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

2024-04-12

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通用9篇)

篇1: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

《学习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主题班会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德育大纲》、《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要求,大力开展《学习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通过《学习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系列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会背景:

按照教育局的工作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安排,根据本班学生的现状,本中队响应团市委、教育局的号召,在校领导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举行“学习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为主题的班会,使得队员们能从小养成好习惯,争当育才学校“五星年”。

三、班会目的:

1、通过班会,使学生进一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意识到好习惯对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自觉性。

2、让学生能辨识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发现并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四、班会准备:

教师: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自己的好习惯及不良习惯。

五、活动形式: 观看图片 谈话 讨论

问答等形式

六、活动时间:三月十五日上午

七、活动地点:美术室

八、班会过程:

主持人1:播下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动 主持人2:播下一种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 主持人1: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主持人2: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主持人1:好习惯就向雏鹰的一对翅膀,能让我们振翅翱翔 主持人2:好习惯就向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着万物的生长 主持人1:我是杨

双 主持人2:我是张石柱

合:育才学校五年级《学习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一)、主持人1: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至今,我们学习过不少日常行为规范,这不仅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养成教育。

主持人2:因为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都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他们,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一种种好习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好习惯。

主持人1:所谓习惯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等。

主持人2:“好习惯”顾名思义就是良好的使人受益的习惯。

(二)、主持人1: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良好的习惯。

主持人2:请看大屏幕(师播放苏赫姆林斯基、华盛顿图片)主持人1:看完了图片你什么感想呢?谁来说一说

生回答……1、2、3、4 主持人2:是呀好习惯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那你知道哪些好习惯呢?

生回答……1、2、3、4、5、6

(三)、主持人1: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对“五星少年”,每个同学都想成为“五星少年”,那“五星少年”具备哪些好习惯呢? 主持人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家校联系卡,看看联系卡上对五星级少年应养成的好习惯做了哪些要求,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为了让同学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校将开展《学习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系列养成教育,并特意为大家印发了家校联系卡。首先大家看一下封面有什么,有学生姓名、家长姓名、电话、成长伙伴。翻过来我们看下一页,这一页有这几部分组成分别是……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五星少年应具备的好习惯:

1.学习星……下面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学习星应具备的好习惯…… 2.守纪星……一起来读一下学习应养成的好习惯? 3.品德星……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4.礼仪星……应做到哪些方面呢?谁来说一说,5.要想成为生活星得养成那些好习惯呢?谁愿意个大家读一读。习惯的学习就到这。

主持人1:让我们好好地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看看有哪些不良习惯

呢?这些不良习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主持人2:我们先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有同学说的时候组长做记录,其余同学认真听,他是否真正说出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师:讨论过后找各组组长说出你这一组你最想说谁,为什么?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师:谁还愿意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不良习惯,看来大家都想该大的掉这些不良的习惯,请联系卡上写下自己在这五方面的每一方面自己最想改正的1-2条。

师:谁愿意第一个读自己要改进的问题,谁还愿意说…… 我看出来同学们都想改掉不良的习惯争做“五星少年”,如果有人帮助你,监督你,是不是进步会更大呀,请看联系卡封面这里有成长伙伴签字成长伙一项,在这里你可写1--2人,老师也可帮你推荐。写的时候想一想谁是你的成长伙伴、为什么选他呢?你愿做她的成长伙伴吗?好,开始写吧。

师:你的成长伙伴是谁?为什么选他呢?你愿做她的成长伙伴吗?你打算怎样帮助他?或向他学些什么?

主持人1: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改进的方向,大家有信心做得好吗?(有)

主持人2:下面我们向校长、老师表一下决心好不好?(好)主持人1:我宣誓 宣誓誓词

牢记父母嘱托

严守学校纪律 培养吃苦精神

磨练坚强意志 用信念战胜困难 用勤奋战胜惰性 用成绩回报父母 用效率创造成功 我努力 我坚持 我拼搏 我成功

(四)、师: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老师倍感欣慰,真诚期待每一个同学的进步。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终身,让它成为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阶梯。

合:育才学校学校五年级《学习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学习《弟子规》,扎实推进德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主题班会,把学习《弟子规》深入扎实的开展,特制订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班会,全体学生的广泛交流,畅所欲言真正懂得了作为一名小学生让孝顺父母、尊老敬老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懂得孝敬父母是做儿女应该做到的。

2.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白了应该怎么样的孝顺父母,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好品德,践行在生活实际当中。

三、班会程序

1、背诵《弟子规》

2、交流学习《弟子规》感想。

3、书写学习《弟子规》后的感想。

四、活动组织

组长:叶海霞

成员:郑秋玲刘淑华徐文英 张春玉 李爱梅 孟先坤张永红夏丽敏

五、评比方式

1、每个班级评出10篇优秀心得。

2、评比后在走廊进行那个展示

篇3: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

现实让我不得不思考和寻找有效的班级工作的切入点和方法。我忽然想起曾经有一位学生家长送给过我一本《弟子规》和几张相关的光盘, 平日工作太忙, 我还没顾得上认真看。利用周末时间, 我把书和光盘都找出来, 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这一读让我觉得眼前一亮, 《弟子规》中既有为人子女的礼仪, 还有为人弟子的规矩;不但有做人的道理, 而且有求学的方法。这些不正是老师所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这不正是学生应该遵从的行为规范吗?我决定在班里开展学习、诵读《弟子规》的活动。

熟读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手中的《弟子规》小册子里面对每一句的内容都做了详尽的解释, 我想, 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看, 那么学习《弟子规》就有可能是走走过场, 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决定在读报时间举办“班级讲坛”, 让同学们仿照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形式来解读《弟子规》。但是由谁来讲, 如何讲得让同学们既爱听又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和班委们一商量, 孩子们一致同意由同学们“轮流坐庄”, 这正合我意。同学们轮流讲不但能使他们和大家一起分享对《弟子规》的理解, 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组织、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 班里的学习委员和宣传委员把《弟子规》按照内容进行了划分, 安排好每天要讲的语句。然后, 进行“招标”, 也就是让学生们自己预定将要解读的内容。说实话, 一开始我是有一些担心的, 因为毕竟初二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平时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人都寥寥无几, 会有人来“投标”吗?然而,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 “招标”工作非常顺利, 很快每天要讲的内容都有人“中标”了。但是毕竟《弟子规》的篇幅有限, 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走上讲台。于是, 我们安排没有“中标”的同学负责搜集资料等辅助工作。

