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缺陷备案及处理

2024-04-08

质量缺陷备案及处理(通用6篇)

篇1:质量缺陷备案及处理

XX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合同编号:)

质量缺陷备案及检查处理制度

XX监理公司 XX项目监理部 二○一二年五月

质量缺陷备案及检查处理制度

1).质量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应按“三不放过”原则,调查事故原因,研究处理措施,查明事故责任者,并根据《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作好事故处理工作。

2).在施工过程中,因特殊原因使得工程个别部位或局部发生达不到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但不影响使用),且未能及时进行处理的工程质量缺陷问题(质量评定仍定为合格),应以工程质量缺陷备案形式进行记录备案。

3).质量缺陷备案表由监理单位组织填写,内容应真实、全面、完整。各工程参建单位代表应在质量缺陷备案表上签字,若有不同意见应明确记载。质量缺陷备案表应及时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格式见附录 B。质量缺陷备案资料按竣工验收的标准制备。工程竣工验收时,项目法人应向竣工验收委员会汇报并提交历次质量缺陷备案资料。4).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后,应由项目法人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检测后,按照处理方案确定的质量标准,重新进行工程质量评定。

5).施工中的质量问题,除在日常巡视、重点旁站、分部分项工程检验过程中解决外,可针对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处理。(1)对可以通过返修弥补的质量缺陷,责成承包人先提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并提出处理方案,监理人审核后(必要时经发包人和设计单位认可),批复承包人处理,并对处理结果重新进行验收;

(2)对需要返工处理或加固补强的质量问题,除责成承包人先写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并提出处理方案外,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部分暂停指令》,并会同发包人和设计单位研究,经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方案,批复承包人处理,并对处理结果重新进行验收;

(3)将完整的质量问题处理记录整理归档。6).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质量事故发生后,承包人应按规定及时提交事故报告。监理机构在向发包人报告的同时,指示承包人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并保护现场,做好相应记录。

(2)监理机构应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工程质量事故调查、事故原因分析,参与处理意见等工作。

(3)监理机构应指示承包人按照批准的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方案和措施对事故进行处理。经监理机构检验合格后,承包人方可进入下一阶段施工。

篇2:质量缺陷备案及处理

输水航道工程第七标段

混凝土施工缺陷

备案制度

批准:

审核:

编制:

编制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梁济运河第七标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二○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质量缺陷备案制度

一、混凝土质量缺陷分类

根据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所处的工程部位、严重程度、对结构安全、运行及外观影响程度,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分为三类。

Ⅰ类质量缺陷为:未达到设计或合同技术要求,但对结构安全、运行无影响、仅对外观有较小影响的质量缺陷。

Ⅱ类质量缺陷为:未达到设计或合同技术要求,对结构安全、运行、外观有一定影响,经常规处理后,不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和寿命的质量缺陷。Ⅲ类质量缺陷为:对结构安全、运行、外观有影响,需进行加固、补强等特殊处理,处理后,不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和寿命的质量缺陷。

二、质量缺陷处理原则

1、质量缺陷发生后,项目部现场技术人员应及时向项目部质检科提交质量缺陷报告。现场技术人员应按质检科指示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并保护现场,做好相应记录。

2、工程质量缺陷发生后,质检科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现场监理机构、建管机构及质量监督机构;

3、工程质量缺陷的处理应遵循“三不放过”的原则“缺陷原因不清不放过、缺陷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缺陷没有整改不放过”,现场监理机构要对工程质量缺陷的处理过程实施监督,并做好记录;

4、质检科应配合质量缺陷调查组进行工程质量缺陷调查和原因分析,质量总监应参与质量缺陷处理等工作。

三、质量缺陷处理程序

1、质检科应按照批准的工程质量缺陷处理方案和措施对质量缺陷处理进行监督工作。处理完毕后须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施工现场方可进入下一阶段施工。

四、质量缺陷处理措施要求

Ⅰ类质量缺陷,应将检查结果及处理方案,报送监理批准后,进行处理。

Ⅱ类质量缺陷,应按本规定检查(测)、分析、判断并提出处理方案,报送监理等单位,修补前需经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联合检查验收,处理修补方案需经监理批准后实施修补。

Ⅲ类质量缺陷,对需按非常规办法处理的Ⅲ类缺陷,首先应自检(测),并报送监理单位,监理单位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联合复查。必要时,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有缺陷结构和处理后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复核。

安全复核单位在进行结构安全性复核之前,应收集相关勘测设计和相关缺陷的有关资料,详细分析缺陷产生原因,根据缺陷部位、产状、相对尺寸等,复核有缺陷的结构安全性,预测今后运用状况。推荐加固或返修处理方案。监理单位收到安全复核成果后,应尽快组织设计、施工、建设等参建单位审查,处理方案经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进行处理。整个检查、复核、处理过程在建设单位备案。

五、质量缺陷处理验收程序

Ⅰ类质量缺陷由监理单位会同施工单位对处理结果进行检查及验收。Ⅱ类质量缺陷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对处理结果进行检查及验收。处理及验收结果应报建设单位备案。

