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

2024-04-14

文物保护技术(精选8篇)

篇1: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历史学

门类:历史学类

专业名称: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该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能在文物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西北大学

篇2:文物保护技术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实验(1)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

四、计划课时:120课时

五、计划学分:3学分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

七、教学简介: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是一门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文物保护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会使用温湿度计、显微镜、色度计等文物分析及保护中常用的小型分析测试仪器,了解文物保护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掌握文物的防水封护和加固保护技术;青铜器、铁器的除锈方法、表面缓蚀处理与封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验一

几种温湿度计的使用及环境温湿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几种常见温湿度计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会对有关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实验内容

1.学会几种常见温湿度计的测量方法

2.测量室内、室外的瞬间、一日、一周的温湿度值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二

纸张酸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纸张酸度测量的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酸度计测量纸张酸度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学习制备纸张pH待测液 2.采用酸度计对纸张酸度进行测量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三

照度计的使用及环境中光辐照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光辐照度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2.了解照度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验证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2.测量各种光源在不同距离的照度值 3.测量室内、室外不同位置的光照度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四

紫外线辐照度计的使用及环境中紫外线辐照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

2.了解紫外线辐照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3.对几种光源紫外线指标进行评价

二、实验内容

1.学会使用紫外线辐照度计

2.测量各种光源在固定距离时的紫外线辐照度值 3.测量室内、室外紫外线辐照度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五

纸张耐折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耐折度仪的原理、结构和使用

2.观察经过不同溶液处理后纸张耐折度的变化,加深酸对纤维素水解催化反应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学习耐折度仪的使用方法

2.测量经过不同pH值的酸碱溶液浸泡后纸张耐折度值及空白样的耐折度值

三、实验课时

6学时

实验六 陶器内部可溶性盐的去除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可溶盐溶解-重结晶现象对多孔文物所产生的危害及去除可溶性盐在文物保护中的意义

2.掌握清洗中的深洗技术 3.学会使用电导率仪

二、实验内容

采用深洗技术对陶器内部的可溶性盐进行浸泡去除,一周换1-2次蒸馏水,连续换水数月,通过测量浸泡液的电导率值判断盐清除的程度

三、实验课时

6课时

实验七 多孔器物表面沉积膜的清除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阳离子分解法 2.了解阴离子分解法 3.掌握纸浆贴敷法

二、实验内容

1.采用纸浆贴敷法清除器物表面的沉积膜

2.采用EDTA螯合剂清除陶器、石器等表面的沉积膜

三、实验课时

6课时

实验八 彩绘颜色变化的监测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物质颜色的概念以及颜色变化的数学表征 2.认识光线对彩绘颜色变化的影响 3.学会使用色度计表征物质的颜色

二、实验内容

1.自制彩绘颜色样品并进行紫外老化 2.测量老化前后各彩绘样品的颜色变化

三、实验课时

6课时

实验九

模拟文物样品的防水封护和加固保护

本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在学习陶瓷器、石质文物保护基本理论课 程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自己寻找、制作模拟文物样品,提出所用试剂、药品,并实施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的能力

2.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验室试验了解几种常用文物加固剂、防水剂的理化性能,自行设计加固、防水实验方案

3.掌握定性或定量评估文物加固剂、防水剂性能的方法,学会综合分析评估加固剂、防水剂的加固和防水性能

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及试剂

仪器:润湿角测量仪、粘度计、烘箱、天平、强度实验机等

材料及药品:正硅酸乙酯、雷马氏、B72、有机硅若干种、丙酮、氯仿、乙醇、甲苯等溶剂

三、实验课时:12学时

实验十

红外光谱技术在有机文物保护材料鉴定中的应用

本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设计出一个利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定有机材料的实验方案并赋予实施。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常用红外光谱技术测试样品的制备方法 3.掌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物质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4.鉴定未知有机文物保护材料

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工具及药品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压片机、溴化钾、待鉴定的有机文物保护材料、丙酮、氯仿、乙醇、甲苯、玻璃板、毛笔、小刀等。

三、实验课时:8学时实验十一

文保实验常用的摄影技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不同需要的摄影技术,为正确记录试验前后现象做基本训练。

2、学会微观摄影、静物摄影、近拍、翻拍摄影。

二、实验内容

1、学习照相机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景深控制与光速的结合。

2、练习使用几种常用的照相机及不同焦距镜头的应用,学习数码微观摄影系统的正确使用。

3、对不同文物保护实验需要的现象记录进行摄影练习,通过摄影记录与冲印照片的对比,总结摄影技巧。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二

文物表面形态的显微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几种常见文物表面的微观特征。

二、实验内容

1、学习使用生物、体视、金相显微镜。

2、观察纸张纤维的微观心态。

3、观察几种常见霉菌的微观特征。

4、观察青铜器的锈蚀结构与铜锈矿物形态。

5、观察彩绘陶器、壁画的颜料层构造。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三

大气品质测量仪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不同气体实时监控测试仪器的使用。

2、获得实时文博单位库房不同文物存放空间的有害性气体的数据。

二、实验内容

1、对几种大气品质测量仪进行空白校正并对实验室大气进行实际测试操作练习。

2、在就近博物馆库房、交通道路、办公室、空旷草地进行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的实时浓度进行测量,评价环境污染指数。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四

纸质文物耐老化对比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种纤维组成的纸张耐老化性能的差异,对比出最耐老化的纸张种类。

2、掌握纸张耐老化试验中老化条件的设计。并掌握老化程度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几种常见的、不同纤维组成的纸张进行老化前的状态测量,如:白度、耐折度、纤维的微观形态。

