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2024-05-08

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精选11篇)

篇1: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1农民接受科技成果的阶段

一个农民要接受某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和相应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步认识、产生兴趣、参考评价、进行试验、决定采用5个阶段。

1.1初步认识

农民通过推广人员的介绍,对农业技术产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某技术某产品比以前采用的好,开始意识到新技术的存在,但未必相信和感兴趣。例如笔者调查到的合阳县一位农民对新产品无公害、低毒、低残留农药介绍表示认同,但还是觉得自己以前用的药好,对新产品并不十分感兴趣。

1.2产生兴趣

农民知道一项新技术后,有的想进一步了解新技术的方法和效果,对该项新技术表示关心和感兴趣,并开始出现学习上的主动。这些人之所以表示关心和有兴趣,是由于他们认为新技术对其是有用的,而且是可行的;也有的农民在知道该项新技术后,由于不相信,或者没有经济实力及其他原因而不能采用,就不会感兴趣。经过笔者对近1000人次的调查。

1.3参考评价

一旦农民对新技术发生兴趣,就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对采用新技术的得失加以分析比较判断。评价的进行,就是更多地了解该项新技术的。例如,一个新品种农药,它的单价是多少,单位面积用量是多少,主要防治何种病虫害,需要增加多少投资,经济效益如何等。农民在该阶段的心理状况是没有把握、犹豫不决,或者想试验一下,或者再等观察别的农民试行的情况。农民的等待、观望心理根深蒂固,一般不会轻易作出决定或者贸然尝试新技术。

1.4进行试验

农民在确认了新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之后,还是小心谨慎、稳妥行事,先在小块土地上进行试验。农民在该阶段里,需要筹备资金,学习有关的技术,投入土地、人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并观察试验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因此,在目前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真正做这种尝试的人为数不多。以农药为例,对于新产品来说,农民的选择情况。

1.5决定采用

不管是经人介绍,还是自己试验,这是决定是否采用的最后阶段。农民经常不是1~2次就相信,需要不断观察。需要注意的是,常会出现农民经过1~2次试验就放弃而拒绝采用,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2农民接受科技的心理分析

农民是农业的第一生产者,任何农业科技成果都必须通过广大农民的采纳和操作,才能得以推广和利用。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科学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地区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都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接受能力。一是对不同类别的科技成果接受程度不同;二是即使对于同一科技成果,所有的农民也决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接受某种新的观点和技术,而常常是先由个别人或少数人进行试验,以后逐渐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

2.1渴求心理

一些比较进步的农民已经知道通过电视或报纸了解农业信息,甚至花钱参加培训。虽然在调查过程中,仅仅在兴平妈嵬镇遇到一位曾是植保队的农民参加培训,但是已经看到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求。

2.2守旧心理

农民喜欢从自己过去的体会中寻找经验,与现今事物相比较,经验中没有的事,没见过、没听说过的就不相信,更不愿意接受。农民的这种固守传统、排斥新技术的守旧心理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直接障碍。

2.3怕风险心理

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使农民形成了求稳怕乱心理。

2.4从众心理

当一项技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即使自己相信新技术或产品,也难下决心。在心理上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常选择“随大流”的方式,总觉得大家一起冒风险,失败了也没有人取笑。

2.5直观务实心理

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低,是现实主义者,对一些技术问题的判断和结论往往是简单直观的。简单表现在凭经验判断,特别是对于经历过失败的农民,其会排斥技术。直观表现在多注重事实根据,不相信别人的说教,不相信间接经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因此,农技推广要特别注意做好示范工作。农技推广是新技术应用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的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是在示范的基础上,证明某项新技术在该地推广有价值后,通过各种推广手段,将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像国家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就是很好的典范。

3农业推广方式的应用

农技推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农民在获取信息后,需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实际过程中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往往要经过推广工作者的大量工作,才会被农民接受和采用[4]。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抓住中心工作,找出关键环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在技术传播中选择适合的推广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提高有效性。与农民交流的过程需要反馈信息,以便于调整修正目前和将来的传播行为。农技推广途径有人际交流、组织培训、现场示范等,无论采用哪一种途径,都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异,都应恰当地采用直观、口述、书面的传播形式或方法,也可充分利用现代视听软件。农民直接看到的结果,往往带有相当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所以农技推广人员必须积极主动科学地寻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更多更准确的反馈信息[5]。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活动过程。根据农民需要,将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传授给农民,从而增进农民的知识,改变农民的态度,提高农民的技能,达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目的。农业推广内容存在差异:一是在某地没有推广过的技术或产品;二是已经推广过的技术或产品。对于没有推广过的新产品或新技术,重点是通过大众的传播手段向农民提供该方面的信息。同时,还可开展巡回访问,组织农民参观成果示范,使其发生兴趣,并注意在农民中发现先进个人或示范户,帮助他们进行评价,鼓励其带头试验和采用。对于已经推广而没有推广开的项目,例如只有1/3的农民采用,但推广面积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究其推而不广的原因,并不是农民没有兴趣。这时,应该针对不同问题的性质,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并配合其他组织工作,使该技术或产品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针对具体情况开展推广活动,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机械或教条地背几条原则,而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同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不同的推广方式对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即使在同一地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也不同,有些人愿意接受,而且很快,有些人就不愿意接受或者接受很慢。这种情况下推广方式一定要灵活,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防止碰壁。虽然农业推广不是万能的,但它在科技转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6-7]。随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农民愿意接受技术人员面对面的指导服务,喜欢看得见的示范模式。总结各地的推广模式,可以看到培训指导、典型示范、技术宣传、技物结合和信息咨询的推广方法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如陕西杨凌一年一度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典型示范、技术宣传、技物结合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独具特色,农民乐于、便于接受新科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入农村实际生产当中。

