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未来发展

2024-05-03

证券行业未来发展(通用6篇)

篇1:证券行业未来发展

证券在和银行争斗也将日益加深,然而证券却在被陆续边缘化。这就要求券商陆续建立自己的专业性、诚信度。市场上投资者不知道券商其实有很好的理财产品,只知道银行有。可能由于长期以来投资者对券商的不信任感,导致在销售理财产品方面,券商做的远远不如银行要好。所以券商必须把自己推广出去,渐渐的把客户引导过来。给投资者一个专业性强,产品全面的形象。

近来,各个券商提的最多的就是转型,创新。证券公司不仅仅是经纪商,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商。很多券商也在陆续的转型,可由传统的股票投资、经纪模式转型到理财管理,为客户做阳光私募、债券、股票理财、信托等理财配置。这也就可以给券商,从业者提供跟多的机会,更多的产品服务。

而作为证券工作人员,这也就要求我们不要再仅仅停留的传统的营销、股票投资层面上,需要我们营销大客户,营销上市公司,为客户设计理财产品,资产管理等等,这也就要求从业者不间断的学习,不间断的提高自身,尤其是在专业知识方面。

台湾的证券比大陆发展要早,所以我们要向台湾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台湾的经纪营销模式已经做到极致,也有送房子,送车子,我想这一点大陆很难可以比,不过,相应的券商在这方面的利润也已经降到几乎为零。因而,券商只剩下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开发大学生客户,要么为上市公司服务,做大客户。

作为券商也要有自身清晰的定位,定位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券商,是做基础客户?社区?还是白领?上市公司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极致。

伴随着财富管理的不断扩大,证券营业部要如何转型,同时,轻型营业部已经开闸,牌照陆续放开,倘若轻型营业部可以承包,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也伴随着更多的机会与挑战,这就要求证券经纪人要不断协作,工作方式也要由股票投资转变为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等。(4.17-4.18的资产配置培训就是非常好的培训)

当前,在信息技术使用上人人平等,券商基本上都能拥有最方便快捷的技术服务。因此,在为客户提供的股票交易通道速度等方面,各家券商基本一致。而在交易价格上,各券商收取的佣金费率已经形成恶性竞争,事实证明,佣金战并不是长久留住客户的办法。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资产增值,这才是营销人员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核心。

在营销比拼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战略方针,成功实现营销战略转型,从以前的“重开发轻服务”转为“重开发更重服务”。营销战略转型的原因,重开发轻服务,就相当于一个漏斗,进口大出口也大,客户容易开发进来却也容易转走。现在,改变策略,开发服务并重,为已有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稳定这部分存量客户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客户。只有重开发、更重服务,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漏斗,进口大出口小,最大限度留住客户。让这个漏斗出口收紧的关键还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让客户与公司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到完全依赖、密不可分的地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还应该开发多种投资理财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智博汇、ET助手、数据宝典等产品。细分客户,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为此专门建立了差别化的服务体系。即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以及资产数量,进行分类。对于核心客户,将免费为其提供产品信息服务。如最新推出的“股市投资阳光服务”,客户资产只要达到10万元以上,就能够免费享受一对一的服务产品。在当今的海量信息时

代,客户经常无所适从。如“早间经济新闻”则是在帮助客户筛选出精品信息的基础上,再根据客户的定制需求,通过各种方式选择性地提供给客户。引入了网络增值服务,实现证券业务与高新技术高度融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才是我们推出各个投资理财系列产品的主要目的。

在战略发展目标方面,积极与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银行、保险的营销网络来开发客户或者共享客户资源;与银行、基金、保险公司联手开发综合金融网,可以集网上炒股、网络银行、网上基金、网上保险于一身,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成本低廉、服务全面的极富特色的金融网站。证券公司应该着力加强公司的品牌建设,树立自己的专业和品牌形象。证券公司在未来竞争中要想取胜,必须进行必要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提高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突出核心竞争优势。

力争实现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在紧抓零售客户的基础上,还将加大机构客户开发的力度。立足于机构客户开发的核心客户服务部的建立,并且与一些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私人银行、大小非等机构建立联系。在各类型客户发展上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建设与发展,使证券公司经纪营销业务,在创新、营销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创立与建设方面,能够沿着一个正确健康的道路不断前进。

篇2:证券行业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 2011-7-26 9:23:46 被阅览数: 149 次

11月26日,是中国股市20周年的时间节点。20年前的这一天,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安徽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27家发起会员单位之一。由此开始,“股票”“红马甲”“大盘”等过去只在港台电视剧里听到的词汇,逐渐成了普通百姓的口头禅。股市沉浮,风云变幻。作为“先行者”之一,安徽证券公司在波折中蓬勃向上,安徽的股民在悲喜中执着向前,安徽的上市公司在努力中渐显身手。这一条路茫茫长远,甚至很多时候不见阳光,但走路的人却一如既往,风雨兼程„„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20年,我们将会看到如下的场景:

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中,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脸上的表情或焦虑、或欣喜。有的蹲在那块写着股票行情的黑板前,用纸和笔写着算着,有的向柜台递单子,焦急地等着上海的电话,有的夹着一大捆钞票前来开户„„

1990年,在合肥市四牌楼一个叫“安庆之窗”的地方,安徽证券市场伴随安庆特产的香味开始萌动。

最早的证券营业部

“安徽的证券营业部出现得非常早,在上证所成立之后,安徽就有了自己的证券营业部。安庆之窗那一家,就是我省首家证券营业部,也是全国最早的一批证券营业部。”1993年进入证券行业、现任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的蔡咏说。

这家安徽最早的营业部,就是安徽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营业部,也是现在国元证券的前身。在安庆之窗那个“蜗居”待了半年左右,该营业部就迁至现在的宿州路与寿春路口的国元大厦,也正式有了自己的交易大厅,可以容纳几百人同时进场。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金融学教授、从事证券市场研究20年的范西凡老师的证实。“安徽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在全国都比较早,江苏的南京,以及中部其他省份都没有营业部的时候,经济并不发达的安徽就已经有一批人在炒股了。”范西凡介绍说。

红马甲的交易时代

范西凡回忆说,安徽第一家证券营业部交易方式是柜台委托代理,由股民先选好需要购买的股票和所买的数量,并填好表格,再交到营业部的柜台。当时,股票信息都写在营业部的小黑板上,没有大屏幕显示。营业部收集到一定的信息之后,通过电话报至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红马甲”。第二天早上一开市,红马

甲们再将这些委托进行交易,可能到第二天下午,合肥的股民才能知道自己的交易结果。

说到红马甲,陈晓俊可能比谁都要了解情况。陈晓俊现在的职位是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寿春路第一证券营业部总经理。20年前,他就是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派往上海的红马甲之一。

“当时大概半小时报一次盘,往往等上海的行情传到合肥、合肥的股民选好并传至上海下单时,行情的变化已非常大。”作为在上海接单的红马甲,陈晓俊能深刻体会到信息的及时对于股市的重要性。不少股民下单价格都有些赌的心理,碰到极端的情况红马甲也会把信息再返回合肥营业部,但一般都是按照股民要求完成操作。

时隔20年,再谈红马甲的经历,陈晓俊觉得十分平淡。但在当时人的眼中,红马甲可是个让人艳羡的职业。除了收入高,更有一种神秘感。

小黑板、柜台交易的模式并没有持续太久,随后的几年内,安徽的证券营业部逐渐增多,营业部开始推行电话交易,股民可以自己拨打电话进行实时委托交易,而网民也可以在交易大厅里看到卫星传送过来的股市行情。到了现在,股民们已经可以轻松地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进行股票交易了。

“杨百万”的进进出出

尽管当时的交易方式比较落伍,但股市的造富功能已经显现。“虽然有时候会亏,但因为当时的行情并不坏,也有很多人在股市中赚到了钱。”范西凡表示。杨百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杨百万,真名杨怀定,中国第一股民。1988年,国家开放国债市场后,老杨从合肥等地买下国库券,再到上海卖掉,从中赚取差价。折腾了大约3个月,他就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元。3个月后,他转而进入股市。

“安徽最早一批进入股市的,有不少都跟杨百万有着类似经历,之前都是买卖国库券的。” 1988年便开始在银行负责国库券交易业务、现为国盛证券合肥翠微路营业部老总的黄伟告诉记者。

黄伟有位姓卢的朋友,20多年前是上海至铜陵路段的火车列车员。“1988年的时候,他就借助工作之便,经常从铜陵买入国库券,再到上海高价卖出。”除了买卖国库券,卢先生还在股市倒卖新股认购证。“我记得他当时还找我给他开后门,买了两箱子铜陵有色的认购证,总价大概2 万元。后来,这批认购证大概升值了15倍。”现在,卢先生是上海某证券公司的核心客户,他的身家,已经达到5亿元。

“杨百万们”是股市的阳光一面,20年中,安徽股市中也不乏开宝马进场、打赤膊出场的个案。

因为做股评、做研究需要实战,1992年范西凡也入了市,也因此见到了许多股市中的悲剧。有位巢湖的年轻人,对于股市也很有钻研,曾经到合肥找到范西凡要拜其为师,被范婉拒了。后来,此人预测将有一轮大牛市,就打着范的名字四处融资。过了几个月,牛市果然来了,虽然比他预测的晚了一个月,但他也赚了一些钱。可是好景不长,熊市来了,他破产了,之后辗转到深圳。“听说现在已经把合肥的欠款还清,但他也变得谨小慎微了。”

