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老师说课稿

2024-05-20

高二生物老师说课稿(共10篇)

篇1:高二生物老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础,从而明确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变过程,巩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实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一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分子扩散的现象,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b、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c、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具准备:烧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塑料袋、吸耳球、含量70%的酒精等

4、教学重点:以课程标准和本节目标为依据,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气体交换的原理是理解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的基础,故本课重点应为:

(1).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设计的改进。

(2).说出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5、教学难点:针对气体交换过程是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还需要思维过程中的推理,联想、分析、判断等的支持。根据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以及缺乏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对气体交换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联系实际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气体交换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气体扩散的现象他们有感性认识,教师通过描述屋里有人抽烟使得周围的人都闻到呛人的烟味,利用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做实验使得教室充满香味,借助多媒体的课件演示气体扩散的现象,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按协作小组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课堂上讨论各小组的实验设计而后针对老师的实验设计和装置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为教学需要学生所设计的实验和老师设计的实验同时进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呼吸前后的部分气体的成分的变化。所以,本人采用以探究实验为重心,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及发挥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观察讨论→探究性实验→归纳→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归纳→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密切新旧知识的联系,预留知识拓展的空间。对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再通过课堂练习得以巩固。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大家互相质疑达成共识、动手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1)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何特征?肺静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还是动脉血?(2)分别请一位同学叙述人体的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过程及物质交换和肺循环的过程及气体交换。

(一)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导入激发求知欲:在进入肺泡的气体中,氧气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二)知识点讲授

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各小组讨论后所填写的实验报告。其他小组分析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后,展示自己的设计)

篇2:高二生物老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学以第六章《遗传变异》中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八章中种群内容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脱旧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好这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①了解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解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②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掌握基因频率的测定方法、计算方法。

能力方面:①了解自然选择学说以及对学说的评价,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②解释生物界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③基因频率的计算,掌握运用具体科学方法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素质教育。3.说重点

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在初中已有接触,但学生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善欠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理论并要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4.说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用具

教育录像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先阐述生物进化的原因,早在19世纪,生物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提出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过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进化论。后让学生观看课前制作的教育录相——森林中两种生物间的生活状况包括繁殖,撕杀,死亡以及几百年来的进化等,引导学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所观看到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的生存以及生物的进化,从理性角度运用学说分析、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同时,让学生运用第六章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尝试从遗传的角度分析生物的进化过程,引导做如下的归纳: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 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新类型生物 接着阐明达尔文时代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局限性,学生对达尔文学说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突出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所体现的“现代性”。

第二部分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举例引入: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充分理解种群的含义,有助于对种群的基因库以及基因频率的清晰认识,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进化实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引入的两个例子,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一种或一类生物)

第二步:教师举几个关于种群的例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总结来判断对错,教师并给以及时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步:师生总结归纳构成种群的三要素: 2.教师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可进行交配,繁殖→以温故之新为出发点,让学生回忆基因和基因型,为下面学习基因频率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 3.抛砖引玉:

教师明确阐述基因库的可发展性,就使得基因库中存在一个出现频率的问题,引入基因频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测定基因频率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将基因频率的改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实质生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第三部分:复习巩固,学以致用课堂完成课本第69页

一、填空题 1;

二、判断题:1,2,3,三、选择题:1 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 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新类型生物

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测定方法:抽样调查法

篇3:高二生物老师说课稿

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来看,本文在单元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巩固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而细读文本之后,笔者以为《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更为突出的是要让学生在借助对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其充满着个性与哲理的话语中领会科学精神对于学习与成长的意义。同时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虽然在语言表达上很朴实,但是在选材、布局谋篇上,本文却有着令人咀嚼的地方。比如:全文特别注重对怀特森老师语言的描写,学生如能紧扣他的语言进行读悟,便能很容易地体会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确定了植根文本、拓展文本、建构文本的教学思想,从两大板块进行设计:一是体会本课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二是学习写法,深刻体会“最好的老师”不同的含义,形成一唱三叹的格调。从以下几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一、植根文本,看作者眼中“最好的老师”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怀特森老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学习提示:在作者的眼中,怀特森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认真读文,可结合其他材料或学习实际,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需要,可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学生汇报交流。因为是阅读课文,学生有了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以学生交流体会为主,教师根据情况稍加提示。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怀特森在老师中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课上所体现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怀疑精神,却给学生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最适合学生的,是作者心中最好的老师。也回应第一个环节中对“最好”的理解。

