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2024-05-08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通用10篇)

篇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国有企业由于政企不分、经营机制不活和历史包袱沉重,在运作中大多缺乏效率,在国内外市场上面临强大竞争时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国有资产在不能顺畅流动中逐渐磨损、流失。国有企业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包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分配等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黑龙江邮政、内蒙古电力公司、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中电投河南分公司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事实表明,企业内部机制转变不到位是国企长远改革与发展中一大隐患,必须进一步深化国企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可能有的人存在这样的疑问:“有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差,为什么还要进行企业改革呢?”的确,目前有的没有改制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还不错。但是深入调查研究就可以看到,一方面,这样的国有企业只是极少数,另一方面,它们效益的增长缺乏基本的企业制度基础,因而不错的业绩只能是短暂的。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俗的经营业绩,要不就是资源相对垄断,要不就是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要不就是由所谓“能人”执掌着企业。从长远看,传统国有企业缺乏提高效率的制度基础,依靠资源垄断、政策保护或能人治理而使经营状况得到的改善终究难以持久,如果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不因改制而产生根本性的转变,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完全释放,目前的良好效益也只能是暂时的,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电力行业目前还是相对垄断的行业,凭着自身对资源的垄断和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获得比其他行业略好的效益。但是,从长远看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优势将逐步丧失,真正成为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市场独立主体。我们只有通过劳动、人事、分配等管理制度改革来精简机构有效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吃大锅饭的不利格局,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有企业安身立命、长治久安之本。(叶子)

篇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全球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涤荡是全方位的,在这一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社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一般而言,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三个部分。在全球化话语的映射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一方面,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何实现先进文化对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激荡,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战略性作用越来越凸显,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如何增强与我们的经济硬实力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这些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宏阔的时代际遇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此,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我想,近些年在将文化产业化时已经产生了种种问题,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应该予以纠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应该将文化产业简单的视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之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代替文化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前进的号角,是发展的动力,是鼓舞建设的思想源泉,是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

秦汉文章,诗词歌赋,百家争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强盛的时期,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也是生产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样,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文化的高地,一旦失去了引领前进的精神动力,就要解体覆亡。正反双方面的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要想自立于新世纪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现代强国,必须发展大众的、民族的、时代的先进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明了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从战略上和全局上部署了文化发展方向。随着转企改制,国有和地方文艺院团、新闻出版单位、重大文化项目、动漫产业等沐浴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我国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

文化同政治、经济一样,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本身也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2011年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超过3%,文化产业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问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可谓善莫大焉!文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建设薄弱的时期,正是黄赌毒横行的时期,正是社会治安混乱,社会不稳定的时期。文化建设好了,风清气正,社会安定和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提供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是增强民主自信,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映照古今的书法极品——“龙门二十品”,当代人民创造了牡丹画,老虎画,等一大批反映当代人民精神风貌,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文化精品。

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提起莎士比亚,就会联想到英国;提到好莱坞,就会联想到美国。

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书法、绘画、中医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中国古代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中,文化发明有其二;汉字的出现,丰富了人类文字文化,影响了世界文字的发展进程;全球有五分之二的人说汉语……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无不向世界宣传了当代中国的文化面貌。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有利于向世界人民展现开放中国和平包容的形象,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多元化和多样性。

文化是联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纽带,是中华儿女情感交流的桥梁。中华儿女同文同种,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无疑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复兴的思想基础。

回顾我国过去30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体制内改革快于体制外改革,外层制度改革快于核心制度改革。众所周知,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体制弊端开始显现:与原来国企改革政企不分相似,政府与文化单位间的责权尚未理清;另一方面,政府主管与市场主导发生矛盾,文化服务大众的公益性与文化产业经营性的关系尚未理顺。这就导致我国文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对市场化的恐惧和对文化内容放松的担心,反映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观念上就是对改革认识的不足,这难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至此,在新的时代境遇下,文化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已成大势所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探索从深层次上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篇3:深化群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就是在继续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改造和完善农业灌溉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的基础上, 完善农业用水价格管理, 将群管工程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 逐步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因此, 要想达到以上目标, 进一步加强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必须通过积极推选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 逐步建立健全群管组织管理体制, 使其负责群管渠系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强化成本约束机制, 降低管理成本, 同时通过群管组织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农民用水协会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在组织和团结农民管理群管渠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优势, 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切身利益的代表。

