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2024-04-30

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精选8篇)

篇1: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赵留荣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已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此次会计法修订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而事实上,每一项经济活动从其预算、发生到会计记录,从计划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储运部门再到财务部门,光靠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是不可能全面保证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为此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要保证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就必须用全面的系统的眼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内部分工,并相应制订一系列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和程序,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协调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贯彻企业各项经营方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确保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建立合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各项财产和记录的安全完整;保证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保证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

内部控制制度按建立的目的可分为:保护财产物资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彻经营方针、提高经营效益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查错揭弊、改善管理、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和经营活动合法性的内部审计制度。

一、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以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为目的,用于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加强会计人员相互制约和监督,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避免和防止会计处理中发生差错及营私舞弊行为。

(一)建立确保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确保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第一项内容。保护财产物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为对象,规定购入、验收、入库、保管、使用、维修、计量等的职责和权限、手续和程序。

1.建立财产清查制度,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资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建立财产清查制度,不仅可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也能够通过实地实时盘点,帐实相对,找出问题,明确责任,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2.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添置、保管、折旧、维修、报废的程序和方法,明确各环节的职责,维护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3.建立材料采购制度,就是材料的采购、运输、验收、付款、保管等要明确职责,并严格实行职责分离。4.建立材料出入控制制度,就是材料的发出要按规定的手续办理。

5.建立产品盘点制度,就是要产品账实核对,对库存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要及时处理。

6.建立现金、银行管理制度,就是对现金银行存款的支票领用及保管、对支票印监章的保管要有明确的规定,严格备用金管理。对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日清月结,做到帐帐、帐实相符。管理现金银行的出纳岗位不得兼做其他会计岗位,各岗位之间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二)建立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以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为对象,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程序,以确保会计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建立会计制度及相关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明确会计期间和记账原则;收入的确认原则及成本的计算方法;存货的核算方法及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坏账的确认以及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方法;在建工程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税务处理方法;利润分配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合并方法。

2.制定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主要包括:明确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会计凭证、总账、明细账的设置及使用方法;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计量、记录和汇总的程序;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报送程序。

3.制定会计稽核制度,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审核;会计账簿的审核;会计报表的审核;账表之间的核对。

4.建立成本费用核算制度,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成本分析。

5.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批人员;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审批权限和责任;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6.建立财务分析制度,主要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

(三)制定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就是把一项经济业务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去完成,使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关系的一种制度。这种内部牵制制度可以预防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弊端和错误,万一出了问题,通过这种相互牵制的作用也易于检查出来。制定内部牵制制度主要是:

1.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即每一会计事项的经办人、审批人、记账人、财产保管人的职责权限明确,责任清楚,程序规范。

2.每一会计事项的经办人、审批人、记账人、财产保管人之间要实行职务分离,要防止因权力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的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3.每一会计事项的经办人、审批人、记账人、财产保管人应当相互制约,要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的操作程序。对财产物资的收支保管,实行账、钱、物分管的原则。

二、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工作效益、防止因管理混乱而导致经济数据严重失实为目的,用于行政和业务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而且还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对资产的帐实核对,对成本费用的指标控制,对购销业务的监督考核,更是需要通过实施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来保证其数据的真实完整。因此,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不仅仅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事情,它更与企事业的整体管理环境和程序密切相关,与生产、销售、储运等部门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建立责权控制制度及业务凭据流转规程

建立责权控制制度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既合理分工,相互制约;又协调配合,相互联系。

建立业务凭据流转规程就是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凭据的传递程序。经济业务凭据的传递程序既能体现各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职责,又能使各部门在凭据的传递中相互监督。有了健全的凭据传递程序,经济业务就能迅速地有条不紊地得到处理。如:材料采购业务要经过:申请、批准、采购、验收、入库、付款、入账等手续;产成品销售要经过:签定合同、开单、收款(现销)、发货、委托收款(赊销)、入账等手续;成本费用的发生要经过:申请、批准、付款、签字、报销、入账等手续。这些凭据都要按规定地程序传递。这些手续由谁签字、由谁负责,要有明确规定。

(二)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逐步普及,仅靠手工劳动来对业务流程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使职工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并有效地提高经济业务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各单位必须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处理经济业务数据和信息的系统。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并制定相应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将有效地加强对生产、销售、财务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企业各环节经济业务的信息和数据真实完整。

(三)建立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

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就是重大经济业务事项要有科学合理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像巨额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如果存在盲目决策、程序混乱、管理失误的现象,将给国家、单位和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新修订的会计法对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突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决策和执行程序中,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四)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建立成本控制制度不仅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而且也是确保成本管理中成本数据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成本控制制度是包括成本决策、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不是一项单纯的财务工作,而是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的综合成果。真实完整的产品成本数据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事后核算出来的。

(五)建立统计分析制度

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就要对企业的人员工资、财产规模、生产进度、成本控制、产品销售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统计分析,以便于及时全面地反映生产经营状况,检查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各项经济数据的准确完整,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内部审计制度作为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与其他内部控制制度一起,共同实现内部控制的各项目标;同时,它还要监督、检查和评价其他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和效果。

内部审计一般包括内部会计事项审计、内部管理事项审计。内部审计对内部会计事项审计、内部管理事项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1.参与经营计划和目标地制订;

