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2024-05-05

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精选8篇)

篇1: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2004年2月6日省文明委第四次全委会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指导,使文明单位创建与管理工作 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各种所有制形式的 企业、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文明单位是指由以上党委、政府批准命名,授予在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集体组织的荣誉称号。

第四条 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根据授予主体分为省级文明单位,市(地)级文 明单位和县(市、区)级文明单位三个级别。省级文明单位分为“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 明单位标兵”两个档次。省级文明单位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考核最高荣誉。

各行业、系统、部门内部开展的各种群众性达标创建活动一般不使用“文明单位”字样。

第五条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 公民为目标,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充分调动和激发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单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有机结合,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到示范带头作 用。

第六条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纳 入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单位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奖惩、选拔使 用的重要依据。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工作部门要把各自开展的专项创建活 动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二章 标 准

第七条 省级文明单位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政领导班子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明确的创建目标和工作措施。主要领导干部勤政廉洁,作风民主,团结协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的基层组织充分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单位内部层层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落到实处,爱国主义 教育成效显著。行业风气和干部群众精神状态良好,单位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大力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坚决防止不守信用行为。高度重视对青年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 有效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多层次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三)科技文化教育普及。建设学习型组织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 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重视先进文 化建设,企业文化形成特色,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扎实,政策奖励落实到位。爱国卫 生活动广泛深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得力。

(四)社会治安状况良好。遵纪守法,依法行政,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治安防 范网络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严格贯彻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制度健全,监督保障措施完善,安全消防达标,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打击犯罪团伙有力,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坚决,对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和邪教痴迷人员转化工作突出,无群体性事件发生。

(五)内外环境优美和谐。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外部环境清洁整齐,达到绿化、美化、亮 化、净化标准。职工工作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单位发展整体规划,公共卫生和 环保指标达到当地先进水平。环保投资、大气污染、烟尘控制覆盖率和环境噪声控制达标。

(六)业务工作实绩显著。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决策、运营、监督、反馈机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居于全省或同行业的前列。党政机关和执法 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执政为民,重大决策民主公开,群众满意率连续三年 在90%以上。服务性单位内部管理完善,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业务工作连续两年处于 同行业领先水平,社会满意率高,社会保障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第八条 连续三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且创建成绩特别突出,社会反响 良好,经审核批准可获得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

第三章 申报和推荐

第九条 省级文明单位实行届期制,每两年表彰命名一次。

第十条 省级文明单位实行提档升格制。省级文明单位一般从符合第 二章所列标准、且连续三届获得市(地)文明单位或市(地)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的单位中产生。

第十一条 省级文明单位申报程序为:单位自愿申报,所在地党委、政府(或文明委)推荐,文明委考核申报。

实行条条管理的驻地方单位申报,须征求驻地文明委的意见。

申报材料包括:申报文明单位经验材料(2000字以内,一式5份),申报单位申请报告、市文明委推荐报告(各一式5份)。

第十二条 下列单位不列入省级文明单位推荐评选范围:

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司)分厂(独立核算单位除外)、车间,机关的内设处(科)室。未建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和工会基层组织的单位。

社区街道办事处、社会性质模糊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规模较小的中介组织。

第十三条 申报单位在申报推荐期内,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申 报资格:

发生重大恶性案件、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

违规操作、违法经营,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

主要领导干部严重违法乱纪的;

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不落实、党员干部违纪超生的;

违反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损坏民族团结的;

损害社会安定,对正常生产和工作秩序造成危害的;

对邪教组织打击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弄虚作假,恶意骗取荣誉的。

第四章 命名与奖励

第十四条 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由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并授予其“省级文明单位”相应牌匾和证书。

第十五条 省级文明单位门前一般只悬挂最高一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的牌匾,其他单项荣誉牌匾移入室内陈列。

第十六条 获得“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的单位,可在命名当年对本单位全体职工进行一次性物质奖励。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 单位,奖金金额最高不超过单位职工两个月的平均工资总额,获“省级文明单位”的单位,奖金金额最高不超过单位职工一个半月的平均工资总额。企业奖金可摊入企业生产成本,行 政、事业单位奖金可从行政经费结余中支出。

第五章 管 理

第十七条 省级文明单位实行属地分级管理原则。“省级文明单位” 委托市(地)和省直工委、省企业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防科工委文明委管理。省文明办对 文明单位负有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等日常管理之责任。基本职责是:

(一)指导建立创建档案,主要包括:创建规划,申报文书,审批表格,检查考核记,工作总结,奖惩记录,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反映等。

(二)指导基层单位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督促落实创建计划,检查文明单位 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

(三)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活动。

(四)沟通文明单位之间的联系,协调文明单位与其他部门、地区间的共建、联建活动。

(五)对工作退步、发生严重问题的单位给予批评、督导和提出整改意见。

(六)组织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明委成员单位和新闻媒体对文明单位进行视察活 动。第十八条 省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原则。省级文明单位实行届期 制。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在届期内有效,在下一届期推荐评比时要向原 命名机关办理重新确认手续。被重新确认后方可继续享有省级文明单位荣誉。

第十九条 省级文明单位在届期内出现问题,管理机关按问题严重程 度分别给予批评、警告、限期整改的处理。

第二十条 撤销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权力由省文明委统一 行使。由被撤销单位所在地的文明委调查核实,报省文明委审核并作出撤销决定。

在届期内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撤销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出现违反国家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完不成目标责任任务;

创建工作缺乏活力,创建工作水平整体下降;

经营规模萎缩,经济指标明显下降;

环境污染超标,公共卫生滑坡;

应对突发事件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

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损害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后果;

