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就业途径选择

2024-05-03

师范生就业途径选择(共8篇)

篇1:师范生就业途径选择

师范专业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方向?

一、师范专业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方向?

今天除了两位职场人士,参加《人生规划》沙龙的以大学生为主,其中有十几名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师范专业大一学生,因此董老师除了回答个人提出问题,着重讲解师范专业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方向。

首先,他们要明确将来要当老师还是进企业,如果要当老师还要继续明确要当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老师,不同级别的教师招聘要求不一样。首先考取相应学历,一般高中或大学要求硕士或博士学历,那么要考本专业师范类学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当然学校越知名越有竞争力。其次,相关教学经验也是在选择教师时很看重的方面,因此大学生要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时间,到想去的城市、同一级别的学校实习,观摩与学习优秀教师讲课方法与技巧,并找出自身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弥补。再次,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大学生要不断提升修养和底蕴、培养良好气质、锻炼出色口才,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最后,董老师联系我国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进口量居世界第二,但是世界出口产品前百名却没有一个中国品牌的现状,感慨我国要想打造出世界知名企业、产品、品牌需要一大批高端的优秀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因此董老师殷切希望每一名想当教师的大学生不仅仅只承担教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会育人,当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学习世界上教育排名前十的国家、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巧妙利用到日常教学当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明确和树立人生与职业目标,鼓励他们每天为梦想做功课,长大后成为行业专家和社会栋梁。

如果想进企业,要明确从事的行业和职位,尽早到相应行业的公司实习,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提高思维与能力;阅读本行业世界前十原版的杂志、书籍和成功职场人士自传,提升理念。

二、出国遭拒签高中生应不应该复读?

由于辽师学生全部都报名参加锦绣小学校外辅导员活动,董老师利用一位高中生的案例现场为大家示范如何进行人生规划。

这位高中男生去年原本打算申请去日本的大学读本科,不料遭到拒签,但他一心准备出国没有参加去年高考,他不想重新高考,目前打算学一门语言,将来

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当律师、天文学家、篮球运动员、医生、飞行员或地质学家等,最终想成为高管。

董老师逐一分析他的梦想,像律师、医生这样工作竞争非常激烈,往往要花高昂费用才能买到工作机会,付出成本太高不值得;像篮球运动员和飞行员,他视力不过关没有机会;像天文学家、地质学家这类研究型工作,他不考取硕士或博士没有研究的资格,同时这类工作就业面狭窄,很容易找不到工作。

综合分析,他最现实的选择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但是并不要单纯学习语言,因为语言仅仅是工具,不能胜任国际贸易工作,应该学国际贸易,同时学好英语,做到沟通无障碍;此外,考虑到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董老师建议他选择一所好高中复读,重新参加高考。因为成人教育、电大、函授等学历社会认可度低,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难度很大,即使工作能力出色晋升为高管的机会也渺茫。重新高考可能耽误他一两年时间,但却让他终生受益,不要抱怨当初的选择让他浪费了时间,经历这些磨炼后他的成熟度和悟性会超过同龄人。董老师还分享了马云、俞敏洪高考连考3年的坎坷经历,但如今他们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家,将坎坷的经历积淀成人生的宝贵财富,鼓励他将这段波折经历化成前进的动力,奋发向上。

篇2:师范生就业途径选择

(1)参加学校组织的供需见面会;

(2)参加人才市场的大型或专场人才交流会;

(3)通过媒体或网络求职;

(4)通过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选调生、选拔生、三支一扶等);

(5)学校、老师、校友、亲戚朋友的推荐;

(6)其他方式,就业途径选择。毕业生就业注意事项。

毕业生就业注意事项

领推荐表和协议书注意事项

1、毕业生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所必须的,每位同学都应持有,定向生与用人单位办理解约后,方可领取,协议书《就业途径选择。毕业生就业注意事项》。

2、协议书号和推荐表上的协议书号应一一对应,两号不符的协议书视为无效。

3、协议书和推荐表每人一套,应妥善保管。

签约时注意的问题

1、签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个法律行为,因此签约前的了解洽谈十分重要。毕业生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一般包括单位的规模、效益、管理制度等;单位的隶属也很重要。

2、签约的一般程序为:毕业生持用人单位的接收函到院系领取就业协议书,先由毕业生在协议书上签署个人意见后交用人单位,协议书在双方签订后生效,再交学校签章备案。

3、一般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要签定劳动合同书,因此在签约前了解合同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合同书的工作年限和待遇,毕业生应向招聘人员索要样本或复印件,以免报到后发生纠纷,遭受很大损失。