2.审查所属单位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

3.审查所属单位的财产物资是否安全完整;

4.审查有无违法违规违纪的行为;

5.审查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健全性和适应性;

6.审查专项经营活动的经营状况;

7.向领导提供改进经营管理的信息和建议。

造成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内部经营管理,导致经济数据严重失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有关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新会计法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将有效地促使单位负责人进一步加强单位经营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彻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个设计和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及其有关的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地防范和遏制企业内部不正当行为的发生,防止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

2001.5.9

发表于《出版经济》2001年第8期

篇2: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篇3: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日渐分离, 一些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的缺位, 对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使得经理人员拥有越来越大的经营自主权, 并且完全控制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在“内部人”控制下, 有的企业随意篡改财务会计报告、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导致了“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现象有增无减,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削弱了国家财经法规的严肃性, 误导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微观决策, 带来了市场经济制序的混乱。具体表现在:一是货币资金, 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二是采购业务, 采购中弄虚作假, 吃“回扣”等现象较为严重。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之, 小型企业有之。在内控制度建设上, 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 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 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 存在“重大”无标准, “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 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 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 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由于存在以上四种情况, 加剧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循与不循、究与不究, 以法人代表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以下种种都和会计控制失控有密可分的关系。

二、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

(一) 内部会计控制

广义的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 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 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 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实践中这两方面的会计控制都需要, 他们都是为了保障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应当看到, 会计控制是在控制地位、控制利益和控制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两个控制主体之间架起的一座使之彼此信任的桥梁, 它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保障。

(二) 会计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种制度、方法和程序的自我调控体系。其从管理结构上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方面,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要作好企业内部控制, 首先要加强企业会计控制, 才能通过会计工作各利用会计信息,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环节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 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国家法规和制度为保证, 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独立的核算形成, 能够渗透于企业各个方位的管理控制工具。会计控制是从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可靠着手, 做好基础工作。而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和控制系统以会计信息为基础, 离开了会计信息, 内部控制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控制手段, 其主体是会计控制。本质上也是对信息 (包括会计信息) 的加工处理和使用过程。如果离开了会计信息的加工和转换过程, 就无法反馈信息, 更无法将其转换成抵消或纠正偏差的控制指令, 排除干扰, 实现系统的目标。由此可见,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内控制度实现的主要工具。

三、强化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 《会计法》所要求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真实与否及国家的经济运行指数, 建立内部会计制度, 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这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实践证明, 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 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 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 其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些企业会计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就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约束, 导致一些经营者视制度与规则为摆设, 在管理决策中表现为主观性、随意性、企业效益严重滑坡。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就是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三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解决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 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一事一物都循轨运行, 从而保证包括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这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健全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 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 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控制制度应主要包括:资金循环、收付款循环、采购循环、销售循环、仓储循环、预算循环、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投资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 及授权审批以及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等环节。

(三) 组织机构控制

在建立组织机构时, 将具有控制功能的措施引人内部控制机制, 使其具有防护性功能。一是单独设立机构和会计人员, 明确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单位负责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这在法制上强化了厂内部会计的监督控制作用, 确定了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二是会计人员职权要明确划分, 明确各自应履行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就会计而言, 财务与会计工作要划清, 财务工作的职责是筹资、融资、制定信用政策、办理现金收支款项、协调财税银行间的关系;而会计的职责是真实记录反映经济业务、财务收支、资产变动及利润形成, 进行纳税申报, 编制相关的会计报表, 会计信息的提供等。三是会计内部人员岗位的划分要明晰。如出纳人员只负责现金及银行业务的收付款, 结算登记现金及银行日记账, 银行对账工作不应由出纳员负责, 出纳人员不能接触和记录销售收入、往来账目、坏账核销等相关会计业务, 以免从中作弊。

(四) 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

篇4: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关键词:完善;会计委派制度;会计信息质量

1.前言

会计委派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加强企业会计监督和管理,进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但是现如今我国的会计委派制度并不完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何有效完善会计委派制度,进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成为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重视的主要内容。

2.会计委派制度现存问题

2.1 缺乏法律规定保证

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对会计委派制度进行统一规定,会计委派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委派会计的直接领导者是委派单位和受派单位两方面,相关的工作也需要这两方面的共同支持。但是因为委派单位与受派单位存在对立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难度[1]。尤其是委派会计进驻受派单位的情况,受派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由于缺乏相应知识,不能充分认识到委派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配合,导致了委派会计在进行工作时无法深入其中,最终无法完成委派工作。

2.2 会计委派体制不全

虽然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应内部会计控制,但是大多都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建立的。许多企业近几年都采用了计算机来进行会计账务的处理,但是整体看来整个处理过程仍缺乏科学连贯性,无法发挥会计控制的应有作用。虽然高科技的引入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如果使用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控制措施,反而会降低会计控制的效果。另外许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习惯于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预防,缺少防范机制,增加了企业的内部成本。

2.3 会计人员权限不清

被委派的单位之间由于存在很大的差别,运用统一的规范到所有的企业中是不现实的,委派会计应当拥有多大的权利,被委派单位负责人员与委派会计间的关系等问题,不同的企业都是有许多差别的。首先表现在执行难度上,在实际的执行监督过程中,负责人比较开明的企业中,执行难度就比较小[2]。不然就算委派会计明确了具体权限,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很有可能流于形式。