Ⅲ类质量缺陷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对处理结果进行检查及验收。处理及验收结果,建设单位备案,并报质量监督单位。

对于Ⅲ类质量缺陷处理效果,必要时,对其结构安全性、长期运行条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测)。必要时,在结构内部或外部设置相应监测设备,对其应力、变形和工作状态进行跟踪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复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补救措施。

对于重大或具有普遍性的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应及时总结其教训,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混凝土结构特点,优化施工方案,严格做好施工各环节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工程进度与质量关系,切实做好质量缺陷预防和处理工作。

六、资料整理

1、质量缺陷处理结束后应对下列主要资料收集整理,并归入档案; ⑴、质量缺陷发生单位的质量缺陷报告;

⑵、工程质量缺陷的调查报告;

⑶、工程质量缺陷的技术处理方案;

⑷、处理后的验收记录;

七、质量缺陷处理的监理工作要点

1、在各项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或完工后,现场技术人员如发现工程项目存在着技术规范不容许的质量缺陷,应根据质量缺陷的性质和严重度,按如下方式处理:

⑴、当因施工而引起的质量缺陷处在萌芽状态时,应及时制止,并要求施工队立即更换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或不称职的施工人员等;或要求立即改变不正确的施工方法及操作工艺。

⑵、当因施工而引起的质量缺陷已出现时,应立即要求施工队停止施工;待施工队采取能足以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并进行了正确的补救处理后,才允许施工队恢复该部位正常施工。

⑶、当质量缺陷发生的某道工序或分项工程完工后,而且质量缺陷的存在将对下道工序或分项工程质量有影响时,对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及责任作出判定并确定补救方案后,再进行质量缺陷的处理及下道工序或分项工程的施工。

⑷、在交工使用后的缺陷责任期内发现质量缺陷时,应配合业主及时指令施工队进行修补、加固或返工处理。

2、质量缺陷的修补及加固控制要点:

⑴、对因施工原因而产生的质量缺陷的修补,先提出修补方案,经监理单位批准后方可进行;对因设计原因产生的结构性缺陷,应通知监理单位通过业主通知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方案及方法,由监理单位监督施工施工队进行整改,并检查其结果。

⑵、修补措施及方法应不降低质量控制指标和验收标准,并应是技术规范允许的或是行业公认的良好工程技术。

篇3:质量缺陷备案及处理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 (水泥) 、砂、石、水组成, 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首先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控制, 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水泥质量控制:水泥在使用前, 对进场的同一水泥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验收批, 做安定性、凝结时间、强度等常规检验, 检验合格方投入工程中使用。

2) 骨料的质量控制: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砂进场后按产地做筛分析 、含泥量 、泥块含量等的化验,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m的碎石或卵石, 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m。石子进场后按产地做压碎值、筛分、针片状含量、含泥量试验。

3) 拌制混凝土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 不得使用污水拌制混凝土。

4) 各类外加剂按使用的目的进行专项的检测。

2 混凝土质量缺陷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处理办法

2.1 蜂窝

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的现象称为蜂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原材料计量不准, 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 未拌合均匀, 和易性差; (3) 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 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 振捣不实, 或漏振, 或振捣时间不够; (5) 模板拼缝不严, 造成水泥浆流失; (6) 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7) 没有根据现场的砂率和含水率料及时调整配合比。

防治的措施主要是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做到计量准确, 根据现场的砂率和含水率料及时调整配合比, 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使混凝土拌合均匀, 坍落度适合;对混凝土下料高度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浇灌应做到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模板拼缝应堵塞严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 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有小蜂窝现象可以洗刷干净后, 用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如有较大蜂窝, 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 冲洗干净后, 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的方法进行处理。

2.2 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粗糙面, 没有钢筋外露的现象称为麻面。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构件表面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 模板拼缝不严, 局部漏浆, 混凝土振捣不实, 气泡未排出, 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的措施主要有及时清理模板表面粘附的水泥浆渣等杂物, 浇灌混凝土前, 提前对模板浇水充分湿润, 应用发泡剂堵严模板缝隙, 均匀涂刷模板隔离剂, 做到不漏刷;混凝土振捣应分层均匀且密实, 直至排除气泡为止;如, 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麻面现象表面作粉刷的, 可不处理, 表面无粉刷的, 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 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 将麻面抹平压光的方法进行处理。

2.3 孔洞

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的现象称为孔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 混凝上下料被搁住, 未振捣或振捣不到位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离析, 砂浆和石子分离, 严重跑浆, 又未进行振捣; (3)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过厚, 振捣器振动不到位, 形成松散孔洞; (4) 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等杂物, 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的措施主要有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 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 浇筑时做到认真分层振捣密实, 预留孔洞, 应从两侧同时下料, 或者在侧面加开浇灌门, 严防漏振, 砂石中混有粘土块, 模板工具、木块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 应及时清除干净;如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有孔洞可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剔除, 用压力水冲洗干净, 湿润后用高强度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的方法进行处理。

