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九大的感想

2024-05-02

对十九大的感想(通用3篇)

篇1:对十九大的感想

不忘初心跟党走 建功立业在今朝

——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专门就青年一代继承传统、承接使命、继续奋进作了强调和明确。报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报告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报告对中国青年的殷殷期待和谆谆嘱托,饱含着这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青年人的深情与期望,这是一种长辈一般‚舐犊情深‛的血脉亲情,为广大青年奋勇投身新时代、接力建功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报告所展示的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处在时代浪潮的潮头,我们将亲眼目睹、完整经历新时代目标逐步实现的伟大进程,际遇何其宝贵,使命何其光荣,责任何其重大!面对这些,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拼搏、奋勇担当,把握青春、建功今朝,用无愧于历史的成绩书写新时代最美的青春篇章!

建功今朝,我们要做理想信念的坚定者。习总书记勉励我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选择什么样的奋斗方向,对于走好一生的路至关重要。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个人奋斗融入祖国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在新时代的中国,只有坚持用共产主义信念武装头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用党的科学理论构筑起强大精神支柱,坚定不移地走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道路,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十九大报告历史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把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功今朝,我们要做真抓实干的奋进者。习总书记教导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都避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青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将施展抱负、竞展风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瞄准更高的目标,创造 更美好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今天的中国,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既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的远大规划,也有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还有‚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情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新时代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以万丈豪情拥抱新时代,在其中大显身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建功今朝,我们要做勇立潮头的搏击者。习总书记告诫我们,‚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距离实现梦想越近,越是时刻不能放松斗争这根弦。纵观历史,‚不历州县,不拟府台‛,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锻炼,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大事大局的重任。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也是新时代最具有勇气和锐气的队伍,在应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中,我们要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最前列,冲在最前端,发挥积极作用,勇敢担负起捍卫、开拓新时代的重任。我们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新时代的源头活水,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契机,坚决捍卫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人民和国家的权 益。我们要勇于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同各种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破坏民族团结、妄图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要积极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在国家建设发展各个领域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挺身而出,彰显新时代青年的磅礴力量。

回首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新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振奋起来、行动起来,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昂扬的战斗意志,坚决听从指挥,忠诚履行职责,积极投身党的伟大事业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对十九大的感想

一、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最早来源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财产是公有的,只有劳动力不一样,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分配只能按劳分配,并指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三位一体(劳动力的提供者获得工资,资本的提供者获得利息,土地的提供者获得地租)的要素分配理论是庸俗的,是不对的。”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进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

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我国分配领域开始进入了按要素分配的原则。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可见,十三大报告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只不过把其作为“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可见,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继续肯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指出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并明确肯定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但没有明确生产要素是如何参与分配的。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这说明了:第一,明确地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肯定下来;第二,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无疑已经确立,但还需要完善;第三,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承认了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之外,其他的也参与了价值创造,并且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完善。十七大报告对此做了进一步说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

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第一次在初次分配中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并列的位置,同以往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是有所差别的。

事实上,党十一大以来,“让少数人先富裕起来”,长期成为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此相呼应,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批评了“平均主义”思想,认为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此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等提法,始终成为决策层的主导思想。例如,十三大报告指出,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报告再次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的分配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打破“平均主义”,为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反映收入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国际0.4的警戒线,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已成为无法忽视的严峻事实。十七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但是要缩小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资本/人的比率较大企业低,同样的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多,只有造成劳动力需求的旺盛,才能使其工资持续增长。实际上,如日本等,人口密度比中国要大,但由于每千人中小企业数量在50个左右,按每个企业平均就业10人左右,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就有岗位,劳动力需求很旺盛。而在我国,目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数据,每千人中小企业数量不到3个,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不到7个。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根据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我们只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劳动者的需求,才能提高劳动报酬。

对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意味着国家将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环境,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政府应当利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应当覆盖城乡居民,覆盖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如,“调节过高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此外,我们还应提倡三次分配。三次分配则要讲社会责任,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医疗、文化、教育和生存条件。在一些国家,慈善事业等三次分配的总量要大概占到GDP的3%-5%,而我们国家现在只是占到GDP的0.1%,这说明我们需要大力提倡三次分配,大力提倡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来支持弱势群体,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目标。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应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更依赖于投资以及净出口。过分地依赖投资和净出口并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能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必须要提高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而居民收入增加是提高消费需求的根本措施,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经济学基本原理。但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复杂环境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加居民收入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十七大报告从理论高度指出了方向,这就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因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目前呈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态势,按可比口径计算,政府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21.1%上升到2006年的24.2%,企业从2001年的15.1%上升到2006年的17.5%,居民则由63.8%下降到56.5%。如果考虑到统计中政府收入还不包括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实际的政府所得份额可能要大于统计数据。

根据十七大报告,提高居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因为对于部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他们大部分的收入来源十分简单,只是依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获得的劳动工资所得。同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一方面可是保证在初次分配途径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能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在二次分配途径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能够有效地提升,从而扭转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2.“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金融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不断落实物权法,让更多的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

3.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想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必须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敢于消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把收入分配从直接的物质收入领域,扩展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特殊人群的救助,让公共服务的普照之光在城乡均等地照耀,达到全民共享。

