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增强服务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机制增强服务

涪陵区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增强审计免疫效果

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从而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效率最大化,充分发挥审计“预防、揭露、抵御”三大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已成为涪陵区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当务之急。为此,在2009年的审计实践中,涪陵区审计机关不断创新审计管理理念,努力在机制创新上做文章,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审计跟进、部门联动、审计整改、审计研判等管理机制,以更好地践行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免疫系统”功能的效用。

一、完善计划管理机制,突出审计监督重点

能否选准选好重大审计项目并有效的开展审计,实现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因此,区审计局把建立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机制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来抓,切实体现审计计划留有余地、突出重点、提高功效的原则。

一是倾力抓好审计项目计划调研环节。一方面,加强分析和研究。认真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把握宏观政策取向,深入研究事关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刻把握区委、区政府的改革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另一方面,找准切入点。深刻认识审计监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把那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最迫切、最有利、最有效的项目纳入审计工作计划,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依据。

二是坚持以审计资源为基础确定审计计划。经济领域需要审计监督的地方太多,审计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改变了过去以需求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模式,充分评估审计人力物力资源,坚持审计计划与人力物力资源相匹配,确保量力而行。每年年初计划项目控制在40个左右。

三是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在科学制定审计计划的同时,根据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做出审计工作的近期、中期规划,以提升审计工作成效。通过对重点被审计对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审计,并延伸审计所属单位和基层资金使用单位,充分揭示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管理漏洞,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把握问题发生的规律性,增加审计工作的预见性,提升审计工作的建设性。

二、探索审计跟进机制,强化审计预警功能

要将温总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审计跟进机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审计履行职责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任务。为此,区审计局就建立审计跟进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全程跟踪审计的新路子。从投资审计角度,就是有选择地对政府、社会高度关注、资金投入大的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投标、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绩效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从财政审计角度,就是实行从资金、项目的预算分配、使用管理到资金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督。从经济责任审计角度,就是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实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与各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对涉及民生资金,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业直补资金、森林工程资金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予以重点关注。

二是严格把握审计跟进的四个原则。

1、把握跟进重点,力戒全面撒网。跟进审计不是全面审计,坚持突出跟进重点,根据党委、政府的要求、社会的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和审计机关的自身实力,合理选择审计重点。如当前的中央新增投资项目、森林工程、重大投资项目、重要民生项目等。

2、把握跟进深度,以典型带动一般。对审计项目抓关键单位、关健环节,将问题查实,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典型问题发现面上存在的问题。

3、把握跟进方式,多搞审计调查。由于目前需要跟踪审计的的资金量大,项目繁多,很有必要更多地开展审计调查,延伸审计调查基层使用单位。比如对区计生委、公安局、房管局、市政局等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及时对其35个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延伸审计调查。同时,根据上级的安排,结合本地的实际,对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计划生育费、残疾人就业保障资金、家电下乡专项资金等进行了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

4、把握跟进方向,揭示管理机制问题。审计机关在进行跟踪审计时,在揭示反映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的同时,要将发现揭示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促进健全管理制度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增强审计的宏观性和建设性。针对2009年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和规范土地出让金管理、增强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等审计建议。

三、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增强个案震慑作用

为了更好的发挥审计预防和揭露功能,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成果互用、行动快捷的多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势在必行,涪陵区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发挥了审计在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2009年初,在区党委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审计、监察、检察三家联动机制,为此,涪陵区审计机关也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落实责任机制,发挥审计专业技能作用。成立局预防和查办职务违纪违法案件工作领导小组,将相关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审计项目,让人人肩上有重担,个个心中有压力,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专业优势,为联动机制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二是健全移送机制,确保联动机制的全面实施。出台《涪陵区审计局联动办案机制工作要点》,对联动办案机制进行规范。此外,改变过去主要以事后移送为主的移送方式,实行事中、事后移送和与纪检检察判研相结合,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以审计专报方式及时报区领导决策,确保了案件查处的及时性、保密性。

三是坚持协查机制,促进提高办案实效。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作好案件查处工作,对需要审计机关协助查证的案件,派出审计人员积极参与,核实违纪违规行为事实,认真履行协查职责,严谨高效地完成了X单位私设小金库、使用假发票、党政机关违规办企业等案件的协查工作。

四是树立大要案意识,切实提高审计联动质量。主动与纪委(监察局)、组织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等衔接,了解相关线索,并在加强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点,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并追踪到底,使每一个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都得到认真严肃的处理,切实发挥审计机关为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守好家、看好门、拦好网、管好人”的免疫功能作用。

