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

2024-05-12

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精选6篇)

篇1: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

政府公共关系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一、单项选择

1.()是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

A.树立权威B.为人民服务C.塑造良好形象D.尊重人权

2.公共关系以()为信条这一特征,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公众提供信息,尊重公众的知晓权。

A.美誉B.真诚C.互惠D.沟通

3.()是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中心环节。

A.调查B.策划C.沟通D.实施

4.政府、企业或其它社会组织为了公布有关重大新闻而邀请新闻记者和相关人员出席,发布消息、回答提问的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是()。

A.记者见面会B.新闻报道C.新闻采集D.新闻发布会

5.政府公共关系公众的分类,按照公众的组织状态分类,可以将公众分为()。

A.组织公众和非组织公众B.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C.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D.消极公众和积极公众

二、名词解释

1.政府公共关系

2.行政组织形象

3.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

4.政府公共关系评估

三、简答题

1.政府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2.中国特色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3.政府公共关系公众的特征是什么?

4.社会舆论在政府公共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影响政府内部公共关系的主要障碍及消除对策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15分)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全力救治患儿,全国范围内对液态奶三聚氰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并向公众和媒体发布检测结果;卫生部要求各地开通问题奶粉咨询热线,及时告知公众相关情况;质检总局要求质检系统在全国奶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顿中进一步加强监督,确保新产奶制品安全放心;9月20日,卫生部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了中国处理问题奶粉的工作进展,并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合作交换意见。由于处置措施得力,方法适当,本次问题奶粉事件并未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和社会恐慌。

结合以上材料,根据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和政府危机处理的策略,谈谈公共关系对树立政府及其领导人良好形象的意义。

篇2: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

一、填空(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公共权力(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

3、罗伯特 达尔赫伯特西蒙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影响,在认知上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

可能会造成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败。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用自己的优势对个人局限性进行补充,通过利益博弈削减认识的局限。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生优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2)计划生育的推进工作应该是依法进行的,不应该是人治的、不应该是可以用钱妥协的,计划生育国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在钱的面前低下腰。

(3)沟通不畅,政策对象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政策目标缺乏认识和理解,是问题产生的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7A8D9B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1)公共性(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这种利益取向都被诉诸公共政策,这就形成了公(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必须对于公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民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引导。

四、公共管理职能部(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门的转变要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化。

种资源 基本对策:

一、树主现代化的公共决策观念。(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系统机制。

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三、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法治

四、论述题

建设。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第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重在公共利益。

五、案例分析

第二,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统一,重在政府首先我们应该弄明白我们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组织。策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三,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统一,重在问题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育二胎这一政策是与我们解决。国家的的基本国策相悖的,是违反政策规划原则第四,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统一,重在结果管理。的错误措施。

第五,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统一,重在公平。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第六,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统一,重准则。政策规划的原则很多,主要有:公正原则、在外部管理。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优化原则。第七,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统一,重在服务。(1)公正原则是指政策规划时要兼顾政策相对第八,管理制度与技术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2、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坚持公正的原则才能问题。P40得到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政策规划。

(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受益原则是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够从中得到益处。受益有的事情,过多的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普遍性的,也有局部的。有的政策规划反映社会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这样,既破坏了市场机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分配中制的有效性,也消弱了政府的正常职能。普遍受益。交费就可生二胎,实现了少数人想多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要子女的想法,维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却极大地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损害了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这种受益是少数(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职能的缺人的受益,局部的受益,不具备正确政策规划受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益的普遍性。

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2)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如果仅仅注意局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主要是指一些政府的职部而不顾全局,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横向系统能只能体现在文件上、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性。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政策规划的科学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性。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二胎的政策是违反政策

3、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规划的系统原则的,政策目标与执行措施相矛和基本对策。P90 盾、相冲突,执行越有效,结果离目标越远。必要性: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3)执行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反映出政策问题构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建的错误。如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本质属性,即公共政策要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基层干部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共利益,这就需要更好的了解公共需求,利用公们带来了实惠,他们怎么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众的智慧,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上,就是要鼓励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其所作和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参与。

二、个人认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识的局限性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措施建议:

化。个人受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具体环境等因素(1)加大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少

根源,所以政策执行者应大力度宣传,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

(4)完善和落实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政策倾斜和照顾,要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事务官8、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公共”

11、资源配置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2A3ABD4ABCD5A6C7C8C9B10D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P115

(1)政治性。(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P124

(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P126(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以外延为主的变革侧重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其特点是易于实行、政治效应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其成果不易巩固。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是常见的组织变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公共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则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其观念、态度的更新以及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式的变革也成突变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在较