篇3:师范生就业途径选择

法学院成立的时间虽短, 但已拥有一支实力出众的优秀师资队伍。截止2010年底, 在所有专任教师中, 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3人, 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 担任全国专业学会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教师11人。在教师结构上, 教授27人、副教授27人、讲师27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74人, 占教师总数的90%, 获得国外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则已超过15%。此外, 学院还从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型领导中聘请了40名特聘教授和38名兼职教授。

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的法学院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这一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府, 秉承“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 将继续坚持高起点、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特色, 着力培养一流的法律实务人才和法学高端研究人才, 致力于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法学教学科研机构。

在不同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应该将就业目光投向基层, 投向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 在不同岗位实现人生价值。拓宽视野, 不拘泥于所学专业。很多民营企业、私有企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综合实力, 且能对员工提供很好的保障, 建议毕业生将目光移向此类企业。

记者:法学的就业情况在全国来说并不是很理想, 我院在学生就业方面有哪些建议?

魏天经:我们在就业中也面临一些常见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法学专业在各类专业中就业情况不理想, 学生在校期间就表现出了较大压力, 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心理问题。学生就业心态上仍需进一步调整, 部分学生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往往因过分挑剔错过最佳就业时机, 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学生大多将就业目光聚焦在专业对口领域, 将主要努力方向定位于国家公务员、大型国有企业等, 但社会需求有限, 此类职业竞争压力又很大。对学生的建议是要客观看待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虽为普遍形势, 但要看到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空间, 要注重积累个人能力, 树立就业信心。真才实学, 虚心务实, 避免眼高手低。要善于与人沟通, 提高信息搜集能力, 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同时应该将就业目光投向基层, 投向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 在不同岗位实现人生价值。拓宽视野, 不拘泥于所学专业。很多民营企业、私有企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综合实力, 且能对员工提供很好的保障, 建议毕业生将目光移向此类企业。

记者:北师大作为刑法学方面的“领头羊”, 请您谈一下刑法学的就业方向及一些新的就业相近岗位和出路。

魏天经:总体来说, 我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公务员、律师事务所、国企及事业单位法务人员、教师、其他行政工作。从去年我院学生就业去向来看, 本科生大多选择升学深造, 直接就业的学生中, 40%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 20%考取地方公务员。而研究生应届毕业生中, 一半以上考国家或地方公务员进入党政机关工作或进入国有企业从事相关法务工作。选择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等单位的同学只占极少数。

记者:在就业过程中, 就业困难学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我校对就业困难学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帮扶及指导?

魏天经:在学院层面我院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技能培训、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难。个别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压力过大、自我认识不清晰、信息搜集能力较差等问题, 针对此类现象, 学院发动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力量全员动员, 深入了解就业困难学生实际情况, 认清症结, 做好指导。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就业、自主就业为主, 学院还不断努力, 积极引进招聘单位, 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途径和机会, 减轻学生就业压力, 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 开展个别指导和帮助。

在学校层面, 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课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引导同学们积极就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每日更新就业信息, 为同学们提供便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针对毕业前夕学生压力较大, 就业困难同学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等情况, 积极为同学们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对就业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经济补助。

诊所法律教育弥补了传统法律教育的缺陷

诊所法律教育弥补了传统法律教育的缺陷, 以提高学生法律技能训练和法律职业道德培养为目的, 能使学生尽快进入法律技术的实践领域,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及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

记者:学生实践基地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 对于法学实践来说, 不同于工厂的动手能力, 那么我们的实践基地有哪些侧重和发展思路?

魏天经:北京师范大学法学两院自创立以来, 就将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法学两院的办学模式与特色, 为此, 非常重视法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2007年至2008年, 我们先后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律协公益法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等10多个单位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协议或相关合作协议;2009年, 我们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在京外与河南的焦作、洛阳和浙江的义乌检察院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实践基地建设的合作关系。至此, 加之前期与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海淀区法院、东城区法院已建立的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 我们已有从中央到地方;从京城到京外, 包括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在内的数量较为充足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稳固的、互惠互利的, 兼有教学、实习和科研多种功能的教学实践基地。

法学教学实践基地今后的建设总体思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不断扩展和深化法学教学实践基地的规模与功能。我们在现有的法律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 将继续寻求与实践基地多方面的合作。在合作单位的条件方面, 我们将注意提高合作单位的层次, 同时强调合作单位的多元化。除检察院、法院系统等传统的司法机构和律师所外, 我们会将公证机构、法律咨询机构、法律援助等非讼法律服务机构也纳入实践基地的范畴, 拓展学生多方面的法律实践能力。

