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2024-05-10

听课记录及评课稿(精选10篇)

篇1: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一、复习检查

1、背诵9个复韵母和3个鼻韵母

2、这些音节词你会读吗?

tian an men

xianyan

yinyue

lantian

shanshui

zhentou

jinyu

【评:复习内容是否可以让学生集体认读,不需要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读可以让学生巩固的更好,但是既然是复习内容,也可以考虑集体认读。】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教学内容

1、看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景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语境歌。

【评:语境歌在配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出世,可以让学生自主认读,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有复习了汉语拼音。】

3、出示un ün。告诉学生:这些韵母和音节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内容。

三、新授

1、教学鼻韵母un。

(1)un 的发音。

告诉学生:un的读音和温的读音有点像,和an en in 的发音方法相同。教师范读an,学生跟读。

(2)un的四声。

出示un的四声,自由练读,同桌检查。

2、教学鼻韵母ün。

(1)ün的发音。

指名说说天空中有什么?“云”是第几声?谁能把它改成第一声?出示鼻韵母ün。指名读,集体读。

(2)ün四声。

出示ün的四声,按顺序练习,打乱顺序练习。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家族里又有新成员啦!是谁呢?先听老师讲个故事。

1、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

(1)讲故事。ün也想自成音节,于是它也学yin的样子,去请大y。可是它一想,我这样带上眼镜去和大y拉手是不行的。于是,ün赶忙去掉两点,请大y站到它的前面。

(2)出示:

提问:y后面是什么韵母?告诉学生:yun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但要和ün区别开来,ün是韵母。情景歌里的白云的云就是出示:yun(3)练读yun的四声。引导用yun的四声组词。

【评:教师指出白云的“云”的读音就是yún,让学生和ün区分,并认读整体认读音节。这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学会区分。】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

(1)提问:图上的小男孩是什么人?

谁能把“员”改成第一声?

(2)出示:yuan

师告诉学生:yuan是由yu和an 合起来的。演示两个大圆合并。

【评:教师在教学时请学生说说y后面的介母是什么。这里不能说是介母,而应该是介音。因为汉语拼音只有声母和韵母。】

(3)yuan的四声。

出示四声,学生自由练读,练习用四声组词。

【评:学生在组词时说到了“离家远”,教师指出这不是一个词,及时帮助学生领悟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这时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用这个短语说一段话。】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un ün yun yuan

2、读一读。

小ü见到大y,去掉两点还读ü:yu yue yun yuan

五、指导书写。

1、un un 各写在四线格的哪格?

2、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

5、纠正学生的书写。

评课: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对拼音的拼读已经掌握了比较好了,在课堂上老师安排了拼读音节的复习,对拼音进行了巩固。这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un ün 及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方法。老师充分利用插图的作用来教学生读准un ün这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学生很快掌握这两个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在教两个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讲故事来引出ün的音节是个整体认读音节,并让学生自己说出yun 的韵母是什么?从而掌握好ün与大 y在一起要去两点这个难点。讲第二个整体认读音节时,老师又做了两个大圆,分别写上yu 和 an,做了个合并的游戏,很自然的将yuan的形成演示出来,学生自然水道渠成的掌握了音节的读音。在这节课上,老师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篇2: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

3、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4、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诱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二、学习g、k、h:

(一)学习g:

1、谁会叫它的名字?指名范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3、名字会叫了,再看看它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4、引导编顺口溜。

(生:像个9字g、g、g。生:像个花环g、g、g。)

[评: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学习K:

1、出示蝌蚪,问:它叫什么名字?

2、指导发好k的音。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拍手念儿歌。

1、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

2、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这里让学生拍手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到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做好了铺垫。]

(四)、学习h:

1、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它就是h,谁来当小老师?