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发生重大经济案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违法乱纪,被依法处理或受到撤职以上处分。

第二十一条 被撤销“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与其相关的 上一级文明单位荣誉同时失效,并不得参与下届申报。

第二十二条 单位变更名称、变动隶属关系,应及时向命名机关和管 理机关备案;单位重组、撤销、合并,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自行终止,新形成的单位应根 据程序重新申报,重新命名。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省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各市(地)文明办,省 直工委、省高校工委、省企业工委、省国防科工委文明委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的最终解释权归省文明委。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篇2: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以下简称四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依据《陕西省文明单位管理办法》,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第三条 省属企业文明单位(以下称为委级文明单位)是指由省国资委党委授予企业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成绩突出、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最高荣誉称号,是衡量企业四个文明建设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条 文明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市、区)四级,本办法中的委级文明单位为市级文明单位。

第五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中心,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促进企业四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条 省国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称省国资委文明委)和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省国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省国资委文明办)负责对企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直接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督促、考核评比、表扬批评、建议命名机关给予命名表彰或处罚等日常工作。

第二章 文明单位条件

第七条 委级文明单位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企业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业务工作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在创建活动中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工作机构健全,队伍稳定,规划详实,目标明确,经费有保障。创建工作制度健全,责任层层落实,形成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持续开展“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干部职工参与广泛,实际效果明显。

(二)班子建设坚强有力。领导班子成员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引领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强。班子成员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领导人员等制度,忠于职守,勤政廉洁,干部职工公认程度较高。有效落实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渠道畅通,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充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厂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思想教育持续深入。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高。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大力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干部职工道德修养好。大力推行岗位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敬业爱岗的良好氛围。

(四)文化建设成效明显。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有建设规划或纲要,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共进,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强,企业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强。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企业风气文明健康科学。

(五)经营管理业绩突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精细化管理,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产经营好,能够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业绩考核指标值,经营业绩居全省或行业领先地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六)企业社会形象良好。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服务优质规范,行风测评满意率高。环保宣传教育成效明显,企业环境整洁优美,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企业稳定,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邪教活动,无计划外生育,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情况良好。热心支持公益事业,社会责任意识强,社会及职工满意度较高。

第八条 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报委级文明单位:

(一)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有违纪违法案件,受到党内、行政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因企业领导责任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

(三)企业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四)企业发生造成恶劣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五)企业干部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计划外生育或非法收养。

第三章 申报评选

第九条 文明单位的申报和评选,按照主管部门考核、群众评议和舆论监督相结合,日常考核和检查验收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确保评选质量。

第十条 文明单位的产生实行“逐级升级”。凡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必须是上已被命名为县(市、区)级的文明单位。

第十一条 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经自查符合申报条件,须以党委名义向省国资委文明办提出创建申请;子企业向集团公司党委提出创建申请,由集团公司党委初验合格后向省国资委文明办推荐。

第十二条 创建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创建目标、规划、步骤和措施,并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公示可采取企业驻地公告、当地电视台、报纸和网上公示等形式。第十三条 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应提供以下基本材料:创建文明单位申请报告;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实施方案和创建活动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近两年来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子企业申报委级文明单位,在提供以上材料的同时,还需提交集团公司党委初验原始材料和推荐报告。

第十四条 省国资委文明办依据《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测评标准》(见附件),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对申报企业进行考核检查,并将结果报省国资委文明委审核。

第十五条 省级文明单位由省国资委文明办在各企业申报的基础上,在已命名两年以上的委级文明单位中择优提出推荐建议名单,经省国资委文明委研究同意后,向省文明办推荐。第十六条 全国文明单位由省国资委文明委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的规定,按照省文明办的要求,在已经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中择优推荐。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可自行组织企业内部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并将有关创建情况报省国资委文明办备案。

第四章 命名表彰

第十八条 委级文明单位的命名由省国资委文明办提出建议名单,经省国资委文明委研究审核通过后,由省国资委党委予以命名表彰。对在一个时期有突出贡献,在省国资委系统(或全国、全省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影响的单位,可破格晋升。

第十九条 文明单位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于命名后的文明单位,可一次性发给员工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予以鼓励;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可予以适当奖励。

第五章 管理监督

第二十条 委级文明单位称号实行期限制,四年期满后应降一级重新申报。凡未申报或申报后未被确认的,不再享有委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第二十一条 委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省国资委文明办每两年对委级文明单位复查一次并通报结果。对复查中出现工作质量下降或出现其他问题,应视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等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撤销其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收回奖牌。

(一)领导班子成员因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受到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的。

(二)企业效益明显下降,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连续两年为不合格。

(三)因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重大伤亡和重大国有资产损失的。

(四)发生严重的政治案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等,综合治理情况差,职工群体性闹事或群体性集体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

(六)忽视环境整治和建设,“三废”排放严重超标的。

(七)存在其他问题命名机关认为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

第二十三条 凡被撤销委级文明单位称号的企业,经过两年以上时间创建并达到文明单位条件的,可以重新申报文明单位。

第二十四条 企业名称变更,如法人资格不变,须重新备案确认;企业解散,其文明单位称号相应消失;企业分立,若原企业是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须降一级分别重新申报;企业合并,若被合并的企业均系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重新合并后文明单位称号自行消失,可降一级重新申报;若被合并的企业有一家不是委级文明单位,合并后其文明单位称号自行消失,须重新创建。

第二十五条 委级文明单位若发生企业名称变更、解散、分立、合并等情况或工作水平下降、发生重大问题等情况,要及时报省国资委文明办,不得隐瞒。

第二十六条 委级文明单位每年年底要向省国资委文明办书面汇报创建情况,共同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第六章 附 则

