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分析

2024-05-02

中国国家图书馆分析(精选6篇)

篇1:中国国家图书馆分析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标题: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学 院: 软件学院 学 号: 20141796 专 业: 软件工程 班 级: 软件1404班 签 名:

二零一七年三月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确保我国国家安全,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应制定以下应对战略: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第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第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第四,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求得人民幸福,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所在。

一、文化安全是综合安全观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把军事以外的安全威胁称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关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涵和外延,有众多不同的解释,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笔者认为,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来自军事战争领域之外的各种威胁。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是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就其一般的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文化的整体发展不受威胁、免于侵害的客观状态。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即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支配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制定和实施对内对外政治文化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二是产业层面,即本国文化市场的安全和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产品安全,包括历史古迹、建筑艺术、文化典籍、现代书籍以及知识产权等;三是精神心理层面,即各种无形的观念文化,包括以理论形态出现的学术思想、知识成果和以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特质等。正如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因素。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安全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而不会导致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直接后果。从根本上讲,文化安全就是以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安全。历史上,很多民族消亡了、沉沦了,不是因为其人种不行了,而是他们的文化灭亡了、落后了或屈从于其他文化了,从而导致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基础坍塌,国家机器无法建立强大的国防和推进社会的发展。

二、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前者是一个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结合的棘手问题。由于美国在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上越走越远,台湾岛内的分离主义势力日趋猖獗。台湾当局在“中华民国”的名义下搞实质的“独立”,不断推进所谓的“国家化”,使得统一需要克服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种形势的不断发展严重的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后者是一个纯国际安全的问题。中国与许多周边国家在历史上有着疆界纠葛,有的甚至发生了战争。以印度为例,印度把中国作为其安全战略中的重点对象没有改变,其几乎所有的主要外交活动都在围绕着中国展开。南沙问题是一个影响到国际安全形势的火药桶。许多国家不择手段的开采使得南沙地区形势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是影响到中国国际安全的又一重大隐患。日美同盟的存在和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使我们的军事安全战略受到很大牵制。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更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不详的阴影。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军事威胁还是需要高度注意的。从国际安全的层面来看,我们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要少于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也就是说,我们的国际安全形势是比较好的。中美关系虽然因为美国执意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显得紧张,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毁灭,其竞争自然集中在经济竞赛和军备竞赛,其冲突自然表现为地区摩擦和内部渗透。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战略性的调整。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的太僵,这一点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安全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国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所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政治安全的保障;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和日新月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使得别的国家不敢轻易的发动攻击。中俄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短期和中期意义上的改善,主要是指直接的军事入侵没有了。

三、国际安全的层面来看,我们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要少于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

总的来说,我们的国际安全形势是比较好的。中美关系虽然因为美国执意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显得紧张,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毁灭,其竞争自然集中在经济竞赛和军备竞赛,其冲突自然表现为地区摩擦和内部渗透。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战略性的调整。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的太僵,这一点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安全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国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所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政治安全的保障;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和日新月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使得别的国家不敢轻易的发动攻击。中俄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短期和中期意义上的改善,主要是指直接的军事入侵没有了。登陆亚洲大陆一直是战后50年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朝战、越战曾延缓了美国强行“登陆”的企图,但是,“9•11”事件使美国借阿富汗战争,率领北约插入了欧亚大陆的心脏,占领了亚洲诸大国惟一的联络区,扼制住了亚洲最后的“能源希望之地”,掌握了控制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节奏的主动权,从而实现了瞰制中俄印巴伊等亚洲大国的目的。美军占领阿富汗后,在我西部埋下贴身隐患,使我在东西南三面受敌,我陆上防御首次直接面对美军事力量,美国对华已构成直接威胁。中国周边共有邻国20个,其中,陆上接壤14国,隔海相望6国,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但是,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中国与俄日印3大战略主体共处,掣肘因素颇多。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加强集权、重振军备,国力日渐发展,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印度于90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

四、政治干预的情况看,一些国家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制裁。

在中国国内安全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这方面的威胁是不足为惧的。中国国际安全形势中的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相对发展比较快。例如,日本窃取了中国的景泰蓝工艺技术和宣纸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不利安全形势使国内加强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工作必须予以更多的努力。对中国的分离主义势力提供支持,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指手划脚,试图从政治上