2.4 人员素质有待题高

委派会计人员在会计委派制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各项素质要求都应该很高,但是我国现在的委派会计人员素质并不令人满意。现在的会计委派人员虽然也都是经过挑选才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实际水平却相差很大,而且几乎没有能够全面精通的工作人员。其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不尽如人意。有相当一部分委派会计人员受到了人情因素的影响,对于违规现象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第三,由于委派会计管理体制问题,委派会计人员出现与主管部门脱钩现象,从而缺少相应的业务培训,导致业务素质停滞不前。

3.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具体措施

3.1 制定相关法规制度

会计委派制度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缺乏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保证,因此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制度,如会计委派制度的形式、对象、范围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会计委派人员的权限、职责等也应当有明确的说明,使整个会计委派制度都有法可依,有序进行。还应当完善现存的各项会计委派制度,包括委派会计的任用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定期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如委派会计任免制度,就是要明确委派会计的任职条件及任免权限等,委派会计应当定期轮换,普通会计人员也应当定期轮岗,委派部门要实行严格的轮岗管理。

3.2 健全会计委派体制

健全会计委派体制是完善会计委派制度的重要方式。企业会计人员应当通过互相监督来严格约束自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会计委派人员应当及时了解会计法的有关消息和相关规定,准确判断企业业务的性质,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同时,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检查小组,对企业会计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对于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监督方法应当及时淘汰,会计监督人员也应当多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监督人员还应当重点监管原始凭证和财务信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3.3 明确会计人员权限

完善会计委派制度,还应当明确会计人员权限和职责,确保被委派单位进行自主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委派会计的职能。遵循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充分明确其权限职能后,还应当对企业财政收支进行审核,审批方式从传统的领导先审核后报账的方式变为会计人员先审核再由领导报账的方式。对重大事项应当进行及时汇报,包括重大经营决策和经济合同等,从而及时了解下属单位的财务状况,确保单位的正常运作。委派会计对于被委派单位遇到重大事项时,应当积极以书面形式向单位汇报,并及时执行派出单位的处理意见。从制度上对委派会计的职责进行明确,也就明确了相关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出委派制度的作用。

3.4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应当注意的重要方面。首先,对委派会计进行定时的培训和教育,保证整个委派会计队伍的高素质。委派会计每年应当接受至少两期一周的业务知识、思想政治和各项能力的培训,由会计主管机构组织进行,以提高委派会计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将委派会计的工资和被委派单位的综合效益相联系,对于委派会计的升职问题也应当制定合理的政策,表现良好的或做出一定贡献的委派会计,应当拥有优先晋升机会,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委派会计的工作热情,积极完成相应工作。

4.结语

会计委派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部分,政府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当充分认识到会计委派制度的重要性,明确会计委派制度的现存不足并且进行相应改善,确保会计委派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作者单位:临海巿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史凯丽.浅议会计委派制[J].中国外资,2012,13(6):130-131.

篇5: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一规定蕴涵了两层含义:一是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法定义务,必须履行;二是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健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要以手工操作环境为基础。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普及,现代会计的核算手段、操作技能、信息传输及应用环境、内部会计监督对象等都发生重大变化,这对于基于传统会计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程序和对象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内部控制也就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会计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其输出信息的功能使得它在企业决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会计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系统由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从形式上看,它改变了数据的核算手段,引进了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改变了数据的存储方式,导致账簿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分类。从效益成本来看,以更少的人员从事更多岗位的工作,节约了人力、物力,但同时也对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会计人员及岗位组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某些与审计线索有关的关键因素(如会计核算程序,数据存取方式、存储介质等),使得会计学家们研究已久的基于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环境下难以实施,给审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和信息输出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当前,掌握信息胜于掌握货币与财政,对信息的及时性、安全性、保密性要求给无纸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会计数据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尽管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强化和突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断探索适合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当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实行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电算化环境下存在电脑操作无形化和存储介质无纸化的缺陷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会计数据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直观性较强,不同的笔迹可作为控制的手段;而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此外,手工环境下,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而且磁介质很容易被改动,因此,如何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及如何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是电算化内部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电算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削弱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经营内容广泛、地理分布广阔、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如果采用传统手段,不仅速度慢且花费大。实行电算化后,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三)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有赖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及会计人员本身的操作水平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

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对会计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效果,传统会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而电算化系统中,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失去了发挥功能的土壤。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

(四)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对内控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逐渐完善对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核心是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型会计软件较之传统核算型会计软件具有灵活性及自由度较大、个性突出的特点,而限于电算化及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在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业务的多样化,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考虑和制定上,总会存在没有涉及的地方。这使得内部控制存在没有触及的真空,减弱了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效果。

(五)网络财务是电算化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赖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网络财务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网络财务与传统会计电算化不同的关键在于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数据存储介质的脆弱性等特点,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病毒、黑客、软件自身的缺陷都会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无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其内部控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只是在电算化环境下,控制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控制的内容更加广泛。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1.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看,内控制度具体包括:

(1)组织控制,即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

(2)授权控制,就是规定电算化会计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

(3)职责分工控制,是规定同一人不能处理“职责不相容”的业务;

(4)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就是规定有关业务处理标准化规程及制度;

