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4-04-19

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通用8篇)

篇1: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大 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关闭。 ③逡(?‘?)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仅;止。 ⑤龁(??):咬。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适异国来贡狮猫 (2)众咸谓猫怯 (3)既而鼠跳掷渐迟

10.对画线句“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是害怕了才赶忙躲避,并不是在等待老鼠疲乏下来。

B.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是害怕了才赶忙躲避,并不是在等待老鼠懒惰下来。

C.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乏下来。

D.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懒惰下来。

11.选文中描述的大鼠极其凶悍,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主要表现在哪里。(3分)

答案:

9 (1)正巧(恰逢) (2)都(全) (3)缓慢(迟缓)

10 C

11 (1)老鼠体型很大,横行宫里,鼠害肆虐;

(2)大鼠一次次吃掉了企图捕食它的民间佳猫;

(3)大鼠不等狮猫吃掉它便主动多次进攻狮猫,不依不饶,很凶悍。

(学生依照文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得分)

【译文】明朝万历年间,皇宫出现了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遍寻民间好猫来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来进贡狮猫,这猫浑身毛色雪白。于是,把狮猫放进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只见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不慌不忙地爬出来,见到猫之后愤怒地向狮猫奔过来。狮猫避开老鼠跳到桌子上,老鼠紧跟着也跳到桌子上,随后,猫就跳下来。如此跳上跳下,不少于一百次。见此情形,大家都说猫胆怯,认为狮猫是一只没有能力捕捉大老鼠的猫。过了一会儿,老鼠跳跃的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好像在喘气,它蹲在地上稍稍休息。此时,只见猫快速跳下桌子,用爪子抓住了老鼠头顶上的毛,用嘴咬住了老鼠的脖子,猫鼠辗转往复地争斗,猫呜呜地叫,老鼠啾啾地呻吟。宫人急忙打开窗户查看,大老鼠的脑袋已经被狮猫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最初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唉!那种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之人,和这只大鼠又有什么不同呢?

篇2: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项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间,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碎矣。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为害甚剧潜窥之()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狮猫最初为什么只是躲避大鼠而不还击。(3分)

4.故事的題目是《大鼠》,你从大鼠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1)非常、极(2)观察

2、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狮猫要令大鼠疲于奔命,待它动作迟钝,有利自己出击。这是一计策,在等待机会。

4、說明有勇無謀必會招致失敗的道理(如果单凭匹夫之勇,那就无异于笨拙的大鼠。)

【翻译】

篇3: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阅读

“阅读”的中心任务是将文本读懂, 分为“读清”与“读通”两个环节。“读清”的主要任务是落实语音和句读, 由学生自主朗读完成。对于语音和句读的重难点, 采取学生自由质疑和教师选点提问的方式来强调落实。“读通”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言知识点和疏通文意。经过这一环节,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梳理文言知识, 对重点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等进行识记, 丰富自己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促进学生“读通”文本, 教师可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质疑解疑, 教师随机加入学生的讨论, 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另外, 教师可提前制定“学案”, 提示文本的文言重点, 便于学生重点识记。

为实现“阅读”的两个环节的实效,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笔记习惯, 养成自觉的笔记行为, 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能用规范的笔记符号明确标识, 以便于质疑、交流和复习巩固。

二、悦读

“悦读”指的是快乐地阅读。学生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后, 要力求流畅地阅读甚至是快乐地阅读。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阅读内容可自由选择,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了解和个人阅读兴趣, 选取文本中最能引发自己阅读兴趣的片段或语句, 进行品味阅读。对于文本中最经典的片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研读品味, 读出“言中之文”、“文中之意”、“意中之妙”。对于学生自主选择的“悦读”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如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列传》时, 有学生选择了廉颇在“渑池会”前的一段告别语品味悦读:“王行,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还, 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 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这位学生在反复地品味诵读中, 不断地从这一句告别语的简短的句式、理智的分析、坚定的态度等角度加深对廉颇的形象性格的认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 我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烛之武“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的语言, 我们在烛之武伤感的语调中品评出他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结合着后文他在赴秦说秦师过程中不卑不亢、高瞻远瞩、侃侃而谈的表现, 更加加深了对主人公深明大义、智勇兼备的形象的认知。

