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2022-04-16

时下校本教研虽然叫得很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特别是一些农村普通完中,虽然展开了校本教研工作,但也是流于形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何在?校本教研的出路又在哪里?怎样搞好校本教研?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校本教研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地校本教研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地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篇1:

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探究

【摘 要】开展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认真探究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解决,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校本教研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究,从而确立农村中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 校本教研 有效性 探究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研究之路,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学行为,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创设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有效地唤醒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而在全面实施校本教研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进行有效性的调研,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建言献策,从而探索出一种新型有效的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指的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它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是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是教学与研究的内在融合。教师实践智慧来自于教学实践,但仅有教学实践还不能生成实践智慧,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反省和探究。可以说,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随着校本教研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丰富,我们更应注意实践中校本教研的开展状况。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对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对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对于促进农村中学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农村中学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存在的问题

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虽然农村中学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不到位,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不强

校本教研的观念不够深化。所谓“认识决定高度,观念决定行动”,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农村中学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学校现有的教研形式与内容,认为校本教研只不过是专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理论认识,强化学校的教研活动,针对学校在教研活动中已有的经验和做法而提出的新名词。于是便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教师经常以课程教学进度紧、时间不够为借口而将校本教研表面化。他们认为参加校本教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认为校本教研应是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导致很多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正因为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准备程度不够充分。教师是校本教研开展的主体,农村中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着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问题,有些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此外,教师同伴合作的意识不浓,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展开。农村中学有些教师的合作意识相当薄弱,缺乏合作互动的意愿,导致许多教师平常很少主动走进别人的课堂听课,有些教师也不喜欢其他教师主动听自己的课。但我们应认识到只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2.校本教研的制度不健全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需要制度的约束,健全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突出制度的实效性。农村中学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虽然制定出了校本教研管理的相关制度,但制度制定欠周全、制度执行欠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学校制定制度基本上只是将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并没有单独将校本教研制度作为一项专项制度加以强调,对所制定的制度过于笼统、简单,工作程序、管理权限和责任不明确。应当清楚,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校本教研深入开展的必要保证。当然,制定制度重要,执行制度更重要。如果不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在执行中打折扣,再健全、再完善的条款都是墙上画虎,成为摆设,缺乏实效。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执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偏重短期功利化的结果而忽视长期有效的过程体验。

3.校本教研的活动缺乏新意

有效校本教研需要有效教研活动载体的支撑。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活动需要创新,主要是因为校本教研活动内容比较陈旧、活动形式比较保守。学校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基于学校”自己的问题,应该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只有将校本教研的内容集中在“教学问题”的课例、课题研究方面,努力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使他们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走向有效教学,尝到教研的甜头,他们才能真正地投身于校本教研活动之中。同时,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多以听课评课为主,而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研究性较强的活动形式所占比例普遍较低,说明学校教研活动形式上也存在重教学、轻研究的倾

向,且教师间协作研究的氛围不浓厚,平时所开展的校本教研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校内进行,某种程度上缺少校外专业引领。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形式对教师专业提升效果明显。所以,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形式需要创新、与时俱进。

4.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是一种引导,更重要的是一种唤醒。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引领既缺少专业人员的直接引领,又缺少专业人员的间接引领,而且获得的有限的专业引领实效性很小。在农村中学中,缺少直接引领体现在教研机构的同志到校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校的教研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处于自编自导、自引自领的状况。而间接引领是指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性学术期刊、学术网站、专家博客等载体对教师教学研究的引领。农村中学缺少专业人员的间接引领,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研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缺乏对教师专业间接引领的思想引导。学校没有注意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业期刊,没有注重引导教师经常浏览专业网站,没有重视引导教师适当参与一些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员的培训,与他们积极开展互动,获得他们的专业指导,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特别需要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所以,学校应该尽早建立一整套制度管理体系,由专门的专业人员负责本校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确保专业引领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学校还应组织人员对相关的专业人员、专业期刊、专业网站的资源进行搜集、整合、规范,并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为学校解决专业引领的问题提供重要资源。

二 针对农村中学开展校本教研所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以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开展,阻碍了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些改进的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应切实革新校本教研的观念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因此,校本教研的观念变革应从学校、教师、发展这三个方面入手,帮助中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念,建立学习型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农村校本教研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必由之路。开展农村校本教研与创建学习型学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开展有效校本教研,才能使学校真正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同时,它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者共同作用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改善。校本教研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切实开展农村校本教研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改革农村校本教研的制度

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不仅丰富了课程改革的内涵,而且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梯。校本教研制度改革首先应从组织创建开始。为了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学校应设立相应的校本教研机构,营造氛围,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校本教研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应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使教师具备自主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而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不仅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改革的关键,而且能使教师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应改进校本教研的实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开展有效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发展,促进学校工作的有效推进。所以,学校应完善校本教研计划,充实教研内容,形成有效教研机制,从而推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改进。校本教研计划既包括学校实施计划,也包括个人的发展计划。良好的校本教研计划是确保学校教研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施改进首先应该从校本教研活动计划的制订和完善开始。