四、健全审计整改机制,提高审计整改质量

强化审计的预防功能,需要着力抓好审计整改环节,建立健全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审计回访、政府督查、纪委督办、组织谈话等多管齐下的整机制。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机制方面,涪陵区审计机关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注重审计回访,实行“两办”督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检查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检查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了解审计人员审计纪律的遵守情况和被审计单位对改进审计人员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此外,不定期邀请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参加审计回访。建议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其督查范围,对于不顾大局、拒不落实审计决定的直接责任人,采取组织谈话、纪委督办等措施,确保了审计整改到位。

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协作机制。区纪检监察、财政、税务、人事、金融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配合审计机关依法落实审计决定。区纪委将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情况纳入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内容进行考核。

三是创新整改制度,增强审计实效。首先,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强化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的回访、督促和检查核实工作,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每年向政府综合报告全年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提请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其次,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对重大审计项目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不定期向区政府报告。积极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改。再次,试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审计整改典型,在一定范围内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对于被审计单位整改成果比较好的,特别是由此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及时予以肯定和表彰。

五、推出审计研判机制,发挥审计抵御功能

要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特别是抵御功能,就必须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对审计结果进行内外研判,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区审计局主要从内外二方面推出审计研判机制。

一是内部研判机制。定期统计、整理、分析一段时期以来在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研析问题形成的主客观背景和原因,以及对本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进行研究,及时地方党委政府提出有预警作用的建设性意见,以防范和控制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如涪陵区近几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针对有的领导干部决定不规范、违规经商办企业、内部管理失控等问题,在依法处理的同时,以专报、信息等方式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促成涪陵区委派财务总监制度、主要领导对财务、人事、工程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对领导干部的诫勉谈话制度、重申行政机关不准经商办企业规定等的出台。

二是外部联合研判机制。一方面,针对一些难以定性和处理的问题,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相关部门的行家上门进行联合会诊,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客观地进行定性和处理。另一方面,与纪检监察、检察三家每月召开一次研判会议。针对三家一月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集体研判,对一些倾向性、趋势性的问题需要引起党委政府和相关部关注、重视的,及时汇集整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联合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经过集体诊断,对不属于本部门查处的,及时移送相关职能部门查处,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第二篇:创新机制优化服务

创新机制

优化服务

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湖南省东安县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情况汇报

东安县农业局 (2009年8月)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端,湘江上游,毗邻广西,是湖南通往广西、海南的重要门户。县内交通便利,湘桂铁路、洛湛铁路、衡昆高速、二广高速、207国道、217省道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221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1.3万亩。辖18个乡镇场,506个行政村,总人口59.1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2.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4.2亿元,财政总收入1.84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874元。主要优势农产品有优质稻、柑桔、银杏、紫皮大蒜、生猪、东安鸡等,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面9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40万吨,年可供商品粮20万吨;以柑桔为主的水果面积24万亩,常年产量15万吨。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商品粮基地县、优势柑桔产业带基地县、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200

5、200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承担了省厅安排的2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2006年9 月,我县被农业部纳入第二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试点县,开始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效能评价为核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在部、省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我局按照国发〔2006〕30号和湘政发〔2007〕15号等文件精神,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农技推广体系体制改革情况

1、农技体制改革情况。我县于2004年冬制定了《东安县乡镇农技站公益性与经营性岗位分离工作实施方案》,年底对全县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了考试考核竞争上岗,按照每1万亩农作物播面0.5人、每1万户农户3.5人的比例,择优确定公益性推广人员126人。2006年1月,由于农业工作的需要,再次选定20名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全县公益性推广人员增加到146人。2007年初,根据原《方案》运行情况,修改出台了《2007-2009年东安县乡镇农技站竞争上岗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改革,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公益性推广人员至148人。

2、机构设置情况。全县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22个(指种植业),其中:县级农技推广机构6个(即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县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县柑桔推广站、县原种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16个(即乡镇农技站)。 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县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直属县农业局主管,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农技中心内设法规科教股、粮油站、经作站、植保站、土肥站、信息站、农业环保站等业务股站室。县柑桔推广站、县原种场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直属县农业局主管。基层16个乡镇农技站均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每个农技站设站长、副站长、粮油、经作、植保、土肥、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教、农业执法、蔬菜和能源专干等5~12个公益性推广工作岗位,其中大站一人一职,小站部分岗位实行兼职,其人、财、物、事由县农业局管理。

3、人员编制情况。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共定338个编(不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县柑桔推广站、县原种场人员),其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共52个编,县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73个编,乡镇农技站213个编。2006年以来,全系统调出和退休的共28人,其中提拔任用20人,退休5人;调入14人,其中安置退伍人员11人。

4、经费及工资预算情况。全县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均实行了工资财政统发,所有在册人员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按公益性人员人平安排工作经费达到5000元。