如何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把自己负责的《弟子规》的内容讲好、讲透、讲出自己的风格?经过一番讨论, 我和同学们商定了“班级讲坛”的“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规定内容”有:提前在黑板的左侧书写出自己要讲语句;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讲解语句含义;讲述自己的理解。“自选内容”包括:引经据典、播放视频等。

篇4:对《弟子规》育人智慧的学习感悟

一、“个性品质”奠定学习基础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儿童只要能听得懂话,坐得住4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了。但是,《弟子规》认为,系统的知识学习应该讲究基础。这个基础不是教育学者讲的学习新知识要有旧知识作基础,也不是心理学者讲的学习需要大脑发育成熟作基础,而是学习者的个人品质。《弟子规》强调,学习应该放在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养成的基础上,依照社会规范,在人际生活中对文化知识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这才开始学习。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然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会使学习事半功倍;没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能会走歧路,可能导致厌学,可能事倍功半。环视周围,这样正反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整篇《弟子规》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讲如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后,才可以谈学习的问题。

二、“学而时习之”体现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学习”一词本是两个词,取自“学而时习之”。《弟子规》对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作了描述,用“学文”表示“学”,用“力行”表示“习”,并指出了“学”与“习”的关系中两种常见的错误。

第一种是只“学”不“习”,“不力行,但学文”。不停地学,学了很多文化知识,但自己并不依照这些知识而生活,结果自然是“长浮华,成何人”,只是徒增浮华,成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质的人,如此读书学习有什么用?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有几个人不是这样呢?知识成了很多人脱离生活的一种“物品”,放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偶尔拿出来应付考试或者卖弄。现在有学者引用国外的概念“脆弱性知识综合征”来表示学校教育中这种知识学习与生活相分离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不是学校教育独有的呢?显然不是。各种礼貌规范对答如流,各种环保知识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铺张浪费、破坏环境、陋习不断的人还少吗?《弟子规》早已为我们指出其本质。

第二种是只“习”不“学”,“但力行,不学文”。努力在生活工作中做好人,做好事,像老黄牛一样,但缺乏学习意识,不能持续学习以提升自己,结果就是“任己见,昧理真”。这种情况在很多人身上常见。这样的人依照自己的经验日复一日辛苦地行事,缺乏学习意识,不学新东西,生活停滞不前。

正确的做法应该如《弟子规》中所述“学”与“习”的合二为一,也就是“学而时习之”。通常的解释是,学后要不断地练习、温习、复习。其实这样解释还不确切,儒家的思想强调实际、强调实践。“习”更是包含了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检验所学、不断更新自我的意思。这永不停息的更新改造自我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很多困难和痛苦,所以《弟子规》用“力行”一词来强调学后的身体力行,不断实践。“学文”与“力行”相互作用,跟随现实情况而不断前行,虚心坚持学习,才能活到老,学到老,习到老。

三、“经典选择”确定学习内容

学习要选择经典,“非圣书,屏勿视”。为什么要这样?《弟子规》作了解释,“蔽聪明,坏心志”。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学,有些书需要学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有些书是什么时候都不要看。一些直白表达的书还好分辨,比如色情暴力的书刊,而一些比较隐晦的宣传不健康生活方式、错误腐朽意识形态的书,就不好辨别了。现代社会出版物多如牛毛,这些不适合看的书不会自己戴着“不能读”的帽子,所以学会选择很重要。《弟子规》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学习的对象应该选择经典。首先,它是社会传承下来,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学习它们可以保证我们方向不会错。其次,这些经典的难易程度大家相对有公认,能够保证学习时顺序不会大错。最后,对初学者来说,先学习经典可以打下符合社会文化思维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以后对其他的观点就有了判断力,不至于游离、迷惑。选定学习对象之后就不要轻易动摇、改换,所谓“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就是如此。

四、学习《弟子规》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学习观,《弟子规》对具体的学习过程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如今仍能带给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反思。

(一)课程“专一求精”

判断学习结果的成败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能用多少,用得是否熟练是否有效。整个儒家的思想传统都是如此,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弟子规》中强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学习不要贪多求快,一门学问没有融会贯通就不要另起一门,一本书没学完学懂不要开始另一本书的学习,一个问题没解决不要开始另一个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大脑的活动有自己的规律,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它的加工方式是序列性的,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事件,就像我们到银行取钱,必须一个一个来。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一章内容、一本书的学习就是一个事件,前面的事件没有处理完、处理好,就反复频繁转换学习内容,会使大脑的加工任务更重,思维效率下降,结果自然是什么都一知半解。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行分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每天在诸多差别巨大的学科知识中辗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生活到底有多少帮助?

(二)学习“内容自信”

“信皆要”,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学的东西有信心。学习者对书本讲的东西、对老师的教导不相信,自然是学不好的,不会去力行、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如今,我们可能过于信奉“批判性的吸收”。“批判性”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我们不能忽略学习本身的顺序。对某一事物准确的批判必定是建立在真正明白、了解这一事物之后,知道它的问题在哪,有什么缺陷,才能对它进行批判。当我们初学时、一知半解时,或者完全不理解之前,就对它进行批判,是不可能做到准确和客观的。对待经典、前人的经验亦是如此,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它,然后力行它,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它,最后才是批判并改进它。

(三)养成“不耻下问”

