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让班组“细胞”活起来

2024-04-07

公司让班组“细胞”活起来(精选12篇)

篇1:公司让班组“细胞”活起来

***让班组“细胞”活起来

***去年针对班组建设试点推行的“‘十心’实意”工作法,目前正在这个***示范推广。

***所属单位共有198个班组。和其它单位不同的是,一个平台作为一个三级单位,没有机关,没有基层队,三级直接面对的就是班组。班组自然就成为基层建设的基础,也成为基层建设的主体。近年来,这个***把基层建设的重心沉到班组,落在岗位,以激活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小“细胞”,提升基层建设水平。

早在10年前,***就在油田率先开始了班组建设的研究,编制了《班组建设实施意见》、《班组考核标准条件》,明确了班组创建目标、标准和考核细则,并开展了“名牌班组”、“一强班组”、“优秀班组”和“达标班组。”创建活动。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他们发现原有班组考核标准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已不适应精细管理的要求。为此,去年该***对各基层各类班组进行了深入调研,确立了班组基础管理与业绩提升、团队建设、员工成长等三大目标,建立完善了班组技能建设、班组例会、班组走访、班组现场管理、班组绩效评价、班组民主管理等六项制度,对前线和后勤班组实施表格量化管理模式,要求前线班组做到日清、日评、月总结;后勤班组做到周清、周评、月总结,实现了由注重结果考核向模式化、定量化、过程化考核的转变。此外,***以实现“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化海上石油工程铁军”为目标,积极引导广大基层班组深入开展“星级班组”创建活动,建立完善了《星级班组考核标准》、《班组长绩效考核细则》,确保了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为增强班组自主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他们推行了“班组价值形态考核办法”,将考核分为经济价值形态和社会价值形态两个类别进行,内容包括班组职工的岗位热爱程度、诚信度以及安全、成本等生产过程的量化指标等,并结合班组实际,在班内设立政工员、安全员、业务培训员和成本核算员,增强了班组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节约意识和创新意识。尤其在成本管理上,他们将班组目标成本的分解与岗位责任及安全、质量、技术等进行统筹量化,使成本管理纵向贯穿了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横向上覆盖到各个岗位、个人,使成本发生情况一清二楚。

与此同时,各基层单位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组管理措施办法,如雨后春笋,为班组创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胜利九号平台在班组中设立兼职技能培训员、安全员和政工员,提高了班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水平;胜利六号平台实施的“岗位管理卡”制度,以某项工作任务或者操作任务为专题,发动全班人员讨论分析,找出工作中的危险点,提出落实预防控制措施;胜利八号平台实施支部成员挂靠班组活动,要求每一位支部成员每20天到挂靠班组搞一次调查、讲一次课、解决一项实际问题。

他们还以“关注心灵,开启心智”为出发点,对班组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创建“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岗位、学习型个人”作为班组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把班组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安全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管理活动中,使“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安全是最基本的权利,责任是最深沉的爱”这一理念逐渐深入到班组成员心中,积极营造争做“责任型、知识型、技能型”职工的浓厚氛围。胜利九号平台以创建“安康之家、创新之家、学习之家、和谐之家”为主要内容,从专业技能、施工技术、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班组成员的整体素质,切实做到学习与实践相互交融,为平台职工搭建起健康快乐的“职工之家”。这个平台钻井二班还荣获“油田红旗班组”殊荣,并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篇2:公司让班组“细胞”活起来

—创建五型班组

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一般都是三角形样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层,即管理决策层、中阶管理层、管理执行层。班组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劳动和管理组织,被称为企业的细胞,细胞充满活力,企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安全是保障,学习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和谐是关键,管理是核心,效益是前提。

“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安全性班组

安全是企业立足长远的根本,没有安全的企业,任何效益都是纸老虎。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强调“安全第一”,可是怎么做到安全第一却全然不知或是用制度来加以约束。制度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管控能力,可是却不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作为一名班组长,我提倡“安全”不仅是嘴上说,也不只是写在纸上看,而是要永记心间。因此我着重培养班组群体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的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逐步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使“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的思想深入人心。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建设学习型班组