2、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3、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师范写、讲解。

2、生描红、仿写。

三、复习巩固:

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

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

[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游戏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总评:

篇3:《UN üN》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教师: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许静 听课、评课教师:许苏扬

一、复习检查

1、背诵9个复韵母和3个鼻韵母

tian an men xianyan yinyue

lantian shanshui zhentou jinyu

【评:复习内容是否可以让学生集体认读,不需要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读可以让学生巩固的更好,但是既然是复习内容,也可以考虑集体认读。】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教学内容

1、看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景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语境歌。

【评:语境歌在配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出世,可以让学生自主认读,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有复习了汉语拼音。】

3、出示un ün。告诉学生:这些韵母和音节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内容。

三、新授

1、教学鼻韵母un。

(1)un 的发音。

告诉学生:un的读音和温的读音有点像,和an en in 的发音方法相同。教师范读an,学生跟读。

(2)un的四声。

出示un的四声,自由练读,同桌检查。

2、教学鼻韵母ün。

(1)ün的发音。

指名说说天空中有什么?“云”是第几声?谁能把它改成第一声?出示鼻韵母ün。指名读,集体读。

(2)ün四声。

出示ün的四声,按顺序练习,打乱顺序练习。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家族里又有新成员啦!是谁呢?先听老师讲个故事。

(1)讲故事。ün也想自成音节,于是它也学yin的样子,去请大y。可是它一想,我这样带上眼镜去和大y拉手是不行的。于是,ün赶忙去掉两点,请大y站到它的前面。

(2)出示:

提问:y后面是什么韵母?告诉学生:yun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但要和ün区别开来,ün是韵母。情景歌里的白云的云就是出示:yun

(3)练读yun的四声。引导用yun的四声组词。

【评:教师指出白云的“云”的读音就是yún,让学生和ün区分,并认读整体认读音节。这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学会区分。】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

(1)提问:图上的小男孩是什么人?

谁能把“员”改成第一声?

(2)出示:yuan

师告诉学生:yuan是由yu和an 合起来的。演示两个大圆合并。

【评:教师在教学时请学生说说y后面的介母是什么。这里不能说是介母,而应该是介音。因为汉语拼音只有声母和韵母。】

(3)yuan的四声。

出示四声,学生自由练读,练习用四声组词。【评:学生在组词时说到了“离家远”,教师指出这不是一个词,及时帮助学生领悟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这时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用这个短语说一段话。】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un ün yun yuan

2、读一读。

小ü见到大y,去掉两点还读ü:yu yue yun yuan

五、指导书写。

1、un un 各写在四线格的哪格?

2、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

5、纠正学生的书写。

评课:

篇4: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

一、复习

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

1、看待问题的方法:

(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优点)

三、进行新课

(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

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

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点、缺点。学生: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不好,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

3、回到课本第46页小故事并分析:

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霉女”(幽默的语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准: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学生:于丹,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优点: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的变化(行为习惯等)

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

(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们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5分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

教师和学生一其分析

6、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填空完成50页的小活动。(学生非常积极、讨论的也比较激烈)

7、教师点评,并总结课本内容(时间有些紧)评课优点:

一、XXX老师讲课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先讲解哲学中认识问题的两种方法,在后来的教学中在运用它来分析怎样“认识自己,认识自我的途径”无疑这样使学生首先在认识问题的方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并能很好的理解课本内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

二、语言幽默、风趣,尤其是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不着急、不生气;用这种语言即点明了学生的错误,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告诉学生,你们在说“嘁”我就说“吧”、“霉女”等语言是非常巧妙的教学智慧。

三、能够将课本内容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

四、能够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并明了的讲解了课本内容,使之通俗易懂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解“内在美和外在美”时举了“于丹”教授。

五、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能够很好的处理突发问题,比如:一女生上课途中要上厕所,魏老师一个手势让其出去,即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保持了课堂纪律。不足:

一、课堂时间安排的有些不够紧凑,最后略微有些托堂。

二、如果能够更加注意点明课本主要教学提纲就会更趋于完美。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

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

(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

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

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

(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

(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污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

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

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篇5: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有机结合进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近日,吴望舒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第一课时,便做到了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从而使这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低年级生字词的教学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中,吴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这些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得了新知。