中国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关系中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问题是国内发展所引起的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互动关系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力量差距”逐步缩小。这种缩小使一些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具有利益冲突的国家感到不安。因此,在中国国内发展促进了国内安全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给国际安全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又进而试图影响中国的国内安全,通过破坏中国的国内安全最终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条恶性循环的锁链是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必须要努力克服的。一方面,我们必须推行有效的国内安全战略,保障政权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行有效的国际安全战略,减少由于崛起所带来的国际形势的负面变化,从而促进国内发展的不断前进。两种缺一不可。

五、国内安全的层面来看,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断进步。

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由于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思路,中国国内在改革过程中没有走的过快,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国内安全形势处于不断改善的进程之中。但是,这不能说国内安全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国内政治安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和统一问题,和国际安全形势中的某些负面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的解决变的更加棘手。腐败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到政权生存的国内安全问题。国内文化安全除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之外,社会普遍出现的精神贫乏和认同危机是最大的安全问题。拿成绩最大的经

济发展来看,也还是问题不少。中国经济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所暴露出来的许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确实令人忧虑。

六、解决策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安全态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在各战略主体的博弈中自身的安全战略运筹。国家安全战略性质确定之后,能否解决下述问题,关系到对未来战略态势的把握。

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模糊,但是,其本质并未改变。今天,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安全战略的运筹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在经济上,“互补不是替代,让渡必须对等”,坚持国家独立自主是永恒的原则。在军事上,战略运筹的精妙之处在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正因为有了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才发生了1999年我国驻南使馆的被炸。这种看似无关的事件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的正是战略时空内涵变化之后战略筹划的本质。

第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防御性的,其战略前沿与中国的自然边界重合。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时空内涵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设置合理的战略缓冲区是适应变化的基本原则,防御性的安全战略对于战略反应的要求则更高。美国因其战略的进攻性一直遵循着“战略前沿随战略利益而动”的原则。美国的扩张史表明,它始终将战略前沿抵近别国疆界。美国的战略抵近政策实事上已经成为安全侵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战略防御缺少必要的合理条件。国家安全战略边界与国家自然边界的重合使战略主体失去了必要的运筹空间。未来,中国的安全战略运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第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无论从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还是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认清威胁的来源及其战略企图,进而做必要的准备是必须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防实力的现实已经出现了巨大反差。在缺乏资源选择权、市场定价权和高科技主导权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国防力量的保护。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实力,才能平等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否则,具有再古老文化的国家也难避免古希腊、古波斯、古巴比伦的命运。这样的警钟一定要长鸣。

第四,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没有实力的国家在外交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搞好国内的事情,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群体利益分配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力争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尽快依靠自己,依靠和平崛起起来。只有自身实力增强了,所有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也才能得到圆满解决。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总之,中国的国家安全挑战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又往往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时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国土主权与周边环境等等困境的制约。在国际安全中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形势下,我们的中心应该偏向于国内发展,用国内发展来促进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国内发展是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根本。运用有效的国际战略,充分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国际安全形势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对外任务。而国内安全是国内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政权建设,整顿经济秩序,才能为国内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处理涉及到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相结合的问题时,需要外交内政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维护好国内安全的同时,不引起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又及时提升自己的国防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走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统一之路。

篇2:中国国家图书馆分析

一、中国安全形势复杂原因

1、历史,意识形态。

中国历史上进行了一些领土的扩张与收缩,很多领土的边界线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 分界线。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主要是清末的领土,很多边界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而互有争端。尤其是中国同印度,俄罗斯的边界领土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争议甚至是争端。意识形态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敌对情绪是肯定的。尤其是很多国家与中国产生利益冲突,却打着意识形态的幌子公开叫板,寻求其他别有用心的大国的支持。

2、邻国多。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中国周边共有邻国20个,其中,陆上接壤14国,隔海相望6国,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但是,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

3、世界格局,位于多极中心,热点不稳定地区。

中国与俄日印3大战略主体共处,掣肘因素颇多。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加强集权、重振军备,国力日渐发展,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印度于90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周边东盟,印巴,缅甸,阿富汗的武装冲突不断,很多国家充斥着颜色革命和政治斗争,大国的手腕在中国周边伸出触角,主要目的就是对中国施行包围压制的策略。

4、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德国美国,大国崛起的步伐都伴随着压制与冲破加锁的过程。中国在崛起,而很多大国,尤其是亚洲这样一个政治极端复杂,大国林立的地区,在夹缝中生存,韬光养晦才是重要的生存之道。因此很多国家趁着中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的机会,大肆侵占中国利益,威胁中国国防安全。