3. 提炼主题,弘扬凝练科学精神。

(1)究竟科学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如敢于质疑、坚持不懈、见微知著等。

(2)充实典型的科学家的事迹,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同时也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

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证明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物体,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

哥白尼——敢于向权威挑战,用“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自己的日心说。

二、拓展文本,寻自己心中“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读名人笔下的老师,如冰心的《我的老师》、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从不同侧面体会“最好”,学习文章的写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为下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积累知识和情感。

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篇4:生物化学双语说课稿一例

关键词:生物化学 三羧酸循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11-01

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化学,是讲述生命的化学的一门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组成、结构特点、性质和生物学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但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抽象、难懂、结构复杂、内容多、难以记忆的学科。其中,四大营养物质代谢和调节是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由于知识点分散庞杂,化学反应式繁多,代谢通路长,循环多,受到各种酶的精细调节等特点,同时还存在着有限的教学课时等问题,因此,一直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等现象。生物化学双语课的开展不仅要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讲解能力。据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实践,以“糖代谢”一章中“三羧酸”一节为例进行说课设计。

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的是《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4thEdition)》,作者为Robert A Horton等人。“糖代谢”一章主要讲述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根据我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章的理论教学共安排24学时,本次课“三羧酸循环”共4课时(180min)。教学内容包括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的部位、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循环反应过程、循环的生理意义和循环的调控等。

(2)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糖代谢中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掌握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和意义;了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和了解三羧酸循环的发现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其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教学难点:三羧酸循环代谢步骤之间额逻辑联系。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总体构思。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接着引出本次课内容,对章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然后逐步细致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最后总结提高,是学生清楚明白三羧酸循环的整体内容。

(2)具体的教学方法。一堂课是否成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构思应是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结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①讲授法:理论讲授法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内容,是学生容易理解。②板书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每一步反应,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总的代谢途径,掌握授课快慢节奏,帮助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列举法:选取典型事例及有特殊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如,三羧酸循环途径的发现是生物化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1953年该项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④提问式:根据学生先有的生物学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引出相关内容的阐述,如琥珀酰-CoA高能键水解生成GTP和琥珀酸,提问生物化学中什么样的键是高能键,高能键的作用。⑤练习法: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3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对概念进行剖析,分析问题,三羧酸循环信息量大,指导学生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和提炼核心和规律,如何把三羧酸内容和前后两面的教学内容建立联系。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对这次课来说,学生掌握会比较困难,感觉枯燥,因为化学反应式比较多,所以学生大部分会被动的接受知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思考、主动索取知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会归纳演绎、横向类比等学习方法。

4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次课内容并导入新课。针对上节课糖酵解的内容,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和复习。并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再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程,如糖酵解的最终产物丙酮酸的去向是什么?

(2)新课教学。①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形成乙酰-CoA。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部位、发现历史和概貌。③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机制,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和化学总结算。④讲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例如三羧酸循环本身制约系统的调节及ATP、ADP和Ca2+对三羧酸循环的调节。⑤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双重作用,及三羧酸的生物学意义。

(3)小结。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的整个反应过程,进一步强调,三羧酸循环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

(4)布置作业。在课堂的最后5min里,可让学生以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根据学生这堂课所掌握的知识,再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和预习下次课程的内容,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板书设计及总结