2.4 露筋

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现象称为露筋。主要分为两种, 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属于严重缺陷, 其他钢筋有少量露筋属于一般缺陷。漏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浇筑混凝土时, 钢筋保护层垫块不到位, 致使钢筋紧贴模板; (2)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小, 钢筋密集, 石子卡在钢筋上, 使水泥浆不能充分包裹钢筋, 造成露筋; (3)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产生离析、振捣时间过长, 靠近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防治的措施主要是浇灌混凝土时, 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并加强检查, 钢筋密集时, 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 应用串筒进行下料, 以防止离析;如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表面漏筋, 可以刷洗净后, 在表面抹1∶2.5水泥砂浆, 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部位应该剔除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 洗刷干净后, 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的方法进行处理。

2.5 边角缺陷

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 棱角有缺陷的现象称为缺棱掉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后期养护不好, 造成脱水, 强度低, 拆模时, 棱角被粘掉; (2) 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 拆模时, 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 或保护不好, 棱角被碰掉; (4) 模板未涂刷隔离剂, 或涂刷不均。

防治措施主要是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 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 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 防止撞击棱角, 运输时, 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 以免碰损。如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有缺棱掉角, 可将松散部位凿除, 冲洗充分湿润后, 用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 或重新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 认真养护。

2.6 表面不平整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 或板厚薄不一, 表面不平现象称为表面不平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混凝土浇筑后, 表面未用抹子找平压光, 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凹凸不平; (2)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 上人操作或运料, 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防治措施主要是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 灌筑混凝土后, 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用抹子找平、压光, 终凝后浇水养护;在浇筑混凝土时, 加强检查, 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 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3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施工前对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试验与优化也很重要, 施工控制更起着关键的作用。即使有优秀的设计, 合适的原材料, 安全, 合理、优化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如果在施工中得不到认真、有效地贯彻实施, 混凝土出现缺陷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混凝土工程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也不可能有好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

篇4:质量缺陷备案及处理

关键词:T梁预制施工 外观质量控制 缺陷处理

中图分类号:U445.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04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桥梁工程项目的新建和发展,桥梁工程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路与路之间、两岸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渠道。而在桥梁工程中,T梁预制施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如果施工没有达到相关标准规范,桥梁混凝乳表面就是出现明显的瑕疵,影响整个桥梁混凝土结构外观。因此,加强对T梁预制的缺陷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确保T梁施工质量,进而确保整个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

1 T梁预制施工外观质量问题及原因

1.1 麻面和蜂窝问题

麻面主要是指T梁预制施工中,混凝土结构表面不够光滑,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施工材料配合比例不是很合理,原始材料中含有砂子、石子,或者是水泥和水撇和比例不够科学,造成砂浆少、石子多,如果施工中使用这种材料,必然会导致外观上出现麻面的现象。

1.2 混凝土结构气泡

混凝土结构气泡主要是由于在施工中,混凝土搅拌不够均匀,或是搅拌时间不够,水和水泥没有充分融合,导致混凝土施工中和易性比较差,振捣不够密室造成的原因。这种问题会直接影响外观结构,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处理和控制,会直接影响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

1.3 表面水纹问题

表面水纹是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下料作业不够合理,没有分层下料,进而导致混凝土施工时,其表面就会出现水纹现象,这种问题也会影响T梁施工外观质量。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就会出现裂缝或者断裂等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分布比较密集,使用的石子颗粒比较粗,导致在浇筑过程中马蹄上口斜面排气困难,变截面钢筋,波纹管密集,受到混凝土钢筋应力的影响,混凝土商砼振捣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在T梁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技术人员要注重施工技术控制,针对常见的施工技术问题,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流程和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质量。

2 T梁预制施工外观质量控制和缺陷处理措施

2.1 混凝土配制质量控制

T梁预制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材料的配合比例对施工外观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提升施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很关键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混凝土配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且利用根据初次压水试验确定混凝土的稀释程度。一般可以使用小料、大料两种配比的砼,前两斗砼使用小料搅拌,水平分层浇筑马蹄部分,在搅拌过程中配合振捣器振捣,避免混凝土干涸,而导致混凝土浆液出现结团现象。同时还要采用先进的搅拌机具,在配制过程中要对构件角点和相结合部分进行反复检查,特别注意振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劳动力振捣,人工插捣这种方式能确保砼在振捣过程中不会出现空隙,在T梁预制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总用。此外,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应该要掺加高效减水剂,确保砼的流动性能,使之能满满足施工需求,在砼运输、浇筑的每一个环节中,应该要针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技术标准采取不同的运输方式和施工方法,一定要确保砼不会出现离析现象。

