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2022-10-21

第一篇: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希望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自己的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作文素材。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如:星期日早晨,起床后,妈妈收拾屋子,让“我”墩地,“我”墩得很干净,受到表扬,也从中体会到替父母分担家务的快乐;上午,“我”跑到公园,足足放了两个小时的风筝,欢乐无比;下午,看了世界大片《泰坦尼克号》,很有感触;晚上因贪看电视剧《天龙八部》,耽误了预习功课,只得第二天早上起来紧赶,弄得十分难堪,总算勉强躲过了老师的批评??

大家只要认真想一想,每天你身边类似的事绝不会少。其实,这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有的同学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概括起来就是:学习--吃饭--休息。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要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例如多看些有益的书,弹弹琴,练练书法,打打球,听听音乐等等;要学会关心别人,多一点爱心,例如多为老师、父母、同学做些好事;要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淡”、“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要勤于实践,多动手做一做,从中获取第一手作文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自然也会丰富起来。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作者写的什么事?为什么能够写出这篇文章?

节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通向楼顶的排水道正往地上哗哗地流水。我向楼上望了望,并大声喊:“谁家太阳能流水啦!”我的话音刚落,就有许多人从自己家窗户探出头来,没有一个人说话。

于是,我就挨家挨户地问了起来。我问王叔叔,又看了李奶奶家的水龙头,一至六层都问过了,只有四层刘叔叔家的门关得紧紧的。肯定是刘叔叔家跑的水。可他家没有人,我只好跑回家问爸爸怎么办?爸爸说:“你刘叔叔在一街那边工

作,具体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我又问:“那刘叔叔单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个体服装店没电话。”爸爸答道。我急得真想撞开门,把水龙头关好。这时我忽然记起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路过一街时在一个小服装店门前看到过刘叔叔。想到这儿,我骑着车子飞也似的来到了一街的那家小店。我把刘叔叔喊了出来,喘着粗气说明经过。“我现在忙着赶活,回不去呀!要不你帮我关一下!”说着,刘叔叔把钥匙递给了我。

我骑着车,又飞快地奔回刘叔叔家,关好水龙头。事干完了,已经两点了,我没顾得上吃午饭,就急急忙忙上学了。

虽然我又累又饿,但我心里却很高兴,因为我为节水做出了贡献。

本文写的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听到流水声→用喊声通知→挨门挨户查问→寻找刘叔叔→关上水龙头”,反映了“我”节约用水的优秀品质。文章真实、具体,小作者的行为着实令人感动。这些,与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与他重视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也是分不开的。

第二篇: 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素材

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平乐小学

教师

陆惠红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古代教育家朱熙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道出了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说明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求的发展,笔者人为,要学生写好作文,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从生活的内容入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从中提取写作的素材。以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一写感受。

一.从家庭生活中提取

家庭生活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是习作不可缺少的素材。为了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帮助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启发学生认真留心,体会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然后以此为写作素材。如:《今天我当家》,《我学会了炒菜〉》,《第一次洗衣》等等一篇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出现在学生的笔下。 二.从学校生活中提取

学习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学生感受最深的生活。因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小学生丰富的写作源泉,所以,在教中,我们应巧妙新颖地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动机,挖掘潜力,探求新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经常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协写作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办手炒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一堂有趣的课〉〉为题的作文,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过。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大都生动具体,内容充实。这样一来,学生写起作文起来就容易做到“言之有物”了。 三.从社会中提取

很多学生对习作都感到很惧怕,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要写什么,没有内容可写。这原因主要是小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丰富,对周围的事物不仔细留心观察,不动脑筋去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儿朵去感触,用自己的脑去思考。让学生去发现一些新鲜的事物。教师因势利导,创设生活化的作文情境,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的热情。

总之,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写作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使学生越写越想写,越写越得意。不再感到内有内容可写,没有话可说。从而感受写作带来的乐趣!

