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2024-04-22

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共8篇)

篇1: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关于我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工作

情况督查的通报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试行)>的通知》(文物督发【2011】17号)、省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文物保【2011】143号)和阜阳市文广新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阜文广新【2011】113号)精神,做好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公布文保单位的三普文物点的管理保护工作,我所于12月13日至16日对全市8各县市区进行了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督查了解,各县市区都能积极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开创性的开展工作,使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工作总体有了很大起色。

1、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文物保护:阜阳市文管所于11月中旬完成了文峰塔护栏的更新工程,确保了塔基及游人安全;界首市完善文物保护网络。构筑了市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在18个乡镇地聘请了52名文物保护员,并颁发聘用证书,目前全市各乡镇已有文物保护员50多名,初步形成了以文物管理所为中心的辐射全市范围的文物保护网。太和县、阜南县、临泉县和

颍东区相继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泉的九槐遗址、费子街遗址,颍州的义仓、潘家大院、颍州卫及古城墙,界首市大黄庙古建筑、王庄遗址,阜南的台角寺遗址,颍东口孜清真寺,颍泉区会老堂和市区刘公祠、城隍庙和奎星楼等14处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消防安全:颍上县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检查小组,对2处省保单位及县城内3处县级保护单位进行了排查,耐心向周围群众宣传相关文物保护知识,以书面形式规劝他们拆除在文保单位周边乱建的简易房屋,消除文物安全隐患。界首市博物馆购置四套消防器材。

二、存在问题。

1、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损毁严重,如不及时抢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像太和胡氏宗祠、临泉县衙旧址、颍上文庙大成殿及尤家花园宅院等都亟待维修。

2、消防隐患严重:消防设施缺乏,一些古建筑有的还未配置消防设备。一些居民住户在保护范围内私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

3、监管力度不到位: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人未按照文物修复原则进行文物修复,在保护范围内私自建设,破坏的文物的整体环境风貌和文物安全。反应出一些文物部门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1、各县市区文物主管部门立即对一些濒危古建筑拿出保护方案,提请当地政府进行抢救性维修,省保单位可以向省文物局申请配套维修资金。

2、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层层落实消防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制度,制定消防预案。文物部门要及时与消防部门联系,定期对辖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联合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查整改落实。

3、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各地要加快完善四有工作,务必做好每处文物保护单位都得到确实保护。

4、各县市区要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阜阳市文物管理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篇2: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文物保发〔2008〕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局)、文管会:

《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已于2008年2月29日经国家文物局第2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08年5月1日起在北京、河北、山西、浙江、四川5省、市试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施行时间将根据试行情况另行公布。附件: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文物局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

一、为适应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的适用范围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工程。

三、除保养维护工程以外,其他文物保护工程必须按以下规定履行立项报批程序:

(一)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在对工程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后,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立项;

(二)国家文物局按照行政许可的有关规定在专家审核的基础上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立项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相关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

四、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

(二)拟立项项目名称、地点、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布及执行情况,保护规划的编制、公布及执行情况;

(三)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说明文件(包括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勘测资料及原则性的保护措施说明);

(四)经费估算、来源及计划工期安排。

五、工程业主单位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意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六、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负责工程方案的审查与批准工作。国家文物局认为有必要由其审查批准的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由国家文物局直接组织审查并出具批复意见。国家文物局审批方案的文物保护工程应当在批准立项的文件中予以注明。

七、审核方案要以《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准则规范为依据,遵循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八、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实行专家咨询制。国家文物局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负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咨询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成立专家组或建立专家库,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文物保护工程咨询工作。审核方案的专家应熟悉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文物保护理论与专业技术素养,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九、审核方案应通过现场论证会、专家函审等方式进行。参与审核的专家应熟悉审核对象的保存现状,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相关专业专家不少于两名。论证过程或函审过程要有详细记录,并最终出具专家论证会或函审意见,提交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作为对方案批复的依据。

十、设计方案的论证或函审应做到客观、公正、透明。会审或函审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指导思想、原则是否正确;

(二)是否符合依法批准的文物保护规划;

(三)勘察测绘是否全面、真实;

(四)维修设计对象研究评估是否到位;

(五)存在问题定性定量是否准确;

(六)维修措施和技术手段是否得当;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对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会审或函审的结论为可行、原则可行、不可行。