券商的抢客大战

安徽股市20年,除了锻炼了一大批散户,证券营业部也一步步壮大。

据安徽省证监局提供的最新数字,截至目前,安徽省股民开户数达到147万,安徽的上市公司66家(包括刚刚过会的洽洽瓜子),上市公司总数全国第十,中部第二。而安徽的证券营业部数量也达到了128家,安徽本地券商两家,国元证券及华安证券。

如此高密度的布点,势必引发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佣金战在所难免。”蔡咏表示。黄伟现在所在的证券公司开业只有三个月时间,开户数约在500户。说到佣金大战,黄伟称自己是“自食苦果”。因为1995年,黄伟当时所在的老博物馆附近的安信证券二部在全国开创了佣金打折先例,但他没有料到的是,15年后自己再开新的营业部,却依然要打佣金战。

除了佣金战,现在的券商也更讲究服务,亲情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黄伟举了个例子,当年他在某营业部当总经理时,还曾经给客户接送过孩子。而专业化服务,则是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保值的信息和渠道。

在不少股民看来,既是上市公司,又是省内知名券商,国元证券颇有可以财大气粗的理由。不过,谁又能想象,熊市时他们也面临很多艰难,很多证券公司不得不大幅裁员。

“2001年到2005年的那段熊市,我们在外面交际都不敢说自己是证券公司的。因为那时,远离毒品、远离股市两句话是被放在一起用的。”熊市的遭遇同样让黄伟难忘。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采访末了,记者请蔡咏给已经入市或者打算入市的股民送点建议,就有了前面的那句忠告

篇3:证券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证券市场经历了2006年空前繁荣时期,也经历了2008年深度调整时期。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通过近几年的政策支持以及证券行业的自身努力,证券行业已开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系列积极而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正在逐步提高,行业的进取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所增强,对审慎、稳健经营和协调、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思考也更为深刻,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资本市场发展全局、务实有效地推进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化发展分析

信息技术自从诞生以来就对证券行业产生了影响,从早期的以储存和信息传递为主到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证券业的全面结合。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战略性IT技术从趋势走向主流应用,使得移动互联网从一种技术演变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人们希望便捷、快速、无缝地获得针对自己的个性金融产品,享受全天候服务。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有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受金融理财服务的需要,行业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移动交易终端下单数量已经占据证券公司非现场交易的15%以上,在日韩等国家更是达到了30%以上,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还将继续提高。在证券行业,“水泥”+“鼠标”+“拇指”的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几年证券行业信息化的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服务相关系统的开发

“以客户为中心”是行业发展方向,证券公司信息系统正在做演变,从以业务员为中心,发展到以项目为中心,最后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证券公司只有通过信息化系统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充分服务好投资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以营销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展

在证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营销工作在证券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且不断创新。

2012年12月,中国证券协会发布了《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息技术指引》,明确把证券营业部类型划分为A、B、C三类,其中C型模式为非现场营业部模式(不设现场交易大厅,不提供现场交易,仅提供开户、营销与客户服务等功能的小型营业部),大大降低证券营业部建设成本,有利于证券公司快速部署新的营业网点,加强营销服务。

3. 办公系统建设从自动化走向移动化

伴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办公事务自动化在证券公司基本得到实现,全国证券公司114家、证券营业部4978家,基本构建了以总部为中心的办公事务自动化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普及和加深,人们办公不再局限于同一的物理位置上。证券公司日益壮大,公司领导及员工外出去办公更加繁忙,人们期望能用手中的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办公,充分利用手中的信息资源。因此,证券公司的办公系统建设正在从自动化向移动化发展。

4. 重视咨询系统的开发

证券公司普遍增加了对投资顾问业务的重视,投资顾问团队规模快速扩大。投资顾问业务涵盖了客户风险承受识别、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组合投资建议等。因此,投资顾问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是证券公司近年来IT业务建设的重点工程。

5. 注重非现场开户及交易系统的建设

2013年3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开立客户账户规范》,放开非现场开户限制,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见证或网上方式为客户开立账户。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已开始对非现场开户系统进行部署。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非现场交易越来越成为投资者的重要交易手段。电话、手机、互联网、PDA等的综合交易量在许多证券公司或证券营业部已经超过了现场委托的交易量,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整个行业将进一步加强非现场交易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2013年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www.csrc.gov.cn

篇4:证券行业未来发展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欧洲、美国和亚洲主要金融中心的清算和结算公司都保持了平稳运行。但是,为了避免全球金融系统未来出现任何崩溃的可能,危机后交易后服务商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还是被卷入了管制收紧的浪潮,欧洲尤甚。

21世纪初,当欧洲清算结算服务拟被纳入监管时,支持者和反对者激烈斗争,后来反对者占据了上风。然而反对者的胜利并没有维持多久。为了应对危机,米歇尔·巴尼耶(2010年2月至2014年11月担任欧盟内部市场和服务委员)提出了40多条建议。建议中许多内容涉及欧盟立法,“旨在恢复市场信心,维持金融稳定和维护欧洲金融体系的一体化和高效”1。这是欧盟第一次同意协调欧盟法律,以规范场外衍生品市场、清算和结算市场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

