承担起政策引导责任

一些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但在目前实力还远远不足的情况下,对于推进技术进步,政府就要担负起重要责任,搞好企业创新的引导工作。政府指导技术,也正是日韩赶超模式的主要特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日本花了整整10年时间来扶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当时日本电子产业22%的研发费用是由日本政府承担的。韩国政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自主技术,给予技术创新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以及低息贷款。所以,对于通用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等重大工程,政府应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并承担主要风险,对于应用和实验发展技术研究,政府要引导企业投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的研究开发投入机制。

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营造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政府还需要下大力气推动科研体制改革,营造企业科技人员与大学、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平等待遇的环境。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个人成就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还应有国家和社会的鼓励。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措施,形成配套的价值导向机制。对于做出同样贡献的人,企业内人员应享受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同样的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来进行高水平研发。要着力于增强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互动效应,集中有限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合作,不断增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的产业需求意识,逐步将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化为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开发型企业,将其作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新兴骨干力量。

3.3 社会应形成尊重知识与保护创新的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优先增强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引进技术的重点领域中,选择重点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国内的科技攻关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应优先安排消化吸收攻关课题,相关投入规模要有明显提高。同时,积极推进引进技术开发基地的建设。对重点项目特别给予贷款、税收、价格等政策优惠。

完善信息先进技术的转化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保护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参股、校企联合、所企联营等形式,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良好机制,将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信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技术入股的法律规范。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信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并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摘要: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剧,传统的以模仿及二次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完善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机制,进而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对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营,自主创新,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4:努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公司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科学规划自主创新的目标重点,切实抓好自主创新措施落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朝着建设创新型企业目标不断迈进。

深刻认识新时期增强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对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航天企业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不仅是航天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新军事变革和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要求,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继续向多极化发展,总体趋于缓和,但是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以信息化为本质和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战争和军事形态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深刻转型。这都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航天科技工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才能适应在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步入战略转型期,国防科技工业总体上将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这使航天科技企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向21世纪,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提出了“发展航天电子技术,铸造时代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家专业化子公司,航天时代公司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产品,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学不到、拿不走、丢不掉”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企业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任务

将创建创新型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目标

在科学分析公司目前情况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在成立3周年之际召开创新大会,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公司发展专业技术的战略基点,实现公司核心技术的跨越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公司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支撑公司新兴产业的快速形成;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引领公司未来发展的顶层战略,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公司明确提出:再经过5至10年左右的努力,主要航天技术和产品达到或接近世界同期先进水平,多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与同行相比名列前茅并逐步走向海外,形成以航天产品、主导民品和优势民品为支柱的航天电子高新技术产业群。建立规范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技术、产品、资本、服务、标准、品牌等多元经营、多元化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宇航电子公司。

重点加强体制、技术、队伍、文化四大创新

在公司创新大会上,将健全的自主创新体系、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流的自主创新人才、先进的自主创新文化、科学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等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准,并提出重点加强体制、技术、队伍、文化四大创新。

体制创新。就是进一步完善以研究院、若干专业研发中心以及若干专业研发实体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专业化、集约化创新平台,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运行体制;通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组建以关键项目为纽带的合资公司等方式,吸收消化再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以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为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

技术创新。就是积极应对新军事变革,以传统优势专业创新为基础,巩固传统专业技术的国内领先地位;集中力量开展集成融合创新和技术拓展创新,实现关键芯片国产化、系统芯片化;不断拓展信息专业领域,加快推进光机电技术的系统集成,支持重大项目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起点;加强系统级产品和产业化项目研发,确保持续发展后劲;注重基础技术、工艺、军转民技术的创新,加速发展适销对路的技术和产品,保证公司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队伍创新。加大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5个环节,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层次、结构、素质与创新型企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文化创新。弘扬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建立具有鲜明航天时代特色的、以“永远比别人快一步的竞争文化,求生存谋发展的危机文化,永不满足的创新文化,企业做强、员工致富的团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司企业文化。打造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企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激发创新思维,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切实抓好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落实

加强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本单位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创新计划,同时,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促进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工作。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和完善创新工作的组织管理,明确创新工作的主管机构,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稳固的创新责任体系。制订专门办法对各单位的创新业绩进行考核。

完善促进创新工作的体制政策

公司将在前几年调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确定公司研究院“公司研发的核心、系统级产品的龙头、新产业的孵化平台”的基础上,公司在2006年内完成专业研发中心的组建和挂牌工作,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设立专门的创新实体,采取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与有实力的学校、研究所等以具体项目为纽带着重解决某些基础性关键技术。健全政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获得专利授权以及掌握核心专有技术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制定内部知识产权转让办法,鼓励研发成果资源共享;颁布《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现金期权管理办法》,已有两个单位优先进行试点工作;颁布《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先期选择适当单位或适当项目进行尝试工作,获得经验后扩大施行。

加大对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

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经费的投入比例,力争在“十一五”末公司自筹研发经费收入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投资对公司创新能力的支持,积极支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创新资金,具备条件的项目可直接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本,条件成熟的可公开上市融资。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奖励力度,面向全社会招聘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依托各项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等培养人才,设立“航天时代奖”,对在公司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重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和谐社会,航天有责。我们将充分认识航天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促进和谐,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发展航天电子技术,铸造时代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党委书记)