十一、工程项目主要内容及会审或函审的主要意见和结论应通过互联网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并在国家文物局网站上公示,备案、公示时间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备案和公示结束无异议后,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出具正式批复意见。

十二、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对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方案审批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十三、工程竣工后,由方案审批部门组织工程验收。参加验收的专家原则上以审核原方案的专家为主。

十四、抗震、防洪、消防、避雷工程设计方案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审核批准后,按规定程序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安防工程设计方案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十五、工程预算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按照批准的方案组织审查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篇3: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一、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近年来,为加强对国家文物的保护力度,国家先后颁布和实施了《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为依法开展文物保护、文物管理等工作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但在实际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实践中,由于人们对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物管理与保护的法规政策知识学习不够,从而导致文物保护与管理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难以真正得到严格执行。

2)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资金保障不足。文物保护与管理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技术手段的重要工作,没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和物质基础,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公益性,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在没有固定财政预算和和文物修复、管理成本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一些博物馆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因而导致博物馆人员稀少、设备成就、保护手段落后,严重影响其文物保护与管理职能的发挥。

3)文物损害需要修复的问题比较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挖、发掘和倒卖文物,使得一些文物被严重人为损坏,加之随着时间的变迁和自然环境的侵蚀,一些珍贵文物的损坏程度进一步加剧,急需进行科学修复和保护。然而,由于博物馆资金紧缺、技术水平不够等原因,导致一些文物长期处于失修状态,致使一些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文物一天天失去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4)文物保护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对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然而,在实际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有的领导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看做是一份“闲差”,将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安排在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岗位,使得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博物馆没有对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使得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一些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因嫌弃工作条件不好、待遇不高,因而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博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不够尽心。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未来趋势预判

1)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越来越信息化和智能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文物保护与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正在一步步朝着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不但能够实现对文物信息的图片化、电子化存储和开发使用,从而减少对原始文物的损坏,而且能够利用智能化手段对文物保护环境进行试试动态监测,从而提升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2)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将逐步实现全民化。文物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作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博物馆,既是一种传统知识普及、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基地,又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惠民项目。因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更加注重自身业务的开发开放和良好形象的塑造,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支持和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来,进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使得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日益呈现“关系你我他”的全民性事业。

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将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动力和价值源泉。将体型较小或可移动的文物集中起来成立展览馆或博物馆,进行专门、专业的陈列和展览,既能够满足旅客的观赏需求,又能够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的修缮保护。因此,未来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必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一方面,将更加强调紧紧围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来进行场馆建设、文物保护与管理,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对文物保护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从而为进一步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地人才保障。

三、改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对策思考

立足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未来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预测,可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改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要不断修订完善和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文物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增强文物保护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二是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拓宽文物保护与管理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充分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文化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力度。四是要加强对博物馆内的制度建设,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五是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热爱文物保护事业、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

四、结束语

文物作为一种文化遗迹,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沉淀,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不可随意取代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文物保护新形势下,我们要正视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顺应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积极采取科学措施,努力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事业的持续推进和纵深发展,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存世的“化石”,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现状,剖析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四方面突出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可能呈现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全民化、以人为本等发展发展趋势,并结合未来趋势就改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思路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趋势

参考文献

[1]谢小蓉.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177.

[2]侯文双.试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J].办公室业务,2014,23:145.

篇4:探讨关于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湿地;保护;恢复

黑龙江省也在2003年8月1日发布了《湿地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林业部门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业务主管单位,使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湿地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因此必须加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以适应新形势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

1.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近些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导致森林消失、湿地锐减、生态系统岛屿化、破碎化现象,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抵御干扰能力下降,脆弱性增大;同时由于沿江湿地破碎为农田等人造景观,导致过渡地区边缘效应增强,其他生物物种侵入生态系统,使其结构改变,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失调。湿地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其消长变化,与生态环境平衡、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下大力气保护好湿地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通过建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湿地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对于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8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44.44%,如紫貂、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45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61.64%,如黑熊、马鹿、雪兔、大天鹅、白枕鹤、白琵鹭、鸳鸯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52种,占黑龙江省列入CITES动物总数的72.22%,通过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改善野生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经济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和对资源的破坏,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创造有利的环境,从而使该区具备丰富的野生物种多样性,成为生物资源保护的“基因库”。