“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优秀文化的班组很难提升其竞争力。因此要树立坚持学习和长期实践的观念,在“实践—学习—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学习,提高技术技能。用学习力、文化力促进班组竞争力,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系有机渗透,推进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安全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前提,但是要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有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特别是一线的职工必须

有完善的安全理论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这就需要企业的班组职工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提高班组全员素质为基础,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不断改善班组学习环境,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与激励机制。以举办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为抓手,积极开展争当“工人技术明星”活动,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师徒帮教和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努力把班组建设成职工勤学苦练、增强技能、提高素质的学习型班组。

“稳中有变,勇于创新”—打造创新型班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造就奇迹,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要,勇于攻关,发明创造,超越目标,激发班组成员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与时俱进的品格,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动力,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和“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普及科技知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职工创新能力,提高职工创新水平,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推动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努力把班组建设成勇于攻关、发明创造、超越目标的创新型班组。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构建和谐型班组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和睦共处,团结协作,这是人际的和谐。总所周知,班组成员都有各自的特点及意愿,统一个性、统一思维是不可能的。如何将个性的化为共性是构建“和谐型”班组的关键问题。首先进行沟通,沟通是了解的手段。通过沟通,清楚每位班组成员的特点,工作中发挥其所长,各尽其才,各尽所能。同时宣扬公平民主,班务公开透明。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团结合作、公平民主、团结友爱”的和谐班组。

“抓班长、班长抓”—建设管理型班组

以公司管理体系为依托,以班组建设为基础,以强化培训、细化职责、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为手段,提高班组长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建立民主管理的有效机制,注重管理,以管理致胜的管理型班组;

—建设效益型班组

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班组文化,培养班员的经济意识和节约意识,开源节流,以效益为上,艰苦创业,增收节支,节能降耗,服务社会,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益型班组;

篇3:公司让班组“细胞”活起来

一、知识源于生活, 活化知识

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是鲜活的, 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的距离,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开拓思路, 进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我首先创设情景:出示一条“金项链”, 怎样来辨别它的真伪? (前面学习合金时, 学生已经知道黄铜与金的外观极为相似) 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的情绪立刻调动了起来, 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气氛非常热烈。班长刘长玉首先发言:“锌可以与酸反应制氢气, 可以把项链放在稀硫酸中, 如果有气泡冒出, 那就可以说明是假的。”语文课代表段淑娟说:“俗语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炼, 而铜易与氧气反应变黑, 我们可以把它放在火上烤烤就一目了然了。”她的精彩发言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机灵鬼刘赛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电视剧中总是用牙咬的方法来鉴别金的真伪, 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呀?”这一问题一提出, 一场有秩序而又热烈的讨论开始了, 同学们从物理性质上找依据, 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课堂陷入了沉默。这与我估计的差不多, 学生还没接触过金属与盐的反应, 我刚要张口, “化学小博士”王卡不慌不忙地说:“前几天, 我看‘探索与发现’节目, 讲的是古代青铜剑的冶炼和铸造。铁和硫酸铜能反应产生铜, 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一原理来实验呢?但具体的方法我说不太清楚。”“化学博士”真是有心人, 确实有学习的主动性。到底行不行呢?我把目光投向学生, “爱学习”的耿淼淼站起来说:“可以的, 我已经预习过了, 活泼的金属可以把不活泼的金属从盐中置换出来。”听到“活泼、盐”这几个新词, 同学们向耿淼淼投以敬佩的目光, 但面孔上也带出了疑问, 这正是我想要的。生生智慧发出碰撞, 必然会生成更美的风景。

知识源于生活, 活化知识,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动力之源。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畅所欲言, 个性得到了张扬, 知识得到了拓展, 创新才能应运而生, 学生敢想敢说, 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

