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022-09-11

2015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扩大有效供给, 满足有效需求,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至此,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当前及整个“十三五”时期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内容。

2017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指出,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适度扩大总需求, 加强预期引导, 深化创新驱动, 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九大报告中, 仍然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2017年12月, 召开了中国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 会议部署了2018年中国发展改革的十大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其中,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提到了首要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当前政策体系和经济、文化工作中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 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从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 着力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

正确理解并有效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对于山西文化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每一次文化领域的改革都是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 80年代初,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 文化领域改革渐渐起步; (2) 90年代转型期,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探索; (3) 党的十六大, 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及面, 开始全面铺开; (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以《决定》为标识, 文化体制改革明确目标、指导思想、任务方向; (5) 党的十八大以来, 文化供给侧改革发力难题, 向纵深拓展。向改革要活力, 向改革要动力, 改革的历程证明, 改革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制胜因素。今天, “三期叠加”, 改革同样是推动山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文化供给侧的改革是当前文化形势与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外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经济新常态引领下, 文化建设也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保基本、促公平中如何确保量与质的统一, 既要惠及全民, 又要提高满意度。文化产业结构性障碍突出, 在山西转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作用还不明显;艺术生产有高原无高峰, 人民群众真正喜欢、有奖杯有口碑的优秀艺术产品还不尽丰富, 离人民群众的欣赏期待还有距离;一些体制机制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公共文化供需失配问题、艺术生产供需错配问题、文化资源无序开发、文化产业长期低水平发展等。

文化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应在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

一、有效的文化产品

(一) 生产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

目前, 海量的产品不能全部转化为有效的消费需求, 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无效供给。有数量缺质量, 供给侧存在结构性失衡。

应利用多种途径, 掌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再把文化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转化为文化消费, 找到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方向,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从消费者角度, 培育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居民文化消费行为”, 有的放矢。

(二) 文化生产在生产文化产品的同时, 也在生产文化需求

文化需求是潜在的, 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生产有效的文化需求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市场, 创造文化消费。由于文化业态的变革, 许多传统文化行业面临全行业危机。文化供给侧应当紧紧抓住科技进步的重大机遇, 积极探索新型文化业态, 通过更加新奇的用户体验和附加值, 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

文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地去库存、补短板的问题。文化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品属性要求文化发展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素养、影响大众审美、引导文化需求。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要多提供高雅艺术的供给, 增进人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尺度, 使得大众对高雅艺术需求增多,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三) 提升内容供给的水平

文化消费的核心是内容消费, 内容创新也是文化进步的阶梯, 真正决定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是文化产品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没有优秀作品, 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 那也只是表面文章, 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 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应继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 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三个一”等, 推出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 展示山西文化璀璨, 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合作包容、以廉为荣形象的精品力作, 有精品,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就出来了。

二、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同样存在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近几年的文化惠民活动中, 为村民配套设备时, 采取按村分配的办法, 没有考虑乡村经济发展不一、人口数量不同和文化需求的差异化, 造成“个别地方不够用, 个别乡村没人用”的现象;人口过万人的大村与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配套同样的问题设备;喜爱柔力球的村镇和喜爱秧歌的村镇同时配发腰鼓等等现象。特别地, 某些自然村消失后, 仍然配套相同的设施。这种不匹配, 给开展活动造成了一些限制。农家书屋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各地农家书屋使用率不是很高, 书架上满满当当的图书很少有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维修等技术类图书, 久而久之, 农家书屋的作用削弱了。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应避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一厢情愿”, 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建立群众事前表达、事中监督、事后评估体系, 使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过程, 让文化更多的“惠”民。

三、创新的文化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更是明确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 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我省的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

(一) 培育新业态

人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技术, 就是创造新供给、打通新资源的重要手段。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业态创新, 应鼓励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新业态的成长。当下文化领域应充分借助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 加快推进山西文化云平台建设以及文化金融服务机构建设, 推动文化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服务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供给升级, 从而引领潮流, 创造新的需求。

(二) 培育新动力

依托山西优质文化资源, 借助综保区政策优势, 培育创新动力, 推动山西省文化保税区、山西省文化产业园的建设, 加速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 着力打造我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综合服务平台和文化产业发展桥头堡。高起点大手笔谋划文化旅游产业, 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文化旅游大县建设, 支持《晋秀》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建设, 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 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培育山西“文化品牌”, 提升山西文化对外影响力, 以此推动山西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创新和繁荣, 带动山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在新产业带动新生产关系、激发新能量的同时, 也就能培育出文化行业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 提升创新转化率

依托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山西科技创新城、山西高校园区等,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成长环境, 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政府

(一) 改革行政体制, 降低制度成本

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如加强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等。二是努力改变文化管理方式,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实现网上审批、网上办案, 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加大政府采购和无偿支出的力度, 改进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方式和内容, 在促进文化消费中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主导作用。

(二) 改善政策环境

为新兴业态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研发费用抵税等政策;完善政策衔接和配套。

(三) 重视政策落实

细化政策、制度, 使政策实施成为可能。

同时, 文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注重处理几个关系:

1. 以社会效益实现为前提, 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化有不同于经济的特殊性, 文化产品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殊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既有商品的属性, 又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公共产品属性。文化供给侧改革, 要以实现文化社会价值功能为前提要件, 实现经济价值功能与社会价值功能的有机统一。

2. 以注重社会效益为前提, 处理好尊重需求与引导需求的关系

供与需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需求影响供给, 供给又制约需求。一定条件下, 供需关系由市场调节、市场反映。文化产品、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考虑其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功能的特殊性, 要思考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对于群众对于社会的精神引领和思想塑造作用。尊重需求却不能顺应需求、更不能迁就需求, 牺牲其社会价值。这是文化供给侧改革不可突破的底线, 也是封锁线。

3. 要以保护为前提, 处理好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山西是文化资源丰富、禀赋优渥。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淀丰厚。但山西同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观念、思维滞后区, 创新创意不足是我们的短板。文化资源随意开发、低水平开发、重复性开发比较突出。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工程文化资源分类分级目录, 宏观把握, 合理规划, 有序开发。文化产业说到底是创意产业, 要加强创新能力, 提高文化资源开发附加值。

改革己进深水区, 惟其难, 方言其深。穷则通, 通则变, 变则久。新的改革窗口已经开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要紧紧抓住山西文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 迎难而上, 克难而行, 以“逢山开路, 遇海架桥”的勇气, 以“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的韧劲, 以“甩开膀子, 迈开步子”的干劲, 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务实精神, 啃下文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这块“硬骨头”。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当前政策体系和经济、文化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文化的体制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由起步到拓展已经走过四个阶段, 十八大以来, 文化供给侧改革发力, 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有效的文化产品、提高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创新的文化产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 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将是推动山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正确理解并有效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对于山西文化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创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