2.2 蜂窝麻面缺陷质量控制

蜂窝麻面是T梁预制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外观质量问题,针对这种问题一般在施工时砼搅拌的时间应该为1~2 min,并且还要遵循一定的振捣规律,在振动棒插入直到拔出来前,这段时间应该控制在20 s,20 s时间是最佳的处理时间,插入下层5~100 mm,振捣范围不能超过振捣半径的1.5倍。并且为了施工时,能确保表面的平整和光滑,振捣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凝土施工浆液的变化情况,振捣材料直到表面平坦泛浆、不会出现气泡,浆液中无明显沉淀物,这时为最佳的振捣状态。振捣过程中,振捣工具的性能必须与砼的工作度相适应,振捣工人必须要严格按照振捣操作流程和作业规范,尤其要加强模板边角和结合各部位的振捣,严格执行带浆下料和赶浆法振捣,振捣时间不能过久,但是也不能太短,振捣时间一般是需要根据工作人员现场观察浆液的振捣情况,当发现浆液已经呈融合状态时,并且混凝土浆液中没有明显的结团状物体,这时就可以停止振捣,在砼运输过程中,可以轻度滚动,避免混凝土浆液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凝固现象。

2.3 浇筑施工质量控制

T梁预制施工中,在浇筑阶段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浇筑必须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一般在浇筑过程中适合采用分层浇筑法,并且要严格控制每层的浇筑厚度,每一层浇筑的厚度不能超过15 cm,混凝土浇筑管道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有助于排气和排水。如果在振捣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直接使用附着式高频振动器结合人工插捣的方式进行振实。此外,在浇筑时不论哪种模型,在浇筑前一定要施水,确保湿润性,但是不能积水,浇筑前应该检查模板拼缝,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针对经常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分采取防控措施,在可能出现漏浆的裂缝中,将裂缝堵住,避免后期出现外观上的质量问题。浇筑前检查模板湿润性是很重要的工作,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请专拣检查模板质量情况,并且严格控制每次振捣时间。

2.4 裂缝防控措施

T梁预制施工中,外观质量不达标中,裂缝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质量问题,针对裂缝问题,首先应该要控制原材料,选用收缩小、放热小的水泥品种,控制水泥的安定性。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混凝土施工材料,控制水与水灰的混合比例,惨人适量减少剂和掺和料,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放热量,避免过多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从而导致T梁预制施工出现裂缝问题。同时,要十分重视养护工作,养护工作人员必须要十分细心,注意加强养护,一般养护时间不能少于14个工作日,在养护期间工作人员还要根据混凝土预制板的湿润情况,定期给予施水,保持湿润性,但是不能积水。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确保T梁预制施工外观质量,避免出现缺陷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T梁预制施工中影响外观质量的原因有很多,而一般常见的外观质量问题,如麻面、气泡、水纹、蜂窝等现象,造成这些外观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混凝土施工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材料配合比例不够合理,其中含有大量的砂、石子,在掺和混凝土浆液时,水和水泥灰的配合比例失衡,进而导致在施工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注重材料配合比例,并且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混凝土浇筑时一定要确保浇筑前的洁净、浇筑时的湿润以及浇筑后的养护工作。只有这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T梁施工外观质量,避免出现缺陷问题,确保整个工程的使用周期。

参考文献

[1]邱定松.T梁预制施工外观质量控制及缺陷处理[J].城市建筑,2012(27).

[2]梁艳华.库普河大桥T梁预制的质量控制和外观缺陷处理探讨[J].科学之友,2009(8).

[3]张磊.T梁预制施工外观质量控制及缺陷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

[4]丁国娟.T梁的质量控制和外观缺陷处理探讨[J].山西建筑,2009(19).

[5]蒋登辉.T梁预制施工外观质量控制及缺陷处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6).

篇5:主体结构工程质量缺陷及处理方法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移。

1.1.1.2.原因分析

轴线放线错误: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发生偏位后不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支模时,不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总垂直度控制措施。模板刚度差,水平拉杆不设或间距过大。混凝土浇捣时,不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捣高度过高挤偏模板。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偏位。

1.1.1.3.预防措施

模板轴线放线后,要有专人进行技术复核,无误后才能支模。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限位措施,如采用焊接钢件限位,以保证底部和顶部位置准确。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总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混凝土浇捣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捣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灌高度要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1.1.2.变形 1.1.2.1.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凸肚、缩颈或翘曲现象。

1.1.2.2.原因分析

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截面小,刚度差。墙模板无对销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竖向承重支撑地基不牢,造成支撑部分下沉。门窗洞口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梁,柱模板夹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以致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浇捣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份。

1.1.2.3.预防措施

模板及支架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浇捣时侧向压力和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承载能力和刚度。

梁底支撵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士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措施,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当梁、板跨度大于或等于 4m时,模板中间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度的 1‰~3‰(本工程取2‰)。

1.1.3.标高偏差 1.1.3.1.现象

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

1.1.3.2.原因分析

每层楼无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未做平。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不按标记施工。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厚度差。

1.1.3.3.预防措施

每层楼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1.1.4.接缝不严 1.1.4.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空隙,造成混凝土浇捣时漏浆,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1.1.4.2.原因分析 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缩造成裂缝。木模板含水过大,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不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1.1.4.3.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1.2.钢筋工程