二、探究未知,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氛围。而化学教学中创设这种氛围最好的方法就是开放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实验既起到验证所学知识的作用, 也起到探究未知的桥梁作用, 当然学生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 使课堂生成美丽的风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思考、总结归纳,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这一环节时, 我就采用开放实验,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的化学药品,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我想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来证明。”“也可以利用金属与酸冒气泡的多少来进行比较。”“我认为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液体药品在取用时, 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学生非常兴奋的说出许多方法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时间关系,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案, 分组进行探究。

实施要求:

(1) 先明确相关的化学知识。实验操作中要遵守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每四个组一个试验。 (金属+氧气;金属+盐酸;金属+硫酸) 组内同学团结协作, 明确试验目的, 选择药品进行试验。

(2) 人人动手操作, 相互合作,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及时记录。

(3) 试验完毕, 每组推选一名选手站在讲台前汇报你们的方案, 其他同学补充, 并及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各小组在讨论和探究时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交全班解决。

(4) 最后根据展示选出一组最科学、合理的装置, 对此设计的小组同学表扬奖励。

我的话音刚落, 课堂立刻沸腾了, 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大胆思维, 讨论比画、尝试, 力图设计多组装置, 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 明则通, 通能应变”。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多组实验, 同时知道了试验的逆向思维, 并养成废物利用的意识。

实验结束, 各组学生代表你争我抢地冲上讲台。代表发言积极, 学生讨论热烈。整体探究实验设计合理, 结论准确, 讲解清晰, 这个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个指导者, 给予适当的点拨, 就连平时不言不语的邵小飞同学也讲得头头是道。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没有给予任何提示, 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设计出很多方案, 然后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自我探究, 合作的学习方式, 形成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形成了精彩而美丽的风景, 其收获已远远大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本身。

篇4:公司让班组“细胞”活起来

一、自述性表演——平实中见生动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册教材,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比较经典的就有《麋鹿》、《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其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少老师觉得说明文的教学不好把握,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使学生“难以亲近”。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述表演形式,把学生化身为主体。

《麋鹿》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课文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感。但我发现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像以前一样逐一介绍会让学生过于疲惫,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设计了以《麋鹿的自述》为题,让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去写,去表演。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马上以《绿野仙踪——麋鹿的故事》为题即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我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传神的表情把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演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大家使劲地为我鼓掌。真应了“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我的启发和带动下,同学们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了。他们再次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把课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动作、表情,于是麋鹿的外形、活动、习性、生殖等特点,跃然眼前。经过这样的学习、表演,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中说明方法,“演者”与“观众”都牢牢地记住了麋鹿的特点。一节课后,我班竟产生了几个耀眼的“小明星”呢。一次的表演相当于一次的练笔,读写相长,共促发展。

二、朗读性表演——优美中见形象

阅读的过程就是再现阅读美文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受文章内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内涵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审美性的表演和学生体验性的审美表演是实现文本由文字向形象转化的必然途径。苏教版教材中,散文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感受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

苏教版《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作者在娓娓诉说中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粗粗一读,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似乎很难勾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当我们细细品味,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那簇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中。因为,这一切的情、一切的爱都浸润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便会忽略的场景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让孩子们任选自己的最喜欢场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性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简单传神的动作,悄无声息地传递着夫妻之间的情与爱。

三、创造性表演——想象中见丰满

如果前面所提到的“自述性表演”和“朗读性表演”是表演的基本功,那么“创造性表演”则要比前面两种形式的难度更高,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本剧表演,是孩子喜欢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演之前要“潜入”课文,“内化”语言,然后通过表演“释放”,注意有效评价!表演与阅读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想象,丰满人物的形象。

苏教版第七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课文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主要情节。当然,必定一起“浓缩”的,还有埃塞库罗斯的神义论和雪莱们的浪漫演绎,乃至生长在希腊神话土壤里的西方精神……其实读懂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也就找到了打开西方文明之门的金钥匙。

(一)让学生当好“编剧”—— 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

在教学中,我首先按课文内容分角色。其次,让“哑巴”“开口”说话,让场景通过“说话”活起来。配上对话,加上动作、表情,“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普罗米修斯马上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二)让学生当好“演员”—— 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记得有一组同学演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一幕是这样表演的:

时间:远古时代的某一个冬天

地点:某一地区

人物:普罗米修斯、老人、中年妇女、 小孩、众乡亲

(北风呼啸中,一妇女紧紧搂着一小孩)

【表演中,学生们通过演绎小孩冻得直哭,浑身直发抖的形象突出寒夜中火的重要,母亲看着自己瑟瑟发抖的孩子只剩凄苦,老人质问苍天的无奈让人揪心,画面感十足的铺垫,引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善良和无畏……】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训练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可我们往往忽视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想”。由于现在加入了演,“演”前必要“想”,加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是一个“读——想——说(演)——写”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让课堂气氛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是学生感官活动的“大餐”。

篇5: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际运用能力。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想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产生“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效应。然而真正的活动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给教师一个活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活的学习空间,真正达到活教活学,活学活用。

关键词:活动 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经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荀子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后来不断发展的“知行学说”,可以看作是我国活动教育思想的本源。西方教育史上同样存在着活动育人的思想渊源,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这一思想的核心要求重新确立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主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各种器官,强调儿童的学习兴趣、感性经验和活动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和活动教育。

活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主张的根本不同在于:活动教学将儿童的活动与儿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活动的观点及活动教育的思想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有何显示意义?实践证明,活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教学所主张的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师生平等民主、让儿童在自己的自由主动的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反对强制性教学等等,实际上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一、活动课程必须让教师“活”起来。

a.语言环境的丰富与鲜活。

活动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实际操作,强调在实际生活和情景中体验,学生的各种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容易受到锻炼。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要有智力活动,而且更要有体力活动。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多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更加密切,英语语言教学的立意就更加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中,为他们创设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让学生刚一开始接触英语就知道语言的交际功能。

b.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学生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情感、道德冲突以及种种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些障碍的克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才能实现。有些学生学单词总是记不住,于是就产生了厌说厌学的情绪。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词简单地串成英语儿歌,边唱边做动作,把最难的变成儿童最愿意学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情绪。点滴的成功酒会带给他们无比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

c.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知世界之大,仅闭门修身而不投身于鲜活的世界,最终只能是井底之蛙。活动教学由于其开放性而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师步入校外社会活动中,开始行万里路,知晓世间各类新事物,新信息,这必将使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的丰富,视野不断的扩大,进而从另一角度对学科课程予以补充和完善。由于在校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而活动教学的设置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比如说:我在教学商店买卖的内容时,就带领学生去商店进行真实交际,与我们的营业员阿姨进行简单的对答问候。这样一来,我们的英语学习就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语言,形成真正的交际本领。语言的发展由不会到灵活运用需要一个过程。有了孩子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能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

活动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和交换信息。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游戏化、情景化能让儿童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内化,才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输出信息和接受信息。输出信息所需要的能力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接受信息的活动才能逐渐形成。

二、活动课程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1.教学中强调先输入后输出,围绕听力设计多种活动。

a.充分利用语音语调地道标准、录音效果明显、适合儿童、吸引力大的英语磁带。课前两分钟,安排小组“听磁带赛一赛”活动,做一下热身运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且又能使语言高频的出现,增加语言的输入量。等到他们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后,自然而然的就会进行交流。

b.开展自我录音活动。我校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都有语言复读机,这为语言的学习带来了条件。于是我就让他们把课堂中学到的英语知识录入磁带,带回去反复地听,大量地接受语言的输入。等到下一节英语课再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把学到的完全地输出,并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说,把听说当成一种乐趣,而且学生付出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c.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让一部分好的学生把学到的语言通过表演展现在银屏上,看到同学熟悉的身影,听到学生熟练的英语,可以带动另一部分的学生积极加入。同时也给了表演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