多问是儒家的传统,《论语》中就有“不耻下问”,《弟子规》也强调了这一点。“心有疑,随人问,求确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惑,随手就把它记下,不要让它溜走,一有机会就向他人请教,把问题搞明白。其实这里的多问包含了几重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存疑,要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二是随时记录,不仅是记下问题,自己的所思所感都应该随手记下,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做读书笔记、做阅读卡片。三是“随人问”,这个随问的“人”不是特指老师,而是谁懂就问谁,问相关方面的能手,而且要态度谦逊,不耻下问,力求弄明白。

(四)创设“宁静致远”

读书学习要集中注意。《弟子规》提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强调读书学习时既要眼睛看又要动口读,同时还要用心思索,不能机械地读和记。那么,如何保障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呢?它进一步提出“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和“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的要求,强调我们学习的小环境应该保持整洁、简洁,认为环境能反映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杂乱无章的环境不利于安心学习,同时学习环境的杂乱无章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浮躁不安,心里不踏实不能安心学习,自然学不好。正如《大学》所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反过来,通过整理小环境,室内物件不多,墙壁光洁,书桌整洁干净,书籍文具摆放有序,这样清静的环境可以调整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现代心理学对此有研究,要想使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排除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避免其他无意注意的干扰,起到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但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家庭的学习小环境,家长把房间布置得五彩缤纷,各种文具样式新颖奇特、漂亮可爱,让儿童爱不释手,造成学习的干扰实在太多。

(五)保持“平和心态”

现代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十分关心学习者的心态,做了很多的研究。《弟子规》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何为良好的学习心态,“勿自暴,勿自弃”,即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我就没有数学细胞”“我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料”之类的话。当我们心里形成这样的定势之后,数学或者英语就很难再学好了。现代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同样,良性的自我预言也会促进我们进步。“圣与贤,可驯致”,“驯”可作“循”讲,只要立定志向,有目标,精进努力,循序渐进,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所谓“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给自己的目标时限宽松些,平时抓紧时间用功学习,日积月累,滴水能穿石,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平静、清静,目标端正不偏移,抱着这样的态度,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所成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观点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认同它,更谈不上将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对照《弟子规》的教诲,再审视当前的教育,我们发现,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我们的祖先已经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回顾《弟子规》的观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力行”,如果能把这些看起来简单、朴素的“教条”贯彻到实际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定能有所成就。

篇5:弟子规主题班会

《弟子规》第十三课围绕着装礼仪,通过原文、译解、拓展和故事四个板块展开,将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渗透于穿衣戴帽之中。原文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整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则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得体。译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比照原文参考译解轻松理解文章意思,并从中有所感悟。拓展部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诠释韵文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生活提供参考。小故事《子路拜师》进一步阐释了在着装中渗透的“大礼仪”。

二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原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律。

结合译解和故事,学生能理解原文中对着装礼仪的要求,整齐、干净、得体。

紧扣拓展,联系生活,学生能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着装陋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规范自己的着装习惯。

在反复吟诵,激烈讨论,实例演示中,挖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设计理念

读文明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学生而言,要很快理解文言是有困难的。但是原文朗朗上口,迎合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其有诵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中,相机创设情境,讲解译文,分享故事,使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中熟读成诵。

知行合一。对于原文能读能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为了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在学生理解原文后,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反思,用《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你们是喜欢和穿戴整齐干净的人做朋友还是喜欢邋遢肮脏的人做朋友?

2.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总在路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起谈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3.你会穿衣吗?怎样的着装能为我们赢得好人缘呢?

(二)诵读

1.由教师带读,给学生正音。

冠guān 履lǚ 俱 jù 污秽wūhuì 循xún 称chèn

2.学生自由读文。

3.集体朗读,咬字清晰准确,精神饱满。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找出诵读韵文的节奏。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读文,读出文章韵律。

(三)明意

1.结合译解,让学生能文白参照,读懂原文。

衣帽鞋袜都要穿戴整齐,脱下来的衣物也要放在固定位置。穿衣重在整齐干净,着装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大方得体。

2.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进一步理解、思考原文。从子路的更换儒服中,获得启示。

子路拜师--子路原本是个大老粗,非常看不起读书人。子路第一次拜见孔子,故意穿了一身猎装,帽子上插着山鸡毛,走起路来一摇三摆;腰上佩着减剑,剑套是用野熊皮做的,自以为很神勇。见到孔子之后,子路被孔子的气度所折服,就把帽子上的山鸡毛摘下来扔了,换上一身儒服重新来拜师,跟着孔老夫子学习诗书礼仪。

3.学生小组讨论,这个故事里子路换了几次装?他为什么要换上儒服重新拜师?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四)悟理

1.故事中,子路脱去猎装换上儒服,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重,以及学习诗书礼仪的诚意,这也是一个求学者应该做到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养成正确的穿衣习惯,要整洁、大方、合体。既不能衣衫褴褛,不修边幅,也不要一味追求名牌。正式场合穿衣一定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比如我们小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穿上校服就显得十分得体。

2.故事巩固,要穿衣得体,我们的衣着要符合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嵇ji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给大伙乐一乐。”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么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五)导行

1.根据所学,反思自己的日常穿衣,是否做到了整洁、干净、得体。你的着装有哪些陋习?你准备怎样改正?

2.小游戏:收集通行证。

个人礼仪包括很多,有衣、食、住、行,这一课我们讲的是穿衣的礼仪,穿衣的礼仪学好了我们就能继续接受这个礼仪大本营的培训。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图片中找出正确的穿衣礼仪和习惯,收集进驻下一课的通行证。

3.小结:穿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别人看我们的第一眼就是我们的衣着,是不是整齐干净,是不是大方得体,是不是符合身份,等等。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礼仪,处处渗透着《弟子规》。课上,每个同学都知道要“冠必正,纽必结”,那么课后,是不是你也能做到呢?你能不能也将这张穿衣礼仪通行证传递到更多的人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我们的“小穿衣,大礼仪”,让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人心中绽放光芒呢?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聆听古人的教诲,规范我们的行为,让礼仪走进我们的生活,住进我们的心灵。怎样穿才更美?同学们

篇6:《弟子规》主题班会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需要,如今《弟子规》已被列为我校的校本教材,全校上校充满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力求达到诵于口明于心践与行的学习目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特意召开《〈弟子规〉,伴我成长》主题班会,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老师祝同学们表演成功,加油!现在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二、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甲: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乙: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甲: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乙: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合:三年级一班《弟子规》伴我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掌声)

三、你追我赶诵经典

甲: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承祖国文化,诵读经典活动,让我们认识了《弟子规》。

乙:是的,《弟子规》教我们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

甲:同学们,你们会背《弟子规》吗?