(5)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规定软件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

(6)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即规定数据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

(7)运行控制,即应用控制,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8)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和执行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调阅、销毁等管理制度。

2.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

(1)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

(2)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以上是从控制方式和系统构成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内容的认识,下面将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探讨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普通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部门之间实施组织控制,部门内部实施岗位分工控制,明确部门内部各岗位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加强组织控制。

从组织机构上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专职部门:系统开发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系统开发部门承担系统的研制和维护工作,系统应用部门负责软件的日常应用,这两个不相容的职务之间应当分离,以保证系统内不相容职责的相互分离以及信息处理部门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相互独立,以有效减少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施内部控制,需要重新设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内部牵制制度,做到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因此,电算化组织控制的重点应当是系统操作组和系统维护组内部的岗位分工控制及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控制。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其岗位一般设会计主管、出纳、稽核、会计核算各岗等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实行电算化后,会计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保持与原手工系统中设置不变。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特殊行业和单位一般无须另外配备专门人员,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如系统管理员可以由会计主管兼任,系统操作员可以由除了出纳岗位以外的其他各岗位会计人员兼任等。但必须明确,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审核员及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分工明确,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不能再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但可以兼任系统开发工作;会计软件维护必须经过批准并在监督下执行。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是为了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不同于一般控制,它是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任何运行控制系统,不管其应用领域、数据处理的方式是多么不同,运行控制按其特性都可划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种类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输入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如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数据输入前,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凭证格式和内容的控制、有关责任人的签章控制、控制修改的控制以及凭证审核的控制等,其控制方法视系统的处理方式而有所不同。在批量数据输入时,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入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输入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

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是应用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硬件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本身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般由计算机硬件制造商进行设置。

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输出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等。常用方法为检查输出

数据是否准确、合法、完整;输出是否及时,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的信息;输出格式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的表示方式等是否符合工作人员的习惯。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开发过程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了防止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和偏差以保证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审查线索,使系统设计合理、正确。系统开发控制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的控制和系统设计阶段的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单位实施的控制,在系统准备、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系统进行有效维护等所应制定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只有搞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控制,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或维护的系统能合规、合法,满足用户的要求,才能及时发现和修正错误及防止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对于直接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而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则可以不予考虑。

4.系统的安全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如何采取有力的控制制度和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参考文献」

篇6: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2007年11月15日 13:04

江涌

我国金融信息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

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控制了中国的会计审计业,中国企业发生的一些问题很难说与此无涉。

我们的许多大企业和银行已没什么商业秘密可言。

8月28日,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注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这是继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高层再次聚焦于金融领域。根据有关部门的总结,我国金融改革的成绩可谓靓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顺利实施……按理说,有了这么一大堆成绩,中国的金融安全理应能得到很好保障了,中央领导不必对金融放心不下。然而事实是,中国的金融风险与报道的金融改革成绩一样不断上升。

风险丛生

高层聚焦于金融风险,并非偶然。除了美国冷不丁闹了个次债危机、引起国际金融市场一片恐慌外,大凡稍有理性的人,都会对中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所累积的风险惴惴不安。他们担心的不只是一般的市场风险,更是监管者对这些风险的判断以及应对措施。

中国现在的金融风险,除了普遍关注的金融市场风险外,另类金融风险——不当开放带来的金融信息风险则被普遍忽略。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关键要素,金融信息是金融市场的稀缺资源。一个有效的金融信息,足可令金融市场潮起潮落,相关财富转瞬间即实现重新分配。因此,有效金融信息不仅是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孜孜以求的一般要素资源,更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资源。国际金融机构、金融大国都通过各种途径尽其所能地获取有效金融信息。

中国金融信息安全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威胁,集中表现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控制并试图垄断中国的会计审计业,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积极展业如入无人之境,国际投行对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咨询承销已形成垄断,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使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经营活动近乎无密可保。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集中论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国信息安全的影响。

天赐良机

与信用评级机构一样,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金融服务行业,通常被看成是金融服务的中枢。1932年《财富》杂志推出的排行榜,首次凸显出“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后来合并为“六大”、“五大”,即普华永道、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德勤,清一色的美资。由于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管理制度、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全方位的服务以及许多成功的案例,“五大”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上世纪90年代初,“五大”陆续登陆中国大陆,获准在华设立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后因安达信2001年卷入安然等大公司财务丑闻从而导致破产,“五大”变成了“四大”。

9.11后,世界经济低迷,企业经营活动放缓,欧美资本市场的股票承销和并购业务剧减。屋漏偏遭连阴雨。2001年美国一些巨型公司倒闭,对审计欺诈的恐惧,不仅结束了安达信的风光,也令“四大”陷入困境。然而,天佑“四大”。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审计以及财务咨询市场越来越大,国内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前所未有,整个行业的规模几乎每年都以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2001年,中国一些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陆续卷入“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会计丑闻,中国证监会由此颁布“补充审计16号文”,要求上市公司IPO(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法定审计外,还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一些银行也相继规定,贷款的公司必须到指定的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信用审计。这里不仅有中央监管部门、大金融机构,还有一向对外资“无比友善”的地方政府。如2004年1月底,深圳市就要求深圳基础产业国有企业年度审计工作全部由“四大”承担。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四大”在中国狂飙突进。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04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显示,普华永道中天、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安永华明分别以9亿、4.3亿、3.7亿和3.2亿元位居业务收入前四名,而位居其后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上海立信长江一家。“2005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显示,普华永道中天、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安永华明分别以12.4亿、7.1亿、6.5亿和6.2亿的收入位居前四名。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计,“四大”在中国的业务总收入2002年为16.94亿元,占该年度中国百强事务所业务总收入的38.23%;2005年占49.46%。“四大”已几乎垄断了中国高端会计审计业务,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所有审计业务。在1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审计业务中,“四大”审计的资产超过40%。当中行、建行、工行分别以数亿计的费用主动向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投怀送抱时,5600多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正为每笔几万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打得头破血流。