3.遵循科学发展观,满足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逆转,即使经过治理和恢复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湿地遭到破坏,会遭到自然界的残酷报复而受到巨大损失,这种报复甚至殃及子孙后代。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避免这样的后果继续发生,必须尽早尽快行动,保護和恢复有限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调节气候、蓄洪排涝、降解污染的功能,使湿地资源达到永续利用,与人类长期共存,和谐发展。

4.充分发掘科研潜力和推广科普教育的需要

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从科学研究角度讲,目前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许多功能、价值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还难以评价。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有利于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利用,一旦具备条件有新的资源被发现,它们所创造的财富和效益是目前难以估计的。为此,早日着手保护,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好今天的天然湿地资源也就是保护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5.维护边境安宁,保证国土安全的需要

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东南部北坡,其北部和东北部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我国边境地区。建设好本保护区,不仅对保护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护黑龙江生态环境、保证界江水质,维护边境安宁,从而保证国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办公楼800m2、宣教馆400m2,并配备相应的宣教设备。

平阳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实施后,它不仅对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场所,提供科研、生态保护教育、教学基地,提高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为国际湿地保护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物质基础,为今后全省乃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小兴安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平阳河自然保护区不仅仅需要国家和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林业部门的身体力行,真正从一定高度上来践行保护平阳河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J].中州学刊,2008(02).

[2]彭福扬,徐勇,刘红玉.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篇5: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管理及执法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红山区委、区政府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区调研文物保护管理及执法情况工作。对自治区人大、文化厅多年来关心和支持红山区文物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红山区是赤峰市中心城区,也是赤峰市工业、商贸和科教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辖2个镇、11个街道,总人口43.5万人。红山区因城区东北部有一个红色的山峰而得名,史称红山,蒙语为“乌兰哈达”,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我区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红山遗址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清真北大寺、天主教堂、蜘蛛山遗址);赤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鲁班庙、玉隍庙山城遗址);红山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二道井子遗址、魏家窝铺遗址),未定级文保单位170多处。

近年来,红山区政府秉着“文化强区”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要求,以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契机,积极开展文物资源抢救性保护、发掘利用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我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文物管理体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努力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这项工作纳入工作的议事议程,纳入了财政预算,纳入了各级领导责任制,纳入了红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了各级领导责任制。致力建立健全红山区文物管理体制,完善和充实文物保护职能。

(一)健全红山区文物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形成了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文化、建设、规划、公安、国土、工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常设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文化部门主管文物日常管理保护工作,其余成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担负相应责任。

(二)贯彻属地管理责任

在各镇(街道、社区)成立文物保护机构,负责对所在辖区文保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基层各居委会和村委会设立文物保护小组,负责本地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环境整治等日常工作,并定期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三)划定范围,明晰责任

目前,全区所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由区文化局会同区建设、国土等部门以及相关各乡镇联合划定了保护范围,确定了建设控制地带,严格落实各项保护看管责任。

1.近年来,我们已先后查处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各类非法建设项目4处。

2.凡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一制定文物保护标识。

3.加强联合执法检查,定期组织公安、规划等部门进行集中检查,对查实的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4.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内容涉及地理位臵、历史沿革、保护现状、建设控制地带等。5.选聘专职文物看护员,统一进行业务培训,严格落实看护责任。通过这样的工作安排,我们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的管理体系,有力的构建了区、镇(街道)、村(社区)的文物管理网络,提升了我区文物工作水平。

二、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文物工作深入开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文化遗址的抢救性开发、保护、发掘和利用,确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队伍,严格责任落实。在国家政策和区政府支持下,不断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

(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的山坡上,探明整个遗址的面积是93000平方米。是于2008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具有很大的学术及经济价值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早中期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

2009年,区政府配合内蒙古考古所和吉林大学历史系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此魏家窝铺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92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103座,灰坑145个、灶3个、墓葬2座、沟3条,总计遗址单位256处,发掘出的遗物有大量陶片、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动物骨骼、骨蚌器等。计划2013年底全部挖掘完成。2010年9月,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二十大新发现”之一。2011年,此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之一。2010—2011初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遗址已启动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资料,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初评。

(二)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的北部,距中心城区约12公里,已探明该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距今约为4000至3500年。