唤醒学生“悦读”的心态, 教师的导引很关键。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对文本的真挚的喜爱。教师可以介绍与文本相关的历史轶闻、生活趣事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而教师所自然流露的对文本的热爱更易于催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在讲《报任安书》的时候, 我投入大量的时间讲述我对司马迁的同情、钦佩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所给予我的感动, 与学生一起想象《史记》创作的艰难、想象司马迁所承受的苦难, 想象这位有着奔放的情感和敏锐的神经的伟大的“人”的度日如年的艰难, 想象这52万字中每一个字的来之不易。我的情感感染了学生, 我们又一起投入了文本所给予我们的感动。一篇文字难度较大的《报任安书》学完, 班里有十多位学生自发地完成了全文的背诵。

三、越读

篇4: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篇5:文言文阅读答案

B、第一个“且”况且表递进。第二个“且”将要。C、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

D、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第二个表反诘语气。)12.答案D(排除法“廉洁无私”只能是D项)

13.1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关键词所以、安、鬻 2译文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

3译文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关键词岂、良、所致。

10【D】夺改变 11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D均介词“在” 12【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13、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9、【答案】AB项结合上下文意,可推断“薄”应为“靠近、接近”意。此题如果考生能联想课内知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更易理解。

10、【答案】CA项“而”连词,表并列 B项“于”介词在 C项“之”兼词之于/指示代词这、这样D项

“乎”语气词可不译。

11、【答案】AB项“及归,公又请殿将”说明王德用擢升,是结果。C项“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表明王德用的谦逊和自知自明,而非坦荡。D项“左右皆望公,莫敢近”表现敌人对其的敬畏,属效果.“士大夫亦多服其度”表现其人格魅力,与“坦荡无私”不尽相同。

12、【答案】B13、【答案】1军人敢于倚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秘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

篇6:文言文阅读答案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译文: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答案

ll.(1)全、都,全部;(2)推测、估计、考虑。

l2.(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篇7:《郭荣》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郭荣,字长荣,自云太原人也。荣容貌魁岸,外疏内密,与其交者多爱之。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护察荣谨厚,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时齐寇屡侵,护令荣于汾州观贼形势。时汾州与姚襄镇相去悬远,荣以为二城孤迥,势不相救,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护从之。俄而齐将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荣所立者独能自守。护作浮桥,出兵渡河,与孝先战。孝先于上流纵大筏以击浮桥,护令荣督便水者引取其筏。以功授大都督。护又以稽胡数为寇乱,使荣绥集之。荣于上郡、延安筑周昌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为寇。

②荣少与高祖亲狎,情契极欢,尝与高祖夜坐月下,因从容谓荣曰:“吾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典代之。”荣深自结纳。宣帝崩,高祖总百揆,召荣,抚其背而笑曰:

“吾言验未?”高祖受禅,引为内史舍人,以龙潜之旧,进爵蒲城郡公。仁寿初,西南夷、

獠多叛,诏荣领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讨之。岁馀悉平。

③炀帝即位,入为武侯骠骑将军。后数岁,黔安首领田罗驹阻清江作乱,夷陵诸郡,民夷多应者,诏荣击平之。明年,帝复事辽东,荣以为中国疲敝,万乘不宜屡动,乃言于帝曰:“戎狄失礼,臣下之事。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岂有亲辱大驾以临小寇?”帝不纳。复从军攻辽东城,荣亲蒙矢石,昼夜不释甲胄百余日。帝每令人窥诸将所为,知荣如是,帝大悦,每劳勉之。九年,帝至东都,谓荣曰:“公年德渐高,不宜久涉行阵,当与公一郡,任所选也。”荣不愿违离,顿首陈让,辞情哀苦,有感帝心,于是拜为右侯卫大将军。后数日,帝谓百僚曰:“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其见信如此。——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五》,有删减。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护令荣于汾州观贼形势( ) ②荣以为二城孤迥( ) ③昼夜不释甲胄百余日(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纵大筏以击浮桥 护又以稽胡数为寇乱