二、我国的安全形式分析

(一)关系户——与中国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中国对外邦交上占重要份量的国家。

1、美国。

美国对华关系可谓是首屈一指。可以说,中国很多安全压力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美国人很有意思,从文化上来看,美国人的务实精神是最强的。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谓是“出尔反尔,飘忽不定。”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矛盾统一。

首先,美国与我国有着根本的利益矛盾,存在着重大战略利益冲突,这是不可调和的。主要基于一种强烈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促使中国“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减小对它的威胁。另一个是遏制中国“强”——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上,只要我们想抓住什么发展的机会,他都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美国视我国为长期战略对手,力图以经济、政治手段来“西化”、“分化”、“弱化”以达到遏制我国发展的目的,这都源于对我国的恐惧。

其次,美国对中国有很强的遏制手段。美国对我国的遏制表现在外交、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在外交上,美国拉拢亚洲国家,对华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现在在美国的封锁下,我们大陆已经没有真正的出海口。从冷战时期到现在,南朝鲜、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本来都是美国的盟友。现在美国已经把他的战略触角伸向了南亚,采取一切手段拉拢了在冷战时期反美比较坚决的越南和印度。再加上台湾,使我们在面向大洋时,几乎完全处于它的包围之中,唯一的战略出口,就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是美国在中亚和中南亚地区围堵中国和俄罗斯的缺口。结果,美国利用“9.11”事件在那儿打了一场仗。中国再讲出海,讲大洋,讲海洋经济的时候就没有门了。

最后,美国在中国周围部署了十万兵力,已经形成较强的战斗力和反应能力,对于中国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实质性威胁。不过大国的较量多在“上兵伐谋”的层面上,很难爆发战争。因为对于中美来说一旦爆发战争,将是毁灭性的、世界性。

2、俄罗斯

当今世界只有俄罗斯可以和美国抗衡。因为他现在的很多军事技术,核武器技术都是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使得它在30年代起就建立起积极进攻的对外战略。而我国一直以来就是积极防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俄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特别是一旦俄罗斯政府出现对外扩张派领导人时,矛盾将会更加明显。

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合作主要是一种临时性战略合作伙伴。很显然,中俄目前都有共同的对手——美国,相互有很多必要的合作与双边贸易。但是俄罗斯卖给中国军事装备明显不如印度,显然俄国与中国间还是有很多的隔阂。毕竟中国与俄罗斯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俄国自古就对中国怀有很强的野心。所以现在的中俄关系必须要理智对待。

3、印度

印度和我国的矛盾主要是关于领土争议的问题。其争议的面积达到了12.55万平方公里,这是现今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区域。印度利用中国和苏联关系的紧张加剧和中国三年自然灾害之际,派兵对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进攻。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了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尽管中印双方就此已谈判了几十轮,但还是没有谈下来。我国政府对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无济于事。与美日一样,印度对我国也存在很大的战略威慑。首先应该是核威慑,虽然我们也有核武器,但是印度的核技术比我国要成熟得多。其次就是近年来,印度花重金从俄罗斯购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目前,印度中远程导弹已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除此之外,印度还是亚洲唯一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一旦中印爆发冲突,印度可以轻易掐断我国印度洋——马六甲石油生命线。

所以,要加强对边合作,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合作,有效的抑制印度对华威胁。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西藏交通设施和边防设施,维护西藏的稳定与团结。

4、日本

本对华关系一直都在跟着美国跑。他对我们的威胁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具体一点说就是潜在威胁正在不断上升。

首先,日本同我国的战略利益之间的矛盾。因为日本虽然现在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是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政治小国。日本政府曾制定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报告,那就是科学技术领先中国要达到二十至三十年。一方面日本突破了宪法的禁区,不断扩军,对我国的威胁就越显得突出了。防卫重点从本土扩充到了整个亚太地区,当然中国也在这之列。另一方面,扩大了日美军事合作范围,他把过去的远东地区,扩大为整个亚太地区。

其次,日本将我国视为最大的威胁国。借美国之力,在军事上逐步发展,自卫队的装备有了显著提高。尽管每年日本的国防预算不能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但是由于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很高,达到了50000多亿美元,百分之一的GDP也有500多亿美元,这是去年我国国防预算的三倍多。