篇3:民营企业对十八大的期盼

今天的民营企业,已经走到“历史三峡”。

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企业家人才,并培育了广阔的海内外市场,这为民营经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不过,今天的民营经济也面临空前考验。

一方面,金融危机后遗症仍在发酵,全球经济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也被殃及;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本身也遭遇多重挑战,经济增长缓慢。同时,权贵资本主义等改革顽疾依然存在;再者,民营企业自身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借助廉价劳动力、制度成本骤然降低、人才素质有质的提高等后发优势,中国的民营经济获得高竞争力。随着原材料、劳工价格急剧攀升,中国民营企业原先的价格优势正在萎缩。同时,技术软肋仍然存在,跟在西方技术后面亦步亦趋的局面并未彻底改观。民营企业自身的品牌缺乏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走到关键路口,这是对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生存能力和智慧的考验,更是对中国政府的考验。

十八大的钟声即将敲响,民营企业对十八大充满了期待,期望十八大能为其营造更为公正、公平的生存环境。

制定统一的、一视同仁的企业扶持政策

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停滞、冲突相伴其间。政策“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失公允。

权力机关,对待企业不免带有不同的情绪,如偏爱、青睐和轻视等,多方面渗透到不同性质的企业扶持中。国有企业凭借偏爱有加的政策支持,占据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跨国资本,自进入国门以来,也先后在税收、雇工、土地等政策上享受优惠,甚至悄然化身为特殊意义的中国式公司。唯有民营资本,并未获得太多实质性的企业扶持政策。

“嫌贫爱富”的政策歧视,是对稀缺性资源的错配。某些国有企业没有效率已是事实,但因血统高贵,就享受“扶贫式”待遇。民营企业竞争活力强,担忧他们扰乱市场,就利用政策泼一泼冷水。这混淆了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原则,不但市场混乱也会浪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

尤其经济困难时期,政府往往更多地偏重国有企业,如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这使得民营企业尤其生存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成为“经济孤儿”,可能就熬不过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最终倒闭,这非常可惜,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大大受挫。

期待十八大能制定统一的、一视同仁的企业扶持政策,保证民资与国资、外资享有同等的政策待遇。

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制定政策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一,要保证政策落到实处。有些政策看起来很美,但只是“水中花镜中月”,迟迟落不到现实层面,为民营企业竖起一道高高的玻璃门。

如《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作“新36条”)出台后,人们的预期很美好—再次拓展民营企业的产业空间,不少民营经济不能进也不敢想的领域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然而,实际上“新36条”并未取得太多令人振奋的效果,“新36条”的执行力并不尽人意。

政策是好政策,但在执行力上出现决心不够足、力度不够大的遗憾,久而久之,就成了“狼来了”的故事,削弱的民营企业对新政策的热情与信心,也会影响政府的信誉,中国民间资本的生态格局还是不会出现根本变化。

其二,要保证政策持续下去,有一定的稳定性。有些政策的时效性过强,如经济困难时期制定的政策,等到经济回暖时,执行者在执行时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导致政策断断续续,无法持久地发挥作用。

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竞争是一种权利,民营企业需要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生于市场,长于市场,它们的机制灵活、产权清晰、生产效率高,对资源的利用也比较充分,为它们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培育市场土壤,需要进一步实现产权明晰化,建立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同时,还要有效界定权力与市场的边界,打破行业垄断玻璃门。如果在政治、法律以及政策层面上保障民营企业有进入的权利,只要不是“经济成分”门槛,不管进入这一行业的技术、资金、经验门槛有多高,民营企业也会克服一切困难,成功打开市场之门。

所以,相关部门应戒掉对民间投资的不安全感,加快政策实施细则出台,降低一些领域的入门条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各行业和领域。

依法治国,真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合法财产

“文明社会离不开在一些最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发达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经济行为的运行合乎公正正义的法律。中国的经济基础日益完善,非人格化交换逐渐占统治地位,对交易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为理性的制度支撑。

企业是以契约关系为依据,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组成的结合体,为非人格化的组织。不管是组成企业还是在市场上运行,都应该遵循契约关系。如果契约关系缺失,企业将无法进行正常的投资与生产,法律是保证契约关系顺利进行的前提。

当前民营企业还会遭遇投资经营权得不到保障、企业生存权被侵害、财产占有权被侵占、投资收益权难以保障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依法歧视、行政执法随意性强、司法厚此薄彼等因素导致的。

希望十八大能够促成高稳定性、透明性和权威性经济法律的产生,建成有利于民营经济良性运行的法律框架。民营企业在相对宽松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获得与国有企业、外资平等的竞争地位。司法机关保持独立性,改变“唯成分论”的歧视,执法机关也能依法办事,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

搭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民营企业的发展还需借助外力,能否搭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至关重要。服务平台可发挥信息、培训、融资等多重功效:

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政策动向、国内外技术创新动态、企业人才招聘、专利查询、认证信息等;积极开展培训,对企业家个人、专业人才进行培训;开展多种交流活动,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商务活动;加强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打破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帮助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服务平台可以是民间的,也可以是官方的,总之只要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就是有价值的。

我们不能奢望太多,期待一次彻底的改革、一个主义,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并不现实。从问题到决策再到执行,不是一个简单推算出来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缜密的调整与再调整的过程。

上一篇:网站运营编辑的自荐信下一篇:开饭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