二、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的必要性

1. 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是规范群管组织良性运行的基础保障

目前灌区核定的水利工程水价只考虑到了国管水利工程运行的相关成本, 不包括群管水利工程运行成本。群管工程水价无统一标准, 群管水利工程费用的来源仅靠以下三个方面筹措:一是水管单位返还群管组织的水征业务费。二是采取“一费一议”方式向农户以人口或地亩分摊, 这种方式难度大, 意见难统一, 有时议而不决, 执行困难, 且存在着管理不规范, 标准不一致, 使用不透明等问题;三是部分村社加大水费任务, 从节余的水费中截留部分用于群管费用的支出, 这部分也存在着帐目使用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易造成农户误会, 给水管单位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群管组织的正常发展。因此, 积极推进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 使群管水利工程水资形成机制, 有统一执行标准, 规范管理的制度, 使群管组织有合法、稳定的运行经费。可从根本上解决群管费用的不足和乱筹群管费用的现象。

2. 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是推进群管节水的需要

由于群管经费不足, 群管渠道建筑物、田间工程的维护得不到保证, 渠道的淤积、疏水不畅, 建筑物口闸破旧, 使群管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水量浪费严重, 加重了农民水费负担支出。同时群管人员工资低, 兑现难, 造成群管人员责任心不强, 有效的管理措施不能正常实施, 浇大锅水, 浇水秩序混乱, 跑滩灌壕无人问, 造成管理不严浪费水量。因此, 强化群管组织运行机制, 也是推进灌区节水的最广泛、最直接、最基础的因素, 是灌区节水的关键。所以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群管经费来源, 规范群管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对建立灌区节水型农业意义重大。

3. 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是推进供水收费、服务一体化的需要

当前灌区的供水收费一体化不断推进, 供用水、收缴费的流程逐步简化, 灌区与农户的联系日益密切。推行群管水费改革, 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实行"一价到位、二费合一、一票到户'。逐步拉近灌区与农户的距离, 使供水与用水结合, 用水与交费挂钩, 有效促进供水、收费、服务一体化, 对计划用水, 节水省费, 理顺水费计收, 提高群管组织管理水平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推行群管水利工程水费改革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1. 要规范群管水费的计收与管理、使用

实行群管水费改革后, 群管水费要并入国管水费统一收取, 国管水费上缴国家, 群管水费留作群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经费。在当前群管组织逐步建立健全的初始阶段, 群管水费的管理由水管部门代管, 由所在水管单位以直口渠为单元, 逐渠建帐并设立专用帐户, 收支两条线, 专款专用。群管水费全部用于群管管理人员工资、渠道清淤、建筑物维修及群管部分的费用支出。渠道之间不得平衡, 结余部分可结转下年使用, 在群管水费的使用中, 水管单位和群管组织机构要制定具体的水费使用管理制度, 强化成本约束机制, 加强水费支出管理, 严格控制群管水费支出范围。

2. 要统一收费票据的使用与管理

群管水费实施后, 要严格水费的计收手续及水费票据的管理与使用。群管组织要与农户签订供水收费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服务内容, 规定水费计收程序和办法。不断提高水费计收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收取水费要开具灌区管理单位统一印制的水利工程供水收费专用票据, 注明国管水费与群管水费的数量, 农户只承担此一票费用, 除群管水费未考虑到的新建工程费用外, 其它涉水收费不再承担。

3.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

篇4:国有企业改革在深化

一、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科学判断:“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制约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因素充分显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企业内部因素。相当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缓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历史包袱。国有企业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问题。三是外部环境。外部配套改革还不到位,对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新年伊始,国资委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正在抓紧研究、修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组建或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措施可以详实具体,但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三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干预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二、现阶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新的历史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一个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资委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引入民间投资。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占总企业户数的52%。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户,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户,上市公司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60%。2010年新36条颁布以来至2012年底,民间投资参与各类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受让宗数合计4473宗,占交易总宗数的81%;受让金额合计1749亿元,占交易总额的66%。