二是完善实践基地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强调实践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原有的机构设置与规章制度基础上, 继续探索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置,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并保障组织机构的常态运行。继续完备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 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互利互赢的格局。

三是探索学院与合作单位进行法律教学实践的新途径。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已有的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基础上, 尤其将注重以诊所法律教育作为法律教学实践基地的常态运行模式。诊所教育模式是培养既具有法学理论知识又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的新途径。诊所法律教育弥补了传统法律教育的缺陷, 以提高学生法律技能训练和法律职业道德培养为目的, 能使学生尽快进入法律技术的实践领域,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及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它提供了法律教育的新模式, 也符合我们国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希望通过建设开放性、多功能、互惠性的教学实践基地, 为法学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模式。

积极地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去成就事业

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 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学生主观上不想找或眼高手低, 急功近利不被用人单位看好。同是待业, 本科生一般情形是想读研主观没有就业欲望, 而研究生则多是能力局限, 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

她的成功就业, 除了有点幸运以外, 主要看的还是工作态度。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最后成就了她的事业。

记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就业指导专家, 您觉得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魏天经: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 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学生主观上不想找或眼高手低, 急功近利不被用人单位看好。同是待业, 本科生一般情形是想读研主观没有就业欲望, 而研究生则多是能力局限, 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他们在找工作时, 往往只看重户口、工资、福利和社会地位, 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志向和能为录用单位带来什么利益。学院安排实习, 也是希望借助实习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 了解职业, 拓宽视野, 提高能力的机会。但却没有得到多数同学的重视。曾经有个研究生在检察院实习, 实习老师让她填写一摞表格。她在未看清题目的情况下就开始工作, 当一天下来应该上交成果时才发现填错了, 害得老师也不得不跟着一起加班重来。还有的同学目的性非常强, 功利色彩很重。她到一个单位实习了3个月, 目的就是想留在那儿。当某天上班刚听说有可能留不下时, 立刻就不去了。但法理专业有个研究生, 她找工作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姓林, 福建人, 家境一般, 为人朴实不事张扬。研二时她通过同乡介绍来到商务部下属的一家公司实习。由于她工作认真, 勤奋努力、不怕吃苦,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公司就有长期聘用的意思。我曾咨询过她实习的内容, 她告诉我, 开始时也是跑腿、打杂, 没有固定事情, 过了很长时间, 才有些具体事情交给她来做。在做的过程中, 能力得到提高并结识了很多领导, 得到了他们的提携和肯定, 最后公司决定留下她到公司工作, 并承诺为她解决北京市户口。最难能可贵的是, 当三方协议签好, 一切进展顺利就等办离校手续时, 一天她突然被告知, 她的进京指标被占用, 不能再给她解决进京户口了。这时离毕业离校时间已经很近, 如果不能解决户口, 就必须将户口迁回老家。在这种情形下, 她也曾犹豫过, 要不要换个单位, 但最后还是选择留下, 并办理了户口迁出手续。她的工作和为人, 被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 就在离校之前, 局里又专门为她申请到一个北京户口指标。她的成功就业, 除了有点幸运以外, 主要看的还是工作态度。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最后成就了她的事业。

个别指导将贯穿于就业工作的全过程

记者:2011年我院的就业开展情况怎么样, 有哪些计划?

魏天经:2011年我院学生正平稳就业。相较于往年来说, 今年我院第一批195名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 所以毕业生人数大大提高。就目前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把握机会积极就业, 学校及学院开展的各类招聘活动取得一定成效。预计会迎来新一轮的就业高峰期。由于地方的公务员考试还在陆续进行, 所以当前已经就业的学生中主要就业方向仍为国有企业、银行类及事业单位类, 从目前已经就业的学生情况来看, 就业质量还是比较好的。

篇4:师范生就业途径选择

关键词:师范生;就业能力;途径

2014年,全国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又创历史新高,加上以前未就业以及辞职换岗位者,这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更大。为了确保增加的就业岗位得到落实,作为今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湖北省规定继续招聘8180名农村新进教师,而且必须今年完成招考和录取指标。3月22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谈到,中国教育结构将进行调整,全国近700所地方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就业压力超前和教育结构面临调整的形势下,师范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抓住机遇、争取主动?笔者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师范生就业能力