短时间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全面改革组织系统,使原有的组织形态实现较大的转变。这种类型的改革,雷厉风行,行动迅速,容易造成较强的社会心理震动,对改革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渐进式的变革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个实现改革的阶段目标通过阶段性的调适,最终实现改革的总目标。这种类型的改革,一般表现为较长时间跨度的、较缓慢的、连续性的变化变化的量和质都较小,对社会的震动较小,不能及时触及公共组织的实质问题,因而见效较慢。

4、简述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P134 第一,功能的分化与重合;第二,结构的扁平化;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分析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并阐述消解其阻力的对策。P128-P130 A、动力

第一,环境。组织的变革常常是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第二,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

第三,目标与价值观。公共组织的目标是其价值观的反应和真实体现,价值观则是其组织的灵魂和理性支撑。

第四,职能。管理职能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基础,第一,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采取措施,增强支持因素,消弱消极因素,推动变革前进。

第二,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消除人们的误解,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第三,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从宏观的组织体系上保证未来的改革能顺利进行。

第四,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从而尽量降低组织变革的阻力。

第五,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里。

第六,强化革新行为。对表现出新态度、新行为务的公仆,让公务员的招聘工作从一开始就让人民监督,这是对人民负责的做法,同时也是针对报考公务员考试人员的一场最公平、最透明的较量,有利于提高以后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其次,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再次这样做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必要程序。眼下打造阳光政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阳光政府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将政府的各种信息进行公开,让公务员的招聘阳光化,也就等于为将来政府的工作阳光化准备好了“人”这一基本要素。

3、总之,让公民旁听“十以五”规划草案彰第三,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第四,工作方式的弹性化;第五,工作单元的团队化;第六,组织系统的开放化;第七,管理取向的人性化;第八,管理机制的市场化;第九,组织的虚拟化

5、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P148 第一,人力资源的获取;第二,人力资源的发展;第三,人力资源的激励;第四,人力资源的维持;第五,人力资源的研究

6、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P156 第一,确立组织目标;第二,收集信息;第三,预测供需;第四,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第五,实施与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7、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P175 第一,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第二,严格考核,功绩晋升;第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第四,人事分类,依法管理

第五,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8、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P194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选择提供某种消费品,并为之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为了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具有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9、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P203

第一,完整性原则;第二,统一性原则;第三,可靠性原则;第四,公开性原则;第五,性原则

10、简述政府审计的程序。P213

(1)检查阶段。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开始审计检查。

(2)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后,应当向其所属的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3)执行阶段。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决定,将应当缴纳的款项缴入专门账户,将依法没收的违法所得和罚款,全部上缴国库。被审计单位或协助执行的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是确定赋于公共组织何种权利责任、机构设置、的团体和个人给予积极的宣传和充分的肯定。职位安排等内容的根本依据。因此,管理职能的第七,折中妥协。在实际过程中,多数变革都存变化必然引起公共组织结构的变化。

在这种现象,只是这种妥协的程度不同而已。第五,组织成员的心理。组织成员的心理,尤其第八,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是组织成员的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 一致式。的群体效应对组织变革具有推动作用。

第九,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第六,专家。专家不一定是组织的正式成员,也

2、谈谈你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性的认识与理不一定拥有固定的职权,但他们丰富而优越的系解。P152

统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组织的历史、(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现状和发展前途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这些他生物,人有思想感情,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活动,正是变革所必需的。由于他们的介入和帮助,公具有主观能动性。

共组织的变革往往变得比较清晰和容易。因此,(2)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是在身份资专家是推动公共组织变革的特殊动力。源,其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B、阻力

产。

第一,认知。人们对公共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3)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任何人力资源的成长和前景的理解和看待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4)人力资源的时效性。人力资源在使用的过革。

程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第二,利益。从实质上说,公共组织的变革,意(5)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味着组织内权利、利益和资源的调整和再分配,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因此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6)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自身的特殊性a.满和阻力。

政治性b.道德性。第三,成本。任何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3、谈谈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认识和理解。P180 本,如果成本投入大于收益,改革的发展就难以a.义务与权力。国家公务员作为公民,享有和承继续进行。

担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并且第四,组织惰性。公共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与国家行政机关建立起一定的义务与权力 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b.职位分类,录用和聘任。成规、动作缓慢。而变革的本质就是对既定模式c.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奖惩。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d.薪酬保障。