篇3: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为有效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惩戒, 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5]20号) 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4]8号) 等有关规定,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制定并于7月29日印发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以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 以依法依规促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为着眼点, 从主要依据、实施原则、纳入情形、基本程序和责任划分、管理和惩戒措施等方面, 提出12条规定, 贯穿了从严从实推进依法治安的内在要求。《规定》及其后配套措施的实施, 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督促企业诚信守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方面, 都必毉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条为有效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惩戒, 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5]20号) 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4]8号) 等有关规定,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 (以下简称“黑名单”) 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与行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 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一管理。

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纳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管理的“黑名单”:

(一) 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或一个年度内累计发生责任事故死亡10人及以上的;

(二)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后, 瞒报、谎报或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的;

(三) 存在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严重超标, 经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指出或者责令限期整改后, 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四) 暂扣、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五) 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 为自公布之日起1年。连续进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 从第2次纳入“黑名单”管理起, 管理期限为3年。

第五条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 信息采集。各级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 (以下统称信息采集部门) 对符合纳入“黑名单”管理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核实、取证, 记录基础信息和纳入理由, 并将相关证据资料存档。

每条信息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工商注册号、单位主要负责人姓名、行政处罚决定、执法单位等要素, 其中:事故信息还应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等级、事故简况、死亡人数;非法违法行为信息还应包括违法行为;事故隐患还应包括隐患等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或强度、整改时限、整改落实情况等要素。

(二) 信息告知。信息采集部门应当提前告知拟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 并听取申辩意见。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 应当予以采纳。

(三) 信息交换。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汇总本级采集的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 符合本规定第三条规定情形的, 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四) 信息公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和单位 (以下统称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 通报纳入管理的“黑名单”相关信息, 并通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和中国安全生产报等媒体, 每季度第一个月20日前向社会公布。

(五) 信息移出。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未发生新的符合纳入“黑名单”条件行为的, 由该生产经营单位向原信息采集部门提供情况说明。原信息采集部门对其情况进行确认后, 将相关情况信息告知本级安全监管部门, 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在管理期限届满后移出“黑名单”, 于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并通报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

其中受到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等现场处理或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届满30个工作日前, 向原信息采集部门报送整改材料并提出移出申请, 经原信息采集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符合规定后方能移出。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非法违法行为发生地与其所在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 或跨省级行政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非法违法行为发生地省级安全监管局将信息采集部门采集的信息上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同时, 应当通报相关省级安全监管局。

第七条信息采集部门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发现信息有错误或者发生变更时, 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或者变更并报送本级安全监管部门, 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发布等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信息采集部门应当把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重点监管监察对象, 建立常态化暗查暗访机制, 不定期开展抽查;加大执法检查频次, 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抽查, 每年至少约谈1次其主要负责人;发现有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 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

第九条在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期间, 各级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有关规定, 制定并落实各项制约措施和惩戒制度, 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 对该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时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规定, 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严格限制或禁止其新增项目的核准、土地使用、采矿权取得、政府采购、证券融资、政策性资金和财税政策扶持等措施, 并作为银行决定是否贷款等重要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各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可参照本规定, 结合实际, 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 由省级安全监管局统一组织实施。

篇4:谈谈文明单位创建档案的管理

关键词:档案管理;文明创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142—02

近年来,随着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日益重视,文明创建档案大量产生,文明创建档案的管理是每一个参与文明创建的单位都要面对的重要工作。目前,关于文明创建档案的管理尚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统一标准等。本文试就文明创建档案的管理谈一谈个人看法。

一、文明创建档案的产生和意义

文明创建档案产生于文明单位创建过程中,是记录创建单位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创建活动、工作业绩、内部管理、综合治理、事业发展等等各方面的原始资料,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创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以河南省为例,《关于省级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办法的规定》(豫文明[2003]13号)规定,省级文明单位考评程序是:(1)组织群众评议。(2)组织考试测验。(3)查阅档案资料。(4)实地考察。因查阅档案资料是文明单位考评程序的重要环节,所以各创建单位对于文明创建档案的收集、整理等工作都比较重视。一个文明单位创建过程下来,会形成大量不同种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

从小处而言,文明创建档案不仅是检查考评一个单位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文明单位创建能否成功,而且对于创建单位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与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大处而言,一个单位就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个单位的文明创建档案综合起来,可以反映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对于今后社会研究、编史修志等具有一定查考价值。

二、文明创建档案的管理

1.文明创建档案的收集。根据各级文明单位评选标准,文明创建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创建单位业务工作、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文明创建档案的收集范围也包括单位日常工作和管理各个方面的各种资料。当然,涉及到保密的文件资料除外。收集范围主要包括:单位领导班子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会议记录;成立或调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构和人员的文件;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有关的规划、计划、总结、简报、制度等;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相关文件资料、影像资料等;综合反映单位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的文件资料;获得各类奖励、荣誉称号的文件、证书、奖杯、奖牌等。

做好文明创建资料的收集工作,是做好文明创建档案管理的基础。文明单位创建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只有及时收集并妥善、規范管理起来,才能形成档案,否则,只能是散放在各个角落的一些资料、文件,时间长了,很可能会毁损、遗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文明创建资料的收集要立足日常工作,做到及时、全面。比如,在召开会议之后,要及时收集领导讲话的文字稿和录音资料、会议文件资料、会议现场的照片、录像等;举办文体活动前后,要注意收集举办活动的通知、参加活动人员报名表、活动分组名单、比赛成绩表、表彰文件以及活动时的影像资料等。

