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曾祺,看写作中长句短句的使用

2024-05-04

从汪曾祺,看写作中长句短句的使用(通用5篇)

篇1:从汪曾祺,看写作中长句短句的使用

从汪曾祺,看写作中长句短句的使用

文/简书作者:久世一

最近看了一些对于提高写作时的文笔的建议,觉得极不靠谱。主要是关于长句短句的用法的,这里写下文来反对一下。

原文中有:

不要用长句子。不然文章就厚,油滑,容易起腻。如果长句子避免不了,那么一定要剔除西方语法带来的翻译腔,并在长句子后面用短句子切分,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节奏的问题,文字中间一定要留有呼吸的韵律。

零句,流水句是汉语言美感的根本,在于巧而碎,散韵结合,句子断,形意不断,骨相俨然。

下面慢慢分析一下这三条错在何处。

大概很多人受汪曾祺的影响,心中有一个标准——“短句为佳”。确实,汪曾祺的短句尽管很受瞩目,但是说真的,汪曾祺那么多优点,大家却只盯在他的“短句”这么一个明显可以轻松模仿的地方——

实在太小看汪曾祺了!

大多数人喜欢汪曾祺,只能看出他文笔干净清新,流畅如水。他小说的结构同样也是毫不费力,顺势而为,也是如水。

所以很多人模仿汪曾祺,都在这“水性”上模仿。最后模仿得四不像,毫无魅力。很多作家也说过,千万不要模仿汪曾祺啊,模仿汪曾祺是死路一条。至于为什么不能模仿汪曾祺,却鲜有人说。

首先,汪曾祺成名时已六十开外。

这点很重要。六十岁的人和二十三十岁的人,人生所经历的不同。所以他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可以文笔简洁,毫不修饰。那是因为他已是“六十而耳顺”了,心静如水。

可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火性正猛呢,非去模仿人家心静如水,模仿得了吗?这是放弃自己的长处,用短处去学人家。

这是心性上的不同。另外我们可以细细研究一下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一般来说,品鉴小说有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故事情节上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捡词造句的文笔。

结构没什么可说的,如水嘛,散到几乎没有。文笔修辞上,除了用了叠词、拟声词,引用民歌俗语等等极其基本的写作技巧,没用任何修辞方法。

这就是不能模仿汪曾祺的第二个原因了。他的写作技巧不在于外显的文笔和结构,而是超越这两项的另一个维度上的优势。

汪曾祺自己说: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联系的。

粗看这两句话没什么意思,对大部分人来说,基本上,听了等于没听。这就是因为境界不同而不能理解他话里真正的意思了。汪曾祺在话与话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极其强大,最别致的就是《受戒》。比如其中有这样的话:

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受戒》中遍布着让人难以察觉的“话与话之间的”奇妙的“关系”,这是一处比较明显的,所以拿来当例子。不明显的地方,一段话要单拎出来读个四五遍才能看出来。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欧亨利的写作特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还只是大的结构上、故事上的意料之外。而汪曾祺可是将这种玩儿法,内化到句子与句子之间,造成了处处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你以为和尚就该吃素,他们偏偏也吃肉。你以为和尚就该一心向佛,他们偏偏除了一心向佛之外,其他的都干。如此,当你以为这些都是肮脏的假和尚时,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

你以为——哎呀妈呀!这是要出事儿啊!老娘们怎么进和尚庙啦!他们是要做羞羞的事儿吧!

结果人汪曾祺在后面跟的是:

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

看到了没?人家就是来乘凉的,才不是要啪啪啪呢!你们这些肮脏的人!正当我们为自己的肮脏龌龊羞愧时,汪老又给我们新的一击!前面讲人两口子晚上时就坐在外面天井乘凉,后面紧接着又写他们„„

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读者下意识中,难道不会想:哈哈哈哈,果然还是在做羞羞的事情吧?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外面真的热,所以关起门窗。具体两人是怎么样,我们就不说了,反正这一小段给我们的遐想是如此多!

