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十九大感想

2024-05-01

观看十九大感想(精选11篇)

篇1:观看十九大感想

观看十九大心得体会

10月18日,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全国瞩目,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上午9时,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收看了十九大开幕式及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

党的十九大,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总结过去五年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中汲取胜利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力量。

通过观看这次报告,使我深刻的觉悟到:中国的兴旺发达关键在党,民族的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观看十九大感想

在度过了八天的长假期后,十九大的召开氛围愈来愈烈。今天,十九大的开幕式正式开始,我和党支部的其他同学一起观看了此次开幕式的直播,看完之后,有了一些感想。

十九大,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面对国内外激荡的形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工作中稳中求进,开拓进取,取得了许多新的历史成就。如习总书记所说,党和国家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的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五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

篇3:观看十九大感想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浅谈十年高职高数教学感想

关键词:高职;高数;教学;感想

记得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时,心怦怦直跳,还有些忐忑。但拿起三寸粉笔的那一刻,就告诫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光阴任然,岁月如梭。转眼走上讲台已经十年,回顾这十年所经历的事,工作虽然繁忙,但很充实。今天加以回顾,以便今后更好地教学,也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各类应用型人才。各学科和高等数学的结合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数学的思维品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结合十年工作实际,对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回顾。

一、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

十年前,备课教案是手写,基本每个晚上都要花上几个小时写教案。那时上课教室也没有多媒体设备,上课都是以粉笔加黑板为主,它具有很多的优点,如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能体现教师教学的综合能力。但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当一些数学概念需要动态演示时尤为如此。如讲导数的几何意义、定积分概念时等,教师讲的很累,学生接受却很慢。另外,一堂课有很多时间都花费在板书上,往往时间不够用,准备讲授给学生的知识讲不完。而近几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以后,教师上课不用浪费时间板书。且有时可结合音频视频等,让内容更丰富,讲课时活动范围也加大,不用来回讲台和台下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等。当然在此要强调的是上课不是一味地只用大屏幕播放或对照大屏幕讲解就可以了,有的时候还是必须要板书。随着自己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多媒体授课的熟练使用,由开始只会单一的传统的教授法,也不断学会使用了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等。传统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数学主要是为了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种人才规格决定了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忽视各种数表、计算器等工具的应用。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了数学问题,主要是通过计算器、电脑(包括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工具能迅速、准确地得到结果,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从而达到数学教学更完美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数学教育历来把对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己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无法顾及,好像只能勉强把知识塞给学生,把数学纯粹作为工具介绍给学生。不这样做,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样做了,又觉得没把数学课上好,心有不甘。

教育部发出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随着对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的深刻认识,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职业型”、“实用型”的路子,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高职的高等数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的高等数学教育不同,不应過多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合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工具课,并为学生提供文化素养和就业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教师要摈弃唯“我”独尊的潜意识,树立服务观念。数学作为一门学科,被誉为科学王冠,但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它只是也只能是“仆人”,为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服务。尽管数学教学还具有逻辑培养、思维训练等多项功能,然而这些功能应在为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工具的过程中实现。

有鉴于此,高职数学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少而精”的原则。数学教师必须树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标的思想指导,确立淡化系统性与抽象性、注重操作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基本思路。

这样,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学生拥有必备的高中数学知识基础上,紧紧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按需决定高等数学内容,使其内容结合专业,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突出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比如,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与曲线的凹凸及函数图形的描绘等问题很少接触,也就没有必要花时间来学习这些内容,而把重点放在与今后工作中天天都要接触的单利、复利、最小投入、最大收益、边际分析等知识点上,对其更实用、更有价值。同时,直接选取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例题、习题讲解和练习,强调知识的应用。通过反复学习,学生得以反复记忆,直到熟练掌握,这更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胜任其岗位职责,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好效益。

另外,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高等数学的一些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比如,只针对工程技术和经济应用上常见常用的函数(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来进行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运算,不要造出一些结构复杂的函数难为学生。对微积分的精髓——极限,也只要突出其概念的学习,并以“代入法”求极限为主,减少许多技巧性的极限求法。

总之教学内容上,一、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二、结合专业讲清概念,突出实用性。

三、教育对象的变化

高职高专院校在高考录取中属于最后批次录取,虽然也有分数线限制,但录取线很低,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生源文化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分析抱有畏惧心理。不少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残缺不全,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刚进校时还有学习热情,不久就归于消沉,觉得自己实在不是学数学的料。高职高专院校生源中还有一部分三校生(中专、技校和、职高),这部分学生专业知识稍好但文化基础更差,出现这种现象更是不足为奇。

所以在教学中将普通高中生源学生和三校生生源两类分开编班,因材施教。

从时间上来讲,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面貌,在某些方面常深感现在的学生懂得比老师多得多。但80后和90后的学生也有差异。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一代比一代强,自尊心一代比一代强,自理能力一代比一代差。80后还算务实,并不自私,荣誉感很强,在面对挫折时有时会出现意志力不够坚强。90后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渴望平等。对待90后我们老师要在生活上和他们以朋友相称,在课堂上要严肃点,让他们觉得你值得信任。

学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又要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作为一名人名教师,我时刻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油然而生地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向昭红.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数学理论与应用,2001(4)

[2]王石安,赵立新,付银莲.改革农科高等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农业教育,2001(9).