2009年,为配合“赤朝”高速公路建设,区政府配合内蒙古考古所与赤峰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二道井子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7200平方米,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墙等遗迹单位有500余处,并出土各类珍贵文物千余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也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二道井子遗址编制规划自治区级已通过论证,正在文本完善阶段,力争年内将《规划》提交国家论证、立项,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及早对二道井子遗址进行开发建设。同时,我们要时刻做好遗址本体保护工作及二道井子遗址的日常看护和监测工作,随时向市、自治区有关部门汇报沟通。

(三)红山遗址群

遗址已启动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整个编制规划需预算资金150万元。赤峰红山遗址群与朝阳牛河梁遗址群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文本已经完成,并且已通过自治区文物局审核现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如果审核通过,就能进入申遗预备名单。

(四)清真北大寺

2010年,对清真北大寺进行修缮,此次修缮主要是对现存北寺古建筑进行整体维修,包括山门、南北侧门、南北厢殿、抱厦、大殿、望月楼(三重檐),共八个单体建筑,涉及房厦24间,总维修面积约680平方米,其中抱厦、望月楼、大殿修缮工程占总工程的70%。2011年9月,清真北大寺的修缮工程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通过这次修缮,为清真北寺下一步晋级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拓宽工作思路,绘制文化旅游新蓝图

(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魏家窝铺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红山文化早期聚落遗址,该遗址发现较多的房址和丰富的遗物,对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的生活方式、经济方式及聚落分布等方面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且对深入探讨红山文明的社会结构、文明程度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证据。而红山区做为红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能拥有这样一处具有巨大科研价值的遗址,更有了特殊的意义。最为难得的是,该遗址离市区不足二十公里,交通便利,利于展示。这些条件显示,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非常适合做一个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考古遗址公园,现在该区域内的考古勘探发掘部分予以全貌保留,作为遗址园区的主体精华部分,并计划在当地设立主题博物馆,全面展示红山文化的面貌,同时将整个遗址的范围向四周适当扩大,如果能将遗址与现代园林融为一体,不仅能使此遗址的文物价值和史学价值得以完好地保存、延续和发展,而且此遗址还会成为红山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二)二道井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二道井子遗址是全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也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土质城堡,总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二道井子遗址在已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是极为少见的,被专家誉为东方“特洛伊”,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且该遗址距中心城区只有十几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做好该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供世人永久性研究和参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赤峰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和专家论证意见,决定规划实施二道井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本体保护工程。采取加固、保护、止水、隔水等措施,防止对遗迹本体造成的裂痕、坍塌等问题。同时,对遗迹范围内墓葬、城墙遗迹现象加固保护。

第二期遗址博物馆建设。主要是在原有临时性展示大棚的基础上建设8000平方米的遗址博物馆(包括6000平方米的遗迹馆和2000平方米的文物陈列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展陈手段的利用,对博物馆外的墓葬、窑址、城墙和环壕等做局部剖面展示设计,并做出两至三组反映这一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景观带。全方位地展示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

第三期遗址考古公园建设。主要是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绿化、美化、休闲、娱乐等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其服务功能,创造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积极筹建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

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即将启动装修改造招投标工程,预计年底完工。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将集中展览我区近年考古重大发现成果。以魏家窝铺和二道井子两个遗址发掘的实物为主要展示内容,红山岩画、彩陶、辽金元墨迹、印痕、拓片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再现石耜农耕、磨玉制陶、女神崇拜、祭祀神灵等红山先民生产生活情景。两大遗址博物馆和红山专题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有效保护了文物资源,最大限度降低了文物破坏,同时也将成为红山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红山区也会以几大博物馆为基础,打造红山文化旅游品牌,拓宽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重要经济支柱。

四、普及法律知识,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文物所每季度组织两次文物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开展赤峰诸文化知识问答、遗址讲解等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业务素质。进一步意识到文物是记录人类历史进程的主要载体,它可以使人们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了解到文物工作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和群众性以及文物保护形势的严峻性;认识到保护文物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文化品位,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解决了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等模糊认识问题,纠正了重利用,轻管理保护的思想;克服了工作上厌战畏难情绪,进而统一思想,增强了作为一方政府对保护好本地文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了发展文物事业的信心。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

宣传教育是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因此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将宣传《文物保护法》与普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历史遗存集中地及文物较丰富的乡镇、村屯举办宣讲活动。近几年来,每年6月初文化遗产宣传日共印发宣传单3000余份,在交通要道、公共场所、文物遗址点悬挂,张贴标语、横幅10余条。通过宣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思想深入人心,爱护文物意识显著增强。