有关“就业能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欧洲共同体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FS)将就业能力界定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本文所指“师范生就业能力”,是指师范生获得首次就业机会、保持工作和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要具备的能力。

二、现阶段在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师范生从进入大学起就深感就业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由此产生了焦虑情绪,有的以为掌握了一些技能就可以成功就业,因此急于掌握一门技能,希望教师只教实用的技能,对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出现这类情况跟师范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关。目前尽管各高校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由于师资力量和授课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帮助每个学生制订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生活中的无计划性,最终导致就业时缺乏针对性和竞争力。

2.教学实习过晚,社会实践过少,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现实情况是,师范生所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师范生经过几年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用人单位还需要师范生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击打能力等。而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多次的教育实习和实践来完成。目前情况是,各师范院校一般只规定了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而这种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很有限。此外,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但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干脆没有开展。

3.学习的能力欠缺

当今社会知识日益更新,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工作者唯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现实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将无法持久地胜任工作。现实中,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例如,他们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没有为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准备。少部分人学习带有盲目性和被动性,消极等待教师传授有限的知识,课后又习惯借助网络等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作业,结果导致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4.不了解职场上的一般规则,未树立职业精神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考入大学后,教育仍然着重教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结果是:大学生属于智商较高的群体,但由于缺乏情商的培养,导致他们的情商普遍不高。在做人方面,缺乏感恩的意识;做事方面缺乏主动精神,思想单一,方法简单,不能随机应变;而在求职中,则表现为不了解职场的一般规则,缺乏职业精神,对单位的忠诚度不高,常轻易毁约和跳槽。这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对聘用大学生产生一些顾虑,反过来又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几个途径

尽管师范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上述问题,可一旦明确了今后工作中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和能力,他们本身也会拥有强大的动力,愿意为未来付出不懈的努力。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对师范生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导,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提高就业能力。

1.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推动那些没有社会需求亦非精英教育的专业转型,让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对应起来。只有从宏观上把握,才可以避免因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而导致新的就业困难。

在具体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与相应的职业需求相对接。这就需要高校“走出去”,走向社会。具体来讲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看重人才哪些能力和技能,从而发现在教学和培养方案中需要改进和增强的部分。二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是否符合单位的要求,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传授方法、具体措施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分阶段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专业基本技能

从2012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师范生毕业时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规定,要求包括师范生在内的所有人,都要通过教师职业资格的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顺应这个新的变化,高校在对师范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教师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现实中,师范生在语言和书面表达、班级的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需要参照职业标准,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来说,在低年级通过举行“三字一话”、朗诵、演讲等专项训练,采取举行比赛、交流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在书写和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课件制作的培训或比赛等,提高大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水平。到了高年级,则采用讲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形式,重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技能、班级管理技能、教育技术技能等综合方面的技能。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

3.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相对接

高校的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教学实践应与用人单位相对接。现实中顶岗实习就是很好的尝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实习条件,有利于他们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缩短在岗位上的磨合期,帮助他们在毕业时就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增加了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通过近距离考察实习者的能力和表现,对于发现的优秀人才可及时吸纳为正式的成员,促进事业的发展。另外,高校的科研力量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和发展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对接,对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是件好事。

4.实习实训覆盖师范教育的全过程

没有工作经验是新入职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实社会中,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之后,由于经验不足,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少的甚至只有几分钟。那么,教育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共性的特点,怎样在遵从教育规律、顺应学生天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等,这些问题都是师范生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探索的,仅靠大学课堂里的理论教学或者短短几周的毕业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实习实训应该贯穿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且依照年级的不同,所去的实习单位和实习侧重点也不同。大一的实习可不拘泥于教育系统,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通过对比和反思,探寻哪种职业更适合自己。大二、大三假期时可让学生到中小学进行实习,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式,并对教学方法及要求进行梳理,建立初步的职业意识,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提前做好继续坚持或者转行的准备。大四则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为正式入职做好能力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如果希望到教育系统就业,则可通过顶岗实习、掌握授课的内容形式及要求及担任班主任的具体要求和实践方法等,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

5.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精神

现实中,毕业生得到更多的是就业信息的提供、户档托管等毕业相关手续办理方面的服务,也有一些毕业生求职技巧方面的帮助。但是,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相对而言比较少。这就需要更多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强的教师充实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来。另外,需要帮助师范生树立职业精神。可引进社会上系统的求职培训和职前培训机制,将单位的入职培训前移;有计划地聘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对师范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敬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入职。

参考文献:

[1]马萍.新形势下师范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罗福建.师范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篇5:师范生就业自荐信

您好!