这就是《受戒》最强大的地方,看似毫不费力,其实句句都“居心叵测”。汪老真会玩儿!

又因为这种句子比较零碎,短而快,导致一般读者根本无法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又看到下一句了。

小说的本质是一种催眠,有的人用情节的精彩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来催眠,有的人用文笔的华丽以增加阅读时的享受来催眠。而汪曾祺的《受戒》偏偏另辟蹊径,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意外性,把读者日常的逻辑摧毁,再给出一段段朦朦胧胧清清淡淡的场景„„

一般的小说是催眠读者的意识,他的小说却是催眠了读者的潜意识。让读者被他耍得团团转而不自知。

难怪贾平凹要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所以,汪曾祺的文字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弯弯绕儿之多,也是没谁了!然而这种写法如果被点破,其实也算不上很高超的文字技巧。人人都可以用。至于能不能用出汪曾祺的效果就不好说了。毕竟要按照汪曾祺的这种路子走,除了要有一颗喜欢恶作剧的童心,要必须要有强大的知识和见闻作基础!

总之,太多人模仿汪曾祺,只模仿他的简洁和他的不饰修辞,都是尚未见其真身!

所以,学习汪曾祺,请不要单纯地模仿他句子形式,比如多用短句,这根本不是重点。况且,汪曾祺自己也曾多次说过,自己并不是多用短句。随便找一处他《草木人间》中的句子: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这句子的字数,15+3+5+22+9。

所以,句子的语感佳来自于长短句的参差。

至于原文的第二项建议——“如果长句子避免不了,那么一定要剔除西方语法带来的翻译腔,并在长句子后面用短句子切分,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节奏的问题,文字中间一定要留有呼吸的韵律。”

表面上看很专业,其实问题极大。随便找一个名人名句就能破掉了。鲁迅曾用好长的句子批评魏建功: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

没见鲁迅后面再用短句切分啊。为什么?这就是长句的妙处!在语言的表达上,长句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我们从小到大学过很多古诗,以五言七言居多。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诗歌要区别五言和七言?或者说,一个诗人心中有感,要作诗时,他是如何决定自己要做五言诗还是七言诗的?

如果不甚明了我们先举两个例子来看,同样是出自李白的绝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和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一首五言,思乡;一首七言,离别。好像没什么可对比的。但我们慢慢读、细细品之后就会发现,五言的《静夜思》虽然思乡,但是情绪并不很重,是一种对着月光、淡淡的思念。而《赠汪伦》的情绪则浓烈得多。

造成这个效果的一大原因就是两首诗——字数不同!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避免出现可能李白写静夜思拣词时,原本就没想把情绪写浓。我们再做一个小实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七言绝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如果将其删成五言:

西辞黄鹤楼,三月下扬州。远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跟七言相比,五言的时候是不是情感淡定了很多?再看整个诗的姿态„„是不是高冷了很多?

字数少,就显着高冷和理性。所以《诗经》的首篇《关雎》,男主人公都辗转反侧了,我们依然不觉得污。正是因为字数少,我们才可以感受到他的淡定、或者说克制。所以《诗经》是孔子编的嘛!自然是“发(bu)乎(yao)情(wu)、止(yao)乎(you)礼(ya)”。

除了情绪淡、更为理性,字数少还能表现另一种状态:冷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鲁迅批评人,句子那么长,是一种热心肠的表现。是想要说服别人,想让别人变得更好。血是热的,与人沟通的面向是打开的。而像《夏日绝句》,则多了一份冷峻、悲壮。不是说给别人听的,也不是要与别人沟通。是独白。有血已凉,却坚定不动摇之感。