板书设计做到简明、清楚,体现主要内容。

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这门基础课在生物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高层次的生物学人才的高校教师而言,如何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过程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且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问题。我们要不断转换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新世纪的优秀生物学生。

参考文献

篇5:高二生物说课稿

1.1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教学过程概述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同左

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类比推理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XWXWX白眼XwYXWY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或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经过分析、推理,培养学习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总结: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课堂练习:书本31页6、教学反思:

篇6:高二生物老师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群数量的变化》高二生物说课稿【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篇7:高二地理说课稿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篇8:高二生物老师说课稿

关键词:初中生物,说课稿,课堂交流,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交往———互助、沟通———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现以冀教版八年级生物学 (上册) 《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说明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做法。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从接受知识的途径看, 初中学生更喜欢自主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但单纯通过探究学生得到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对教材内容理解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仍需教师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直观、形象、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的, 本课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观察到真实、可信的实验现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植物根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实现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二章《根的吸收作用与水肥管理》的第二节, 阐明了根对水分的吸收, 符合课程标准的第四个主题中的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属于理解层次。“根对水分的吸收”是根的主要功能之一, 与本章第一节、第三节的内容联系紧密,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 也是后续学习理解吸收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及高中阶段学习水分代谢与渗透作用的基础。

2.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是在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基础上, 理解根吸水的原理和过程, 并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问题。

3.对教材顺序的调整:把观察根的结构放到后面是基于知识整体性的考虑, 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的认知规律, 使本节课结构更加紧凑, 重点更加突出。

4.对实验的改动:由单一实验变为课前探究实验, 增强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扩大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实验用品全部来源于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性目标:

1.说出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和吸水的部位。

2.得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因, 说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3.了解烧苗的原因。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探究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

2.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 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情感性目标:

1.形成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合作意识。

3.培养节水意识。

重点与难点:

只有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才能解释根吸水的道理和过程。因此重点是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原理, 以及根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

针对水分的吸收过程是抽象的生理过程, 而且它需要“溶液”、“浓度”等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 还需要思维推理、分析、判断等支持。所以,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法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设计实验并完成探究活动,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他们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使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直观的展现,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根吸水的动态过程也使用多媒体课件做形象的展示。

五、学法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分为5个环节。其中 (二) 、 (三) 、 (四) 是知识主线。

六、教学过程分析

创造性思维基于实验, 始于问题, 提出问题和强烈的好奇心是思维活动良好的开端。因此,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 创设情境:

(一) 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一上课便采用魔术的方式故作神秘地在萝卜片上撒上一些粉末, 演示萝卜失水现象, 使本来很普通的实验增加了一种神秘感,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 又为后面分析细胞失水、吸水巧妙地做了铺垫。

(二) 引导学生完成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的探究活动

“同学们上课的状态就应该是现在这样!可不能像它!”展示一棵发蔫的幼苗, 并提问“怎么让它也振作起来呢?”学生应该会做出“洒水”、“喷水”、“让它吸水”这样的答案。就势引出探究问题:“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探究。

结合课本中的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改进和完善, 掌握设计实验的三原则。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予肯定。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学习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通过小组共同探究, 掌握设计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三) 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如何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我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失水是源自于液泡的细胞液, 并且要理解“溶液”、“浓度”等概念。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在此时揭晓魔术现象:萝卜上面出现好多水!“水是从哪变出来的?”通过视频观看显微镜下细胞失水、吸水的现象, 借助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显微镜下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和现象, 尤其要观察到液泡大小、颜色的变化。最后概括出:水来自液泡;吸水时液泡大, 颜色浅, 浓度小;失水时液泡小, 颜色深, 浓度大。

然后, 启发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做定性分析。

新课标提出,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 要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 我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调整:除教材上的实验外, 每组同学都要“寻找生活中植物吸水、失水的现象, 想办法带到课堂上来!”要求学生展示并清晰的描述, 增进交流, 共享成果。这必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活动空间, 也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最后引导学生从众多的现象中找到植物吸水、失水的规律:周围溶液浓度小, 植物吸水;周围溶液浓度大, 植物失水。此时反馈小魔术, 并让学生揭示魔术的本质。