4结语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掘各种有效途径,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多、快、好、省地将农业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等传播开,使农民便于接受、乐于接受,为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做出应有的努力。

 

篇2: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1.1粮食总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江苏省粮食总产达330.8亿kg,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414.6kg/667m2,连续6a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553kg/667m2,连续18a保持在500kg/667m2以上;小麦单产322.9kg/667m2,实现了新的突破。

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围绕“四主推”和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全省各地切实加强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种田大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强化技术服务。20全省水稻、小麦、油菜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达83%、90%、98%;全省种植面积66666h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有14个,其中,超级稻678000hm2,占30%,粳稻1956666hm2,占86%;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949333hm2,优质化率达85%以上。全省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和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分别占50%、25%左右,其中机条播小麦占21%,水稻机插秧915333hm2,精确定量栽培、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和塑盘旱育抛秧分别达1521333hm2、1044666hm2、196000hm2。

1.3农作物科技综合展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新技术集成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充分利用并拓展农作物综合展示基地功能,依托展示基地面向农技人员、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宣传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展示基地熟化集成、展示示范、观摩培训等功能,是农民亲近的田间学校。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共建立了12个水稻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共展示水稻品种55个,展示技术12项,展示新产品15个、新模式5套,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二是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幅提升示范带动能力。认定2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1年认定了4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总量达到71家,建成面积10hm2,占规划面积的68%。全省农业园区示范带动433333hm2,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1.4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2011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共设立超级稻技术集成示范、水稻优质高效栽培、麦棉油超高产栽培、发酵床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家禽健康养殖、蚕桑高效养殖、果茶花高效生产、设施蔬菜高效生产、食用菌高效生产、智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12个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协作组,每个协作组设1名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加强协作组内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实施管理,显著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1.5每年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极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全省3万多名县乡农技人员已普遍轮训一遍,2011年已开始第二轮培训。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参训农民达200万人,每年培育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农民10万人。在农民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组成有100名成员的.讲师团,积极开展培训。针对农村剩余劳力不足、素质弱化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造就新一代知识农民。

1.6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把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自我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来,全省选择16个县进行试点,率先在全国全面推进,实现产业全覆盖,20实现村村全覆盖;共选聘技术指导员160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20多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00万户。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到户指导,创新入户模式,严格督促检查,绩效公开,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成果转化“最后1km”问题。

2江苏农业推广存在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江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虽然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传到急需的农民手中,形成闲置,无法融入产业。

2.2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接受农业行政部门和上级推广机构的双重领导,导致农业推广机构受行政干预影响严重,系统内的管理弱化。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是业务上的指导和建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系统功能和管理作用发挥不够。

2.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及素质有待提高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效。但由于农技推广工作艰苦,尤其是基层的推广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工作条件差,造成人心不稳,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面太窄,技术陈旧,知识结构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际经验尚不如长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农民。

2.4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务农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由于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而这些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整体偏低,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土地经营分散化江苏省目前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的仍占大多数,土地经营规模小,影响了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运用及土地产出的增加。

3加强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3.1明确推广机构职能定位,科学合理设置推广机构江苏省应在强调突出公益性职能的大原则下,进一步细化明确省、市、县、乡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定位,省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县级机构应逐步将工作重点放在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上,与其他各类新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成差异化服务。

3.2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人员对农技推广的人员配置,要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严格考核、业绩评价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真正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引导、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到第一线工作。

3.3保障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充足的农技推广经费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保障。各级政府应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通过省级财政增量投入调控和引导市、县、乡镇相应地加大投入。同时逐步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稳定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支持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将技术推广经费的使用置于有效的评估之下,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3.4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进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提高各主体的服务能力,并促使各类服务主体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可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激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科技服务。

3.5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并将该中心建成集农业生产各专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等)的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基地。由于各区域中心承担了多数专业的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活动,因此,中心站也是一个技术与信息交流的场所,成为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中心。所有区域中心试验站的人员构成应该以目前县乡两级技术推广人员为主。

3.6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引进竞争机制,对农技推广基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竞标制,并成立农技推广基金会,鼓励所有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申报相应的农技推广项目,使最有能力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领衔实施农技推广项目,以取得好的推广成效,提高农技推广经费的使用效率。

篇3: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一、立足一大产业, 迸发科技推广活力

铜梁县是重庆市的四个蔬菜重点县之一, 蔬菜产业是铜梁的重点特色产业, 规划发展20万亩蔬菜基地。截至2013年, 全县已建成蔬菜基地17万亩, 产量60.32万吨, 蔬菜供应量占全市蔬菜供应总量的28.7%, 蔬菜产业产值已达11亿元, 远超粮油产业产值, 成为我县名符其实的第一大产业。