我是西华师范大学数学学院20xx毕业生何芹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拨冗垂阅。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铸就了我的学识与自信。大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更加磨练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的修养!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有着一种敢于自荐、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诚实正直的品格使我懂得了如何用真心与付出去获取别人的回报,我会用努力与智慧去争取我的空间,让社会来容纳我。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里,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努力去对待它,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定自信、乐于助人的精神!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更使我意识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神圣的责任感,并确信自己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育工作。我热爱教师这项职业,她是神圣的,我将在这个岗位上不断拼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古有毛遂自荐,今有伯乐点将,愿借您的伯乐慧眼,开始我的千里之行。

最后,再次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但愿没有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恭候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联系方式:

地址:

电子信箱:

篇6:免费师范生遭遇“就业难”

2010年12月17日 01:15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2011年,首批免费师范生就要毕业了。现在,他们正处于找工作的节骨眼上。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当初因为“毕业包分配”而受到热捧的首届免费师范生,现在却普遍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

牛杰是华中师范大学07级中文系的学生,也是首届免费师范生。日前,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们专业今年毕业的师范生有260人,可是,拿到《就业协议书》的只有18个,比例不足10%。而在去年同期,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考研,签约的比例也在10%以上。在牛杰看来,在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之后,就业压力比往年反而增大了。

2007年,国务院开始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免费师范生在校四年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领取生活补助费。师范生毕业以后,只要在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国家保证有编有岗。

在很多人看来,这意味着免费师范生是有就业保障的,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免费师范生普遍认为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

师范生竞争力弱

记者在12月10日举行的免费师范生就业“双选”会上发现,几乎所有的师范生都倾向于到城市、到重点学校就业。华中师范大学的师范生陆明洋向记者抱怨,“在那些好工作面前,我们免费师范生作为本科生,根本就没有竞争力。”他已经参加了十余场就业“双选”会。但他发现,省会的中学或者是其他县市的好学校,招老师的要求最低都是研究生。

同时,政策中要求的“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也成为了免费师范生们在竞争中的“软肋”。作为用人单位,如果招一个免费师范生,那么,还需要在师范生离开工作岗位两年支教时,想办法填补日常工作的空白。“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还不如直接招个研究生。”陆明洋说,他非常认同支教两年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城市的学校很可能因此而拒绝招聘师范生。

一半以上省份师范生就业方案仍未出台

华中师范大学07级的湖北籍学生李晓哲通过“双选”会,已经与广州一所重点高中签订了合同,工资及各方面福利待遇都相当不错。然而,能不能拿到这份工作,她心里还是没底。她告诉记者,按照教育部的政策,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而她签订的就业合同在外省。现在,湖北省的就业细则依然没有公布。如果湖北省明确规定不允许到省外就业,这份合同只能无效。

心理学专业的李一凡所在的河南省已经出台就业政策,但是,能不能在外省就业说得模棱两可,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解读。李一凡说,现在只能凭着自己想法去理解,理解错了只能自己倒霉。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27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其中要求,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有关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并实施就业方案。然而,截止到12月7日,全国34个省级政府中,只有16个制定了本省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方案,还有一半以上的省份依然不知道何时出台具体方案。

师范生违约风潮暗涌

根据国家规定,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必须签订协议,承担“支教两年”、“教育系统工作十年”等义务,才能够享受免费师范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师范生私下告诉记者,在找工作受阻的情况下,她已经准备违约,放弃免费师范生身份,到澳大利亚去留学。

尽管没有具体政策,但是违约的风险让很多师范生望而却步。李一凡说,他从来没敢想过违约。“违约据说会记入诚信记录,这会对以后有很大的影响。”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没有人愿意公开称自己会违约,但是,有违约打算的师范生还是不在少数。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开始在暗地里谋划出国、考研,或者转行。

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陆明洋告诉记者,他已经决定选择等待国家分配。然而,他的语气里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安排在哪里算哪里,由不得我挑。只是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了,如果最后还是回去了,总觉得可惜。”

篇7:英语师范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9-05-27 12:

54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者,并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这一新政策的出台让社会更加关注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及就业问题。

每年的三、四月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黄金期,也是各教育系统招贤纳士的好时机。据悉,3月至5月期间,全国各地教师专场招聘会不断上演,仅北京地区,由市教委举办的教师专场招聘会便将超过20次。其中,各教育系统对英语教师的需求量一直稳居前列。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市场需求相左,前几年一路“飘红”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造成这一矛盾局面的因素有很多,首当其冲的便是今年就业门槛更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各项要求更严格、各类考核也越来越多。