制和阻挠。e.培训,交流与回避。第五,变革的不确定性。公共组织变革的复杂性,f.辞退,辞职和退休。

人们很难在变革付诸实践之前证明改革是有益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的,更难对自己从变革中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精人事制度,他继承了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优确计算,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不安心理,对变革产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科学管理生疑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的办法。

和制约变革的顺利进行。

五、案例分析

第六,习惯性。当变革试图改变公共组织成员的1.公开招考公务员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理性的感用人机制,引入了竞争机制;体现了公平、公开、情震荡,使他们失去公正的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公正、自主、择优的原则;体现了个人和用人单度,或者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位的双向选择;体现了民主的精神。

态度。

2.在招聘工作中引入公民旁听制度,首先这样C、消解阻力的对策。

做是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公务员就是说为人民服

显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意识,是政府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愿这样的制度设计成为一种良好的民意期许。

自己对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议;

(1)、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作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基本原则。这关系到公务员考录制度能否长远平稳规范运行。(2)、要做好调查分析工作。在公务员考录过程中,注意对公务员队伍素质和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调查,根据调查分析到的情况来设置和安排我们的考录对象,层次和数量,要重视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意培养公务员创新精神。考试内容应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紧跟时代,才能招收到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公务员考录制度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建设一支优秀的公务员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5)、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可依,公务员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公务员的权益必须有法律保障等。

公共管理学作业3

一、填空题:

1、数据,信息接收者

2、欧洲

3、知情权

4、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5、绩效评估

6、方向标准,优化标准

7、政府自身,社会组织,公民个人

8、用户满意原则

9、道德定位

10、公正原则,效率原则,人本原则

11、公共管理主体义务

12、回应性,负责性

13、行政控制,立法控制

14、诉讼责任

二、选择题

1A2B3C4D5C6B7D8C9B10C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P227 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决策信息(2)服务信息(3)反馈信息(4)政府之间交流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除包括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外还应包括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等活动,特别是与信息内容及其相关资源相关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和技术规范、标准的管理。

2、简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240 问题:(1)信息公开主体的工作不到位。(2)但是面对诸多社会和公众的问题,公共管理论理制度必须得到公共管理者个体道德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9、简述公共管理基本理念中的几个原则。P307 a公正原则b效率原则c人本原则d诚信原则e服务原则

10、简述公共管理责任的特征。

a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性b政策制定的弹性c对行为结果的负责性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公民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和理解。P234

公民知情权也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其基本含义是a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b公共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c公共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

五、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依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责任的特征

1.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性。公共管理是服务于民众的事业,对民众的要求必须及时了解并有所反映。

2.对政策制定的弹性。政策的制定要首先考虑备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充分估讦各种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保证目标的达成度。

1、简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各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做法。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不同国家在改革中选择的路径和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各国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了相同的做法。

a优化政府职能b强调政府权力分散c改革政府管理手段d提倡公共服务以顾客为导向e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f事实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2、简述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也就是说,存在着单纯依靠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垄断的出现导致商品、服务质量的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差(3)信息公开的方式上存在问题

对策:(1)加强责任意识、转变观念;(2)明确职责,落实行动;(3)规范行为,依法行动;(4)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效率;(5)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

3、简述电子政务的主要作用。P243

(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2)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3)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4、简述绩效管理的特点。P268

(1)讲究结果导向;(2)注重组织绩效;(3)重视动态管理;(4)强调战略管理;(5)关注系统管理

5、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P275

(1)经济。从经济的角度评估组织绩效,测定的是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2)效率。效率评估主要测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效益。效益也可概括为效果和效能。(4)公平。传统的公共行政与管理重视效率、效果,而不大关心公平问题,自新公共行政以来,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重要标准。(5)责任。是指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是否对公民的需求、偏好与期望采取行动等。

6、简述绩效评估的主体。P273 一般说来,评估主体大致可分三类。a政府自身b社会组织c公民个人

7、简述绩效评估的程序。P283

a明确评估目的b确定评估对象c指定评估方案d收集整理评估信息资料e实施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

8、简述公共管理的制度伦理和公共管理的道德定位。P301

公共管理伦理的内涵包括两个主要的维度:公共管理的制度伦理和道德定位。

a个体伦理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的不良行为难以避免,而制度的伦理是深刻的,广泛的,稳定的,他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对其权力加以约束,对公民的利益加以保护。

b道德定位。制度伦理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3.对行为结果的负责性公共管理的责任强调的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1984年的《世界是公共管理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负责任的人权宣言》确定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政府信精神与态度。