下一步,我们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其一,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国有独资形式。其二,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保持国有绝对控股。其三,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可保持国有相对控股。其四,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以及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总的考虑如下: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将逐步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国有企业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一企一策,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措施,不搞“一刀切”;改革要统筹安排,系统推进,稳妥操作,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如何加强国资和民资的产权保护,如何在改制改革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加强产权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们将采取以下七项措施:一是明晰产权关系,二是搞好产权登记,三是完善公司章程,四是规范公司治理,五是强化资产评估,六是规范产权流转,七是加强资产监管。

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继续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依法落实董事会职权,严格董事履职责任。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是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力度,在国有企业集团层面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分层分类管理。今年国资委将从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中选择几家开展由董事会直接选聘和管理经理层(包括总经理)的试点。

nlc202309032331

三是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抓紧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供制度保障。探索推进国有企业重大信息公开,提高国有企业运营透明度。

四是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建立健全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风险和责任来确定薪酬的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对市场化聘任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建立市场化薪酬协商机制,以适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需要。要加快研究制订有关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方面的管理办法。

五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办法。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将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努力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三、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对提高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更加突出了出资人代表性质,更加突出了国有资本运作,更加强调从出资人角度加强监管。各级国资委要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围绕“管好资本”这四个字,落实好出资人职责,不干预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不侵犯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国资委的职能定位、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及早启动国资监管法规、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尽快对国资委现在承担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能和管资本的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真正做到监管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要抓紧研究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开展股权运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出资企业更加强调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更加突出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和管理手段,更充分体现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定位没有变。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推进这项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类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开展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分类考核,国资委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央企业分类考核的办法。初步考虑:一是在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基础上,区分企业不同的业务性质,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政策。拟对中央企业的业务,按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进行区分,并据此实施分类考核。二是在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以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远近结合,分步推进、分类实施。

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促进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将根据国有企业发展实际,有差别、分步骤地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达到30%。

要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国资委正在研究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本文摘自2014年《求是》杂志第三期)

篇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统购统销,议购议销,税收征实,保护价收购到市场全面放开的过程,其着力点是促进粮食收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与消除企业历史包袱上。十多年来其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活力有一定增强,但距改革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企业购销不畅,经营管理简单、僵化,体制不顺,亏损潜亏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关键是只治了标,未治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这个“本”。

一、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的表现

(一)政府与粮食收储企业仍然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是粮食企业法人代表、经理仍由主管局任命。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粮食主管局调进人员企业要接,借钱要给,变着戏法分享企业利益要让,干预经营活动要听。衍生了企业经理关心的不是如何搞好经营,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粮食主管局搞好关系,以免“掉帽子”,“变位置”。二是企业不能自主决定人员的进出。冗员虽多,政府安排的军转人员要接,主管局从粮食工副业调入的人员也要接。而分流人员时,该分流的分不走,业务能力强的留不住。三是政府经常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要求企业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在公路边、城市入口制作大型广告,在街道旁悬挂灯箱广告。政府有大的活动,要企业制作展板,陈列产品壮威助势。只为政府政绩造势,不管企业的目标客户在何方,广告效应如何,必须当作政治任务完成,更不管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四是主管局切留分割企业利益。这与主管局改革不彻底,人员分流作数字游戏密切相关,费用不足想方设法侵占基层企业利益,基层敢怒不敢言。

(二)粮食收储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仍未理顺。由于改革成本筹措难,不能做到全员了断身份。分流后留下的人不仅是正式职工,而且还集了资,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更紧密,但与股份合作又相去甚远,要分流这部分人员,必须先退集资款,再了断身份,其分流难度更大。照样不利于加强经营管理和人员的正常流动,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等分配制度仍未打破。

二、产权制度不改的弊端

(一)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到目前为止,粮食企业实质上仍是“政策性企业”。其表现为:其一,管理体制是主管部门隶属下的国有企业;其二,必须按保护价收购一些粮食品种,承担着粮食安全的任务。其三,接受了国家的储粮利费补贴。其四,承担着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历史包袱。前几年只重消化历史包袱,而未解决行政干扰和政策性任务问题,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使粮食企业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