在前不久举行的“浙江2007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师范类专场招聘会上,杭州某中学校长直言:“进行初步筛选时,我们第一看毕业高校,第二看个人能力,第三看年龄”。该校长表示,在选择英语教师时,应聘者除须具备英语专业八级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二级证等硬件要求外,还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良好外在气质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

有些学校还对师范生的性别和生源做出了额外要求。舟山市白泉高级中学校长明确宣布,今年学校招聘新教师将实行本地优先和男生优先的政策。

除了用人单位不断增高的就业门槛,英语师范生急功近利的求职心态也导致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胡俊告诉记者:“在目前英语师范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学生仍表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影响其顺利就业。去年我院95名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只有54.7%的学生顺利进入教育系统,许多学生在观望中丧失了就业良机。虽然在一些发达城市,对新教师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但在基教系统以及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此类需求量仍然较大。”

去年毕业于某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郭小姐,目前就职于一家外企,她坦言:“高校教师的职业不仅稳定而且受人尊重。但去年我班只有不到2%的同学进入了高校任教。目前各高校均对教师的学历有很高的要求,既便是博士毕业生想进211工程的高校都非常困难,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希望则更加渺茫了。海归博士、双料博士更是我们的强劲对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那些急需英语教师的普通中小学或西部农村学校伸出的橄榄枝,许多英语师范毕业生均表示“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太大,条件也过于艰苦”,而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

篇8:师范生就业途径选择

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还依然突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或市民相比,差距还很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变和解决“三农”问题起作用的手段和措施很多,但主要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稳定转移、向城市的根本性转移。目前我国农村究竟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说法不一,“三农”问题著名专家崔传义研究认为,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1];而著名的劳动就业问题专家蔡昉认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只有5 212万”[2];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2月27日)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当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为5 248万人。另据有关权威部门预计,由于每年新增数百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至少需要50年时间,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3]。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农村城市化的一般道路。尽管农村劳动力进城后,除了经商和自雇之外,其就业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些领域无非分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一般而言,个体工商企业或其他小企业由于工作不稳定、周转性(流动性) 大、工资低、工作环境差、晋升机会少等特点[4],虽然吸纳了不少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但从城市化角度来看,这种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实现农民工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作用甚微,这种进城就业方式不是本文考察的。本文考察的是农村劳动力如何进城及到正规部门就业,因为这种农民工最有可能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这是城市化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途径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老乡或亲友介绍、当地政府统一组织、看到招工广告而来、劳务派遣机构组织、先进城然后通过中间机构介绍就业、进城后自己直接上门询问等几种。尽管内地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着力“劳务经济”,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城市输送,但政府有关部门和许多学者的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多数仍选择老乡或亲友介绍这种途径。尽管通过老乡或亲友介绍进城就业主要是基于对熟人的信任,以及由于能从熟人那得到相对较多的就业信息,从而降低进城就业的职业搜寻成本,但是,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进城就业的途径,存在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带来的弊端:一是不能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即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组织和指导;二是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就业信息,加大了外出务工的成本和风险,加剧了流动与稳定的矛盾[5]。那么,除了基于对熟人的信任和预期降低职业搜寻成本之外,一定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通过老乡或亲友介绍进城就业,而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特征因素的哪些方面又会对这种就业途径的选择产生影响呢?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2 文献回顾