B.以遏其要路 周历已尽,我其代之

C.稽胡由是不能为寇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

D.因从容谓荣曰 相如因持璧却立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共5分)

(1)戎狄失礼,臣下之事。

(2)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

20.第②段中描写高祖“抚其背而笑曰”的作用是。

21.概括“郭荣”主要的品格特点。

【命题分析】

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文本来自于《隋书》,传主是先唐的一个将领。这篇文言文的篇幅稍微长一些,但是题目的难度不太大。

题型只有一处有变化,其它依然是考查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人物形象,后四者几乎都是必考题型。

变化的是第20题,考查句子作用。句子的作用在现代文中考查的比较多,在这个地方算是一个少见题型。答题的思路也可以参考现代文句子作用的答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切入。

【答案与解析】

17.①观察 ②远,遥远(“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③脱下,卸下(由常见成语“手不释卷”“爱不释手”中的“放下”之意,联系战场战时紧张的情境,可以推断)

18.D(A用;因为 B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可以 C做;因为 D于是)(本题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18个虚词,D选项“相如因持璧却立”出自课内,对课内的文言文篇目一定要十分熟悉,拿到一个句子自动翻译。)

19.①戎狄(或可译为边境少数族群)不讲礼节(发动战争),这是臣下(要处理)的事。②像郭荣这样诚心诚意,纯粹之至的人,的确无人与他相比啊。

(第一句注意补充省略的成分。第二句注意特殊句式定语后置“诚心纯至如郭荣者”,要调整成现代汉语规范语序,实词注意“纯至”“固”。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上下文意,逐字逐句直译,字字落实,注意把特殊句式翻译成正常语序,注意一些重点实词,这些都是采分点。)

20.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郭荣和杨坚促膝交谈,高祖说自己“仰观玄象,俯察人事”,觉得周朝要灭亡了,自己要取而代之,后文说杨坚果然创立了新的朝代隋朝②内容上说明了郭荣和杨坚属于无话不谈的密友,同时也说明了杨坚的爽朗和自信的性格。(考查句子的作用。句子的作用在现代文中考查的比较多,在这个地方算是一个少见题型。答题的思路也可以参考现代文句子作用的答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切入。结构上“抚其背而笑曰”可以说是承上启下,上承郭荣和杨坚促膝交谈,高祖说自己“仰观玄象,俯察人事”,觉得周朝要灭亡了,自己要取而代之,后文说杨坚果然创立了新的朝代隋朝;内容上说明了郭荣和杨坚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属于无话不谈的密友,同时杨坚“抚其背而笑”也说明了杨坚的爽朗和自信的性格。)

21.谨厚、勇敢勇猛、有智慧有预见性、亲切友善、诚心纯至。(考查人物的形象和个性,这是人物传记文言文常考的一个题型,此处得到延续。同学们平时练习的时候要积累常见的形容个性、品格、形象的形容词,以免找不到恰切的.词语。本题问的是传主郭荣的形象特点,需要通读全文,看这个人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行为和言语是什么,从中概括“主要的品格特点”。首先,第一段中有原词“谨厚”。其次,第一段主要讲了郭荣在战争军事中的一些表现,说明他有军事才能,勇敢有智慧。第三,杨坚说自己周要灭亡,自己要取而代之,“荣深自结纳”,说明郭荣有想法有预见性,并且是一个亲切和善的朋友,第四,后面又讲到军事战争,“昼夜不释甲胄百余日”说明郭荣不但作战勇猛,而且非常尽职尽责。最后,隋炀帝的评价是“诚心纯至”。)