2.文明创建档案的分类。文明创建档案从材质上可分为纸质档案、影像档案、音频档案、实物档案等,以纸质档案为主。影像档案、音频档案、实物档案等因数量相对较少,可以作为纸质档案的补充,标清内容、形成日期等要素,单独存放即可,不必再分类。纸质档案的分类,首先按照年度分开,各个年度内可以结合文明单位评选条件及本部门工作实际进行。比如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档案,参照省级文明单位的六项评选条件,可以分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业务工作管理”、“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内外环境建设”、“内部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等六大类,每大类下面,再根据活动和工作开展情况细分若干项,一个年度的每一项就可以作为一卷,年度工作结束后进行整理。如“文明创建活动”类,下面可以再设立“体育比赛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精神文明共建”、“文明科室创建”、“文明家庭创建”等等。如果某一年度中按照上级安排或工作需要开展了一项专题工作(活动),这项工作(活动)形成的档案可以作为单独一项归入相应大类。比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关档案资料,可以归入“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类。

3.文明创建档案的整理与保管。文明创建纸质档案可以参照文书档案管理方法进行整理,做到规范整齐,查找便捷即可。每卷内按照重要程度结合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打印卷内目录、编页码、装订成卷。有条件的还可以制作档案盒,几卷装入一盒,便于档案的取放,也有利于档案的保护。文明创建档案有别于文书档案,它是专题反映一个单位文明创建工作的档案,宜作为专题档案进行管理。由于文明创建档案涵盖单位工作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档案内容上可能与文书档案有重复的地方,但为了保持文明创建档案的完整性,有些文书档案中已经存档的文件,文明创建档案中也需要保存。不同种类的档案,因其材质不同,对保管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影像档案、音频档案等,要注意防磁、防尘、防重压等。实物档案如奖杯、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等,要正确放置,保持其原有形态。文明创建档案一般只作为长期卷保管,达到一定年限后,再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是否继续保存。

三、几点思考

鉴于目前各级各单位文明创建档案日益增多、而其管理方法缺乏统一规定的现状,各级精神文明创建主管部门应联合档案管理部门尽快出台有关文件,对文明创建档案的管理和移交等工作做出明确规定,以防宝贵资料的散失、毁损。各级文明办在每年检查考核结束后,可以选取创建工作成效突出、具有本地区代表性的若干单位的创建档案,作为文明单位管理档案的补充,统一保管;也可以由文明办择优向当地档案管理部门移交,作为反映一个城市或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档案资料。

篇5:山西省文明和谐社区创建管理规定

晋文明委[2007]8号

山西省文明和谐社区创建管理规定

(2007年1月24日省文明委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全省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指导,不断提高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水平,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各种和谐创建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山西省行政辖区内所有城市、县城街道(镇)的所属社区。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文明和谐社区,是指由县以上党委、政府或同级文明委批准命名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具有很强带动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先进社区。

第四条文明和谐社区按授予主体分为省级、市级、县(市、区)级三个层次。山西省文明和谐社区为全省社区群众性创建活动综合性最高荣誉。

第五条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社区建设的指示精神,努力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社区文明和谐程度,努力建设思想教育扎实、服务设施完善、文体活动丰富、环境整洁优美、社区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第六条创建文明和谐社区要充分体现“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创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列入文明和谐城市(县城)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定期研究。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要组织辖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公房所有权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民政、公安、卫生、城建、市政、规划、房管、环卫、绿化、工商等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承担责任,形成合力。

第二章 标 准

第七条省级文明和谐社区的标准

(一)环境优美整洁,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化美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达5㎡;社区周边无重度污染企业,社区内无危险废物排放,无超标固定噪声源,饮食业油烟气排放得到有效整治,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群众对环境满意率达80%以上;街巷路面完好,整洁卫生,排水设施畅通,路灯功能完好;主要道路交通顺畅,无被侵占、毁坏现象,人行道平整畅通,交通标志线等设施完好,有机动车划线停放区域,各类车辆停放有序;道路两侧无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乱涂写、乱晾晒、乱堆放现象;户外广告、空调挂机设置安全美观,广告用字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点投放,清运及时;新建小区建设有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

(二)保障设施完善,服务优质便利。银行、超市、邮局等生活服务设施布点合理(步行10分钟内可享受服务),设有办理就业、社保、医保等“一门式”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对服务的满意率达90%以上;卫生计生服务站达到省级以上先进标准;物业服务项目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居民满意率达90%以上;面向经济困难户和优抚对象服务的“爱心超市”等社会救助机构健全,居民活动踊跃,形成机制;志愿者服务机构完善,登记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比例5%以上,志愿者服务活动扎实经常。

(三)文教设施齐全,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市民学校、家长学校教育计划、教材、师资落实;按照30㎡/百户的标准,建有可供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的校外活动场所;图书室功能完善,人均藏书量达到0.5册/人,藏书年更新率达10%;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场所等考核指标达到省级以上先进水平;业余群众文体团队数量达到5支以上,社区广场文化活动次数≥12次/年,社区体育人口比例达30%。居民参与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比例较高;大专以上文化人口占社区人口比例达20%。

(四)居民行为文明,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用语、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用厕等活动有效开展;饲养宠物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家庭娱乐等活动不妨碍邻里生活,婚丧嫁娶、宗教活动正常有序不扰邻;虐待和不赡养老人、不扶养未成年人案件发生率均小于1起/万户,家庭暴力投诉率低于1.5起/万户;文明和谐家庭、文明和谐楼院比例达70%以上。