2、设计高温、高湿、有紫外线、含酸性的老化环境,对纸张进行老化。

3、对老化后的纸张进行状态测量,与老化前进行对比,论证不同纤维组成纸张的耐老化性能。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五

青铜器“粉状锈”锈蚀机理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设计几种不同状态的环境,对青铜样品进行腐蚀观察,找出粉状锈的产生条件。

2、对比不同组成的青铜、黄铜、紫铜在同样腐蚀环境中的腐蚀结果,了解粉状锈的点蚀起因与面蚀原因。

二、实验内容

1、学习制作青铜器的腐蚀环境,组合制作出:高低温、干燥潮湿、酸性碱性、含氯、有氧的几个因素排列对比环境。

2、选择不同时代不同质地的青铜标本,在实验前摄影纪录后放入相同腐蚀环境,对比腐蚀结果。

3、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粉状锈的产生、发展。验证粉状锈的点蚀理论和面蚀理论。

三、实验课时6学时

实验六

古代青铜器表面锈蚀的清理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目前采用的几种青铜器化学除锈的方法,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2、掌握机械除锈与化学除锈相结合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古代锈蚀严重的青铜钱币标本,尝试目前常用的弱酸除锈、络合剂除锈、单一机械法除锈操作。

2、在总结出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种优化组合的除锈方法。

3、利用摄影纪录对比除锈前后的实际效果。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七

青铜器“粉状锈”的氧化封闭法处理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并了解青铜器“粉状锈”的生长规律和锈蚀特征。

2、学会常用的几种常用的青铜器“粉状锈”处理方法。

3、掌握青铜器“粉状锈”局部氧化封闭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摄影记录“粉状锈”实验前的状态。

2、采用倍半碳酸钠法、氧化银封闭法、过氧化氢化封闭法进行粉状锈去除处理。

3、采用过氧化氢纸浆糊敷法或针管注射法,对青铜器“粉状锈”进行局部处理。

4、最后作摄影实验记录,进行实验前后对比观察。

5、将处理过的标本放入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长期观察,对比每种方法处理彻底与否的观察。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八

古代青铜器表面的缓蚀处理与封护技术

一、实验目的

4、了解目前文物保护技术中常用的苯并三氮唑缓蚀处理技术。掌握缓蚀处理的操作工艺。

5、掌握目前常用的青铜器封闭技术,学会有机硅树脂封闭处理。

6、对比实验前后纪录,总结每个方法的优缺点。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已经经过氧化封闭处理的原带有粉状锈的青铜标本。

2、对标本进行负压渗透缓蚀处理或者表面涂刷缓蚀处理,并在一定温度下固化。

3、采用几种常用的封护材料分别对空白标本和缓蚀标本进行封护处理。

4、在酸性、高温、高湿、含氧环境中进行老化实验,对比上述方法的耐腐蚀能力,总结优缺点。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九

铁器表面锈蚀的清理方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目前采用的几种铁器化学除锈的方法,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2、掌握机械除锈与化学除锈相结合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宋代锈蚀严重的铁钱标本,尝试目前常用的磷酸除锈、络合剂除锈、还原法除锈、单一机械法除锈操作。

2、在总结出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种优化组合的除锈方法。

3、利用摄影纪录对比除锈前后的实际效果。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十

铁器表面的封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目前常用的铁器封护方法。

2、学会有机硅树脂封护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采用微晶石蜡、有机硅树脂等封护材料分别对标本进行封护处理。

2、在酸性、高温、高湿、含氯、有氧环境中进行老化实验,对比上述方法的耐腐蚀能力,总结优缺点。

篇3:文物保护技术

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县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 起源于北宋时期, 成熟于明清时期, 到了近代这一艺术形式又吸收了绘画和木雕的艺术特色, 使这一与建筑紧密结合的民间艺术更加完善精美, 但受观念落后、资金、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困扰而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砖雕文物传承数量少、展览形式单一, 砖雕文化传承手段落后, 文物遗址损毁严重, 砖雕文物展示手段单一、文化传承形式滞后, 砖雕文物产业化规模欠缺, 民间技艺逐渐失传。

以上这些问题也都是我省文化传承保护所面临的重大难点, 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我省文化传承的发展, 本项目就是以甘肃临夏砖雕为例通过合理地应用数字媒体技术, 建立适合我省文化传承发展的数字展示系统和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以便于解决华夏文明传承在我省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以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群为核心, 以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存储、加工、传播平台为基础, 向社会公众提供展示、教育、娱乐和科研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全社会共享,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增强民族凝聚力, 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临夏砖雕文物保护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2.1 砖雕数据采集

临夏砖雕的数据采集方式主要通过360 度全景图像数据采集方式、Artec三维图像数据扫描方式以及传统摄影摄像技术实现的。信息采集需要包含修缮前与修缮后两部分数据, 首次采集为砖雕修缮前的原始数据, 修缮完之后又进行了多次数据采集。信息采集方式按照不同类型的资源分为:一、利用360 度全景拍摄云台结合高清数码相机进行数字化拍摄, 获得砖雕建筑结构整体外观及建筑外景全方位360 度范围内的图像原始数据;二、使用Artec数字三维扫描仪进行砖雕局部或小型物体的三维图像数据的生成;三、通过数字摄影摄像和扫描方式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视频影像、文献古籍的记录。

采集过程应注意以下要点:

2.1.1 进行360 度全景影像采集时对于角度的选择非常重要。尽量面对被摄对象的正立面进行采集, 避免图像因拍摄角度产生透视变现, 解决成像中的垂直和水平的校正问题, 为影像的后期拼接提供了准确的素材。

2.1.2 采用Artec数字三维扫描仪进行三维图像数据的采集时, 要控制好扫描的场地环境, 例如光线、距离扫描物体远近及扫描角度等环节。扫描速度的快慢选择和面对被扫物体时的扫描方式和顺序都很重要, 扫描过慢生成的数据量大, 扫描过快生成的三维数据图像结构粗糙不利于表现[1]。

2.1.3 在进行砖雕图像数据采集的同时, 还需对临夏砖雕的原始文献图像资料和动态影像资料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查阅、互联网查找等方法全面收集砖雕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当地人文环境等相关资料, 并进行扫描、拍照的数字化处理。将相关资料放到“数字临夏砖雕”数据库中, 能够让使用者通过文字资料的介绍, 全面的了解临夏砖雕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及人文环境, 加深对临夏砖雕文化的认识, 进而对临夏砖雕文化艺术形式起到传承、保护及发扬传播的作用。

2.2 砖雕数据处理

首先, 利用前期采集的数据, 建立和完善“数字临夏砖雕”二维图像数据及三维模型数据, 它既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砖雕图案、纹样及结构的全面把握, 而且对后期创建数据库有重要作用。

其次, 分类整理不同区域已采集和测量的数据。根据文件管理标准对每个区域的数据包括砖雕结构平面测量数据、360 度全景图像数据、三维数字图像数据、高清晰度数字图片影像数据与相关文字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

第三, 修复与拼接高精度二维数据。拍摄中为了保证采集的数据信息记录的完整性, 采用能记录数码相机传感器接受数据之后的原始信息的照片RAW格式, 处理RAW格式文件并导出TIFF格式;图像拼接是将数张有重叠部分的图像拼成一幅大型的无缝高分辨率图像, 技术的关键是精确找出相邻两张图像中重叠部分的位置, 然后确定两张图像的变换关系, 即图像配准, 并以四副图像为一组进行拼接, 进行平移、旋转、大小、色差以及组合、变形与扭曲的调整, 最后达到局部对齐、全局调整拼接和拼缝融合。

第四、三维图像数据拼合与精简。三维图像数据由于为了提高三维数据获取的精度尽可能的保护文物原始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还原, 采用多次不同角度的精细扫描方式, 因此单个三维图像数据文件量巨大[2]。三维图像数据的拼合依据尽可能保存原始图像信息的原则进行, 尽可能减少三维图像数据的面数, 从而优化三维图像数据。三维图像的纹理材质信息获取的方式来自三维扫描的数据, 这样可以更好的更真实的还原砖雕文物的真实面貌。

第五, 将采集到的全景数据和三维虚拟数据经过输出并录入到VR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对特别位置给予修复处理, 得到一组连接的VR虚拟演示文件。在VR虚拟影像中, 记录所有可见物与空间的精确尺寸。

2.3 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2.3.1 数据库的构建

采集与处理后的文字与影像文件, 需要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专业人员, 因此, 建立一个多媒体数据库才能最终建成“临夏砖雕数字博物馆”。利用多媒体场景资料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 将采集处理后的高精度图像数据信息、球面全景数据信息、平面图、相关文档、视频数据等, 统一放置在以服务器为存储终端的可视数据库中, 进行存储和发布。数据库管理软件具有管理员模块和客户端模块两种管理级别, 共享与授权功能可以实现根据不同用户对数据的不同需求, 实行多级别的用户管理, 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人员如需要下载大分辨率图, 必须采用实名注册并填写下载申请, 在得到后台管理人员认可激活账号后, 可进行浏览、检索、申请下载等。数据库能合理有效的将项目的影像文件、虚拟演示文件、音频文件、文档文件等数据信息整合在这一平台上, 不仅方便快速查询, 而且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所有电子信息的安全性, 是数字化与古建筑遗址之间重要的平台, 为使用者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数据管理, 从而更直观的了解场景原貌。

2.3.2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字典的构造

数据字典是指对数据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外部实体等进行定义和描述, 其目的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做出详细的说明。因此, 将砖雕的传统图案、纹样进行分类, 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的特征进行提取分级, 实现图案、纹样分类与计算机逻辑映射, 依据对砖雕传统图案、纹样的抽象和编码, 设计构建数据库模型。

2.3.3 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及检索技术

在研究所形成的系统平台, 其检索的快捷也是检验本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系统检索方式采用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及检索技术, 在实现的过程中视频首先被分割成场景, 场景接着被分成镜头, 由于镜头是由一系列语义上相关和逻辑上独立的帧组成的, 且这些帧存在大量的时间冗余, 为了表示与分析的方便, 通过选择一个镜头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帧作为关键帧来表示一个镜头。对得到的几个关键帧进行特征提取, 依提取的特征进行相似比较可进行视频检索与挖掘, 图1 为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与挖掘结构图。因此, 前期对于静态和动态影像文献资料中所涉及传统图案、纹样的应用情况的分析归纳, 对图案、纹样关键图像特征的提取方式, 图案、纹样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分析等工作都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使得生成的系统平台依据检索的单帧图像可以快速查找到相关的影像信息内容[3]。