二、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

2004年以来,我县根据中发 [2004]1号、国发[2006]30号、湘政发[2007]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县情况,大力推行以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为主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得到强化,农技推广经费得到保障,农技队伍管理得到规范,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我县的做法得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财务司和种植业管理司、湖南省人事厅、财政厅、编办、农业厅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1、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县农业局设立农业信息中心,乡镇农技站按照“六有”标准设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各行政村配备信息联络员,并与县委组织部党建工作组联合按较高标准建立了16个农业信息示范村,全力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分工明确、畅通高效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8年接受电话咨询6755人(次),网络咨询1190人(次),现场咨询22360人(次)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配置电脑、数码相机、固定电话等硬件设施,连接互联网。完善了农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等制度,对外公布服务内容和联系号码,实行“48小时服务时限制”。建立科技示范户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收集和反馈农民需求信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2008年通过问卷获取农民需求信息3458条,通过热线电话获取需求信息4657条,通过现场咨询获取需求信息4569条,入户指导获取需求信息5584条,通其它途径获取需求信息2208条,为农民免费发布需求信息5865余条,拓宽了我县农产品销售渠道。

2、完善岗位工作目标管理。2005年以来,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考勤值班制度》、《公益性农技推广岗位末位淘汰制度》等一系列的岗位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18个。通过各项制度管人管事,促进广大农技人员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针对乡镇站公益性人员工作目标考核中存在方案不细、考核不全、不便操作、拉不开档次等情况,2006年和2007年,县农业局先后制定了《公益性岗位工作职责》、《科技入户管理制度》、《科技联村管理制度》、《公益性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2008年采取逐月下达《农技推广工作刚性任务通知书》的方法,明确了各岗位工作基本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群众满意指标要求等,提出了考核的基本要求和合理设置分值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农技站对公益性人员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

3、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一是大力推行科技联村。每个公益性推广人员负责联系3—5个行政村,每月下村指导、督促农业生产1-3次以上,帮助村里建立1—3处农业科技公示栏,及时为村民送发技术资料,反馈需求信息。

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每个公益性推广人员培育1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个农户,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施主体培训,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三是着力开展农技短信服务。全县建立以县、乡、村、组干部,县、乡人大、政协代表,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部分群众代表共3500余个服务对象的短信服务平台,每年利用农技短信平台,发送农业技术、有关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短信40万条次以上。

四是不断强化科技示范。围绕水稻、柑桔等优势农产品,以水稻高产创建为契机,2008年,县推广中心创建了优质稻高产示范和双季稻高产示范区各10000亩、水稻新品种展示1000亩、低产桔园改造示范500亩、新种桔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亩,各乡镇农技站根据本地特点,重点建起了优质稻单产提升示范、低产桔园改造示范、新种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

五是积极探索连锁服务。以“东安县农技服务部”和大型农资公司为龙头,组织乡镇农技站经营性推广人员,探索性地建立县、乡、村三级放心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络,开展优质农资连锁配送服务。

六是举办田间学校和农民夜校。根据农时和农民的需求,将培训班举办到田间地头,采取农民现身说法、示范引导、手把手传授的方式向广大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和实用技术。针对农民农忙时节对技术渴望,白天忙,晚上相对休闲的特点在大江口、紫溪、端桥铺等镇创办农民夜校11所。2008年共举办田间学校培训班231次,培训2.6万人(次),推广免耕抛栽技术、柑桔修剪等技术14项,利用农民夜校培训农民0.8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素质和种养水平。

4、健全考核考评机制。以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建立健全工作考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县农业局分制定《乡镇农技站(中心股站室)××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和《乡镇农技站站长(中心股站长)工作目标管理办法》。乡镇农技站和中心各股站相应制定《××乡镇农技站(中心股站室)公益性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办法》,把每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任务量化分值,以日常的工作日志为基础,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其中服务对象考评占40%,县局考评占20%,乡镇领导考评占20%,本单位(部门)互评占20%。推行岗位风险责任金制度。年初每个公推员缴纳岗位工作风险责任金600-1000元,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决定退还和奖励。规范工作督查制度。县农技推广中心制定《督查工作方案》,全年对乡镇农技站(中心股站室)和公益性推广人员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至少6次以上的工作督查,按100分制考核计分,编发督查通报。完善工作绩效奖惩制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结果实行“四挂钩”:与奖金挂钩,与提拨重用挂钩,与职称评聘挂钩,与竞争上岗挂钩。