其三,第三个矛盾冲突体现在钓鱼岛问题上。钓鱼岛对我国的威胁是相当大的。钓鱼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侧,由五个小岛组成,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盛产鸟粪和草药。尽管它占地面积很小,但是它所属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钓鱼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5、东盟等国

东盟与中国关系比较微妙。首先东盟对中国的经济上有很强的依赖,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的重要的贸易伙伴。在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保持坚挺,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使得东盟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增强。东盟国家有大量华人,在经济上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随着华人的增多和华人财富的聚积,大规模排华运动日以扩大。

但是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结束,矛头开始指向中国。美国开始对东盟国家加大援助,促进战略合作,尤其是大量的联合军演,加强协同作战的能力,将东盟至于对化遏制的重要堡垒。中国同东盟在南海领土问题争端不断。南海不但有丰富的资源,还是中国重要的战略通道,因此南海诸岛的主权为题对于我国尤为重要。东盟国家的不稳定的政治局面,经常为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激起反华情绪。

(二)火药桶——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

1、朝韩

朝鲜半岛就对是中国枕边最大的火药桶。本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精神,朝鲜极尽生存原则之能事,讹诈、恐怖袭击、核武器和导弹一应俱全。朝鲜豁出去了不要紧,中国很难置身事外,很有可能殃及鱼池。另外朝鲜局势极端封闭,使我们很难分析预测。

2、阿富汗、中亚五国

美国接着反恐战争的机会,发动阿富汗战争。阿富汗不但是美国的反恐战场,更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包围。阿富汗是中亚的十字路口,中亚是亚洲的十字路口。所以苏联也曾经对阿富汗保有野心。

不但对中国西北边境造成威胁,也有拉拢中亚五国,颜色革命,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意味。目前美国已经在一些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的军事基地,名义上事用来反恐的。另外,美国还可能通过对中亚的驻军和渗透威胁我们的中亚的石油能源安全。

所以,面对美国的威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西北边境的边防安全,加强西北反恐力度;一方面要开拓新的石油天然气的来源,防止美国对中亚石油天然气的节流;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与中亚,巴基斯坦等国的战略合作,共同遏止美国的战略意图。

3、缅甸

缅甸的内政问题也是中美两国非常关注的。缅甸由中国建设的石油管道,直接将中东石油从缅甸输送到云南,防止在马六甲海峡遇到安全问题。美国希望通过缅甸的革命亲美,切断中国在西南的这条生命线,并对中国中国进行包围。

美国曾借机缅甸遭遇飓风,企图出兵救灾,以此获得缅甸的水文地理的重要信息,因此遭到缅甸方面的拒绝。

(一)最劲爆的火药桶 核武器:朝鲜

“核武器”朝鲜劲爆指数8,可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朝鲜长期闭关锁国,外国对于朝鲜的情况大多是猜测。朝鲜对于中国的威胁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朝鲜问题背后中俄美日之间的大国博弈。中国希望朝鲜现在和今后永远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既希望朝鲜开放发展,实现自给自足;又不愿意朝鲜因为独立而拜托中国的控制,希望朝鲜经济上相对开放发展。俄罗斯对于朝鲜核问题比较敏。感既希望通过朝鲜争端,使美国和中国相互制约消耗精力;又担心朝鲜问题扩大,朝鲜核问题扩大影响俄罗斯国家安全。美国、日本通过对朝鲜的压制,制约中国和俄罗斯,但是同样希望朝鲜能够根据美国的援助改革开放,是朝鲜成为美日同盟。当然这种异想天开很难实现。美日希望朝鲜能够维持这种现状,封闭落后。朝鲜与我国保持着相对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犀牛与犀鸟的关系。目前,有80以上的中国受访者支持中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朝鲜的风吹草动的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朝鲜寻求资源,和解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很难预料朝鲜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TNT:中亚

TNT劲爆指数6。中亚是中国的能源基地,能源枢纽,反恐安全的重要纽带,也是美国封锁最薄弱方向。中亚大量的石油管线,反恐基地;美国在中亚唯一的稳定的军事基地就是阿富汗。在中亚的军事基地随着不稳定的颜色革命更迭时好时坏。近些年来阿富汗局势又有波澜,美国恐怕难以支撑,一时间很难威胁到西北边境。中国与伊朗,巴基斯坦,中亚及俄罗斯关系紧密,共同对抗美国的趋势加强。