3 结语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构建的“数字临夏砖雕”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生成的高科技成果, 它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保护工程, 也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当今,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异常迅速, 对于古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媒介上, 未来还可以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媒介结合起来, 以更有效地保护、展示、修复、复原古建筑文化遗产, 使更多的观众能足不出户、方便快捷、身临其境的切实感受古建筑的全貌与艺术展品, 更好地欣赏、感受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健, 余生吉, 俞天秀.莫高窟雕塑数字化与艺术表现-以莫高窟第158窟三身雕塑为例.2009, (06) :109-P111

[2]李越琼, 范劲松.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佛山“数字祖庙”构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 (05) :106-P109

篇4: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关键词:青铜器;保护;修复;中外比较

青铜文物伴随时间的推行受到腐蚀而需要对其进行修复,而这种技术自诞生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经过几代人的打磨不断完善,在技术上实现了创新与改进,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近些年来,国外青铜文物保护措施被逐渐吸收与应用,而且还加入了许多现代材料,这在某种程度促使上述技术得以不断传承。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中外针对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差异性,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通过经验总结概述彼此的优缺点,进一步促进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工艺更为完善。

1 青铜文物清洗去锈对比

清洗去锈处理是青铜文物非常重要的一道工艺,目的在于去除表面污物,还有浮土与沉积物,与此同时,去除表面锈蚀物,这样做是为了维持青铜表面美观性。通常来说,清洗去锈方式相对比较固定,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机械去锈,其二是化学去锈。

在西方国家,较为原始机械清除涵盖两种形式:其一,借助凿子,其二,使用锤子,借助上述工具可以有效消除沉积物,对于影响美观的锈蚀也能起到极好的去除功效。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去锈的工具也在逐步优化,比如玻璃纤维刷子、绘画刷子,还有木质雕塑工具等,这些精细工具能够有效去除锈蚀物,在处理工作开始之前,应用酒精,或是蒸馏水,目的是为了湿润表面。后来更多的机械方法不断被提出。Weil采取玻璃喷砂技术,借以达到清洁青铜器目的;还有人提意应用较为软的腐蚀材料,比如碾碎的核桃壳。针对室外相对大型的青铜雕像,通常情况下采取高压水清洁措施,很多激光清除术也逐渐被使用,比如二氧化碳。此外,国外采取辉光放电措施,主要是将以下元素混合,包含氢气、甲烷、氮气、氩气等,通过效应形成辉光放电,借以覆盖青铜锈块。

我国针对青铜文物清洗去锈处理基本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而选择的工具主要有:锋钢刻刀、手术刀、各式小锤、钢针等等,具体操作工艺如下:剔除、敲震、水砂纸打磨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属于手工去锈方法。而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去锈方法得以有效改进,现如今应用的设备或是仪器主要有:激光除锈仪、等离子体除锈设备、悬挂式吊钻等等。例如:有学者采取红宝石脉冲激光,以达到去除污垢层及粉锈的功效,应用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此外,在以往的青铜文物除锈中还应用了化学方法,主要应用陈醋调乌梅软膏,将其置于锈层上,待锈逐步松软后,可以剔除锈层,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有效,但是时间过于漫长,可以采取如下化学除锈方法:醋酸施以清水浸泡、碳酸铵去锈法。

近些年来,很多国外化学去锈方法被引进与吸收,从现状分析,青铜文物化学去锈逐步优化,涉及的试剂有2A、3A溶液,选取材料主要有EDTA钠盐、罗歇尔式盐等等,去锈方法有浸泡法、涂抹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机械与化学有效融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清洗去锈功效。

2 青铜文物整形复原中外技术分析

整形修复技术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矫正形式,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而国外对此研究相对较少,伴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逐步加快,青铜文物的整形修复技术也随之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到目前为止已经是较为完善的修复技术。而整形矫正的基本原理也比较容易理解,即借助施加外力,从而促使器物恢复原有形状,一般情况下,较为普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锤击法、模压法、加温法、顶撑法等。而对于青铜文物的整形修复,可以将以上方法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3 青铜文物作色做旧处理对比

针对青铜文物修复而言,上色作伪锈是非常关键的工艺,这对于修复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对最后一道工序修复完成之后,还需针对已经修补好的位置进行完善,由里而外进行作上锈色,目的在于掩盖修饰,这样可以保障修补部分能够在整体上保持一致性,形成浑然一体感觉,不会让人看到破绽,这种修复工艺是我国特有的技术,相较于国外技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近些年来,国外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其做旧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在器物表面实施着色,然后将以下物质进行整合,分别是补配材料、矿物颜料,或是应用后者单独实施补色。在国外关于去伪锈报道相对较少,Weil选择以下元素进行混合,主要涵盖稀硝酸铜、硝酸铁、硫化,然后采取刷涂或是喷涂形式,继而对青铜文物实施做锈。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青铜文物相关工艺正在逐步完善,通常情况下,做旧技术选取的工具有以下几种:各类修具、调刀、油画笔、毛笔、牙刷、羊毛刷等,涉及的材料主要有:矿物颜料、酒精、漆片、三氯化铁、硝基稀料等,而对于漆片和酒精来说,它们属于黏接剂、溶剂。作锈方法具体如下:喷笔法涂抹法、弹拨法、拍拓法,如果有需要的话借助点泥作锈法,借以突出层次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青铜文物修复的目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相对应的上色作锈技术也在逐步完善,针对以往补配之处有了新的研究,在其内外位置上施以上色伪锈工艺,这样可以增加陈列的视觉感,除却患者看到的部分,对于看不见的位置也进行了上色伪锈,具有鲜明的对比性,这对于日后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利的。