总而言之,从抒情的角度看,字数越少,思维越理性、感情越淡、心越凉。反之亦然。如果从叙述的角度看,长句短句又有什么表现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所学的、“官方版”的《史记》中的一段: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这段可谓是真碎!碎到将原本一个急慌慌的场面,硬是碎成„„算了,看《大咕咕咕鸡是我心目中的当代鲁迅》是怎么说的:

文气本该峻急,但读了之后却只剩内心的焦急,好比跑车被堵在了四环上,司马迁的好文叫这该死的句读全白瞎了。尤其是“未至身”后面那十来个短句,节奏简直太糟心了。只有麻溜地将句号去掉几个,变作连贯的长句,惊险的感觉才出得来: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同样一段文字,因为标点的不同,而导致文气迥异。所以所谓的巧而碎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句子断、形意不断,是不存在的!

句子断了——意思就是断了!且看汪曾祺的散文《豆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这一段后面断句断得非常多,自然而然,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感。所以对于叙述中,我们要记住:叙述时,句长显急,句短则缓。

那么我们平时的写作中也不能忘记这些,乱用长句短句。比如前两年见过中学生写小说,开篇只是描写一下场景,一句句长的恨不得一句一行半!这种不是烘托情绪,也没有展开事件的地方,用那么长的句子,当然就显得粘稠和不利索。

而如果是悬疑小说正是紧张的部分,却写得尽是短句,也是一大忌讳。曾见人写主人公被歹徒扣住时的场景,尽写坏人是怎么掐他脖子,又怎么捂着他嘴——零零碎碎一大堆。这时,悬疑紧张的气氛,也就出不来了。

以上就是长句短句的适用情况。其实并不难,也不深,都是比较基础性的知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甚至有很深的误解。其中一大原因是现在很多人学习写作,所看的书,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比如“创意写作书系”。

那套书里面很多关于文字的技巧,都是针对于英文写作的。包括多用短句,少用修饰词这些。而这些技巧,是不能直接套进中文里的。

那为什么没有人写中文创作文学作品时的写作技巧呢?

很遗憾。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现代汉语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还各种外战内战、各种政治事件,以至于尚未有人总结出来现代汉语的写作技巧„„

所以希望这篇文能够成为一个引子,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文笔、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真正成熟、发光、震撼世界。

最后以汪曾祺1987年的一篇演讲作为结尾,与诸君共勉。中国当代作家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的,现在多起来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正在开始建立中国的“文体学”、“文章学”。这是极好的事。这样会使中国的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久世一:简书原创作者。微博:@久世一;微信公众号:文字Geek(wenzigeek)

篇2:从汪曾祺,看写作中长句短句的使用

关键词:大淖记事,民粹,人物,风俗,文学观

“民粹主义”是产生于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 它主张同情底层百姓, 反对沙皇专制制度, 反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 保存“俄国农村公社”。“民粹主义”在俄国近代社会历史上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民粹主义者们提出:“人民的生活本身总是合理的……人民的生活本身就能根据它的本性和天赋, 以及根据外部的自然地理条件, 定出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方式和原则。”[1]总的来说, “民粹主义”的思想内核就是肯定人民、认同人民、敬仰人民和崇尚人民。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就带有这样一种与“民粹主义”思想内核相一致的“民粹”倾向。