(二)改革成果有被吞蚀的危险。一是人员分而又肿。粮食收储企业辛辛苦苦分流人员,主管局却又从粮食工副业调人,人员有再次臃肿的危险;形成了前走后进的反常现象。二是企业人员结构畸形化。业务人员和一线职工分流了,管理股室未减少,而副站长、副经理在增加,官办企业现象更突出。三是主管局侵占基层粮站利益,威胁收购资金安全。

(三)阻碍改革的深入进行。一是阻碍了收储企业分流人员的进程,主管部门随意调人,损伤了现有职工利益,增大了企业改革成本,分流人员难度更大。二是助长了企业等待观望思想。原来分流人员快的企业进人也快,经营效益好的被分割利益越多,经营差的反而能享受主管部政策优惠,改革还能顺利进行下去吗?

三、对粮改的几点建议

(一)打破认识误区,放开粮食市场。即打破只有国有粮食企业才能敞开收购粮食,才能保护农民利益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个误区。理由有二:其一,只要种粮有利益,农民就愿意种粮,种粮面积不减,单位产量不减,全国粮食总产就不会少。其二,经营粮食的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只要有利,就会收购,粮食流通就不会滞留。所以,完全可以放开粮食市场。国家通过粮食储备企业掌握部分粮源,适当调控市场价格后,完全可以由市场来优化配置粮食资源。

(二)彻底改革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首先彻底解除粮食收储企业与主管部门的关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小的粮站可以整体拍卖,实现民营化。大中型收储企业在认真清产核资,界定国有资产真实数量的基础上,吸收个人、民营企业,用粮工业企业参股,变成股份合作制。其“三老”问题应一次认定,能处理的处理,不能处理的账务分开。一次性了断,使企业轻装上阵。但要借鉴前几次财务挂账的经验教训,认定后,企业按市场方式承担政策性任务,即必须与粮食全面市场化、产权制度改革同时进行,新老划断,经营不善的不再承担政策性收购任务,经营好的与众多企业一道按市场价收购销售,只享受利率优惠。不然将继续出现亏损要求挂账问题。

篇6:国有企业改革在深化

对全面深化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应该有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要以此为基本遵循,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科学判断:“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制约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因素充分显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企业内部因素。相当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缓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历史包袱。国有企业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问题。三是外部环境。外部配套改革还不到位,对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新年伊始,国资委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正在抓紧研究、修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组建或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措施可以详实具体,但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三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干预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二、现阶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新的历史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一个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资委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引入民间投资。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占总企业户数的52%。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户,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户,上市公司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60%。2010年新36条颁布以来至2012年底,民间投资参与各类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受让宗数合计4473宗,占交易总宗数的81%;受让金额合计1749亿元,占交易总额的66%。

下一步,我们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其一,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国有独资形式。其二,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保持国有绝对控股。其三,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可保持国有相对控股。其四,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采

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以及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总的考虑如下: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将逐步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国有企业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一企一策,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措施,不搞“一刀切”;改革要统筹安排,系统推进,稳妥操作,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如何加强国资和民资的产权保护,如何在改制改革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加强产权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们将采取以下七项措施:一是明晰产权关系,二是搞好产权登记,三是完善公司章程,四是规范公司治理,五是强化资产评估,六是规范产权流转,七是加强资产监管。

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继续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依法落实董事会职权,严格董事履职责任。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是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力度,在国有企业集团层面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分层分类管理。今年国资委将从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中选择几家开展由董事会直接选聘和管理经理层(包括总经理)的试点。

三是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抓紧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供制度保障。探索推进国有企业重大信息公开,提高国有企业运营透明度。

四是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建立健全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风险和责任来确定薪酬的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对市场化聘任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建立市场化薪酬协商机制,以适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需要。要加快研究制订有关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方面的管理办法。