(五)社区管理规范,社会治安良好。社区内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健全,发挥作用明显;依法执行社区直选制度,选民参选率达70%;外来人员管理有序,外租房屋100%办理相关租赁许可手续,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享受市民待遇(子女就学等);设立未成年人工作专门部门,流浪儿童得到关怀,烟草销售点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中小学周边200米区域内不设网吧;社区委员会设有治保联防机构,入室盗窃、民事转刑事等案件发生率,劳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市水平;无重大火灾、无邪教未转化和反复人员,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出版物窝点;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80%以上。

(六)组织领导健全,创建氛围浓厚。主要领导亲自抓创建,把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创建文明和谐社区规划科学,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深入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和谐楼院、文明和谐小区等创建活动;文明和谐创建工作制度完善,骨干队伍稳定,活动经费落实;与部队、学校及其它社区成员单位共建率达80%,开展共建活动经常,社区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事务共办。

第三章 申报和评选

第八条山西省文明和谐社区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每届期满后,要获得下届文明和谐社区荣誉称号需重新参加申报。申报省级文明和谐社区,除符合第二章所列标准,还需连续两届获得市级文明和谐社区称号。

第九条山西省文明和谐社区的评选按照自愿申报、逐级推荐、社会公示、考核评选的程序进行。

(一)自愿申报。具备申报资格的社区,在经所属街道办事处(镇)党委批准后,可向所在县(市、区)的文明办提出申请。每届省级文明和谐社区的申报在评选的第一季度进行。

(二)逐级推荐。各县(市、区)文明委按照省级文明和谐社区标准和申报资格对申报社区进行审核,按照省文明办的推荐比例要求,向上一级文明委推荐。省级文明和谐社区的推荐工作在评选的第二季度进行。

(三)社会公示。各个申报单位在向当地文明委提交正式书面申请之后,要按照省文明委的统一要求,在社区的显要位置,张贴省文明委统一印制的申报公示卡,公示卡张贴时间为30天。各市文明委在对申报社区初审把关,拟向省文明委提交正式推荐名单前,须将拟推荐名单在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为期十五天的公示,接受群众

评议和监督。公示期满后,正式向省文明办提交推荐报告。对公示期间群众反映意见集中的社区,不得予以推荐。

(四)检查验收。省文明办接到各市文明委的推荐报告后,将组织专人分别对推荐社区进行检查验收。并采取适当方式征询有关主管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拟表彰名单,报省文明委审议。检查验收依据《山西省文明和谐社区考核细则》于评选的第三季度内进行。

(五)命名表彰。省文明委审议批准省级文明和谐社区名单后,由省文明委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正式进行表彰,颁发奖牌和证书。市、县(市、区)文明委分别命名表彰本级文明和谐社区。

第四章 创建管理

第十条省级文明和谐社区的创建管理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由各市文明委负责。各市文明委要加强对社区文明和谐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的实际困难,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第十一条省级文明和谐社区在届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各市文明办每年都要对省级文明和谐社区进行一次复查。对于出现突出问题的社区,应给予必要的批评警告并限期整改;对于工作严重滑坡、出现重大问题的社区,要查明情况,提出撤销荣誉称号的建议,报省文明办审核,由省文明委做出撤销决定。被撤销称号的社区,不得参加下一届评选。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销其省级文明和谐社区荣誉称号:

(一)社区内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领导成员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

(二)严重违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工作被黄牌警告的;

(三)发生严重污染事件,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

(四)因工作不力造成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法轮功”人员滋事破坏事件的。

(五)弄虚作假,蓄意骗取荣誉的。

第十三条因行政区划和机构改革等原因发生单位名称变更,应及时报告命名机关重新确认。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本规定由省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各市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五条本规定由省文明办负责解释。

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篇6: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印发修订后的《龙岩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动态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文明办,全市市级以上各文明单位(学校、村镇):

《龙岩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办法(试行)》(岩文明委[2004]14号)下发后,各县(市、区)委文明办认真组织实施文明单位的动态管理,促进了各级文明单位(学校、村镇)开展日常创建工作的常态化,较好地规范了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现根据《福建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闽文明委[2007]10号)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先进荣誉称号所在地方、单位日常工作的指导监督,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由所在市、县、区文明委负责”的精神,将《龙岩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下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龙岩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办法(暂行)》

中共龙岩市委文明办

2009年12月30日

主题词:精神文明 文明单位 动态管理 通知 抄 送:省委文明办,市文明委主任、副主任。

龙岩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推进文明单位在创建工作中开拓创新与提升活力,充分发挥文明单位(村镇、学校,下同)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文明单位创建质量,规范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考评、推荐、表彰工作,根据《福建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的精神,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最新一届命名表彰的中央、省、市级文明单位(村镇、学校)和申报创建下一届各级文明单位的各有关单位,不适用于被“一票否决”的创建单位。

第三条 龙岩市、各县(市、区)文明委及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对符合上述第二条规定对象的有关单位实施创建工作动态管理。管理中要突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帮助创建单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对创建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措施有力、常抓不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效显著的创建单位予以奖励记分(正分);对创建工作不重视、不落实,消极被动、工作滑坡、群 2 众不满意的创建单位予以告诫记分(负分)。

第四条 市文明委可根据上级文明委的部署对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进行届中复查,也可委托县(市、区)文明委对所管理的文明单位进行届中复查。对工作停滞不前、出现突出问题的,给予必要的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对工作严重滑坡、出现重大问题的查明情况,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当届文明单位申报资格。