5、实行人员动态管理。

一是推行全员竞争上岗。按照因事设岗、按岗定人的原则,通过考试加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公益性推广人员和经营性推广人员。公益性岗位实行3年一竞聘,县农技推广中心分别与16个乡镇农技站的公益性、经营性人员签订《公益性推广人员聘任合同》和《经营性推广人员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人员管理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岗位管理过渡。

二是试行了公益性人员劝退和末位淘汰。因工作作风差、工作任务完成差或违反《公益性推广人员聘任合同》等不称职的公益性推广人员,经县农技推广中心核准后,中途劝其退出公益性推广岗位。根据考核结果,对排在最后两位农技站的末位公益性推广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实行动态管理以来共劝退5人,末位淘汰9人。因劝退和淘汰所缺岗位,年末又从经营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产生新的公益性推广人员,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良性循环,让在岗的公益性人员始终有一种危机感,促进其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6、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推广机制。一是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创优环境引进舜皇米业、吉祥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东安,成功促进熙可公司与东安桔农签订购销定单,使各种农业企业有原料生产,也彻底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2004年以来,我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参加、依法成立、照章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在运作上做到政府扶持不干预、部门支持不插手。目前,全县已成立稻米、柑桔、蜜梨、养猪、养鸡、养鸭等县、乡(镇)、村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6个,吸收以种、养、营销大户为主的会员6100多人。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类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尤其在技术推广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以来,县稻米协会组织164名会员,对周边农户进行水稻单产提升技术指导,平均每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户,被带动农户水稻平均单产提高46公斤。县柑桔协会组织47名会员承包经营果园8300亩,辐射带动周边5.4万亩桔园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县柑桔协会在2005年以来还推广了柑桔套袋技术4000亩、柑桔低改技术6万亩、系统修剪技术11.5万亩。三是积极培育种植大户。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三年来共培育了种植大户500户,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搭建了良好平台。四是积极培养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对经确定为村级农技员的种养大户,采取免费赠送新技术、免费培训、免费修送良种和新物化成果的措施。激励广大农技员既成为良种良法的示范者,又成为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者,同时也让广大农民学有榜样、看有示范。

7、营造县域内的协调推广机制。一是县农业局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做好汇报工作,取得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肯定。2008年共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建议12条,被采纳7条,为促进我县农业发展当好参谋,同时做到执行上级政策零折扣,塑造农业部门的务实的工作形象。二是加强与县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的协调,努力营造农技推广队伍的晋升提拨机制,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逐年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三是会同县科委、科协、县畜牧局、县农机局等单位一道搞好科技下乡活动,扩大科技推广的范围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四是努力把乡镇农技站打造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发展农业的参谋部。规定每个乡镇农技站每月书面向当地政府汇报一次工作情况,按照农时向党委政府提供1~2篇种养建议书。正确处理好农业技术推广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既要承担乡镇党委下达的中心工作任务,又以完成中心工作为契机加大进村入户力度,出色地完成农技推广工作,同时把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技站的评价意见列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建设情况

1、实行人员聘用管理。改革用人制度,在全县所有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了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技人员进、管、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制度。

2、强化农技人员培训。县农业局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每年定期组织公益性推广人员开展业务培训3~5期,重点学习农业法律、政策和农业新技术,不断地更新业务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重点针对未达到大专以上农业类专业学历的人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支持参与学历培训,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获得参加公费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机会。从推广一线工作人员中选送一批优秀人员进入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用3-5年时间,造就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技能强、政治素质优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切底解决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

3、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根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的要求,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要求具备农技推广的必要条件,才能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竞争上岗,优化人员结构,将公益性与经营人员严格分离,稳定一线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

4、加快培养村级农技推广员。采取专题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村级农技推广员(农业信息员)的收集、采编、发布的能力。大力培育重点户、示范户,使其成为推广农业技术的“二传手”。

四、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取得的成效

1、稳定了农技队伍。改革以前,我县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人员待遇低,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不分,造成队伍不稳,工作被动,群众不满意。改革后,公益性推广人员实现了工资财政统发,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得到保障,待遇提高了,队伍稳定了,工作热忱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部门的评价提高了。目前,公益性农业推广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工作成效不断提高,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速了科技推广。我县以实行以“两个分离”为主的改革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农技人员下乡积极性显著提高,

全年农技员人均进村入户时间增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明显提高。我县科技入户、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执法等各项工作可喜的成效,全县农技推广工作得到强化,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加速“扩散”到千家万户。全县农技推广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4.2亿元,增长9.2%。全县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02万亩,同比增加3.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成41.3万吨,较上年增长4.5%。“东安县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获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一大批集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是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认真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扶贫技能培训等工程,开展技术培训1000余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余万份,培训农民100余万人次,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1200多户。二是引新推优硕果累累。近年,先后引进水稻免耕栽培、水稻抛栽、秸秆还田、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50多项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株两优0