【译文】

郭荣字长荣,自称是太原人。

郭荣体貌魁伟,外表粗心,内实细密,与他父亲交往的人,大多喜欢他。

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把他当作亲信。

宇文护发现郭荣谨慎忠厚,提拔他任中外府水曹参军。

当时北齐屡屡犯边,宇文护让郭荣在汾州观察贼人的形势。

当时汾州和姚襄镇相距甚远,郭荣认为两城孤立,不能互相援救,请在汾州和姚襄镇之间另筑一城,以便控制形势,宇文护接受了这一建议。

不久齐将段孝先攻陷姚襄镇和汾州城,只有郭荣所筑之城独能自守。

宇文护作浮桥,出兵渡过黄河,与段孝先作战。

段孝先在黄河上游放大筏以撞击浮桥,宇文护让郭荣督促习水性者牵开大筏。

郭荣因功被授大都督。

宇文护又因稽胡屡为边患,派郭荣安抚召集他们。

郭荣在上郡、延安修筑周昌、弘信、广安、招远、咸宁等五城,以遏其要路。

稽胡从此不能为边患。

周武帝亲统万机,拜郭荣为宣纳中士。

后随武帝平定齐国,因为战功,赐马二十匹,绵绢六百段,被封为平阳县男,升任司水大夫。

郭荣年少时与隋高祖亲近,感情很好,曾与高祖夜坐月下闲谈,高祖对郭荣说:“我仰观天象,俯察人事,周代将尽,我将取代他。”郭荣深深地与高祖结交。

周宣帝去世后,高祖总揽朝政,召来郭荣,抚着他的背而笑着说:“我的话验证了没有?”就拜授郭荣为相府乐曹参军。

不久又以本官兼任蕃部大夫。

高祖受北周禅让,任郭荣为内史舍人,因他是高祖登基前的好友,晋封他为蒲城郡公,升任上仪同。

累迁至通州刺史。

仁寿(601~604)初,西南方的夷人、獠人大多背叛朝廷,下诏郭荣,让他任八州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进剿。

一年多后全部平定,赐郭荣奴婢三百多口。

隋炀帝即位后,郭荣入京任武侯骠骑大将军,因为严厉正直而出名。

几年后,黔安的首领田罗驹阻断清江而造反,夷陵各郡的百姓大多响应,下诏让郭荣击平了他们。

郭荣升任左候卫将军。

跟随隋炀帝西征吐谷浑,拜授银青光禄大夫。

辽东战争中,郭荣因功升任左光禄大夫。

次年,炀帝又征辽东,郭荣认为中原疲弊,皇上不应屡屡兴师,于是对炀帝说:“戎狄失礼,这是臣下的事。

我听说,千钧大弩不为小小的鼷鼠发机,哪有皇帝亲动而临小寇的道理?”炀帝不采纳。

郭荣又随炀帝进攻辽东城,郭荣亲自上阵,冒着箭矢、石头,日夜不解甲,达到一百多天。

炀帝常常让人窥探诸将所为,知道郭荣如此,炀帝非常高兴,常常慰劳、鼓励他。

大业九年(613),炀帝到东都,对郭荣说:“你年事渐高,不宜久自征战,我要给你一郡,任你挑选。”郭荣不愿离开炀帝,叩头陈请,言辞和感情都很哀苦,感动了炀帝,于是授郭荣为右侯卫大将军。

篇8:文言文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的阶段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则明确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近几年,各地中考文言文的命题,践行着新课标的要求;2015年,各地中考文言文的命题依然会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一、命题趋势

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命题呈现的趋势大致是:(一)题量大多保持在3~5题,分值一般在10~15分不等,所占比例较大。(二)文本材料的选择,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的16篇文言文为主,其他的课内文言文为辅,但趋向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语段阅读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三)考查的内容注重基础,考点集中在文言实词、语句翻译、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感悟启发等。(四)考查题型趋向多样化,知识与能力兼顾,侧重能力;整体与局部兼顾,强调整体;形式与内容兼顾,注重内容;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注重主观表述。同时,题目的综合性要求增强,创新开放性试题还会出现。