4 青铜文物缓蚀处理比较

我国在青铜文物缓蚀处理方面起步较晚,而国外学者则研究较早,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有学者将BTA应用值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之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主要选取3%BTA酒精溶液,将其浸渗青铜器之中,再借助Incralac封护,从反馈结果来看效果很好,除此之外,该学者还提出如果不存在真空汞的前提下,可以退而选择浸有BTA的纸板,包裹器物,使其处于BTA蒸汽氛围内。在此之后,其他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例如,有学者之处,提升BTA浓度,借以来提升侵蚀较为严重的青铜器。其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数据限制应用BTA实施青铜器清洗时,可以起到保护基体金属的作用,而且具有极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至此之后,很多国家对于上述保护方法逐步认可,并且认为这是最适用的措施。与此同时,BTA自身也存在局限性,例如酸性环境下,缓蚀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步弊端,学者通过研究能够借助碳酸钠实施预处理。我国学者积极引用上述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良,现如今BTA试剂在我国青铜文物缓蚀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5 结语

总体来说,青铜文物的保护及修复技术对其长久传承与发扬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针对青铜保护与修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进一步促进青铜文物能够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梁宏刚,王贺.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2015(01).

[2]陈仲陶.对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原则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03).

[3]陈淑英,张然,柳敏.青铜文物缓蚀剂效率及封护剂抗腐蚀能力的比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04).

[4]陈淑英,张然,王辇,柳敏.关于青铜文物深层有害锈形成与转化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03).

篇5:文物保护技术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传统与现代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纸质文物是彰显文化景观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当前历史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纸质文物年代久远,保存难度大,更应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不断创新传统保护与修复工艺,达到延长纸质文物寿命的目的。纸于西汉时期出现,并在后期衍生出了手工及机械等多种造纸形式。现阶段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需针对颜色、厚度等特征选择修复纸张。依据纸质文物时代、质地及特征来看,保护与修复的纸质文物多集中于麻纸(由麻质纤维制造)、藤纸(由藤本对皮制造)、宣纸(由檀树皮或稻草制造)等几种类型。

1损坏原因

造成纸质文物损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存性差。造纸原料内含植物纤维或其他有机成分,不利于长久保存。(2)温度的异常变化。温度过高会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汽快速蒸发,大大增加保存环境中的湿度,使得纸质文物表面受潮;温度过低会导致空气中水分减少,湿度降低,使得纸质文物难以正常保存。同时,温度的异常变化更使得植物纤维热胀冷缩,极大影响纸张的抗张强度。(3)湿度不均衡。湿度较高会使纸质文物变潮分解,使文字褪色,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科研价值[1]。潮湿的环境易于微生物的滋生,使纸质文物霉变或受潮,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随着水流进到纸质文物内部,形成具有更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加重纸质文物的损坏程度。(4)光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对纸质文物损害极大,容易使其出现纸张变色、变脆等问题。(5)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及硫化氢等。它们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后,使纸质文物更易发生腐蚀[2]。(6)虫蛀。在纸质文物存放期间会发生出现虫蛀现象。此外,糨糊等物质也会使纸质文物的抗虫害能力大大下降。(7)霉菌问题。就目前来看,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利影响的霉菌主要有曲菌、短梗孢、青霉菌等。其中,霉菌孢子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色素,使纸张形成不同颜色的霉菌斑。这些斑点不仅会污染原有图案及文字,还使得纸质纤维粘连到一起,增加了保护修复难度。(8)人为因素。人们长期的翻阅及观赏,造成纸张磨损、汗渍污染严重[3]。此外,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员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待提升,避免纸张在接受修复的同时受到二次损坏。

2纸质文物特征

现阶段纸质文物主要有以下特征:“纸质文物分类较复杂,主要包括书画、信件、报纸及手稿等,大大提升了纸质文物保护难度。#文物保护价值划分尚未明确,一些收藏机构往往认为年代越久远的纸质文物越具有保护及修复价值。其实此种观点是错误的,文物保护价值远不止体现在其年代上,还体现在文物的艺术性、历史性及时代性等方面。因此,在对纸质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时,应从文物综合价值方面考量。

3保护技术

3.1现代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增长,纸质文物保护技术也衍生出了多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等离子脱酸法由于纸质文物年代久远,其内部具有浓度较高的酸性物质,对纸质文物产生极大危害。现阶段较为常见的脱酸技术为液相脱酸法,在纸质文物的纸质纤维中加入脱酸溶液,从而降低酸性。也可利用甲醇等碱性物质,在不损坏纸质纤维的情况下改变酸性成分,延长纸质文物寿命。但就目前来看,实施等离子脱酸技术时,往往会出现因酸碱中和剂配置比例不合理而影响纸面清晰度的问题。这就需要修复人员加强对酸碱综合溶剂的配置研究,防止添加剂在纸质文物表面停留过长时间[4]。

3.1.2隔绝氧气这属于物理措施,相较于方法”,纸质文物受影响程度较小。氧气隔绝法需通过一定的密封处理,将纸质文物与空气隔绝,防止纸质文物受到光照或有害气体的二次伤害,并防止因温湿度变化而使纸张抗张力降低等情况出现[5]。虽然氧气隔绝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但由于耗费成本较高,且不同纸质文物对温湿度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性,因此还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

3.1.3新型加固法由于纸质文物中的植物纤维多属于物质结构,因此在对其加固的过程中也可使用杆菌、根瘤菌等,使其快速生成的新纤维,提升原有纤维新陈代谢功能,并以此提升纸张的坚固程度。就目前来看,此种加固技术在丝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应用较广。