吴老师也注重培养学生辨析形近字的能力。如对“乌”、“鸦”这两个字的识记,吴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乌鸦是一只鸟,所以“鸦”字是鸟字旁;“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这样学生就感觉非常有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还有另一组形近字“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吴老师引导学生,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喝水”要用嘴巴(即“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学生记起来十分方便,且不太会搞错。

二、抓关键词理解感悟

吴老师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采用了读读、想想、说说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可以说这些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处”一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老师引导学生看图合理想象:乌鸦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体会到了乌鸦找水的辛劳以及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之后,又指导学生用“到处”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对这个词语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运用。

三、注重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堂课,吴老师带着孩子们着重研读了课文的第一节。第一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也是情节曲折。乌鸦经历了找水,看见水,却又喝不到水这个过程。随着事情的变化,乌鸦的心情也是很不平静的。吴老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逐句品读感悟,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读文中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综观整堂课,上得既充满语文味,又富有情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篇6:高三听课及评课感想

这是一堂复习课,作为毕业班的复习课我们应该坚持快节奏、大容量、上难度的原则。而这节课刘老师没有做到位,具体问题如下: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老师领读是没有什么必要的,这个时候的学生会的早会了,不会的再怎么领读也会不了。当然,个别时候为了调节课堂气氛除外,但也适宜齐读,非领读也!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提问,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哪地方有问题,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练习方面,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练习难度应该提高一些,广度上再扩展一些,同时注意试题的梯度。最后写作部分,且不说学生写的具体内容,单就形式上就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生这个时候了还不会使用单线格,书法也非常的糟糕,这说明平时老师要求的不到位或者没有拿出来具体措施进行专练,只是靠口头的提醒是徒劳的,我们需要连续几个星期的每一节课前拿出三、五分钟来训练英语书法和单线格的真确使用。课上不必刻意地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热闹而交流,该静的时候还是要静的,因为人思考的时候都需要安静。老师一直都很忙,很累,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总体感觉,如同老师领着学生匆匆地进行了一次徒步旅行。老师只是带着学生走了一圈,中途没有留给学生欣赏沿路风景的时间,没有留给学生在纪念性地点拍照留念的时间,没有留给学生对各式碑文或图示探究观察的时间,就像一群游客随着导游一个劲儿地往前跑,到终点了,一切也结束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篇7:采山说课稿及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中的第二课时歌曲《采山》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采山》这一课描写了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劳动,采摘的故事,歌曲学习中所出现的不同音乐节奏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道具,充分带动了枯燥乐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这既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乐曲的基础上,以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一堂音乐课。

2、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能力及配合意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带动十六分节奏的学习。(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难点:(1)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衔接感悟。

4、为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还作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电子琴、蘑菇节奏图片等。

二、说教学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让孩子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为主,结合直观开像法,创编教学法等。

2、针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音乐课、听、唱、动三部分内容的特征加深情境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舞、讲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下面我主要来讲讲教学教程

在整个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带孩子们去郊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各部分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儿童趣味,根据新课标和综合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首先,孩子们伴随着《郊游》的音乐进入教室后,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问孩子们喜欢郊游么?在野外大山郊游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这一下,孩子们的思维马上活泼起来,采蘑菇、采野花、、、、自然而然就导入本课主题《采山》,教师出示课件,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2、感知节奏游戏:

在上山的路上,同学们通过边聆听歌曲伴奏,边欣赏精美的动画,特别的兴奋。这时,我趁机先组织一场“采摘大赛”!将孩子的热情提到最高点,将节奏蘑菇作为比赛道具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感观、尝试、比赛,一步步熟练的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十六分节奏的衔接运用,更提高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3、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绪也应达到高潮。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同时课件播放小朋友在山上玩耍、采摘 、快乐游戏的动画,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歌词教学打下基础。

然后,我紧接着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用刚才所熟悉的节奏,尝试着读一读,说一说,跟着音乐伴奏唱一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学习歌曲,同时减轻了孩子们一遍遍跟琴练唱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创造,我就让孩子们随

歌儿即兴创编动作,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表演采蘑菇、采木耳、摘果子等不同的动作,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和玩耍,感受郊游采山当中的快乐。同时通过动作也很好得让学生记忆歌词,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课堂气氛更是相当的活跃。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当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和新奇,更给予我们快乐与享受,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劳动活动,爱护大自然! 最后在歌曲中让生律动出教室!