中亚的威胁一方面是美国,一方面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正如TNT一样,虽然比较稳定,暂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具有突然性,一旦爆炸,威胁很大。

(二)最调皮的坏小孩:台湾

11个关键国家都与台湾有很强的相关性联系。这些国家不论对台湾的态度如何,都利用台湾与中国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台湾成为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评价原则。美国、日本利用台湾问题与中国对峙制衡;印度、东盟通过台湾与中国保持挤成的利益关系;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坚决支持中国统一,将台湾问题的态度作为与中国加深双边战略合作的要素。所有反面都不希望台湾独立,因为独立意味着中国可以武装解放台湾,打破东亚政治格局,威胁脆弱的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中国今早收复台湾,进而失去与中国的外交筹码。

四、明确战略,维护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安全态势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在各战略主体的博弈中自身的安全战略运筹。国家安全战略性质和问题确定之后,能否解决下述问题,关键在战略制定和实施。

(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模糊,但是,其本质并未改变。今天,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安全战略的运筹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在经济上,“互补不是替代,让步必须对等”,政治上,“求同不是盲从,存异不是忍耐”,坚持国家独立自主是永恒的原则。在军事上,战略运筹的精妙之处在于生于忧患,见微知著。正是由于民进党败选,才会导致美国削减第一岛链兵力,向第二、三岛链收缩。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其实存在着深刻的涵义。

(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防御性的,其战略前沿与中国的自然边界重合。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时空内涵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设置合理的战略缓冲区是适应变化的基本原则,防御性的安全战略对于战略反应的要求则更高。美国因其战略的进攻性一直遵循着“战略前沿随战略利益而动”的原则。美国的扩张史表明,它始终将战略前沿抵近别国疆界。美国的战略抵近政策实事上已经成为安全侵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战略防御缺少必要的合理条件。国家安全战略边界与国家自然边界的重合使战略主体失去了必要的运筹空间。未来,中国的安全战略运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有必要通过盟国的合作增加自己战略纵深。

(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

篇3:中国国家图书馆分析

简单地说, 国家形象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人们心目中的总体印象以及对该国的综合评价。一个人对某一国家形成一定的认识与印象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 例如阅读书籍, 看 (听) 该国的电影 (音乐) , 亲自到这个国家去旅游或定居以及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等获得信息等, 但亲自到一个国家去旅游的人毕竟是少数, 看书、电影、绘画, 听音乐等获得的信息又显得过于抽象, 与此不同的是, 大众传播媒介因其传递信息的浅显易懂而与民众具有广泛的接触, 因而成为国家形象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由国际舆论中该国的媒体国家形象决定的 (1) 。

国家形象表面上只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受众中的主观印象, 对一个国家没有多大的意义, 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世界已变成“地球村”, 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实行改革开放,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 但与此同时, 中国这一肌体已融入世界体系, 其发展与世界连成一体。因此, 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国家, 表现国家的美丽、民主、繁荣与稳定, 在提高国家知名度的同时增强美誉度, 在国际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 在增加国家的软实力的同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占据着有利局面, 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2 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中的现状

既然国家形象在全球化的时代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那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形象?李希光教授在1996年出版《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 指出中国国家形象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塑造的, 而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又是以负面新闻为主, 所以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是一个负面的国家形象, 中国在国际公众的眼中成了“妖魔”, 当时, 这一观念一发表“立即获得了海内外话语圈的认同” (2) 。西方媒体是怎样将中国“妖魔化”的呢?虽然从单篇的新闻报道来看, 这些涉华报道都不失真实, 但从整体上来看, 它们却偏离了真实, 这些报道往往采取夸大一些细节的做法, 将部分真实作为整体真实。另外, 西方媒体将其报道框架设定在台湾问题、新疆西藏问题、人权问题、中国威胁论、新闻自由、法轮功、“八九风波”等议题之内, 其它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则不予报道或报道的少, 在一篇篇“真实”外衣包装下的报道中, 公众心中形成一幅幅负面的中国图景, 一想到中国就将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联系起来, 国外受众由于所得信息的有限, 就将这些断裂的碎片作为其对整个中国的认知, 将其当作中国的全部。由于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片面性, 西方许多公众都不知道中国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包括一些大学的教授学者在内, 他们脑海中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相对贫困, 老百姓可能温饱还成问题, 点着蜡烛住大院, 男人拖着辫子, 女人裹着小脚” (3) , 这些可以算得上是西方媒体报道的杰作。