第三篇:如何引导农村学生从乡村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自然生活篇

作为农村普通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常常被作文教学所困扰。一提作文,老师心凉,学生头疼,花了时间,出了大力,费了心神,却收效甚微。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也的的确确存在诸多问题。几年的读书生涯让出身农村家庭的教师们远离了农村生活,有的甚至被城市生活同化,评价学生作文优秀的标准是在立意、选材和语言上带有浓厚的“城市味”,用华丽的词藻,写喧闹的生活,表达出人生的感悟。因此,教师们硬逼着学生去写他们所不熟悉的事物,蛮横地把学生的作文同他们的实际生活割裂开来。农村学生的作文正沿着一条畸形的道路蜿延,却不知道路的尽头在哪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家创作离不开生活,学生写作也离不开生活。新课标十分强调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生活,加强阅读积累,培养联想、感悟能力。农村中学生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也在农村,农村社会的生活是他们作文的根本和源泉。

农村学生的家庭生活较之城里的学生,多了几分自由和快乐,天地也更加广阔。他们春天可以到野外挖野菜、放风筝;夏天可以到树林里捉知了,到河里捕小鱼;秋天可以到田地里拔花生,到山里摘野果;冬天可以满村子追赶着打雪仗,可以到田野里逮野兔。农村还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风霜雨雪气象的变换;有脱贫致富的新人新事,千姿百态的风俗民情,艰辛快乐的农耕劳作;更有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农村人淳朴厚道的感情等。这些在作文写作中,都是很好的素材。那么,教师在学生写作时,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从乡村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让学生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笔下生辉呢?

一、教农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我们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农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写日记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 认真观察,写出农村特色

提醒农村中学生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自然景物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田野、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用记录手册的形式、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出所见的景色,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体验农村田园生活

体验就是积累农村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实际农村生活经验或经验不丰富,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不切实际,干巴巴的,甚至言之无物。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上山放牛、砍柴割草,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锄草、割稻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3)收集农村经典谚语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又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讲的是动物的各种行为可以预报天气。学生通过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4)观察农村飞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倡构建新农村,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科技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厂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

(5)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农村生活美的能力

农村的美可以说是没有污染的,是全天然的,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农村生活美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农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认识到“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欣赏农村自然美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又要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发现,如何欣赏,如何积累,如何表达。作文教学要紧密地结合农村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这是解决农村学生作文无从下手的根本所在。 (6)写农村特色日记

日记是一种写作基本练习,有人把日记叫做“生活素描”,或“实地写生”。它是一种写作准备,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细节,细节是作文的命脉。没有细节,作文就干巴无味。但细节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来自生活。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另外,农村生活中的人物谈吐、风俗、家常、串门、风景等都是日记的内容。这样,一篇篇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附:学生自然生活类练笔两篇

作品一:校园里的那棵柳树(八三班

杨启珍)

秋风起,雨点落,校园里的那棵老柳树静静矗立。 在我们校园的操场边有一颗老柳树,看上去比三层楼房还要高。它长的枝繁叶茂的,远远望去,好似一个绿色的大蘑菇立在校园。我不由自主的来到它的身边,一片树叶随风而落。弯下腰身捡起那片柳叶,淡青色,滑滑的,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咬下叶尖,苦苦的 ,涩涩的,那味道久久不能逝去。

站在树下,陶醉的张望着,那随风起舞的枝条似乎在向我炫耀它婀娜的姿影。它粗壮的枝干让我很是好奇,不由伸出手慢慢触摸它满身“伤痕”的枝干,我的手条件反射般收回:好粗糙啊!

当看到落叶归根,大雁南飞时,抬头看一眼这棵老柳树,我的思绪漫过了四季。

春天,当一切都在沉睡时,柳树却按抐不住急迫的心情,用它那如绿色云雾的身影点缀春天。

夏天,当一切都因炎热而无精打采时,它却摇摆着柔嫩的枝条招呼我们这些上体育课的孩子躲到它的浓荫下凉爽。

秋天,当一切树叶飘落时,它却依旧保持绿意满树,为萧瑟的校园增添生机。 冬天,当一切都被大雪压弯了腰身,它却顶风冒雪更显粉妆玉砌之美。 饱经风霜,历经风雨,老柳树总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它那宝贵的精神不正和老师相似吗?失败时,是老师积极鼓励;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时,是老师敲响警钟;迷失前进的方向时,是老师指点迷津„„可老师何曾向我们索取过什么呢?他们只是默默地奉献着,辛勤的培育我们这些含苞待放的花蕾。