篇8:《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容易将体和面混淆。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吗?(老师表演),为什么变出了一个圆形呢?(学生基本能猜出来)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学完这节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一)猜脚印

1.播放课件:介绍几位老朋友

2.请同学们大胆猜猜我们的老朋友的脚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粗略画下来(指一生上台画),你们画的跟他的一样吗?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还需要验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得到老朋友的脚印呢?

3.介绍怎么得到老朋友的方法:印一印,描一描,剪一剪。

(二)验证脚印

1、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脚印。

A、下面,我们就用印一印或描一描的方法来得到这些脚印好吗?(打开盒子、印油,请出我们的老朋友„„)

B、汇报:这是谁的脚印?指名一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得到的脚印,老师帮忙把脚印贴在黑板上。C、还有别的不同的脚印吗?

D、这些脚印跟我们刚才猜想画下来的一样吗?

小结:同学们真棒,都会用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介绍脚印的名字

刚我们得到的新朋友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平面图形”——揭示课题,它们各自还有一个非常好听又形象的名字叫(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四)介绍新朋友的特征

1、动手操作

它们都有些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请出我们的新朋友,看一看,动手摸一摸,想一想。

2、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

(五)生活中的新朋友 老师还发现一个秘密,就是我们的新朋友经常附着在老朋友的身上,贴得紧紧的在老朋友的面上,例如,我们知道讲台是一个长方体,我们的新朋友在这个长方体的哪里呀?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我们的新朋友呢?

(六)交通标志中的新朋友

这些交通标志你认识吗?都是什么形状的?

三、练习巩固,实际应用

1、眼疾手快,新朋友藏在洞里,认出了新朋友可要毫不犹豫地砸哦。

2、3、这题不但要求我们会认,还要求我们要细心数哦。

粗心的淘气画了一幅画,就因为少了新朋友,可难看了,你能把它添上去吗?

4、能给我们的新朋友按要求涂上颜色吗?

四、回顾内容,引导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评课会议记录

会议名称:资深老师钟秀红老师教学《认识图形》评课 时间:2012.3.20 地点:深圳市横岗中心小学一楼会议室 主持人:黄炎辉 记录人:林晓端

出席人:横岗中心小学数学科组老师 缺席者:无

会议内容:

主持人:钟老师给我们带来高效率的一节数学课,下面就有请钟老师讲一下本课在设计上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及上完课后的一些感想。钟秀红老师自评:

很不好意思啊,首先说一下准备不充分,只能说是带来一节最原生态的数学课。本节课,我在充分认识了教学目标后,抓住了主要的目标“体会面在体上和辨认图形”进行设计,鉴于“辨认图形”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所以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做辨认图形的机械重复中去,而是花了一番心思设计出体验“面在体上”的活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学生常搞不懂。的从设计立体模型的脚印是怎样的入手,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印一印去验证,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知识点中也体现出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方法。最后才让学生去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另外,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尽量把这节课设计定位为“有趣和严谨”的统一,比如我把立体模型(上学期学过的)称为“老朋友”,把“老朋友”带来的脚印(平面图形)称为“新朋友”,整节课充满拟人的氛围,把一个个比较枯燥死板的知识点赋于生命力,再加上学生多次动手操作,互相交流,趣味性浓;而且在练习的设计也活灵活现,多种多样,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是“有趣”科学的“严谨”统一,在有趣的同时没有失去“数学味”。

当然,是课堂就有遗憾,在每一道练习之前,应该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形在哪里,或安排一些让学生动手写的题目,这是我考虑不周,另外,课堂上我还错失了一次追问的机会,如果追问了,课堂会更精彩。

主持人:请大家谈一下此次听课有何收获?