3 中国媒体国家形象的“被妖魔化”及“解妖魔化”原因分析

中国国家形象被西方媒体妖魔化并不是偶然的, 而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 有两大原因:一方面, 在国际传播中英语处于强势地位, 其影响远远大于汉语, 因此以英语为载体的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以汉语为主的中国媒体的声音淹没在强大的英语信息洪流中。在使用人数上, 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 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 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 而“虽说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口目前超过13亿 (包括海外华人) , 但讲汉语的人多限于中国人和华人, 外国人把汉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毕竟凤毛麟角”;英语的强势地位更表现在其应用上, 由于英语国家在冷战后在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英语得到广泛运用, “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 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 世界上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 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或发布的” (4) 。

另一方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当今新闻大战中占有优势。首先, 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占有优势, 这样, 一些重要的国际新闻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西方国家主导, 其媒体便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从新闻源头上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有优势, 而且国际公众更看重主导国家的舆论, 比如在近几十年的战争中美国媒体的报道曾对战争的结果产生过重要影响: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失败可直接归咎于美国媒体对战争的深入报道, 当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通过电视画面传到千家万户时, 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高涨, 迫使美国政府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而伊拉克战争则恰恰相反, 美国政府吸取越战教训, 以巧妙的手段将媒体玩弄于股掌之中, 使媒介舆论偏向有利于美国政府的一面, 最终成为美国政府控制舆论的得意之笔。其次, 由于历史上的殖民战争, 以欧洲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为主的欧洲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向被征服的地区强势输入, 一些国家经过艰苦的斗争后虽获得主权上的独立, 但其民族文化已深深打上欧洲文明的烙印。由是观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众易于接受建构在以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为口号的西方精神基础上的媒体的报道, 而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中国媒体的报道则相对难以接受。

从主观上讲, 对内宣传报道的思维定势对我国的国际传播产生了不良影响。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出现开始, 我国的新闻报道就与宣传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的新闻机构都是作为宣传机构而存在的, 而不是信息传递的部门。由于定位的不同, 使得我们的新闻写作方式以一种告知式的形式出现, 这时如果我们对外传播时还采用此种方式, 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很难被外国受众接受。

在国际关系中有一条基本准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不管西方的媒体如何标榜其独立, 新闻传媒都是为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而服务的, 在国际舆论中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舆论环境。由是观之, 西方媒体九十年代初对中国的妖魔化以及近几年来的“解妖魔化”都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九十年代初, 随着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轰然倒塌, 受冷战意识形态思想的影响, 美国将中国作为头号对手, 从“六四风波”事件开始将中国妖魔化, 贴上血腥、残暴、暴力、专制的标签, 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世界渴望获得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此外, 自911后, 恐怖主义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 美国暂时放松了意识形态之争,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反恐, 而反恐迫切需要中国这个大国的合作, 因此, 反恐成为两国关系改善的又一良机, 为配合国家战略的需要, 西方媒体自然就开始了“解妖魔化”的进程。

4 结论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世界将目光投向中国, 人们有强烈的了解中国的愿望, 中国媒体应抓住这一契机, 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健康向上的中国国家形象, 改变之前在国际舆论中被妖魔化的国家形象。

注释

11 郭可.在其《当代对外传播》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一书中对媒介国家形象这样定义:媒体国家形象即“一个国家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 是指这个国家的行为、表现、现状特征和精神面貌等方面, 在国际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国际公众对国家的总体评价和解读”

22 在新语境下审视“妖魔化”.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9/15/content_1081865.htm

33 郭可:《当代对外传播》,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引言第2页

篇4: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

[关键词] 贸易安全国际贸易国家利用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中国在全球贸易地位上的排名进入了前三名,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随着贸易总量的迅速增加,国际贸易正日益成为维持国家经济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贸易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贸易质量问题,加入WTO的深层次影响,以及经济转轨的影响。这些不仅影响到贸易安全,甚至还影响到国家总体经济的安全运行。

一、贸易安全的涵义

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是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贸易交易得以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的状态。安全的国际贸易状态应该是从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保证本国的经济不受到因别国经济波动而通过两国间的贸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保证趋利避害,在遇到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能高效地整合国内的资源,迅速扩大贸易份额,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的利益。