(三)努力搞好馆藏,加强馆藏文物保护

多年来,我们千方百计地进行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征集收藏工作。目前,我们共征集文物

余件,这些文物和收集为赤峰市博物馆的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建起了文管所和博物馆两处库房,各有侧重,把这些文物进行分库、分区、分柜收藏。常年坚持领导、干部、保安值班制度,多年来,未发生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被盗、被挖、丢失、损毁及其它安全事故。

(四)出台针对性政策,打击不法活动

长期以来,文化、公安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严厉打击了盗掘、破坏、走私文物的不法活动。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管理办法》,对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私自设立的通信设施设备进行了拆除;制止了在文化遗址上炸山取石、私搭乱建等破坏遗址的现象。

六、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文化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文物管理所

文物管理是红山区文物保护专门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0人,自治区三普办配备一台越野车,一台相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年办公经费9000元。负责全区506平方公里的文物普查、保护和申报工作。存在保护范围大,保护单位多,人力紧缺,经费不足,技术装备差等实际困难。

(二)广大群众对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还需加大力度,让全区人民都参与到文物保护中,了解文物保护重要性,增加文物保护特别是国保和省保文物保护意识。

(三)文物保护执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需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人大代表大力支持和监督,进而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执法力度。

七、文物管理工作下步打算

我们将认真总结以往文物管理工作经验,扎实工作。

(一)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及增加政府投入力度,最大限度保障文物合理发掘、保护、利用。

(二)高度重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区新发现文物的保护工作,及时公布保护单位名单,编印出版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让全区人民都了解新发现文物,加强管理,巩固成果,让普查成果尽早应用到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大发展中。

篇6:关于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

广丰县水利局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治理、环境管理”的总体工作要求,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城动手、整洁市容”的城市创建活动和我县实际情况,为了顺利实现“一年起变化、两年创品牌”的城市创建工作目标,特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我县各镇、村区域内的山塘、水库等供水和生产用水水源及备用水源,防止水体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文件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镇、村区域内对供水水源水质有影响的河流、塘库水体和地下水的保护和污染防治。

第三条 各镇、村范围内的山塘、水库及其引水渠道、河流和备用水源是本县重点保护的饮用水水源。广丰县人民政府根据县域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规划至2015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为新的水源保护地,依据本办法实施保护。

第四条 对各镇、村区域内水源的保护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方针。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山塘、水库等供水

水源和备用水源不受污染的义务,拥有对污染供水水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劝阻和举报的权利。

第二章 保护区的划定

第六条 按照供水水源水质的保护要求,供水水源地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水库、山塘防洪水位线向外延伸100米以内的水域和陆域,以及输水渠道两侧向外各延伸10米的地域;以现有供水水源取水口以上控制集雨面积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水库、山塘一级保护区上界以外向水坡区域或者上界外延300米的陆域,以及流入水库的河流入口起至取水口并上溯20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河岸外延200米的陆域;供水备用水源以取水点以上控制集雨面积的区域。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上界以外的辖区内所有水库、山塘流域;供水地下水源取水点1000米以内的区域。

第三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 由县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全县山塘、水库、备用水源等供水水源保护的组织、监督、检查、协调工作。

第八条 供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镇人民政府主要职责:

(一)依照本办法,依法加强管理,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二)组织实施本办法,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单位和个人的执行情况,参与对跨行政区域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合理调整保护区内的产业结构,增加水源保护植被,扩大水源保护林地,鼓励和指导当地群众发展无污染产

业,科学种养,减少污染;

(四)依照管辖权限,依法对保护区内污染单位实施关、停、转、治等措施;

(五)定期报告辖区内的供水水源保护工作情况。第九条 县水利局主要职责:

(一)参与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水环境影响论证和防治水污染设施的竣工验收;

(二)负责审批保护区内取水许可申请;

(三)负责审批保护区内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

(四)制定水资源供求规划,保持水体的合理流量;

(五)依法查处擅自围垦水域、改变塘、库堤坝功能等违法行为。

(六)负责征收水资源费。第十条 各镇水利水管所主要职责:

(一)按划定的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设置明显标志;