五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办法。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将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努力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三、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对提高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更加突出了出资人代表性质,更加突出了国有资本运作,更加强调从出资人角度加强监管。各级国资委要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围绕“管好资本”这四个字,落实好出资人职责,不干预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不侵犯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国资委的职能定位、监管方式和监管措

施,及早启动国资监管法规、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尽快对国资委现在承担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能和管资本的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真正做到监管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要抓紧研究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开展股权运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出资企业更加强调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更加突出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和管理手段,更充分体现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定位没有变。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推进这项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类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开展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进。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分类考核,国资委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央企业分类考核的办法。初步考虑:一是在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基础上,区分企业不同的业务性质,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政策。拟对中央企业的业务,按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进行区分,并据此实施分类考核。二是在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以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远近结合,分步推进、分类实施。

篇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研提纲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研提纲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本情况

1、各设区市经济发展及企业改革总体情况

2、各设区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基本情况、国有企业基本经济状况、国有企业在本区域经济总量中的地位、国有企业结构和布局状况、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及科研贡献度等)

3、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4、市、县(区)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5、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1、对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2、财政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情况

3、其他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情况

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出售、兼并、改组改制等)

2、所采取的重大政策及措施

3、所采取的有关配套改革及政策(如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等)

4、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国有企业监管模式、管理方式问题

2、国有企业结构和布局问题

3、配套改革问题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流失问题

5、外资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6、其他问题

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调研提纲(企业)

一、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情况

1、改组改制情况

2、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完善

3、近年来公司制定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

4、改革前后的主要变化(机制、效益、行业地位等)

5、企业自主创新情况

二、对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资本有序进退问题的认识

三、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分析

篇8: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一) 资金是任何行业或单位运转的关键

资金不足导致林业单位或部门在执行现有国有林场苗圃财务会计制度上出现许多困难。由于采伐任务量的骤减, 林业经营单位在经济运行中没有了充足的资金, 以至于林业经营单位在现行会计制度核算下亏损很大。所以, 现有国有林场苗圃的财务会计制度不符合林业发展现状, 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和经营成果。

(二) 已经有简单的内容核算就不再需要复杂的会计制度

旧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当时的大环境需要以薪材为原料的工作很多, 林场的采伐任务也多, 木材工业在不断发展当中, 所以进行利润计算和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在企业的执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综观当前,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发生变化, 木材采伐量和生产任务大幅减少, 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也随之减少。而且, 连续亏损, 国有资产不仅不能增值还增加了每年没有分配的利润亏损。所以, 根据林场性质变化和林业重点工作的转变, 当下的国有林场苗圃财务会计制度已经完全不适合林场的发展。

场圃零星的木材收入, 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收入和相应的支出, 完全可以套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经营收入、经营支出、成本费用、税金科目进行核算。对那些纯企业化经营的单位, 如旅游公司、木材加工厂等, 可仍使用企业会计制度, 主管部门汇总时, 按事业单位现行会计科目, 把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全部转汇进去, 也不会有任何困难, 因为事业会计的科目在经营方面设置是齐全的。

(三) 林业工作重点发生了战略性转移

林业工作重点转到注重森林管理职能, 使森林资源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国有林场的森林大部分划为防护林和公益林, 即便有些人工林可以抚育, 但因面积小, 已进行过多次抚育, 故不会有大量的产品, 林场靠木材收入为主的时代已经结束, 人工林抚育所获得的零星收入, 只是对林场经济来源的微弱补偿。

鉴于此, 伴随林场性质的逐渐改变, 林业会计核算的内容也随着发生变化, 决定了现行场圃会计制度必然要改革。随着产品生产功能的弱化, 事业性管理功能的加强, 国有林场将会成为不折不扣的事业单位。

二、国有林场苗圃财务会计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考虑到林业经营中的资本保全问题

森林资源一般会根据时间不足引起的简化办法按照比例从各个林业销售单位的收入中提取资金, 根据不同情况也会在培育的销售成本中进行回收, 维持林业的再生产工作。由于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的影响, 只针对历史成本的计价, 进而会造成无法进行林业经营单位的资金保全。但是由于实际采用的资金循环是直接集中财政在进行集中安排使用, 进行统筹的方式, 所以没有进行资本的保全。