影响国家贸易安全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1.国际市场参与程度

一国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包括该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的结构、贸易集中度、贸易竞争力、关键产业进出口占其总量的比重、关键资源进出口的依存度,以及走私品占国内市场的比重等。较高参与程度或是不合理的参与结构都会使国民经济易于受到外部波动的影响,以至于国家贸易安全处于较高风险之中。

2.国际经济关系

世贸组织成立后,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如此的国际经济环境,一国的国家贸易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国际经济关系。这包括: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与他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利益关系;与区域经济组织的关系。

3.国民经济受贸易的影响程度

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目标是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通过广泛的国际间商品、服务、人员的流动,将为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促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同时国民经济必须具备防范贸易波动的能力,自身产业要有竞争能力,且结构合理;国内市场要做大且具有活力,这样才是较安全的状态。

4.国家的贸易政策

国家的贸易政策决定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是贸易安全发展的制度保证。无论选择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各国政府都始终试图在本国对外贸易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的贸易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外汇政策;建立出口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本国出口的各种支持政策;有效的扶持外向型产业的发展;订双边,多边协定促进出口,甚至以国内立法的方式,帮助本国出口部门打开他国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对进口予以监管等等。

二、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

1.国际市场参与的分析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2006年为65%,仍有上升的趋势,比全球约60%的平均水平稍高。2005年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到6.4%左右,但工业制成品大多数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中高技术及其原料进口的比重不低,很多关键技术都依赖进口。在关键产业的进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高,机械设备特别是高技术设備50%以上依靠进口,民航飞机完全依靠进口,微电脑核心部分基本依赖进口。

从外贸集中度来看,我国已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与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已实行了贸易多元化战略,广泛扩大外贸的市场。但目前来看,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仍占了主要的贸易份额,排名前五位的贸易国占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二。

中国从人均角度看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多种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如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所以关键资源对国际市场依赖仍较大。中国贸易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多缺乏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竞争力系数大于0.5的商品主要有旅行箱包、服装、家具等。

2.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中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这说明中国已基本溶入现代的国际经济舞台之中。近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总体良好,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贸易磨擦也从未停止,美国对中国与其贸易顺差问题,要求人民币升值问题等等都是热点、敏感问题。与区域贸易组织的关系方面,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正逐步得到加强。中国在与东盟交往中,正起到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华人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等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区域关系正在不断加强。

3.国民经济受贸易影响的分析

(1)带动就业人口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贡献很大。据测算,加入世贸五年内,中国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16.8万人、282.5万人、261万人、92.8万人、以及266.4万人。

(2)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

受到外贸增长的刺激,我国的许多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但主要的国际竞争优势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产业升级。

(3)贸易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

随着人员、产品、技术、资金的不断交流,我国的企业不断跟踪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指导下,也出现了交出市场却没有学到技术的问题。

(4)外贸对GDP的贡献

2005年,我国净出口将接近1000亿美元,创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介于3%~4%之间。

4.国家贸易政策分析

(1)外汇政策

开放了经常项目,并不断朝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外汇储备已达10663亿美元,使得通过调整汇率变化管理贸易变得相当困难。

(2)扶持出口的政策

已经建立对出口企业的相对完善的出口服务体系。政府在尽力为企业提供各类直接或间接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

(3)本国政府对他国市场的影响程度

政府在以其他国家制定双边与多边协议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且从近期的实例看,政府采取了比较强硬的路线对应别国针对我国的一些贸易摩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显示政府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4)对进口监管程度

关税水平在不断降低。相对别国,政府在运用非关税壁垒的手段时略显不成熟。国内政策的非透明性,对进口有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三、中国国家贸易安全的潜在影响

1.世贸组织的某些重要规则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使中国不仅可以在市场准入和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减让上得到更多的优惠,也可利用WTO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使得总体环境变得更加公平、稳定,更具有可预见性。但也有不少潜在的影响贸易安全的因素必须关注。

(1)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越来越复杂的TBT措施的影响,而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技术管理措施和技术壁垒措施的了解不足。没有妥善的应对TBT的措施,将使中国出口的产品在国际上处于被动状态。

(2)反倾销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上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出现了迅速上升的趋势。WTO有关反倾销的审查的标准为协议的多种解释开辟了可能性,所以贸易保护势力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作为一种“贸易补救手段”的原因。过去,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同时,中国企业不应诉的问题也助长了这种趋势的发展。