近年来, 铜梁县按照“土地治理项目围绕蔬菜基地转、农综科技推广项目围绕蔬菜产业走”的思路, 始终坚持把蔬菜基地作为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的“试验田、扩散地”,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近两年, 我县先后在侣俸、土桥、高楼镇等蔬菜基地, 实施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5个, 引进蔬菜新品种20余个、推广新技术十套, 建设蔬菜示范基地近万亩, 辐射带动10万余亩, 大大提高了我县蔬菜生产的品质和产量。比如土桥镇好乐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通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 栽种的草莓是市场普通草莓价格的近十倍, 并且实行会员制, 产品供不应求, 目前旺销的茄子、黄瓜也是如此;又如铜梁裕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推广示范的“四防技术”、“生物农药”、“两带技术”, 给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蔬菜产品贴上了“绿色”标签, 极大地增强了合作社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如高楼镇家富专业合作社采用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 示范200亩, 辐射带动2000亩, 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蔬菜产量20%, 肥料使用量减少30%, 农药使用量减少40%, 蔬菜亩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

在科技推广项目的示范、引领、带动下,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专业合作社和菜农摆脱了以前品种普通、卖价低、市场竞争力弱的长期困惑, 在人工工资、生产资料成本持续上涨, 小菜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铜梁的蔬菜产业并未萎缩, 产量和产值并未减少, 为重庆的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应有贡献, 这得益于全市农业产业的政策支持, 更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的大力支撑。

二、坚持“四好”标准, 提升科技推广水平

(一) 择好单位。

选择好实施单位是做好科技推广项目的基础。我县在项目申报评审时, 首先是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积极性高、带动性强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其次是选择好科技依托单位, 主要选择依托的是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和重庆市农科院。

(二) 选好项目。

选择好项目是做好科技推广项目的前提。我们围绕全县的蔬菜基地建设, 择优选择品种好、技术成熟、先进实用的生产科技项目, 让农民容易了解新品种的优点、特性和新技术的使用方法, 自己会照着干。

(三) 抓好管理。

抓好项目全过程管理是做好科技推广项目的核心。我们坚持做到“四严格”, 即严格项目审查, 严格三方合同管理, 严格按实施方案建设, 严格监管和验收。在项目审查上, 由县农委技术骨干、农综办、财政等相关人员组成县级评审小组, 对申报的项目逐一初评, 选择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公示, 无争议后才上报;在签订科技推广工作合同时, 严格批复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在项目实施中, 评审小组不定期监督项目承担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 对未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的事项督促整改, 否则终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后, 由评审小组进行县级初步验收, 对验收未达良好的不予报账。

(四) 用好资金。

用好资金是做好科技推广项目的关键。科技推广项目资金量相对较少, 但是作用较大, 只有管实管好, 才能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坚持把项目资金绝大部分用于购买品种、推广新技术。资金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大宗生产资料必须由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严格按实施进度报账, 县级验收后留10—20%资金, 待全套资料完善并交县农综办归档后再支付。

三、做好两个结合, 提高科技推广效益

(一) 做好科技推广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的有机结合。

农业综合开发不只是修好路、沟、桥、塘等设施, 更重要的是抓好设施后续利用, 这样才能发挥农综项目的最大效益。土地治理项目主要是建基地、打基础、搭平台, 解决的是项目“硬件”的问题;科技项目则是扶持发展、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主要解决的是“软件”问题,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些年, 我们的基地建得好, 常规蔬菜种得多, 但菜价低, 一些小菜只能卖0.2-0.3元/斤, 还不够请人到地里收菜的人工钱。因此, 造成一些专业生产合作社和蔬菜业主亏损严重, 留不住租地种植业主, 有的甚至造成土地荒芜, 导致不稳定因素产生。近年来, 我县在已建和新建的土地治理项目区, 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加大后续扶持力度, 做好建、用结合文章, 推动了土地治理项目区提档升级。通过支持帮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 提高了蔬菜业主和菜农的实际效益, 实现了“建成一个项目、发展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二) 做好科技推广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的有机结合。

篇4:湖南农民种棉效益下降

棉花生产形势好于上年

2011年,湖南省棉花面积预计368.5万亩,同比增加28.5万亩,增长8.1%。皮棉总产预计35万吨,比上年增加4.9万吨,同比增长16%。因为2011年秋季干旱,有利棉花吐絮,僵瓣烂花少,衣分增长,品质大幅提高。据各地调查,2011年11月下旬已采收的85%棉花品质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标准3-4级。棉花面积增加主要原因:一是棉花价格较高,收效好,刺激了农民种棉积极性。棉花收购价高达10.96元/公斤,棉农生产效益大幅提高,除去物化成本,亩平收益2026元,比水稻高40%,比柑桔高50%,比苎麻高70%,刺激了农民种棉积极性。二是洞庭湖不断缩水,宜棉面积扩大。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尤其是对洞庭湖的影响较大,洞庭湖缩水40%以上,湖区缺水严重,废堤荒滩,淤积沙地适宜种棉土地增加。三是种棉效益比较好,改种棉花面积增加。苎麻、蔬菜、甘蔗因价格波动不稳,效益比棉花低,改种棉花的面积连年扩大。