生:会。

全体学生齐诵《弟子规》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甲:同学们背得真不错啊,我知道同学们平时都在诵读《弟子规》,今天咱们就来一次比赛,看看哪些同学们背得好,行吗?

生:行。

乙:既然是比赛,咱们还是给同学们分成两个队吧!这样,左边的同学就是“自信队”,右边的同学为“勇敢队”,请王敬扬和王艺然同学做两队的记分员! 生:耶!

甲乙:在比赛以前我们先以儿歌的形式复习一下学过的弟子规,请老师帮助播放视频。请同学们一起和视频吟唱。

视频结束

甲:刚才同学们复习了《弟子规》,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唱得也不错。下面我么开始比赛,请看大屏幕。首先,请自信队齐诵《弟子规》中“出则悌”前部分,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勇敢队齐诵“出则悌”后部分,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哪一队正确、流利,精神面貌佳、声音洪亮,节奏感强的诵读完毕得10分

乙:现在,有请自信队开始。(自信队结束后)自信队朗诵得真不错。下面有

请勇敢队。

(勇敢队结束后)

甲:两个队的同学们表现得太好了,简直不相上下啊(宣布得分每队获得10分)。 乙:下面请我们各队的队员单独起来背诵《弟子规》中“入则孝”的内容,每个队员每次必需至少背诵一句.如: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甲:能背诵者得10分。这一轮,每个队有4名队员有机会,请举手示意。请大家好好把握!下面有请自信队开始。(四人结束后主持人分别加分)

乙:自信队表现真不错。下面有请勇敢队(四人结束后主持人分别加分) 甲乙:两队表现都非常好,下面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掌声结束

甲:接下来,我们继续答题,各队每次一名队员,分别答题,答对加10分。会的同学可以举手。首先大家回答的是四道选择题(自信队先回答,然后勇敢队回答,每队各一题)请看屏幕。

第一题、“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是说( A )

A、要坚持锻炼身体

B、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C、子女要孝敬父母

D、要加紧时间学习

第二题、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人。( C )

A、宋国 B、赵国 C、鲁国 D、楚国

第三题对事诸兄,如事兄的理解正确的是(C)

A、对待各位朋友,好像对待哥哥一样。

B、在别人的兄长手下做事,就如同在自己的兄长手下做事一样。

C、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第四题对父母教 须敬听理解正确的是(A)

A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B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C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接下来是四道是非题(勇敢队先回答,自信队后回答)

1.《弟子规》云:父母命,行勿懒。但是,如果父母让你做不好的事情,你应该按父母说的做吗?(不)

2. 《弟子规》云:事虽小,勿善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要麻烦父母,告诉父母?(不)

3. 《弟子规》云: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但是,父母喜欢和厌恶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怎么办?(假如,爸爸喜欢吸烟喝酒)(劝父母,做一些对健康有利的事情)

4《弟子规》云: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但是如果比你小的同学你就

不应该谦让了吗?你该怎么做?(不是,应该谦让比自己小的同学)

最后是两道主观发挥题。

1.下面请每对派一名队员讲一个《弟子规》中的故事,并且在说一说在这个故事中你学会了哪些道理。自信队先讲,勇敢队后讲。

2.两队同学表演与《弟子规》相关的小品,请对方同学们回答小品中的同学是否正确,应该按照弟子规中的那些话去做。(答对得十分)先请勇敢队表演,自信队答题,后由自信队表演,勇敢队答题。

主持人请记分员宣布成绩,并宣布哪队获胜。

甲:刚才不管哪队获胜但是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其实大家都是获胜者。 乙:经历了刚才激烈的竞答比赛,我们心中是不是 也有一些想法,请同学们来来说说你从《弟子规》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你做到了什么。

学生1:我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到校,不迟到

学生2:每次进父母的房间我都是先敲门,再进去。

学生3:当借完别人的东西我会及时的还给他。

学生4:我懂得了应该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

乙:从《弟子规》中大家确实学到了许许多多道理,《弟子规》伴我们成长,真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

四、感恩亲情

篇7:弟子规主题班会

建阳小学 王艾嘉

一、活动目的:

从游戏到挑战闯关,到明辨是非,到感恩亲情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弟

子规》的现实意义,从中受益。今后还得多多学习《弟子规》,它会教我们从爱

家人开始,学会爱师长、爱朋友的做人道理,还教我们如何处事,它会给我们带

来更多的思考……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制作课件、拍录像。

2.邀请个别学生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要求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惹父母生气的故事,收集身边的好人好事。

3.准备音乐《感恩的心》。

4.若干游戏、故事等。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404班主题班会,今天我为大家准备的主题是:《弟子规》伴随

我们成长,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弟子规》吧。今天我们还请到几位家长,他们很

热心地前来参与,说是来看看孩子们的表现,听听孩子们说什么,呆会儿也会和

我们一起探讨一些问题的。谢谢家长们。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诵读《弟子规》有那么些时日了,经过我平时的观察,发现课后有

不少同学在走廊、操场上玩游戏、跳绳,边玩边读弟子规呢,都成随口溜了,那

我们班也有同学玩这样的游戏吗?(有)那好,谁来露一手看:

学生展示:若干游戏

小结: 谢谢大家的精彩表演。

主持人:看来,大家游戏时把《弟子规》念得挺上口的,不过,我们还得按老规矩检查一

下,看是否每个人都能背诵呢?大家能接受我的挑战吗?(能)那我以抽查的形

式来进行。(一组:“父母呼……业无变”;三组“兄道长……勿见能”;男:“朝

起早……致污秽”;女:“见人善……勿生戚”;个人:“凡是人……非言大”、“人

有短……愈思勉”、“房室清……心先病”、“能亲仁……百事坏”)

2、小结过渡:我看大家读得很好,我也考不倒大家,这一关算是过了,那有信心再闯一关

吗?(有)那好,我这里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几道题,想试试大家能不能回答?