2.关键产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1)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纺织和服装为例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但美国多年来用配额限制中国产品,欧盟等国用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形成新的障碍。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延也纷纷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世贸组织成员的纺织品出口自2005年1月1日开始不再受到配额限制,这不仅结束了中国长期受到双边纺织品协议左右的局面,还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个更为透明的争端解决机制。

(2)农业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仅相当于美国的0.3%,巴西的3%,澳大利亚的22%。随着大量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农业受到的挑战很严峻。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转折时期。另外,最让人担忧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金融业

从世贸的《服務贸易总协定》、《金融服务贸易协定》来看,都要求各成员提高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目前,外资银行可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可设立保险业合资子公司;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企业允许从事A股承销,以及B股、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承销和交易。金融业是关系到一国经济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命脉行业,其本身又贮藏着巨大的风险。中国金融是也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开放之后面对如此众多强的竞争对手,中国的金融安全的确让人担忧。

3.经济转轨的影响

(1)政府职能转变及对贸易自由化的管理

贸易自由化要求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全面地从经济生活中退出,对于转变政府职能,中国政府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与外部世界的分歧在于如何转变,转变的底线在哪里。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政府对保护支柱产业和幼稚产业所制定的政策的含义,但政府的干预很有可能引发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冲突。行政与司法体制也存在改革的必要。

(2)现行外贸战略的隐患

改革开放后,中国不遗余力地扩大外贸出口,外贸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旧的贸易政策的弊端已逐渐暴露,虽然我国出口现在以制成品为主,但这些发展起来的产业以劳动密型产业为主,使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影响到国内产业的升级,而且由于中国在某些产业中产能已经超过了国际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到该产品的国际价格不断下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更为严重的是,鼓励外贸出口和出口导向模式的推进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3)经济转轨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影响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的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多。政府依赖动用各类社会资源,对国有企业给予支持和优惠。但如何打破体制障碍,建立新的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将是改革的方向。民营经济的发展所需的条件依然相当严峻。首先要解决国民待遇问题。其次,民营企业获得信贷金的制约条件依然较紧。另外民营企业获得证券发行的制约也比较紧。当然,民营企业目前也存在身发展的问题,这包括民营企业的信誉、产权、技术发展的定位和财务等问题。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贸易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关键是由有竞争力的企业维护起来的。在目前的政策上,中国的企业如何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Stiglitz, Joseph, Globalization and Its Dsicontents, London: Penguin Group, 2002

[2]UNCTAD 2002.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New York and Geneva

[3]保罗·克鲁格曼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范兆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商业研究,2005年第21期

[5]高伟凯: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利益原则.国际贸易,2007年第3期

[6]李雪平: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对外贸易管制——从中国和平发展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谈起.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刘亦晴: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市场论坛,2005年Z1期

[8]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9]佟家栋: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与经济利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11]温彬: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12]谢识予:经济博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篇5:中国信保:危机后的国家风险分析

中国信保:危机后的国家风险分析

国家风险评价的最新结果 在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中,中国信保对全球除中国外191个主权国家的风险水平进行了重新认定,共计37个国家的参考评级发生变化,占被评估国别总数的`19.4%.

作 者:石洋 作者单位:刊 名:国际融资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FINANCING年,卷(期):112(2)分类号:关键词:

篇6:中国当前局势分析

【摘要】综合经济、政治、文化与就业问题,分析中国当前局势。

【关键词】经济 政治 文化 形势 就业

一、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二、我国政治形势分析

国际形势简单的说就是,复杂,动荡,多变,充满不确定性,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我们愿与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总体来说当前国际形势有五大特点:特点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特点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特点

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特点

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特点

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了重新正常化的过程,受了许多的波折、起伏和颠簸.当时,美国政界和学界的人士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相当混乱.有人认为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垮台,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对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性了,中国对美国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但形势比人强.事实终于教育了人们,中国不但没有垮,而且经济保持了高速、持续增长,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及至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作用更加突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笔者今年有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许多外国学者已经把中国看作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了.美国人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奥巴马总统

已经不止一次地表示,世界上没有一对双边关系比中美关系更重要.他在出访亚洲之前,11月9日在接见路透社记者时又说,中美两个大国要成功,必须合作共事.与我们说的中两国谁也离不开谁是一个意思.总之,中美关系错综复杂,但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现代文化分析

我国现代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四、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

<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

上一篇:中关村示范区区域合作下一篇:秋思五年级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