1.2.1.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 1.2.1.1.现象

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1.2.1.2.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由于没有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

1.2.1.3.预防措施

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够。钢筋网片有间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采用专用的塑料垫块和焊接钢筋马凳;

1.2.1.4.治理方法

浇筑混凝土前发现保护层不准,可以采取以上预防措施补救;如构件已成型而发现保护层不准(经凿开混凝土观察或用必要的仪器探测确认),则应根据平板受力状态和结构重要程度,结合保扩层厚度实际偏差状况,对其采取加固措施,严重的则应报废。

1.2.2.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1.2.2.1.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 L1的 1.3倍区段 L内,所存有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1.2.2.2.原因分析

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长度的合理搭配。忽略了某些杆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错误取用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1.2.2.3.预防措施

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说明。弄清楚规范中规定的“同一连接区段”含义。如果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理;如果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与配料 人员对受拉或受压区理解不同(表现在取料时,某分号有多有少),则应讨论解决或征询设计人员意见。

1.2.2.4.治理方法

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应立即通知配料人员重新考虑设置方案;如果己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果返工影响工时或工期太长,则可采用加焊帮条(个别情况下,经过研究,也可以采用绑扎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接改为气压焊搭接。

1.2.3.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 1.2.3.1.现象

构件施工时钢筋网主、副筋位置上下放反。

1.2.3.2.原因分析

操作人员疏忽,使用时对主、副筋在上或在下,不加区别就放进模板。

1.2.3.3.预防措施

布置这类构件施工任务时,要向有关人员和直接操作者做专门交底。

1.2.3.4.治理方法

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如构件已浇筑混凝土,成型后才发现,必须通过设计单位复核其承载能力,再确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或减轻外加荷载。

为避免有关部门为此事取得澄清意见而延误施工,应在图纸会审时或钢筋施

工前提前向设计部门提出。

1.2.4.钢筋气压焊

钢筋气压焊操作简单,用料省,工效高,接头质量优良,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但在焊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焊接工艺参数选择不好,也会产生各种缺陷。

1.2.4.1.现象

焊接接头的轴线偏移大于 0.1d或超过 2mm,接头弯折角度大于 4°

1.2.4.2.原因分析

焊接夹具不同心,钢筋端部歪扭不直,钢筋未夹紧焊接,焊接夹具拆卸过早。

1.2.4.3.防治措施

钢筋端部歪扭和不直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或矫正,端部歪扭的钢筋不得焊接。两钢筋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上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定。夹具的滑杆和导管之间如有较大间隙,造成夹具上下不同心时,应修正后再用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 2min再卸夹具,以免钢筋倾斜。

1.2.5.钢筋移位 1.2.5.1.现象

墙柱竖向钢筋不在模板范围内。

1.2.5.2.原因分析

竖向钢筋未采取固定措施,混凝土浇筑时受侧压力的作用,浇筑后未将钢筋进行校正处理。

1.2.5.3.预防措施

对墙、柱竖向钢筋用定型钢筋卡定位,上口对称设置垫块; 竖向钢筋混凝土浇筑时受侧压力作用的部位事先采取加固措施; 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检查、校正、固定,防止偏位,特别对柱子大直径钢筋,更应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5.4.处理方法

当钢筋偏位较小时,按1:6的比例直接纠偏,平直部分由一个Ld的锚固长度。

当钢筋偏位较大时,按1:6的比例弯曲后,两筋不能相碰时,可在中间附加一根同主筋直径相同钢筋与两筋焊接,其焊接长度不小于10d,在纠偏范围内的箍筋,加密一倍,并不大于100mm; 1.2.6.主筋偏移在大时,应由设计部门处理。

1.3.混凝土工程 1.3.1.露筋 1.3.1.1.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负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

1.3.1.2.原因分析

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下坠或外移紧贴模板面外露。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1.3.1.3.预防措施

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如设计图中未注明时,可参照表 2-5的要求执行。

注:A、轻骨料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轻骨料棍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的规定.

B、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 10mm.C、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

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竖立钢筋虽然用埋有铁丝的垫块垫着,垫块与钢筋绑在一起却不能防止它向内侧倾倒,因此需用铁丝将其拉向模板挤牢,以免解决露筋缺陷的同时,使得保护层厚度超出允许偏差。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绑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 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 3/4。截面较小钢筋较密的部位,宜用细石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筑高度超过 2m,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直径较小或带刀片的振动棒进行振捣;保护层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密实;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踏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纠正。

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压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装,损坏梭角。

1.3.1.4.治理方法

对表面露筋,刷洗干净后,用 1:2或 1:2.5无收缩加界面剂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认真养护。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混凝土结合可靠,原混凝土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尘、砂粒或残渣,并在表面保持湿润的情况下修补,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据露筋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锈蚀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1.3.2.缝隙、夹层 1.3.2.1.现象

混凝土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或夹杂物,使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1.3.2.2.原因分析