(二)对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负责督促供水管理单位对一级保护区内的淤泥、水草、杂物的清除打捞工作,处理制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尾水;

(三)受理水体污染事件的举报,发现有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行为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当取水口水质受到突发性污染时,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并立即报告县、镇人民政府,通报有关部门;

(四)负责取水口水质的日常监测。

第四章 供水水源保护

第十一条 在供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一切建设项目;

(二)航行,停靠船只、木(竹)排(执行水源保护公务的船只除外);

(三)向水体排放污水;

(四)从事旅游、游泳、垂钓和一切可能造成污染供水水源的活动。

第十二条 在供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已建的水产养殖、集中式畜禽养殖、餐厅、饭店等服务业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项目,必须采取措施,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二)禁止从事水产养殖、放养畜禽和捕捞作业活动;

(三)禁止在水域滞留住家、停泊(渔)船等。第十三条 在供水水源准保护区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水源取水点1公里范围内设排污口;

(二)设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储仓库及堆放,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等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该区域,必须进入的,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

(三)倾倒含病原体的污水、工业废渣、放射性物品等

有毒有害废弃物;

(四)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滥用化肥和一般农药;

(五)炸鱼、毒鱼和使用电器工具捕鱼;

(六)建设水上餐厅以及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项目,已建的必须停业或者关闭;

(七)使用不符合《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

(八)排放国家规定的一类污染物;

(九)排放不符合浓度和总量控制要求的国家规定的二类污染物。

第十四条 在供水水源保护区内建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章制度,制定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二)保证水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污染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不得低于相应生产系统应处理量;

(三)经水污染治理设施处理后的水质应当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禁止将未经处理或者处理后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排入保护区水体,水污染治理设施需暂停使用的,应当提前1个月书面报经县环保局审查批准;

(四)因突发事件造成水污染治理设施停运的,必须立即采取控制污染物外排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环境保护部门;

(五)当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保护区水体污染的,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五章 水库、山塘水源水质保护

第十五条 加强水库、山塘水源和备用水源的水质保护管理,依照分级管理原则,按现状管理主体对水库、山塘进行管理。民营(私营)的蓄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

第十六条 按“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水库、山塘水源水质保护责任。各镇、各单位负责主管的水源水质保护工作由各镇、各单位负责,实行党、政领导负总责,各宗水库、山塘的行政责任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七条 在水库、山塘的控制集雨面积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禽畜牧养殖场及在非指定的水域进行网箱养鱼。

(二)新建、改建、扩建化工、造纸、制革、酿造、电镀、印染、练油、石棉加工等其他对水质有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

(三)向水体内倾倒工业废渣、废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弃物。

(四)在水体中清洗装储过油类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车辆和器具。

(五)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六)破坏护岸林、水源保护植被和水源涵养林的活动。

第十八条 对水库、山塘的控制集雨面积区域内超过排污标准的现有工业、饮食服务业等单位应当限期治理。对经治理仍超标准排污的,由县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其停产、转产或者迁出该区域。

第十九条 对水库、山塘的控制集雨面积区域内的军工企业、炸药制造企业及因特殊情况不能搬迁的工业企业、工业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要进行闭路焚化处理。

第二十条 对于在水库、山塘的取水、引用水的建设项目,县水务局在办理取水许可证时,应严格审核,加强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污染水源水质问题。

第二十一条 水库、山塘的主管单位应科学调度水资源,维护水库山塘的合理水位。同时推广供水水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生物综合控制技术,改善蓄水工程的水质。

第二十二条 在水库、山塘的区域内,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避免水库、山塘的水质受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属规划、国土、水利、农、林、畜牧、水产、交通、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职责范围的,分别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篇7: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文物督发〔2014〕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为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安防、消防、防雷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的相关规定,现通知如下:

一、立项申报和审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实施安全防护工程项目的,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编制立项报告,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国家文物局组织立项审核并出具批复意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安防、消防或者防雷等不同安全防护工程类型,分别编制立项报告,分别申报立项审批。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分期实施的,应在立项报告中予以说明。

立项报告文本要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报告》规范文本编制,并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实施安全防护的对象和具体范围;

(二)根据文物类型、特点以及人防、物防和所处环境条件等,对可能存在的被盗、遭受破坏、发生火灾和雷击等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估;