2011年农民种棉效益下降

收购价格低开低走。2011年年新棉开秤3级籽棉价格8.6-8.7元/公斤,4级籽棉价格8.4-8.5元/公斤。全省籽棉收购价格在国庆节以后有所下降,近日428级籽棉价格在8元/公斤左右,并还呈下滑趋势;毛棉籽价格已由2.6元/公斤跌到了1.92元/公斤左右;棉短绒由5800元/吨跌到了4000元/吨左右。10月份以来,籽棉收购价格稳中有降,皮棉成本价格高于市场皮棉销售价,有的甚至出现价格倒挂。

植棉收益下降。据基点县调查,2011年每亩棉花物化成本为518元,较上年增长65元,亩平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水费上涨14.1%。2011年籽棉收购均价较上年的10.96元/公斤,下降了2元左右,降幅达18%。由于价格下降,亩平棉花收入仅1808元,较上年的2652元,减少844元,棉农收入下降了47%。如汉寿县3个乡镇9个村45个基点农户亩平产值1838.7元,同比减少283.6元;亩平纯收入(未除人工)1505.2元,同比减少275.3元,减幅达15.5%。

2012年生产形势预测

湖南省棉花生产因亩平产值只有1800元,是近五年第一次比水稻的产值降低了200元。水稻两季平均亩产800公斤,亩平产值2000元以上。因为棉花亩平产值比水稻低200元以上,严重挫伤了棉农积极性。据最近主产棉区调查结果,预计2012年棉花意向播种面积下降10%,减少30万亩以上,全省总面积将稳定在330万亩。

为了确保棉花市场平稳运行,稳定棉农植棉积极性,建议国家加大对棉花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棉花稳产高产的长效机制:

一是提高棉农良种补贴标准。杂交棉、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价格高,用种成本高。建议将棉花良种补贴标准由每亩15元提高至30元。

二是將棉花纳入农资综合补贴范围。棉花生产投入多,其物质投入是粮食投入的1.5倍左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棉花生产影响大。因此,建议将棉花纳入农资综合补贴范围。

三是建立棉花直接补贴制度。按照棉花与小麦1:8的比价水平,确定棉农收益的目标价格,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部分,由政府补贴。

四是加大对棉花生产机械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要提高棉花幼苗移栽、滴灌技术、综合防治及采摘机械化水平,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篇5: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局一年来所做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一简要汇报。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基础。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一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优良品种的更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育种技术的进步。当今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出优良品种,层出不穷,对农业而言,优良品种已成为新技术载体。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实施良种产业工程,把更换品种作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来抓。在棉花品种更换上,做到了“四快”即“引进快,推广快,上市快,见效快”,具有良好丰产性、抗虫性“中棉所29”品种,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13.5万亩,占种植面积90%以上;据去年年底调查,“中棉所29”品种皮棉单

—1—

产均在240斤以上,比常规棉增产30%;同时,治虫成本也大幅度下降,由过去亩需130元降到30元,效果极为明显。在水稻品种上今年主要推广了“金优402”、“香两优68”、“两优培九”、“金优207”、“金优12”等品种,基本上淘汰了过去那些米质差、产量低的老品种。在油菜品种上,去年主要推广了“秦油七号”、“湘杂油一号”、“湘油15号”和“油研九号”等优良品种,“双低”油菜品种种植面占总种植70%以上,油菜品种更换率达95%。

(二)抓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归根到底还要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迫切需要新的技术。针对这些情况,我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适时组织技术力量,下到各乡、镇,深入村、组举办各类型技术培训班,并印发各类技术资料无偿下发到千家万户。2001年,我局共举办培训班达50余场,培训人次达6000人。印发各类技术资料达15万份之多,其中县种子公司印发了新品种介绍和技术资料就达14万份,县XX站一年就编发《病虫情报》22期,下发数达2000余份。XX站编印《中棉所29高产栽培模式图》深受广大棉农欢迎。这些科技的普及,为我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三)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想干不敢干,想干干不来”的行之有效办法。去年,我局建立了三种类型科技示范基地,共有10个点。一类是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高产示范基地,分别设在棉船复排村、马当马当村、芙蓉五联村、芙蓉农场一分场、杨梓田丰村和上十岭垦殖场。示范面积达4500余亩。通过示范,让广大棉农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掌握了新品种的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二类是黄姜引种示范基地。经过外出考察,了解到黄姜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尤其适合丘陵、山区种植,我们就在黄花黄坂和峨丰两村进行了100亩试种示范,一开始有些种植户怀疑,黄姜的销路,以及产值。面对这些情况,我局马上自筹资金4万元,从外地将种子调回无偿分给种植户,并鉴定了包回收合同,使他们吃了“定心丸”。通过一年实践,达到预期效果,亩产值可1000元以上。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寻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类是建立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制种基地。由于抗虫杂交棉大面积制种,在我县尚属首例,加上工序复杂,技术性强等特点,去年我局是举全局之力,在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前提下,圆满完成任务。

—3—

制种面积390亩,生产一代良种5万余斤,同时也实现了制种农户亩纯收入超千元的目标承诺,既解决我县棉种供需矛盾,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该项工作多次受到农业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局去年在全市各农业局综合考评中被评为第一。