(二) 林业的会计制度缺乏统一性

分类核算是我国当前林业经营单位实行的分类, 适用于特殊的经济业务和林业经营单位有另外四种核算的会计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上的转变和发展, 使得林业在经济、任务、性质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原本具有的核算制度在核算的体制设计上会形成不同的会计科目、会计要素、报表体制和会计账户, 使得原本完整的经营生产过程被分割成不同的几个会计主体形式, 这样的局面会造成林业项目管理方面和资金循环形成方面的不利管理, 同时会使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增加。

(三) 不相符的会计制度和国有林场苗圃具有的性质

企业核算就要进行利润核算, 但是由于林业内又掺有其他事业在其中, 所以这样核算出的利润不一定是真正的利润。伴随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做出的转变, 国有林场苗圃财务会计制度已经不符合农业的核算, 本质上这种核算还是在企业制度的模式核算范畴内。对于这样的情况, 会导致事业的支收效果和经济利益都无法得到正确的表达, 并且在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方面的业务都不能很好的纳入核算体系, 缺乏有效的会计对象和森林资源的计量。

(四) 不全面的资源核查

森林资源是经济资源, 在林木和林地的生产过程中也是产品的生产过程, 所以它的价值可以进行计量。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 国有林场苗圃还具有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这样的特点使其在进行资产计价的时候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旧的财务会计制度没有对具有公益意义的林木进行核算, 也没有体现出商品林木和公益林之间的区别。

(五) 在生态方面的效益没有进行统一的核算

林业的生产工作包括生产管理的经济效益核算, 以及对活动作业的管护和成本的费用。收益法、资本法、收益法与资本法相结合的三种方法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使用, 这样就造成核算时的效益不统一, 无法进行准确的资产表现。

三、已颁布实行的国有林场苗圃财务会计制度

(一) 林木资产中核算方法的改革

抚育管护费、造林费、森林保护费、财务费用以及场部管理费是整个林木培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费用。抚育、管护、造林的成本属于林木资产的制造成本, 主要有财务和场部管理方面负担。新制度在对林木的资产按照小班核算方面进行了规定, 在林种以下也可以按照主要作业区和种树进行林木的资产核算, 并且在进行资产核算的时候专门建立财务部门的价值核算、资源部门进行不同的核算分工。我国林场对外投资基本没有, 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也很少, 国有林场的会计核算主要内容已经转向造林、补植、抚育和森林管护经费支出等事业项目。

(二) 森林资源补偿消耗的制度

在进行林木采伐的时候, 需要将实际消耗的林木成本价值折合成木材的成本价值, 进行价值补偿的取得。在从销售金额中按照比例收取资金的规定有效的情况下, 会出现两种林业的生产费用来源。一种是随着木材的销售价值而得到的补偿, 另一种是育林基金。在新的规定中提出, 应该在育林基金中扣除在木材销售中已经得到的费用, 避免重复现象。

(三) 林木资本的制度建立

对林场苗圃培育的费用进行追加而投入的资金称为林木资本, 自然力在林木资本的增值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说, 由于林木资本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并在林场苗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所以很难保证资本的完整性。新制度中提出要从资本金中将林木资金分割出来, 建立独立的资本林木制度进行核算。这样一来, 在核算资本的时候就可以有效的、科学的反映出资本金周转慢和投入多的特点, 同时能够保证资本金的增值完整。

(四) 统一筹划

对于林业的补偿效益基金的核算没有固定的核算方法, 按照常规都是进行先受现付制度。我国有相关的规定森林的补偿效益属于政府的补助, 应该作为国家的财政专项运算资金。

四、结语

新制度在一定方面更换了旧制度中的问题, 比如说实行财务报告制度、采用新型的平衡会计计算公式、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等, 并取消了修理资金的办法, 建立新型的财务评价体系。完善国有林场苗圃财务会计制度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林场管理中的职能特点, 符合我国国有林场苗圃在日后的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赵德义.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前景分析[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3 (02) .

[2]石道金, 庞艳红.我国国有场圃会计改革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2 (09) .