(三)针对防护对象的特点和风险,按照适度适用的原则,确定工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和防护措施。属于升级改造工程的,要对原有设施设备运行状况、使用功能和覆盖范围等进行全面详细勘察评估;

(四)项目实施和运行维护的组织机构、人员、措施和投入等保障条件;

(五)根据工程规模和实际需求,据实合理编制工程估算,并列出测算依据和标准。

(六)附有防护对象的平面图、分布图、主要文物的现状照片、风险评估报告和原有设施设备评估报告等。

二、方案核准

(一)设计方案编制。批复同意立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根据立项批复意见,组织具有相应资质和条件的设计单位,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面临的安全风险,依据相应的标准规范合理编制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编制要坚持适度防护和最小干预,避免过度防护和设备堆砌。安防、消防、防雷设计方案应分别编制。设计方案应包括:1.立项批复文件副本;2.设计委托书;3.设计任务书;4.现场勘察报告和现状照片;5.设计说明;6.设计图纸;7.主要设备材料清单;8.工程概算书;9.主要设备材料的检验报告或者认证证书;10.人员培训细则、售后服务承诺和工程验收细则;11.设计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12.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材料。

(二)设计方案申报、评审与核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方案应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核准,立项批复中明确需由国家文物局核准的,经省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家文物局核准。设计方案擅自扩大经批复同意的立项报告中确定的防护范围和防护要求,过度设防,虚报工程预算的,国家文物局或者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核准。

国家文物局或者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在核准设计方案前,应将受理核准的设计方案送交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咨询评估机构进行评审。咨询评估机构对设计方案组织评审后,应出具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审结论,提出明确的修改完善意见,并提供评审意见书。未通过评审的设计方案不得核准,应修改完善后送交咨询评估机构再次组织评审。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咨询评估机构由国家文物局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咨询评估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确定并公告。评审经费由国家文物局保障。

国家文物局或者省文物局核准同意的设计方案,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机构按照工程内容,依据相应主管部门规定履行程序。

(三)设计方案备案。设计方案经核准同意,并按规定履行程序后,应根据相关意见形成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并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备案文本中有修改完善内容的,应附详细说明。

三、工程实施与验收

安全防护工程实施要严格按照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后的设计方案进行;确需变更设计方案内容的,应重新履行核准、审批和备案程序。工程实施要避免对文物本体及其环境风貌造成影响或者破坏。工程实施完成并试运行正常后,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工程验收。工程实施中,应加强设计、施工、调试等环节的衔接协调,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监理和审计,确保工程质量。

四、设计施工单位要求

从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防雷工程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设计、施工或者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甲级(或者一级)资质,且具有一定的文物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施工经验。对于设计施工单位相关资质或者设计施工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情形,国家文物局将向社会公告并通报相应主管部门。

五、工程监管与检查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由负责文物安全监管职能的内设处(科、室)承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相关工作,避免多头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的指导、检查和监管工作,及时组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施工和竣工检查。施工和竣工检查可组织专家或者委托咨询评估机构进行。对在施工和竣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完毕。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不得峻工,情节严重的,要予以通报并向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报告;涉及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

(一)破坏文物本体或者对文物周边环境风貌造成较大影响的;

(二)未严格履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程序的;

(三)未按照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后的设计方案实施,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内容或者擅自更换设计方案中的主要设施设备的;

(四)施工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

(五)未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施工和竣工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整改到位或者拒不整改的;

(六)工程决算与概预算存在较大出入的;

(七)工程实施单位不符合资质要求和条件,或者资质要求和条件存在问题的;

(八)其他不得竣工的情形。

自印发之日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均按本通知内容执行;此前国家文物局已受理申报的立项报告和设计方案,仍由国家文物局负责审批和核准。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篇8: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1.1 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 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 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造氧气, 则生物生存将失去保障。另外, 森林生态系统对CO2和O2在大气中的平衡起调节作用。每公顷阔叶林, 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近lt CO2, 释放0.75t的氧。能满足973人的需氧量。据估计, 森林每年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吸收50亿t CO2这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CO2基本相当。森林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厂。

1.2 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

森林能阻滞酸雨、降尘, 还可以衰减噪声, 降低风速、减弱风力。如, 在5级风时, 人造林带外的风速9.5m/s, 而林内只有7.7m/s, 减弱近20%。连片的森林能使台风减弱1~2级。森林还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以净化空气。

