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先生简介

2024-04-22

于光远先生简介(共8篇)

篇1:于光远先生简介

于光远

姓名:于光远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月5日

籍贯:中国上海市

学历:大学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 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心主席、中国马、恩、列、斯著作研究会会长,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顾问,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经济学大辞典》主编。1915年8月5日生于上海市。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9年从北平调往延安从事文化教育工作。1942年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四局工作后, 开始从事与经济学有关的研究工作。1954年被推举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6年9月, 当选 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在会上作了关于党的科学工作的发言。这一期间, 他担任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兼管自然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副秘书长。1964年担任了国家科委副主任。1975年恢复工作后被任命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1977年他再次恢复工作后, 负责筹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 同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 他担任副院长, 1979年又兼任该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这一期间, 他还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务。1982年, 他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1979年以来, 他在经济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理论经济学方面, 他倡议并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廓清了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理论认识。同时, 他大力提倡并率先进行了一些新学科的研究, 比如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发展战略学、国土经济学、经济效益学, 等等。他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 推动了各种经济研究和学术活动组织的建立。

于光远是敢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经济学家, 例如, 他一直高度重视唯生产力论问题, 很早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指出, 衡量一种生产关系优越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能是看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他特别强调, 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最高标准、最高原则, 其他任何原则, 都不能和这个原则并列。此外, 他不仅重视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已阐明的原理运用于现代经济生活, 而且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983年, 在首都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 他提出了要“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在理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8年访问南斯拉夫以后, 他开始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他指出, 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与被看作是继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又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伟大变革, 中国当前所进行的这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跨世纪的任务。他又强调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关于改革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应当把商品生产问题放在首位, 这是因为, 发展商品生产在各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 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阶段中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他在改革的实践中, 不仅注意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 注意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 而且十分注意改革所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关于改革和经营的关系, 就是他提出来并反复强调以其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他指出, 改革应当为经营排除障碍、创造条件, 因为经济效益只能通过经营来取得。搞好经营不仅对于巩固改革成果十分重要, 而且积极从事经营能使人们有更强的改革要求。他的这一思想, 为后来实行承包制改革以完善经营机制的改革措施在理论上作了准备。他还比较早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的理论, 著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1988)一书。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他始终站在改革运动的前列,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维护改革, 促进改革, 他坚持真理, 不怕风险, 兢兢业业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他不仅在经济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还是一位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专家。他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中文本的主要译者之一。

《经济学大辞典》主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1988)等

篇2:于光远先生简介

项目简介

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级玻纤及制品项目,是河南凤宝集团为适应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确定新上的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将填补河南省池窑拉丝玻纤行业空白。项目选址在林州产业集聚区金鑫大道西段北侧。

项目列入2012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属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是由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玻纤院按照世界最先进技术装备水平设计引进建设的工程。建设总规模年产10万吨电子级玻纤和1亿米电子布,总投资25亿元,分三期建设,2015年前全部建成投产。一期项目年产3万吨电子级玻纤和4000万米电子布,厂房及辅助设施建筑面积 12.6万平米,投资6.5亿元,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2013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1

篇3:朱焕培先生简介

朱先生对隶篆书法的撰写颇有心得。隶书美观庄重, 活泼舒展, 字形方正扁平, 笔画矫健雄厚, 很有立体感。学隶要诀: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雁不双飞、蚕不二设、重浊轻清、斩钉截铁、外方内圆、波可四烈。篆书笔画匀圆, 偏旁定位整齐, 神虑精微、铁为肢体、龙驹骋驰、鸾凤于飞、山岳巍巍、长风万里, 看来使人精神振奋。但篆体规矩严谨不可苟且, 撰写要运腕自如、左右对称、不失偏倚。隶篆书法必须在笃实中下苦功, 于规矩中求变化, 在实践中再创新。本期刊载之隶篆字幅均为本人近期作品。

近年作品参展概况:

2002年, 赴江苏常州参加书画联赛展, 获奖作品均赠予徐伯荣艺术馆收藏展出。

2005年5月, 应山东维坊文联邀请参加“山东维坊国际文化论坛”, 三幅参展字画均获优秀荣誉奖。赠予维坊文联收藏。

2006年应安征大学徐静斐 (徐悲鸿之女) 教授与徐伯荣先生之邀, 参加徐悲鸿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举办的“怀鸿书画展”上, 朱先生三件作品受到全国书画名家和中央领导的赞许。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称赞朱先生“会写一手秀隶劲篆”。她说:“你的隶篆书法是见功夫的。现在能写好隶书又写好篆书的人实属不多。真是走-个少一个”。展后, -幅篆体作品送予大师夫人留存, 两幅赠予徐伯荣艺术馆收藏。

2008年2月, 朱先生两幅隶篆作品应内蒙文联之约参展, 均获-等奖。

篇4:于光远先生印象

于光远1915年生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稿。

记忆里,曾在许多个学术会议上,都远远地见过于老在主席台上。再后来,就是每逢春节前经济学界的团拜,也总能看到于老坐在轮椅上,不仅到会而且发言,声音依然洪亮。直到2005年起,他两度脑血栓之后,便再没有见到他了。

真正近距离接触于老,是有一次被朋友带到他家去拜访。

记忆里,那还是1980年代末期,因为想出一个《青年学者访谈录》的集子,希望找位社科大家做个序。朋友和于老是忘年交,所以,我们就不知深浅地跑到于老家里。

于老家住北京史家胡同东头的8号院,按响门铃,片刻后,我们便推开院门;一进院,正对着的就是于老的家,记得那时院子里还有社科院的其他住户出出进进。

那时,于老大概七十多岁吧,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穿着很朴素。去之前,我做了些功课——知道了于光远曾用名郁锺正,1935年参加北平“12·9”运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4年,他通 过吴有训教授的考试,破例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插班生,足见他在物理学学习方面有着出众的悟性。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让于老成为文理兼通的百科式的大学者。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学者相当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对素不相识的小记者的集子请他作序,欣然应允。当即我就把自己带去的一套复印件留在了于老家。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书并没有能够出版,序言的事也不了了之。

那次,于老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每天都要记账。他拿给我们看他的账本,一个用发黄的废纸订的小本子,上面买菜多少钱,买书多少钱,几分钱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就是他有很多小铅笔头放在一个纸盒里,于老还给我们演示,说“套上笔帽就可以用了嘛!”当时,我还想于老是上海人嘛,又是经济学家,所以,生活比较仔细,喜欢记账呗。现在想来这可能是经济学家一种准确的民间记忆,更是他热衷调查研究一种方式的体现吧!

于老去世后,他的学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回忆说,于光远先生的研究从来不跟着纯学术堆里的热点走,他更注重从基层了解情况,从中国的现实当中提取问题。“这是个老习惯。”

于老是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也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曾经借住于他家书房的邓伟志先生(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回忆,1980年代他住于家时,“有两点意外的收获:一是看到了毛泽东、张闻天合写的一篇文章的手迹,再是邓小平为了让于光远等起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亲笔写的提纲。”邓伟志说,“可惜当时没有复印机,没有留一份在身边。”

谈起这份邓小平的讲话提纲手稿,于老生前曾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珍藏这几页提纲,本来只是为了纪念,并不想用它来说明什么。”然而,那里面记录的放射着思想光芒的话语至今都振聋发聩——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不是吗?小平同志1978年12月31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的精辟论断,历史将永远铭记;于老的功绩,历史亦将铭记。 (责编:萧茵)

篇5:张增伟先生简介

张增伟先生自幼喜爱书画自学西画后转习中国画。先跟曾刚老师学“彩墨山水”, 后又转随王锡堂老师续攻“彩墨山水”, 2008年初随曹永泉老师攻习传统山水画, 在山水国画中颇有青出於蓝胜於蓝之处, 很有心得。现仍在上海中国书画专修学院进修。