[3]汪红艳,李维屿,袭杨.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山西科技,2008(3)

篇5:观看十九大有感-吴超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阐释“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的新理念。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启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新征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多次强调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深刻指出腐败“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再次强调“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这些论述形成、丰富和完善了“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的新理念。这一新理念,鲜明回答了新时期正风反腐“为了谁”“依靠谁”“如何深化”的重大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最强的力量,民心关系到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获得感”是正风反腐获得民心的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的新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开展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正风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治目标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在动力系统中始终尊重“主人”权益、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中心”地位,激活民众参与和支持正风反腐的“深厚伟力”;在评价标准上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获得感”为反腐成效的检验标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最强的力量,民心关系到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获得感”是正风反腐获得民心的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的新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开展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正风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治目标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在动力系统中始终尊重“主人”权益、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中心”地位,激活民众参与和支持正风反腐的“深厚伟力”;在评价标准上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获得感”为反腐成效的检验标准。

篇6:观看十九大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我在单位观看了直播,下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遍地开花。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五位一体”工作总体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整体转型升级;以“一带一路”倡议,传播合作、共赢、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五年来的成就是开创性的。五年来,党中央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四个伟大”应时而生,应势而生。世人瞩目的“中国道路”充分显示了“四个自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朝惕夕厉,常怀忧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打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强本固基。

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进入短兵 1 相接、生死相搏的重大关头。从“八项规定”开始,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闻舆论、思想宣传、文学艺术、哲学社科、文化教育……各项工作步步为营,“中国话语”、“中国声音”、“中国思想”丝丝入扣;司法改革、监察改革、军队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影响之巨,尚待来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二孩”政策、养老“并轨”迈步、医保“漫游”提速……许多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改革不断推出,便民惠民利民,一个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现代化社会正在到来。

五年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已经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不断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新的发展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接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 2 人民以更加强烈的心情向往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资金中心的一名党员,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参加党的建设活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投身于工作中去,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以实际行动为党的建设做出最大努力。

篇7:观看十九大 心得体会

开幕式上,65岁,210分钟的站立报告,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一位极具战略眼光,魄力十足,登高望远,居安思危的领导人!他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定,以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提出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打赢蓝天保卫战;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等新理念。

提出全党同志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要求。阐述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出了数字经济;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等新名词。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由十八大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举措到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等新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等新战略。

篇8:观看十九大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李克强总理主持会议,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幸观看了本次大会开幕式。面对庄重的国歌声,面对气势宏伟的人民大会堂,面对我们敬爱的总书记,我激动万分,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亲民,深刻体会了做为一名中国人的幸运和幸福。

习主席在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一名普通的心理老师,面对祖国的强大深感自豪,并将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积极主动参与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当中去。

首先,我会在理论上充实自己,多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前沿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为祖国的青少年服务,陪伴他们更好的健康成长。

其次,我会多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多做实践,做好心理咨询,做好讲座,不仅服务于本校学生,也将努力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帮助,走出心理阴影。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中央部分领导的事,也不是某一个单位的事,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我将为祖国的伟大事业不懈努力,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优秀的党员。

徐美萍

篇9:观看十九大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点,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收看了党的十九大直播开幕式,认真聆听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习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鼓舞人心,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本次大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之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理应发生变化。总书记在充分总结近年来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上提出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求”到“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的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体现我国发展中的不足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力”,而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短短几字的变化浓缩了新中国建国至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程,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历程。新的社会矛盾从纵向上看有进步,横向上看有不足,而不足之处也是我党今后的奋斗方向。通过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了解了目前我国深化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能否让更多的基层改革者站出来,点燃他们心中投身改革的激情,从而凝聚起一切推动改革全面深化的力量,将成为本轮改革迈向成功的关键。

要让一切心有梦想的基层改革者脱颖而出。中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要突破的不仅有思想领域的条条框框,更有现实利益的盘根错节。今天的改革者往往也是被改革者,需要面对在各种利益表达中调整利益格局、取舍利益分配的巨大压力。人们有理由期待,顶层设计能够为基层改革者创造相对宽容、宽松的体制机制,允许犯错,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让更多的改革者打消顾虑、轻装上阵,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一切正面力量。要让基层改革探索的活力充分迸发涌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层干部群众对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对于改革的诉求也都有各自利益立场上的深度表达,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改革者”,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缺乏。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激发基层改革探索的活力创造一个人人参与改革、个个奉献智慧的改革新格局,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为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改革提供充分的空间,打造广阔的平台,畅通无限的渠道,全面激活基层改革探索的热情,让一切有利于改革探索的创新能量迸发涌流。