1988年3月, 香港女作家施叔青采访汪曾祺时, 谈到了他的“亲民思想”问题。汪曾祺说:“主要是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就是生活在这些人当中, 铺子里店员、匠人﹑做小买卖的这些人。”[2]汪曾祺觉得“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 使人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3]。这种幼年建立起来的与人民的亲近感, 在汪曾祺之后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步步升华, 发展为他的一大特色。在《大淖记事》中, 汪曾祺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描述了大淖形形色色的人物。大淖人多是靠卖力气吃饭, 这里的人活得真实, 活得自在, 活得洒脱。男人们干完活蹲在门口, 捧着一个蓝花大碗, 碗里堆着紫红紫红的米饭, 青菜小鱼臭豆腐, 大口大口地吞食, 饭在嘴里打一个滚, 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 吃得香甜, 似乎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吃的饭了。女人们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 挑着担子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 像男人一样挣钱, 也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 骂人, 打号子。原始生命的活力在他们身上充分显现, 让人觉得他们才真正活出了自我, 活得让人羡慕。而对大淖的人中龙凤———十一子和巧云的描写, 更是倾注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汪曾祺描写十一子, “长得挺拔厮称, 肩宽腰细, 唇红齿白, 浓眉大眼, 头戴遮阳草帽, 青鞋净袜, 全身衣服整齐合体”[4];写巧云是“瓜子脸, 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 眉毛黑如鸦翅, 长入鬓角, 丹凤眼, 睫毛很长, 显得眼睛经常眯晞着, 忽然回头, 睁得大大的, 带点吃惊而又专注的神情”[5]。十一子唱“小开口”, 挤满了大姑娘小媳妇;巧云去买东西, 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两个人在劳动中心生爱慕, 让人觉得他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实际上, 汪曾祺笔下这样美好、率真的人物, 是基于他对民间百姓的热爱而进行的艺术的重构。美丽的巧云, 其原型只是一个头发黄黄的、有点邋遢的、经常没精打采的女人。但她又是自尊自强的, 当她有了工作, 当上挑夫以后, 她把头梳得光光的, 衣服整齐、精神饱满, 竟然变得好看起来。是劳动人民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汪曾祺感动, 让他用艺术的笔触描绘出大淖这么多自在而美好的人民。

汪曾祺说:“我是很爱看风俗画的, 我也爱看讲风俗的书……我对风俗有兴趣, 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他觉得民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保留着一个民族常绿的童心, 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6]。汪曾祺曾经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了民间风俗的作用, 就在于保存民族情感并逐渐形成民族凝聚力。民间风俗还能反映出普通老百姓对生命的欢愉幸福感受和对生活的诚挚热爱之情。在《大淖记事》中, 人们忙时干活, 逢年过节时打牌, 旁观的闲人大声喝彩助兴。这里的人家极少明媒正娶。媳妇, 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 一般是自己找人。巧云被刘号长强占, 她没有淌眼泪, 更没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 人生一世, 总有这么一遭, 周围的人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她, 她自己也并不自卑, 一如既往地活着, 只是觉得有些遗憾, “真不该是这个人!”[7]“这里女人和男人好, 还是恼, 只有一个标准:情愿。”[8]这些关于男女关系的描写, 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规范大相径庭。但细加品味, 倒觉得“情愿”二字, 更能体现对个人情感的尊重、更能表现对“两情相悦”的现代爱情观的诠释.更能表达对民间自由精神的崇尚。如汪曾祺最后评价, “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好’, 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9]。的确, 大淖人的生活、思想、言谈举止都不一定符合传统道德文化规范的要求, 但他们却自在自为地活着、欢乐着。那里的人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自然本性, 自由自在、原始纯朴、悠然自得, 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饥来便食, 困来便眠”的民间化的自在生存状态与“人民的生活本身总是合理的”的“民粹主义”思想是一致的。这样一种对于民间自在状态的描绘和对民间自由精神的赞赏, 表达的正是汪曾祺“以民为精粹”的文学观念。

本文仅以《大淖记事》为例, 展示了汪曾祺的“民粹”倾向, 虽然汪曾祺从来没有直接表示过自己创作中的这种倾向, 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 他肯定什么、喜欢什么、赞赏什么, 都显现出他对于人民的敬仰和崇尚。作为一个跨越现当代并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 汪曾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粹”倾向, 确是为他的创作增添了一抹平凡而又动人的亮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编译局国际工运史研究室.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3:31-32.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 (第八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71.

[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 (第四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85.

[4]汪曾祺.矮纸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73.

[5]汪曾祺.矮纸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78.

[6]汪曾祺.汪曾祺全集 (第三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348-350.

