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探析

2022-09-10

我国交通运输迈入需求总量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调整的新常态发展时期, 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营业性旅客周转量将呈现以铁路、民航为主, 公路为辅的局面。

交通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适度超前, 我国交通运输由长期的交通供给短缺逐步进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新阶段, 交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阶段性调整、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等外部环境变化, 我国客货运输量长期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 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超8%, 旅客周转量增速还要稍高。

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适度超前, 我国交通运输由长期的交通供给短缺逐步进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新阶段, 交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阶段性调整、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等外部环境变化, 我国客货运输量长期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 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超8%, 旅客周转量增速还要稍高。

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适度超前, 我国交通运输由长期的交通供给短缺逐步进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新阶段, 交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 交通运输量发展态势也发生变化。在运输量增速发生变化的同时, 客货运输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一是高速交通需求旺盛。在整体运输量增速迅速下降的背景下, 民航和铁路运输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铁路客运量中动车组列车所占比重攀升, 2013年为25%, 2014年超过三分之一, 2015年达到45.8%, 2016年超过一半。人轿车保有量首次超过1亿辆, 增长15.5%, 高速公路7座及以下小客车流量增长16.5%, 自驾车出行成为公路出行的主要方式。

二是快件运输增长迅猛。2013年以来铁路货运量持续下降, 但是, 国家铁路集装箱、散货快运量增长40%和25%。快递业务量2014年突破100亿件、2015年超过200亿件, 2016年快递业务量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达到312.8亿件, 增速51.7%。三是多式联运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 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并且发展呈现加速态势。铁路传统大宗散货等黑货物资的运量普遍下降, 大多白货物资运输增长, 铁路白货物资的运输一般需要其他运输方式协力才能完成, 铁路白货物资增长反映多式联运需求。

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扩张阶段已基本结束, 钢铁、煤炭等很多行业逐步达到峰值规模, 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 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兴产业等必将改变货运需求结构。

我国人均GDP达到5万元,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高端化需求特征明显, 改革开放后出生群体的生活消费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这些都推动了过去高端化的出行逐渐成为大众化的行为。

客货运输需求发展趋势

营业性旅客周转量市场份额, 预测到2020年, 铁路保持稳定, 民航上升而公路下降;预计到2030年, 民航旅客周转量市场份额将超过公路而与铁路大致相当, 形成以铁路与民航为主、公路为辅, 水运补充的市场结构。

(一) 客运需求中长期发展趋势预测

1.客运需求保持4.2%上增速。人均出行规模变化结合总人口规模的变化, 可以预测未来客运需求的变化速率。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消费倾向变化, 收入差距水平的缩小, 高铁、民航网的完善以及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带来的交通出行便利化等因素, 综合预测, 至2030年我国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速度在4.2%以上, 其中,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4.5%左右, 2020年至2030年约为4%。

2.客运需求结构变化

(1) 客运需求特征趋势。高速运输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民收入水平有较快增长, 对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将促进高端运输方式及其市场的发展, 包括航空、高速铁路、私人小汽车、需求响应交通等。

城际客运需求增长更快。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了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群快速客运系统的不断完善, 城际旅行次数增多。预计在2020年前平均出行的距离会继续的拉长, 2020年后运距增长的速度会有所下降。

不均衡客流将有所平衡。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等政策推动, 流动人口逐渐真正融入城市, 农村人口的转移速度会逐步趋于平缓和下降。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流动人口客运出行特征将逐渐城市化, 每年大规模的“候鸟迁徙”状态将得到缓解。

(2) 客运方式结构趋势航空、高速铁路快速客运方式的市场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综合判断, 2020年我国营业性旅客周转量市场份额中, 铁路保持稳定, 民航上升而公路下降。

研究预测, 2030年我国机场旅客吞吐量为30亿人次, 铁路旅客发送量为60亿人次。

结合铁路和民航旅客运输距离的变化趋势, 预测到2030年, 营业性旅客运输市场上, 民航旅客周转量市场份额将超过公路而与铁路大致相当, 形成以铁路与民航为主、公路为辅, 水运补充的市场结构。

(二) 货运需求中长期发展趋势预测

1.货运需求发展总趋势。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日本和英国上世纪70年代时期第二产业比重达到峰值、第三产业比重反超第二产业的阶段相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背景。

但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特别是工业结构逐步向高度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升级, 煤炭、矿石、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和重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趋缓甚至减少, 与“十二五”时期相比, 我国货运弹性系数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全社会货运需求将呈现年均3%左右的增速。

2.货运需求结构变化

(1) 货运需求特征趋势。生产型货运需求增长放缓, 工业结构将呈现重化工比重下降、新型制造业比重增长趋势, 远距离及大批量能源和矿产原材料货运量短期内将仍有下滑, 2020年前后稳定, 生产型货运需求增长则逐步放缓。

同时基于互联网, 我国工业生产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这种趋势将持续导致更多货物需运输至零散消费末端, 加剧货物运输的分散性和小批量。

(2) 货运方式结构趋势。新常态下, 各种方式的增速分化程度将明显加剧。

大宗物资需求下滑导致铁路货运量持续下滑, 货物周转量比重下降, 但有望在“十三五”末期实现本轮止跌。

公路运力充裕和机制灵活等优势将继续发挥, 比重持续提高;水运货物周转量比重受大宗物资货运需求下降影响仍将下降。

管道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 油品运输回流带动其货物周转量比重将持续上升。

预计伴随着宏观经济顺利转型升级, 在2020年左右迎来铁路货运比重降速放缓转折点。其间货运结构依旧总体呈现铁路降、公路升、水运降、管道升的发展趋势, 预计在2030年—2035年, 我国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结构趋于稳定, 呈现水路、公路领先, 铁路、管道次之的排序。

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主方向

未来我国交通运输供给侧的建设任务为“提速度、降成本、拓服务、更安全、绿色化”。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20年的大规模建设, 我国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适度超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也带来运输需求新常态。

(一) 提速度: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推进交通更快更便捷

要大力发展高速交通和一体交通, 到203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客运铁路网、民航运输网, 满足快速、便捷的运输需求。补齐贫困地区交通短板, 让贫困地区群众交通出行更便利。

(二) 降成本:积极推动物流降本增效, 实现运输更经济

建设无缝化衔接的货运枢纽。完善便捷、一体的货物枢纽, 共享信息资源, 提高中转效率。健全机制,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联程联运、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健全企业间联运机制, 鼓励开展铁水、公水、公铁等联运。

(三) 拓服务:拓展服务功能, 交通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

从运输行业内部看,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本质上就是减少交通运输的全链条时间 (包括等候时间) , 降低物流成本。从整个经济系统看, 基于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大力拓展运输服务功能实现与产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重点。

主要有:鼓励城市交通场站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促进交通与商业、休闲等功能融合, 建设城市交通综合体。

(四) 更安全:以人为本, 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

继续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提升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水平。构建交通应急保障机制, 注重与全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的衔接和配合, 建立跨区域、跨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响应和处理机制,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五) 绿色化:发展绿色交通、集约交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全环节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运输服务的各个子系统。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 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培育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 降低资源占用和消耗强度。

优先公共交通和公共型交通发展, 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

上一篇:壳牌煤气化装置除渣系统故障判断与排除下一篇:试论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