3.1.4多功能加固胶液的应用多功能加固胶液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保护手段之一,其可在不影响纸质文物颜色及质感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加固保护,具有配置简单、操作方便、周期短等优势,极大提升了纸质文物的寿命。

3.2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对比分析

基于纸质文物传统与现代保护修复工艺不难发现,现代保护修复技术不仅延续传统技术的优势,还加入了新技术成分,取得了更好保护修复效果。但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仍然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利用等离子脱酸方式虽然能够能够降低酸性物质对纸张的损坏程度,但其中碱性物质堆积过多,同样也会对纸质文物的寿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3.3保护措施

(1)健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风险管理机制。由于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仍然存在缺陷,且由于纸质文物个体差异过大,存在二次伤害的风险。建议聘请行业专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加强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监管力度,保证修复工作稳定有序进行。(2)控制环境温湿度。结合纸质文物具体需求,对保护修复及后期存放的温湿度进行及时的调控。一般情况下,纸质文物最适宜的温度为14~24°C,湿度则是5%左右。(3)控制光线及气体的侵害。为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有效性,应对光线及气体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在纸质文物存放库房中,应尽量选择较小的窗和较厚的磨砂玻璃,并安装双色窗帘。在纸质文物展出过程中还应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损坏,并在普通光源上涂抹一层可吸收紫外线的过滤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光导纤维照明。在展示空间增设空气过滤设备,定期清除屋内灰尘,并用软布或排笔等清除纸质文物表面灰尘,最大限度保证纸质文物的清洁性。(4)注重对纸质文物的杀虫灭菌。基于当地气候环境及纸质文物的存放条件,制定出阶段性的杀虫灭菌计划,在不破坏纸质文物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灭菌技术。现有杀虫灭菌方式主要分为物理法及化学法两种,需要结合纸质文物结构特征及保护需求选择不同的保护方式。(5)注重纸质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为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有效性,还应从注重纸质文物人才培养方面入手。第一,基于纸质文物工作特征及需求,严格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基于人才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第二,针对纸质文物保护新技术及理念,定期进行教育学习工作,确保其能够充分掌握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第三,将业绩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进行有机融合,明确人员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的掌握情况,并以此在纸质文物保护期间营造出积极严谨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质量与效率[6]。

4结束语

随着学界及大众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认知度不断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质量及效率也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于纸质文物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年份,合理安排保护维修顺序。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保护修复技术,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有效性,以便增强纸质文物的利用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篇6:文物保护技术

1、接地保护

当施工现场设有专供施工用的低压侧为380/220V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时,其低压侧应采用保护导体和中性导体分离接地系统(TN-S系统)或电源系统接地,保护导体就地接地系统。(TT系统)但由同一电源供电的低压系统,不宜同时采用上述两种系统。

2、防雷保护

1)位于山区或多雷地区的变电所、配电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高压架空线路及变压器高压侧应装设避雷器或放电间隙。2)施工现场和临时生活区的高度在20m及以上的井字架、脚手架、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以及塔式起重机、机具、烟囱、水塔等设施,均应装设防雷保护。

篇7:文物保护技术

0 引 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测绘新技术,它与传统测绘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海量的目标点坐标,测量精度很高。形成的点云,可以进一步处理构建目标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目标面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面景观形体测量、复杂工业设备测量与建模、建筑与文物保护和城市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重庆罗汉寺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因为罗汉寺建筑时间久远,其建筑因破损需要维修,而大部分建筑均无建筑图纸等资料及数据。因此,本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罗汉寺内主要建筑物进行三维扫描测量,获取建筑物顶高及建筑主体轮廓的精确尺寸,建立三维仿真系统,留下宝贵的历史档案。

1 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相关软件介绍

1. 1 三维激光扫描仪 VZ - 1000

本项目采用的是奥地利 RIEGL 公司的最新一代激光扫描仪 VZ -1000 三维激光扫描仪。该仪器由高精度、长距离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组成。VZ -1000 三维激光扫描仪最远扫描距离可达 1 400 m,测量精度优于 5 mm,建模精度优于 2 mm,并且该仪器配有云台设备可以采用不同倾角对建筑进行扫描。

1. 2 相关软件介绍

1) RiSCAN PRORiSCAN PRO 是三维激光扫描仪 VZ 系列的自带软件。用户可以用 RiSCAN PRO 软件配置传感器参数、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显示、数据处理和数据存档等操作。

2) Geomagic Studio由美国 Raindrop ( 雨滴) 公司出品的逆向工程和三维检测软件 GeomagicStudio 可轻易地利用扫描所得的点云数据创建出完美的多边形模型和网格,并可自动转换为NURBS 曲面。Geomagic Studio 可根据任何实物零部件自动生成准确的数字模型。

2 建筑物数据采集方法

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罗汉寺内主要建筑物及罗汉( 塑像) 进行三维数据采集。由于建筑物造型复杂,数据获取困难,因此需要进行多站扫描,同时配备“云台”设备获取整体数据。

罗汉寺的数据采集复杂多样,其内建筑物多、密度大,同时由于景区人数多、客流量大,为了保证扫描效果和工作效率,扫描采用“粗扫”和“精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粗扫”时采用 360°的扫描方式进行,扫描距离设置为 450 m,采样间隔设置为 100 m 处 0. 05 m,扫描一周时间为 2 min.“粗扫”目的是为了获得测站四周建筑物整体的轮廓点云数据。“精扫”时采用选择特定区域,扫描距离设置为 450 m,采样间隔设置为 100 m 处0. 02 m方式进行,“精扫”目的是为了获得主要建筑物的重要区域的精细点云数据。采用“粗扫”和“精扫”相结合的作业方式,保证了扫描数据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同时尽可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需要测量罗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顶高数据,在数据采集时采用了“云台”测量工具,该工具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从 0° ~90°进行变化,把激光扫描仪架设在该“云台”上,通过“云台”的角度变化进行倾斜扫描。采用“云台”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常规扫描采集点云数据要求一致,主要采集了建筑物顶部数据。