篇9:出真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加大董事配备力度,确立了专职外部董事制度;改进监事会设置体制,创造性提出每户企业选聘1名外部监事,与省国资委派出监事和职工监事共同组成企业监事会;健全制度体系,制定了专职外部董事管理办法、监事会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制度;建立外部董事、监事和职业经理人三个人才库。目前,省管企业基本配齐董事会成员,监事会实现全覆盖。二是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推进企业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在19户企业开展试点,其中11户企业中涉及的51名高管人员,有47名选择了契约化,在企业干部职工中引起较大思想冲击。三是深化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激励机制,制定鼓励支持企业对核心技术骨干、核心研发人员等开展中长期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红权激励的政策措施,推动浪潮信息等3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开展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试点,充分调动经营者及核心员工的积极性。

二、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组建

一是改建组建11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鲁信集团等7户企业,新建齐鲁交通集团等4户功能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一步明晰投资运营公司功能定位,即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不同业务单元、不同区域内优化配置,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二是同步实施授权经营。明晰国资监管机构与投资运营公司的关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依法向投资运营公司下放投资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7项股东会职权,加强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重大经营投资事项的监管,使其更好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作用。

三、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一是稳妥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首批选择58户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强的企业开展试点,制定“一企一策”改革方案,引入战略投资者,规范员工持股,推动形成定位清晰、权责对等、协同运转、制衡有效的经营机制。二是设立山东国惠改革发展基金。成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改革发展基金,通过资金入股来改善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助推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聚集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山东省国资布局调整。

四、构建新型国资监管模式

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调整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一是搭建股权多元化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工作,将18户省管企业30%的国家资本共计180.65亿元,划转至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建立股东会决策新机制,在省管一级企业层面实现股权多元化。二是搭建统一监管平台。通过整合组建、重组划转、另行处置等形式,扎实推进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组建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

五、探索建立国有企业防止利益冲突机制

实行源头治理,制定实施省管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报告说明制度,推动企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开展自查自纠。建立省管企业关联方交易监管制度,制定省管企业关联方交易监管办法等,明确了关联方交易的管理、监督、回避和信息披露办法,从制度上切断利益输送通道。制定省管企业招投标监管办法,推动企业建立完善职工评议制度,健全企业领导人牵头和审计、法律、财务等部门参与的监督机制。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对企业关联交易、招投标和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监督,探索建立企业投资经营责任追究相关制度。

六、进一步完善重大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篇10: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方案

企业内部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综合云南富瑞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为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进磷复肥基地的建设,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富瑞化工2005年~2008年三年深化企业改革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和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围绕“以肥为主,相关多元”的集团发展战略,以尽快建成国家磷复肥基地和打造卓越的生产制造能力为核心,以推进运行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全面推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一体化管理体系为手段,实现用三年的时间达到省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用五年时间成为国内优秀的磷复肥供应商的战略目标。

2、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全员参与的原则;

——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原则;

——改革、发展与加强企业管理并重的原则;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

二、改革目标

——经济指标。通过挖掘现有生产装置潜能及二期“836”项目的建设,到2008年形成20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的生产能力,工业产值 万元,实现销售收入 万元,利润总额 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均税利,净资产收益率。

——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真正形成“员工能进能出,领导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建立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

——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的职责权利,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通过对用工、人事、分配的深化改革,依托ERP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决策科学,沟通快捷的内部管理体制。

——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集团公司“以肥为主,相关多元”的发展方针,在搞好在建项目建设和现有装置生产的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

三、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集团公司的主体部署,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途径,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结构,优化公司的产权结构。

(二)继续完善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责权明确,信息通畅,监控有力,运转高效,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职责,制定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工作条例,议事规则,明确决策程序,经济责任和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有责必究和有功必奖的机制,确保董事会决议的贯彻落实。

(三)根据公司发展改革的总体要示,通过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各模块的实施,建立一支能充分适应公司要求,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以业务流程梳理为中心,立足公司实际,以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标杆,制定公司的职位管理体系,按照沟通快捷,决策高效原则,规范职位配置标准;逐步推进认职资格认证体系,建立适合公司发展要求的“能力库”,以能力和素质为基础,选拔各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