2、T优20

7、金优20

7、岳优91

13、宫本、日南1号、纽荷尔、翠冠、清香等130多个农作物(含果树)高产优质品种。三是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升。大力发展优质稻、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2008年全县优质稻标准化栽培49.8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柑桔低改和柑桔、早熟梨标准化栽培20万亩,优质农产品比重比1997年提高50%以上。

3、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普遍推广应用了水稻高产栽培集成组装技术和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农民因采用水稻抛秧、水稻免耕、果园生草栽培、频振式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省工310万个,节本增收1.1亿元。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2亿元,比1997年增长82.6%,农民人均纯收入4874元,比1997年净增2936元,增长 142.8%。

4、树立了干部形象。通过改革,从根本上保证了广大农技干部的各种待遇和福利的落实,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涨,为民服务回馈社会的意识得到极大增强,指导农业、帮助农民的典型比比皆是,塑造了新时期农业干部的新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4年以来,我局共向县委推荐提拨担任领导实职干部有27人,其中担任单位正职的3人。

5、得到了社会认可。在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农业局近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一是群众满意。被评为优化经济环境诚信建设满意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劳动保障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党委政府认可。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6月县农业局被评为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单位、先进单位。三是主管部门肯定。2005年、2006,我县分别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省农业厅评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省农业厅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竞赛二等奖, 2006年8月被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6月,农业部《财务工作简报》第9期专刊推介东安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做法;2005年11月,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专刊推介东安做法; 2005年12月,省农业厅《湖南农业情况通报》第8期专刊推介东安发展粮食生产经验。2006年4月10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季季增产,户户增收》大篇幅推介东安发展粮食生产做法。科技入户工作200

7、2008连续二年得到农业部的通报表扬。

五、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1、保障推广经费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提。我县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资金,严格执行《农业法》的有关规定,从有利于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 -2008年,县财政分别拨付农业局农技推广事业费(含工资,不包括财政负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部分) 221.1、290.

9、344.6、594.

4、626.5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均实行了工资财政统发,所有在册人员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按公益性人员人平安排工作经费达到5000元。今后,我县将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继续增加农技推广经费,为农技推广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今年元月,我局已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有望将我县农技推广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范畴,从根本上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2、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是取得工作成效的关键。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是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前进的不竭动力,针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我县实际,县农业局创新开展了网络信息、科技联村、科技入户、科技示范等农技服务工作,使农业技术服务更及时、更直接、更有效。

3、建立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是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如何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建立科学实用的考核考评机制是重要的一环。我县建立并实行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岗位风险责任、日常工作督查、群众监督评价、工作绩效奖惩等制度,将每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任务量化分值,做到考核内容既系统规范,又便于操作,通过考核、督查、评价等方式综合打分排名,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塑造了新时期农业干部的新形象。

4、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平台。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新形势、新阶段转变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2005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试点县,经过四年的努力,构建了以农业科技入户为平台,以专家组为支撑,以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以1000个科技示范户和2万辐射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网络,形成了“1+20+∞”的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四年科技入户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农业要发展,科技入户是关键,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平台。

(二)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推广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技站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我县40%的基层农技站没有自有站房,目前靠租房办公;推广手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安排专项资金解决。

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由国家安排培训工程加以培训,对农技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

3、加强后续研究,巩固和完善现有成果。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十分完善,许多管理制度的功效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巩固完善现有成果,使其不断完善熟化。

东安县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全国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将继续按照国发[2006]3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东安实际,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创新后勤管理理念增强服务育人功能[1]

增强后勤管理意识 强化服务育人功能

临澧县实验小学黎 松

在学校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中的服务育人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长大成人,促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超越自我的内化。突出育人功能,是后勤管理的主旋律;变管理为教育、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育人是现代人文环境中后勤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近年来,临澧县实验小学作为县教育局直管的一所素质教育窗口示范学校,始终牢记“服务育人”这一宗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增强后勤管理中的服务育人功能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临澧县实验小学地处临澧县县城中心,现有28个教学班,学生1600名,在职教职工98名。多年来,我校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后勤管理理念,大力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宽勤工俭学思路,努力提高服务育人水平,在增强后勤管理意识,强化服务育人功能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 美化校园环境抓基础,突出环境育人

我们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香化,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我们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实现校园"四化四有",即道路硬化、空坪绿化、环境美化、校园净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我 1

们在校园里还建有一条60米的文化长廊,将国学经典上墙,制作大型精致的“实验小学师生誓言”室外广告牌,增设高档次的文化宣传厨窗和学生书法诗墙,将学生自撰的警句格言制作成精美的警示牌,广泛立于校园绿化地带,“以我言警我行”。邓小平“三个面向”、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铸在教学楼醒目的地方。教学楼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气息浓厚,每层楼一个主题,每个教室内容各异,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园,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减少德育中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优化员工素质抓关键,注重示范育人。