(四)抓农业项目的争取与引进,发挥了项目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无论是新技术的推广,还是示范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我县财政收入只是“吃饭”财政,我局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一是抓近几年中央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的机遇,经常与省市业务部门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寻找对口的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业部和农业厅下达的项目有《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3000亩抗虫杂交棉制种项目》、《XXX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15万亩“双低油菜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广》四个项目在我县实施,大部分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之中。二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他们高新技术,共同开发。今年三月份,我局已与中国棉花研究所达成协议,正式确定在XXX成立XXX中棉棉业有限公司,今后我局与中棉所合作成立以高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方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手段,建立具有制种规模化,—4—

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杂交棉专业化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形式做强制种业,带动棉花产业的升级。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是用3~5年时间;把抗虫杂交棉制种面积扩大到3000亩,不仅满足本县、本省的棉种需求,而且还要辐射长江中下游棉产区。

(二)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利用更多形式化进行科技培训,进一步普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选择一些对我县农业生产影响面大,见效快的新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重点,抓出成效。

(四)在巩固现有示范基地成果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篇6: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一、发挥优势,积极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过去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一套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不断加大,市里将他们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坚持服务农民这个中心,充分尊重市场在技术推广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巩固好长期以来在技术推广中形成的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就一定能实现成功转型。为此,中心确立了以高新技术占领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的经营思路,先后与国内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联结全国的技术信息网络,并不断完善科技推广网络,真正发挥在技术推广中的龙头作用。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成功引进推广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和欢迎。同时,也为中心自身的发展增加了活力,走出了一条蔬菜技术推广的新路。

二、做好示范,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心坚持“先搞试验再建基地,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推广方法,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使一批批农民脱贫致富,被农民群众誉为架起科技与农民之间桥梁的使者。2002年,中心在实验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过程中,针对该技术科技含量高、操作规程细、种植要求严的特点,为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先后在商河、长清、济阳、天桥等县区建立了15个科技示范大棚,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试验种植黄瓜、樱桃番茄、小型西瓜、香瓜等20多个蔬菜品种,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商河县杨庄铺乡王尔玉村王洪胜将该项技术用于日光温室甜椒生产后,节省化肥50%,减少农药70%,节约投入300多元,成熟上市期提前15天,而且甜椒个头、色泽及口感均好于其他未采用该技术的农户,亩增产量3000公斤,亩增效益5000元;长清区孝里镇米庄村利用作物秸秆栽种浅池藕,平均亩产治理发愣功0公斤,比传统栽种模式增产一倍多,节省人工50多个。这些示范户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中心因势利导,扩大推广范围,在槐荫、商河、济阳、章丘等县(市)区先后建设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基地,在长清建设了浅水藕秸秆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2003年4月在商河县召开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现场会,2004年11月在长清区召开了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推广现场会,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使这两项技术在全市得以迅速推广。目前已推广生物反应堆技术面积5000亩,浅水藕秸秆栽培面积500亩,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中心计划在2~3年内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8万亩,消化秸秆50万亩,其中沿济南地区高速公路两侧和机场周围推广2万亩;推广浅池藕秸秆栽培4万亩,消化秸秆100万亩,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阻碍交通的问题。

三、抓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的实际,中心坚持走技术推广与科技培训一体化的路子,做好“三个结合”,切实搞好技术培训。一是分散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对于一些共性问题,采取分乡镇集中组织培训的办法,及时解难释疑,把好经验传授给农民。二是办班培训与召开现场交流会相结合。根据农民对不同季节、不同蔬菜品种的技术需求,中心定期不定期举办不同范围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以科技示范户为例,讲解实际操作知识,培训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每年有重点地选择2-3项投资少、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成熟技术,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予以重点宣传推广,有效地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三是“科技热线”和“科技下乡”相结合。中心设立了“蔬菜科技服务热线”,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了连接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知心线、连心桥。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农民咨询,提供技术服务。2004年,共组织培训班10余次,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及科技示范户2000多人;选派技术骨干到各县(市)区组织培训班150场(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通过下基层搞培训、搞服务,不仅树立了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也锻炼了一支技术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技术队伍,先后有4名科技工作者分别被评为市拔尖人才,1人被授予市劳动模范。

四、创新服务,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由于过去技术推广单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都要求中心走出一条市场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此,中心多年来坚持用市场化思维开展工作,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与中心自身发展实现双赢的新途径。一是探索技术有偿服务模式。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对经过试验阶段已经被农民广泛认可的新技术和常规性技术

服务,实行有偿服务。近年来,中心发挥技术优势,先后在章丘、历城、济阳、商河等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开展了以提供技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承包,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农村联系菜农3万多户,指导种植大棚4万多个,平均亩产值达万元以上。二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由过去单纯提供技术服务向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拓展。为让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苗,中心依托种苗公司实施了工厂化育苗项目,并在长清农高区租用了温室育苗,去年共育苗200多万株,增加收入20万元,不仅使种苗公司走出了困境,也增强了中心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建立利益激励机制。中心实行了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的分配制度,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走上了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的良性发展轨道