为了规范欧洲证券结算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商,欧盟制定了《中央证券托管机构管理条例》(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y Regulation,CSDR)。该条例在2014年9月经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批准后正式成为欧盟法律。此外,尽管存在强大的技术障碍,欧洲央行仍决心继续推进泛欧证券结算平台(T2S),试图为欧元区、欧洲其他国家以及加入的中央托管机构创建一个全新、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结算基础设施模式。

T2S是一个单一的结算平台,使用这个平台的中央托管机构可以将传统的国内证券结算业务外包。该平台计划于2017年建成并开始运行,届时它将彻底改变当前平台中21个市场里的23家中央托管机构的运行模式。T2S被设计为一个多币种结算系统,将集中以欧元和其他参与货币计价证券的结算,很大程度上解决欧洲跨境结算的问题,大幅提高效率。该平台最初于2006年提出,事实证明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将比原计划推迟4年才能完成。但是一批接一批的中央托管机构将在2015年夏至2017年2月之间参加进来,看起来欧洲证券结算用户和行业格局将焕然一新。

T2S向它的支持者(特别是用户中的一些大银行)承诺使用该平台能获得独特优势。由于能够在其创建的单一结算区域中使用央行货币进行券款对付,系统会更安全;同时,平台也使银行和经纪商能够更好地管理日间和日终流动性和担保品,从而节约资本。

T2S充当了各方调和的催化剂。在平台建设期间,自2011年起,用户(主要是银行)中的专家、参与央行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为制定平台通用规则和详细标准而辛勤工作。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承诺将接入T2S的23个中央托管机构2,将会按照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开展24种不同类型的结算业务,一改欧洲历史上证券结算基础设施分割的局面。

然而,我们并不确定T2S一定会产生经济效益。当它第一次被提出时,人们希望英国加入,然而伦敦拒绝了。因此,英国市场仍然在平台之外,沿用现有的清算和结算系统。此外,自2006年以来,中央对手方多边净额清算已经在股票市场快速普及,大幅降低了中央托管机构的双边结算数量。目前尚不清楚欧洲央行是否能承受这些变化引起的不可预见成本,又或是将成本最终转嫁到投资者身上。

《中央证券托管机构管理条例》(CSDR)支持T2S建设,也支持28个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统一结算。预计2016年末全面实施后,该条例将建立起一个欧盟内(国际)中央托管机构通用的授权、监管和规章制度框架。其中富有争议的是,条例会采取惩罚措施加强证券结算纪律,降低结算失败。条例(CSDR)和平台(T2S)将共同在移除或减少9项乔瓦尼障碍(Giovannini barriers)3中起到重要作用。

CSDR也能够促进证券结算市场的竞争并提升效率,特别是它强制结算基础设施放开准入。在一定条件下,CSDR要求中央托管机构无歧视性地允许接入,包括结算参与者、发行人、中央对手方和交易所。非歧视性要求同样适用于中央托管机构之间的接入,以及通过中央托管机构接入中央对手方和交易所。另一个于2014年10月生效的重要规定是,场内证券交易结算的时间间隔从3天缩短为了2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3变成了T+2。该规定提高了安全和效率。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经表示它们很有可能采用T+2模式。

就像绝大多数大项目一样,T2S和CSDR也有副作用。比如,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从平台(T2S)中平等受益。一般认为,通用平台会使用户和基础设施服务商中的大机构受益。因为它们能轻松消化改造系统的投资成本。以德意志集团旗下的证券结算公司——明讯为例。明讯把和T2S对接看成统一自身中央托管和国际中央托管服务的机会。因此,在平台单一的结算环境下,明讯的客户既能结算国内的欧洲证券交易,又能处理国际中央托管业务。

与此相反,小型中央托管机构在接入泛欧证券结算平台(T2S)后将面临特殊的挑战。与大型中央托管机构和国际中央托管机构相比,它们将失去占其业务总量相当高比重的核心结算功能,且面对其他中央托管机构和托管行的竞争。处于重压之下的小型中央托管机构将促进自身业务多元化,以及提高服务的附加价值。近年来,欧洲中央托管机构的数量增长到40个左右,其中30个在欧盟。T2S被寄予厚望能够创造出统一的结算区域,进而促进小型中央托管机构整合。