1.3 森林可以调节水分、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通过对风力的减弱减少临近农田的水分蒸发量, 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我国陕西黄龙的测定表明, 林内的径流可消减78.4%。径流的减少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 据西双版纳的观测, 在年降水量为1459.4mm时, 雨林地每平方米的土壤冲刷量仅2.8kg, 而相同面积的刀耕火种地却高达3647.5kg, 是前者的1302.7倍。

1.4 森林能降低年平均温度、缩小年温差和日温差, 减缓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

这是因为森林的呼吸蒸腾和蒸发水分, 消耗了大量热能。所以夏季森林在垂直和水平的一定范围内的气温较空旷地低, 冬季又因林地内散热较空旷地少而又使气温略高于林外。森林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小循环, 改善小气候, 增加降雨量。例如我国广东雷州, 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 年降雨量有所增加。据观测, 50年代平均降雨量为1300.3mm, 60年代为1425mm, 70年代达到1708.8mm。

1.5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

森林具有明显的层序性,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小生境或小气候条件, 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每个小生境中生活着许多有代表性的生物, 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据估计仅热带雨林中就有数万种生物。这些生物遗传库已给现代农作物和药草提供了许多物种, 实际上, 农作物和药材都是来自野生生物种。目前, 仅印度就有2500种植物可作药物。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其中许多种类尚未被人类发现, 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2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资源匮乏, 其中以森林资源最为紧缺, 在建国初期拥有112亿立方米, 几十年来因为人口膨胀、毁林造田而砍伐了100亿立方米, 剩余的12亿仅够维持6年。 (中国煤炭剩余储量900亿吨, 可供开采不足百年;中国石油剩余储量23亿吨, 可供开采14年。)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折合143.9928亿亩) , 约占世界总量的7%, 人口13亿, 约占世界总量的22%, 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我国森林总面积15894.1万公顷 (折合23.94亿亩) , 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 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为16.55%, 排世界第142位, 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 排世界120位,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立方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排世界第121位, 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 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 比我国高近3倍多, 差距十分明显。

3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对策

3.1 应切实加强对林地的保护管理

林地是林业的基础资源, 应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位置, 切实管理和保护好。明晰森林产权, 既是明确各主体在森林保护中的责、权、利的前提, 也是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完善森林资源市场的基础。无论是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还是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 都应当及时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应抓住机遇, 多方推动, 尽快解决省直林区目前存在的林权争议, 确保林地资源不流失。应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 应积极推进省直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规范的森林使用权交易市场, 进一步加大林地、林木的流转力度, 允许使用者依法取得的森林使用权依法流转。在坚持不造成乱砍滥伐、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改变林类性质的前提下, 通过森林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 在森林资源使用中引入价格机制, 使使用者的行为与其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积极养护森林者获取利润, 不养护者则付出经济代价, 可以调动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3.2 统筹森林“三防”体系建设, 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的总体水平。

偷砍乱伐、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是森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森林“三防”体系建设的核心。应在现有“三防”管理架构的基础上, 统筹森林公安、资源林政、护林巡查、林政稽查等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探索建立综合执法体系的有效途径, 建立完善的林业厅、林局、林场、管护站综合执法体系。森林“三防”, 重在源头, 应充分发挥森林管护站的综合管护功能, 完善管护站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强一线的森林“三防”建设, 将森林管护、森林病虫害监测和森林火灾预防各项工作有机融合于森林管护站的管理工作当中, 使森林管护站真正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第一关。同时, 应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纳入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范畴,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家园。

3.3 深入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理顺

管理体制, 形成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林业分类经营的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 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 实现高效经营,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不仅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林区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就是要认真落实科学经营、积极发展、促进保护、持续利用的思路, 积极维持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对省直林区来讲, 我认为所有的林场都应划定为生态公益性林场。应以此为基础, 逐步理顺现行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林区、林场的管理体制由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转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或差补单位, 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 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这样, 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3.4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

队伍是事业之基。应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 稳定森林资源保护机构和人员编制,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改善保护部门工作条件, 保证必要的经费。应加强林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法律培训, 建立定期培训、轮训制度。通过多层次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建立完善森林资源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 从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摘要: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和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 并被人们誉为地球的"肺"。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又是可更新资源, 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森林,生态,污染,保护,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虫虫特攻队》观后感下一篇:2021新学期各项准备工作计划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