在今年上海国际老年书画大展上, 张增伟先生的“青城探幽”作品一举荣获“金奖”。

篇6:于光远先生二三事

那是件关乎杨小凯命运的事。我保存了于光远先生写于1980年6月30日的一封信,是给我父亲李锐和我的。英年的杨小凯是以知名经济学家于2004年辞世的,而1980年的他,还是被困在湖南邵阳新华印刷二厂的一名校对工。

杨小凯的大妹杨晖在纪念他的哥哥去世一周年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新印二厂时,哥哥仍不放弃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他在监狱中开始钻研的经济学理论,准备参加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考试。谁知却不发给准考证。这时在父亲挚友、老干部李锐的帮助下,请著名改革派学者于光远过问了小凯的处境。八零年于光远筹建“技术经济研究会”时把小凯借调到了北京,并参加了数量经济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考试,结果以较好的专业成绩而被录取。”这段叙述不太准确。杨小凯是投考过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的,但是没有被录取。杨小凯到我家来谈,说是他的专业考卷被打了零分。考官的批语是:“看不懂。”他走后,父亲问我:“你对杨小凯印象如何?这个人到底怎样?” 我说,我不是很了解他。他给我的“数理经济”的论文,我完全看不懂。但是一个人能够在监狱里自学大学课程,且有了这样高深的研究成果,一定是个很了不得的人。以“看不懂”为理由打零分,无论如何是太霸道了。父亲说:“你给于光远写一封信,将情况说明,我帮你批转给光远。”我说:“我写?行吗?于光远知道我是谁呀?”父亲说:“你写就是了,我给你附上几个字转去。”于是,我这个以工代干的小技术员,老老实实地给大人物于光远写了一封信,将杨小凯的“滑铁卢”如实相告,请他帮助。于光远竟然很快认真地回了信,信是这样写的:

“李锐、李南央同志:我准备让杨小凯到我创设成立的技术经济研究会或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工作。到明年研究生招考时候,我将根据其一年的工作推荐他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但有两点需你们帮助解决:一、我们可以用全国科协名义发函到杨所在单位借调,但能否借调出来,我们恐无能为力。第二他来北京后住宿问题很难解决,他能否到什么人家里借住一年? 他六七年写的文章已丢失,他本人能否把此文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一下? 这一点虽不重要,但我们了解了,也比较好。

篇7:马光远:透明撕开不信任铁幕

信任一旦破坏,恢复起来比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要难得多。独立经济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日前在“无透明无信任——首届中国企业透明论坛”上抛出“光远看透明”系列观点。他认为,透明将撕开不信任的铁幕,塑造透明标杆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汤臣倍健将透明进行到底,成为中国最透明的健康产品。”

汤臣倍健透明工厂是中国膳补业首个透明工厂,开放了从原料到生产到检测全过程、全方位、全角度的透明模式。与会专家表示,首届中国企业透明论坛选址汤臣倍健透明工厂意义深远,意在通过标杆透明企业或可带动行业透明,而健康产业先透明起来,可发挥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乃至帮助中国经济及社会重建信任。

“当前中国经济需要一个强心剂,这就是信任。”马光远说,中国企业已迎来信任转折点,信任才能给企业及中国经济带来核心竞争力。

透明将撕开不信任铁幕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透明”市场规则余音未落,首届中国企业透明论坛即鸣锣开场。马光远在实地参观汤臣倍健透明工厂,与各政府、行业、学界学者共同研讨透明标杆企业实践,专家认为需要用透明来撕开不信任的铁幕。