篇5: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作者:林定刚

中小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的坚强基础,是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提升我区科技、经济竞争力,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一、增强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十五”以来,椒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然而,资源与环境约束仍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我区中小企业从总体上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位置,亟待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通过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可以形成转变增长方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加快我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实力仍然较弱。随着“工业强区”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显现。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0.49亿元,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54.4 %。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我区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是关键。目前我区优势骨干企业为数不多,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迫切需要通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只有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所在。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实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我区的重点骨干企业,都是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占据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因此也不断成长壮大。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竞争力,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中小企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一)中小企业整体上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7家。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区内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逐年增加。

(二)产学研合作成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形式。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与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长春有机所等15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与长春有机所、上海塑料研究所等合作开发聚乳酸取得重要进展,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台州分院为当地人才培养创造平台。企业依靠产学研合作得到快速发展,如海正药业组建了浙江省首家产学研高度结合的医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三年内开了3个二类以上新药投入生产;东港分别与国内著名高校设立“东港奖学金”,凭借被资助的2700多名博士生建成了跨世纪的流动“人才库”,成为了公司坚实的技术依托和科技信息源泉。

(三)支柱产业呈现特色化、高技术化发展态势。我区中小企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本形成了在浙江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特色的技术附加值较高、环境与经济效能协凋发展的产业支柱。企业运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型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促进了全区产业升级,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生物技术示范工程、纳米技术应用工程等,走在全省各县(市、区)前列。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工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较大影响。目前我区共有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工企业50多家,占椒江GDP的半壁江山,工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二,全国出口额的八分之一。服装机械产业,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迅速崛起。目前,全国工业缝纫机中国名牌产品五强中,椒江的飞跃、宝石占了二强,且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电子电器产业,主要以星星集团为核心,以石英晶体元器件产业为基础,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电子产品,并努力打造先进电子电器制造业基地,以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及成套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快。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积极通过资本市场、银行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2006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24亿元。研发体系日臻完善,普遍注重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科技产出明显提高,新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不断增加。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工业性投入的若干扶持意见》、《关于印发椒江区专利授权与实施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

三、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很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为数不多,制约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仍很突出,特别是在自主创新观念、体制、机制、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环境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区经济发展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轻内涵;重粗放,轻集约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从企业内部看,不少企业存在着不愿搞(小富即安思想)、不敢搞(怕担风险)、不能搞(实力弱,不具备条件)创新的现象。总之,围绕全面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完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健全机制激发创新活动方面,仍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二)企业本身实力有限,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自主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但目前我区中小企业中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毕竟只是少数。其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缺乏形成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大多数中小企业利润少,负债多,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能耗大,市场竞争力弱。尤其是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能够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家。因此,尽管我区中小企业数每年在不断增加,但具有长久生命力或持久性发展的企业不多,成长性不强。

(三)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目前,我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造成大多数企业没有资金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甚至有些企业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无法批量生产。此外,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性长、风险大,尽管各级政府在科研中试、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由于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由企业承担,大多数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由此带来创新的动力不足、顾虑较大。

(四)企业整合市场资源的能力弱,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我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初建阶段,无论从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手段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通道不对称,不畅通。在信息的内容、手段、时效等方面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尤其需要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科研服务,有关部门虽然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整合资源的力度不够,为企业服务的区域技术研发机构发展不平衡,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区技术项目通过技术市场交易的数量很少,交易不透明,成本高,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相关部门在执

行各级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过程中不够协调一致,尚未形成合力,组织保障有待完善。

四、关于增强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当前,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一)加快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并由区政府给予一次性资助。同时,继续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投入主体,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左右,科技型企业应不少于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以上。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专利发明者、技术开发中心以技术入股中小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或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二)抓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

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经验,除了政府建立信贷和筹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外,主要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渠道,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融资难题。

抓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规范风险投资运作,积极探索风险资本进入、退出的有效实现形式。发挥好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加大对处于起步期的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和国际大财团在椒江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和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选择一批实力较强的担保机构给予扶

持或贷款支持。积极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工作。

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依法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以及法律未禁止的其他方式的直接融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优先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

(三)着力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把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创新主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规模效应突出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工业功能区块集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形成主业突出、产业集聚、分工配套、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区内中小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以及省、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行业标准。

(四)推进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加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采取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重点引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支持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建议探索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失败保险基金和创业保险险种,努力减轻研发人员创业失败的压力。

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青年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

(五)健全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国内县(市、区)一流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具备公共研发、技术交易、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各项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促进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监管合理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市场与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的衔接,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和活跃技术交易市场,形成跨区域的技术产权交易网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加强政策性和商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自主创新、科技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银企关系。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不断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重点支持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保护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打击侵犯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六)营造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切实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完善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允许企业按规定以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税收,同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可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切实落实科技三项经费按法定比例10%递增的要求,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整合区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改贴息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等专项资金,力争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加大对有较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6: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2期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头20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要求,山东省制定了适应省情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两个提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上一篇:小学生冬季安全公约下一篇:广西公务员申论指导:提出对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