当秋风又起,雨点又落,老柳树依然矗立在校园。

作品二:走在秋天的田野(九一班

彭玉红)

沐浴着清爽的秋风,漫步于那片金黄色的田野之中,微风夹杂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极目远望,一片金色的世界映入眼帘。漫步于秋天的田野之中,细细品味那秋天的韵味。

沿着弯曲的小路径直前去,一片大豆就在眼前。尖尖的外壳鼓鼓的在阳光下尽情的成长,那弯弯的豆荚紧紧地包裹着里面的果实,像母亲守护自己的孩子。剥开一个豆荚,里面滚出几粒金黄的豆籽儿在阳光下泛着亮光。拿起一粒放置掌心,轻轻的触摸,它光滑的身体是那么的饱满。情不自禁的放入口中,一股淡淡的豆香在口中漫开,仿佛又喝到了那甜美的豆浆。

再来到一片玉米地中,一棵棵玉米像一个个将士守立在那片田野中。剥开一个金黄的玉米棒,一排排玉米粒映入眼帘,每一粒都那么饱满。抠下一粒放入口中,一股清香滑过舌尖。风轻轻地吹,吹得玉米跟风儿一起不停地舞蹈。 抬头仰望,深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悠然飘荡,偶尔有一群小鸟向南飞去,金灿灿的阳光普照着大地,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漫步在这田野之中,看到这秋天的硕果,眼前仿佛展开一幅深意的图画: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一粒粒种子被播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时而阳光明媚,时而大雨倾盆,有多少次暴风雨无情的摧打,它们仍然在这片土地之上生长,坚强的走到了今天,一粒粒饱满的果实不就是它们一路走来的完美的见证吗?

我还在这田野之上,看着这来之不易的果实,思绪在我自己身上定格:一次次批评,一次次磨难,一次次失败,让我几乎放弃了学习。今天我所看到的一切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我遇到的磨难远不及这荒郊野外暴风雨的袭击。未来的路就像这田间的小路一样弯曲,未来的磨难也将比这暴风雨更加凶猛。然而现在的我要坚强的走下去,我坚信,总有一天,我必将收获属于我自己的果实。

秋天的柔风扑面而来,我静静地漫步于这片田野之中,那金色的果实静静地挂在枝头,这来之不易的果实必将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今天,走在这秋天的田野中,我静静地思索,默默地凝望„„

第四篇: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把数学带进生活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数学,教师在日常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数学就会感觉很轻松、快乐。而且,为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用最熟悉的素材学数学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教材时,让学生对自己最熟悉的文具、生活用品等进行观察、比较、操作、尝试,从而建立起空间概念。在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再让学生探索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物体。

二、注重个性差异,多样化的思维探究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去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交互作用种探索、创新,在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的探究中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课堂异常活跃,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兴趣浓厚,人人学有所获。在各小组的探究中,还联想到生活中的排队是按高矮排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到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三、学习方法多样化

新课标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独特体验,把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构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环境。

把数学带进生活,能使每个学生的兴趣、思维、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展示。现代社会尤其是倡导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究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作为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习的伙伴,是建立在相互依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他们的关系是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关系。可以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己喜欢学习的数学。在同一片蓝天下师生共同探究,在体验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师生同乐学数学,易学、乐学。大家学,学有所得。人人动手,个个动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第五篇:从平凡生活中发现新闻素材

很多基层通讯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尽管勤奋努力,挑灯夜战赶出来的稿件却难以见报。这是为什么呢?想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作者自身新闻采写专业方面的素养问题及实际采访经验的问题,也有新闻写作技巧的问题。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两个通讯员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甲通讯员的稿件被编辑选中了,乙通讯员的稿件却“石沉大海”。我想这成败的关键,多半在于作者有没有选取好适当的报道角度。作为一名工商基层通讯员,笔者有一些采写新闻稿件的体会,写出来与广大基层通讯员共同探讨,权作抛砖引玉。