①一心只为他人着想,不自私自利,对有才华的人,学会欣赏,不嫉妒。

缘于:“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②不巴结富有,不在穷人面前骄横,不喜新厌旧,对老友要珍惜。

缘于:“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③别人的缺点,不要揭穿,对他人隐私切忌张扬。

缘于“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 切莫说”

④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明,多分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如此才能广结

善缘,与人和睦。

缘于:“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⑤要托人做事,先反省自己,换位思考,喜欢吗?反之立刻停止。

缘于:“将加入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己”

⑥受人恩惠要报答,别人对不起你,要宽大为怀忘掉;怨恨之事久了就算过去,莫放心上,苦恼自己。别人对己有恩德,应常思报恩。

缘于:“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3、小结过渡:大家说得很好,理解得也比较透彻,其实,《弟子规》就是能确指导我们的行

为的,大家今后还要多学习学习。

主持人: 大家表现不错,奖励你们看个故事,有兴趣吗?大家可得睁大眼睛,竖起耳朵,里

面的主人翁你们会感兴趣的。

生:观看录像。

主持人: 录像中的人在干什么?做得对吗?

生:各抒己见。

主持人: 那你能用“弟子规”中那句话来比较恰当对照一下。看看是违背了哪几句?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己有能勿自私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着想。)

主持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值得发扬的精神,那大

家一起来回忆回忆,选择一些身边最典型的事例说说,请议一议。

生:举例。

主持人: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多了,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再加上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使我们能健康成长,那生活就会更美好了。所以呀,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做个有

出息的孩子。好好孝敬父母,父母就安心了。在《弟子规》中“入则孝”这部分就

是教我们怎样孝敬父母的,现在不妨一起读读。

生:齐读“入则孝”部分。

主持人:读得很好,但不知大家理解多少,我们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长辈,但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惹爸爸妈妈生气。大家回忆一下,你又做过哪些让父母生气的事呢?

(互相议一议)那你用“入则孝”中哪句话来提醒自己呢?

生:举例,思过。

主持人:人生的路上,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短短的一节课无法把我们的感恩之情

说完。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今天我们还特地邀请我们班夏蕊等同学家长来

参加我们的活动。(掌声欢迎)

△家长访谈:(略)

△主持人:

1、家长,您好!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长辈的?

(采访个别家长)

来规范孩子的举止行为的?

主持人:平时你是怎样孝敬父母?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最想为父母做的事现在说出来,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心中的那份感动。(指名回答)

主持人: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发言,一定让爸爸妈妈心里多了一份快慰和幸福。对父母的孝

敬,可以是母亲节里送给妈妈的100分,可以是下班后端给爸爸的一盘菜,当然

也可以是一盆热乎乎的洗脚水。感恩的方法很多很多,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感恩方法大

奉献》。

主持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欢喜快乐都会随之而来,生活永远都充满温暖的爱。请欣赏表演唱《感恩的心》,用心去感谢所有的一切。(观看表演)让我们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谢谢您,所有爱我的人!下面请班主

任老师讲话。

4、活动总结

班主任:同学们,首先祝贺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用掌声对自己的出色表现表示祝贺吧!

今天这个主题班会从开始的游戏到挑战闯关,到明辨是非,到感恩亲情这几个环

节,都让我们感受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我们受益不少,今后还得多多学习

《弟子规》,它会教我们从爱家人开始学会爱师长、爱朋友的做人道理,还教我们如何处事,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希望你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下去,培养爱心,去爱自己,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能做到吗?由于时间关系,“《弟子规》伴随我们成长”主题班会就先上到这

篇8:学习策略多,快乐《弟子规》

初步开展《弟子规》的教学, 我们只是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活动进行, 虽已充分利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让孩子集体学习, 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 有的孩子只喜欢活动中讲故事的部分, 不喜欢学习、朗诵《弟子规》原文, 有的孩子怎么学也不会, 有的孩子当时是学会的, 没多久就忘记了……

为了让孩子更快、更好地学习《弟子规》, 我们开始钻研、尝试多种学习策略让孩子走近《弟子规》。

所谓学习策略, 就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那么, 学习《弟子规》有哪些策略呢?首先, 我们要了解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儿期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记得住, 回忆时以再现为主。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设想了多种策略, 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弟子规》。

一、环境熏陶, 创设学习氛围

1. 物质环境。

我们在班里布置了专门的《弟子规》墙面, 生动的画面、可爱的形象, 孩子们特别喜欢, 常常驻足观看。我们还把开展《弟子规》集体活动时幼儿的作品布置上去, 这下孩子们更高兴了, 指着那些作品说:“这是我送给爸爸的礼物”“这是我为妈妈准备的围巾”……

我们还在班里的阅读区添置了许多有关《弟子规》的书籍, 有原文、有故事。孩子们到阅读区看书的时候, 会兴奋地说:“看, 《弟子规》的书!”接着, 他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开始阅读。多数孩子喜欢讲里面的故事, 有时也会冒出一段原文朗读, 个别识字的小朋友还会指着文字, 一句一句地读着, 非常有耐心。现在许多孩子一进阅读区就找《弟子规》的书, 阅读气氛非常好。

2. 语言环境。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 我们常常会引用里面的经典原文。在表扬孩子时, 我们会说:“你做的真好, 《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同样, 在批评、教育时, 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忘了《弟子规》中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吗……?”