篇7:如何推广网站链接达到最好效益

对于现今网络是非常发达的,上网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因此逛网站的也是非常多的,更多的是网站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的

对于SEO的广告推广也是特别的加强,很多的公司,集团都是寻找更好的网站排名,各大公司都会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去宣传自己的网站,让公司的产品得到最大最全面的推广,比请1000个业务员下去做推广是更有效果的,由于电信,网通,各大宽带公司的限制,本地只有一个IP地址,如何去做这个宣传了。需要自己给自己增加人气怎么办了?但是公司的网络,单位的网络,校园网络都是只能有一个IP的端口,只能一些软件本来只有一个IP的网络更换为多个IP的网络,让你满足宣传自己产品的机会,使用什么软件比较靠谱了?173网络加速器这个加速器软件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173网络加速器拥有国内5000多条IP地址,各省、市、县、以及国外的一些国家的IP地址3000多条,让在对于SEO的宣传方面可以得到应有的效果和报酬。

第一,SEO的市场需求不减反增的趋势日益明显。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广大企业管理者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电商巨头早已经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当下小型企业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势,不断加大对于互联网的资金投入,这些迹象表明SEO的市场需求不减反增的趋势日益明显,因为只要是公司就存在销售问题,而互联网销售手段seo是免费获取精准流量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采用白帽手法进行优化的网站可以长期、持续、稳定的从互联网进行获益,seo的优势地位越发明显导致的结果肯定是seo人才目前的市场需求不断加剧,这个是笔者分析的第一点,

第二,seo高级人才的薪资待遇优厚。第一点笔者分析了seo市场的现状,但是任何观点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市场需求的增加导致从业人数的增多,最终的结果是整个行业人才层次不齐,笔者在第二点想说明的是虽然市场需求激增,但是两极分化的态势日益明显,有能力有实力的优化人员市场供不应求,而很多新手目前处于温饱线甚至温饱线之下的尴尬境地,这说明了什么?优化从业者的增多,尤其对于一些优化新手没有任何实战能力为了短期提高排名采用很多急功近利的心态,比如复制、伪原创很多文章,导致网站降权,一旦网站没排名和流量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毋庸置疑就是大量的客户被竞争对手活生生的掠夺,与其如此,企业管理者清晰的认识到,宁可花高价聘请实战能力较强的seoer,他为公司带来的利益是有目共睹的,这个就是为什么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为稳定的流量、稳定的客户是企业管理者一直在思索和思考的问题,一个网站三天两头被降权、没流量别说自己的薪资待遇,面临被开销的危险是时刻会发生的。

第三,当下seo我们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优化技能。以上两点笔者主要针对现在的市场行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人,所以我们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现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从业者,我们首先要放低姿态,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任何一个过程都是努力和汗水聚集的过程,要求高薪资,你就要承担很多艰巨的任务,比如很多主管经常会做的seo项目规划书的撰写,seo网站诊断策略书,seo流程分析等等,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员能否向高手去看其,除了完成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之外,笔者认为自己也可以多思索、多练习这样的操作方,尤其在优化网站的过程中,自己是一个优化专员,很多时候主管和我们的想法不一致,主管采用这种优化方式最后的效果好在哪里?哪些问题我们自己还未曾想到?等等此类。而不是每天大发牢骚,百度抽风了、自己排名掉了等等这些问题在笔者看来毫无价值和意义,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工作,我相信百度肯定会给予你应有的回报。

篇8: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据介绍, 早在2010年, 海南就实现全省乡镇和农垦系统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全覆盖, 并通过创建22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点、27个测土配方施肥网点、1199个沼气流动服务网点以及36动物医院和植物医院, 组成农业科技流动服务体系推广农业技术, 年服务农户达到80万户次。

同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科院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了361个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基地,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0多万亩, 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亚农业科技园区和海南香蕉产业产学研园区的建立, 也带动农户10万户次。全省2845个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建立标准化种植面积630万亩, 标准化养殖小区1613个。

篇9: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发改委城乡科王新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加大对农业投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整合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40元。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因素,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农业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党和政府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二是农业宏观政策环境越来越优化,三是社会投资农业欲望越来越强烈,四是农产品市场前景越来越看好。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农业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农业用地受限,规模经营空间严重不足,三是农民素质不高,新型农民培训有待加强,四是科技含量较低,服务体系不健全,五是加工流通滞后,产业链条不够发达,六是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较差。这些不利因素表明,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势必提上议事日程。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1、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实现“惠农政策型”增收。近1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我们要把抓好这些政策落实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折不扣执行免除农业税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玉米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等补贴政策。从近两年来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惠农政策型”增收已经在农民增收中占到一定比例。2010年,全市共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7121万元,其中种粮直接补贴1165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5956万元;发放良种补贴1683.3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822.7万元,玉米811.6万元,棉花49万元。市农民人均得到补贴82.3元。

2、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实现“特色种植型”增收。这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一是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优质、高产小麦、玉米良种,落实增产技术,达到亩均年产吨粮,从而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二是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蔬菜、中药材、红薯、烟叶、棉花等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近几年来,全市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亩均效益达到1300元以上;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亩均效益达到700元;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复种),亩均效益达到1500元以上。