第五条 本办法由市、县(市、区)两级文明办负责实施。为配合动态管理办法的实施,制定文明单位动态管理记分卡(附文件后)。

第二章 奖励记分

第六条 每项(次)奖励记分的分值,依据创建成效的大小分等级记分。

第七条 创建单位符合下列细目者,每项(次)奖励记1——4分(国家级4分、省部级3分、市厅级2分、县处级1分);特别显著者,每项(次)记2——5分(国家级5分、省部级4分、市厅级3分、县处级2分):

㈠单位综合性工作受到市级以上部门表彰的(该项为特别显著); ㈡创建文明单位等工作做法和经验在市级以上报刊、电视媒体刊播、县级以上会议交流或各级文明委所属刊物刊登推广的;

㈢业务工作受到省、市级主管部门或市级其他部门表彰的;

㈣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

㈤被定为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创建示范点的; ㈥上级主管部门在该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的;

㈦各级文明委在该单位召开创建工作现场会,经验得到推广的。第八条 创建单位在本届期内参与文明城市、县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积极主动,作出贡献,符合下列细目的,每项(次)记1分:

㈠在当地组织的行风评议或文明行业群众满意率测评中名列前五名的;

㈡积极向社区开放本单位服务设施的;

㈢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共建、区域共建和城乡共建,积极参与社区激情广场活动或自办激情广场等活动,成效明显的;

㈣成立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并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义务献血、社会捐助、办好事实事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的;

㈤被定为文明城市、县城(城区)创建调研点、受检点、参观点的;

㈥认真完成好各级文明委布置的有关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任务的;

㈦在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活动中成效显著的。

㈧积极参与“绿、亮、美”建设,积极参与中心城市、县域城市、中心镇管理,认真做好“门前三包”的。

第三章 告诫记分

第九条

每项(次)告诫记分的分值,视情节轻重分为3分、2分、1分。

第十条 创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次记负2分: ㈠不参加当地文明委组织的各项创建活动,不努力完成布置的创建工作任务和共建公益事业义务的;

㈡每届不报送创建规划、每年不认真且未及时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计划、总结,也不报送市、县(市、区)文明委的;

㈢重要工作被市级以上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文明委、纪委通报批评的;

㈣不参加有关创建工作会议或学习培训的;

㈤单位内发现环境脏乱差现象,又不履行“门前三包”职责,影响文明单位形象的;

㈥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服务或执法工作不按规定或承诺时限办结,出现被新闻媒体曝光或群众有效投诉的;

㈦执法依据不明确、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监管不到位、群众意见大的;投诉通道不畅通,整改不及时的;

㈧没有认真开展学用党报党刊活动的;

㈨市群众性创建活动考评委考评反馈中点名限期整改而整改未见成效的;

㈩在当地组织的行风评议或文明行业群众满意率测评中名列后三名,行风评议和群众满意率低于85%的;

(十一)列为受检点、调研点、参观点,由于工作不认真,造成重大失误,影响全市总体评价和成绩的。

第十一条 创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项(次)记负1分: ㈠服务工作不规范,服务环境不好,服务承诺不履行的; ㈡创建单位档案不齐全或不能反映创建全过程的;

㈢文明单位动态管理卡未及时报送或马虎应付不符合要求的。

第四章 记分执行

第十二条 记分周期为本届期内三年,从当届第一年的一月一日起到第三年的推荐表彰日前累加计算。

第十三条 各县(市、区)委文明办要在各申报创建单位符合文明单位六条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按积分的高低依次为申报单位排序,报同级文明委全委会审核,对动态管理情况适时进行通报。不及时上报动态管理记分卡的不得作为下一届先进的推荐候选对象。

第十四条 创建单位在一个周期内有多项(次)记分情形,应当 6 累加记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各级文明单位如有变更名称,变动隶属关系,应及时向市、县(市、区)文明委备案。重划、重组、撤销、分立、合并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自行终止。

第十六条 文明学校、文明村镇创建属于文明单位整体创建的一部分,其创建动态计分办法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文明委应督促、指导本辖区单位做好动态管理的实施。各级文明单位应主动学习本办法并按本办法内容要求及时上报有关创建工作情况,指定专人负责落实计分,对所获得分提供相关依据。

第十八条 市委文明办负责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的年度计分、统计,以每年度为单位进行汇总统计,并通过适当方式进行通报,各县(市、区)文明办同时备案。市级以下文明单位由各县(市、区)文明办视实际情况自定。

第十九条

篇7: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2018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静安“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定位要求,推进社会组织精神文明创建,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引导社会组织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秉承文明单位创建相关要求,特制订静安区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管理规定。

第二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是静安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领域的新探索,是促进组织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培育优秀文化,创造和谐关系,树立社会形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完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措施。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社会组织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静安区社会组织文明单位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党建中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管理先进,服务优良,内外和谐,积极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经过自愿申报,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评选,由区委、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命名的先进单位,是静安区社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成果的最高荣誉称号。

第四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充分体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要求。区文明办会同区民政局、社团局做好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工作。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社会组织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纳入本系统、本社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总体工作布局。

第二章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标准

第五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应同时符合下列标准,并经过考评达到90分以上(总分100分):

(一)组织建设系统规范。努力提高组织自身规范化建设水平,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组织作用发挥显著,公众评价良好,按要求参加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级评估。

(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业务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活动,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运用各种载体对员工和会员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市民修身行动,并形成制度。组织开展以“文明交通、文明餐桌、市民修身、垃圾分类、创建无烟单位、推荐评议身边好人”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

(三)支持推进党的建设。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党建联络员开展工作。组织领导重视创建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促进文明创建。积极融入所在地参与区域化党建活动,给予大力倡导和支持,社区认可度高。