欧清的“欧洲本地计划”是欧洲央行决意推行T2S的早期受损者之一,尽管该计划为平台的协调做了很多宣传工作。

T2S的出现,是欧清和老对手明讯都把眼光放在欧洲以外来寻求发展的部分原因。举个例子,欧清银行已于2015年6月与中国建设银行就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合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两家国际中央托管机构都在利用自身托管的资产和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来满足全球市场巨额增长的担保品需要。一方面,无抵押银行贷款近乎绝迹;另一方面,危机后20国集团(G20)的新政也使市场出于避险目的增加了担保品需求。G20强制场外标准化衍生品通过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对双边已成交未清算的掉期交易收取高额保证金,并为大银行提供流动性缓冲,引发了市场上对全球合格担保品缺口将达到数万亿美元的预测。截至2016年初,担保品短缺尚未出现。当然,G20力推这些新政,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无论如何,当前许多担保品没有物尽其用。

nlc202309090923

为应对这一局面,欧清和明讯将担保品危机转化为一个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商机。它们通过“面条模式”(spaghetti)创建了与中央托管机构、中央对手方和全球托管人的连接。欧清的“担保品高速公路”和明讯的“流动性中枢”都发挥了国际中央托管机构的技术优势,将不同国家的资产从担保品充足的一方(如托管人或买方投资者),转移到担保品稀缺的一方(如中央对手方的清算成员),从而实现了担保品池的最大化使用。

欧清和明讯两家国际中央托管机构都向全球中央托管机构伸出了橄榄枝。明讯已与澳大利亚、巴西、西班牙和南非结成了“流动性联盟”。在联盟成员内部,证券可以不改变托管场所和法律辖区实时用作担保品。欧清和全美证券托管结算公司(DTCC)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总部位于伦敦。这使得大西洋两岸的用户可以同在一个担保品管理系统下整合资产。

相比之下,小型中央托管机构的前景比较黯淡。很多机构缺乏与同行交互使用担保品的能力,也不能有效汇集担保品。它们面临整合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T2S、CSDR和担保品危机正在改变欧洲的结算结构。但形成单一结算市场的障碍依然存在,包括阿尔伯托·乔瓦尼(Alberto Giovannini)早在2001和2003年就指出的一些障碍。那些仍存在的障碍是只有欧盟各国政府才能够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不同国家代扣税政策存在差异,使得一些成员国的跨境投资者无法申请退税;欧盟范围内跨境证券交易法规缺失,阻碍了证券市场一体化和跨境担保品流动;各国破产实践不同,由于存在违约风险,跨境结算面临很多困难。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些敏感问题需要得到所有成员国同意,当前许多欧盟国家对进一步一体化的支持下降,使得立法难以实现。

自2014年11月履职以来,现任欧盟委员会把上述问题作为资本市场联盟(CMU)“行动计划”(Action Plan)的一部分来解决,旨在促进增长和投资,减少欧盟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4乔纳森·希尔(Jonathan Hill)接替巴尼耶(MrBarnier)成为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联盟委员后,正在计划通过立法来解决破产障碍。另外,非立法的手段也在酝酿中,将用于解决法律确定性和代扣税问题。2017年,欧盟委员会将梳理欧盟现行的交易后法律,并评估移除乔瓦尼障碍的进展。

确实,欧洲证券结算市场建设任重道远。但是自本书英文版出版以来,市场对于监管当局从忽视到干预这一彻底转变已没有争议。

四十多年来,欧洲一直向美国学习,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在欧洲央行的推动下,许多欧盟国家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证券结算道路。那么,T2S是为全球其他市场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还是将参与其中的市场和基础设施带进技术的死胡同?

可以肯定的是,寻求连接的区域和整合程度更高的证券市场适合T2S模式。包括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的交易所和中央托管机构在内的拉美一体化市场(MILA)正致力于克服跨境证券交易的障碍。但它们一体化的起步水平远不如欧元区和欧盟,因此首先需要致力于制定统一的规则和标准。

东盟(ASEAN)市场存在多种货币和多种监管模式,不同国家的立场也不一致。因此,东盟当前更强调建立双边连接,以此为起点朝着集中统一这个长远目标努力。上海—中国香港之间的“沪港通”也是优先考虑维持各自现有的交易后处理系统。

其他市场正在研究T2S,但并没不打算仿效。对于包括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CCDC)在内的众多清算和结算服务商而言,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CPMI-IOSCO)于2012年4月发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提供了国际公认的核心标准,可以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础。

展望未来,T2S这样昂贵、集中的系统能否提供最优结算安排,还是个开放的话题。当下,建立在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上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务体系可能会提供更廉价、更迅捷、更安全的证券清算和结算服务。

区块链是支撑比特币的IT技术。这种加密货币曾与被称为“暗网”的犯罪活动协会关联而名声不佳。但在2015年,区块链得到支持,因为它可以淘汰让各种资产(包括证券)顺利交易的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耗时且昂贵)。区块链由复杂的加密技术保护,提供全面、分散的所有权记录,在计算机网络中共享。它包含任意时间给定资产的所有交易记录。该项技术使得证券交易可以近乎实时结算,提高了效率也几乎消除了风险,并且使证券结算不再需要中立、值得信赖但成本高昂的中央基础设施,如中央托管机构、国际中央托管机构和中央对手方。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行业的应用引起了极大的研究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美国和欧洲众多初创企业和成熟公司(包括纳斯达克和25家银行组成的财团)中,技术研发也获得了巨额投资。目前区块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至少涉及网络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监管。尽管如此,英国央行一直在研究区块链,这将是2017年欧盟委员会考虑的问题之一。