二、考查要点

1. 划分朗读停顿。一般选取文中的一个语句,考查考生能否结合对语句的朗读与理解,正确划分出停顿的节奏。

2. 词语解释。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掌握词义。在文言文语段的考查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以实词为主。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是确定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是该考点经常考查的内容。

3. 语句翻译。古文翻译就是把文言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即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古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从近年各地的试题来看,古文翻译一般选取的都是文章中的名句或重点句子,主要包括核心句、文眼句、主旨句等。考点往往涉及文言句型(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和特殊用法等。

4. 内容理解。内容理解题主要考查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这类试题常见的考点包括: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写法等。归纳要点就是筛选信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精要之处进行提炼总结,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中心,即把文章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抓住文章的本质,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并加以阐述或概括。鉴赏写法,即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品鉴赏析,以便于进一步借鉴、升华、创造。这类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意理解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阅读感悟。阅读感悟,即正确把握文意后,进一步对所选文段探究体会、感悟赏析。这类试题常见的考点包括:感悟体验、阐述观点、发表看法等。感悟体验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或道理时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观点就是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独特感受;发表看法就是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阅读体验与感悟等。有时考点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理解感悟的迁移与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从文章实际出发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切忌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评价。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2014·江苏苏州)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2. 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 能谤讥于市朝B. 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C.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 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阅读材料选自教材,考查内容涉及文言字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句式的把握以及写法的理解。1. 考查词义辨析,包括实词和虚词。做这类试题,要严格按照课文的注释。如A项,“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是“拜见“的意思,而“才美不外见”的“见”是通假字,同“现”。这样,明确每一个字词的意思,然后进行比较,便能找出符合题意的一项。2. 考查对倒装句的把握。一方面,可根据平时学习的积累,明确句子的句式,也可通过翻译,将原句与翻译后的现代汉语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词序颠倒的现象。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想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如文章主要写邹忌的劝谏,而题目的内容是劝谏的结果。明确了记叙的重点,就能明白写作的目的。4. 考查写法的特点。题目给出写法的特点,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首先到文中找到由“三”组合而成的例句,然后加以比较、揣摩,体会写法的好处。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列举的例句进行分析。

二、(2014·江苏南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1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2,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3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4洛阳,树园圃,为逸老5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6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1矫厉:振奋。2重肉:两种以上的肉。3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4治第:建府宅。5逸老:安享晚年。6形骸:形体、身体。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一时士大 夫矫厉尚 风节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对超出学生知识范畴的字词添加了注释,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考查内容涉及朗读停顿节奏的划分、实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写法的把握以及对内容的理解。1. 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完成时,在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把主谓宾分开,同时注意划分两处。2. 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如“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患”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 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4. 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此文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意在表现范仲淹。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两字,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

三、(2014·江苏徐州)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2梦中初遇洛神3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4,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1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2东阿王:曹植。3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4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 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解析:两篇阅读材料,一篇选自课内,一篇选自课外。命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题型多样,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阅读能力,以及对文言作品的欣赏能力。1. 考查文言文中常见实词,重点关注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如“西”本是名词,“西面”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往西走(向西去)”。这就要求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2. 考查一词多义。考生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句辨析、解释。虽然有课外材料中的字词,但它们在课内篇目中都出现过。解释课外的字词时,应多想想这个字词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考查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也要注意把握句式的特点,从而确保翻译的句子意思准确、句意连贯。4. 考查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主题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分析、感悟与鉴赏能力。尽管试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降低了难度,但考生应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内容,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加以比较、鉴别,从而找出“不恰当的一项”。