3、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牧养殖型”增收。一是紧紧抓住国家、省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认真落实了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二是大力推广良种畜禽,提高良种畜禽覆盖率,增加广大养殖户的饲养效益。三是积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支持有创业能力人员畜牧创业发展,实现畜牧创业带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4、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动型”增收。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全市许昌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全市农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4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组织新增收入4亿元。

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二是按照围绕原料上加工、围绕加工上规模、围绕规模上配套、围绕配套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劳务输出型”增收。目前,实施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16-30岁的青年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使他们由体力型转变为智能型;30-45岁的青壮年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和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转岗就业机会;45岁以上的中年人主要进行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二是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有序地做好向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输出工作,另一方面围绕我市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培植壮大产业集群,加快铸造产业集聚区、陶瓷产

业集聚区、三粉加工产业集聚区、档发产业集聚区、分离机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高产业效益,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篇10:农民科技成果推广效益论文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当时主要以各种协会的名义出现。2003年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开始试点运行, 2007年国家实行《合作社法》以来, 农民合作社开始实现规范化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统计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 黑龙江省工登记38915个农民专业合作, 社员发展到360372人次, 相比2011年合作社总数增长了79%, 社员增长了58%,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与参与人员的规模正在快速发展中。

随着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黑龙江省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1028.4元增加到2012年的8603.9元, 增长了8.36倍,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83%。从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长趋势来看,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1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分析

(1) 农民收入总量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相关性分析。截止到2012年, 人均纯收入到达8603.9元, 实现大幅提高, 200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率也呈跳跃式大幅提高。

数据来源: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图1可以反映出2007-2012年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收入的发展趋势大致相似,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密切关系, 本文利用Eviews5.0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做进一步量化分析。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分析, 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884, 两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关系。

(2) 农民收入总量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回归分析。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关系之后, 为进一步分析二者间的影响关系, 下面将进行回归分析。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 (INCOME) 为被解释变量, 以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 (AMOUNT) 为解释变量, 构建一元回归方程, 运用最小二乘法 (OLS) 进行量化分析, 建立回归模型:INCOME=C1AMOUNT+C2, 其中C1为截距项系数, C2为估计参数, 通过C1的大小来衡量农民合作社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操作过程在Eviews5.0环境下进行, 计算得出R2=0.977010, F统计量为169.9871。

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回归方程为:

从回归方程结果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F的统计量也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 判定系数R2=0.9770, 调整后的R2=0.9713, 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 回归的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通过回归方程的建立可以看出, 合作社对农民收入呈现正向影响, 每增加一个合作社, 农民的收入可以提高0.15元, 提高效率到达15%, 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提高的作用比较明显, 以2012年为例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就能给农民带来1000元左右的增收。

2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土地规模因素。农民合作社能够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土地连片, 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黑龙江省拥有相对较多的人均耕地, 由于耕作简洁、耕作时间短小, 有很大部分的农民认为自耕自种所收的的效益大于土地流转所收效益, 有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 害怕失去承包权没有"依靠", 同时农民在进行土地流转时更注重当前利益, 现金收益, 没有考虑到合作社带来的分红收益和规模效益, 加大了合作社利用土地的成本, 因此, 土地问题成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因素。

(2) 金融支持因素。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资本, 合作社的现行投入很多是靠农户自身出资。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 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1020.82亿元, 其中货币出资887.72亿元, 非货币出资133.10亿元, 合作社户均出资262.32万元。出资总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为20133户, 占到总户数的51.73%, 出资总额100-500万元的有15672户, 是百万元以上合作社比例最高的, 可以看出将近80%的合作社仍以资金入社为主, 而实际运作中有的出资还不到位, 这就使得合作社内部金融支持不足, 内生发展动力不充足, 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 (3) 社员素质因素。合作社社员的素质直接反映了合作社的人力资本情况, 决定了合作社是否能够得到长远发展。首先, 根据"长板理论", 管理团队的决策能力决定了合作社能发展的层次和高度。黑龙江省的合作社很多是建立在村集体领办、场县共建等基础形式上, 村干部和大户就成为了合作社的主要经营管理者, 他们有充足的经营和雄厚的资本, 但是在日益发展的经济时代, 他们的经营管理观念和市场意识就显得捉襟见肘。合作社一般成员的小农思想和知识积累的不充足, 使得农户习惯分散经营, 不能理解合作社经营的优势, "有利则合, 无利则散", 不能形成很好的合作共识, 同时散户的专业技能缺失也使得合作社举步维艰。

3 结语

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与农民收入高度相关, 利用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新的出路。

(1) 土地集聚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要加快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落实和完善, 对违反用地行为要严肃查处, 确保良好的用地秩序。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最主要的是解决好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问题。

(2) 金融服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 尤其是生产规模扩大以后, 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 仅仅依靠自身积累已难以满足。应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创新"农民互助银行"、"农民互助银行"是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项合规融资业务, 是为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提供的服务平台。

(3) 提升社员素质。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程度决定了农民的劳动效率的高低,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能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或服务, 也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在农村认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平均教育年限,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户收入的基本途径。

摘要:2003年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试点工作以来, 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就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本文对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收入发展状况及二者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在分析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对科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积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收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春悦.依法进行合作社规范化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 2011 (10) :22-23.