这项新技术方兴未艾,有朝一日可能会取代现有的清算结算基础设施。这也提醒我们,对于结算和其他交易后服务的发展,任何著作都难以完全跟得上步伐。《管道工程师与梦想家:证券结算和欧洲金融市场》也概莫能外。

篇5: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及未来趋势

摘要:中国证券史肇始于近代,在旧中国也曾有过一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证券市场之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港台地区,时间大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而在大陆,则是自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幼苗在改革开放的雨露春风中重新破土而出,以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中国大陆证券史正式揭开了它的新生命史的光辉篇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频繁且影响深远,并最终导致全球证券市场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提到,几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快速成长,它们在证券市场上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股票、风险

正文:

一、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证券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最早出现的证券交易机构也是由外商开办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上市证券主要是外国公司股票和债券。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洋务派在我国兴办工业,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兴起,中国自己的股票、公司债券和证券市场便应运而生了。1872年设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推动了证券交易所的建立。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证券市场分析研究显示,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20年7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此后,相继出现了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等,逐渐形成了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二、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一)、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的证券市场主要围绕两条线索来展开:

1、解放初期鉴于证券市场仍有一定的存在基础,在先后接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天津证券交易所于1949年6月1日成立;1950年2月1日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其中,天津交易所的经纪人有39家,总计资本845万元;北京证券交易所经审查合格的法人经纪人有5家,个人经纪人有17家。至1952年,因两家证券交易所交易量极度萎缩,经纪人亏损严重,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市投资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宣告停业。津京证券交易所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们不仅在吸收游资、稳定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为我们今天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要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首先发展商品经济、股份制和信用制度。

2、鉴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利用国债市场筹措了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此间利用国债市场筹措资金又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958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建设公债;第二阶段是1959-1978年,全国性的公债停止发行,但允许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必要的时候发行地方建设公债。

(二)、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证券市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资金的巨大需求,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只股票——上海飞乐音响于1984年11月诞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1990年,国务院批复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政策,同意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沪深交易所成立后,本地发行的股票开始进场交易,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后国内其它地方发行的公司股票开始陆续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内证券交易开始逐步规范化。

1992年8月10日,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当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沪深股票市场走出了一轮气势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涨幅超过2倍,股票供不应求。为平抑股价,增加供给,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但是当时市场极度热烈,对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亿股股票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出现了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局面,并且引发了内部人营私舞弊暗中套购认购表的行为,结果多数人因为没有买到中签表而到市政府示威,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8•10事件”。该事件的爆发使得国家管理高层极度震惊,引发了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并触发了公众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存废问题的忧虑,导致沪深股市深幅狂泻,上海市场三天之内暴跌400余点。

而“327国债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1993年,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沪深股票市场开始反复走低,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国债期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是上交所于1992年12月建立,开始只允许部分券商进行自营买卖。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个人投资者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日渐活跃。到了1994年秋天,国债期货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面对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央行出台储蓄保值贴补政策,国债的固定利率也变成了浮动利率,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加大,全国各地投资者趋之若骛,成交额明显放大,交易所国债期货清算保证金高达140亿元。与此同时,上交所管理层对经济与政策环境变化后的风险扩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终于在1995年2月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

与此同时,在1994-1995年,国家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反通货膨胀并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价逐步稳定并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场开始预期宏观调控将要结束,央行将采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发展,于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沪深证券市场开始恢复性上涨。到12月中旬,在9个月的时间内沪深股市累计上涨300%以上,涨幅惊人。由于担心股市过快上涨冲击实体经济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批评股市存在的严重过度投机,同时沪深交易所开始实行涨跌幅限制,导致沪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机者损失惨重。其后股票开始一轮又一轮冲高与回落,周而复始。

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出台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引发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股权分置等内在结构性缺陷的担忧,由此引发股市下跌,结束了长达5年的牛市。在其后的4年中沪深股市进入漫漫熊途,受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权分置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上证指数一度击穿1000点的整数关口,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点的十分之一,证券市场极为萧条,投资融资功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一些投资者信心遭受严重打击,投资者甚至喊出了“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口号,证券市场投融资等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在这样情况下,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2005年5月,在经过全面讨论与广泛认证之后,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终于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等纳入第一批股改试点范围。在股改对价、证监会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清欠力度、贸易资本双顺差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新一轮牛市。截止2007年5月,沪深股市累计升幅达到300%以上,部分个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股票在所谓整体上市、资产注入、重组等题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涨幅惊人。由于短期升幅过大,证券市场已经累积了不少风险,投资者应注意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不要盲目追涨杀跌,以免遭受经济损失。长期来看,由于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多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的一些突出的制度障碍和市场风险得以化解,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日渐显现。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资本市场行情也出现大幅下挫情况。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迅速而有力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性举措,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投资者信心得到一定的提振。进入2009 年,国内证券市场出现了股价指数企稳回升、股票交易量有所恢复的良好局面,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证券市场将继续健康、稳定发展。