神话戳穿

长期以来,中国相关主管部门与企业自信心严重不足,对“四大”崇拜有加,都想借助其所谓“卓越声誉”在国内外市场中树立起信誉。但审计实践却表明,“四大”并没有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证据。

早在2001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毕马威就因为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数据失真等受到通报批评,2001年更因为锦州港事件而创造了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在华成为被告等三项第一。安永因为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风险手册而广为诟病。2006年安永全球发布《不良贷款报告》,在遭到中方严正驳斥后宣布收回报告,承认其中关于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数额估计“没有根据,是个错误”。2005年财政部公布例行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普华永道因上市公司“黄山旅游”的问题而被责令整改。紧随其后,普华永道因失察而被G外高桥提起仲裁,要求追究审计责任并赔偿巨额损失。德勤则深陷“科龙门”事件,因在存货、应收账款、销售收入等审计过程中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而遭受普遍指责,并因科龙资不抵债而成为诉讼重点。此外,德勤在中芯国际、古井贡、创维等多个审计事项中不断为自己的清白辩护。

国内很多媚外人士很善于自我解剖,认为“四大”在中国遭遇的诚信问题根源在于我国司法制度不健全,社会风气不好,诚信普遍不足,使得外资事务所难免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境况。虽然自我解剖精神可嘉,但妄自菲薄实在不可取。作为垄断资本,“四大”逐利而且是暴利之本性丝毫没有因国而异。其实,“四大”在美国本土与西方世界“独立、客观、公正”的神话早已被戳穿。

2005年8月,德勤因涉嫌为罗孚汽车公司避税而获取额外报酬,从而受到英国会计调查与纪律委员会的独立调查。2005年9月,持续数年的日本保险公司状告德勤一案有了结果,德勤至少付出2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审计公司中为诉讼和解付出的最昂贵代价。2006年5月,普华永道的日本公司被日本金融厅责令停止最大客户审计业务两个月,原因是该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松懈,导致化妆品公司嘉娜宝出现会计欺诈行为……

即便在美国本土,随着越来越多的参假涉假丑闻被曝光,美国监管机构也越来越难以包庇纵容这些会计师事务所。近乎每个大公司(如世界通讯、安然、施乐、微软、IBM、波音、朗讯等)财务丑闻的背后都有“四大”的身影,但几乎没有一个重大财务舞弊案是由“四大”自己发现的。2005年8月,美国司法部着手调查毕马威涉嫌妨碍司法公正和非法避税问题。美国国税局称,避税策略使20多家公司至少少缴了17亿美元的税款。

在2000年安达信从安然公司获取的收入中,审计收入为2500万美元,竟然低于2700万美元的非审计收入;毕马威2002年从通用电气公司得到的审计收入仅为2390万美元,而咨询服务费收入则高达7970万美元。大量的非审计服务收费引起市场的广泛批评,甚至连美国证监会(SEC)主席也不由感慨:“如果审计收入只占事务所收入的30%,那事务所的独立性又怎能保证?”

美国在安然事件后成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理事会”2003年6月~12月间对“四大”的审计业务进行了抽查,发现了大量的审计错误。根据其提供的报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2003年审查账户中错误地使一些客户低估其债务和歪曲其财务状况”,“错误地解释一项已经九年的规范”。美国证监会的首席会计师称,“四大”个个都需要改善其审计质量。

当安达信陷入危机时,其执行总裁贝拉迪诺在给雇员的信中写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陷入这种困境的大机构。”

祸害深远

“四大”进入中国后,通过各类公关活动,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通过与政府合作方式,把自己和监管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德勤从1993年开始,就作为项目顾问参与财政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此后长期协助财政部推进此发展方案。此外,德勤还与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等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合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起草《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以此“构建更完善的政策制度”。自1995年起,毕马威上海首席合伙人萧伟强就担任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外国专家顾问,安永的中国区合伙人邱家赐担任证监会发审委委员。由于和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四大”在华受到的监管很少,因此可以便利地谋取更多更广泛的利益。

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相关措施限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于境内展业,如台湾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外资事务所的会计师必须考取当地的资格后才能执业。印度除此以外还要求外资事务所做上市公司业务后须经本土事务所复核。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对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保护措施。而像中国这样多个政府部门与一个始终对中国不很友善国家的机构保持如此密切关系、并使其享受多种“特许经营”,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罕见的关系,使中国监管部门宁愿牺牲本国机构的利益,来讨好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正是在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四大”几乎垄断了中国大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跨国企业的审计业务。“四大”也因为这种“特许经营”而获取高额垄断收益。研究显示,同一个审计项目,“四大”的收费高出国内所2~5倍很正常。以收费标准最高的北京为例,国内所的主任、副主任会计师每小时收费300元,而安永为2750元。随着审计事务所并购加速,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四大"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获取的垄断利润也会越来越大。