从已掌握的文献来看,一些学者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时,或多或少会关注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转移意愿等问题,但仅仅把它作为其中一个分析点包含在整个研究内容中,比如王文信等通过对安徽阜阳农村的调查而对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认为,农民工流动就业最重要的依赖因素不是个人较充分的人力资本,也不是充分的金融资本, 而是社会网络,充分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本,一方面能够减少农民工的工作搜寻成本,另一方面,一旦他们陷于失业或遇到其他困难,他们往往在当地老乡、亲友中寻求帮助[6]。刘梅等在分析贫困农户外出就业时发现,农民外出就业的组织方式以自发为主,劳务市场和政府组织薄弱,农民外出就业的组织方式具有明显的自发性[7]。胡必亮通过调查也发现了“关系”对于农民外出务工的作用[8]。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课题组在调查中也发现,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亲友、熟人介绍外出的占绝大比例[9]。程名望等在对农民进城务工进行性别差异实证分析时提出,农民工有了进城意愿,但如果农民工进城的途径不流畅,农民工进城的数量和质量将受到影响[10]。程名望等在另一篇文章中还指出,随着城镇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进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进城途径的选择也越来越理性,进城途径也越来越流畅[11]。在农民工进城的诸途径中,“随工头进城”等传统途径逐渐衰弱,“自己进城”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民间中介机构”的作用日益增强。李旻等在分析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时,发现从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方式看,平均一半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是通过亲属介绍加入到打工的行列,通过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介绍的非常少;外出打工的男性劳动力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多的是靠自发组织和通过亲属介绍实现的[12]。刘妍等在对南京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借助“同学、朋友、家人、同乡等帮助”找到工作的外来农村劳动力占总人数的53.85%,而351个被调查者中通过政府安排就业的仅1人,通过中介就业的仅12人,说明地缘和血缘关系在劳动力转移及就业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各类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13]。刘养洁在分析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指出,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劳动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决定外出去向的主要依据是舆论导向或他人介绍等非正式劳动供求信息渠道,农村劳动力自发迁移比重较大,组织化程度低[14]。黄祖辉等在调查农民工流动动机的基础上,也调查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发现大部分农民工是依靠传统血缘、地缘关系网络寻找工作[15]。

对于在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资本,蒋乃华等认为,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概念,代表性的学说有“资源说”、“能力说”和“资源要素说”,三种学说在不同的层次,都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界定,但同时又都指出社会资本必须通过社会关系这个载体[16]。社会资本不是社会关系网络,也不等同于社会网络中嵌人的社会资源,由于社会资本的特殊性、具体性,很难找到恰当的指标进行量化。

从现有的文献看,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的研究极少,有关农民工进城途径的调查数据都是在作其他方面的研究时作为其中一个变量提出的,并非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从事工资性收入的职业)途径选择的个人因素分析这一视角,探索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律,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同时在实践上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3 研究假设、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1 研究假设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途径主要包括老乡或亲友介绍、当地政府统一组织、看到招工广告而来、劳务派遣机构组织、先进城然后通过中间机构介绍就业、进城后自己直接上门询问等几种,但众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途径都是“老乡或亲友介绍”。为此,笔者的研究假设主要围绕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是否选择“依靠老乡或亲友介绍”来设计。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因素、政府、厂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等,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劳动者个体特征视角,分析个体特征中哪些特征对进城就业途径选择产生影响,至于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只能留待今后再深入研究。理论分析认为,影响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务工经历等几个方面。为此,笔者作如下几下假设:

1)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途径选择有影响,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依靠老乡或亲戚朋友进城就业。根据常理,一般认为,进城就业途径的选择具有性别差异的特点。女性由于自己的性别特点,一是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二是本身比较胆小,“单独外出打工总是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无形中加大了她们外出就业的心理成本”[17],因而更不敢冒险“自己进城找工”,而倾向依靠社会网络的力量引导自己进城就业。相比较而言,男性进城的人身安全担心比女性更小,意志上也相对更坚强,更能经受事业失败的打击,因而在比例上与女性相比有更多的人选择自己进城找工,更不会依赖老乡或亲戚朋友的带领和介绍。

2)年龄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影响。一般分析认为,年青人由于刚从学校出来,社会阅历不多,社会经验不丰富,加上年轻人习惯群体性活动,因此比年纪大的人更倾向选择依靠老乡或亲友介绍进城就业;相反,年龄越大,社会阅历越多,独立性越强,越可能选择独自进城找工。

3)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影响。一般分析认为,文化程度越高,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就越多,信息搜寻、信息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接受等方面的能力越强,信息来源渠道越广,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越强,因此,越倾向选择“通过政府统一组织”和“看到招工广告而来”这两种途径进城就业,而更不会依赖老乡或亲友介绍进城就业。相反,文化程度越低,信息获取能力和职业搜寻能力越低,越依赖老乡或亲友介绍进城就业。

4)婚姻状况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影响。根据常理,已婚者比未婚者有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即已婚者比未婚前多了一层配偶方的社会关系,如男方多了妻子方面的邻居和亲戚关系,同样,女方也多了丈夫方面的邻居和亲戚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已婚者比未婚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因此更有可能利用这一信息渠道和社会关系进城就业。所以可以认为,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婚的农村劳动力更有可能选择老乡或亲友进城就业。