施工缝或后浇缝带,未经接缝处理,将表面水泥浆膜和松动石子清除掉,或未将软弱混凝土层及杂物清除,并充分湿润,就继续浇筑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在施工间歇时,施工缝处掉入锯屑、泥土、木块、砖块等杂物,未认真检查清理或未清除干净,就浇混凝土,使施工缝处成层夹有杂物。

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下料,造成底层混凝土离析。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密实:或浇筑混凝士接缝时,留搓或接搓时振捣不足。

柱头浇筑混凝土时,当间歇时间很长,常掉进杂物,未认真处理就浇筑上层柱常造成施工缝处形成夹层。

1.3.2.3.预防措施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后浇缝表面;接缝处的锯屑、木块、泥土,砖块等杂物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并将接缝表面洗净。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 2m时,应设串筒或溜槽下料。在施工缝或后浇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浇筑柱、梁、楼板、墙、基础等,应连续进行,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 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注:当混凝土中接有促凝或缓凝型外加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如接缝时间超过2小时,可采取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方法是对先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前后(4~6h)再振捣一次,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铺一层水泥浆或浇 5~10c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 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良好接合,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振捣使之密实。

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于清理杂物和冲洗。全部清理千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浆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再浇筑混凝土。

1.3.2.4.治理方法

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 1:2或 1: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捣实,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1.3.3.缺棱掉角 1.3.3.1.现象

结构构件边角处或洞口直角边处,混凝土局部脱落,造成截面不规则,棱角缺损。

1.3.3.2.原因分析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棱角处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造成混凝土脱水,强度降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冬期低温下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或混凝土边角受冻,造成拆模时掉角。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模板未涂科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1.3.3.3.预防措施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 1.2MPa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及吊运模板时防止撞击棱角:运料时,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用角钢、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冬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防止受冻。1.3.3.4.治理方法

较小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用钢丝刷刷干净,清水冲洗并充分湿润后,用 1:2或 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整。对较大的缺校掉角,可将不实的馄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士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灌捣实,并认真养护。

1.3.4.混凝土裂缝 1.3.4.1.现象

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混凝土后出现裂缝。混凝土楼板上表面在初凝时出现裂缝。混凝土梁、板在拆模后发现下部出现裂缝。混凝土墙体沿预留洞口部位出现裂缝。

1.3.4.2.原因分析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种类繁多,裂缝出现的部位、原因、裂缝长度、裂缝宽度、裂缝深度各不相同,裂缝的性质也不一样。发现裂缝应首先请项目技术部门汇同甲方、监理对裂缝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确定其性质为不涉及结构安全的可商议确定其处理方案,对于有可能涉及结构安全要请设计或裂缝方面的专家进行分析,以确定处理方案。常见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A、底板等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不久后出现裂缝。

B、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特别是中午浇筑完混凝土后,经太阳暴晒,混凝土楼板面出现裂缝。

C、跨度大的梁,阳台、雨棚等悬挑结构,由于模板拆除过早,或由于抢进度施工荷载加载到结构上过早,造成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D、由于钢筋错放、漏放造成的构件出现裂缝,如洞口附加筋、板角放射钢筋等。

1.3.4.3.预防措施

底板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要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从设计配筋,混凝土配合比,掺外加剂,控制施工入模温度,加强养护等方面预防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夏天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在混凝土初凝时二次压光,同时加强养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浇筑时间,避免高温天气。执行签署拆模令制度,对强度没达到拆模要求的构件严禁提前拆模,控制施工荷载的加载。严格执行三检制度,质量部门应加强对重要构件,重要部位的检查,发现问题坚决要求整改完成才允许浇筑混凝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放置钢筋,杜绝少放、漏放、错放等施工错误。

1.3.4.4.治理方法

发现裂缝后,首先要对裂缝进行分析,确定裂缝的性质后再进行处理。对于某些细微的裂缝不会影响到使用,可以不用进行处理,有些细微的裂缝可以随时间推移自行愈合。

对于混凝土初凝时出现的裂缝可以通过二次压光的方法使裂缝愈合,之后加强养护。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对于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在请设计或专家考察后,另行商议确定处理方案,方法有,注浆、灌环氧树脂等,或进行结构加固,采用粘钢,碳纤维加固等。需出专项的结构加固方案,请专业的队伍进行施工。

1.3.5.蜂窝麻面孔洞 1.3.5.1.现象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模板拆除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现象,造成观感质量差。

1.3.5.2.原因分析

1模板接缝不严,板缝处漏浆;○2板面未清理干净或模板未满涂隔离○剂;○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漏振造成蜂窝麻面、不严实;○4混凝土搅拌不均,和易性不好;混凝土入模时自由下落高度过大,产生离析;○5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加水量不准,和易性差,浇筑后有的地方石子多,形成蜂窝;6混凝土浇灌时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出现蜂窝麻面等。

1.3.5.3.预防措施

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缝隙严密性,清洗干净并用水湿润,无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

混凝土浇筑高度不超过2米,超过2m时应采取措施,如串筒等进行下料; 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约20~30秒,使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1.3.5.4.处理方法