跨国垄断资本的本性是获取暴利与实施控制。控制是为了更好、更稳定地获取暴利,而暴利则更便利、更有条件实施控制。在华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的“四大”不只是获取丰厚的市场利润,而且是获取更具有战略性的资源——信息。“四大”审计的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类企业,关系着中国经济命脉。这些企业完全由“四大”来审计,无疑将中国经济的重要数据暴露给了外资。据中国银行一经理人员透露,在中行上市审计期间,中行高层专门指示各部门必须为普华永道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资料,而很多资料本来对自己的研究人员都实行保密。不仅如此,还由“四大”来设计企业改革、融资模式,如普华永道为中国工商银行规划了未来八年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改革路线图,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弱点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外资。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屡屡遭遇不顺,巨额经济损失时有发生,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企业已经无商业秘密可保。外资审计、评级、咨询、承销,还有战略投资、管理顾问等,已经使中国企业乃至部分政府部门在近乎透明的状态下运作。

篇7: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摘 要]一种新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确立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思想和方法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理论自身的发展也会促进新型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强化会计监督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会计 监督 联系 措施

我国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其原因在于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是否需要会计监督,如何强化会计监督等问题正是会计界热衷讨论的焦点。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已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明确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监督的关系,才能找到和完善现代企业会计监督的良策,防止会计监督弱化。本文就此作以下探讨。

一.关于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企业运行制约机制的会计监督,与现代企业制度息息相关。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强化企业会计监督;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下,客观上要求企业会计监督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试就此加以探讨。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具有独立财产权和责任的一种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它确立了企业的法人地位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真正做到了不但企业有人负责而且有能力负责,实现了企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使企业真正作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其主要特征是在确立法人财产基础上,实现了原始所有权、公司产权与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

(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以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确立了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做到出资者放心,经营者尽心,生产者用心,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较高的效率和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企业各项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会计监督的内容及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界定

由于我国会计工作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日益快速发展,企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会计工作尤其是会计监督工作严重滞后,例如会计信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会计造假,单位负责人及会计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等大量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仍然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具有监督的职能,这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被广为认同、接受。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由此我们可知,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由于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企业领导人作为授权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管理过程中,贯彻领导的意图。其监督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监督的内容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保证流动资金的完整与合理;监督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促使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监督收益和利润,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拟定的利润计划指标;监督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检查企业完成国家预算情况;监督企业遵守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会计监督根据各种合法制度,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以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而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必须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会计监督。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反映和监督,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企业制度,二者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一)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会计监督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会计监督是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必然要求

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前提是政府的双重职能分离,即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分离。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所有企业实施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竞争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则是通过理顺产权关系,行使所有者的终极所有权权力。企业则按照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责,认真组织经营,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达到对所有者的资本保全、保值、增值的要求。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产权、组织和管理制度等所具有的特征和要求,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只能依靠会计信息协调,这样,会计监督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需要。

(一)强化会计监督是企业法人财产制度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财产制度使企业对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获得独立运作的经营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财产的委托、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为企业会计监督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会计监督作保证。可以说,会计监督是保障所有者利益的关键。

其次,对经营者而言,会计监督是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受托经营者有义务按照所有者控制企业的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这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营责任之必需,而经营者利用会计信息对资金流、物流甚至作业链进行的会计监督过程也就是企业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没有会计监督,经营者既无法实现经营目标,当然也就谈不上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再者,会计监督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处于不对等的控制地位,有不同的追求目标,尤其在信息需求和利用方面存在“不对称性”和“外部性”,借助于会计监督能够起到约束双方行为,并对未来进行合理运筹的作用。这样可以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调动管好企业,从而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地发展。

(二)强化会计监督是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需要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里,所有者与经营者责、权、利的界定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三个部分组成,其宗旨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而会计监督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做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责权利的安排:权力是经营者履行受托资任的前提;利益分配是动力和激励的一个基本手段;责任是经营者必须承担的任务,是联结权力和利益的纽带。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发挥效率,协调运行,相互制衡。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责权利的安排,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外,还必须有数量的规定性,从质与量的统一中进行把握。否则,就难于操作,更难于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样,会计监督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也就是会计通过预测、计划审核、检查、分析、执行等于段,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进行反映与监督。

在现代公司中,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发生了分离。股东选举董事会,董事会委托经理人员对公司进行管理,经理人员受董事会委托实施管理职能,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形成,会计监督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由于股东或董事会并不具有会计信息优势,而经理人员属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供给人范畴,他们具有会计信息优势,这样,在股东或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对会计信息的拥有是有差异的,他们之间出现了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而现代会计是联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纽带,它应该如实地向股东或董事会汇报经理人员的受托经营责任的情况,切实负起会计监督的责任。

五、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企业均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经营者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拥有企业人、财、物的管理权。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企业自身利益或者为了管理者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忽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存在,任意要求会计人员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信息,采取虚报产量、费用挂账或多列费用等手段,将亏损企业反映为减亏或扭亏为盈,或者将盈利反映为少盈甚至亏损,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从而造成某些不合法的经济行为有机可乘。