马光远认为目前如今部分产业相对落后,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信任机制。“不透明恰好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信息是有成本有代价的,从这角度上说,中国是信任成本最昂贵的国家。在参观了汤臣倍健透明工厂后,觉得透明这个方向、这个尝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据公关公司爱德曼发布2013中国信任度调查报告,中国公司的整体信任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国企业在全球受访公众中信任度仅35%。

“虽然到处都有摄像头,但也不能保证一个老太太摔倒了你敢去扶;为什么中国企业家都想养猪,养猪并不容易,根源还是缺乏信任。”马光远称。

马光远举例表示婴幼儿奶粉市场就是典型的信任成本过高的代表,虽然坐拥全球最大婴幼儿数量和市场,但乳品行业却不赚,因为不信任所以都去海外代购了。“当不讲信任的成本已经高于讲信任的成本时,大家要开始反思,再不讲信任难以生存了。”

由此马光远认为,首届中国企业透明论坛在汤臣倍健透明工厂举办探讨“无透明无信任”,意味着中国企业已经迎来信任转折点,表现在由自救转向自觉,由规模扩张转向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从做产品转向做信任。

汤臣倍健将透明进行到底

信任问题首先是企业问题,最终中国社会能不能成一个诚信社会,信任的成本能不能大幅度降低,最主要依靠的力量在社会、在企业。“汤臣倍健作为行业第一个透明的企业,当这样的行动从个别变成大家集体一致行动逻辑的时候,中国的信任社会很快就能到来。”

汤臣倍健副董事长梁水生谈及透明工厂推出背景时讲到,多年前经销商代表来到汤臣倍健看到仓库堆满了全球营养原料时,边拍照边说这下更有信心跟消费者说汤臣倍健的产品确实是用全球采购的好原料了。

“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亲眼看到汤臣倍健的原料和生产过程,从而更加信任我们企业和产品,就此我们萌发了打造透明工厂的念头,希望让消费者看得清、摸得着地了解汤臣倍健。”梁水生表示。“为了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透明工厂,汤臣倍健立足于全球同行业最高水平,透明工厂的设计理念、生产设备、管理体系、员工管理等,一切都以世界最高的水准看齐,对每个生产工序都进行精心设计。并且全国开放参观,让消费者眼见为实,以此架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

自2012年汤臣倍健透明工厂正式落成以来,已邀请过万名观察员前往参观,目前更开放全国报名参观。汤臣倍健透明工厂以及“诚信比聪明更重要”等理念逐渐声名远播,并入选清华案例进行推广。

信任将成为健康产业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让健康行业先健康起来,将成社会健康的标志。只有健康行业健康起来,才能要求其他的行业健康起来,所以这是一个行业既有的社会责任,塑造透明企业标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需要这样的企业,也需要这样的行业。”

篇8:于光远先生简介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何光远获本年度盛典的终身成就汽车人物奖,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和谊获年度影响力人物奖,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获年度成长性企业奖。全新一代奥迪A6L荣获2012中国汽车年度盛典年度车大奖。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汽车业的黄金十年。汽车行业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下, 已经初具规模稳步发展, 三四线城市私人汽车的逐渐普及, 汽车后市场服务经济的全新开启,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全面小康”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对汽车市场是特大利好。“全面小康”将释放汽车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后黄金十年”。

在2012中国汽车年度盛典颁奖典礼颁奖现场上, 何光远说,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作为老汽车人对行业的发展有两个担忧:一个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问题;另一个是目前各企业一窝蜂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的问题。

何光远表示, 对于目前新能源车的开发, 应该扎扎实实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上, 并且承认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 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探索到底该怎么做, 根据客观的条件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发展, 不能跟风式的, 你干什么我也干什么。

此外, 何光远又一次提及了甲醇汽车的发展。他认为, 搞新能源车是为了节能减排, 不是“为搞新能源而新能源”, 是为了节约能源, 解决国家能源的安全问题, 同时要改善环境, 在这条路上绝不是只有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车型。

上一篇:化产主任年终总结下一篇:初中英语英汉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