后勤人员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我们以“三抓”促进后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三种意识”(即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三种精神”(即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勤职工队伍。

一是抓学习培训。坚持一月一次政治学习,两次业务学习,一季度一次业务考核考试的制度。加强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思想;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到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技能。一方面,从外单位、外地区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职工进行培训、面授。参加培训人员达200余人次,18人考试合格,取得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或专业合格证书。另一方面,先后将后勤

管理人员送到外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修。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批有开拓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后勤职工队伍。

二是抓技能竞赛。主要是抓现场技术竞赛(例如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红、白案现场操作竞赛、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竞赛)。

三是抓职业道德。充分认识学校后勤工作的教育属性,始终围绕教育教学中心,牢记“服务育人”宗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订了后勤人员道德行为规范,加强了后勤队伍的工作作风建设,广泛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要求,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

三、强化后勤管理抓重点,坚持活动育人。

学校后勤工作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管“吃喝拉行睡,生老病死退”,也不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服务,而应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施后勤管理,开展育人活动,以优良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共书育人华章。在工作中,我们着力强化“三性”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1)服务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教室桌椅、玻璃、灯,厕所的水龙头、门锁坏了,屡报不修,一拖再拖,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就会感到没有人关心他们,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教育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方面就会缺乏说服力。学校设立了“总务公开栏”、“后勤服务通报栏”,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及时维修损坏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广大师生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产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管理校产的关键是使用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更好的为教育教

学服务。我们制定了财产管理制度、班级公物赔偿制度、财产维修制度等。学校将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制度及赔偿制度等印到学生手册上,发给每位学生,组织他们学习,启发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组织性。通过公物管理,配合班主任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学校的各项设备是教学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的品德。

(3)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例如,针对学生就餐习惯差、环境意识差的现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治理校园环境、杜绝八乱行为”的活动;针对学生中乱扔、浪费、损坏公物的现象,开展了“不要乱扔,不要浪费,不要损坏公物”的“三不”活动,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硬化教育设施抓保障,实现开放育人。

我们在后勤工作中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配齐了教学及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设施,充分发挥后勤服务的保障功能。特别是面对“信息社会”的新形势,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学校办学的新要求,我们及时更新观念,加快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一是抓创建,提升硬件档次。我们始终把各类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有力杠杆,坚持外争内挤的建设思路,积极改善办学环境。新修了学校头门,建设了通透式围墙,硬化了校道,建起了漂亮的综合大楼,配套了学生餐厅。

二是抓配套,改善硬件环境。配备了200多台电脑,建立了1000M校园网,实现了校园网“组组通”,每个教师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

组建了4间多媒体教室、2间语音室、2间教师电子备课系统,为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在筹集资金,努力实现校园网“班班通”,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校越来越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的场所。

三是抓机遇,积极打造“校安工程”。危房,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校园安全工程建设,是当前加快学校建设步伐的极好机遇。多年来,我们一发现危房都是大造声势,多方施压,努力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今年,我们经过多方呼吁,已经将北教学楼重建列为县政府校安工程项目,10月底开始拆除,一幢3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的教学大楼即将动工建设,明年8月投入使用。这将极大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味。

四是抓利用,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育阵地,组织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爱好和兴趣,又可以通过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利用网络环境广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实践证明,学校后勤管理的真谛是育人,是潜移默化过程中蕴含着无声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无法找到或看到的,而这些,对学生的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的取向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后勤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一定会谱写出更新更美的服务育人乐章。

第四篇:提升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企业离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退休人员身份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化管理工作内容突显丰富和复杂,中心本着“关爱每一位离退休老人,彰显社会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以 “争先创优”活动以指导,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服务中,使得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向实体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方向上健康发展。

止目前,我县共有企业离退休人员2089人,离休人员14人,退职人员28人,退休人员2047人;异地居住的有111人。为有效保障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一步提高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首先以搭建的六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动保障工作站为平台,在社区建立了离退休人员服务需求动态信息库、老年人医联保健机构、社会老年活动中心、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等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并由离退休老人自管小组协助工作,强化社工的服务功能。其次,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不断深化“四季品牌”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资源,因势利导,开展座谈慰问,加强交流与沟通,变单一的管理向多元化转变;开展走访慰问,对县内居住的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开展祝寿活动,并在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之际,走访慰问空巢、孤寡、重病、高龄退休人员;开展健康体检新春佳节情系老人,邮寄了贺年卡;文化活动工作,