[7]汪曾祺.矮纸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83.

[8]汪曾祺.矮纸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77.

篇3:英语中长句和短句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英语   长句   短句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总是引导学生多写“高级”句式,因为笔者认为多使用“高级”句式,能够丰富作文内容,锦上添花,高分自然收入囊中。但是,笔者对“高级”句式的理解是,少一点简单句,多一些从句、非谓语动词(含独立主格结构)的运用,以及适当地运用特殊句式,强调句型和倒装句等。

转眼又到了高三,偶然间,笔者看到了两篇文章,动摇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原来句子宜长宜短,皆有独特的韵味。如:

Bad luck is no stranger to this 44? year? old man. His mother died of cancer, and his weak father had to give up 11? year? old David to the care of the state. Things seemed always to go from bad to worse. Two years ago, his beloved guide dog pulled him out of the path of a truck. David was not hurt. The dog died.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让我们见证了身残志坚的David饱经疾苦,仍笑对人生,坚持排除万难,实现自我价值。文章并非赘述种种人间疾苦,而是运用了短小精悍的句子,让笔者一边读,一边感受短句带来的震撼。“David was not hurt. The dog died”,当读到这句话时,笔者油然而生的感受是:strong and powerful。

后来,笔者在《When Someone grieves》 中又一次体会到了短句的妙用。如:

I was sitting, torn by grief. He just sat with me for an hour or more, listened when I said something, answered briefly, prayed simply, and left. I was moved. I was comforted. I hated to see him go.

这篇文章除了小短句之外,还使用了恰当的副词,为文章增添色彩。其实,形容词和副词就像我们手中的油画棒,为句子增色添彩,使简单的文章充满情感色彩。

与短句的短小、精悍、有力相比,长句子可能更容易获得我们的关注,它信息量大,能够体现较高的英语水准。

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详细地阐述了长句子的运用。如:

Driving a car is not just handling controls and judging speed and distance. It requires you to predict what other road users will do and get ready to react to something unexpected. ①When alcohol is consumed, it enters your bloodstream and acts as a depressant, damaging eyesight, judgment and co-ordination ,slowing down reaction time and greatl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accidents.

Alcohol may take a few minutes to be absorbed into the bloodstream and start action on the brain. ②Absorption rate is increased when drinking on an empty stomach or when consuming drinks mixed with fruit juice.

本文给我们提供了涵盖信息量大的非谓语动词的多种变形形式。①句精彩地体现了非谓语中多层次的表现,即非谓语动词的连用和动名词短语连用;②中更多地体现了非谓语与疑问词的连用,虽然言简意赅,但信息全面。

综上所述,短句适用于叙事性的文体,它娓娓道来,短而有力,引人深思;长句则适用于说明性和说理性的文章,它能以排山倒海之势,以理服人。

篇4:从汪曾祺,看写作中长句短句的使用

关键词:斯诺家信 翻译 长句

埃德加·斯诺是进入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记者。他是一位善良的、勇敢的注重实际的美国人,是一个严谨的、机智的、追求真理的新闻记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描绘了中国红色区域,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它是如实地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革命的第一部著作,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笔者有幸参加了斯诺一百封家信的翻译工作,有机会更进一步了解到了斯诺更加平凡真实的一面,也更加感受到了斯诺的写作风格。在翻译中,笔者深感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语原文中出现的长句特别多,翻译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再次笔者选取了斯诺家信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长句为例,与同仁一起探讨长句翻译的一些方法。

(原文)Apart from two Chinese in whom I think I have found kindred spirits, a Japanese like them with whom I feel at ease, and perhaps four foreigners, I enjoy the company of few folk here beyond the exchange of casual banalities.