[2]姚梦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4) :98-100.

篇11:推广福利养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1 鸡场的合理建设

1.1 科学选址

从长远讲, 场址与养殖工艺决定生产成败50%以上 (高玉鹏教授观点) 。合理的场址能切断污染的媒介, 解决“一场有难, 八方带灾”的问题, 否则, 场内疾病一年会比一年多, 健康养殖成本一年会比一年大。所以场址选址过程中一定重视安全距离的保障, 有利于鸡的生长、产蛋和疫病防治, 交通要便利、电力要充足, 便于生产经营, 保障生态循环和鸡场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现代化的鸡场是一个集建筑、环控、养殖、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的综合产业, 作为规模化养殖主体的投资人, 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理念、能力。

1.2 合理布局与适度规模

布局决定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场内布局必须围绕能解决场区内环境交叉污染问题进行合理化建设, 一个商品蛋鸡场应该推行育雏、育成、产蛋鸡的功能单元的分区隔离饲养模式。养殖规模是病毒变异、毒株强化的主要条件, 养殖达到一定规模, 养殖密度每增加一倍, 安全风险增加六倍。

1.3 标准化工艺建设

一个标准化的鸡场建设能有效解决或消减鸡舍“小环境”危害的负能量。标准化工艺能产生超过“盈亏点产蛋率”的“利润产蛋率”。当前一个鸡场的效益要靠标准化工艺, 如密闭鸡舍的环控工艺, 能矫正极端环境产生10%~15%产蛋率的效益;降低3%~5%的疾病损失率。传送带的粪尿清除设备能大大降低鸡舍中氨气的浓度, 据实验数据考证:暴露在氨气的浓度超过25毫克/千克环境中的鸡群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 (3.7%) , 而在氨气的浓度低于25毫克/千克的环境中鸡群死亡率为1.9%, 可见好的工艺能大大降低鸡群的死淘率。封闭式料塔自动供料可使每只鸡每年节约1千克的饲料, 一个存栏15万只鸡的规模场每年节省150吨饲料。

1.4 合理的圈舍设计

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 设计冬暖夏凉的绿色圈舍, 有效合理地组织舍内气流。同时在每栋鸡舍外设置有效的防鼠带, 防鸟网。

2 标准化的环境控制技术

蛋鸡福利的核心是“环境”福利。广义的环境包括饲养方式等福利环境、笼具设施等空间环境, 饲养密度等群体环境。具体蛋鸡舍的环控技术包括光环境、温度环境、通风系统环境以及笼具设施环境的技术集成。

2.1 营养福利

本着“节约饲料, 降低养殖成本, 控制饲料霉变及重金属含量, 保障蛋鸡健康”的核心原则, 逐步推广“节粮环保型饲料营养技术”, 提高饲料转化率, 改善鸡蛋品质。在养鸡实际生产当中, 养殖户应该充分了解所养鸡的品种、每个阶段的营养标准、产蛋量、采食量等技术指标, 即每个品种鸡的性能, 科学合理地调整饲料配方, 保证能量、蛋白比的平衡, 确保蛋鸡产蛋性能的充分发挥。如:冬季饲料能量不足而粗蛋白摄入过剩, 未消化的蛋白分解产生氨气, 造成鸡舍空气质量下降;夏季, 在鸡采食量低的情况下, 不及时调整营养浓度, 造成氨基酸、粗蛋白、能量的摄入严重不足, 产蛋率下降, 啄肛、啄羽、瘫鸡现象严重。尤其要关注夏季开产的蛋鸡和夏季上高峰的蛋鸡, 一要注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 而要做好防暑降温, 避免热应激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的工作。

2.2 空间福利

目前主要的饲养模式有阶梯笼养和叠层笼养。其中叠层式蛋鸡笼养成套设备基本满足了鸡群的生物习性要求, 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鸡粪分层清理, 提高鸡舍环境质量, 结合全封闭环境控制模式, 实现高效益的蛋鸡养殖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而且大大降低了疫病的发生率。

2.3 设备福利

饮水、饲料、集蛋自动化系统的投入应用, 不仅降低了传统模式水质、饲料的污染, 而且减少了水的泄露、饲料的浪费。同时使用节能高效的风机、湿帘, 合理设计通风系统, 如:冬季均匀进风口的设置, 污道一端排风, 并在排风口安装净化处理设备等, 保障鸡舍的环境质量, 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 生产水平。

2.4 生物安全保障福利

疫苗、兽药的滥用是导致蛋鸡免疫系统支离破碎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做到“准确的免疫、准确的消毒、准确的用药”。通过对抗原抗体检测, 确定准确的免疫程序, 并选择有效的疫苗毒株类型;通过做细菌药敏试验, 确定高效且耐药性低的药, 并严格执行休药期;通过药物消毒效果对比, 确定消毒时间和消毒剂量。再者蛋鸡免疫后必须保证营养均衡, 以便产生高而持久的抗体水平, 为防止疫苗免疫时发生应激, 可在饮水中添加免疫增效剂。蛋鸡安全防护技术还应做到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的维护。

上一篇:本科模拟考试2汇总下一篇:宝贵一世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