在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制订之后,应充实校本教研的内容。内容是校本教研的根本,是构成校本教研的主要因素,主导、决定着校本教研的实践效能。充实了校本教研的内容,就应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校本教研的形式是指以内容范畴和精神指向为导向,为了其顺利实施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操作模式与实践方式。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施改进应丰富校本教研形式,从低效走向高效,拓展教学研究的形式渠道。

开展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认真探究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解决,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校本教研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究活动。而由于教学实践改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真正的难题,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当研究过程中,问题再次被观察分析和反思时,就应开始新一轮发现新问题、开展新研究的更高层次的校本教研的循环,从而确立农村中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忠、李森.校本教研:特点、内容与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33~34

[2]陈世滨.校本教研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实践阐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6):29

[3]吴刚平.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J].人民教育,2003(5):28~30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林颖彬

基地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的出路

时下校本教研虽然叫得很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特别是一些农村普通完中,虽然展开了校本教研工作,但也是流于形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何在?校本教研的出路又在哪里?怎样搞好校本教研?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校本教研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作为长期从事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线教师,我们认为,转变观念,找准着力点,建立长效机制,是校本教研走出困境的重要思路。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

从教研活动的过程看,目前学校最缺乏的就是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对此并不重视。校本教研成了无人抚养的“孤儿”,不是“流浪”就是面临“夭折”。目前,要改变这一状况,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认识,真正树立起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把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为教师的教研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研促教,以学促研”的良好氛围。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际,找准校本教研的着力点

以校为本,必须注重学校教学的实际,离开了这一点,校本教研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我们认为,注重实际要围绕“三个结合”,找准三个着力点。

一是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上。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校本教研就是要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作为对象,把落脚点和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比如,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需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怎样实施?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面临哪些突出问题?教师遇到了哪些困惑?建立怎样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都是当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校本教研就要瞄准并力求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与教师的业务需要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既是研究主

体,也是校本教研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业务素质相结合,既是校本教研本身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因此,校本教研的基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对促进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并把这个活动变成一种自学行动的时候,校本教研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会拥有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三是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校本教研就应当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理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不少学生对新的教学形式还很不适应,甚至感到困惑。他们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心理仍然带着应试教育的阴影,学习方法也没有大的改变,因而学习效果往往不佳。校本教研就是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把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放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上来,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有针对性、实用性。

三、健全队伍,形成制度,建立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

校本教研缺乏的是“领头雁”,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往往存在着一哄而散的现象。要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有必要建立一支热爱教研工作、有一定教研能力、能出教研成果的教师队伍。这个队伍中,校长应是第一责任人,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学校作为校本教研的基地,应为广大教师搭建教研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制订教研计划,明确教研课题,定期公布研究结果,并视实际情况对教研成果给予奖励。这样,制度形成了,队伍健全了,认识上来了,着力点有了,校本教研就有了施展的舞台,就会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作者:党 辉

基地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篇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校本教研的保障策略

摘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校本教研与以往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比,存在着许多的优势:能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良好的平台、便于建立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及便于教师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虚拟校本教研会存在许多的阻力,因而要通过构建有利于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建立鼓励教师参与虚拟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构建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网络平台、加强校本教育资源的建设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等多种策略来保障虚拟校本教研得到顺利开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虚拟校本教研;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物理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理念上的变化。但是再先进的教育理念或信息技术。如果不能够与教师现实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脱离了他们熟悉的活生生的课堂情境,教师就无法明白和领悟这些理念和技术的真正含义,也就无法实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向实践转移的目标,这也正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所在。与以往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比,虚拟校本教研具有许多的优势,因而更加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另外,要使教师积极投身于虚拟校本教研,给予他们支持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校本教研及虚拟校本教研的涵义

有关什么是校本教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有的把校本教研看成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行为,而有的则把它看成是一种教学研究类型。尽管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校本研究的内涵:一是“为了学校”,即校本教研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二是“基于学校”,即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三是“在学校中”,即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对校本教研的内涵作如下描述:校本教研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教师和领导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校外研究人员的合作、指导,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究活动。

不难理解。虚拟校本教研是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教研的一种教研方式,它是对传统教研活动的一种延伸。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校本教研能突破时空限制,方便校内教研人员、学科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广泛地参与,因而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全面普及,形成学校人人参与教研的局面。也因而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的工作。因此,基于网络的虚拟形式的教研活动将成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优势