(译文)在这儿有两个我觉得志同道合的中国人,还有一个像他们一样的日本人,我跟他相处起来轻松自在,或许还有其他四个外国人。除了他们以外,跟其他人也就是平时索然无味地寒暄几句。

(原文)My ideas of work and existence, of God and man, my attitudes and though modes, have been shaken, remolded and shaken down again by the disturbing by the disturbing spectacle of masses of humanity being born, living, propagating and dying in an enormous irregular scheme which seems to have no sense to it, no purpose, no destiny.

(譯文)我对于工作和生存的观念、对于上帝和人类的看法,我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这一切都已经被动摇,被这令人不安的景象所动摇和改变了——在这个巨大的、无规则的世界,芸芸众生们出生、生活、繁衍、死亡;这一切似乎毫无意义、没有目的而且无法掌控。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 hy-potaxis),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采用句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意合”( parataxis) ,是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主要采用语义手段,通过词语和句子中所蕴含的含义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英语句法结构注重形合,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连接句子,也就是词语连接成句、短语连接成分句、分句连接成句的时候,都离不开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和状语功能的分词结构等,其语言注重以形显意,这一点在英语长句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原文的两句话就非常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运用各种修饰短语和从句,在一句话中表达了非常多的信息量。翻译的时候,笔者考虑到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对语序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组合,使得译文再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同事能做到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读起来不会有英式中文的感觉。

(原文)Now today I have been approached by the local American “big banker” and the president of an insurance company, who own several other energetic and prosperous concerns, to head an advertising agency which they already have operating and which they are willing to finance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译文)今天当地的一位美国大银行家和一家保险公司的总裁找到我,这位总裁同时还拥有其它好几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企业。他们想让我掌管一家广告公司。他们已经开始运营这家广告公司并愿意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提供资金。

(原文)Even so, the court would not have awarded her any permanent alimony had I contested the case. But as I had no way of forcing her to go through with the action unless there was a prior agreement—and as there was some doubt about whether I could win a decree on my own action—I made the best compromise possible.

(译文)尽管如此,如果我提出异议的话,法庭本来不会判决给她任何的终身赡养费的,但是因为我没有办法迫使她完成诉讼,除非之前就有协议,而且我也不是很确定我是否能够赢得我的诉讼,所以我做出了最大程度的让步。

而英语句子充分发挥了关系词的作用,利用它们来过渡和衔接,使句子从外在形态上来维系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的各种连接关系。汉语句子依靠语义的贯通和语境的映衬,以神统形,句子结构松散而富有弹性,形成句子的自由度很大,并不刻意追求句式整齐,而是追求句意通顺。所以在翻译原文这三组长句的时候,笔者同样对原文信息进行了重组,让译文更加符合汉语语言的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长句所占篇幅长,信息量大,结构严谨,翻译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在翻译中,我们应该通过分析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找出它们各自明显的特点,针对其特点进行翻译。英汉翻译过程中肯定要采取种种变通手段,这些变通手段在翻译活动中表现为各种翻译技巧。长句的翻译,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当然也没有办法通过一些机械化的手段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因为有时也要考虑文化差异、翻译动机、译文用途、原作者写作风格等重要问题。

注: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中国出版集团,2005.

[3]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贾柱立.实用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篇5:从汪曾祺,看写作中长句短句的使用

一、散淡平和,不事雕琢

《金岳霖先生》一文的开篇是这样写的:“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其中的“有趣”二字,似乎成了汪曾祺记忆中金岳霖先生最大的特点。浏览全文,从字面上看,主要围绕“有趣”展开,写了他的外貌特征、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描绘了金岳霖先生的形象。

样子有点“怪异”。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后来他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他微仰着脑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

教学风格“独特”。如,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再如,面对林国达提的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金先生的机智、风趣可见一斑。

举止行为“天真”。应沈从文之约给学生作“小说和哲学”的讲座时,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甚为得意。