(四)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关心员工工作、学习、生活和健康,及时解决员工思想问题和生活困难,无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大力倡导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建立志愿者相关制度,积极开展具有本组织特色的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所在地区或所属系统的各类结对共建、帮困扶贫、便民服务等活动。

(五)带头营造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每年开展集中性的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员工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社会组织信用优良,无因诚信、劳动权益、服务质量等问题被媒体曝光的负面舆情。

(六)注重培育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建设有力,内涵丰富、氛围浓厚、形成特色,员工对组织文化知晓率、认同率高。结合业务,大力倡导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

第三章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和表彰 第六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是文明单位创建评选的组成部分。申报、评选、命名要严格掌握标准,推行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主管部门考核和群众评议、舆论监督相结合,材料审核和其他方式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届终检查相结合、条与块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实施,评选程序应公开透明,确保评选质量。

第七条

凡在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按照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标准,制定创建规划,落实创建措施,经过预申报,持续开展创建活动两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可提出书面申请参加文明单位评选。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可自由选择申报途径,但应避免多头申报。可按照业务管理关系向业务主管单位申报,可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或属地关系向所在社区、系统申报,也可直接向区民政局、社团局或区文明办申报。申报时,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或系统、社区党组织应签署意见。

为扩大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覆盖面,弥补申报遗漏,区民政局、社团局或经授权的“枢纽型”组织可向区文明办直接提名部分社会组织参评,考评标准、评选、命名、表彰等按本规定执行。

第八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申报设置准入条件。有以下情况之一不得申报参评区文明单位:

1、未参加过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级评估,或超出5年评估有效期未再次参加评估;(注:如评估失效时间在创建期内,但考核时因未到评估受理时间而未能参加评估的情况除外)

2、创建期内未参加社会组织检查或检查不合格;

3、创建期内发生法定代表人严重违纪、违法事件;

4、创建期内发生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劳资纠纷、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消防责任事故、较大(III级)食物中毒事件、重大不诚信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其他违反和谐劳动关系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第九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的申报和评选两年进行一次。评选要体现先进性,由业务主管单位、所属系统、所在社区按照标准进行考核,在严格把关、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区文明办会同区民政局、社团局验收初审,区文明委审定通过,由区委、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命名、表彰,纳入静安区文明单位命名表彰序列。

第十条

文明单位由批准命名机关发文通报表彰并授予牌匾和证书,区级文明单位的牌匾和证书由区文明办统一制作。择优推荐符合市级文明单位条件的区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参加上海市文明单位评选。在政府资助、委托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公益招投标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文明单位具有优先权。

第十一条

按照“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原则,鼓励倡导获得文明单位称号的社会组织酌情对参与创建活动的本单位员工进行奖励。

第四章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的创建管理

第十二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的日常创建管理由区文明办委托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管理,或按党组织隶属关系、属地关系委托社会组织所在的系统、社区管理。各主管单位、系统、社区要做好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和检查、验收及日常管理工作。第十三条

区文明办要推进社会组织文明单位之间的横向沟通联系,协调社会组织文明单位与其他单位、社区间的共建联建。区民政局、社团局在对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中要支持、促进、配合和监督有关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进行。

第十四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包括:

1、指导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组织机构,督促制定创建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监督、检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总结推广文明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利用简报等形式加强宣传促进交流;组织开展培训研讨学习活动。

3、对创建工作不力、工作明显退步的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给予及时批评和帮助。

4、建立简便可行的社会组织文明单位档案制度。档案内容包括创建单位的概况,创建规划,申报书,审批表,检查考核记录,各项活动资料,工作总结,奖惩记录,群众及社会各界反映等。

第十五条

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或所在的系统、社区要加强对管理范围内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的检查考核。要在社会组织自查的基础上,至少每年复查一次。日常的阶段性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计入年终考核成绩。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按考评指标逐一进行。

第十六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要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主动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

第十七条

申报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其荣誉称号,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单位领导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

社会组织文明单位如合并、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的,须由命名机关重新确认。

第十九条

文明单位不搞“终身制”。被命名的单位在下一届评选中,须重新履行申报程序,经考核后符合标准的,仍保持荣誉称号,予以命名。

第二十条

对不符合标准的,社会不认可的,不能体现先进和示范作用的,以及发生严重问题或创建质量明显下降的单位,命名机关及主管部门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摘牌,撤销荣誉称号,并收回牌匾。被撤销的文明单位要认真整改、重新创建,待条件成熟后,可继续申报参加评选。

第二十一条

撤销区社会组织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程序:由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或所在的系统、社区党组织经调查核实后,提出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依据和理由,以书面形式上报区文明办;经区文明办与区民政局、社团局研究审核后,由区文明委审定,作出撤销决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解释权属于静安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静安区社团管理局,对各条款所做的解释与本规定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三条

篇8:山西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暂行规定

一、档案管理

文明单位创建档案是反映创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凭证,具有重要查考价值,每个创建单位都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创建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创建工作是长期的、持续的,材料的形成是随时随地的,需要工作人员在明确材料收集范围的前提下,注重平时的收集、整理与存放工作。

(一)档案收集。档案收集工作属于基础性工作,内容包括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创建活动、内部管理、业务工作、表彰荣誉等,它贯穿于日常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对原始材料的日常积累。从目前来讲,创建档案一般包括文字材料、照片材料和声像材料三种。

1.文字材料。在所有类别材料里,文字材料所占比重最大,是最主要的收集对象,作为一种传统展现方式,这也是目前为止最为成熟一项工作。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考核要求,对单位活动材料进行收集,各部门通力合作,注意各方面活动材料的留存备案。