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一张诵读《弟子规》的音频光盘, 里面还配上了轻柔的音乐, 听起来非常优美、动听。在孩子们课间休息时, 我们会播放这个音频, 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日常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1. 看动画片。

动画视频由于其生动、形象且不断变化的画面、声音对孩子的感官产生强大的刺激, 因此, 孩子们极其喜欢。我们就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一些《弟子规》的动画视频, 这些视频有《弟子规》的原文诵读, 有《弟子规》的句子解释, 也有《弟子规》的经典故事。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看一小段, 孩子们非常期待, 对《弟子规》也更加感兴趣。

2. 排韵律操。

本学期, 我们用《弟子规》的音乐编排了生动的韵律活动, 优美的音乐、有趣的动作, 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弟子规》的世界里。早上, 孩子们一听到做操的音乐就兴奋地说:“要做《弟子规》的操啦!要做《弟子规》的操啦!”一段时间后, 孩子们已经对这段音乐非常熟悉了, 几个能力强的孩子还能把其中唱的《弟子规》后半段背诵出来。

三、集体教学, 熟记学习内容

1. 图文帮助记忆。

幼儿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 一方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另一方面也能形成深刻的印象,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在集体教学时, 教师可准备与《弟子规》原文内容相匹配的图片, 让幼儿在图片的提示下记忆内容。如果原文中涉及一些小故事, 也可把故事的内容展示出来, 起到提示的作用。如在学习经典原文“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几句话时, 里面涉及一个唐代李世民劝阻父亲的小故事, 可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展示出来, 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另外, 在《弟子规》经典原文中, 有些内容比较相似, 顺序容易记错。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图片的排序, 以熟悉内容的顺序。如在学习“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时, 教师分别出示“冬”、“夏”、“晨”、“昏”的图片, 让他们边排序边记忆, 效果很好。《弟子规》中有许多简单、易学的文字, 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一学, 这也有利于原文的背诵。如在学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时, 就可让幼儿学“父”这个字, 请他们用小手当笔, 在空中写一写, 非常有趣、好玩。

在幼儿学习了较多的文字后, 可以让他们进行图文匹配, 这段文字说的是哪幅图上的内容, 那段文字说的哪幅图上的内容。在认一认、找一找的过程中, 幼儿的记忆加深了。如在学习“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时, 让幼儿把字卡贴到与“饮食”“坐走”“长者”“幼者”相对应的的图片边上, 效果很好。

2. 跟读提高记忆。要熟记《弟子规》, 多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还不能完整背诵时, 可以让他们跟读。

跟读的对像最好是课件里面的标准读音, 以免给幼儿错误的示范。为了提高跟读的兴趣, 可运用多种方式。如集体跟读、分组跟读、个别跟读等。

3. 背诵强化记忆。

当幼儿能背诵时, 教师就可利用各种方式让他们多背, 以强化记忆。 (1) 跟着节奏背诵。在背诵时加上鲜明的节奏, 让幼儿跟着节奏念, 很具有挑战性。教师可根据幼儿背诵的情况放慢或加快节奏, 让幼儿感觉变化不断, 非常有趣。 (2) 忽轻忽响背诵。除了节奏的变化, 背诵时还可以让幼儿调节音量。一会儿轻轻地、一会儿响亮地、一会儿中等地, 这样的变化也可以让幼儿加深印象。 (3) 创编动作背诵。创编动作背诵, 不仅可以起到引起兴趣的作用, 还可以让幼儿动静交替, 活跃学习气氛。 (4) 接字接句背诵。可在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 如接字, 教师说“弟:……”幼儿答:“子规”教师说:“圣……”幼儿答:“人训”;也可接句, 如教师说:“首孝弟……”幼儿答:“次瑾信”。 (5) 变化对象背诵。在背诵的时候指向不同的对象, 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出示小木偶、动物图片等, 对幼儿说:“看, 小兔子来听你们背诵了, 谁的声音最好听呢?”也可指着外面的太阳、小鸟等, 说:“小鸟在外面听我们朗诵呢!”

4. 表演巩固记忆。

《弟子规》中有许多经典的小故事, 我们常常让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故事,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体验, 加深印象。除了经典原文中的故事, 也可以表演自己创意的小故事, 如对一些经典原文的解释、举例, 孩子们演的开心, 记得也牢。

四、特色活动, 强化学习成果

为了强化孩子们学习《弟子规》的成果, 我们还举办了一些特色活动, 如《弟子规》朗诵比赛、绘画比赛、书法展示等。《弟子规》朗诵比赛不是纯粹的朗诵, 而是结合了舞蹈动作的演出性活动, 可以是个人的, 也可以是小集体, 甚至是全班幼儿一起参加。可以朗诵, 也可以唱出来, 形式丰富, 非常有趣。《弟子规》绘画比赛也是鼓励幼儿想象, 可以表现原文内容, 也可以进行经验迁移, 创意无限。书法展示可鼓励家长参与, 因为幼儿期学习书法的孩子比较少, 让家长把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弟子规》原文用书法记录下来,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五、家长配合, 增加学习途径

《弟子规》的学习, 除了幼儿园的各种活动, 争取家长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弟子规》, 知道学习《弟子规》的好处, 鼓励并指导家长让幼儿在家也学习《弟子规》。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 多种策略齐上阵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孩子们现在对《弟子规》非常感兴趣, 个别孩子甚至对爸爸妈妈说:“在幼儿园, 我最喜欢上《弟子规》的课了。”有的时候, 孩子们之间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 也会用《弟子规》中的话来提醒一下。看着他们那认真的样子, 真是忍俊不禁。接下来, 我们将继续这些好的策略, 同时不断增加新的策略, 以使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更轻松、更快乐。

摘要:《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 天下第一规”, 中国的孩子不能不读!幼儿期的孩子, 已具备学习《弟子规》的语言基础, 因此, 我们在幼儿期开始集体教学《弟子规》, 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启蒙。那么, 怎样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学习《弟子规》呢, 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篇9: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弟子规》学习