同备课组教师郑丽萍评课:

《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纵观整节课,钟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猜想中激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伊始,钟老师创设了变魔术的游戏,在白纸上用印油印了一个圆让学生猜这是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多的学生已经猜出来,但钟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下一个环节:动画演示已经童趣化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菱柱掉在了地上,让学生猜想立体图形脚印的样子,然后画出脚印,发展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悟出“面”在体上。

通过在白纸上印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菱柱的脚印,学生直观地感知到脚印就在立体模型上,摸一摸学具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进一步认识了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三、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

钟老师让学生找教室里的平面图形,将生活中的游戏“打地鼠”应用到数学课堂上“打平面图形”,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动画“画图”给同学们带来的惊喜更是不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这样好玩,生活中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游戏的设计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

建议:

1、学生印一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菱柱的脚印时,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是从哪个立体模型上印出来的,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面”在体上,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摸一摸平面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时,说得佷泛。教师利用摆一摆小棒会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摆的过程中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之处,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想想象能力。

彭史珍老师主评:

分析:《认识图形 》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钟老师充分利用直观、动态、故事、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中认识图形,学生一节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良好,让我受益良多。教学设计非常用心,新课开始就用课件展示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等立体图形,既可复习旧知,又为新课做好伏笔。随后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发挥想象如地板湿湿的它们走过的脚印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图形脚印画出来,此时老师顺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有什么办法把脚印留在纸上。(剪、描、印)学生通过摸一摸、折一折、说一说等动手操作、探索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各图形的特征。

作业设计练习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把学生推进积极动手、动脑的高涨,及时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做到生生能掌握理解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说,环环相扣,条理清楚。多媒体课件设计漂亮,实用性强。给人直观,动态美的享受中认识图形,掌握知识。

老师教态自然、亲切,给学生一种温暖感。教学效果佳。一年级学生带着漂亮的图形,是较容易互相玩玩的,但从整节课上学生收放自如,该回答时回答,回答的准确率高。

总之,钟老师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我不再详细罗列,下面说一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体会形在体上时,可多举些例子或物体让学生观察、感知,效果会更好。

林晓端老师主评:

《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体力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钟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喂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听完这节课我收获颇丰。我以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不断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印、描、剪、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在轻松的玩乐中亲身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深刻体会到“面在体上”,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 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像学生发问:“你在教师中见到那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交通标志牌的认识,也对进行了交通安全的教育。

总之,作业一名青年教师,任何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能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增长了很多经验。纵观这节课,学生学的有乐趣,教师教的很轻松。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在图形的海洋里遨游。

篇9:《左、右》教学设计及评课稿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左右手的作用、左右同桌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左右。学情分析: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左右两个方位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苹果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学习内容: 左 右 学习目标: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学习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学习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学习准备: 课件,水果卡片 学习过程:

一、认识左右——谜语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这里有一个谜语,等谜语说完了大家一起说出答案好不好? 生:手

师:真聪明,答对的举手,你刚刚举的是哪只手? 生:左手/右手

师:除了左手和右手,你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生:左腿右腿,左肩右肩,左脚右.....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游戏激趣,区分左右

1、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生:左手拿碗,右手写字。。。师:观察真仔细。1.猜一猜

师:说说你的好朋友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让大家猜猜你的朋友他是谁。

生:我的好朋友左边是。。,右边是。。生:他的朋友是。。

3、摆一摆

师:先摆一个苹果,苹果的右边摆一个桃子,苹果的左边摆一个葡萄。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摆)

3、做一做

师:全体起立,凳子放到桌子下面,我们一起做《左右操》

三、走进生活,运用左右 1.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2.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四、实题演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看到同学们有所收获,老师也非常开心。板书设计 左、右

《左、右》评课稿

苏老师这节数学课,是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猜谜语,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说一说、猜一猜、摆一摆、做一做,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苏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左右操》„„。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苏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苏老师组织学生寻找身体上的左右,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水果卡片进行操作活动,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苏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篇10: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默写完毕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了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什么隐患。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万一蜡烛——这样——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怎样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这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万分危急

师:火焰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的?