整个过程要充分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 最终得出细胞吸水的原理。

(四) 引导学生归纳根吸水的原理

理解了细胞吸水原理, 根吸水的道理就会迎刃而解。学生能轻松的解决本环节的三个知识点。

1.引导学生完成观察活动———植物的幼根

针对第一个问题, 采用回顾第一条知识主线得出的结论,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呢?带领学生去思考。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知识, 借助三个问题:1成熟区形成根毛有什么作用?2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3导管的作用?学生自学, 最后总结出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让学生领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之所以把观察根的结构放到后面是基于知识整体性的考虑, 使本节课结构比较紧凑, 重点比较突出。

2.引导学生归纳根毛细胞吸收水分的条件。

3.引导学生了解根吸收水分的过程。

在理解细胞吸水原理的基础上, 根毛细胞吸水原理和根吸水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较容易理解。因此, 我采用学生自己归纳和多媒体flash动画展示, 并让学生进行根各层细胞的角色扮演, 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印象。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五)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掌握基础知识后重要的是引领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 同时了解什么是烧苗和合理灌溉的意义,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和节水意识。

最后借助板书让学生谈收获:

第二节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清水吸水

浓盐水失水

二、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

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在教学中, 我深深的感到: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

交流像一条根, 汲取生活的营养,

交流像一段茎, 连接师生的合作,

交流像一朵花, 绽放课堂的魅力,

篇9:高二物理说课稿

《磁场》一章讲述电磁关系中基本概念之一的磁场以及磁场与带电物体之间的力学联系,是高二电磁部分的重点章节之一,而本节课则又是此章的重中之重,在历届高考命题中特别是综合计算题部分屡次出现,是本章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大纲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为B级要求,“质谱仪”为A级要求。本节课的理论基础是力学部分曲线运动知识尤其是匀速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相关内容以及前一节洛仑兹力概念和特点等内容。因此这一节既是力学部分和电磁学部分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又是将这两部分有机整合进行全新理论的构建过程。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加强了洛仑兹力作用特点的认识以及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把握,另一方面将两者结合最终得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和规律性,这不光有助于他们学会知识,而且使他们会学知识,学好本节内容将增强学生科学素质,能为今后进一步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会推导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③知道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①通过回忆洛仑兹力方向与观察演示实验——带电粒子轨迹特点相结合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内在本质联系的洞察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向心力与洛仑兹力等量关系使其自行推导周期半径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质谱仪将基本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规律直接推至科研最前沿——同位素的分析测定,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于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在科学海洋中畅游。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作何种运动,以及此运动特点和产生原因

②半径与周期公式在处理问题中的运用

③质谱仪工作原理

难点:

本节难点为①确定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的带电粒子运动是垂直磁场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②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和粒子动量、能量等结合应用。其原因主要是①中,学生对向心力与匀速圆周运动认识的生疏遗忘以及缺乏左手定则与空间想象力的结合能力;在②中,动量与能量关系本身就是学生感到繁复的知识点,再与本节课的新知识相结合,更加成为学生难以掌握的一道坎。

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法:本节课从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情况与磁场中运动情况对比入手,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发现法想结合,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得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情况,并辅以直观演示法与分析归纳法等综合教学方法,使学生建立猜想——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应用这一学习流程。

学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发现流程化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体系

教学程序设计

1.课题引入

a.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大小F洛=qvB,方向则根据左手定则判断(始终垂直于速度方向)。

b.设计两种情况下带电粒子运动轨迹:①垂直进入匀强电场②垂直进入匀强磁场,比较各自运动情况

多数学生等很快从旧知识中得出在①情况下,粒子做类似于平抛运动,而对于情况②,部分学生根据则根据“洛仑兹力方向垂直于v方向”的结论立刻回答②中粒子也做类似平抛运动,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为犹豫不决。教师在此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应马上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推翻原来学生错误结论。但留下疑问,②中粒子究竟应该如何运动?