【关 键 词】弟子规;教育哲学;人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65-04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复兴热”尤为突出。复国学之路,兴国学之本,渴望依托传统文化带来教育的腾飞。《弟子规》幸运地成为这一浪潮中的风口浪尖,不断掀起学习热潮。然而,细观体察,晓然可见:这些学习浪潮中的种种“赶流行”、“追时髦”;从一开始“无人知晓”到“句句熟背”的规言警句,却鲜有学子顿思字里行间的深意;支持、倡导学习《弟子规》的背后,学校和家长渴望复苏的更多还是“学习成绩与风尚”,关注的还是生存问题。本文试图透过教育哲学视域,结合“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的辨析,以哲学的高度慎思《弟子规》学习这一教育现象,指出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诠释《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一、《弟子规》学习目的追问:生存意义抑或存在意义

追前赶后的《弟子规》学习热中,许多学校开设“读经诵典”课程、开展“经典朗诵会”等相关活动。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青少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度,在一定范围内弘扬了传统文化,开辟了国学复苏的路径和渠道。这层目的上的《弟子规》学习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深思读经热背后的“内心理由”,却不禁让人追问:《弟子规》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复苏,真正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是以生存意义为最终目标的学习,还是源于存在意义的学习?这一点,无疑是《弟子规》学习中最为重要也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

(一)以生存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生存,时常提及并不陌生,潜移默化中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汉代刘向在《说苑·尊贤》中指出:“夫圣人之於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生存之意即指活着、活下去。随着时代的更迭,今日的“生存”还意味着发展,甚至是占据,拥有更多的资源。在这类“生存意义”的指引下,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便渐渐演变成存活、发展、拥有。

首先,许多学校热热闹闹组织学生读经,诵读《弟子规》,深层原因就是“存活”。一个学校的存活为什么与一本清朝的蒙养之文有关呢?社会舆论的宣传、相关条文的指示、家长的期望共同牵系着学校课程的开展。没有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位教师愿意看到生源的流失,因此一定要追赶这股“复古风”,《弟子规》、《三字经》迅速燎原于学校的每个角落。

其次,更多家长在媒体宣传中迷失,渴望孩子得以更好发展之心炽烈,“读经热”在这样的期待中更加沸腾。更好的发展是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吗?那么,究竟家长期待熟读《弟子规》后,孩子哪些方面得以发展呢:是更加知书达理,还是更懂孝悌礼仪?是更加温顺谦和,还是更懂友爱弟兄?又或者说,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也没有仔细思索读一本经书背后的深意。让孩子分数考得更好、搭建通往名校的桥梁,生存才是王道。

再者,时代物质的进步也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拥有之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在追求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当然,这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洞悉更多的社会万象。可是,当这种拥有知识朝着“盲从”、“尾随”的方向发展时,究竟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真的有用,是对学生成长的哪些方面有用等根本性问题就变得渺小,甚至是忽略不计了。

(二)以存在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人作为人的存在,便会涉及到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依据,在其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才是人生的枝节问题——生存。存在意义下《弟子规》的学习目的正是“人的存在”,找寻存在本身的意义、厘清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第一,《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以人的存在”为本。广为流传的教育口号“教育‘以人为本’”,而教育实际中以之为本的是人的生存还是人的存在呢?真正基于人的存在为本的《弟子规》学习,才能在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得以晓见弟子的存在需要;才能结合规言谨句,在字里行间中渐渐使弟子们裹保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源头找寻到奋斗、拼搏的核心动力。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经得住飞速发展的社会的考验,才能确确实实让复古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出智慧之花。

第二,《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在应试背景下《弟子规》的学习变得偏激,大多数家长、教师渴望从中找到学生取得高分的法宝,而我们的学生也渐渐习惯了“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性的读经”。笔者并非认为,《弟子规》的学习应完全与分数无关,但更想肃清的是,一本传统文化经书的诵读,最本质和最核心的目的应回归到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当代青少年对于生存必要性的质疑、对于学习目的的怀疑,才能真正引领弟子们良性的、有意义的读经诵典。

第三,《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致力于提升“弟子”的人生境界。提升人生境界一直都是学习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由于达到这一目的过程持久、学习效果不易检验等,它便显得“高深”和“难以达到”。《弟子规》的学习目的也受此制约,似乎仅能停留在“记背”层面上。那么“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仅仅背诵之后就能真正做到了吗?孝悌、谨信、泛爱众不仅是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更应该成为弟子学习、修养的终身目标。真正肩负起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目的下《弟子规》学习才能散发其迷人的传统文化蕴香。

二、《弟子规》学习者的谨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在《弟子规》的学习中,许多学校和家长都称呼学习者为“弟子”。弟子,主要是指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童蒙,亦是谈及教育对象时的“学习者”、学校及教师眼中的“学生”、家长口中的“孩子”、社会普遍称呼的“青少年”、“儿童”。

nlc202309031944

(一)作为“儿童”的弟子

原名为《训蒙文》的《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之一,其学习者正是需要接受蒙养的适龄学生,从这一角度来讲,儿童理所应当是《弟子规》的学习者。一方面,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弟子,体现了现代儿童中心主义“作为儿童的儿童”这一思想,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此时的“儿童”这一概念已比古代的“弟子”有所进步,不再将弟子视之为“小大人”了,这确实是看待学习者层次上的飞跃。另一方面,以“儿童”的角度诠释弟子,也将影响到整个《弟子规》学习体系的阐释。若仅仅将“弟子”视为“儿童”,那么前文所言的以人生境界提升为目的便显得更为“高深”,与弟子们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站在“人的存在”的角度,我们眼中的“弟子”不仅是“儿童”,还是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但还应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共性——作为“人”的存在。首先,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并非是忽略弟子的“儿童”性。弟子在年龄阶段上仍属于儿童,蒙学教材《弟子规》正是依循其学习特征进行撰文,设计成三字一句形式便于儿童诵读和记忆。其次,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也不是一味强调弟子与“成人”的共性,借此说明应该重视弟子的“非儿童”。站在人的存在角度,“儿童”和“成人”同样分享着尊严、存在的意义,共同面临着人的存在所必须面对的诸如有限、死亡等问题。最后,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只为了更客观、科学地看待弟子。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学习者的范围逐渐扩大,古代对于弟子的划分和认定就显得局限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一方面仍然依循弟子年龄本身的学习特点,需要提高一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弟子的“存在需求”,需要积淀更多的存在智慧。