2.说的活动化、游戏化。

在中文环境非常强烈的情况下逼着学生用外语去说,去与人交流,这是十分勉强的。如果将枯燥、单一的语言操练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说,在活动中培养交际能力,那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难题。这样的结合既可以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又可以结合非语言的动作更进一步理解语言承接信息,促进语言的内化。

a.模拟活动。

学生一般都喜欢动动跳跳,模拟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了解了主题,增强了兴趣,加深了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动物单词的时候,让学生模拟frog跳,fish摆尾,cat叫,dog吠,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很快就能领会单词,哪怕是比较复杂的语句,同时一张一弛的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b.游戏活动。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很短,要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聚精会神地听课,比较困难,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比较具体、形象、直观,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为学生喜爱接受。如:在新授完Is it …?后,通过guess: What’s in my bag?的游戏一边进行语言的操练,一边进行交流信息,学生就会被这真实的游戏活动所吸引。这样的活动展示了语言运用的真实环境,可以使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教学空间的活动化。

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学生和教师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我校先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语言及情感交流。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座位及活动空间作板块式的分配。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有目的的变换板块。合理的座位设计可以更有利于教学效果。

① Original place链式操练游戏。如开火车、悄悄话、歌曲拌动作等。

② Circle 大组活动。在大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和竞赛活动等。

③ Flower小组活动。由小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参加竞赛活动等。

④ Triangle走跑游戏。如:Find your friends.⑤ Rectangle角色表演。

在图形变化与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当好示范者、操练的指挥员、练习的监督员和竞赛的记分员。教师要以静制动,以动带静,不能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

活动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感到学习一种外语不再是负担。活动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潜力进行了有重点而又全面的开发,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正如费舍所说:注重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并探索语言的意义和答案。

但在小学英语活动教学中,要使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的控制。学生爱玩,爱表现,爱参与,要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控制:纪律控制,时间控制,参与人员的控制,活动气氛的控制等。

2、活动的目的。我们的游戏活动都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目标语言进行设计的,活动必须使课堂教学目的明朗化,语言交流简单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并且通过活动增强小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诱导他们去尝试新的语言。

3、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座位的改变,活动地点的改变等。

4、活动的创造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创造能力。

篇6:让课堂活起来

自毕业到现在,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深深感到: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适应现在社会,要适应现在学生,那么在教学时就应彻底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和枯燥无味的课堂,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我平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乐于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 “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互动。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可以互动的课堂。在课堂中,我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我们还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孩子在展示中学习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篇7:让课堂活起来

一、让教师“活”起来

教师有学问――活的前提。教师的学识与才华是决定其个人魅力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应该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应该处处彰显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新世纪育人者的精神风貌。“才足则生敬,才重由生真,才满则生益。”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教师有个性――活的关键。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师的才华通常是由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教师的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有教学个性的地理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朴质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或轻松自在、信马由缰;或旁征博引、论证严谨;或清丽温婉、磁性迷人。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有成果――活的完善。学生呼唤上精彩课,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争当研究型的教师,并出教研成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是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灵活地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成功的乐趣;二是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小课堂向大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张扬个性,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让课堂“活”起来

以情激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教学。

以趣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取“用古诗词辅助教学”、“用歌曲来辅助教学”、“用歌谣来辅助教学”、“用成语来辅助教学”、“用谜语来辅助教学”、“用谚语来辅助教学”、“用别称来辅助教学”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平等激活。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既能检查小老师的学习情况,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氛围中,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让学生“活”起来

让学生“说”出来。说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可以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说,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给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仅能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

让学生“想”下去。在地理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其次,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在作业的练习中得到思考。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透,想得远”。

篇8: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设置课堂亮点, 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 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对学生的学科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没有兴趣, 学生就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 若没有兴趣, 发明创造就失去了精神源泉。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并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