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目前我国的矿难很多,暴露了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的过程,公开其有利于公存在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政府公共部门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公众通过查询、的责任意识差,缺乏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和义务无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疑是重要原因。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多控制的信息。

2、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发“人民授予公共部门多少权,公共管理部门就要展我国的电子政务。P252

负起多少责”,这说明公共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是问题:a对快速发展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统一的。好政府应就是负责任的政府,公共管理位。b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保障c责任可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指政府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d网络安全问题e管理者对责任的感受和信赖。客观责任指按照 信息资源开发质量不高f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法律对管理对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发展:a发展重点应有侧重b提高服务能力c强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责任机制作调服务特色d突出协同效益e不断创新模式f不保证。这种机制包括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制和司法控制机制。

3、分析绩效管理的困难主要有哪些,请针对其意见和建议:

中的1-2个问题说明其应对策略。P2841、依法建立健全相应的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困难:a公共部门的垄断性b公共部门具有目标制机制和司法控制机制。

多元性和目标弹性c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难确定

2、加强政府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的性

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培养干部为民做事的热情d公共部门产出的特殊性e公共部门管理机制的和能力。

重规则性和过程性f绩效评估标准的限制g公众

3、落实党的政策,让矿工的生命与矿主的利益,监督的困难

与地方党政干部的利益绑在一起。应对策略:a强化绩效意识b转变观念,建立民

本主义的绩效理念c促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公共管理学作业4 制化d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规划e建立多

一、填空题

重绩效评估机制f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g重视管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理者的作用

2、市场失灵

4、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理念?P307

3、价值标准 a公证原则b效率原则c人本原则d诚信原则e4、反比 服务原则

5、工作内涵

5、分析公共管理伦理的弱化和失范的主要表现

6、财政预算与决算 及其产生的原因。P3097、以不公开为例外 表现:a组织的责任缺失和官僚主义b权力腐败

8、绩效评估 c过分注重效率的功利主义倾向

9、行政控制机制 原因:a公共管理伦理自身特点的影响b公共管

二、选择题

理理论导向的失误c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1、6、分析说明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的主要内容。7A8A9A10D P320

三、简答题

降低,市场竞争产生的收入上的不公平,公共产品的提供、定价、和收费等问题,这些就依靠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3、简要职务说明书一应包括哪些内容。

a工作标识,包括工作名称、工作归属、工作代码、直接主管、直接下属等

b工作概要。即对工作的性质的简要概括c工作关系d工作职责e工作权限f工作条件g任职资格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及步骤。标准:一般来说,政策评估是一个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所以,政策评估要坚持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步骤:a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物质和组织准备b实施阶段c结束阶段

2、分析说明解决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困难的主要策略。

a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b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理念c促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d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e建立多重绩效评估机制f建立健全全新的激励机制g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

答:(1)个人或团体可以组成私营化工作组,将部分市政服务私营化,替政府完成服务。

(2)标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但这种提供不限于直接提供,可组织私人部门提供。基础服务方面,政府应该在法规制度、政策安排方面有所作为。

篇3: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研究

一、我国高校目前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

(一) 考核内容局限

学生课程考核的内容大多是教材上的内容, 只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没有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的考试使学生平时不努力, 考试前死记硬背并产生考试作弊的想法, 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考核形式单一

传统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时大多只分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形式, 而且闭卷多, 开卷少。大多数采用笔试, 很少采用口试或答辩方式, 不重视对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完全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 并且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三) 课程考核分数决定所有能力

大多数高校存在“分数至上”的评价情况, 在进行学生能力鉴定时只考虑考试成绩, 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缺乏课程考核后的综合分析

课程考核结果分析, 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学生总评成绩、考核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 是指导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但是, 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的综合分析, 只对考核的总评成绩进行分析, 没有分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了。

(五) 缺乏考核改革管理制度

改革在一些高校得不到任课教师的支持, 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易行, 如果进行考核改革, 将带来管理难度和增加工作量。大多数高校重视课堂教学改革, 但忽视课程考核改革, 对课程考核改革缺乏具体管理制度。

二、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意义

(一) 督促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改革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 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这样能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指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从而使以往的“上课看课本, 下课关课本, 考试背课本, 考完忘课本”的方式得到改变。

(二) 通过学习过程考核, 及时发现教学问题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能及时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状况, 使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 以阶段性的考核结果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控制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三) 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形成性考核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看作重点, 强调学生学习时的理论联系实践。从过程考核中发现教学问题, 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方便教师进行自我教学效果检查、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四) 有利于常规教学管理和教学能力考评