师: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把蜡烛吹熄。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师:看看他们三人的表现,这方面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

师: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很深。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法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师:杰克默默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思考。

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坐待”。

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你们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哪!

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她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生1: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情,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观点吗?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

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 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 得赶快想个法子,不管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嘛站起来,你要干什么?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啊蜡烛,你

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在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狗强盗,你们要完蛋了!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成功,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经验吧。

生:周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

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

生:我觉得周老师想象的内容紧张但不慌张,而且声情并茂。

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瞻前顾后”,想象心理。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几个人合作,将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专家点评:

周益民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充满了智慧,应该充分肯定是一堂好课。

这堂课的智慧在哪里?首先在于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整堂课充溢着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他和同学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今天

的这堂语文课,给我具体地感受到周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亲切、宽松。周益民老师把理念内化了,已转化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他人格的一个特征。因此他这种对孩子的爱是自然的,是真实的,是真诚的。爱和美德是一种智慧,智慧来自教育理念。

第二,语文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要有个性体验,应该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种多元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显现了价值的多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离开文本,离开文本的语境,离开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去多元探索,没有对基本价值观共同的、深入的认识,我们学生的价值观怎么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怎么去落实?周老师紧紧把握住这半截蜡烛如果保不住就会怎么样,情报站被破坏了,机密泄露了,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就不能存在了,暗含着要爱自己的祖国,要爱自己的民族,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去维护祖国的荣誉,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对祖国处在危急时刻每一个人所共同承担的责任。这些话周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但是他已经反复让学生朗读了。分析母子三人的表现,他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语文课不是不要思想品德教育了,问题是怎么去体现。我以为周老师处理得非常好,他是有智慧的,是有深度的。

第三,智慧在周老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

握上。课堂要生成,就像周老师讲的往往有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是这“无法预约的精彩”怎么生成,生成以后怎么去把握?需要在对课文深入理解、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才可能生成,否则这个生成是偶然的、随意的。而且这样的生成一旦冒头不能敏锐把握住。周老师抓住两个词语“绝密”“绝妙”,抓得好。当然后面扣得不够紧。这个“绝妙”不仅指母亲把情报放在半截蜡烛中是绝妙的,后面三个人去保护它也都是非常绝妙的。他点得还不够到位。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听写,不是直接报词语,是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再比如“母子三人保护半截蜡烛的做法是不同的,但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好,当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首先说说不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各有各的智慧,这篇课文给我感觉母子三人都是有智慧的。尤其是“是谁救了大家”,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再有让学生想象各人的心理。这一环一环紧紧扣住语文课中的主要话语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展开。特别是母亲的话突出哪个重音,实际上突出不同的重音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个性化学习。

当然我希望周老师这堂语文课要更加沉稳一点,还可以再精细一点。有些词语要扣得更紧一点。“妈妈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的“急忙”,“轻轻把蜡烛吹熄”,“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小女儿“娇声地”,为什么要娇声?迷惑德国鬼子。像这些词语要抓住。

依托文本,创设用语空间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阅读的文本就是实践用语最方便、最经常的资源。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新理念,依托文本,为学生创设学语言、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很会“借鸡下蛋”,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

上课伊始,周老师启发孩子用上文本中的“绝密”“绝妙”说出半截蜡烛的特点,是在训练用语造句。

听了配乐朗读课文,又激发孩子“想说点什么”,练习用生动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当教学“蜡烛就要烧到金属管”这部分时,周老师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的危险。“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的展现,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积累的语言。

当“绝密文件安然无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老师又投下了一个激疑的石子:“是谁保住了机密,挽救了一家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的多角度辩论开始了……

上一篇:电子杂志《心语》寄语下一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优秀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