如何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活起来, 我觉得设置课堂亮点很有必要。如在讲过氧化钠性质时, 我一开始就对学生说, 平时我们都是用水来灭火的, 现在, 我可以用水来生火, 你们相信吗?很多学生对此有很大疑问, 怎么可以用水来生火呢?当我把水滴加到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的时候, 棉花一下子燃烧起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很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时我开始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觉得化学很神奇, 但不神秘。又如在讲化学能与电能内容时, 上课伊时, 我先设置一大悬念, 化学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热能, 是否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呢?电能除了可以由机械能转化, 可否通过化学方法得到呢?对此, 学生的好奇心很高, 当他们看到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一起平行放进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产生电流, 觉得很不可思议, 学习兴趣很浓厚, 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自然也很好。

课堂亮点的设置,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 设置悬念, 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 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 作为悬念, 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 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 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 联系所学知识, 进行知识的延续或迁移。初中时接触了一些化学知识, 而在高中阶段有些知识点就是初中知识的延续或迁移, 是在其基础上的再加深,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轻松、简单, 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开展科学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 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搜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 通过交流、辩论, 使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做”科学, 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人从孩童刚刚懂事起, 就会不断地问“为什么”, 这种“为什么”就是探究的起因和动力。所以, 探究不能仅限于课堂和实验室, 更要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化学教学中, 很多时候可以运用科学探究, 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 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 我不是直接讲出它的构成条件, 而是要学生对比课本中的例子, 自己设计方案, 再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对自己探究很感兴趣, 通过讨论研究以及老师在旁提示, 对比课本中原有例子, 基本上可以从三方面考虑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是否一定需要两个金属片, 金属片要求怎样? (2) 反应的溶液一定是酸吗?其他溶液可以吗?对溶液有什么要求呢?探究出问题的结症后, 就进行实验设计, 针对第一问题, 学生分别设计出去取相同的稀硫酸溶液, 分别选取:Zn—Cu, Zn—Zn, Cu—Cu, Cu—Ag等组合, 通过这样组合反应的现象, 学生可以很快得出两个金属块的要求是:金属活动性要有一定的差异。一个较活泼, 一个较不活泼。同时, 较活泼的要可以自发地和溶液反应。再针对第二个问题提出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教学氛围很浓, 由于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 学习的兴趣极大。

三改进课本实验, 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要求老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应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上课过程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 既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教材中中和热测定实验, 实验主要通过测定Na OH和HCl反应前后温度差来计算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从而得出中和热。由于实验温度变化受外界、实验操作影响较大, 因此, 按照教材操作, 容易造成温度差和实际的差别较大, 从而得不出准确数据。于是, 我向学生提出实验的改进。首先让他们分析出不可以准确得到数据的原因:试管直接和外界相接触, Na OH和HCl的浓度是否准确, 温度的读数, 反应时间的长短等等, 这些都对实验的最终结果有影响。针对这些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新的改进方法:用一些隔热材料把试管和外界相隔绝, 如可以用棉花将试管包起来;Na OH和HCl浓度配置要同一个人配置, 尽量准确;温度计一直插在反应体系中, 随时读数;用玻璃棒搅拌, 使反应加快。学生大胆地对书本实验进行质疑和改进, 这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意识, 同时也让他们从改进过程中享受到了化学带来的乐趣和满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篇9:公司让班组“细胞”活起来

一、激发兴趣,化难为易

在课堂上,我事先准备一些小道具,把它们放在一个手提包里(两个大红苹果、艳丽的小裙子,漂亮的盒子,精致的手表和戒指,以及有精美花瓶的一把雨伞等物品)。在我进了课堂后,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把包拿来,为什么没放在办公室?我没说什么只是笑了一下。学生觉得很奇怪:老师让我们昨晚预习感叹句,拿包干什么?一上课学生就觉得好奇,顿时又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思考,首先脑子就“动—想—思考—感知”起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也随之“活—教—学做—理解”起来。