教学管理部门可阶段性地监控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成果, 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五) 有利于营造良好学风

课程形成性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情况, 也使学生减少了违纪作弊的想法和行动。

(六) 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考核,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把学习过程的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的结果相结合, 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三、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法

(一) 分阶段考核

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安排, 把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阶段:理论知识考核、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应用考核。

1. 理论知识考核。

时间安排在整个教学时间的前三分之一, 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基本技能考核。

时间安排在中期之后, 主要考核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

3. 综合应用考核。

时间安排在期末, 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学习后的总结、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考核的次数和质量评定。

(二) 分层考核

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改革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 既要考核高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 也要引导低层次的学生逐渐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要求, 并鼓励学生向新的要求挑战。

(三) 分组讨论

对教学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 要求每组学生在指定时间内, 围绕一定的主题, 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讨论、总结发言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

(四) 自学记录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程相关书籍、浏览光盘视频、查阅网上论文等方式进行自学, 并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程度, 以及对难点、重点以及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这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根据学习记录,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给予学习指导, 评价学生的进步并进行成绩的评定。

(五) 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找到知识连接点, 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课程考核是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所以, 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类型及教学内容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重学生学习后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篇4: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分组教学,形成性考核,读写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一、前言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沿预定目标展开。教学评价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1]

二、读写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Scfiven) 提出来的,后被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S. Bloom)应用于教学领域。具体来讲,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最终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价。” [2]

在笔者所在的学院,分组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中主要分为五步:1、让小组出声朗读教学材料;2、提取所学文章体裁的基本信息点;3、分组说出该篇章所涉及语法点;4、提炼固定句式和表达; 5、根据句式,模仿写作。6、小组互评选出优秀范文,在课堂宣读。同时加以教师评价,这樣的评价内容既有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又有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合作意识等。

三、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在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激励和推动下,在读写课堂中学生能够学会反思,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将最终导致更大学习成就的取得。因为学生的成就感的不同往往导致很多良性互动。在分组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机制,可产生如下效果。

(1)激励学生。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应当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而分组教学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无疑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的学习情感。为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评价的语言和方法对学生应起到激励作用。

(2)评价多元。形成性评价作为教与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整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总体来说.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和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能发挥学生各自的能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效率。[3]

(3)瞬时反馈。反馈,指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只有当学生从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得到反馈时,才能对其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这种信息反馈能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和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策略,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而教师同样需要这些反馈信息,来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根据需要调整或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四、终结性评价的弊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学生逐渐成为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分数的意义和作用,虽然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但它往往远离事实,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情感表现,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一旦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会感到焦虑、自卑和自责,使得自信心更过度下降。

其次,这种评价不利于英语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只重视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的记忆与背诵,而忽视了对语言本身的运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挫伤、遏制了外语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五、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价值

在读写课堂中,开展分组教学和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策略,互评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协商的机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围绕着学习任务展开,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把所学知识和能力内化。另外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容易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分组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目的不是检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会有效地管理、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本研究所采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也值得其他各类教师参考和借鉴,对广大研究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不足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个体的不同,“因才施评”,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探索更新评价手段与评价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角色,成为真正能够驾驭教学与评价的人,而不是任何一种教学理念与评价理念的奴隶。

参考文献:

[1]Leung,C.&Mohan,B.Teacher Formative Assessment Talk in Classroom Contexts: Assessment as Discourse and Assessment of Discourse 【U】. Language Testing,2004,(3):335—359.

[2]Bloom,B.S.Educ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M】.New York:McGraw—Hill, 1981.

[3]张月关于形成性评价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 才智.2014(10)

(王剑雄,1983年10月,男,汉,山西吕梁人,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北京市高职英语课教师培训项目资助)

篇5: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

判断题(每题3分,共45分)

1.危机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某个系统的整体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决策者必须在压力下做出至关重要的决断。√

2.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有效应对需要危机管理者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危机管理应该探讨事件源头,也要研究事后处理。√

4.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而进行的活动。√

5.降低脆弱性、提高弹性是做好危机预防的两种有效手段。√ 6.由于危机日趋常态化,我们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公共安全教育,塑造“人人重视公共安全”的良好文化氛围,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与技能。√ 7.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目标是从防范群体性事件到增进社会和谐。√