四、(2014·江苏扬州)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3.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考查内容涉及文言实词的解释、虚词的辨别、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人物的评价。1. 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尽管材料选自课外,但考查的实词均是课文里出现过的重要的实词。如“患”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出现过;“师”在《曹刿论战》中出现过;“诣”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数”在《陈涉世家》中出现过。只要回忆一下这些词的常见义项,再结合具体语境,就能准确作出解释。2.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平时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结合语句内容加以把握、辨别,从而作出准确判断。3. 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把握主要实词的意思,要注意内容的增补,确保翻译后的语句通顺、完整,句意明确。4. 考查在把握完整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评价能力。这类试题,答案不唯一。答题时,一要观点明确,即对人物作出相关的评价;二要理由充分,即根据文章相关内容,给出评价的依据。

五、(2014·上海)

(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1~2题。(8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 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乙文选自《论语》,它是________家经典。(2分)

2. 甲文与乙文第______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材料均选自课内,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文章内容的理解。1. 这道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课题以及人物学说派别的识记。迎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忽视对浅显课文的复习,而这些课文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 这道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一般来说,比较阅读题的两篇选文在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既彰显各自的不同特色,又往往有内在的相同点。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学会比较、鉴别,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回答第一小题,应根据后面“学习贵在主动进取”的提示,比较乙文第二段所揭示的主旨。回答第二小题,则需要将目光转向另一语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1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2,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1宿卫:在宫禁中值宿的警卫。2纸鸢:风筝。

3.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6.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 遇事要勤学好问。B. 要善于见微知著。

C. 要勤于观察思考。D. 遇事要集思广益。

解析:阅读材料选自课外,短小、浅显,但设置的题目非常丰富,题型多样。第3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知识运用能力。“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语感与语法,通过翻译语句,可判定词义。第4题翻译题,可联想课文中出现过的类似语句,如“何以战”(《曹刿论战》),明确判断出这是一个倒装句,语序应为“子以何知之”。第5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可根据给出部分,找出“空格处”对应的语段,然后加以概括。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已经给出的三部分都是主谓结构、四个字的特点,写出答案。第6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主题的领悟能力。可自己提炼,然后对照选项找出答案;也可以根据选项给出的“道理”,一一与材料比照,从而发现答案。当然,第一种方法更科学、简便。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一、判断、划分节奏

文言文重在朗读,而准确的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因此,朗读节奏类试题常常出现在各地区中考语文的试卷中。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直接在原句上用“/”划分朗读停顿的节奏。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在初步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注意分析语法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依此确定句中停顿。答题时,要仔细默读,联系上下文,弄清句意。结合翻译后的“现代文”句意,停顿的划分就简单多了。当然,划分节奏,不要忘记语句停顿的两条原则:一是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可停顿;二是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可停顿。如“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士大夫”是古代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中间不可停顿。

二、词语解释

理解词义,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因此,词语解释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考点。考查实词,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这一题型为主,间或出现选择题;考查虚词,以“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的选择题为主。完成此类试题,重在平时积累,并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把握。

词语解释以实词为主,一般为课文中重要的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解释时,可回顾词语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予以推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具体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初中阶段的通假字数量不多,应背熟记牢。

1. 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文言文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可随意地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辨。如“请”,可作敬辞,解释为“请允许我”(请献十金。《公输》);可解释为“请求”(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可解释为“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再如,《桃花源记》中出现的“交通”“妻子”“无论”“绝境”等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里的完全不同。如南通卷中,题目要求解释“每感激论天下事”的“感激”,答题时要明确“感激”是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2. 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解释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否则会闹出笑话。如扬州卷中,解释“发师救周”的“师”,首先要看看“发师救周”所在的语句,即要明确“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这个语句的意思,再回想平时学过的“师”的义项:一是老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二是军队(齐师伐我;齐师败绩。《曹刿论战》),从而确定正确的词义。

3. 注意词类活用与古字通假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常见的类型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的“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闻名、著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三峡》)中的“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争着往高处,争着往远处”;(3)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如“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的“劳”,解释为“使……劳累”。(4)意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如“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中的“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以……为异”。