为了使建立的三维模型真实及纹理清楚,在三维数据获取时,采用专用相机获取影像数据。为满足三维仿真系统建设的需要,对未获取影像的区域,采用单反相机单独拍摄。

3 建筑物点云数据处理方法

3. 1 数据预处理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配套数据处理软件 RISCANPRO,对多次扫描数据进行拼接,其拼接精度达到 2 cm.

由于罗汉寺内建筑物繁多,分布密集。整体浏览和处理都不方便,为了更快捷、清楚地对数据进行处理,需要对罗汉寺整体点云数据进行裁剪。通过 RISCAN PRO 软件的裁剪功能对点云数据的裁剪,获得罗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独立点云数据。

由于原始扫描的建筑物点云数据没有颜色信息,浏览和处理并不直观,仅仅依靠激光点云对物体进行三维建模是不够的,缺乏对表面纹理特征的有力表达,因此,采用影像匹配技术对点云赋予颜色。

3. 2 建筑物特征提取方法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得罗汉寺建筑物数据是三维点数据,对建筑物而言,其关键数据是建筑物各重要部位的.轮廓线数据,建筑物轮廓线数据也是其设计、修复、建模的基础数据。因此,需要对罗汉寺的主要建筑物的轮廓特征进行提取。将整理好的罗汉堂点云数据,导入自主研发的点云数据处理程序,进行数据处理。该程序主要包含点云电力线提取、点云斜坡提取、点云特征提取、点云线地物搜索等用于地形处理的功能。

运用点云数据处理程序相关功能,提取建筑物的外围轮廓线、屋脊线等。通过软件提取,最终得到罗汉寺主要建筑的特征线如图 1 所示。

基于对文物保护需求,需要采集罗汉寺内各建筑顶部的准确高程数据。此前地形图测量时,受条件的限制,只采集了部分建筑的顶部高程数据,而点云数据中涵盖了所有的建筑物顶部高程数据,采用 RISCAN PRO 的点特征提取功能,提取所有高程数据。与常规采集数据进行比较,同部位高程差最大值为 12 mm.

3. 3 精细模型制作

对采集的罗汉( 塑像) 进行精细模型制作。模型制作时,根据点云数据,提取特征线,匹配现场采集的影像资料,进行点云数据拼接、裁剪,获取罗汉( 塑像) 的精细点云数据。将点云数据导入 Geomagicstuido 点云建模软件进行精细建模处理,先对点云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对点云数据进行封装,通过封装使点云数据生成空间三角网模型数据,对空间三角网模型数据进行补洞、平滑、修复等优化处理,得到罗汉( 塑像) 精细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为后期维修等留存宝贵的历史数据资料。

3. 4 三维仿真系统建设

根据前述各工序获取的地形图、三维点云数据、影像数据等资料,利用三维建模软件 3DS Max 或 CREATOR 等进行模型制作并贴上真实材质。采用自主研发的集景-三维仿真平台建立罗汉寺三维仿真系统,实现场景的快速浏览漫游,建构筑物的快速查询和三维定位等。系统中保留罗汉寺详细的历史信息,留下文物的详细历史档案,为后期管理提供一个直观、科学的平台。如图 2 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重庆罗汉寺文物保护工程,通过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对建筑物进行轮廓特征提取,构建精细三维模型,建立三维仿真系统,为罗汉寺的文物和建筑留下了宝贵历史档案,为后期维修等工作提供了依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图略)

参考文献:

[1] 王晏民,郭明,王国利。 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制作古建筑正射影像图[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2( 4) :19 - 22.

[2] 郑德华,雷伟光。 地面三维激光影像扫描测量技术[J].铁路航测,2003( 2) : 26 -28.

[3] 余明,丁辰,刘长征。 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J]. 测绘通报,2004( 4) : 11 -13.

[4] 曹先革,杨金玲,司海燕,等。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精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 测绘工程,2014,23( 12) : 5 -7.

[5] 马立广。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5.

[6] 尚涛,孔黎明。 古代建筑保护方法的数字化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2006,39( 1) : 72 -75.

篇8:文物保护技术

晋国博物馆1号车马坑为遗址保护厅的主要部分, 现已挖开, 施工时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坑长为24.36 m, 宽为17.4 m, 底深5 m, 其中车坑长17.26 m, 宽17.4 m;马坑长6.6 m, 宽14.3 m。马坑与车坑有一道周代生土隔梁长14.3 m, 宽0.5 m, 高2.2 m~3 m。并且坑壁横向裂纹明显, 局部土皮剥落。车高1.3 m, 临时保护棚比较简陋, 仅能做遮风挡雨之用。临时保护棚长32.2 m, 宽20.4 m, 高度 (脊高6.5 m, 檐高2.3 m) 。新设计工程采用框架结构, 混凝土强度:桩C20、基础C35、柱C40、梁板C35, 承台柱基础, 梁板现浇楼盖。遗址保护厅, 桩顶标高-8 m, 桩长10 m, 桩径800 mm, 并且采用人工成孔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设计采用一柱一桩。为了保证不需经常性维护顶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满足建筑耐久年限100年的要求。通过对跨度较大的车坑采用半架空半覆盖方法, 跨度较小的马坑采用全架空方法, 这两种方法均在文物体内或上部形成钢骨架式支撑, 再在适当的部位放置防冲击的尼龙防护网和密目网、多层板、保温防火板、防水层等形成一个整体防护体, 同时安装通风、排气设备, 自动化温湿度仪进行监控, 使文物在适宜的环境中“安然无恙”的度过施工期。