兴趣爱好“可爱”。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专业理解“奇特”。学生陈蕴珍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晚年生活“有趣”。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此外,还有一些“闲笔”。如,闻一多在校友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闻一多穿一身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朱自清披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以及金先生的学生王浩的一些事。这些事情围绕“有趣”展开,都是一些“小”事,甚至有点“散”,在写法上没有过多的夸饰,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琢。

二、平而不淡,小中见大

汪曾祺这样看待他的散文创作:“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我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是要适当克制。”他在《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中引述沈从文老师的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实际上他的文风也深受导师沈从文的影响,沈从文的这句话也大概是汪曾祺的夫子自道。用心品读《金岳霖先生》,从金先生以“有趣”展开的平淡质朴的“小”事背后,我们能够感受到汪曾祺“克制”的情感,感受到作品中“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

为人坦诚。写金先生样子有点怪: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以上的三点都是因为眼睛有病,并非为了特立独行,其中的病痛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可见,他待人是多么的坦诚。应沈从文的要求,给联大的学生讲《小说和哲学》。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可见一位满腹学问的大哲学家此时又是异常的坦诚。

行事率真。给学生作“小说和哲学”的讲座时,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一则可见当时生活之艰苦,二则可见金先生的率真可爱。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与鸡同一桌吃饭;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这里写到了他与鸡为伴,以孩子为伴,是写他的“不孤独”,“不孤独”的背后是他的率真可爱,童心未眠。而写他晚年坐平板三轮车每天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这里我们在感受到先生的单纯、可爱的同时,不禁感到心中有些心酸,一个的八十岁老人,竟然因为毛主席的一句话而每天到王府井大街折腾,他太单纯了,单纯得有些近乎不谙世事。

感情真挚。学生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语言简洁的不能再简洁了,细细品味,他的悲伤早已溢于言表,感情特别的真挚。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叙述又是特别的简洁,然而其中不知饱含多少深情,难怪在座的人听后无不潸然泪下。

真做学问。萧珊问他为什么搞枯燥的逻辑,金先生做出的“我觉得它很好玩”的回答,写出了他对所做学问的爱和执着,只有真正地爱,才能做得持久、做得好。而金老与王浩在课堂上苏格拉底式的问答也颇能体现学者之风。汪曾祺先生评价他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也可以看出金老的内敛、谦和。

用心品读,在金岳霖“有趣”的表象背后,蕴含着其独特的个性、人格和情感,那就是金岳霖先生身上内在的“大真”——率真可爱、纯朴天真、感情真挚、真诚磊落。而且,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是因为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

三、闲笔不闲,别具匠心

《金岳霖先生》还有几处信手拈来的“闲笔”:一是描写金岳霖奇怪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二是,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并联想到王浩“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些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章由金先生穿的“麂皮夹克”引出了“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和“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可见当时西南联大的大教授们生活是多么的清苦,但是他们却能甘守清贫、教书育人。再看闻先生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时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在蒋介石的干儿子家中大骂蒋介石,其一身正气,肝胆可鉴。从这里,折射出的是作为“精神高地”的西南联大,其众多的知识分子身上共同的、迷人的人格魅力。再联系文章开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和文章结尾“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汪曾祺的用意不言而喻,他是把金岳霖先生置于西南联大教授群体中去描述,散文的开篇就给全文定下了以点带面的基调,写金岳霖,也就是写西南联大诸位先生的群像。

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管吃了饭就打球叫“练盲肠”;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王浩不仅学问师承金岳霖先生,而且率真的性格都深受金先生影响。再看看,我给王浩画中的“青头菌、牛肝菌……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不正是对虽艰苦却火热的西南联大这一“精神高地”的怀念吗?

仔细品味,这几处“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看似“闲笔”,实则是匠心所在。

总之,从《金岳霖先生》一文可见汪曾祺的散文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亢的抒情,一切都那么平实,那么自然,却很耐人寻味;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处处藏了玄机,别具匠心。

上一篇:2024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备案登记申请人提交材料下一篇:初一语文辅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