纵观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繁荣与危机总是相生相伴的,市场的暴涨和暴跌总是如影随形。既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第二,虽然存在许许多多的波折,但证券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长期来看,只有那些坚定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才能成为市场最终的胜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经济大发展与大繁荣,都会带来证券市场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目前,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证券市场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为奇。然而,投资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应时刻注意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刘一民;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考察[F];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吴刚 郭斌;中国证券市场10年[N];中国财经报;

2000年

3、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及前景预测;广东局;

2010年9月

4、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状况;新华网;2010年2月

证券投资学结课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

授课老师:魏娜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2008040808003

班级:84080801

篇6:证券行业未来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强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11年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工作部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有关要求,结合证券期货行业人才发展实际,制定《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基础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证券期货行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证券期货行业各类人才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市值居世界第三位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位的债券市场,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与市场发展同步,证券期货行业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证券期货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3万余人,比“十一五”初期增长近4倍;通过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人员超过30万人,为行业发展储备了较充足的人才资源;在证券、期货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各类高校等科研机构,也聚集了大量证券期货相关人才,为资本市场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1年10月底,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68%左右,比“十一五”初期增长近30%;具有财经金融、法律、会计、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人员占比达到62%左右;行业内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多专业学历背景的人员比例逐年提升,重点专业领域和关键岗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逐年增多。

——人才专业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1年10月底,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保荐代表人、基金经理、证券投资咨询资格人员超过1.5万人;具有注册会计师、律师执业资格和其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超过2.2万人;在证券期货监管系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领军人才,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千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奖励项目人员逐年增多。

——人才制度创新步伐加快。强化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行业内普遍采取公开招聘、中介推荐等市场化引才模式,逐步建立起体现现代人才管理理念的岗位聘任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积极探索干部竞争性选拔、引进国内外市场人才、专业职位聘任等选人用人创新机制,不断充实监管队伍力量,改善监管队伍结构,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质量有效提升提供了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人才发展环境日益改善。行业对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显著加大;行业内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逐步形/ 6

成了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市场导向。

展望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证券期货行业人才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统筹抓好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专业领先、廉洁高效、求真务实,能够推动证券期货监管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的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创新趋势、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好这四支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按照“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我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行业内监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四支人才队伍平衡发展,结构层次趋于合理,各支队伍中都能涌现出一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内部人才交流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和市场业界之间基本实现人才的良性互通和有序交流;行业各类人才培训实现规模化和制度化,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储备机制,部分紧缺专业人才建立相对稳定的来源补充渠道;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20年,按照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市场深度和广度极大拓展、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市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建设发展目标,我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成熟资本市场水平,各支队伍中都能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金融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人才规划设计、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形成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证券期货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集才、育才、用才的“高地”效应整体显现。

(一)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适应监管业务拓展和监管水平提升的需要,证券期货监管系统人才资源总量进一步提升,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竞争性选拔成为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类人才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后备人才选拔、调整和储备机制健全完善;以建立专业职务序列为载体,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梯队建设格局,各重点专业领域涌现出一批能够满足监管工作需要的中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法律和会计类专业人才在人才队伍中及各单位(部门)领导班子中的比重显著提高;面向国内外市场引进专业人才力度持续加大,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有效提升。

(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适应证券期货行业经营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需要,依托行业协会的扶持,依靠经营机构的自身动力,多渠道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锻炼,稳步提升其战略思维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和诚信服务意识。力争到2020年,在行业经营机构中,能够涌现出一批代表市场地位、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引领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按照专业精湛、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发展目标,坚持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力争到2020年,行业内入选国家工程院院士人数实现零的突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超过100人;在证券期货监管、证券发行与承销、资产管理、产品创新、风险管控、投资研究等关键业务领域,培养出200名左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500名左右在国内市场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全行业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人员超过200人。

(四)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适应金融产品极大丰富和交易平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实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证券期货营销、信息服务保障等业务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精湛专业技能、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技能人才数量逐年增多。力争到2020年,行业内以证券期货营销人员和信息服务保障人员为主体的实用技能人才接近百万人规模,其中,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5%以上,参加过各类专门业务培训人员超过80%。