2.照片材料。相对于文字来讲,照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对于展现文明单位的风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照片材料,大部分是当时的照片,还有一些是处理过的照片,这些照片材料对于充实创建材料种类、体现创建风采、展现单位及员工风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声像材料。在日常工作中,一些重要会议或活动仅仅由文字或照片材料作原始记录早已不能满足建档要求,需要形成声像材料。较之于照片材料,声像材料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接受,也反映了文明单位创建方式的与时俱进。

无论哪种材料,都需要及时地收集留存,创建活动是流逝性的,不会重演,使得作为初始步骤的收集工作尤为重要。比如单位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应该有相应的方案、计划类材料,活动结束后会产生结果类材料。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照片或声像材料,这是活动开展情况的有力证明,需要妥善收集、整理,以充实台账。

(二)档案整理。文明单位考评标准细化指标多,涉及到整理工作量大又复杂。因此,在收集材料之初,就需要遵循一项原则,既全面又体现特色。

1.筛选。每年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材料,工作人员在收集材料之初就应该做好各类材料筛选工作,严格按照考核细则的要求进行。在遵守全面原则的同时,尽量精简、不重复、不冗余。筛选工作力求全面,对照各项指标,根据创建实际情况逐条逐项收集,力求齐全、完整、不漏一条。

2.归类。创建工作材料在收集中筛选,在筛选中归类,一环扣一环,紧密承接,由筛选到分类应该是逐渐细化的,按照考核中的一、二、三…指标逐层细分。需要指出的是,类别过大材料内容会显得过于笼统,辨识度不高。过小则显得过于繁乱,也会增加工作量。建议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分类。分类工作突出一个“细”字,要把筛选出的材料根据指标要求分类细化到每个小指标,方便以后上报考评工作。

3.汇编。归类工作之后要进行排序,并编制目录,一类一目录,内容顺序可按时间排列,也可按具体指标顺序排列。目录无固定格式,可以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汇编工作需要展示创建特色,有详略,有重点地铺陈材料、汇编内容,对本单位特色工作、项目、经验等,要多做、多写、多备材料,将本单位文明创建特色做大、做靓。

(三)档案存放。文明单位两年一评,周期较长,除了注意日常材料点滴收集外,之后存放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加之档案不可再生性,对存放有较高要求。

1.装盒。材料都要装入统一的文件盒,文件盒以满足A4纸的装入要求即可,无硬性要求。材料按类别分别装盒,按形成时间或内容排序,做到一类一盒,并在文件盒外部做好标注,便于管理。另外,文件盒中的材料注意随收集随归类。

2.保存。文件盒应装入专门的档案柜,如果实在没有条件,也可在档案柜中专门安排一个部分存放创建工作档案。此外,还要注意档案柜日常防火防潮防虫等,保证创建工作档案的干燥整洁。

二、管理模式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档案涵盖了两年内文明创建活动的方方面面,是创建活动实际开展情况的体现,很多单位作为历届“文明单位”,对本单位文明创建工作档案已形成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总结出一定管理模式。

(一)制订规划。在每一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之初,根据创建主管部门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单实际情况制订本届文明单位创建规划。档案收集整理人员应熟悉本单位创建规划的内容,提早做好准备。对于新出现的创建要求,要及时吸纳到材料收集的准备工作之中。

(二)有序推进。文明单位届期比较长,创建活动比较多,而且是不间断地进行的,每次活动都会有大量文字、照片、声像等材料形成。材料形成的即时性决定了日常收集工作必须严格遵循随办随归的原则,以防遗漏。对于随办随归的材料在收集时可以简要梳理一下,剔除冗余材料,保留主要的、重要的材料,否则档案材料越积越多,增加届满前档案整理工作量。

(三)强化保障。随着传统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类型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创建单位应根据各类档案保管利用的实际要求,不断完善创建工作档案保管设施和环境,确保文明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此外,还要配备专门档案收集和整理人员,并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全员参与积极性,增强档案材料送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不断完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总结经验,逐渐完善。在每一届文明单位工作结束后,应该对本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对于档案收集整理中的切合实际的做法加以发扬并优化,对不够完善的做法加以改进,对查找出来的问题逐条纠正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对策及建议

宜昌市从1982年开始开展文明单位考评工作,历次考评主要是靠材料展现。30多年的时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档案管理水平逐渐发展完善。另外,国家、省、市及区文明办也根据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修正《文明单位创建考评细则》,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健康发展提供了规范性文件依据。但是,文明创建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须提高与改进之处。

(一)内容上体现特色。文明单位考评指标是既定的,所有参评单位务必按照指标要求收集材料。因各单位考评材料中绝大多数会是共性材料,所以各单位考评材料略显千篇一律。如何使本单位的考评材料在各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完全靠特色材料。因此,创建工作档案材料体现指标要求,突出创建特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创建工作档案在收集进程中要突出重点,展现特色,立足发展。在共性工作档案材料中,做到人有我优,在特色工作档案材料中,做到人无我有。

(二)形式上力求多元化。目前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主要以纸质材料来体现,电子文档材料还不够全面细致。文明单位考试评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纸质材料,还应有相应的声像、电子文档等材料。加之现在考评工作早已在网上进行,创建电子档案已是不可避免。另外,创建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也有利于考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如何恰当地利用新技术新形式展现文明单位创建风采,开创考评材料多元化新局面,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因此,创建单位应在做好纸质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基础上,逐渐充实完善电子档案,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宜昌市为例,从档案分类、档案管理和管理模式论述了如何加强基层单位文明创建档案管理,并对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亟须提高与改进之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上一篇:寻找春的脚步优秀作文下一篇:消防安全演练简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