把敬老、爱老的深情寓于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之中,让每一位离退休人员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创新中延伸。全县实现社会化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由2003年的800人增加到现在的1086人,占养老保险参保总数的20.64%,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保发放率、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和社区管理率均达100%。

再次,通过引入指纹认证系统, 为做好资格认证工作,中心统一安排时间,集中进行资格认证。首先组织专人对六个社区的服务协管员进行了指纹鉴定系统的培训,要求他们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服务宗旨,热情接待前来认证的退休人员。活动开展后,除了常规的在社区宣传栏及楼门院口张贴通知及宣传材料,充分发挥退休人员自管组织联络平台作用外,还发送短信告知,将认证详细内容编辑成短信,告知离退休人员。按各社区人员分布情况,对于空巢、孤寡、重病、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以慰问为契机,在上门发放慰问品的同时开展认证工作,把“生存认证”变成“爱心认证”。止目前已为退休人员建立指纹鉴定电子档案1209份。指纹认证工作已顺利展开,今年认证工作从3月20日开始,预计6月20日结束。

新春佳节情系老人

在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为了让企业离退休人员度过一个祥和、欢乐、幸福的节日,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企业离退休人员,县劳动保障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到县属6个社区的27名重病、困难离退休人员家中进行了慰问,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对异地居住的65名企业离退休人员邮寄了贺年卡、本人领取的养老金和调整养老金的明细表,异地居住离退休人员,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企业改制不忘老人

山丹县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探索,在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一是创新理念,树立社保是“娘

家”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退管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实现两个转变。即在管理上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由“企业人”向“社保人”转变;在服务上由单一管理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转变。异地居住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由于原企业改制、破产、拍卖,与企业失去了联系,给单位寄来的信件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有些单位虽有留守人员,不能按时足额地邮寄他们的基本养老金,虽已邮寄,但数额不实,引发了退休老年人心里的不安。信件、电话不断向社保经办机构寄来、打来,询问他们实际发放的养老金标准和调整养老金的情况。为了方便异地离退休人员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养老金,县社保中心积极同银行联系、协调,并征得退休人员同意,为他们办理了银行卡,极大地方便了异地离退休老年人领取养老金,从此上访信件没有了,信访电话停打了,老上访户也不再缠访了,确保了离退休老年人能够安心、放心地共度晚年生活。其次是创新实践,实现“三贴进”。在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中努力做到“三贴进”,即帖进生活,帖进人性化,帖进困难家庭。为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同时表达党和政府对异地定居离退休人员的关心和问候。县劳动保障局在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人员按离退休老人异地居住路线分三个小组,到河南、陕西、山东、安徽、上海、辽宁等省市,带上退休人员熟悉的“山丹四珍”和“慰问信”,对20多位70周岁以上异地定居的企业离退休老人探望和慰问,送去山丹人民的牵挂,并耐心听取他们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探望慰问中离退休人员提出的由于异地居住门诊医疗卡无法使用的问题,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采取将划入卡中的医疗费直接打到养老金存折中的办法,方便了异地居住人员使用,受到了离退休人员的一致好评。

“九九”重阳关爱老人

在第21个“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为了使广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度过一个喜庆、欢乐、祥和的“老人节”,山丹县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精心组织企业离退休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系列庆祝活动。

10月6日,县社保中心组织干部分成三个小组,对县内居住的20位80岁以上的企业离退休老年人开展了祝寿活动。工作人员带着老年保健品和《关爱卡》,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到离退休高龄老人家中,送上党和政府的关心问候,在《关爱卡》中温馨提示了养老金认证时间、发放时间、如何转院就医、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划入时间、社区及社保中心养老和医疗保险经办人员的电话号码等内容。为掌握退休人员的健康状况,做好退休人员的疾病预防控制,该县积极建立退休人员健康档案。10月7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协调,精心组织,由4家定点医疗机构抽调2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组成义诊分队,为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进行了义诊。县社保中心编印了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材料和《关爱卡》,定点医疗机构编印了“高血压自我保健要点”、“糖尿病健康手册”等常见病的自我保健和预防等宣传材料,为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咨询发放。共有22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义诊,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县劳动保障局还邀请县政府领导与32位企业离退休人员代表,以“万事民为先,夕阳别样红”为主题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县社保中心负责人为离退休老年同志介绍了近年来全县社会保险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效;离退休人员畅所欲言,畅谈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同时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县政府领导针对企业离退休人员提出的取暖费标准低、退休养老金与行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工资相比差距大等问题,耐心细致地做了解释和答复,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打造平台服务老人