3.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工作不负责,有些会计人员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违心地按照领导的错误意图办事,把记账、算账、报账变为“做账”,从而失去了会计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

4.社会监督机制滞后,中介机构良莠不齐。尽管目前社会中介机构为数不少,但部分人员职业道德较差,有的甚至在执法过程中和企业串通一气,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严重损害股东利益。

六、强化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的对策

如前所述,会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完整,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会计监督作为一种法定监督形式,在经济转型期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无论是监督主体、监督客体,还是监督的内容和层次等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下的会计监督体系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其监督的目标由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利益转向微观主体利益,即会计回归企业的要求,监督主体由单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内外结合的多元化主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而且通过加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会计监督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全方位地进行,防止出现“监督盲区”和“真空地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重视会计监督的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只重视会计检查,不重视会计监督。这是不妥的。应该说会计检查和会计监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检查就是查账,是从审查会计核算资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手续是否齐全,据以判断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正确性,查账属于事后检查,是一个消极方法。而会计监督则不然,它对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主要包括:事中监督,如控制不合理开支的发生;事后监督,如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劳动生产率情况、各项定额的完成情况等。会计监督是“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方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健全,财会工作出现了核算单位分散化的趋势,下属单位成了实际或模拟的利润中心。这样财会部门的核算任务减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监督管理,防止不合理开支等倾向。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1).加强对企业各类资产的监督管理,控制资产损失。首先,加强对企业各类资产损失的监督。企业对各项资产每年至少要清查一次,对已形成损失的资产要及时处理。其次,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监督。对外投资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大对外投资,除按上述程序外,还应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最后,加强企业对外经济担保的监督。对其他企业提供经济担保的,须调查其他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以及偿还能力,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程序后方可实施。

(2).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规范,一是加强对跨期摊提费用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支的监督,尤其要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的监督。

(3).加强对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监督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一是加强对营业外支出的监督,不得自行增加营业外支出项目。二是加强对税后利润分配的监督,审查分配方案以

及是否按规定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监督公益金是否按规定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方面的支出。三是加强对国有资本金及权益的监督。审查国有资本金及其效益和增减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企业改制或合并、分立、产权转让等涉及产权变动的事项,应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强化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主体,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

(1).进一步强化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鉴证与咨询。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审查,对承包经营者期满检查以及对资产的评估、经济纠纷的调解和重大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避免伪造、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避免财务报表虚报、误报、重大遗漏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的作用。《会计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政府部门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督,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年度审计报告,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严肃纪律、客观公正。

(3).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首先,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认真执行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得到执行。

(四)推进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企业会计要想得以广泛且规范的应用,那么就必须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加以积极推进,有效的转变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不良局面,彻底的改变企业依赖政府的不良状况,促使企业逐渐的成为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不再受政府过度的保护,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当中,激发企业应用会计来对经营管理加以全面改善,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及生存的动力。与此同时,还应当对企业行政当局的各项奖惩措施加以改进,将企业领导人员所特有的行政待遇取消,从社会当中公开招聘现代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并且尽快的建立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管理经营者行为的约束,使企业的战略目标

与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相互统一,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及会计工作氛围,以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总之,现代企业制度下,客观上要求企业会计监督不断发展与完善加强和完善。而会计监督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社会和经济环境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国家的经济健康有序、平稳较快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财会研究, 2001.霍卫红 [2]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 2001 [3]张振·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J]·经济论坛, 2001 [4]郁键,王淑珍·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的有关思考[ J]·河北财会,2001 [5]向可明·强化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J]·吉林财税, 2000 [6]《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5期

篇8: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一、会计制度系统和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 会计系统控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各单位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来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 便于后续各种会计处理程序都能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所谓企业内部控制, 其实就是以有效监管企业为目的, 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前提, 对企业风险进行防范, 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监控手段。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活动控制;二是内部环境控制。

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与产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采用激励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系统化管理, 此为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必须要在专业管理制度基础上实施, 其控制目的即对其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监管, 通过对控制体系和关键控制点的建立来直观表达生产经营成果。它的要素有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及内部环境等, 如内部监督,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以此对其内部控制实施实效性进行科学评价, 一旦在其监督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不足, 就要对其进行针对性改进。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控制会计核算和监督系统, 其中包括财务成果控制、会计帐薄控制、会计凭证控制、会计报表控制等。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控制规范记录、分类或归类因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 以此充分发挥会计系统的控制职能。

会计制度系统的控制方法也比较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 也就是会计记录、业务经办、授权批准、稽核检查及财务保管等职务, 依照相分离原则, 对其岗位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 并对其职权明确, 确保能够形成相互制约机制。二是会计系统控制, 即要求企业要严格依照《会计法》及国家相关会计制度, 制定企业的会计制度, 并且明确会计账薄、会计凭证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流程, 制定完善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方式, 实行人员岗位责任制, 并充分发挥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职能。三是风险控制, 即为企业树立风险控制意识, 并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对各个风险控制点, 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及风险识别等一系列措施, 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些方式只是内部会计系统控制的一般方式, 其具体的控制方式还有很多, 需要依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方式。