三、推进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一)实施行业人才环境优化工程

以落实《中国证监会工作人员行为准则》为载体,在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积极营造“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公道正派、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组织文化,增强各类人才投身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合规和诚信经营理念,在行业经营机构中积极倡导“治理健全、风控有效、资本充足、诚信合规、专业精湛、服务优良”的行业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行业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定期遴选表彰一批站在市场发展前沿、对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全行业营造“爱岗敬业、主动成才”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各类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把提高各类人才素质能力作为提高行业人才实力的重要基础,针对行业四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启动实施监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升工程,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统筹协调、行业协会扶持引导、行业经营机构积极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培训、考察调研、人才交流等手段,并配套激励和保障性政策,着力提高监管人才的政治素质和监管能力,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素质和管理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用技能人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实施行业人才诚信意识提升工程

把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保护投资者权益作为市场和行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全面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大力对行业人才进行职业道德、执业规范和诚信意识教育;建立完善行业各类岗位职业规范,建立健全行业诚信档案,全面加强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采取有效机制,把诚信状况和从业记录作为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首要依据;坚持广泛宣传和深入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行业诚信共识。

(四)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领军人才遴选标准,按照高端国际型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中高层次实务人才三个梯次,遴选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培养对象,纳入行业人才信息库进行管理;由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和行业协会牵头,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相应制定培养帮带措施,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专题研讨、座谈交流等活动;针对行业主要业务前沿领域,定期推出一定数量的创新研究课题,鼓励全行业开展课题研究和攻关;建立研究成果评选奖励机制,定期组织行业内专家学者对创新研究课题成果进行评选,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探索建立研究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研究成果向市场实践转化。

(五)实施后备人才储备工程

为保持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行业各重点领域未来人才需要,积极与境内外知名高校建立联系,采取建设专门学科、开设专门课程、联合委托培养、从业资格考试前移等方式,为行业未来发展储备人才;鼓励行业各经营机构与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大量机会并创造便利条件,吸引和帮助高校优秀学生到行业内实习和调研;加大监管人才储备,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证券期货监管系统面向市场引进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六)实施行业人才国际交流工程

在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内部,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政策,积极与境外监管机构、交易所、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金融机构开展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优秀监管人才到境外实习和进修,深入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创新业务,学习先进的监管理念和经验;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与境外市场行业协会、金融社团、教育培训机构和知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项目,推动境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拓宽行业人才的国际交流渠道。

(七)实施海外人才引进工程

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行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快速有效改善行业人才队伍结构;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发挥带头作用,鼓励有条件的行业经营机构积极参与,与境外知名高校、华人金融社团、人才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建立稳定的境外引才渠道;积极借助中央“千人计划”等引才政策,进一步加大行业内“千人计划”人选的引进、选拔、推荐、评审工作力度,力争使行业内更多优秀引进人才得以入选,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建立完善行业海外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增强行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投身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

四、建立保证《规划》贯彻落实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行业人才工作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行业人才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由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牵头行业各有关单位建立“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委员会”,作为行业人才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行业人才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完善行业人才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围绕行业人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组织行业人才工作交流合作,为制定和出台行业人才政策提供意见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行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指导行业各经营机构人才工作,协助建立完善行业职称体系和人才分类管理机制。

(二)建立行业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建立面向全行业的“一网一库”信息平台。建立“中国资本市场人才网”网站,面向国内外宣传行业人才政策,及时发布行业各类人才供求信息,为行业各单位选人用人和各类人才有序流动提供优质服务;以现有的行业协会从业资格和高管资格管理平台为基础,开发形成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证券期货行业人才数据库”,定期对行业人才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行业人才工作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

(三)健全行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由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力量,积极构建起全覆盖、多层次、市场化的行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建立完善行业人才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统一行业人才教育培训标准;二是发挥行业整体平台优势,依托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境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三是推动行业各经营机构与境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行业培养后备人才;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建立行业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有效缓解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时间、空间、成本等矛盾。

(四)建全行业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在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内部大力推进“一套机制,两图一库”建设,建立完善一套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绘制一套领导班子建设的规划蓝图,建立一套各单位(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现状图,建立领导班子及高级专业人才的后备信息库,对监管干部、领导班子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给予及时、准确和全面的考核评价;建立以突出学识水平、职业资格、创新能力、工作实绩等为重点的行业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将客户满意度和人才诚信状况纳入评价体系;借鉴成熟金融市场经验,建立完善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职称晋升体系,增强行业人才持续学习的动力。

(五)健全行业人才激励机制

按照紧密结合工作实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效激发人才活力并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原则,建立健全行业人才激励机制。在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内部,逐步建立适当的收入分配调

控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薪酬激励机制的灵活性;以行业人才市场为基础,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不断完善行业薪酬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探索实施高管和员工持股、期权、企业年金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增强行业经营机构核心员工的稳定性,有效缓解人才流动频繁和流失加剧问题,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建立行业人才发展的投入保障体系

为给行业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由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和行业协会牵头,多方筹集资金,分别建立证券期货监管系统人才发展基金和中国资本市场人才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课题研究、人才交流和人才表彰等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相应制定基金管理、使用和监督办法,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七)建立确保《规划》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

上一篇:谈化学课直观教具的使用下一篇:花与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