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工艺流程

马坑采用钢桁架架空法施工, 西侧利用车坑内的脚手架为一支点, 东侧支点距离侧壁900 mm浇筑混凝土灌注桩。车坑搭设满堂红脚手架, 距坑底1.8 m处水平杆下增加大眼网和密目网, 其上满铺一层12 mm厚胶合板, 满堂红脚手架上部托起14号“工”字钢, 上铺多层板, 其后分别为保温防火板总厚800 mm→1∶8水泥蛭石找坡层→1∶2.5水泥砂浆找平层→两遍聚乙烯丙纶防水层→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安装通风、排气设备→自动化温湿度仪监控。

2.2 操作要点

2.2.1 施工准备

1) 编制施工方案, 提出材料需用量计划表, 备料。2) 施工前对进场原材料认真检查材料质量证明书和原材料外观质量, 并按规范要求复检。

2.2.2 车坑搭设满堂脚手架

1) 采用48×3.0钢管进行搭设, 钢管的横向间距最大为2.7 m, 最小为2.4 m, 根据车与车之间的距离进行设置, 纵向间距为0.5 m, 步距第一步为1.5 m, 第二步、第三步均为1 m, 立杆上端伸出顶层纵横水平杆至模板支撑点长度为0.3 m。2) 搭设第一步脚手架后, 即距坑底1.5 m, 水平杆下增加密目网和大眼网, 水平杆上增加一层15 mm厚竹面胶合板, 并且设置一个上人口另设四个机械换排气孔直径200 mm。车坑坑壁用竹面胶合板进行围挡, 架管水平杆支撑。3) 满堂红脚手架距周代生土隔梁200 mm为第一排脚手架, 脚手架排距为500 mm, 利用两排即总宽度为500 mm范围内, 搭设时满堂脚手架高度为4.55 m。

2.2.3 马坑架空施工

1) 人工成孔灌注桩:桩径为150 mm, 桩与桩之间的距离为1 m, 桩顶标高为0.65 m, 人工成孔灌注桩的主筋为3Φ12, 箍筋为Φ8@200, 桩底标高为-3.65 m, 桩长为3 m。桩顶用C20贯梁相连, 截面为200 mm×200 mm, 钢筋为4Φ12, 箍筋为Φ8@200。2) 钢桁架制作。钢桁架由角钢、槽钢组成, 桁架的长度为7 100 mm, 高度为600 mm。共13榀钢桁架。3) 钢桁架安装。钢桁架的支点:西侧支点为车坑内的脚手架, 东侧支点为距离侧壁900 mm浇筑的混凝土灌注桩上的贯梁。

2.2.4 铺设保温防火板、防水层

采用挤塑聚苯板 (1 200 mm×600 mm×50 mm) , 挤塑聚苯板共铺设的厚度为800 mm, 铺设挤塑板必须紧贴竹胶板, 铺平垫稳, 上下层错缝, 上铺防水毡布一层。车马坑坡面按2%的坡度进行铺设, 水泥和蛭石按1∶8的配合比20 mm厚1∶2.5水泥砂浆找平层, 找平层设置分格缝, 宽度为20 mm, 在水泥砂浆上涂刷一遍冷底子油, 采用热熔法铺贴两层SBS防水层, 采用40 mm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车马坑防排水系统十分重要, 坡面采用双面排水, 流入300 mm×300 mm排水槽中, 按曲沃县30年最大排水量考虑, 设置两个集水坑大小1 500 mm×1 500 mm×1 500 mm, 用泵及时将雨水排至室外管网。

2.2.5 通风排风及温湿度监控

在文物保护施工开始前, 对文物本体适用宣纸进行保护。根据车马坑的规模, 在车马坑内安装四套排风装置, 一套进风装置, 放置8个测潮仪, 每日通过远程温湿度测控装置进行监控, 确保坑内温度保证在 (20±2) ℃, 湿度保持在20%~25%, 通过预留上人孔对文物本体进行观察, 保证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

3 质量控制措施

1) 施工中严格执行各项规范, 工艺标准、质量验评标准, 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2) 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 均由施工员对操作班组工人进行技术质量交底, 并履行签字手续, 分项工程均需进行事先交底, 事中控制, 事后检查, 以保证每道工序均处于受控状态。3) 严格质量检查验收, 严格“三检”制度, 即各班组的自检、互检、专业检, 加强交接检查。实行“三工序”作业管理, 即检查上道工序, 保证本道工序, 服务下道工序, 对上道工序存在的不合格隐患在未解决前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 安全措施

1) 各施工班组选派专职安全员, 检查监督安全施工。2) 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非操作人员严禁操作。3) 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技术生产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 对安全关键部位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 确保安全顺利施工。4)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5) 每日对基坑内进行温度、湿度的两项检测, 作好记录, 以保证常温控制, 保证文物的完好无损。6) 在雨季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 要做好雨季的排水措施, 保护好文物。

5 结语

上一篇:三年级周记:未来是美好下一篇:管子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