三、《弟子规》学习内容扣思:哲学理念下的批判性吸收

在《无声的中国》中鲁迅曾云:“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时今日,我们并非选择抱着古文死掉,用传统文化的糟粕应对当世的文明;同样,我们也并没有舍掉古文而生存,全然抛弃传统文化之根。怀抱经典美文,构建存在意义下的《弟子规》学习迫在眉睫,其核心便是《弟子规》内容的甄选。

(一)修订式接受《弟子规》节选

不少学者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本清朝年间的《弟子规》中一些内容已经难以与时俱进、不符合现代社会人的新形象,甚至有的字句中包含着封建守旧的思想遗风;行文中部分字句强调男尊女卑、牺牲个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为了保护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更加纯真的成长,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这份良苦用心下选择了一种“非真实性”的知识学习。有的学者反复深入研究、征求多方专家意义,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开辟了学习内容择选的新方式。诚然,学者们的见解都很真切,无一不是为了筛选出更为现代的、科学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培育祖国的花朵。笔者在这一点上从未质疑。那么,除了删减、修订《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是否存在其他的理性、科学吸收传统文化的方法呢?

(二)批判性理解《弟子规》全貌

从存在主义出发,呈现知识原貌不仅是知识本身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弟子了解知识的“原生态”,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删减版、修改版的《弟子规》学习相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学习《弟子规》的原文全貌。任何知识都是扎根于一定历史时间、空间的土壤之上的,它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字里行间展现着时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了解知识原貌,进行反思,评判性吸收,才能从根本上领会存在意义。从存在角度出发,死亡、有限等问题都是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确实应保护弟子的心灵,但更应理性、健康地开放弟子的心灵。如《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中提及“丧三年,常悲咽”,有的学者认为此句不适宜弟子诵读,不应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溉父母去世的消息。那么,是否弟子不去诵读,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出现“死亡”、“去世”之事;是否弟子回避死亡话题,他们的亲友就会永葆平安,显然不是。还知识以真相,不仅仅是对知识、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应对相关问题的传统方式之传承与弘扬。

四、《弟子规》学习方式明辩:双重知识叠加的理性学习方式

从《弟子规》的知识类型来看,其内容属于社会知识范畴,但从知识的获得途径而言,又属于人文知识范畴。《弟子规》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体现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知识”的“规范性”和“策略性”;[1]而创作并流行于清朝的《弟子规》,是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爱,而亲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结合清朝年间具体的孝悌、处事之道所归纳撰文,这一知识的获得正是对各种具体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结和反思,[2]因此,它又属于人文知识。

《弟子规》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交叉性。既需要社会知识学习方式中的“观察”、“交流”与“实践”,也需要人文知识学习方式中的“体验”、“移情”和“反思”。理性的选择、因人而异的采用能更好地掌握《弟子规》的内容,达到体悟“人的存在”之深意与熏陶传统孝悌之文化的双重效果。

(一)观察与体验并举

《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朴素、简洁,但却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仅停留于记背层次上的学习是不够的。从社会知识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诸多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观社会百象是较好的学习方式。诸如“入则孝”、“次谨信”,社会生活中都可观察到章句实意的再现。借以社会情境的印证,能够生动地展现吟诵内容,给学习者留下更为牢固的知识印象。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不适宜用来学习《弟子规》。从人文知识角度出发,《弟子规》学习的是历史人文知识,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人文需要”,产生一种“体验需求”。通过体验,既可以巩固观察阶段对于学习知识的基本了解和领会,还能通过异时异地的“共鸣”而体悟到更为深刻的人的存在意义。

nlc202309031944

(二)交流与移情同行

仅仅通过观察和体验,并不意味着就能很好地掌握《弟子规》,交流和移情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社会知识并非是孤立的、死板的,它较为开放的知识特性要求《弟子规》的学习也应采用“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弟子间的互动磋商、质疑,甚至是争论、辨析,最后才能进一步达到批判性的吸收。人文知识也不是共性的、必然的,它较为个性化的创作本质要求《弟子规》的学习还应采用“移情”的学习方式。移情,是人文作品与学习者体验之间的桥梁,可以连通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蛛丝马迹,可以缩短知识本身所处历史时期与学习者当下的时间、空间、社会和文化“距离”。通过移情的方式学习《弟子规》,能真正成为一名“弟子”,不仅体验现世百象,也能感悟传统文化。

(三)实践与反思携手

《弟子规》知识归属范畴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实践和反思是必须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处于社会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落脚点便是行为、思想的实践。因此,实践不仅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样也是学习的方式。通过观察、交流,学习者已基本能够在自我和他我的理解差异中取精去糟,实践是将这一知识巩固的最佳方式。处于人文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核心方式是反思,是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社会经过上述学习方式后的再次交锋,这种反思意味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最终审核和批判性检验。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更需要弟子的反思,无论是人生境界问题的疑惑,还是人之存在意义的不解,都需要学习者的潜心反思。经过反思后的批判性吸收才能给予学习者更多思考的欢乐,体验学习本身的真乐趣,激发学习《弟子规》的长久热情和兴趣。

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从没有遗忘历史精华,我们的教育更加渴望晓见传统文化在新技术年代“复苏”与“兴隆”,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经典得以时代检验的有力佐证,也可以踏循传统经典,在洪亮悦耳的《弟子规》朗朗书声中看到“弟子们”的谨言慎行。教育哲学视域下对于《弟子规》学习的审思,旨在探求理性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正确看待学习者,从而阐明学习的辩证性意义:期待着吟经诵典的新时代“弟子们”知书识礼、谦谦君子的背后是理性的头脑、明亮的双眸、思辨的智慧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传统经典之苗,以及终将绽放的瑰美国学之花。

参考文献:

[1][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John Wilson.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

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3(02).

[4][清]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5]Ruitenberg,C.Introduction:The Question of Method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J].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

on,2009(03).

[6]石中英.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上一篇:还珠格格主题曲下一篇:观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心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