2.观察演示实验: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演示仪

当没有磁场作用时,电子轨迹为一直线,而一旦加上垂直于电子速度方向的磁场时,发现电子轨迹为圆形。由此解答了学生刚才在情形②中所留问题。但接下来就是解决为何轨迹为圆形的问题。本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应注意为便于学生观察,必须要降低周围环境光线,对于实物投影仪等设备要加以利用,这能有助于多数学生观察到明显现象。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a.轨迹问题

先设计下列一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①F洛在什么平面内?它与v的方向关系如何?

先提醒学生利用左手定则回答,并要求考虑在一系列连续的变化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情况,最后教师用受力分析和几何作图详细阐明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化解此出难点

②F洛对运动电荷是否做功

提醒学生利用做功知识来考虑

③F洛对运动电荷起何作用

提醒学生在回答时将此作用与向心力对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起的作用进行类比

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具有什么特点

提醒学生利用向心力与匀速圆周运动知识来回答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这一重点就在教师精心设计引导下由学生自行解决

b.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

设问: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什么力作为向心力

学生答:F向=F洛=qvB

设问:向心力与速度、半径关系

学生答:F向=mv2/r

继续推导得出:qvB=mv2/r→r=mv/qB,即半径公式,鼓励学生试着推导周期公式,结合前面已得的半径公式,学生不难得出T=2πm/qB,即周期公式。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的实际问题应用可设计下列几点讨论①质量不同电量相同的带电粒子,若以大小相等的动量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它们的轨道半径关系如何?②质量不同电量相同的带电粒子,若以大小相等的能量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它们的轨道半径关系如何?③在同一磁场中做半径相等的圆周运动的氢、氦原子核,哪个运动速度大?④同一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当它的速率增大时,其周期怎样改变?通过上述讨论可在加速学生对于两个公式应用的熟练掌握同时解决能量和动量在其中的应用关系。

c.质谱仪

先安排课本P155例题作为学生过渡性练习,再介绍例题中所示仪器即为质谱仪,分析其工作原理,再举一例:当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以相同的速度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如图4,求它们的轨道半径比

以此例帮助学生加深对质谱仪原理和功用的认识。

4.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本堂课安排两道习题进行巩固练习,课堂练习的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的的教学原则。例1,一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运动周期为2π×10-5s.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0.8T,则该粒子的质量与其电量的比值为多少?

例2,

如下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范围内,有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电子各以不同的速率,都从a点沿ab方向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场,其中速率为v1的电子从c点沿bc射出,速率为v2的电子从d点沿cd方向射出。不计重力,两电子

(A)速率之比v1/v2=2

(B)在磁场中运行的周期之比T1/T2=1/2

(C)在磁场中运行的时间之比t1/t2=1/2

(D)动量大小之比p1/

p2=1

其中例1是对周期公式的简单应用,目的在于熟练运用相关知识,例2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较复杂的粒子偏转的平面几何知识与周期公式和半径公式相结合,使学生思维想纵深化发展。

5.总结与布置作业

总结本堂课三大重点,其过程可由学生自己操作,布置作业:课本第十六章练习四

篇10:高二化学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2、新课标要求

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是高考必考内容

3、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原理

②增强学生实验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②结合实验探究,微观解释盐类水解的概念及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调查“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这几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而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授课前三天我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配各组的调查任务:

1、(第一组)新闻链接:被蜂蛰伤莫大意—采草药的老伯差点送了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市区的李伯与邻居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药时,不慎被蜜蜂蛰伤,当时他并未在意。回家后李阿伯感到伤处疼痛加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家人急忙拨打急救电话,经医生对症处理,李伯已脱离危险。请问这次险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应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质及时处理?请第一组的同学查阅有关资料,以便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们的成果。