麻面主要影响使用功能和外观,应加以修补,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

如蜂窝较小,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修补;

如蜂窝较大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剔掉,用水冲涮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砼修补捣实并加以养护;

如果是孔洞,则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进行处理。

1.4.砌体工程 1.4.1.混水墙通缝 1.4.1.1.现象

砖层间竖缝相互搭接小于 25mm,出现错缝。里外皮砖缺丁砖拉结,互不相咬,形成“两层皮”及周圈通天缝。

1.4.1.2.原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组砌方法错误造成的。碎砖集中使用,上下皮砖竖缝错不开,影响砌体整体强度。砖柱采用包心砌法。

打制七分砖数量不够,排砖满足不了内外砖墙竖缝相互搭砌的要求。

1.4.1.3.预防措施

应使操作者不但要掌握砖砌体组砌方法,同时还要懂得正确的组砌形式不单纯是为了美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传递荷载的需要。为了节约,允许使用半砖头,但上下皮砖竖缝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四分之一砖长,半砖头应分散砌于混水墙中。

不清、混水砖墙,砖竖缝搭接长度均不得小于四分之一砖长,内外皮砖层最多隔三皮砖就应有一层丁砖拉结。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1.4.2.砌砖留搓错误,接搓不严 1.4.2.1.现象

纵横墙交接处、转角处留直搓。在 120mm砖墙留阴搓或只放拉结筋不留搓。构造柱不留大马牙搓,或留了大马牙搓上下不顺直,断面过小,搓口先进后退。

拉结筋长度、间距、数量不够,120mm墙每道拉结筋只埋一根。接搓缝不平、不直、不通顺,塞砂浆不严实,接砖的上缝、竖缝透亮。

1.4.2.2.原因分析

施工组织不当,造成留搓过多或随意留搓。操作人员对留搓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习惯留直搓或留阴搓,图方便漏放拉结筋或拉结筋间距、数量不够。

退留搓方法不统一,使接搓砖的上部灰缝难塞严,平直度难控制,接搓部位不顺直。

1.4.2.3.预防措施

在做施工组织计划时,应统一安排施工留搓,尽量减少留搓部位,减少留搓洞口对墙体断面的削弱,以利于房屋整体性。

砖墙的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的而必须留搓时,应砌成斜搓,斜搓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三分之二。如留置斜搓有困难时,除转角外,也可留直搓,但必须砌成阳搓,并加设拉结筋,其数量为每半砖墙厚放置一根直径 6mm的钢筋,间距沿墙高不超过 500mm,埋入长度从墙的留搓处算起,每边均不小于 500mm长,其末端应有 90°弯钩,抗震设防地区不得留直搓。

非承重的隔墙与墙如不同时砌筋时,可子墙中引出阳搓,埋入拉结筋(构造与上述相同),但每道不少于两根。

如纵横墙均为承重墙,在丁字交接处留搓可在搓处下部(约三分之一接搓高)砌成斜搓,上部留成阳直搓,并按要求加设拉结钢筋。墙与构造柱沿墙高每 500mm设置 2φ6水平拉结筋,每道不少于两根,每道伸入墙内通长设置,大马牙搓应先退后进,每一马牙搓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 30cm。统一退搓留置方法,控制好退搓位置及垂直度、灰缝平直度,接搓时应先将搓口处砂浆清理干净,浇水湿润、用大铲或瓦刀将接搓砖的上部灰缝塞严实。

1.4.3.砌砖墙体裂缝 1.4.3.1.现象

在纵墙的两端,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发生的斜裂缝,其方向向沉降较大一边倾斜,由下向上发展。在窗口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的出现水平裂缝,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出现竖向裂缝,上宽下窄。

1.4.3.2.原因分析

主要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或水平剪力、集中荷载等,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1.4.3.3.预防措施

设计上应合理设置沉降缝,并且应有足够宽度。沉降缝都应从基础开始将建筑物分成若干部分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和防止裂缝产生。加强基础整体性,加强上部结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适当调整地基的不均匀下沉。

施工中注意不要把沉降缝浇在一起,要保证宽度符合设计要求,落入沉降缝内的砖头、木块、砂浆等杂物应及时清除。砌体施工严格按规范规定留搓,加设拉结筋,提高砂浆饱满度,保证砖层间粘结,提高砌体抗剪强度。

地基软弱部位应按规定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对于墙体产生的裂缝应先做好观察工作,视裂缝性质及严重程度,由设计部门提出是否加固。

砌块排列不合理,组砌方法不对

1.4.3.4.现象

砌块上下皮竖缝搭接长度小于砌块高度的三分之一或 150mm,有断裂的砌块。大于 3cm的竖缝用同一强度等级的砂浆砌筑或用非整砖镶砌。

1.4.3.5.原因分析

没有绘制砌块排列图,或不按排列图施工,排列和砌筑时不分主次规格,随意排列。图方便,不考虑组砌方法不对会给砌体强度带来损失,随意使用断裂砌块,利用碎砖镶砌,用同一强度等级砂浆砌筑。