通假字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的积累量。平时,同学们要注意识记与理解重要的实词词义,到了初三复习阶段,还要对这些重要实词进行梳理,掌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准确解释课内外的文言实词。

4. 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主要有“之”“其”“而”“以”“于”等。单纯考查虚词用法的试题,已经渐渐淡出试卷。因此,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同学们不必死记硬背。复习时,要善于归类整理,辨别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即可。

三、语句翻译

1. 突破关键词语

在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总有一两个重要的实词或虚词,决定着我们译句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注意突破这一两个词。如南通卷中,要求翻译“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一句。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我们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语句可翻译为:“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2. 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常常不同,进行语句翻译时,就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夫战者,勇气也”是判断句,翻译时,要使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又如,“何陋之有”是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犹……之与……也”是固定短语,译为“好像……同……相比”。把握句式特征,翻译就会变得简单易行。

3. 掌握翻译方法

译文力求做到准确、完整、顺畅,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兼顾全句。翻译一般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1)留。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书名、朝代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不用解释,照抄保留。(2)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词义、句式等。(3)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就要删除。(4)补。将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全。(5)调。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四、内容理解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结合整篇文章及背景材料理解文本内容、思想观点、表达技巧、层段大意等。结合自身实际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情感及蕴涵道理等的理解。答题时力求做到读懂文句、审题精确、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通盘考虑。要紧扣文本筛选信息提炼有关要点。

在理解内容时,一定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对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读两遍、三遍。反复阅读中,有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只有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具体的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要领,得出正确的答案。

五、阅读感悟

此类考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等。复习时,要着重从人物描写、事件描述、人物主次、详略安排等方面出发,体悟作者思想,把握文章主旨。答题时,要读懂原文,注意多角度思考,紧扣原文主旨,切中要害。不能凭主观臆断泛泛而谈,要在理解和领悟上下功夫,善于归纳、提炼、升华。

【方法与策略】

与课内文言文阅读相比,课外文言文阅读失分较多。因此,课外文言文阅读,是同学们在迎考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瓶颈”。一方面,同学们可多读一些课外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多做一点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实词、虚词、句式等,毕竟都在课内出现过。同学们在注重积累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运用能力。下面,提供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步骤与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重要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提示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一方面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另一方面明确题目所问的内容,便于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与答案相关的语句或语段。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都会对一些难懂的字词加以注释,这些注释有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和内容。因此,在阅读全文之前,一定要先看注释。当然,阅读过程中,千万不要纠结于某些“拦路虎”,可多读几遍。不求完全读懂,但求明白大致意思即可。

第三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包括三类,即词语解释、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对于不同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些上文已经谈到,便不赘述。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中考链接

(一)(2014·江苏常州)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共1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苏杭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1、以疏为美。”固2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3之隐明告鬻4梅者,斫5其正,养其旁条,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6,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1欹(qī):倾斜。2固:本来。3孤癖:特别嗜好。4鬻(yù):卖。5斫(zhuó):砍削。6重价:大价钱。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 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 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二)(2014·江苏淮安)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4题。(17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去掉甲文中加点的“酒酣”一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楚王称晏子为“圣人”,马生求学过程中“流辈甚称其贤”,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与马生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4·江苏连云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周处

刘义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1,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1年版)

【注】1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河”)两兄弟,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处 与 之 俱 经 三 日 三 夜 乡 里 皆 谓 已 死 更 相 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周处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4·江苏南京)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题。(11分)

报恩塔1

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2,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3,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4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5,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6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1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2窑器:陶瓷器具。3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4识:标记。5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6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2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3.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作“君子”。

B. 第一次衬托,表现莲花的高洁正直的特点。

C. 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D. 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5. 根据文中对莲花的描写,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15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西伯卒,武王载木主1,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2,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3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

【注】1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2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3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 非矣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乙文表现了伯夷、叔齐怎样的品质?(3分)

上一篇:关于慈善日记小学下一篇:边工作 边移民 性价比最高的美国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