2、完善招聘体系,建立内外部人员有序流动的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管理人员和员工竞聘平台,从根本上激活员工尽职尽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达到全面锻炼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与综合协调能力的目的。

3、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启动运行职业培训模块和任职资格评价模块,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条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立足生产实际,结合员工本人的意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通过加强对员工的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构建公司专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平台,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培养员工的终身就业能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广阔得职业发展空间,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建立完善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对部门,部门领导,员工的科学评价,为企业选才,育才,提供支撑条件;按照绩效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并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励或处罚。

5、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按宽带薪酬原理,建立纵向晋升与横向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进一步鼓励员工为公司目标实现做出贡献。一是完善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建立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浮动;二是调整并规范职工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将工资总额中的补贴、津贴纳入岗位工资,提高岗位工资的比列;三是探索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力求从根本上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6、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制度。通过对员工人事档案的查阅、考核方法和评价方法获取的业绩信息和综合信息进行汇总评价,制定出具有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强调员工自主发展,使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公司未来的需求紧密结合,开展多视角、新颖的自我评价体系,实现员工职业生涯得到最大发展的目标。

(四)、夯实管理基础,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1、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夯实管理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完成以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工作。按照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法,抓好ISO9001、ISO14001、ISO18001三标合一的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形成责任明晰、管理有序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尽快实现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2、按照化工生产“安、稳、长、满、优”运行的目标,强化计划管理,切实抓好新老装置的生产组织和指挥协调工作,优化组合生产要素,衔接好生产、供应、销售、运输各主要环节,加大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的力度,切实制定设备检修和开停车计划,最大限度的减少非计划停车造成的损失,全面提高各装置运转率,实现“安、稳、长、满、优”的目标,力求公用工程水、电、汽(气)的平衡使用。为设备完好率为重点,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工作,抓好设备计划检修,在搞好日常巡检、维护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电仪、保运模式,开展做好修旧利废工作,确保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

3、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创新的工作力度、通过激励机制的不断调整,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强化员工的成本意识,实施节能降耗,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品种,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实现从记账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的转变。切实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审批流程、明确目标和责任主体,并辅以预警、纠偏、报告、考核等手段,重点抓好消耗指标控制,并按责任主体对费用控制进行分解,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统计管理等工作,为有效实行预算管理提供支撑。

5、通过实施基础管理达标升级,规范现场管理和员工行为,将计量、定额、记录、现场管理等日产工作纳入其中,搞好厂区绿化,营造清洁文明的工作环境,熟路现代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执行力,完善公司的基础管理体系。

6、围绕产供销业务流程,建立完善专业管理体系,依靠专业管理部门建立生产计划、财务预算、人力资源、安全、环保、质量、工艺、设备等专业管理体系。

7、建立完善创新管理体系,对创新项目作出科学评价,激励员工参与公司各项管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全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8、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要求,结合公司“能力库”实际,推进组织业务流程的优化及改进,深化机电仪组织模式的改革,确保核心业务流程。

(五)按照集团党委“五包”的要求,切实做好企业稳定工作。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组织的作用,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兼顾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将公司发展目标与集团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职工的承受能力,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防微杜渐,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职工队伍稳定,为企业改革的平稳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六)组织机构

为明确新一轮深化企业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公司在继续保留2004年成立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的基础人员,对小组相关成员进行了适当调整。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马策

副组长:朱德贵

小组成员:赵兴志、徐洁年、徐怀春、杨雁霞、詹小平、冯建明、张应虎、樊崇生、李文洁、姜凤春、木劲松、杨胜、邹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公司企业改革日常工作的开展。

人员组成:

办公室主任:李文洁

成员:木劲松、杨胜、鲁朝霞、李跃宏、李媛。

(七)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5年8月-2005年9月,制订公司深化改革实施意见,广泛宣传、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根据《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施》的要求,全面实施改革方案。

第三阶段:2008年1月-2008年3月,全面完成云南富瑞化工有限公司深化改革方案内容并进行总结。

云南富瑞化工有限公司

上一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读书心得500字下一篇:《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