8.公共危机管理就是相关利益主体为了预防与应对危机而彼此合作、形成合力的过程。√

9.我国应急资金的来源主要由社会捐助和商业保险组成。X 10.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应对公共危机奠定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 11.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12.危机是不断演变的,需要公共危机管理者进行动态的决策,不断根据事件的发展发出各种指令,进行应急资源调配。√ 13.养老保险金也称退休费、退休金等。X 14.申诉控告制度对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没有什么作用。X 15.实行聘任制不利于健全公务员用人机制。X 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关于危机的三个基本判断,正确的是(ABC)。

A、危机更多意味着威胁 B、危机不一定导致转机 C、危机是“过程” D、危机是“事件”

2、危机管理包括的四个阶段是(ABCD)。A.减缓 B.准备 C.响应 D.恢复

3、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有(ABCD)。

A、预防性原则 B、专业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4、风险管理包括的步骤有(ABCD)。

A、确立风险背景 B、识别风险 C、评估风险 D、处置风险

5、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BCD)。

A、明亮 B、安全 C、方便 D、就近案例选择题(共30分)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7月5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陇川两县普降大到暴雨,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截至6日15时,受灾人口达15.2万人,死亡11人,失踪34人,重伤6人,被困360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900多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近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600公顷,绝收面积2500公顷,死亡大牲畜1000多头;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

1.据上述材料分析,公共危机的特征有(ABCD)。A.公共威胁性 B.不确定性 C.紧急性 D.媒体化 2.按照我国的界定,突发事件包括(ABCD)。A.公共卫生事件 B.社会安全事件 C.自然灾害 D.事故灾难

篇6: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交易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A)”。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B.积极介入C.不闻不问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

A.响应B.深入

C.反映D.内化

4.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判断。

A.利益B.事实

C.价值D.可行性

5.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维B.立体思维C.灵感思维D.直觉思维

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所做的分析。

A.问题B.结论C.方案D.目标

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

A.反映B.深入C.内化D.响应

8.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三C.二D.五

9.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B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10、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D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有如下几种类型(A、B、C、D、E)。

A.抵触型B.折扣型C.滞后型D.僵化型E.结构型

2.()的评价标准是在各类人员协商、平衡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A.有效B.适度C.客观D.全面

3.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A、B、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D.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4.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和(A、D)。

A、整体性、B、普遍性

C、灵活性D、动态性

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

A.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浴盆模型。

答: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及调整。

2.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

答:追踪决策的特点有①回溯分析,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的环节和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决策;②非零起点,即决策不是以零为起点,而是对过去已有决策的改善;③双重优化,即既要优于原方案,又要是多种改善方案中最优的;④心理效应,即要充分考虑决策对象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什么区别?

答: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③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以研究取代吸务;第二,以好恶取代科学;第三,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第四,以形式取代实质;第五,人为制造信息障碍;第六,人才、经费的缺乏。

2.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答:“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是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

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

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形成性考核

(三)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大家写的有题目有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够字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可供参考的:

1??关于公务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广州市交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3城市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思考

4???广州市教育消费问题的调查

5???网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大庆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曾试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然而其后未能在中央层级取得实际进展.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一,现行公务车存在的问题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二)公车不公,损害党政干部形象.滋生腐败公车不“公”日益严重,“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即公务用车大约仅三分之一用于真的公务.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甚至有一部分干脆全由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公车不公成为难以遏制的“顽症”.公车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大庆车改:措施,成效及问题大庆是我国着名的石油城市.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评比中.排名第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全国第一.在这样一个富裕并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城市里.领导层下决心率先推行的车改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于1998年2月16日启动.(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大庆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

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但1998年1月1日以后提拔的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不再配备工作用车,改发交通费.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置.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置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键.形成性考核

(四)题目要求对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可以找一个公共政策案例并对它进行分析。只要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楚、字数达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案例:c

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它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

医疗保险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疗保险通常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建立基金制度,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以解决劳动者因患病或受伤害带来的医疗风险。

医疗保险就是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与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意义相同,具体做法相似。

我国的医疗保险实施四十多年来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保障了范围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增进健康水平的需要,使我国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特别是在解决职工患大病时的高额医疗费问题,通过“互助互济”,既有效分担了风险,又充分体现出社会公平原则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保险制度已难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案例分析与评价:

首先,众所周知,医疗保险是政府以强制方式,从多数社会成员手中获得一定社会资源,建立一笔基金以支付部分社会成员遭遇疾病时所需的费用。那么政府缘何要干预医疗保险呢?这是政府通过边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结果。政府对医疗保险的干预是因为:

(1)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

上一篇:2023年继续教育内容(考试参考答案)下一篇:2020年高中语文开展教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