2、(第二组)你知道附近的盐碱地是怎样形成的吗?有哪些防治措施?请你查阅有关资料,随时准备把你的发现公之于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盐类水解的相关资料,旨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就化学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作出判断,并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感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新课导入】

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帮你解决。引出课题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俗语引课,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准备解决的问题上来,而一定的知识储备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条件,根据学生的调查反馈,检查预习、查阅资料情况。

【一组调查汇报预测】

健康人血液的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这是因为血液中存在血液酸碱平衡。H2CO3H++HCO3-,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当人受到叮咬时,皮肤上常起红疹,这是因为蜜蜂蛰人后注入的酸性物质导致人体血液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

被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其处理的方法却不相同,这是因为黄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碱性物质,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酸性物质。被黄蜂叮咬:在患处涂抹食醋即可;被蜜蜂叮咬:在患处涂抹纯碱、小苏打或肥皂水溶液。

【二组调查汇报预测】

附近盐碱土形成原因: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附近的盐碱地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积累有关,其中以Na2CO3为主,Na2CO3溶液水解生成少量NaHCO3和NaOH,使得土壤显碱性。

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壤,主要措施有这样几条:

1、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增施有机肥。

3、深耕深松。

4、客土压碱。

5、合理种植。

汇报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资料,如何制作课件,如何组织语言,并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通过调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时,利用一组同学的汇报,抛砖引玉,抛出问题

①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减轻蜜蜂蜇后带来的痛楚说明了什么?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钠)属于哪类物质?估计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还是酸性?

引出实验探究,请大家分组测试以下盐溶液的pH值,根据溶液酸碱性分类

【实验探究】测定下列溶液:食盐(NaCl)、小苏打(NaHCO3)、氯化铵(NH4Cl)、硫酸钠(Na2SO4)、醋酸钠(CH3COONa)、硫酸铵(NH4)2SO4的pH值

【实验结果】:呈碱性的溶液:NaHCO3、CH3COONa

呈中性的溶液:NaCl、Na2SO4

呈酸性的溶液:NH4Cl、(NH4)2SO4

根据试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操作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乘胜追击,向着本节的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挺进,讨论强碱弱酸盐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要求学生首先提出假设,教师必要提示)

讨论、整理、可能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Ⅰ:水能电离出OH-,使溶液显碱性。

假设Ⅱ:醋酸钠本身具有碱性。

假设Ⅲ:醋酸钠与水反应,使溶液显碱性

……

根据假设预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

实验Ⅰ:H2O+酚酞

实验Ⅱ:CH3C 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实验Ⅲ:实验Ⅰ混合液+CH3C OONa

……

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CH3COONa溶液呈碱性是醋酸钠与水反应的结果,使盐类水解概念的构建,更上一层楼,接着再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我利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

【讨论结果】CH3COONa===CH3COO-+Na+H2OH++OH-

CH3COO-+H+CH3 COOH

水解方程式:CH3COONa+H2OCH3 COOH+NaOH

请你把上式改为离子方程式,模仿分析出氯化铵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写出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

一系列问题情景的创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让学生自主构建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突破重难点。为了陪养学生知识迁移、语言表达的能力,开展以下的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根据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NaCl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根据以上三种溶液酸碱性的分析,试图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板书】盐类水解反应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

学以致用,再次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以第二组调查成果为资源,认识盐碱地里的水解反应,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盐碱地中主要的水解反应

Na2CO3==CO32-+2Na+H2OH++OH-CO32-+H+HCO3-

水解离子方程式:CO32-+H2OHCO3-+OH-

至于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我放在研究性课题上学习。

最后分组讨论俗语中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盐类水解的应用做好铺垫。

“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K2CO3和NH4Cl这两种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吗?(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本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设计时应注意: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结合实验,由宏观结论引出微观解释,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⑶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课堂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将知识讲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⑷运用记忆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⑴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中必须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否则课堂时间不易控制。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下一篇:幸福的一家人8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