篇10:观看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十九大,来自全国各地的2278名党代表,参加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的大会。作为中国几亿网民中的普通一员,我全程观看了昨天的开幕式,看完之后真是感慨颇多,会上总书记的讲话咱们姑且不论,会中的诸多细节却是变化极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是震撼、折服,还有热血燃动。

作为世界赫赫有名的大国强国,它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一个西北出来的农村娃,一个年龄达64岁的普通人,一个从基层做起的国家领导人,在全党的大会上全程站立无休息演讲三个半小时,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就我个人而言,它给我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说实话,我今年20多岁,身强力壮,让我持续站三个小时,我实在是做不到,我也相信,在场的各位绝大多数做不到。我们总说,当官好,福利好,工资好,地位好,权力好,官位越大越好。但他们的酸苦我们其实并不一定能看得到、感受到。没有人能很轻松地对待工作,没有人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获得众人青睐。而习近平,却能得到中国8900多万党员的青睐,能得到各级政府、海陆空三军的青睐,能得到13亿多人民的青睐,全国网友能亲切地称呼他为“***”。自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从未有过这样对国家领导人的称呼,他是如此的深入民心,令人瞩目。他的个人魅力同样令世界折服。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国家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的这次讲话,却能令万千民众尤其是青年产生共鸣。“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军队就是拿来打仗的”、“打虎、拍蝇、猎狐”、“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种既接地气又雄心满满的话,说的我真的是热血沸腾。有人说,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邓小平让人民富起来了,而习近平却是真真正正让国家强起来了。我们不会再抱怨,“出国出看看,你才知道中国有多穷”,我们会发现,“出国去看看,你才知道中国有多富、多强”。我们不再羡慕国外,因为国外没有的中国有,国外有的,我们做的更好。中国不仅在航天、共享经济、移动支付、高铁技术碾压他们,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更是能全方位的碾压他们,分分钟教他们“做人”。因为中国强大,力量就是外交。我们可以豪言:“不批中国在英的高铁项目,将影响中英两国关系”;看到中国军舰、护卫舰在日本海域执行任务,而日本毫无办法只能表示严正抗议时,外交部能说:“中国军舰多过几次日本就习惯了”;看到印度在洞朗地区挑起矛盾,我们有能力实力说:“勿谓言之不预也”;在中东、南亚发生**冲突、自然灾害时,我们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各国的惊羡中,运用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第一时间完成撤侨,保证华侨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能壮语:“中国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能做很多事,中国的边界问题,历史问题正在朝我们希望的方向逐步地解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们正在崛起,我们正在复兴。

篇11:观看十九大直播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十九大直播,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现作如下几点陈述:

一、坚决拥护全会决定。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这是全党的郑重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实践证明,我们作为一个大党大国,要凝聚全党、团结人民、乘风破浪,就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符合历史和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和人民意愿,深深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总书记已经成为新长征路上的“主心骨”。我们全校教职工在思想上充分信赖、在政治上坚决维护、在组织上自觉服从、在感情上深刻认同,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要把《准则》和《条例》当作政治戒尺。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教育、制度入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从严治党纲领性文件,笼子越扎越紧,环环相扣。全会通过的《准则》和《条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规范性、针对性。要落实这些要求,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发挥机关党建职能作用,就必须找准职责定位,把好方向盘,坚决防止“灯下黑”和“挂空档”。要按照六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制度,在调研论证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把选举党代表当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检验学习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和考验,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生动实践和民主集中制教育的过程,运用规矩推进责任落实,确保党代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广泛、党员拥护。

三、要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全会又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机关党建要走在前作表率,这是党的建设一个传统做法和成功经验。我们要把抓全会精神学习与抓“回头看”反馈整改结合起来,坚持把党建融入经常、导向日常,强化精准党建意识。坚持以忠立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德立身,落实责任敢唱黑脸,不以问题轻微而忽视,不以矛盾棘手而回避。坚持以学立本,练好金钢钻,会调查研究、会党务指导、会备课授课、会文字表达、会组织推动、会网络运用,争当党务行家里手。坚持以新立业,以领跑者的姿态应变创新,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党员、服务创新。真正把心思精力用在想干事上,把本事用在能干事上,把目标定在干成事上。无愧于党的培养和信任,为美丽和平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彭伦武

上一篇:习作训练《上课了》下一篇:村食品安全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