一、多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报道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要看到别人未看到或看到了不理解、理解了印象不深刻的东西。惟其如此,方能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新闻。

一些有经验的编辑、记者告诉我们,新闻线索的获取没有定式,所见所闻,切身感受,通常被认作获取新闻线索的基本途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认真挖掘,就有可能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譬如去年2月,我听邻居闲聊,说是几个小偷撬开某居民新安的防盗门入室行窃,事后失主找到卖防盗门的商家索赔,商家竟置之不理。我当即料定,此事如果属实,可以写成一篇百姓维权的新闻。于是我追踪调查,结果写了一篇题为《防盗门被撬蚀财,经销商岂能不管》的稿件,先后被《市场与消费报》和《中国工商报》采用。

写新闻的人要有一双鹰的眼睛,一双兔子的耳朵,一只猎犬的鼻子。这就是新闻学上讲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善于发现与鉴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事实必须具有特色,因为只有具有特色的东西才会吸引人。基层通讯员要着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素材。

二、写新闻报道要讲究时效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现已开始朝着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事件报道给读者。

讲究新闻的时效,忌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类模糊词语。基层通讯员往往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因此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地采写新闻,报道新闻。

讲究时效观念,除了讲求时间性、时新性,还要看准媒体当前的报道重点,即讲求时宜性。但凡有经验的通讯员都能做到这一点。《市场与消费报》去年3月初开辟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我发现后,很快写了一篇题为《嘉陵党员先进性教育目标明确》的稿件,该报3月8日第三版就给发表了。

三、搞好新闻报道工作还要突出一个“新”字,包括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

新经验、新人物等。

应当说,宣传好工商干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及时把每天发生的鲜活新闻报道给读者,是广大基层通讯员的责任。但有的稿件罗列现象,拼凑数据,分析问题浅尝辄止,其结果往往被编者“打入另册”,做了无用功。我们应当努力避免这类虽符合报道要求但又不能见报的“大路货”。克服的办法是既要抓“深度”,又要抓“新度”。抓“新”,围绕焦点、重点、热点、亮点来选材,反映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个私业主,他们当前最希望政府出台什么政策,希望工商部门帮助解决什么困难;比如基层工商所,他们在经检办案中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在工作、生活中有哪些苦恼与困惑等等。抓“深”,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写出新鲜的、有新意、有特色的报道来。

四、熟悉工商法律法规,注重新闻实践的积累,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必备条件。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时见个别媒体有工商干部上路执法、某工商局对某人做出“处罚金×元”行政处罚决定的报道。这种现象说明,不懂相关法规,不仅给读者带来误导,而且损害了工商系统的形象。作为基层通讯员应当知道,法律并没有赋予工商部门单独上路执法的权利;而“罚金”是一种刑罚手段,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应为“罚款”。由此可见,学习学习再学习,多么的重要。

积极参与新闻实践,注意积累经验,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基层通讯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年来,我除了积极采写新闻,还特别注意将报刊发表出来的文章与自己的原稿进行对比,哪怕只改动了一句话,几个标点,我也不放过,从而汲取编者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事实上,文章不厌百回改,基层通讯员见报的文章编辑只字未改的情况恐怕并不多见。

五、提高稿件采用率没有诀窍,但改变文风追求新闻的鲜活、生动,让读者耐看,也是媒体的基本要求。

当下的新闻,似乎都有一定“套路”,只要我们多读些报刊上的“本报讯”,就逐渐会掌握要领。写人物通讯,要特别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多一些描写,少一些议论。譬如我发表在《市场与消费报》上的《榜样的力量》,就采用了报告文学的手法,全文捕捉了南充市工商局局长潘琪文的大量细节,并运用人物对话,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行文至此,倘要我再说点别的什么“诀窍”,那我只能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上一篇:城市管理整治行动方案下一篇: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