古人曰:“启其蒙,引其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教学兴趣的趣味带动学生解决问题。这时在学生得知一些思路的情况下,我从包里取出艳丽的小裙子并看学生的反应,学生顿时说出:“Wow!多么漂亮!”发出这些声音的同时自己就多次反复说:“What a beautiful skirt (is!)”然后请求几位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从包里取出不同的物品,品味自己说出的语言句子。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判断是否是正确的。如关于表达苹果感叹句的句式,学生自己说出的语言句子非常多,如:“What a delicious apple it is!How delicious the apples are!What a delicious apple it is!What a cool apple it is!How beautiful the apples are!What a red apple it is!How big the apples are!”并在黑板上板书大部分学生都会掌握理解,但仍会有一些学生出错。为了更多学生真正接受,应教给学生方法。

二、巧记方法,学会归纳

结合学生脱颖而出的句子,教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有什么特点,我先让学生抛开一些课外资料中看到的两种固定模式大胆想象,自己动脑用自己观察看到的理由说,结果极个别学生说出形容词和名词,我就教学生记忆感叹句:形(容词)+名(词)(姓+名),What(How)/a/an.../无形+名(有副词)——叹词后跟强调词,结尾别忘陈述句。在新课标英语学习中,我并没有以老教师的姿态对待,为了不落后,还积极探索新教材英语的教法。

Show & Practise (on the blackboard):

1.The flowers are very beautiful .

2.These are very beautiful flowers.

3.The kids ran too fast

4.It i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

中考题1.?摇A?摇terrible weather it is!

2.?摇C?摇fine the weather it is!

?摇A?摇fine weather it is!

A.What B.What a/an C.How D.How a

结合上面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原因,最终选择正确的结果,并说明原因。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叫几位个子高矮不同的学生站在讲桌前,或者以教室中的班级文化、学生个子的高矮及学习等形式说一些感叹句,此时学生真正发挥“脑子动”、“嘴动”、“举起手动”起来的情景触动我的教学灵感,我就感叹句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句:变感叹是否有形+名(即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使学生轻松掌握。

三、强化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思想的转变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学生会学,学会接受,进一步实现语言交际英语的运用。下面以设计课堂反馈练习看谁完成得最棒,选最佳答案(为什么?请求学生分析说出原因)。

A.What;B.What a/an;C.How;D.How a

1.?摇?摇?摇 ?摇 interesting book is!

2.?摇?摇 ?摇?摇 interesting the book is!

3.?摇?摇 ?摇?摇slowly elephants walks!

4.?摇?摇 ?摇?摇friendly the people in China are!

5.?摇?摇 ?摇?摇friendly people in China are!

keys:1.B(What an) 2.C 3.C 4.C 5.A

篇10: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主动性;求职欲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 法。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先让学生浏览本校网站,并提示学生注意网页的结构设计和网页的构成元素。再宣布本节课的任务:自制一个内容自定的个人主页。一听到这个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具体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学习教程,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务驱使下,在由于探索未知领域而产生的好奇中,学生自身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主动地探索有关网页布局和图片插入的知识,并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二、满足学生求知欲,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是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我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给予学生成就感,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计算机学科具有必须亲自动手的特点,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U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是考试合格了吗?

四、开拓学生创造力,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篇11:让课堂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搬家”时,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数学概念,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1/1000;……一直这样下去,无止无尽。反之,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移动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同学们学得轻松,领会得深刻,掌握得就牢固。

二、适时动手操作,让人人想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探索与发现(二)中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摆一摆,将3cm、4cm、5cm;3cm、3cm、5cm;3cm、2cm、5cm;3cm、1cm、5cm。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结果怎么样,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而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每校只有一部电脑,就是让同学们操作,每节课也只能满足几位同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按教材规定的长度准备12根小稻草棒,作为学具带到课堂上,在部分同学已在电脑上拼摆一遍后,取得初步的感官上的认识,再让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

然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三根小草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怎么样?接着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分组选出1人汇报本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结果,同学们都兴趣很高,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练习熟练了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又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更使学生注意到了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否则就拼不成三角形,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不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的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注重过程,解决问题。有人曾说:一个有修养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场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辈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中,不暗示学生操作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教学解应用题时,我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篇12:让课堂活起来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上一篇:安各庄中心校安全工作自查汇报材料下一篇:2016猴年春节吉祥成语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