二、加大会计制度系统应用,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一) 加强财务稽核, 明确会计凭证、帐薄及财务会计报告相关程序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拓宽财务稽核的业务覆盖面, 促进财务稽核向“大稽核”方向发展, 利用财务稽核实现内控的常态化。在实际工作中, 应通过对内控制度的研究, 按照业务流程的控制点, 以具体控制点和流程为基础建立并完善工作规范, 确保规范施行符合内部环境与需求。由于会计工作涉及范围广, 无法面面俱到, 所以设计时必须根据不同环节需求细化内部规范的制定,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比如企业内部采购工作, 流程上必须从采购供应职责分析入手, 明确权责分配, 由对应部门负责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核, 稽核工作完成审批, 在与供应商协调时做好采购价格的确定与控制, 最后合同签订后对采购中的风险加以分析评估, 完成支付与核算之后对整个采购流程做出审核、稽查, 以发现潜在问题与风险, 在后续工作中予以防范。

财务稽核不仅要对单位所提交的发票、票据等内容进行正常的稽核, 还要根据内控需求对采购过程中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等多项内容进行复核, 如采购职责是否正确分配与履行、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批程度是否合规、合同签字人是否有权限、是否按照单位正常采购流程完成等, 具体可延伸到企业管理中的每一项事务。对于企业而言, 不少企业有着资源共享的天然优势, 所以可通过统一性的财务稽核工作网络实现纵向与横向上的协同与配合。纵向上, 可设立总部、二级与三级稽核工作管理岗位, 形成从上到下的完善的监督管理网络, 对稽核进行监督考核, 对工作人员进行筛选考评。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 应充分发挥财务稽核的作用, 利用财务稽核来完成日常的内控检查工作, 以此来补充内控管理部门的综合自查。日常工作中的财务稽核主要包括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现金出纳员是否执行现金管理相关规定等。原始凭证是反映业务经济的最基本依据, 对其进行审核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从源头控制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日常工作中, 应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加强对记账凭证的稽核, 确保其所使用的科目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对会计账簿进行审核, 确保单位按照会计业务的要求设置会计账簿并按照相关的进行会计账簿的登记;审核会计报表中所出现的数据是否真实、反映的内容是否全面、包括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等, 确保会计报表准确无误;对出纳员在执行现金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审核, 审核是否有白条抵库、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现象, 确保现金日记账中的经济业务真实可靠。

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财务稽核及时发现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以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此外, 为充分发挥财务稽核的作用, 对于财务稽核工作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必不可少。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稽核人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 培养其责任心、提升工作能力, 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内控建设完成控制目标。

(二) 完善会计机构和规定人员的配备条件

首先, 加强财务工作人员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财务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企业要定期组织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财务工作人员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在平时工作之余, 要学会自我充电, 吸取财务会计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思想, 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 获取更多的知识源泉, 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从而在面对内部控制的新问题时, 也能够沉着稳定地对待。其次, 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会计电算化的运作能力。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个领域都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运用, 这也给企业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 为了使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正常运行, 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企业首先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其次, 企业要尽可能地为财务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培训机会,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 财务工作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企业安排的培训活动, 以饱满的精神参加企业的学习活动, 从而提高自身的会计技能。

此外, 财务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 多与同事互相交流, 互相借鉴学习, 从而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 还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由于一些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 在工作的过程中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或者是上级权力的压制, 在财务工作上做假账、做虚账,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也要定期地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使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抵制外界任何不良风气的诱惑,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

(三) 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制, 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取得成功的必然选择。所以在企业风险管理领域中, 必须努力将企业风险预警工作做到位, 同时做好企业员工管理工作, 积极培养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企业员工与管理者团结合作, 共担企业风险。此外, 根据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性, 在企业内部构建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相关内控制度,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与完善, 以此为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保障。

(四) 完善制度, 控制组织结构

完善的制度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完善会计管理控制制度, 建立会计发展的长效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使企业内部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完善会计管理控制制度, 应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抓起, 必须建立系统规范的考核体系、费用管理制度;在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素养教育的基础上, 完善会计业务规章制度, 以企业施工状况为依据, 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定期对会计管理控制制度进行检查、补充、调整, 确保会计管理控制制度的全面性、合理性。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控制企业内部人员组织结构。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 各项目负责人各司其职, 才能切实保障股东投资成本收获效益的最大化, 与企业管理层形成良好的经济契约关系, 最终促成真实财务信息报告。

三、结语

总之, 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会计系统控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且不可代替的, 此系统覆盖会计工作多个环节。为了有效连接企业管理控制和企业会计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来发挥作用。除此之外, 企业应增加会计系统控制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化, 增强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有效执行和实践会计制度和规范, 因此可在会计系统控制中纳入会计人员配备, 保证其作用的顺利发挥。

参考文献

[1]龙立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现状及完善对策的探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2]骆蘅.关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方法及会计制度的建立[J].城市建设, 2013 (15) .

[3]林钟高, 王明虎, 章铁生, 等.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与完善、资本市场财务会计与会计改革问题研究——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 2013 (09) .

[4]赵智宇.网络会计系统下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J].前沿, 2009 (12) .

[5]张艳斌.浅析现代企业如何做好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中国外资 (下半月) , 2013 (10) .

上一篇:初中赞美老师的作文800字作文下一篇:那事,那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