5)进城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影响。从理论上说,有进城务工经历者对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再次进城就业更倾向选择依靠已经在城里就业的老乡或亲友介绍;相反,没有进城务工经历者,对在城市择业的困难程度缺乏感性认识,或许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运气,因此,更有可能自己先进城后找工,而不是依靠老乡或亲友介绍进城就业。

3.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自2009年8月笔者对福州市部分企业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被调查的企业涉及化工、纺织、超市、酒店、竹类加工等行业。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42份,有效问卷435份,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比例为98.4%。从被调查者的回答来看,这些农民工主要来自重庆、四川、贵州、湖南、陕西、安徽、湖北、河南江西以及福建本省等省(区、市)。对于“您是怎么来这个企业(或单位)务工的”的回答,66.2%的被调查者选择“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的”。

3.3 样本的统计描述

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特征见表1。此次调查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帮助,向本企业农民工集中的车间或班组发放问卷,由于问卷数量较大,而调查员人手有限,因而无法确保填答问卷的企业职工百分之百为进城农民工,可能有个别是大中专甚至研究生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进厂就业的,为了保持所搜集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表1对所搜集的数据特别是“本科”、“研究生”人数未作任何技术处理。

数据来源:笔者2009年8月在福州部分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

4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个体特征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因为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选择的途径都是“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而选择其他途径(包括“政府统一组织”、“看到招工广告而来”、“职业介绍所介绍”、“劳务派遣机构组织”、“自己直接上门询问”等)所占比例总体偏低,因此,本研究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在对因变量“进城就业途径”进行定义时,把回答“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的设为1,回答选择其他途径的均设为0。因变量用w表示。而把自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务工经历”分别定义为X1 、X2 、X3 、X4 、X5 (见表2)。这样模型便为:

logit(w)=a+bx1+c1x21+c2x22+c3x23+c4x24+d1x31+d2x32+d3x33

+d4x34+d5x35+ex4+fx5

a表示常数项,b、c、d、e、f分别表示各自变量的系数。

4.2 统计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把自变量与因变量等所有变量都导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向前条件逐步回归。

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相应回归结果,见表3、表4与表5:

a Variable(s) entered on step 1: X32.

b Variable(s) entered on step 2: X31.

a Based on conditional parameter estimates

4.3 统计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12个自变量中只有“文化程度是否是小学或小学以下(X31)”及“文化程度是否是初中(X32)”这两个变量进入了模型,其回归系数分别为1.354和1.256,标准误分别为0.395和1.256,显著度分别为0.001和0.000,小于0.01,表明该变量

a Residual Chi-Squares are not computed because of redundancies.

在模型中极为显著,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务工经历”等的显著度数值都很大,表明在模型中很不显著,几乎没有解释力,因而被模型剔除。因此,实际模型为:

logit(w)=-0.398+1.354x31+1.256x32

(0.001) (0.000)

通过调查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均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结果没有支持相应的假设。传统理论认为,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女性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更易于倾向选择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但在此并未获得模型估计结果的支持,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现代女性文化水平较以往已获得较大的提高,自身安全防范的知识和能力也相应提高,因而对结伴出行及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的依赖性有所降低;年龄对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没有得到验证,其可能的解释是,在中国这一人情化的社会里,即便还在学校的年轻人都明白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成就一件事情所起的作用,因此年龄因素不构成影响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因素;传统理论分析认为,已婚者比未婚者拥有更广的社会关系,但这一理论未通过模型估计结果的检验,表明因婚姻而多出一层的社会关系在就业途径选择影响方面并不明显。另外,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对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实际影响不大,这跟年龄因素具有相似的特点。模型显示,只有文化程度这一变量进入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存在显著影响。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是多样的,但多数人还是选择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理论上说,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选择“老乡或亲友介绍”的个人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外出务工经历等,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个人特征中只有文化程度对是否选择“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一进城就业途径影响显著,而其他个人特征并没有得到模型估计结果的支持。而且这一估计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低,对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进城就业的依赖性越强。其他描述性统计数据也显示,文化程度越高,通过“政府统一组织”这一途径进城就业的比例越高。这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认识到政府在组织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中的作用,从而减少对老乡或亲友介绍进城就业的依赖。

农村劳动力如果能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并通过政府的统一组织,到劳动力需求城市从事工资性收入的职业,不仅能增加个人收入,而且还能提高就业稳定性,并且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劳动合法权益。对于努力打造劳务经济的内地一些省份的地方政府而言,要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文化质素,增强农村劳动力参加政府组织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上一篇:银海医院监控系统范文下一篇:“假如我是河”