今年以来,山丹县劳动保障局切实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制定明确了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工作职责,为6个社区新配备了6名协管员,充实了工作力量,提高了基层平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水平。各社区对辖区内的重病、孤寡、工残、高龄等特殊退休人员登记造册,确定人员与他们结对帮扶,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走访慰问,随时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对病故或去世的

退休人员,派人送上花圈、挽帐并参加祭奠活动对其家人进行安慰,及时帮助其家属申领丧葬补助金和遗属生活费。为了方便退休人员看病就医,特别是重病的退休人员,由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与定点医疗机构联系看病及住院服务,待康复后,协助他们到定点医疗机构和社保中心报销其医疗费用。为进一步丰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文化生活,部分有条件的社区积极组织退休人员编排节目,参加了全县举办的庆“七一”、“十一”等文艺活动,清泉镇在农历“八月十五”来临之即开展的“百台大戏进社区”的活动中,每个社区都组织退休人员排练了2至3个节目进行表演,离退休人员通过唱歌跳舞、扭秧歌等文娱活动,焕发了青春,锻炼了身体。同时,县劳动保障部门还筹措资金在6个社区添臵了文化娱乐活动器材,各社区都设臵了阅览室、娱乐室,配臵了书报架、象棋、乒乓球案、扑克、健身娱乐活动器材等设施,并订阅了甘肃日报、张掖报等报刊杂志,劳动保障部门还为各社区订阅了劳动保障报和杂志,做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有机构、学习有资料、活动有器材、娱乐有场地,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五篇:立足服务,创新村级运行机制

文章标题:立足服务,创新村级运行机制

找文章到范文搜网更多原创-(http://)

2004年11月,我镇对原有行政村规模进行了调整。针对我镇行政村撤并以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镇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在村级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

一、加强驻村指导力度。镇党委于2006年月,对镇机关运行机制作了大幅度调整改革,将原有的“一办三中心”调整为“三办二中心”。实行驻村和业务线管理分离,根据工作量和开展工作的难易程度,设立不等的考核奖罚系数。并通过“因人制宜,因村选派”,较好地把政治素质好、工作事业心和责任心强,有较强开拓创新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抽调到基层工作岗位,实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2006年6月同山镇被评为绍兴市驻村工作先进集体。

二、加强村部规范化建设。镇党委、政府把推进新时期村部规范化建设工程作为并心工程和提高村干部办事效益的重要抓手,为实现了村村“有址办公”,人人有活动场所的工作目标,对辖区内的村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针对现状,对镇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通过对集体经济收入较好村新建一批、利用教学网点撤并契机改建一批、将原有旧办公用房整修一批。到目前,全镇共新建村部4个,面积1500平方米,投入资金90万元,并不同程度地对7个旧村办公室进行了整修。完善了村办公场所设施,设立了村两委办公室、综合服务室、远程教育室、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村民活动中心,并在村部醒目位置将村两委工作职责、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上墙。

三、推行五项制度。

1、推行村级定期集中办公制。全镇16个行政村在05年推进村级定期集中办公制度。在集中办公日,驻村指导员与村干部一起办公,对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另一方面由驻村指导员带回镇来,协商解决。并于06年7月作了进一步深化完善,配套强化实行台帐制、工作追踪服务责任制和工作督查制。有效地解决“群众找干部难,干部聚会难,议事办事更难”的问题。

2、开展“听民声,知民情”走访制。2006年8月,镇党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与村干部一起进行了一次“听民声,知民情”走访活动,要求驻村指导员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深入群众,访农家、听真话、办实事,做到“三进三访”:进带头致富家、访老弱病残困难户,进党员干部家、访有问题和意见户,进离退休干部家、访群众代表户。通过走访及时地了解群众所想、所求,并因村制宜,制定村级发展目标计划,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经近一个月的走访,共走访了村干部96名,党员627名,村民代表436名,特困户82户,种养植户55名,离退休干部89名,征集到班子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饮用水问题、道路建设、村部建设、社会稳定等各类意见、建议68条。通过走访,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转变了镇村干部作风,又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对做好农村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实行工作月报制。镇干部周

一、周

三、周五驻村办公制,根据镇总体工作要求和村实际,每月定期上报上月工作总结和本月工作安排,镇党委根据上报情况,制定每天的月工作计划,并落实具体的工作责任人和考核对象。

4、实行挂钩联系农户工作制度。每一位镇村干部每月重点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贫困户、纯二女结扎户等8户以上,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5、进一步强化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发放便民联系卡,进一步促进村级民主管理建设,村级各项事务在阳学下操作,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

《立足服务,创新村级运行机制》来源于范文搜网,欢迎阅读立足服务,创新村级运行机制。

上一篇:诚信让你如此美丽下一篇:程序规章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