1.4.3.6.预防措施

中型砌块在砌筑前,应根据建筑物平面和墙体情况绘制砌块排列图,尽量采用主规格砌筑,上下皮砌块错缝搭砌,纵横墙交错搭砌,保证砌体强度、整体性和承载能力。

砌块上下皮错缝搭砌的长度控制在不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也不应小于 150mm,如个别排列不开,无法满足搭砌长度要求的,应按规定在水平灰缝内放置拉结筋或钢筋网片。

大于 30mm的竖缝应用 C20细石混凝土灌实,大于或等于 150mm的竖缝用整砖镶砌,镶砌部位不应集中,应均匀分散布置,但墙角部位不得镶砖。不准使用断裂的砌块。

1.4.4.砌块灰缝砂浆不饱满 1.4.4.1.现象

水平灰缝砂浆疏松,不饱满。竖缝有空心缝。

1.4.4.2.原因分析

砂浆用砂偏细,砂浆的施工配合比不准,和易性、保水性不好。砌块砌筑前浇水量不足,湿润程度不够。竖缝过小或灌缝不实,表面擦缝形成空心缝。砌筑时灰过长,砂浆失水后松散。

1.4.4.3.预防措施

配制砂浆不用细砂或含泥量过高的砂,配合比计量应准确,一般稠度控制在 5~7cm,应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砂浆随拌随用,不准用隔夜砂桨,水泥砂浆在初凝前用完,混合砂浆在 4h内用完。

混凝土空心砌块不宜过多浇水,但是粉煤灰硅酸盐密实砌块在砌筑前 1~2d要浇水或浸水充分湿润,按气候情况控制好砌块湿度,砌筑时应保持湿润。灰缝应均匀,一般中型砌块灰缝 15~20mm,小型砌块为 10~12nmm,砌筑时随砌随用原浆勒缝,应密实。铺灰不应过长,一般情况下密实砌块铺灰长度不应超过 3~4m,空心砌块铺灰长度不超过 2~3m。

1.4.5.砌块墙体裂缝 1.4.5.1.现象

圈梁底墙体水平裂缝。内横墙和纵墙尽端阶梯形裂缝。竖缝和底层窗台下有竖向裂缝。砌块周边裂缝。

1.4.5.2.原因分析

砂浆强度低,粘结力差,水平灰缝抗剪强度差。砌块表面有浮灰等污物没有处理干净,使砂浆与砌块之间的粘结力差。砌块出广存放期不够,砌块体积收缩没有停止就砌筑,产生收缩裂缝。砌块就位校正后,经碰动、撬动使周边产生裂缝。砌筑时铺灰过长,砂浆失水后粘结力差。砌块排列不合理,上下二皮砌块竖缝搭砌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或 150mm的,没有在水平灰缝中按规定加拉结筋或钢筋网片。墙体、圈梁、楼板之间纵横墙相交处无可靠连接,砌块墙与砖墙咬搓不好。砌体顶层在浇圈梁前没有将垃圾清理干净,没有浇水湿润。砌块体积大灰缝小,对地基不均匀沉降敏感,易在砌体中出现阶梯形裂缝

1.4.5.3.防治措施

配制砂浆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设计配合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砂浆稠度控制在 5~7cm,施工配合比必须准确,保证砂架强度雄妇设计要求。不准使用刚出厂的“热砌块”,砌块出厂存放 30d以上,待砌块收缩基本稳定后再使用。砌筑前应清除砌块表面污物,保持砌块湿润。纵横墙相交处,按砌块模数字,一般每隔二皮加一道 2φ6水平拉结筋或网片(间距控制在 800mm左右)。

篇6:质量缺陷备案及处理

输入:工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输出:质量缺陷及质量事故部位处理完毕后满足设计要求

2.流程目标:确保项目在工程阶段出现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时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修复后

达到设计要求。

3.涉及部门

主要负责部门: 项目部

主要参与部门: 工程管理中心、成本管理中心、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外联中心 4.控制要点

发现质量问题后区分质量缺陷及质量事故,然后依流程处理

5.特定政策

6.流程说明

6.1 在工程实施阶段,项目部会同监理单位首先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区分质量缺陷

或质量事故;

6.2 若为质量缺陷,则由施工单位编制质量缺陷修补方案,由监理单位及项目部审批

后施工单位进行修补,并做详细记录;

6.3 若为质量事故,首先分清楚现场发生安全事故,若发生安全事故,第一时间上报

工程管理中心总监及总经理;

6.4 区分质量事故为一般事故或重大质量事故;

6.5 若为一般质量事故,则施工单位编制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由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

审批同意后,施工单位对事故部位进行处理,然后做详细记录;

6.6 若为严重质量事故,则请设计人员现场踏勘,由设计单位出具重大质量事故处理

方案,并由施工单位进行修补。

质量缺陷修补及质量事故处理流程

上一篇:骨关节结核护理下一篇:描写清晨景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