网络具有快捷、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良好的交互性,为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跟以往受许多因素制约的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比,基于网络的虚拟校本教研具有许多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能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应用Blog和wiki可以为教师自我反思搭建良好的平台。在Blog或wiki平台上,教师既可以撰写教学后记,记录自己对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也可以撰写教师专业生活史,通过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个人专业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等。而且,在Blog和Wiki平台上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师专业生活史,易于实现教师集体交流与分享,教师可以直接在网上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事实上,由于Blog和Wild使用简单、功能强大,特别是对教师的学习、反思、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等有很大的帮助,因而非常适合作为校本教研的平台。

(二)便于建立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

网络环境下,通过Blog、Wiki、QQ、BBS等工具可方便地建立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合作,共同地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组织,它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学校的教师组成,且每个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在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分享对方的教学经验,相互帮助,并最终促使教师专业共同发展。在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网上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使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教研组,还可扩展到校际教研活动或网络上的教师群体等。

(三)便于教师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电子书籍等。而且这些网络资源的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易于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及发现研究问题。因此,在虚拟校本教研中,教师应能利用网络聆听专家的讲座,查找课程资源,观摩同行的教学案例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教学中可以研究的问题,并通过参考各种网络资源来最终解决问题。

三、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保障策略

虚拟校本教研的开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因此。为开展虚拟校本教研提供一些保障策略,是虚拟校本教研正常进行及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有利于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

毋庸置疑,学校文化对虚拟校本教研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想营造有利于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需要学校自觉地对原有文化进行扬弃,在保留和继承原有文化中对校本教研有益元素的同时,积极进行学校文化的创新。然而,学校文化创新的源头是教育价值的创新,因此,虚拟校本教研要取得成功,从根本上有赖于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在虚拟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中,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在研究中有职业的成就感,能够体验到教育职业的幸福,能够体验到团队中共同奋斗的幸福。一个有利于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可通过以下途径来逐渐形成:(1)树立校本教研兴校理念。要让每一位教师深刻领会虚拟校本教研的内涵和价值,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核心。从上到下树立虚拟校本教研文化的共同信念。(2)以制度建设推进虚拟校本教研。虚拟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需要他们发现学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措施和途径。通过虚拟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能把虚拟校本教研作为自己的职责。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3)建立虚拟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建立虚拟校本教研共同体,教师共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探讨改进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和合作,营造教师之间专业合作的精神面貌和合作氛围,逐步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二)建立鼓励教师参与虚拟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

要让教师自愿地参与到虚拟校本教研中,使校本教研由“学校的要求”转变为教师“内在的需要”,学校需要逐步建立与本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虚拟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不断地强化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使教师参与虚拟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一种高昂的态势。学校可通过建立以下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地投入到虚拟校本教研活动中。首先,将教师参与虚拟校本教研的情况作为其绩效评估和工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教师的薪金、升职、奖励等直接挂钩,以此来鼓励教师在做好自己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参加虚拟校本研究。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校级课题立项制度,对于那些切入点较好、研究过程设计规范的小课题,可将其列入校级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以激励本校教师积极参与虚拟校本教研。最后,对那些不愿参与虚拟校本教研的教师要给予适度的惩罚。奖励是为了诱导教师参与虚拟校本教研,而惩罚则是从鞭策的角度来驱使教师要参与到虚拟校本教研中。

(三)构建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网络平台

虚拟校本教研实际上就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通过利用网络的特点来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网络上开展校本教研,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构建一个网络虚拟教研平台,有针对性地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各种有效的、实用的功能,是成功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保证。这些功能至少应该包括:(1)支持教师案例写作、教学后记及教育叙事等,方便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研究和课例研讨;(2)支持教师发布教研信息及展示成果,帮助教师或教研组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3)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对教师参与虚拟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记录及评价。

(四)加强校本教育资源的建设

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教师自我反思、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提供大量的有关材料,因而有利于开展虚拟校本教研。学校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做合理的规划和组织,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学校教育资源的建设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直接购入部分成熟产品;(2)组织学校教师开发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资源;(3)将学校已有的比较零乱。但针对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的教育资源,通过二次加工整理后重新利用;(4)对网上大量分散的免费资源,通过鉴别整理后加以应用。为了给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侧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搜集、整理、精选及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范例、课例、学科网站及网络资源索引等;二是组织教师开发探究式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和校本网络课程。

(五)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由此可见,教育技术能力实质上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是任何学科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如果不具备“如何教”的专业技能。那么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将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能否顺利地开展虚拟校本教研,取决于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使到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能力,具体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部分包括: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搜集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识别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再生创造能力及信息相关能力。(2)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及其教学适应性、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知识、教学模式的应用评价、教学媒体的优化与选择、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此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及方法;国内外典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项目的宗旨和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

虚拟校本教研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资源,方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它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校本教研发展的必然。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虚拟校本教研与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比。具有许多的优势。但是,教师在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存在着许多的影响因素,因此,可为校本教研提供多种保障策略,使其得以顺利实施。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开展虚拟校本教研并不是不要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反,只有将这两种不同的教研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作者:程 志

上一篇:物理市场经济制度论文下一篇:外宣翻译中国文化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